在野生動物救傷中,鳥類約占百分之六十,而其中的猛禽系列,如常見的大冠鷲、領角鴞、鳳頭蒼鷹等,或神獸級的熊鷹、草鴞、林鵰等,對於每一位救傷工作者來說,皆是嚮往見面卻又不敢許下的願望,畢竟會來到救傷單位的,多半都是落難的。今天就來分享幾則跟「猛禽」相關的醫療小插曲。
麻布袋裡的老鷹
老鷹的形象深植人心,所以人們只要看見鷹勾嘴、強壯的腳爪與碩大的體型,便認為叫牠一聲鷹準沒錯,許多長相類似的鳥兒,因此經常被錯認為老鷹。
有一回,民眾通報撿到一隻老鷹,並且已經送至中心大門口。從對話中,我不難聽出他對於救援了一隻老鷹有多振奮,直說:「這鳥很大隻喔!」「很兇吶,還要咬我。」「我用那個毛巾齁,把牠它裝進麻布袋裡帶過來啦。」「齁,我都沒想過可以救到老鷹吶。」竟然都送到門口了,我趕緊前去迎接那位落難貴客。
民眾拎著一只麻布袋,興奮地繼續分享自己拯救老鷹的過程,可我擔心動物在麻布袋裡造成二次傷害,只好打斷對方,請他打開一個小洞讓我瞄一下裡面的情況。袋子一打開,見到那個花色、那個臉、那個嘴,我忍不住笑意,抬頭告訴他:「這是一隻『黑冠麻鷺』喔。」民眾有點失落,彷彿本來的老鷹夢突然噗一聲隨風而去了。
人稱「地瓜」的黑冠麻鷺,有著一身咖啡帶些灰黑色的羽毛,體型約比鳳頭蒼鷹再大一些,嘴喙又長又尖,很容易在都會區裡的公園或休憩綠地看見牠們的身影。可能因為體型較大,嘴巴跟腳爪又大又尖,時常遭人誤會,這不是我們碰過的唯一一次案例。
事實上,當聽到「很兇吶,還要咬我」,就近乎百分之百可以確定不是猛禽:大部分猛禽首要攻擊的武器是腳爪,除非腳爪不能用了,才會改用嘴巴或是翅膀拍擊,翅膀拍擊的比例又比嘴巴攻擊來得高;反觀鷺鷥科這一類長腳、長脖子、長嘴巴的鳥類,首選才是用嘴巴攻擊。每每聽到那句話,我們就知道來的大概會是黑冠麻鷺或夜鷺。
小紙箱裡的老鷹
除了這些緊張兮兮的鷺鷥科會被認錯之外,還有一種鳥類很常被當作猛禽。
有一回,同樣是由民眾直接送到了救傷中心門口,電話裡說看見老鷹在地上飛不起來,趕緊送過來治療。我走進民眾等待區,沒看見任何大箱子或大袋子,只見對方手上捧著一個比便當盒大一些的紙箱。我心想,這麼小?領角鴞?黃嘴角鴞?該不會是鵂鶹吧!接過紙箱後,我打開一角觀察,抬頭道:「這不是老鷹喔,是夜鷹。」民眾也響起一陣驚呼。
夜鷹的名字有個鷹,嘴也略鉤狀,花色與刻板印象中的老鷹很相似,果然很容易讓人混淆啊!
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那只是一隻在路邊休息的夜鷹──由於屬於夜行性鳥類,牠們平常白天會在地面休息,傍晚才開始覓食,主要的食物是在天空中飛翔的小蟲子。到了每年二月左右,牠們陸陸續續在夜裡找女朋友,發出「追──追──追──」的尖銳叫聲,進入繁殖季後會開始下蛋,有時甚至住在建築物的頂樓,直接把蛋下在水泥地上。
帶著海味的老鷹
儘管大部分民眾回報的老鷹最後都不是猛禽,可偶爾也會有真正的空中霸主降臨。
有一回,一隻大冠鷲因為撞擊導致翅膀骨折,被熱心民眾撿到並送至救傷中心。就在我保定大冠鷲,準備將牠帶至診療室的時候,突然空中飄出一股「海味」。我請問那位熱心阿伯,有沒有餵大冠鷲吃東西?阿伯很興奮地說,「有啊有啊!我家賣蚵仔的,我昨天餵牠吃好多蚵仔。」我看著大冠鷲好是羨慕,那鮮甜的氣味說明了蚵仔的新鮮程度,但為了牠的健康著想,我還是告訴阿伯,下次如果撿到動物不要餵牠們吃東西喔,可能會有其他的問題跑出來。
無論真假老鷹,民眾的善意都是故事的起點,雖然不一定能正確辨識物種,他們仍是落難野生動物的救援天使。那麼,碰上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處理,以避免二次傷害呢?第一時間請將受傷的動物用紙箱安置,紙箱內不放水與食物,只要靜置在黑暗且安靜的空間即可。接著進行通報,確認送往的地點,或是等待救援人員來接送。
許多民眾撿到動物第一個念頭是要餵牠吃東西,認為吃飽了就有力氣了,但肚子餓並不是這些動物受傷的主因,餵食反而可能加劇原有的問題,也可能餵食不適合的食物造成新問題。我常常這樣比喻:若有一天你在車禍中受傷倒地,應該會希望路人幫你叫救護車,而不是幫你在地上放一份熱騰騰的排骨便當,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