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時,我帶著小孩去了趟新加坡,探望老友艾倫,以及他新收編的貓咪虎寶。
午後的陽光斜斜地落進客廳,虎寶跳上沙發,頭磨向艾倫的手臂,像是想湊進我們的對話。艾倫熟練地拿起梳子,從虎寶的耳後開始,梳呀梳。不到一分鐘,虎寶身體一僵,回頭「喀」地輕咬艾倫手腕,兩隻前腳還像小鹿般撲了艾倫一下,轉眼便從沙發上逃離。
艾倫苦笑:「每次都這樣,到底是想要我梳還是不要?上次不理牠,結果一直叫。妳說,貓怎麼那麼難搞呀?」
我笑了笑,貓真的有比較難搞嗎?其實並不一定。
開啟一場矛盾的對話
與動物的相處裡,理毛或撫摸的動作,並不是單純的友善接近,有時候反而像是開啟了一場矛盾的對話。因為,那個「夠了、停下來」的瞬間,很像煎牛排,需要剛剛好的五分熟,再多一點互動,對話就生硬了。
我常比喻,這就像去美容院洗頭,有的人覺得設計師力道大一點比較舒服,有的人卻覺得頭皮快被抓破。所以洗頭和替動物梳毛,都像是在試探身體界線:是舒服,還是過度?
相比洗頭,理毛這個行為,在動物世界裡,功能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家貓之間的相互理毛(allogrooming),通常集中在頭頸部,或是自己舔不到的位置。除了象徵親密,也幫助群體融合,有時還可藉此蒐集同伴的氣味資訊。不過,狗狗則略為不同,牠們不像貓咪那樣天天打理自己的毛髮,但舔舐卻承載了更深的情感,比如成犬會互相舔毛作為安撫的訊號,而狗狗對人類也常常表現出舔手、舔臉的親密依附。
在鳥類身上,也能觀察到幫彼此整理頭頸羽毛的行為。它除了代表社交與互惠,還能降低壓力。在高度社會化的鳥類,如企鵝和鸚鵡,還關係著求偶的成功與否。
至於猴群,牠們靠理毛清除身上的寄生蟲,也靠理毛建立盟友、鞏固地位,甚至避免衝突。這是為什麼經常看到許多猴子好像在裝忙,一整天花很多時間理毛。這也讓我聯想到我們從小到大都熟悉的孫悟空,牠陪伴唐三藏前往西域總共十四年,但我想裡面大概有一至兩年多的時間,都耗在理毛上吧。
貓咪為什麼要翻臉?
艾倫聽著,繼續追問:「可是,貓咪為什麼要翻臉?邀人梳毛又要咬人。」
從行為醫學的角度來看,梳毛雖然可能讓貓舒服,但許多梳子的設計、梳毛者的力道與梳理的時間,並不符合貓的習慣。
因為貓咪自己的那把梳子,是牠們的舌頭,貓舌上布滿著一排排堅硬的角蛋白所構成的「舌乳突」。這種具有特殊的中空、倒勾狀結構,就像是一個個管狀的小勺子,可以在貓理毛時將唾液送到毛根部,使得貓能有效地將蓬鬆的毛髮舔起,並一同將灰塵、寄生蟲清除乾淨,並同時達到降溫的好處。這些舌乳突的基部,既有彈性還能翻轉,使得貓咪利用短促的舔舐,就可以快速地將自己弄得乾乾淨淨。
這樣我們就不難想像,若換成一把硬梳子,將貓毛從頭拉到尾、一次梳太大片,或是時間過長,很容易超過貓咪的耐受門檻。更何況,每隻貓身上本來就存有各自的「地雷區」,反覆刺激只會讓牠們痛覺敏感、交感神經興奮,下一秒自然誘發「翻臉」的攻擊行為。
因此,在梳毛的互動裡,我們得學會觀察貓的身體節奏,適時留白。但我想,和所有動物的親密界線都是這樣的,很多時候社交並不僅僅是透過語言。
臨走前,我告訴艾倫,與虎寶最好的互動方式,就是適時地踩剎車,這種「停頓」,才是貓咪心裡真正愛的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