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接連談了幾段甜蜜開頭,卻灰頭土臉結尾的短暫戀情。這種戀情多了,其實很消磨心智,她來找我商量:「我們去拜月老吧?」「好啊,你想跟月老許願怎樣的對象?條件說來聽聽。」
「都可以啦。我是談戀愛,不是談條件。」
我說:「那好辦,我舅舅剛離婚,我介紹給你。」
「你舅舅年紀也太大了吧!」
「要不我同學?」我開手機給她看:「滿有品味的。」
「是不錯……等等,我記得你同學喜歡男的?」
「年紀不能太大、要是異性戀男性……」我哈哈大笑:「還敢說你不談條件。」
別在月老面前當奧客
很多人以為談戀愛不該談條件,但身為三十多歲、習慣愛好也幾乎定型了的成年人,不談條件的戀愛,其實是在談「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好浪費時間去試錯」的戀愛。
想像一下,當你走進菜市場,跟老闆說:「我要買晚餐食材……我不知道要吃什麼,你看適合的給我就是了。」你不被老闆當奧客才怪。
戀愛不是抽盲盒,不想被月老當奧客,條件至少先開來。
條件怎麼開,也是有學問的。
友人的第一條,就被我擋了下來──要帥。
友人很不滿:「怎樣?我不能要帥的喔!」
「我同意合三觀前要先合眼緣。」我說:「但如果月老給你阿部寬,可以嗎?很帥!」
友人面有難色:「我、我還是喜歡韓星那種花美男欸……」
「對,所以許願要具體。」
帥、有錢,都是空泛的形容詞,每個人心目中的標準都不一樣。甚至同樣是有錢,國中畢業胼手胝足的小企業老闆和外國名校畢業的富二代,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模式。不具體的許願,就算實現了,也可能帶來不如意的結果。
「要具體是吧。」友人抓到訣竅:「好,那我希望對方在大阪、台北都有不動產。」
「聽起來不錯。但如果房子換成紐約呢?」
友人眼睛放光:「其實也可以啦!」
「那就錯了,這又是無效許願。」
願望雖然要具體,但也必須是不可退讓的底線,底線才是提綱挈領的「綱」與「領」,其他都只是附加的紅利。
只要打開手機,當代人缺的不是戀愛對象,而是如何過濾浮花浪蕊,只有知道自己的底線,才能少走冤枉路。舉例來說,與其期待對方在哪裡有房,不如期待他有在大都會置產的能力──但有錢就是合適的人嗎?
經濟能力只是其中一條線,其他還有價值觀、兩性觀、溝通方式乃至於人品需要考量。真正的關鍵不是把底線設得愈高愈好,而是想把兩人日子過好,你「至少」需要對方怎麼樣。
許願其實不只是許願
「好,我知道了,許願是大學問,可以開課的。」友人說:「但是我立刻就要去拜拜,我要求捷徑。」
「捷徑嘛,捷徑也是有的──」我說:「你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有個水晶球,能讓你窺看到十年後幸福的你,你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我很快樂、很有錢……」
「停!水晶球只能看到畫面,你必須描繪得出那張圖像。」
相較於後天習得的語言,人類天生是透過畫面去理解世界的。畫面能乘載的訊息,比語言還多。比如「穿著絲綢睡衣、在東京高樓飯店舉杯看夜景」和「與另一半牽手,坐在自家泳池旁笑看孩子打水仗」,也許都代表快樂、富足,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品味與價值觀。
畫面很原始,而直覺不會騙人。遇到新對象,把他放進那個未來想像裡試試,合不合,你會知道的。
說到底,許願不只是許願,而是對自己人生的總整理:你是怎樣的人?你需要怎樣的對象,才能一起把人生的小船,划向什麼樣的彼岸?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誰,就會不斷遇到不合拍的水手,把徵人啟事貼了一次又一次;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就只能不斷啟程又返航。談戀愛不能沒有愛,但一再愛上不適合的人、大鬧著分手,終究是很累的。為什麼不能在墜入愛河之前,先確定能跟對方處得來呢?看似功利的「開條件」,其實反而是認識自我的方式:不懂自己,開條件無異於漫天開價,而當你懂了自己,條件就像道路兩旁的反光導標,標誌著正路所在,避免人生翻車摔到山腳下。
「但是等等……」友人又有話說了:「我還是覺得開條件很功利,如果對方將來不合條件,難道我就甩掉他嗎?」
「人生沒有那麼非黑即白。你想認養健康的小狗,不表示牠病了你就會扔掉牠。同樣都是沒錢,交往三天發現對方欠了兩千萬賭債,跟交往十年對方失業,你的處置難道會一樣嗎?」
我拍拍友人的肩膀:「問這麼多,先認清自己是誰,把那個又愛又適合的人交到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