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07 第602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感官的面貌
【青春名人堂】瞿欣怡/沒有蒸氣熨斗的快樂大嬸
 
 
 
心情札記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感官的面貌
汪漢澄/聯合報
西奧多·羅姆鮑茨〈五感的寓言〉,現藏於比利時的根特美術館。圖/汪漢澄提供

野史記載,宋朝的藝術家皇帝徽宗廣招天下畫家進畫院培育,先經過考試確認實力。畫家的考試當然是考畫畫,但宋徽宗出的考試題目別出心裁,摘取特別難用圖畫來表現的古人詩句為題。比方有一題「踏花歸去馬蹄香」,就十分刁鑽。大多考生們都畫出馬也畫出花,畫中有風雅人物騎馬穿梭於花叢之中,馬蹄上殘留著一些花瓣,徽宗看了都不滿意。直到有一幅別具巧思,畫了一匹馬緩步而行,幾隻蝴蝶或前或後地飄舞追逐馬的四蹄。只有這幅畫藉著蝴蝶成功地表現了看不見摸不著的「香」字,因此被評為首選。

這個故事真假存疑,但說出了一個藝術家的共同難題: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之物,要怎樣用有形的畫面呈現,讓觀者一望即知?

五位看來自得其樂的市井小民

擅長寫實的西方畫家們解決這個難題的主要方法就是「寓意畫」(allegory)。有些寓意畫用來表達抽象的哲思概念或道德教訓,另有一些寓意畫則用來表現人的感官。舉個例子:十七世紀佛蘭德斯畫家西奧多·羅姆鮑茨(Theodoor Rombouts,1597-1637)所畫的〈五感的寓言〉(Allegory of the Five Senses)中,共有五位看來自得其樂的市井小民相聚,場面熱鬧而歡欣,是一幅畫家自身所在的安定富庶的時代與國家的常見眾生相。我們逐個細看這五個人物,會發現一些特別的細節。最左邊的那位老者似乎老眼昏花,左手持眼鏡努力想看清眼前事物,右手扶著一面放在地上的鏡子,映照出右方的場景,他象徵視覺。左邊第二位男子彈奏著一支魯特琴,正沉醉在自己的樂聲中,腳下還散布著一些其他樂器以及樂譜,他象徵聽覺。中間的老者是一位盲人,正用手撫摸欣賞一些雕像,他象徵觸覺。右邊第二位男子似乎是派對中最嗨的一位,笑得合不攏嘴,右手持酒杯,左手拿酒瓶,腳下散落著麵包果物,他象徵味覺。畫面最右邊的男子吸著右手所持的菸斗,不知為何左手還拿著一串大蒜配菸,他象徵嗅覺。

西奧多·羅姆鮑茨早年以受卡拉瓦喬風格影響的風俗畫而聞名,這幅〈五感的寓言〉是他晚年的作品,卻沒有採用典型的卡拉瓦喬式的強烈明暗對比,而是傳統南尼德蘭藝術的和諧風格。這幅畫向觀者具體展示了我們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很難用具體形象顯示的五官感受。「五感」題材的畫作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出現,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間逐漸風行,而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的佛蘭德斯藝術家的手中蔚為大觀。除了羅姆鮑茨之外,像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與老揚·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這些大畫家也都留下過五感主題的傑作。

那麼,西方畫家們之所以要描繪五感的原因,是不是也跟宋徽宗的畫院候選人們一樣,只是為了展現繪畫的巧思呢?可能不是這樣的。我們從羅姆鮑茨這幅傑作的由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五感的寓言〉是受到當時的主教安東·特里耶斯特(Antoon Triest)的委託而繪製的。那麼,一位高階神職人員何以會對人的五感有興趣,進而委託畫家繪製加以收藏呢?

五感是肉體與外界交流的管道

藝術形式決定於文化背景,而歐洲的文化背景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同樣主題的藝術品,在不同的信仰文化語境下寓意可以大不相同。就拿五感來說,它是肉體與外界交流的管道,這交流的意義隨著時代而變化。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認為「知識始於感官」,因此五感是跟醫學、倫理哲學以及宇宙觀聯繫在一起的。中世紀開始,在基督教神學思想中五感兼具善惡的兩端,有時可以是通向神的道路,但更多時候被警惕為罪惡誘惑的來源,比方「七大罪」的形成,就多肇因於五感的誘惑。文藝復興之後,人文主義興起,科學萌芽,人們對自然觀察以及人體經驗更加重視,而且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條件普遍改善。比方羅姆鮑茨身處的荷蘭黃金時代,人們很難對感官享受的好處視而不見,文學家與藝術家更勇於宣揚五感之樂,而不像神學家一樣將它們看作墮落之門。

從這個角度回顧這幅〈五感的寓言〉,我們就可能在畫中看見原本並不明顯的雙重含義。一方面,畫裡確實呈現了「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感官之樂,但另一方面,它也表達了感官之樂的短暫與虛幻。老者依賴眼鏡勉強看見景物,一旦放下眼鏡將依舊一無所見,他手中的鏡子能映照物體,但僅是物體的幻影。樂師的音樂固然迷人,但樂聲稍縱即逝,一去不回。用手觸碰雕像似乎也能欣賞雕像之美,但那體驗就如同瞎子摸象的故事那樣殘缺不全。酒能提供味覺享樂,但也帶來沉迷與理性的喪失。菸與大蒜發出的都不是馨香而是刺激之味,菸本身飄忽易散,而大蒜尚且有腐壞之虞。特里耶斯特主教委託羅姆鮑茨繪製這幅〈五感的寓言〉,他欣賞的角度以及想傳達的寓意,很可能是「感官之樂欺瞞而無常,不該沉迷其中,而應追求精神與靈魂的超越」,帶有「矯正時尚」的目的。

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世俗畫家羅姆鮑茨向主教承包〈五感的寓言〉的當兒,只是存著交差了事的念頭呢,還是也認同主教關於感官之樂的道德勸誡。時至今日,已然熟悉人類演化與大腦運作的我們,知道五感之樂確實都是短暫的,然而神與永恆的靈魂俱屬虛無縹緲,正是這些短暫的五感之樂,支持人們繼續活在基本上苦多於樂的世界,向上向前,終有可能追求到更完滿的人生。理性時代的現代人更該問的也許是:有什麼必要,或者說誰有資格,去宣揚短暫的五感歡愉沒有長久的價值呢?

【青春名人堂】瞿欣怡/沒有蒸氣熨斗的快樂大嬸
瞿欣怡/聯合報
小時候看媽媽熨衣服,總看得入迷,熨平後的裙子,平整得不再有生活缺憾,無比優雅。她總在床上熨衣服,質料更好的洋裝,要蓋上另一條浴巾,隔著熨。媽媽堅持不能穿皺襯衫,太邋遢。

高中念私立女校,家政課甚嚴,要學熨衣服,連肩線都要熨出來。校裙是百褶裙,很難熨,我都隨便亂弄。有個愛美的同學,每天的裙襬都好整齊,我們同住準備聯考時,才知道她睡前會細心把裙褶拉好,壓在床鋪下,隔天就有完美的百褶裙了。我為了她愛美的心,大感驚奇。

假日去百貨公司打工,看櫃姐用直立式蒸氣熨斗,不用彎腰就能燙衣服,太神奇了。當時直立式熨斗很貴,我偶爾偷玩個幾下,卻熨不好,很懊惱,怪自己手笨。

長大後買了蒸氣熨斗,假日把襯衫熨好掛好,彷彿回到媽媽身邊。媽媽的熨斗要自己噴水,我的可是最新型的蒸氣熨斗,蒸氣嘩一下地冒出來。我還買了燙馬,再也不用彎腰燙衣服。

時代進步,直立式蒸氣熨斗愈來愈普遍,買得起了,但是,我的蒸氣熨斗沒壞啊!在衣服上往復來去的日子裡,我們有感情了,人要講義氣,不能隨便拋棄夥伴。

直到某天,有個重要場合,必須熨一件洋裝,卻怎麼也找不到熨斗,我找遍櫥櫃後,歡喜笑了,它不見了!我終於可以買直立式熨斗了!

我千挑萬選的直立式熨斗,不只有伸縮掛衣架,可以熨長洋裝,還有特大容量水箱。水加滿,電源打開,蒸氣嘩啦地噴在空中,我竟然擁有一台直立式蒸氣熨斗了!

可是這熨斗也太難用了吧!原來不是我手笨!掛著的洋裝無法固定,得一手抓著裙襬,一手拿著熨斗,輕飄飄的布料根本熨不平。大水箱更是雞肋,我只燙幾件襯衫,一杯水就夠了,何況每次都要裝水、倒水、洗水箱,煩都煩死了。直立式熨斗擱在角落,連掛衣服都不好用,掛太多會倒,有時懶得清水箱,灑一地水,還得狼狽擦地。

我的優雅,在角落生灰。最終趁著斷捨離,送給移工安置中心,據說女孩們歡喜得不得了,祝她們熨得快樂順心。

感謝時代進步再進步!這年頭衣服都強調不皺,皺了就假裝是老錢風亞麻感。說到底,人到中年,也該認清自己了,我從來就不會為了漂亮的百褶,把裙子壓在床板下,我不是優雅的女孩,更不是我媽,我現在是,沒有熨斗也不在乎的快樂中年大嬸。

 
 
 
訊息公告
 
 
 
 
小心金融歧視/保險基因檢測 未審先判
基因檢測已廣泛用於新生兒篩檢、遺傳性癌症風險評估等,但不少人擔心如果做了基因檢測,並告知保險公司,會有拒保或提高保費風險,如果不說,又怕日後理賠有爭議。不少人有基因檢測恐懼,實際上也反映了台灣這些年潛藏的「基因歧視」。

金錢是品格的試金石
常言道:「小事見人心。」一個人如何處理細微之處,往往比大事更能看出品格。尤其當涉及金錢時,更像是一面照妖鏡,讓人性中的真誠、善良或自私、功利無所遁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