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古典樂刊】提供最新古典音樂訊息,以及有趣的音樂小知識,突破你對古典音樂的想像。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0/25 第105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墟行者/當孤獨成為必然的生存條件
殺人者的記憶法/可怕的不是惡,而是時間,因為沒有人能夠贏過它
拖延有理/拖延行為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創新嗎?
歷代帝王職災報告/皇帝,史上風險最高的行業,平均壽命38歲
AI同僚/來試算你被 AI 替換的機率有多少!
閱讀筆記 穿裙子的男孩/足球和洋娃娃

新書鮮讀
墟行者/當孤獨成為必然的生存條件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當孤獨成為必然的生存條件,「愛」就是上古時代滅絕的物種。

內容簡介: 在近末日的時空裡,蘇菲亞以及部分的人類,為了活下去,而遷移到艦艇「明日號」上,住在一格又一格的小膠囊裡;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鎮日躺在床上保存體力;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食用同伴屍體分解成的高蛋白混合飲料;為了活下去,他們可以到虛擬的實境世界裡重溫世界毀滅以前的生活;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先放棄「活著」這件事。另一條故事線中,貝德魯斯人居住在脈層裡;他們沒人見過「水」;他們不知道天空的觸感;他們沒有性別;他們建構了新的世界秩序;他們相信生命之源是「核」,一種埋藏在脈層底下,異於神靈,卻掌管一切的存在。兩條看似完全相異的故事主軸並非平行時空,而是衰亡與新生,更是彼此絕望中的希望。

以科幻書寫探索人類歷史與文明等議題的未來可能;以貝德魯斯及現實世界兩組看似不相干的時空軸線,挑戰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對於何謂「生命」,進行充滿哲思的辯論。在小說裡萬物皆飄浮、透明,崩離,也許整個世界是虛空,是一些附著於巨大電腦之上的記憶碼。人類正在毀滅,人類的新生正要開始。愛會隨著肉身死亡嗎?未來的未來,當生命重生,會記得愛所帶來的挫敗嗎?

作者介紹:洪茲盈 ,小說家、編劇、廣告文案,曾任職於廣告代理商,現為專職文字工作者。著有短篇小說集《無愛練習》、《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影集〈茉莉的最後一天〉編劇。

搶先試閱:〈這個爸爸是最後一個。〉

在蘇菲亞的人生中,叫過三個人爸爸,這個爸爸是最後一個。三個人之中只有他和媽媽結了婚,但是媽媽要她每一個都叫爸爸,好像試圖想從中獲得一些安全感。她從不知道媽媽為什麼一直在拚命尋找,總是七手八腳地想把每個經過的人都緊緊纏在自己身上,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外婆總說:「女兒不是太笨就是太聰明,才會老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後來幾年,外婆狀況並不好,大多時刻幾乎不認得人,在病榻上老是叨叨念念,自顧自地說起好多以前的事。坐在病床旁,蘇菲亞時常覺得自己好像一支錄音筆,像是外婆在僅剩不多的人生中,還想把她此生中每一個細節都找到一個安置的所在,一個留存的地方。自小外婆與她相處的時間最長,因而當外婆有越來越長的時間不認得自己時,蘇菲亞幾乎覺得自己也被世界給遺忘了。整個人空蕩蕩的,沒有一點重量。也是在那時,末日簡直是四面八方地朝她鋪捲而來。

若要說出一個分界點,或許是始於那場下也下不完的雪,雪後氣溫驟升,然後是連月不絕的雨。海水倒灌,海嘯颶風頻傳,沿海居民紛紛移至高處,不出幾個月,政府開始疏散,但在那更早之前,許多人已經逃離這座島。末日的氣氛漸濃,彼時外婆已經不在,不再見證也不再受苦。在更早更早之前,她所居住的花城寨底下,這艘艦艇早就開始建造,不過幾年,像是不存在的幾年,瞬間來到此刻,她已躺在巨大艦艇裡面的一張小床上,看著手中或許是世界上僅剩最後一隻蠹魚標本。她小心翼翼將蟲屍放進鐵盒子裡。她的膠囊算好,有一個可以看到外面,約食指和拇指圈出大小的窺視孔。但大多時候看出去都是一片漆黑,當然偶爾是深灰,曾經有過藍色,但她不確定是否只是玻璃反光。若非這些細微的變化,她會以為那個窺視孔只是用來裝飾的。當然,用來裝飾的東西仍是必須的,尤其在這無盡漂流的黑暗裡。看得到外面就「可能」可以重見太陽,暈眩的感覺就「可能」代表著前進,儘管這艘艇根本沒有目的地,它的目的就是安全地漂流,等待「上岸的時間」自己來到。爸爸曾說這不算末日,頂多是一段迷你冰期,撐一下就過去了,更何況在這艘艦艇上,人幾乎不會感覺到時間流動,也許只是睡一覺,世界就回來了。聽起來很簡單,過起日子來卻渺無邊際,也只能這樣相信著,雖然所有人都明白無論是誰,都無法預言未來。最近暈眩的感覺漸漸少了,身體大概已經慢慢習慣在水中行進,就算肉體生來沒有內建,久了也會適應,無論何種生物都一樣,可惜了她挾帶上來的蠹魚沒能活著。機器人還在工作,房內濕氣已減少許多,她躺下來,大多時候所有人都躺著,減少熱量消耗,當然食物也是有的,一些摻水喝的高蛋白奶粉和維生素片、膠囊等等。

膠囊,每次她吞下它們,也都幻想自己是否正在被誰吞下。感覺已經有些記憶開始離她而去了,關於媽媽和她生長的屋子,她曾經非常痛恨的地方,現在想來有種不真實感。她仍有些懷念還在念書的日子,但很多事情慢慢記不清了,記憶緩慢滲漏,鏽蝕大腦深藏記憶的地方。她隨手拿起一本本子,開始試著畫下一些物品:海浪、粉筆、板擦、晒衣夾、咖啡濾紙、黃光燈泡、煎餅鍋、望遠鏡、彈珠台、電動車、薯條、藥丸、水桶……畫著每一件物事的時候,思緒就會被帶到時常見到它們的場所。這些聚集在一個筆記頁上,隨機畫下的零碎小物,拼拼湊湊起來竟幾乎可以把她過去生活的場景都一一串連起來。她一直畫著,直到再也想不出還能畫什麼。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但記憶總是消失得無聲無息,也許在那之前,已經連字都不會寫了。她閉上眼睛,將腦袋中的晶片與艦艇主機系統連結。晶片體積細小,剛打進身體裡時一點感覺也沒有。「這上頭有一整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能觀察妳的身體、修復妳一些小病痛。」登船時幫她安裝新韌體的工程師說。那時候幾乎人人都有晶片,剛生下來的孩子剪完臍帶第一件事就是打晶片,好像那也是人體器官的一部分。她十幾歲才打,不算是晶片寶寶,但人們對晶片的依賴滲透得很快,人類從一開始抗拒,很快就變得不能沒有它。晶片功能日新月異,那時走在路上看見眼神空洞、宛如殭屍般晃蕩的人,大多都是沉迷在晶片的世界裡沒有回魂。上了艦艇,晶片系統又更升級了,所謂軍隊,指的是晶片上的奈米機器人,它能將大腦與中央控制系統連接,負責儲存、提取數據與溝通傳輸,當然語言溝通什麼的,都能直接翻譯完成進出大腦,健康情況與生命跡象也都能隨時追蹤。有時光是想像那些螻蟻般成群機器人在身體流竄的畫面,便覺得血管裡隱隱發癢。艇上每個人也能在不移動身體的情況下,經由軍隊連結大腦與系統,自由進出虛擬空間,進行實境體驗。

意義上來說,你仍然哪兒都能去。晶片連線,列出現在正在線上的人(代號),沒有暱稱或名字只有冗長編碼,在「海裡」均一視同仁。她隨意挑了一個。「你好,在做什麼?」她用意識傳送出這句話。「聽平靜波。」對方回傳。平靜波其實聽不到真正的聲音,而是透過耳機傳入電流與某種頻率的聲波,能刺激大腦釋放血清素及多巴胺。「我不喜歡那個,聽了反而心裡更不平靜。」蘇菲亞本能抗拒,覺得像是吸毒。「也許妳聽得不夠久,沒事的時候聽聽,還可以賺點數。」「要一起做實境嗎?」她又問。「今天不想,做實境太耗費體力了。」「但不都是躺著做嗎?」「體力,腦力,都一樣。總之,很累人。」「好吧,那我自己做。」「選個會說故事的人。」「我知道。」對話結束,對方顯然在一個非常低活動率的狀態裡,但儘管如此,還是把自己掛在線上隨時可以有人攀談,該說這是一種非常貼心的生存設計嗎?也許是吧。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做,像是確保自己還有同伴,不會絕望至死。蘇菲亞點選實境體驗,出現兩個選項:「體驗者 陳述者」她點選了右邊的陳述者,透過晶片與主機連線,繼續未完的建造。

她熟讀媽媽的日記,因而已經在程式裡建立了一條屬於媽媽和外婆的時間軸,故事從媽媽很小的時候開始,有些記憶是來自小時候看的照片。媽媽小時候喜歡拍照,那時人們使用膠卷拍照,像是一種擷取時光精華的機器,拍完一卷三十六張再洗出來,會一次得到人生某一段時間的精華。那時的興趣現在成為重要的記憶資產,為蘇菲亞的時間軸建立完整的時空。媽媽小時候住過的套房、走過的街道、中學時與遊手好閒的蹺課生廝混的市區暗巷、為了拚上大學而補習的教室、上大學後為了寫作每天都去的同一家咖啡廳……直至來到此鎮後的新生活。喔∼她還打造了媽媽小時候的樣子,到最後一次見到媽媽時的模樣,一共有七十四種造型,不同的年紀與體態,以及每一個年代流行的元素。她有大把的時間慢慢把媽媽的樣子捏塑上去。當然也有外婆,但外婆的改變並不多,從成人到衰老的過程,大概只建立了十一種造型。蘇菲亞陳述的「蘇婷的房間」一直位列實境體驗熱門排行榜上面,這件事頗令她驚訝,艇上的實境體驗有成千上萬個,各有特色不同,會因為陳述者的背景、文化和敘事角度而各有巧妙不同,而她所創造的體驗能始終盤據百大排行榜上,歸結原因,或許是因為在這艘艇上沒幾個人像她擁有這麼完整的「史料」。說是史料絕不為過,打從搭上「明日號」,上一次見到太陽升起的事都算是史料了。 ▶▶ 閱讀更多 墟行者《洪茲盈》

 
殺人者的記憶法/可怕的不是惡,而是時間,因為沒有人能夠贏過它
文、圖節錄自漫遊者文化
圖/漫遊者文化提供
可怕的不是惡,而是時間,因為沒有人能夠贏過它。人類是關在名為時間的監獄裡的囚犯。

內容簡介: 天才型殺人犯金炳秀,在連續作案三十年後決定退隱,二十多年來和養女恩熙住在偏僻山村,相依為命。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他罹患了阿茲海默症。與此同時,村裡有年輕女人接二連三遇害,彷彿有個新的連續殺人犯在此地出沒。某天他開車出門時,意外與一輛吉普車擦撞,車主朴柱泰後車廂的血跡,引起金炳秀的懷疑,他憑直覺認為對方就是那個犯人。讓他吃驚的是,恩熙的交往對象竟然就是朴柱泰。為了保護女兒,金炳秀決定策劃這輩子最後一次殺人。他要殺了朴柱泰。他開始試圖把每天的事情記錄下來,卻發現自己的記憶逐漸流失,殘缺的記憶碎片讓他愈發混亂,陷入妄想的深淵。女兒脖子上的勒痕、院子裡徘徊的黃狗、莫名消失的刑警名片,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他不願想起的事實。◆老年痴呆症對年老的連續殺人犯而言,簡直是人生送來的煩人笑話。

作者介紹:金英夏 ,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搶先試閱:〈在我被宣判得了阿茲海默症之後〉

我最後一次殺人已是在二十五年前,不,是二十六年前吧?反正就約莫是那時候的事。直到那時為止,促使我去殺人的原因並非人們經常想到的殺人的衝動、變態性慾等這些東西,而是「惋惜」、還可以成就更完美快感的希望。在埋下死者的時候,我總是重複說著: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之所以停止殺人,正是那點希望消失所致。


我寫了日記,冷靜的回顧,嗯,因為似乎有此必要。我認為必須寫下哪裡出了問題、當時心情感受如何,才不會再重複令人扼腕的失誤。考生都會整理誤答筆記,我也將我殺人的全部過程和感覺鉅細靡遺地加以記錄。後來才發現這真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書寫句子實在是太難了,也不是要寫什麼傳頌千古的文章,只是日記而已,怎麼會如此困難?我不能完整呈現自己感受到的喜悅和惋惜,這讓我的心情糟透了。我讀過的小說就只是國語教科書裡的文章,但是那裡面沒有我需要的句子。所以我開始讀詩。我錯了。在文化中心教詩的老師是和我同輩的男詩人,他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用嚴肅的表情說出讓我發笑的話。「詩人就像熟練的殺手一樣,捕捉語言,最終將其殺害。」那時已經是我「捕捉、最終殺害」數十名獵物,並將他們埋在地下之後,但是我不認為自己做的事叫做詩。我覺得比起詩,殺人更接近散文。任何人實際去做過都能知道,殺人這個工作遠比想像中更繁瑣、更骯髒。無論如何,托那位老師之福,我對詩發生興趣也是事實。我雖長得像似對悲傷無感,但對於幽默卻是有所反應的。我讀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聽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詩課程,原本想如果課程讓我失望的話,我就把老師殺了。幸好課程還蠻有趣的,老師讓我笑了幾次,也稱讚了兩次我寫的詩,所以我讓他活了下來。他大概到現在還不知道,從那時候開始的人生是賺到的吧?我對他不久前寫的詩作相當失望,真後悔沒有在那時就把他給埋了。像我這樣天賦異稟的殺人者都已經金盆洗手了,他那種程度的人竟然還在寫詩?真是厚顏無恥啊!


最近我老是跌倒,騎腳踏車也跌倒,走在路上也會被石頭絆倒。我忘了很多事情,甚至還燒壞了三個茶壺。恩熙打電話來說已經預約好了醫院檢查,我生氣地大聲吼叫了半天,恩熙默不作聲好一會兒後,說道:「真是不正常,腦部一定出了問題,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您這麼生氣。」我真的沒生過氣?我在發呆的時候,恩熙先掛斷了電話。我想繼續把話說完,於是拿起手機,但突然想不起打電話的方法。是要先按通話鍵,還是先按號碼再按通話鍵?恩熙的號碼是多少?不,不是這樣,好像還有更簡單的方法。真是煩死了,我把手機丟了出去。


我因為不知道詩是什麼,所以直接寫出我殺人的過程。第一首詩的題目好像是〈刀與骨〉吧?老師說我的詩語非常新穎,又說我用鮮活的語言和對於死亡的想像力敏銳地呈現出生命的無常,他反覆讚賞我的「metaphor」。「metaphor是什麼呢?」老師嘻嘻一笑,說明了metaphor是什麼。我很不喜歡那個笑容。聽起來,metaphor就是隱喻。啊哈!你這個人啊,很抱歉,那些東西不是隱喻啊!


我翻開《般若心經》閱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您真的沒學過詩嗎?」老師問道。「我應該要學過嗎?」我一反問,他就回答說:「不,如果沒學好,反而會影響到寫作。」我對他說:「啊,原來如此,我還算幸運,不過不只是詩,人生還有幾種無法跟別人學習的東西。」


我照了MRI,躺在形似白色棺材的檢查臺上。我進入了光線之中,好像一種瀕死體驗。我漂浮在空中俯視自己身體的幻覺襲來,死神就站在我的身旁。我知道。我即將死亡。一星期後,我做了什麼認知檢查。醫生問,我回答。問題雖然簡單,但是回答卻很困難,感覺就好像是把手放進水槽裡去撈怎麼也撈不到的魚一樣。現在的總統是誰?今年是哪一年?請你說說看剛才聽到的三個單字;17加5是多少?我確定我知道答案,可是卻想不起來。知道,卻又不知道,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檢查完後,我見了醫生,他的臉色有些陰暗。「你的海馬迴正在萎縮當中。」醫生指著MRI照片說道。「這很明顯是阿茲海默症,至於是哪個階段還不確定,需要一些時間觀察。」坐在旁邊的恩熙緊閉著雙唇,不發一語,醫生又說道:「記憶會逐漸消失。會從短期的記憶或最近的記憶開始,雖然可以減緩進行的速度,但沒有辦法阻止。現在能做的就是按時服用開給您的藥,並且把所有事情都記錄下來,隨身攜帶。以後您可能會找不到回家的路。」蒙田的《隨筆集》。我再次翻閱已然泛黃的平裝版,這些句子,年紀大了再讀還是很好看。「我們因為憂慮死亡,將生命搞得亂七八糟;因為擔憂生命,而將死亡破壞。」


從醫院回來的路上遇見臨檢。警察看到恩熙和我的臉,好像認識一樣,就叫我們離開。他是合作社社長的小兒子。「因為發生殺人案件,現在正實施臨檢,已經進行好幾天了,夜以繼日的,我都快累死了。殺人犯會大白天的在街上閒逛,說你來抓我嗎?」聽說我們郡和鄰近的郡有三個女子連續遇害,警方研判是連續殺人,三個女人都是二十多歲,在深夜回家的路上被殺害,手腕和腳踝都有捆綁的痕跡。在我被宣判得了阿茲海默症之後,出現了第三個被害者,所以我當然會這麼問自己:是我嗎?我翻開掛在牆上的月曆,估算了一下女子被綁架殺害的日期,我有不容懷疑的不在場證明。雖然萬幸不是我幹的,但有個任意綁架、殺害女人的傢伙出現在我的區域内,這感覺不太好。我反覆提醒恩熙要注意也許徘徊在我們周遭的殺人犯,還告訴她注意事項。絕對不要深夜獨自外出,坐上男人車子的那一瞬間妳就完了,戴著耳機走路也非常危險。「不要擔心啦!」恩熙走出大門時又加了一句:「您以為殺人是那麼常見的啊?」


我最近把所有事情都記錄下來,有時在陌生的地方猛然驚醒,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幸虧脖子上掛著名牌和地址,才得以回到家裡。上個星期有人把我送到派出所,警察笑著歡迎我。「老伯,您又來了?」「你認識我?」「當然啦,我們很熟啊,也許我比老伯您自己更瞭解您呢!」真的嗎?「令嬡馬上就會來的,我們已經聯絡她了。」 ▶▶ 閱讀更多 金英夏《殺人者的記憶法》

 
拖延有理/拖延行為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創新嗎?
文、圖節錄自遠流
圖/遠流提供
拖延行為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創新嗎?我們可以在「拖延」和「才智」之間,找到連結嗎?

內容簡介: 在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的普世價值裡,「拖延」似是懶散見不得光的行為。本書作者安德魯•桑提拉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拖延主義」的信奉者,總是花盡心思去做無關緊要的事,眼看著截止日期即將來臨,卻放任自己的恐懼加深,仍然無所作為。為了探索自己的拖延行為無獨有偶,桑提拉開始進行研究,並從歷史名人中找例證,如:達爾文、達文西、雨果、詩人泰德休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建築師萊特……,把他們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花招百出的拖延理由,以及分析拖延、擊敗拖延的方法,以流暢的文筆,描述成一篇篇如喜劇般的故事。之後再透過心理學家、哲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的文獻,解釋為何普羅大眾如你我,何以會拖延重要的事情,卻不需要有太大的罪惡感。信手拈來盡是博學的知識、妙趣橫生的軼聞和真實故事,文字淺白,娛樂性十足。

★拖延不是病,是人性▶ 「拖拉的人通常很聰明,畢竟他們得隨時找到讓人信服的理由,來把事情拖個沒完沒了。」▶ 「拖拉者,寧願讓人以為他們缺乏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 「拖延,是因為害怕達不到對自己高期許的完美主義。」▶ 「事情延宕下來,是因為對於被交付的工作規模和數量,給嚇得不知所措。」▶ 「或許是因為拖到最後一刻,腎上腺素狂飆的刺激,吸引了我。」★拖延是種「抗議」,也是種「掌控」

作者介紹:安德魯•桑提拉 ,作品散見於《GQ》雜誌、《紐約時報書評》和《石板》線上雜誌。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此刻或許又找出什麼鬼理由,拖延重要的正事不做了。

搶先試閱:〈「選擇」是我們最寶貴的權利之一〉

根據最嚴苛的定義,所謂的「拖拉者」,是明知道「拖延」到後來可能會反咬他們一口,卻仍然選擇拖延的人。如果拖延牽涉到違背個人利益,而得有所為或有所不為,我們必須要問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去做他認為違背他人利益的事?古希臘人(想當然爾)對這種行為有一個字來形容,他們把這種行為,稱為akrasia,意指「有心無力」,一廂情願地做出違背自己理智判斷的事情。蘇格拉底認為,真正「有心無力」的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百分之百確定什麼對自己是好的人,會不去做自己認為是好的事情。「人非知善而不行,而是不知善。」他爭論道。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相信「有心無力」準確描述了意志力的失敗,是慾望或熱情壓倒了理智──我真心想要保持健康,卻沒這麼做,是因為我寧願在付費網站看《王牌飆風》,同時吃下一桶哈根達斯鹽味焦糖冰淇淋,也不願意運動。我得到了看爽片吃冰的愉悅,卻失去了健康。我並沒有做自己相信對自己最好的事。

有鑑於人類似乎怪異地滿足某些(未必對我們有益的)生理愛好,像是和錯誤的人共度春宵、在酒吧裡待了整個下午,以及那桶鹽味焦糖冰淇淋,「有心無力」的行為不應該如此令人費解。我們知道這樣不健康,我們知道這樣不理性,但我們照做不誤,之後又真心懊悔。我們以為自己其實沒那麼有人性,如同一些成語形容的,我們常說自己根本就是「狼吞虎嚥」,或者自己簡直就是一頭「蠢驢」。或許我們到後來,還病得跟條癩痢狗一樣。十六世紀的詩人艾德蒙.史賓塞在《仙后》中,為女巫師取名為「亞葵莎」(希臘文Acrasia,意即「缺乏自我控制」)。她擁有把心愛的人變成動物的能力,使得他們無法控制自己。

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無法避免「有心無力」的發生。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一九九一年寫了一篇論文〈拖延和順從〉,一開頭就寫出跟自己有關的拖延軼聞:住在印度的他得把一件包裹寄到美國給好友喬瑟夫.史迪格里茲,可是他卻日復一日地拖著。「八個多月以來,每天早上,我醒來時都決定,隔天早上要把包裹寄給史迪格里茲。」阿克洛夫如此寫道。但是八個多月過去了,那包裹仍然擺在原來的位置。某種程度上這景象令人安慰。知道如此聰明絕倫的學者也會耽擱和拖延,感覺挺好的。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你屬於那種被拖延弄得昏頭轉向的人,可能會想一把揪住阿克洛夫的衣領,喊著:「把那該死的包裹寄出去!」阿克洛夫本人也一樣被整個謎團愣住了。在整個拖延行為中,他看見了我們的判斷力和決策力被不怎麼理性的衝動所主導的證據,這一點跟傳統的經濟學推論恰恰相反。阿克洛夫研究的行為經濟學領域,是在研究偶爾不理性的人,如何會做出偶爾極度不理性的決定。

拖拉者常見之特定不理性範疇的行為之一,被經濟學家稱為有「雙曲貼現」,意思是指我們寧願選擇當下(立即可得)的小利,而不願意等待(未來)更大的報酬。因此,即使「完成學位論文」可以幫助一位畢業生未來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他卻選擇把時間拿來再玩一局線上遊戲。他偏愛此刻的自己多過未來的自己。當然,有可能這個浪費時間玩線上遊戲的畢業生,對於未來的豐厚報酬(好工作)的承諾缺乏信心,不過讓我們把這可能性暫且擱在一旁。只有在以「選擇」為最高價值的世界裡,才有拖延和耽擱這回事,就像全球消費主義者趨之若鶩的跳蚤市場。自由市場本應該是人類自由的核心條件,而「選擇」是我們最寶貴的權利之一。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曾在超市裡的早餐麥片區花了好幾分鐘,遲遲無法選擇到底該買原味或是蜂蜜口味,你就會知道「選擇」也能沉重到成為負擔。「懷疑」則是選擇的一種產物。我該不該接受這份工作?我該不該把臥房漆成藍色?我該不該要這個人嫁給我?我該不該去看醫生,問他自己肩膀上打死不退的東西到底是啥?我不確定耶,我沒辦法決定。就跟阿克洛夫一樣,我醒來的時候知道自己今天應該要做什麼事,但是準確來說,是哪些事呢?待辦清單是一份目錄,以拖延行為的深奧來說,我真正想要的,是有人告訴我吃什麼。 ▶▶ 閱讀更多 安德魯•桑提拉《拖延有理》

 
歷代帝王職災報告/皇帝,史上風險最高的行業,平均壽命38歲
文、圖節錄自月之海
圖/月之海提供
皇帝,史上風險最高的行業!歷代帝王的血淚職災報告,就是一部最勸世的工殤紀錄

內容簡介:新加坡名醫何乃強爵士,深入專研文獻,在曖昧隱諱的龐雜史料中尋找蛛絲馬跡,從現代醫學專業角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揭開帝王死亡真相,寫下一篇篇血淚控訴的職災報告。淺顯易懂的用詞,讓人對艱澀的醫學知識及天書般的專有名詞不再畏懼,並且以幽默逗趣的文筆解讀歷史的種種跡象,讓讀者能夠在閱讀時會心一笑,瞬間與歷史拉近了距離,原來一般人會煩惱的疾病問題,高高在上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也深受其擾。平均壽命38歲,高達1/3以上非自然死亡。皇帝是千百年來人人夢寐以求的職業,卻也是風險最高的行業!

作者介紹:何乃強醫師 ,新加坡出生,畢業於新加坡大學醫學院。目前為多家兒科雜誌編委,《新加坡醫學雜誌》編委、新加坡華文報諮詢團委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

搶先試閱:〈皇帝,是個高風險行業!〉

皇帝也會過勞死!相信皇太極所罹患的,不是什麼古代人的特有疾病,而是今日我們時下所說的過勞死。在遼寧省瀋陽市的北端,有一座北陵公園,也稱昭陵。昭陵是滿清皇朝的第二任皇帝皇太極(一五九二至一六四三年)的陵寢,埋葬著這一代君主的歷史以及生平事蹟。我曾到此一遊,猶如上了一課清初的歷史課。皇太極是開國元勳努爾哈赤(一五五九至一六二六年)的第八個兒子,在位十七年,他一生的政績,在《清史稿.太宗本紀》有如下的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他可以說是一位功大於過,文武兼備的傑出君王。穿過高高的鳳凰樓的樓閣,就看見清寧宮了。有一天晚上皇太極坐在宮內的東暖閣裡面的火炕上處理政務,到了九點多鐘左右(亥時),被發現猝然死去。皇太極死前沒有訴說不適,白天還在「上御崇政殿」處理政務。這一切都說明他沒有患重病的跡象,皇太極的確是暴斃或是猝死,沒有被謀害的跡象。根據《清史稿》的記錄,說皇太極是「端坐而崩」,無疾而終。

雖然御醫沒有為皇太極進行病理解剖,以現代醫學來看皇太極的突然死亡,死亡證明書上的死因應該會是「猝死症」(Sudden death syndrome,全稱猝死症候群)。猝死症的定義,是死者在事發前六小時還處於正常狀態,心臟卻突然停止跳動而死去,事發時死者也沒有遭受到暴力、創傷等各種意外事故。猝死症的原因很多,多發生在青壯年者身上。死者大多數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症、急性心肌梗塞、肥厚性心肌症、心臟瓣膜疾病、心室纖維性顫動等),或心臟傳導系統的心率不整、心肌炎等,而腦血管疾病則有腦溢血、腦血管栓塞等。這也包括一些遺傳因素,如先天血管畸形的動脈瘤在內。根據滿學專家閻崇年著作所述:「皇太極脾氣大,忒任性,高血壓,患心腦血管病」、「皇太極是太愛生氣,過於重情,不能制怒,也不能以理制情,自戕身體,過早死了」。我同意其所說,皇太極的死因應該是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突發或中風。至於猝死者是否因為脾氣大、忒任性的性格,才會有心血管疾病,則不一定,有很多心臟病突發或中風的人,是性格平和容易相處的人。《清史稿.太宗本紀一》上記載皇太極「上儀表奇偉」,顯示皇太極可能是個胖子,而肥胖者最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陳涴女士,曾參閱皇太極死前幾年內有關健康狀況的記載:他曾多次患病,崇德五年(一六四O年),「聖躬違和」,曾到鞍山溫泉療養;六年,患鼻衄;七年十月,「聖躬違和」,實行大赦,顯然病得不輕;十二月,又一次「聖躬違和」,以致停止出獵回宮;此後,崇德八年正月、三月、四月,連續發病。把這些情況和四個月後去世聯結,可見就不是「無疾而終」了。從現代醫學角度對此進行分析,結合當時他曾向朝鮮問醫,求取竹瀝這味藥的情況來看,從崇德五年起,皇太極的病況頻頻發生,他的健康狀況的確出了問題。

清朝歷代皇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勤於政務。相信皇帝們知道明朝之所以滅亡,原因是明朝出了「大懶惰蟲」皇帝,如三十年不上朝的神宗萬曆朱翊鈞、熹宗天啟朱由校,以及他們日求長生之道、二十年不視朝政的老祖宗世宗朱厚熜。有鑑於此,清帝們把這些不問朝政的昏庸君王的行為,以此為訓,以免重蹈覆轍,遭致亡國之恥。用「勞累一生」來形容皇太極的狀況不以為過。他「每天必須閱完奏章,不惜至深夜」的勤政精神,是歷朝皇帝中少有。然而,皇太極長期處於緊張的精神狀態,外則四處出兵征服討伐,內則應付宮廷鬥爭,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積勞成疾,以致猝死,是不足為奇的。

對於皇太極的這種情況,個人認為他的死因,有點像是現今時下所說的「過勞死」。過勞死,是在一九六九年出現的新醫學名詞,是和工作過勞,超過所能抵受限度,以及長期疲勞有關的猝死症候群。主要原因是心臟病、中風(腦溢血)以及巨大壓力所致。死者因為日以繼夜不停工作,不注重休息以致心力交瘁,過勞而死。在日本,近年來因工作過勞死向公司提出賠償損失訴訟案件,也大有增加。類在遇到壓力時,腦神經系統就會立刻出現一連串生理反應,進而促使體內分泌腎上腺素(壓力激素)如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理反應,使人體進入備戰狀態,以對抗壓力。人長期壓力會讓身體處於這樣的緊張生理狀態,久而久之,生理適應性逐漸消失,嚴重影響健康、影響免疫系統,以及對壓力的適當反應。最終導致筋疲力盡,出現種種身心症狀如憂慮、憂鬱、失眠、潰瘍等精神、消化問題,以及心血管問題(高血壓、動脈硬化)了。相信皇太極所罹患的,不是什麼古代人的特有疾病,而是今日時下所說的「過勞死」。他的猝死是因為長期壓力,加上平時飲食不當,引起心血管病變。同時,不懂得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適當醫療,結果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就永遠倒下去了。古人過於勞累,死在任上的例子,不勝枚舉。

現今社會也存在很多過度勤勞的工作人士,工作時間長達十小時,週末無週休,甚至半夜還在電郵飛來傳去,好像要讓別人知道他是個「忠於職守」、「熱愛工作」,「盡責盡力」的賣命職員。這樣做法,也許是出自本身個性使然,也許是為了追求理想,或更豐富的物質生活,或是為了在職場上競爭、博取上司好感,來獲得加薪升職等。但是,如此也付出昂貴的代價,損害身體,種下禍根,成為下一個「過勞死」的「候選人」。猝死、暴斃,過勞死應該是敲響了現代人健康的警鐘! ▶▶ 閱讀更多 何乃強《歷代帝王職災報告:史上風險最高的行業、最勸世的工殤紀錄》

 
AI同僚/來試算你被 AI 替換的機率有多少!
文、圖節錄自PCuSER電腦人文化
圖/PCuSER電腦人文化提供
來試算你被 AI 替換的機率有多少!認為Alpha Go很有趣?是因為它沒有領走你的薪水!!

內容簡介: 在科幻電影裡,總是不斷提到有一天世界會被 AI 統治,一切的契機都是從機器人變成服務生、變成你同事、進入你家庭這些小地方開始的。而我們眼前的現實世界,雖然沒有套上科幻電影的冷色濾鏡,但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正在你不注意的地方悄悄啟動。或許你不覺得科技有如此進步,但其實各行各業早就開始採用 AI 來完成許多繁複、或是帶有危險性的作業內容。所謂的 AI 並不是那些自動化機器人手臂,只能做著組裝零件、分類罐頭的固定模式工作,這種大量自動化生產頂多是取代「人力」,真正的 AI 可以做更專業的工作,例如業務(預估商品需求)、行銷(分析消費者喜好)、客服維修(判斷故障問題)、醫學研究(精準治療),甚至還能依據自己的價值觀來拍電影、寫文章……。它所取代的將是「人類」!

我們說過了,這不是未來。幾年前人們口中的未來,其實就是現在這樣吧。許多產業領域早已「僱用」AI成為正式員工,經營者如何運用人工智慧來協助發展,身在其中的你又該做些什麼,才能逃離被取代的命運呢?▍這不是一本要跟你探討 AI 未來的書,因為改變已經發生。當600種職業都能被AI取代,來試算你被 AI 替換的機率有多少!

作者介紹:Nikkei Top Leader、Nikkei BigData ,日經BP社隸屬日本經濟新聞社集團,乃是日本最大規模的財經商務出版社。而「日經Top Leader」與「日經BigData」則為日經BP社裡最專業的兩本財經商管雜誌,分別從企業的經營管理層及龐大數據資料蒐集,來分析全球的經濟產業趨勢演變,在此領域極具指標地位。*日經BigData已於2018 年4月更名為《日經 xTREND》新創刊發行。

搶先試閱:〈AI是人類思想終極薈萃、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一提到AI,對於IT產業不熟悉的讀者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擁有人類智力的軟體。可是,事實上兩者之間差別極大。二○一一年,日本以國立情報學研究所(NII)為中心,設立了一項名為「機器人能否上東大」的研究計畫。擔任計畫主持人的NII社會共有知識研究中心所長新井紀子強調:「AI無法理解文章與字詞的意思。」雖然統稱為AI,但其中涵蓋了各式各樣的技術。科學家確實有在進行利用AI模擬人腦思考的研究,不過以現在的電腦處理效能來說,尚不可能達到實際應用的程度。如今,統稱為「AI」並且被廣泛使用的技術種類繁多。只要充分認識「機器人能否上東大」這個研究計畫,就能確切感受到其中差異。這項研究計畫的內容是讓搭載AI的軟體:「東Robo君」挑戰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請參照P.182〈從「東Robo君」一例得知AI擅長的領域與人類無可取代之處〉)儘管這個計畫中的AI都叫做「東Robo君」,實際上針對不同科目,研究團隊也準備了不同程式來應試。為了看懂試題文章,每個科目的程式都有運用到「自然語言理解系統」,可是解題技術則是隨著科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數學方面,利用能靈活運用名為「量詞消去法」技術的計算機代數系統解題。而物理方面,將試題分為「平衡問題」、「動力學問題」、「初期值問題」等類別之後,依照不同類別準備不同的解答方式。在世界史或現代社會等社會科目方面,為了回答高知識性的問題(亦即測驗背誦能力的試題),運用了「文字蘊涵識別技術」來應對。從以上對策可以看出被稱為AI的技術各自有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可以處理各種問題的完美技術其實並不存在。新井小姐強調:「構成AI基礎的數學是由『邏輯』、『機率』和『統計』組合而成。研究團隊便是使用三種要素的其中之一,讓AI趨近於人類思考的價值觀與意義。」怎樣才算是AI技術?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界定。

運用邏輯、機率和統計來解決問題的專門技術,科學家從很早以前便已經著手研究。舉例來說,被運用在汽車導航上、能規劃出最短路徑的「戴克斯特拉演算法」,早在一九五○年代便已經被開發出來。許多購物網站都有刊登的「推薦商品」,便是對連同使用者消費習慣在內的購買商品相關關係資訊進行分析後所產生的結果。這項技術的開端可追溯到一八二二年出生的英國統計學者法蘭西斯.高爾頓的研究結果。既然如此,究竟怎樣的技術才能稱之為AI呢?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根據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一九七○至八○年代也曾掀起一股AI熱潮,當時AI技術實用化的典型例子就是「透過知識庫運作的專家系統」。這是讓電腦具備人類專家知識(邏輯思考)的成功案例。專家系統會隨著回答問題的答案不同而導出不同結果,只要把它想成一種實裝了大量「是非流程圖」的構造即可。打敗世界頂尖棋王李世乭而一戰成名,由美國Google子公司開發出來的電腦圍棋程式「AlphaGo」。身處已知曉這種先進實例的情況下,如今以自身的感覺來說,幾乎沒有人會把專家系統這種構造當成AI技術。我們該如何判斷什麼是AI技術呢?換句話說,要如何定義AI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瑞可利的石山先生在文章中〈誰能將同事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享受和他人攜手合作的玩心正是成功的祕訣〉也曾提及同樣的問題。二○一六年九月,史丹佛大學公開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百年來關於AI的研究」,文中是如此定義AI的:「所謂的AI,是以模仿人類的神經系統運作,如何用身體去感覺、學習、推理、行動這種構想為基礎(但是典型的處理功能例外),進而研發出來的電腦科學、科技集合體。」不過,很多人類用來輔助作業的程式應該都符合這個定義吧。

「深度學習」促成開發技術突破性的進展。如今,AI再次受到世界矚目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這項技術的存在。這項技術終結以往停滯不前的窘境,促成開發技術突破性的進展。當然,電腦與智慧型裝置也是因為處於相同大環境的緣故,處理效能才能有飛越性的進步。深度學習是以讓電腦實際具備和人類學習能力一樣的機能為目標,屬於「機械學習」技術的一種。這種技術利用模擬人腦機能構造的「人工神經網路」來進行機械學習。包含深層學習在內的所有機械學習技術,在接收大量資料之後,其基本機能皆是按照學習結果提供某種規則性與分類提示。為了獲得規則性或分類提示,傳統的機械學習技術必須經由人類指定重點範圍。例如,在辨別兔子的照片時,人類必須事先指定「兔耳為特徵」。可是在這種狀態之下,便無法成功辨識貓、犬的照片。由於傳統的機械學習技術不懂變通,所以被廣泛使用的案例可說是少之又少。相對的,深度學習可以藉由大量讀取被標示為兔子的照片,自動篩選出相關特徵,找出連人類都無法察覺的特徵。由於具有獲得新知的特點,所以人們也期待深度學習有朝一日能發展出超越人類能力的技術奇異點。再者,深度學習與以往的AI技術截然不同,未來是否有望憑藉單一技術廣泛應用於不同用途呢?人們心中懷抱的期待可說愈來愈高。事實上,AlphaGo也採用了深度學習作為基礎技術。雖然以下的說法將大大偏離學術定義,不過簡單來說,只要掌握一個重點即可:面對現有專門技術所無法輕易解決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提供或許不是最佳、卻是較好解答的技術,這就是所謂的「AI」。

AI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動力。「與AI成為同事」的時代勢必會在不久的未來降臨。依據工作內容不同,AI的能力在某些領域甚至會超越人類。AlphaGo多次下出被解說者稱為「人類棋士絕對不可能下出來」的走法並且贏得勝利。據說從那之後,身為人類的專業棋士也爭相下出相同走法。雖然東Robo君沒有順利考上東大,成績卻超過考生的平均分數,達到考取被合稱為「MARCH」、「關關同立」的關東、關西頂尖私立大學的水準。經濟產業省也開始進行讓AI紀錄國會答辯草稿的實證實驗。把過去五年的國會議事紀錄全部存進去,接著測試AI是否能根據過去的答辯內容回答問題。其目標是推動「勞動方式改革」政策,提高公務人員的勞動生產力。如同這些例子所顯示的意義,在某些白領階級職務上,執行工作的核心可能將漸漸由人類替換成AI。雖然如此,但即使哀嘆工作被AI奪走也無濟於事。人類在工作方面也曾經被機器取代過許多次。第一次工業革命有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倚靠電能運作的電動馬達與倚靠石油運作的內燃機;第三次工業革命因資訊通訊技術蓬勃發展的緣故,也在生產現場出現許多電腦取代人類職務的情形。如今驀然回首,應該很少人會將這些變遷視為負面影響吧?

恐怕在遙遠的未來,許多職業會被連結雲端與IOT(物聯網)的AI所取代,這樣的變遷應該會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吧。對人類而言,社會整體的勞動生產力大幅上升絕非壞事。如同本書接下來即將介紹的瑞可利石山先生、NII新井小姐、野村綜合研究所的文章所言,AI無法勝任的工作不勝枚舉。若是AI可以勝任的工作便交由機器處理,人類必須和這群「同事」一起共事,轉為負責唯有人類辦得到、附加價值高的工作。看清這股未來趨勢,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先進國家紛紛砸下重金投資AI研究。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二○一六年十二月九日)指出,根據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的分析,美國與中國在各大國際學會的發表次數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日本輸在起跑點的現況格外引人注目。在數據科學教育上也是如此,領先日本的兩國也積極投資AI研究。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我們不難看出下個時代趨勢:不僅在高等研究的領域,AI也將以「同事」身分融合於你我的工作環境之中。擔憂少子高齡化,移民政策不透明,這樣的日本更需轉舵,航向實際應用AI技術的航道啊! ▶▶ 閱讀更多 Nikkei Top Leader、Nikkei BigData《AI同僚:我的同事不是人!AI進入企業早已成真,人工智慧正在做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

 
閱讀筆記
穿裙子的男孩/足球和洋娃娃
《穿裙子的男孩》書影。(圖/聯經提供)
英國暢銷兒童文學作家大衛.威廉斯創作了一本幽默有趣的小說,沒有魔法學院,沒有神奇樹屋,也沒有不務正業的英雄和傳奇。男孩丹尼斯生活在一個平凡的小鎮上,單親,爸爸是個忙碌的卡車司機,他和哥哥吵吵鬧鬧的過日子,踢足球,上學,和好友鬼混──這樣的成長風景,平常且瑣碎,這本小說平易近人的鋪陳了許多孩子的童年。失去母親的遺憾在作者的詼諧筆觸裡,也並沒有太過悲慘,黯淡生活裡亦有他內心的小小光亮,男孩丹尼斯喜歡女裝,喜歡時尚,喜歡女性的美好事物和裝飾,但他是個男孩。

丹尼斯沒有性別認同的疑惑,他喜歡時髦特異的女生麗莎,他是足球隊裡犀利的射手前鋒,即將和隊友挑戰惡名昭彰踢球粗魯的冠軍衛冕隊,他最好的死黨是個包頭巾的錫克教徒,他跟所有孩子一樣愛抱怨老師,小小的挑戰枯燥的校園生活……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男孩,而他只是喜歡漂亮的女生裙裝,喜歡精美的時尚雜誌,只是和其他男生有些不一樣。

小小吳季剛也曾經有類似的成長經歷,從小喜歡玩娃娃,縫縫畫畫,不愛運動數學奇差,也曾被親友嘲弄受傷,家人的支持讓他能夠抵抗與眾不同的孤單。吳季剛在成名後受訪時曾說,當時他的哥哥總是站出來護衛他,「讓他當他自己吧,這樣有什麼不對?一點都沒有錯。」話似平易,卻飽含力量──人言可畏,偏見殺人,做自己何曾容易,尤其是成長階段的孩童少年,經常不被成人認定有「自己」,那個「自己」需要符合規格,最好是主流規格,最好和大家都走一樣的路。

這本書裡的男孩丹尼斯如此幸運,雖然因為穿著洋裝上學而被保守的校長開除,甚而被逐出足球隊,可是他坦白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反而贏得了身邊朋友家人的支持。若在台灣,可能難以有如此溫暖的結局,即使只是一本小說,也有家長質疑可能鼓勵孩子變裝癖,投訴下架,這樣的滑坡邏輯實在荒唐,徒然暴露了許多家長對於教養的懶惰,輕易將教養歸責於學校、書本、媒體、政府,一本書就能讓孩子變成變裝癖,性平教材就能讓小孩變成同性戀,嚴重低估孩子的判斷力。

《穿裙子的男孩》輕易以一件裙裝挑動了家長的敏感神經,反向的提升了這本並無太大爭議性的輕鬆小說的銷量,龍安國小短暫的下架和上架,和平實小的校長穿著長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宣示尊重差異的教育理念。種種延伸的討論都更加深了這本書的豐富性,文本輕快流暢的風格及述說故事的方式,其實鼓勵的是孩子勇於不同,不管是裙子或足球,蕾絲或鋼彈,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破除刻板的性別印象,讓孩子勇於追求自己的喜愛,忠於自己的熱情,玩娃娃的吳季剛終能成就他的夢想,走入時尚設計的巔峰殿堂。而小說裡的丹尼斯呢?他也得為自己的「與眾不同」付出代價呢。 ▶▶ 閱讀更多 大衛•威廉斯《穿裙子的男孩》

 
流感疫苗10月中開打 三價四價怎麼選?
冬天即將到來,今年的流感疫苗於10月15日開打。今年較特別的是,過往自費四價疫苗不能用於6個月到未滿3歲的嬰幼兒,今年四價疫苗已取得衛福部許可,想要得到更廣泛的防疫且經濟許可,也可以自費選擇四價疫苗。

秋蟹報到!不能錯過的創意蟹料理
秋蟹不只肥美可口,料理方式也愈來愈多變化,從口感到外型,就是讓人猜不著!今年,各家主打萬里蟹,「老菜新吃」加上「異國混搭」,讓今秋吃蟹更多幾分趣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