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biz互動英語報】提供商、職場中各式場合的速效應用英語,讓你在職場、社交領域掌握競爭優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1/10 第10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性感槍手/脫淫脫窮想脫單!手槍店女孩慾海掙扎求上岸!
普通的戀愛/在平常的日子裡,最值得閱讀的愛情,是普通的愛情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問世間,情為何物?
錢暴後的暗處/當藝術成為被操控工具時,你還敢進入藝術市場嗎?
我循著火光而來/因相愛而靠近,明白而分離
閱讀筆記 日常的中斷/溫度、長度、深度與廣度

新書鮮讀
性感槍手/脫淫脫窮想脫單!手槍店女孩慾海掙扎求上岸!
文、圖節錄自鏡文學
圖/鏡文學提供
脫淫脫窮想脫單!手槍店女孩慾海掙扎求上岸!勾勒台北八大行業女子眾生相──小姐們的苦辣酸(偶爾才有一點甜)到底誰人知?

內容簡介: 在指掌間引爆男人高潮就是她的生存之道,但……到底要伺候這些奧懶X到什麼時候!?獨立記者第一手直擊田調取材寫成!絕不腦補,保證搔到癢處!八大小姐同感大噴發齊呼:「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甘苦!!!」╳ ╳ ╳ 這個世界先笑貧、再笑娼,但為什麼笑著笑著我卻有點想哭∼!酒店紅牌養小鬼搶客,內心寂寞只有嗑藥跟酗酒陪伴的她,家人經紀人齊剝削,尺度海放到天邊還是三餐不繼的她,暈船愛上騙財騙色的渣男,慘被客人拔套還要去送嬰靈的她……她們是下海賣身的「人魚公主」,但沒想到大家都是公主身丫鬟命∼!

個性嗆辣,把幹話當靜思語在講的按摩店槍手宋良韻,人稱「雞界的聖女貞德」,下海五年只嚕管不賣身,花名「涼圓」,除了缺錢,最缺的就是良緣。她在慾望最深的地方勤做手工,錢一槍一槍地賺,明明想上岸,但未來和真愛卻離她愈來愈遙遠……

作者介紹:陶曉嫚 ,生於一九八六年,台大經濟系畢業,小時候立志以文筆與畫筆描繪人生風景,長大後成為傳媒業的螺絲釘,曾參與網路媒體《沃草》創業,後在《新新聞》周刊任職,體制內生涯八年後,轉職為自由寫手與漫畫練習生。

搶先試閱:〈穿越來的女人〉

宋良韻拎著一袋手搖杯,邊拭汗邊在虛掩的鐵門口踢掉水鑽涼鞋,搬家工人正把一箱又一箱的家私堆進這層分租公寓的空雅房中,新室友—林瑋書正俐落地指揮工人該將一二三四號書架配置到何處,宋良韻呼了口氣,虧林瑋書大學畢業後職場爆肝八年餘,逐水草而居搬了十次家,竟還有力氣捎上這許多不是錢的紙張。奉長輩命令來協助姐姐喬遷的林道儒,手足無措地站在紙箱八卦陣之外,宋良韻塞給他一杯多多綠茶半糖少冰,讓這位插不上手的靦腆男孩,至少能插上一句話:「謝謝。」宋良韻抬了抬眉毛,她工作場域遇到的男性幾乎不道謝,也不會臉紅,經紀人、看櫃檯的行政以及負責跑腿的老弟小弟,對小姐的溝通都是用虧的:「這件衣服好可愛啊,可愛到客人不會介意你嘴巴這麼機掰,就直接點你了。」前來模擬選妃、淋浴完後赤裸裸趴在按摩床上,等待小姐來翻面的客人們則是千奇百怪:有的沉默異常,有的之乎者也掉書袋,有的會滑手機看猥褻的幼女ACG圖片助興,也有不少喜歡叨叨絮絮,或問各種經典的蠢問題:「你為什麼要做八大?」「你媽知道你在當小姐嗎?」「你幫我做都不會爽嗎⁈」

客人們拋出廉價的關心,無非不是要凹個免費的乳交口爆顏射內射,一名五十歲的阿伯堪稱奇葩,「妳不覺得,我的老二很漂亮嗎?」昏暗的燈光下,他捏著自己老二,洋洋得意地獻寶:「粉紅色的、又乾淨、形狀又好看、大小又適中,多少小姐想騎上來我都不讓她們騎,萬一弄髒了怎麼辦?」「......」阿伯看自己的屌越看越美,宋良韻覺得自己已讀不回很給面子了。「妳看到我的老二,都不會想騎上來嗎?」這是宋良韻聽過最刷下限的騙砲臺詞,但她仍甜笑著回應:「真的耶,你這麼一說,它真的是很漂亮,要不要我拔下來送博物館參展?」其實鬼扯嘴砲些什麼不重要,不說謝謝也不重要,出來玩就別忘了帶錢,千百句謝謝,不如從口袋裡掏出小費上道。「你看我一身邋遢又沒化妝,但是去飲料店的路上,居然還可以遇到痴漢。」「欸⁈」林道儒這才正面轉向披掛著粉紅色薄開襟外套的宋良韻,即使已被允許打量個夠本,他的眼光還是立刻從低胸細肩帶的乳溝間彈回宋良韻臉上,沒來得及欣賞她的韓版寬褲、腰臀比○.七的致命曲線,呵呵,是一本正經的男孩啊。

「上帝給男人兩個頭,血液只夠一個地方用。」忙著挪移家當的林瑋書,多年財金記者的訓練讓她成為優秀的逗點,比口齒笨拙的弟弟還有餘裕men’s talk :「那痴漢沒對你怎麼樣吧?」「是沒怎樣,就是嘴砲多少錢給不給上,我叫他滾一邊去,別來煩我。」見林道儒瞪大了眼,宋良韻回以一笑:「我的才華就是吸引痴漢,但叫我真的給上?呷咖麥耶。」這份輕描淡寫讓林道儒更不可思議,林瑋書指著紙箱山的頂端,一個被麥克筆龍飛鳳舞寫上「清潔工具」四個大字的箱子:「弟,幫我打開那一箱,我需要抹布。」宋良韻正要伸手去拿,「我來就好。」林道儒急忙將飲料放到一旁,終於有個明確指令讓他捲起袖子,「怕你弄髒。」「沒關係,這件舊外套不怕髒。」宋良韻的粉紅外套袖口起了些毛球,這件二手衣是從另一位小姐手上接收過來的,外出能預防曬出肩帶痕、冷氣房內又好保暖,扔了可惜,宋良韻便不客氣地從休息室的垃圾桶中將它撿回家,洗一洗又是一件好衣服。大經紀人最看不順眼她這從少女時代養成的窮酸氣,總是咕噥:「一個月賺多少錢的女人,還穿得跟乞丐婆一樣?」「你今天怎麼有空來幫你姐搬家?」「剛好休假。」「然後老爸老媽堅持要他來。」林瑋書顯然不太高興弟弟來充當爸媽的眼線,檢視她未來一年會待在什麼樣的環境,一邊當自由接案寫手一邊養病:「我可是全能極限搬家王耶!能自己搞定的好嗎?你好不容易休假,不是應該去約會?」「呿,跟誰約啊。」瞧林道儒被虧得訕訕地,宋良韻笑著答腔:「你做服務業?」「呃......算是吧。」「算是?」「第一階段快結訓了,再一陣子要去實習。」「連鎖店嗎?是餐飲?服飾?」宋良韻心想,做服務業臉皮卻這麼薄,以後可有他好受的了。「都不是。」林道儒搔了搔臉頰:「......是警察。」

「什麼⁈—」

宋良韻驚叫,只差沒加上京劇甩頭騰騰騰倒退三步,真是可悲的本能反應,畢竟做八大行業便註定得跑給條子追。昏暗的美容室遮掩小姐厚重的妝容、鬆弛的小腹或下垂的臀部,客人們則在幽暗中釋放自我,每回燈光大亮,就是警察登門臨檢了,大家像被遙控器按下快進一般,滑稽地八倍速套上衣服,搜查哪裡掉了胸罩內褲保險套,確保包廂內的尺度是普遍級,好避免大夥兒全被招待到警察局半日遊,「公司」方面有一份耳提面命的教戰守則,「我們都是做純的,今天來按摩的是熟客,我就多給他一些殺必死......」而眼前不過是隻將跳出條子育成所又容易臉紅的菜鴿,都足以把她嚇得寒毛倒豎。比起宋良韻,更侷促不安的反而是林道儒:「啊啊,看來這個職業的社會觀感真的還滿差的。」「不不不,不是那回事!」宋良韻連連搖手,慶幸林道儒道行淺,沒看出蹊蹺:「瑋書說你是念師範大學的,我還以為—」「到處都是流浪教師,有開缺的學校都是代課,當萬年代課不是辦法啊。」「小韻你吵死啦—」隔壁房間的門忽然打開,飄出冰庫一般的冷氣,夾帶陳年煙草味混合香水味,凍得林道儒打哆嗦,一名蒼白的紙片女子裹在絨毛睡衣中,一雙鳥仔腳踏著繡花的羊毛止滑室內拖,她瞇著一雙大眼,盯著手上的iPad Pro,在叮叮噹噹的遊戲配樂中,以肉眼難以捕捉的高速滑個不停。「哇靠都幾點了? Tiffany 你睡到現在—」宋良韻顧忌一旁的林道儒,才把「是來得及做頭髮化妝打扮去上班嗎」吞回去。「今天新室友喬遷捏!我要跟公司請假,等一會叫個外賣吃吃。」Tiffany 頭也沒抬,又將門關上了。

宋良韻吁一口氣,Tiffany 那一掛酒店妹最近瘋一款手機遊戲瘋到不要不要的,正式名稱不知道是叫什麼傳說,還是什麼對決的,打一個回合要十幾分鐘,玩到妹子們被點了檯,仍拖拖拉拉不肯出休息室,被偷時間的客人自然是抱怨連連,酒店方面隨即下了禁玩令,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十六歲就下海的Tiffany,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遲到一分鐘扣五十元,換算一小時就扣錢三千元,遲到兩個小時,酒店就會要求小姐自買全場,一天不進公司的大框要萬把塊,這時Tiffany 手機裡存的一長串恩客名單就派上用場了— ▶▶ 閱讀更多 陶曉嫚《性感槍手》

 
普通的戀愛/在平常的日子裡,最值得閱讀的愛情,是普通的愛情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在平常的日子裡,最值得閱讀的愛情,是普通的愛情。磨練出一套與情人相處最能溝通又舒適的姿態才遇上彼此?

內容簡介:細膩、日常、溫柔,是他的生活,是他的語氣,也是他的文字。男孩和男孩的戀愛,沒有什麼特別的,與男孩和女孩、女孩和女孩一樣,一樣為了前幾段感情在心上刻下幾道痕跡,一樣和另一半共處時有許多幸福與擔憂,一樣在聽到對方說「只有跟你在一起,我才有虛度光陰的充實感」時覺得是這輩子最想記住的話之一。

關於同性戀/異性戀──我有很多異性戀朋友,我時常羨慕他們的人生有一條便捷的路,不必證明自己什麼就能活得很安全。高中老師曾經對我說:你應該要比別人更有獨立的能力,才能去爭取你要的東西。我知道她很擔心我,但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得比別人努力,才能正正當當的活下去。我有很多異性戀朋友,在被問到有沒有男/女朋友的時候,應該只有單身的人會感到尷尬。當我被問到有沒有女朋友的時候,無論我有沒有男朋友,我都會感到兩種尷尬。單身時的我會想:我沒有女朋友,但我並不特別想要女朋友。或者,我沒有女朋友,但我不知道我該不該告訴你,我有男朋友。

作者介紹:謝凱特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兒童刊物編輯,說故事志工。著有散文集《我的蟻人父親》。覺得長大是一件好事,好在我們終將認識彼此的平凡,願意拾起散落一地的時間的珠玉。

搶先試閱:〈求救訊號/普通的戀愛#5〉

我從來不曾跟別人說:我失戀了。每每把自己圈圍在房裡的小空間,像低等生物般吃睡,維持生命跡象,不得不被生活拉出房門,坐在教室裡或辦公桌前頻頻發呆,直到有人上前關心,才假裝沒事般地擠出笑容,應酬到一定數量之後,偷偷跟自己信心喊話:振作振作。振作振作。振筆疾書般地在課本上寫筆記,或是很有進度般地敲著鍵盤,但其實異常害怕,害怕起床,害怕鏡子,害怕通勤與人群,害怕走進一樣的環境,每個人每雙眼睛都盯著你瞧,像是會扎人一般,明明他們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卻莫名戳中痛處。振作振作。突然積極參與各種朋友聚會,平日很少點開的對話群組或是社團,看見誰發現新餐廳或是景點,明明是很少出聲的自己,卻主動地提案著是否該聚會了。一段時間才見一次的朋友們,各自癱坐在椅上,自在地談天,久久出現一次的我咬著吸管不停啜飲飲料聽別人抱怨工作抱怨家庭,有點羨慕他們,還可以說,還可以埋怨。直到他們問起我的近況,「還不就那樣。」活得很像一句廢話般地帶過,不敢透露關於失戀的隻字片語。其實出門前,早已經反覆模擬要是說起自己失敗的戀情,該怎麼說才不會像個輸家,該怎麼說才能理直氣壯地把錯都推給別人,而自己好像不曾盲目地誘惑別人或接受別人的誘惑。在心裡反覆對話,要是朋友釋出善意,溫柔地問著:你怎麼都沒跟我們說這些?我將會嘻笑著回答:我很怕丟臉,很怕被你們笑耶。就像小時候演講比賽之後,若無其事地回到教室,對著老師說我一點都不在乎輸贏啊,比賽贏了又不代表什麼!卻掛著一滴淚在眼角、一懸鼻涕在人中,想到自己上臺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的糗樣。怕輸怕到痛徹心扉了,迄今還是這麼死硬派。「還不就那樣」,誰都知道才不是這樣,久了朋友也不敢追問我的消息。振作振作。頻頻在社群網路上發布動態,去了哪家咖啡廳,看了什麼電影,做了什麼運動,看了什麼風景,不說自己都是一個人去的,只是想方設法色彩把畫面塞滿充實。用盡心思研究一本書該摘哪一句話,該用多少光源和什麼角度拍攝,偽裝生活充實無比,卻在摘句中若隱若現地流血──有那麼一點扭曲,一點期盼,最好引來居心不良的嗜血之狼,咬嚙,藉口腔銳齒施捨一些慈悲的溫熱。振作振作。

社群網站裡的人們炫耀似地拚命地複製生活,修圖軟體般地揀擇,通過想像的濾鏡,丟到雲端晒著,我像本能般退避,知道自己最多只能小隱於野的取消追蹤訂閱,直到點開網頁乾乾淨淨地只剩下新聞連結和展覽資訊。直到一日看見平日默不作聲的朋友,也像病毒般增殖貼起貼文,突然到了一個荒郊野外杳無人跡的山區風景、甜點的各種角度攝影、拖著行李箱的把手與機票彰顯去處,幾日間,時不時就得接收他造訪的景點,整個網頁塞滿他的動態,累積的互動有單純的喜歡也有對他的逍遙人生的憤怒。到很久之後的最後,終於出現傷心情歌的連結影片,一兩句引言,大家似乎看出端倪似的一哄而散,沒人留言,沒人點讚,沒人要為他的悲傷負責。空空蕩蕩的貼文看上去不知怎地有點可憐,躊躇許久的我按下哭臉的符號給他,想了想還是收回好了,還是別打擾他罷,以免自己的過多的悲憫行為讓他的悲傷情緒迴環,增幅。然而,他卻守在網路前似的馬上丟訊息來:最近常看你寫的東西發呆。我問:你還好嗎?其實就是分手了,只是這樣。好像只被你看出來了。

那些默不作聲,或轉頭就走的人們都看出來了呀。這句話我沒說,藏著掖著,怕再次傷到他的心。網路是一顆即時回應的衛星,人們不停說話,在訊號鏡子裡確認自己的樣貌,說得越多,越用力,都像是在坑疤的路上堆木板墊石塊,疊床架屋般什麼都說了,卻也什麼都沒說,只是彰顯了此路不平,無法通行。理解那些貼文有一部份是正發出的求救訊號,像電報的SOS易於輸入發送,等到令一端有人至終解開密碼,發現某個經緯度上有小船在沉。而我也發了這樣的求救訊號,卻故意把救命輸入成其他字句,蒙騙不了別人但只有我被騙倒的覺得自己很好,很正常,很振作。失戀的朋友自顧自地把事情說完了,彷彿清掉了巨大的路障,最後給自己下了個結論:我應該是個不愛認輸的人,所以才特別辛苦。「我也是,」我這樣回答他,「所以別這樣了。」好像在跟自己說話似的。 ▶▶ 閱讀更多 謝凱特《普通的戀愛》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問世間,情為何物?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問世間,情為何物?愛情,為何令人遍體鱗傷?

內容簡介:愛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情傷創造一大票專家,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具有療效,「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轉到自我的私密史,以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面對現代親密關係產生的疑難雜症,《為什麼愛讓人受傷?》企圖切換分析的角度:問題的癥結不在失能的童年,不在個人自覺不足,而在社會文化的衝突和矛盾,已構成現代人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了。

作者伊娃•易洛斯想告訴大家:愛情是被具體社會關係形塑和創造的!愛情在市場內流通,市場內充滿相互競爭、地位不對等的行動者;某些人較有能力界定被愛的條件,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資格被愛。愛情痛苦,不是旁枝末節,也不是看起來比較嚴肅的痛苦型態的附庸。《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揭開現代愛情產業鏈的真相,證實了愛情痛苦可具體呈現現代性自我無能為力的困境和樣貌。

作者介紹:伊娃•易洛斯 ,社會學家,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教授。《痛苦的魅力》獲美國社會學聯盟圖書獎。2018年,易洛斯獲得了EMET獎,是以色列最高的科學榮譽。

搶先試閱:〈愛情大轉型或婚姻市場的崛起〉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品格」所表達的其實是某種符合公眾價值的內在性。就這意義上來說,評斷一個人的品格雖屬個別行動,但它在某種程度仍是公開、共享、特定他人核可過的行為。其實從兩大評估標準的興起和盛行,便可看出擇偶標準日趨個人化,跳脫道德框架的箝制與束縛:標準一是「情感親密度和心理兼容性」,標準二是「性感」。「情感親密度」跟過去以品格為基礎的愛情很不一樣,因為它的目標是促使兩個高度分化、心理特質錯綜複雜的獨特個體相互兼容。「性魅力」、「性慾求」或「性感」等字眼更充分體現出現代文化何等重視性和肉體吸引力,遠離道德價值世界。翻開史冊,情色魅惑的力量、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例子不勝枚舉。「性感」不是今天才有的東西,從古至今始終都存在,只是比較隱晦,頂多被歸為魅力和愛情的其中一個面向,直到當今它才真正成為一個明確、普遍、合法化的文化類別和評估標準,有廣大的經濟和文化組織支撐著,並將性誘惑和性感納入文化編碼。「性感」作為一重要文化類別,它跟美貌(beauty)不一樣。十九世紀中產階層女性被視為有吸引力,多半因為她們的美貌,很少因為我們今天所說的性魅力。以前的人認為貌美不光是肉體層面的事,還帶有精神層面的屬性。(這就足以說明羅勃特•白朗寧(Robert Browning)為什麼會愛上長年臥病的伊莉莎白•巴雷特(Elizabeth Barrett)。在羅勃特心目中,內在美比外在容貌更重要,就算伊莉莎白身體孱弱,也無損羅勃特對她的愛。)由此可見,性魅力在以前絕非正規的擇偶標準,它是近代才興起的評估準則,獨立於美貌和品格之外,自成一格,甚至可以說,品格和心理特質最後通通被劃歸到性感範疇下。「性感」暴露了一件事:現代男女的性別認同早已變成了性認同(女性尤其明顯);也就是說,性別認同已經轉成一組肉體、言語、穿著的符碼,人可以在自覺情況下刻意操弄,目的是為了挑動異性的性慾。性感於是成了現代人擇偶的評估準則,獨立且具決定性。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轉變?消費主義崛起,加上性慾在心理學及女性主義文化觀強勢主導下,日漸取得合法化地位,兩相作用促使觀念轉變。

當然,除了女性主義和波希米亞精神高呼的性解放之外,真正性愛化女人(其後才性愛化男人)的其實是消費文化。約翰•代米利奧(John d’Emilio)和埃斯特•費里曼(Estelle Freedman)合寫了一本一九二○年代的書,書中寫道「以前的美國資本主義鼓吹堅持不懈的工作倫理和禁慾主義,以便積累資本,興建產業基礎建設,可是他們現在不需要這些了。企業領袖要的是消費者。……鼓吹消費購物的同時,也不斷灌輸民眾放膽接納歡愉、自我獎賞、個人滿足感,這觀念可輕易移植到性領域。」消費主義文化將慾望放在主體的最核心,性慾則有點像是慾望的廣義代名詞。化妝品發展史最能說明轉變的歷程。根據十九世紀的審美觀,時尚或化妝品,跟當時所謂的「道德美」完全是兩碼子事;前者日新月異,變化無常,易受外部因素驅策,後者則帶有「永恆」、「內在」的特質。所以,十九世紀所認定的美從未明確指向性或性慾。他們反而認定,唯有能充分反映品格的,才叫作美。維多利亞時代對化妝品始終心存懷疑,認為化妝品非法取代了「真實」的內在道德美。不過到了二十世紀初,香水、化妝品、粉底、彩妝、乳液,大舉湧入新興消費市場,廣告商為了行銷產品,決意讓美跟品格徹底脫勾。「女人彷彿從維多利亞暗無天日的地底世界獲釋一般,開始濃妝豔抹,準備去廣告商的影像世界踩街遊行。只見她們游泳、日光浴、跳舞、開車─照片中的女子,個個身手矯健,健康明亮,享受玩樂」。

化妝品產業先建立管理系統,開發一套全新的包裝及配送方式,然後才擬定行銷策略,將人體塑造成一具可供欣賞的美學表象,摒除人格與道德的界定。不過直到化妝品產業跟時尚、電影攜手合作,才加速審美觀念的改變,並普及到社會上所有階層。化妝品和時尚產業在當時可謂如日中天,因為獲得文化產業的支持與認可,包括電影業、模特兒業、廣告業等等,當然,他們也因為有了文化產業的加持而更加茁壯強大。製片廠、女性雜誌、廣告商、告示排行榜等等,莫不絞盡腦汁,開發各種展示人體、凸顯臉蛋、情色化肉體的新招式,徹底發揮普及、擴大、符碼化的功能。各經濟部門憑恃著強大行銷手段,聯手鼓吹某種完美的性慾化美感,將女人整合到消費文化裡,販賣及構建情色本位之自我;在這消費文化裡,女人不但被賦予特定性別,本身也是性感的施為者。而在女性雜誌和電影,這波新興「耽美」熱潮將「化妝明確指向性吸引力」,從而把化妝品、女人味、消費、情色天衣無縫地連結起來。換言之,整個女性情色化歷程(及後來的男性情色化)基本上是仰賴一批新興產業強力行銷,推動合法化工程。人體被理解為感官肉體,鎮日尋求感官上的滿足、歡愉及豐富多彩的性生活(sexuality)。追求感官滿足,到最後卻演變成性慾化身體,認定人可以、也應當要喚醒體內的性意識和情慾,繼而呈現在外,以撩撥對方的性意識和情慾。建構情色化女體並非侷限在少數群體的特殊現象,而是橫跨所有社會階層,堪稱是二十世紀初消費文化最傲人的文化成就。結果,美和青春變成情色與性慾的意符(能指)。以美和青春來商品化人體,不僅致使身體面臨密集情色化,更令它幾乎跟浪漫愛情畫上等號。美、情色、愛情之間的關聯一目了然:「擦脂抹粉不再令端莊淑女喪失戀愛或結婚的資格」,反能引領她們直接走入愛情和婚姻。「在那日日上演戀愛和拒絕、勝利和羞辱的人生舞台上,化妝品的戲份愈來愈吃重。」民眾如此費心經營美,理由再淺顯不過了,就是希望找到真愛。愛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釣到金龜婿」。美麗確保出身微寒的女子有機會透過向上流動的婚姻擺脫當前的處境。美也好,某種凸顯性慾的女人味也罷,一切都跟愛情意象脫離不了干係;因為在廣告商、片廠老闆、化妝品製造商的眼中,愛情和美麗都是穩賺不賠的暢銷品。愛情鞏固了性別界線,強令男人女人永無止盡地展演兩性差異;可是卻又跟紅塵男女承諾說,只要進入去性別親密烏托邦,就會廢止掉兩性差異。 ▶▶ 閱讀更多 伊娃•易洛斯《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

 
錢暴後的暗處/當藝術成為被操控工具時,你還敢進入藝術市場嗎?
文、圖節錄自典藏藝術家庭
圖/典藏藝術家庭提供
當藝術成為被操控的工具時,你,還敢進入藝術市場嗎?藝術是一種時尚、品味,也是一種投資、交易與收藏!

內容簡介: 藝術市場正上演著一齣權謀宮鬥的心計戲碼,資本家、藝術家、藝術經紀人、畫廊、拍賣公司、藏家……暗自角力又聯手為藝術市場帶來爆炸性的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檯面下種種暗黑交易一一曝光。

被哄抬的藝術品價格、被炒作的藝術家、不斷驚爆的偽畫醜聞、詐騙、洗錢,買家與畫廊、仲介商、拍賣公司、甚至藝術家之間的官司訴訟,各種光怪陸離的市場現象,令人大開眼界、拍案叫絕。21世紀的藝術市場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偽畫醜聞,進而導致美國百年歷史悠久的諾德勒畫廊面臨訴訟倒閉。然而藝術品偽作、造假問題,卻僅是藝術市場大爆發後所產生的負面結果之一。更多的暗盤交易、藝術價格炒作、不法的洗錢、詐欺、逃稅等行為浮上檯面。中國富豪、地產大亨、石油鉅子……隻手操控藝術品價格,不到百分之一的頂級藝術品市場出現的種種現象如:避稅天堂的自由港交易、買賣不透明化、高價格操控等帶來的衝擊,卻影響了整個藝術市場的運作。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產生的各種過度行為和奢侈現象,具體描繪了藝術家面對金錢誘惑的貪婪心態和藝術品商品化的過程,以及藝術在全球富豪資本家的暗盤交易中的地位。作者以實際案例解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繁榮喧囂的黑暗面,有如說故事般的情節,將藝術市場的種種爭議和陰謀,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介紹:喬治娜•亞當 ,投入藝術市場和藝術論述書寫超過三十年。

搶先試閱:〈供應〉

生產過剩已成為嚴重的問題,我認為在2013年或2014年將會到達臨界值。接下來就必須改變,因為這個現象足以摧毀我們對當代藝術市場的信心。──史蒂芬·卡斯托特(Stéphane Custot),藝術經紀人及畫廊從業人員

2016年11月:搭上出租車,我前往位於上海西南近郊的張洹工作室,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在一道有著禁行標識的大門前下車,門內有一座守衛亭。大門緩緩開啟後,一位穿著制服的守衛讓我進去,要我在旁邊稍等一下。不久,工作室的策展人和翻譯員到達了,接著要記錄我此行訪問的攝影師也到了,最後一個到的才是張洹本人。他一身簡潔輕盈,穿著他那正字標記的高領運動衫,眼鏡架在棒球帽的帽沿上,像隻貓咪般優雅的輕身移動,帶領我參觀他的空間。張洹在2005年買下這個前國有水力機械廠,那時候他剛結束在紐約二十多年的生活,回到了中國。當我們越過了火車軌道,穿過三節從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搶救出來的損壞車廂,其中一節還要靠支撐器架起,我才意識到這個既是廠房/也是工作室的空間規模之大。當我們這小群人繼續走進參觀,眼前所見是巨大寬闊、整理清潔的庫房,裡面陳列著張洹極具代表性的香灰畫,再往前走,便是儲放一件巨大的牛皮雕塑《英雄》(Hero, 2009)像大教堂般的廠房。我們接著往一座光亮無瑕的不鏽鋼雕塑移動,這是一頭巨熊和她的孩子,張洹告訴我,這件作品是為溫哥華一家賭場酒店所設計。還有一個建築模型,是他和珠寶品牌I Do所合作的概念店設計,他們預計以1,600萬美金打造這座結合「概念/賣店/博物館」的空間。其他庫房同樣儲放張洹的巨大作品:有蓄鬍的半身人形雕塑《問孔子系列2》(Q-Confucius No. 2, 2011),這件作品是上海外灘美術館「問孔子:張洹個展」其中一件展出作品。還有一個刻意遮光的房間,裡面放著即將拍攝的錄像作品中使用的模型,這件作品將拍攝火焰在其前搖曳的閻羅王威嚴面目。另一個房間則有古老的中式石棺,以及墓園裡會擺放的墓碑。張洹預計把這些蒐藏品在他計畫成立的「香灰博物館」中展出;張洹是虔誠的佛教徒,他的信仰也投射在他的作品上。張洹說,其中一棟建物內有座圖書館,裡面的藏書包含中外素材,也開放給學生借閱。工作室外頭,水渠淙淙流過一畦菜園,繞過一籠好奇的猴子。

張洹在90年代以一系列的行為藝術作品,奠定了他在藝術世界的名聲,其中不乏較為極端的作品,比如《十二平方米》(12m2, 1994),他以蜂蜜和魚油塗滿身體,在襖熱的夏日中,端坐在小村子裡的一座發臭公廁,身旁則有一群飛蠅圍繞。他最為人知的作品有:拍攝一群人相互裸體堆疊的攝影作品《為無名山增高一米》(To Add One Metre to an Anonymous Mountain, 1995),以及《家譜》(Family Tree, 2001)──他以書法在臉上寫滿密密麻麻的家族關係,並記錄過程,直至整張臉被黑墨覆蓋。雖然他在早期以行為藝術為主要的創作方式,但現在他和工作室成員,主要創作繪畫、雕塑和錄像作品,有時候則進行巨型作品的創作。在2015年,一幅長37公尺、高2公尺的香灰畫《1964年6月15日》(June 15, 1964),在紐約佩斯畫廊展出。這件作品費時三年,同時需要有10位助手協助其創作。張洹工作室僱用了80多位助手,但若要執行像這樣大規模的創作計畫(據張洹表示,一年大約有兩件大型創作),人數可能多達200人。張洹說:「他們做的事情包括繃畫布、攤灑香灰、把石膏塗敷上雕塑作品、訂料、塗矽膠等等,但仍是由我進行最後的創作。」我接著問張洹每年作品的創作數量,但他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我沒有創作作品的壓力,只是照著自己的想法。」在這次的訪問中,我並沒有看到太多工作室成員,只有一位助手在一個工作間中銷毀一個看起來像是一塊骨頭的東西,另一個工作間中還有一群助手在處理石膏。張洹的工作室雖大,但這種工廠規模的工作室在中國卻也不足為奇。尤其在北京,其他藝術家也有類似的大型工作室,通常都是舊時工廠,這樣的創作方式也被詬病為公式化的大型工作室創作。例如張曉剛,《南華早報》的一篇專訪中提到,他的《血緣》系列(Bloodline)作品已經多到數不清了。張曉剛在2000年初期因為這些面無表情、僵直的家庭合照而聲名大噪,作品要價甚鉅,2014年,作品《血緣–大家庭3號》(Bloodline: Big Family No. 3, 1995)即以高達美金1,210萬元的價格在香港成交。當我準備要辭行時,張洹問我:「妳有見過這麼大的工作室嗎?」「沒有,」我說,「但我在兩週後會去拜訪斯特林•魯比在洛杉磯的工作室,我想他的工作室應該也會這麼大。」我看的出來張洹有些惱怒,也有點懷疑。接著,他問我斯特林•魯比是何方神聖,也要我拼寫出斯特林的姓名。


那個月的月底,我在維農(Vernon)一處沒有門牌的大門前按了門鈴,維農是洛杉磯市區南方的一座工業城。幾乎沒有人住在維農,這裡放眼望去都是倉庫和工廠,街上充斥著鐵道上隆隆的運輸火車聲。加州藝術家斯特林•魯比的工作室即位於此地,他的工作室前身是座貨車工廠。我再次震懾於工廠占地四公頃巨大的規模,即使廠房空間暫時蓋了幾道牆面作為間隔,仍不掩其規模之廣闊。其中一個區域放滿了一排排的掛衣架,地上則放了長形的「軟雕塑」。另一個區域中,貨架上放滿了收納成綑的織料,而一旁高達37呎的掛繩則懸吊著雕塑作品。巨大的釉燒瓷器則滿滿堆在陶窯周圍;前任工廠留下的一批焊接工作桌則搖身一變成為藝術作品,彼時噴濺出的銲錫殘渣仍清晰可見,而魯比在其上加了毫不相干的物件,一個圓盤和一截圓管。其中一個工作間地板上放了一大串由星條圖樣的絨布拼製成的形體,有著大腳的長腿也互相交疊。牆上則掛著常常和魯比聯想在一起的斑斕雜點抽象畫。外頭則有幾塊空地,一處空地停輛堆高機,另一處則有被切剖開的潛水艇,一塊藍色帆布覆蓋在整修後的公車上,這輛公車曾是加州某一監獄使用的交通車,一座大型的金黃色「電椅」黯然無光地被放在牆邊。一輛被撞凹的車子則被架在管子上。魯比這天打扮休閒,穿著橘色的運動衫、戴頂綠色棒球帽。他告訴我工作室裡約有12至20位助手,而他在2014年才開始進駐此地。他說:「我以前花了很多錢在作品的倉儲上,我想,何不找個空間,把所有東西都集中在一起。這裡就是我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如果說魯比的工作室廠房規模很大的話,那他早已排滿的展覽行程也一樣大量──光是2016年就有18檔展覽,這也需要非常多產的創作量才能供應如此大量的展覽。他的創作從床單到形似「吸血鬼之口」的軟雕塑到金屬「炕爐」、陶瓷、錄像、攝影、旗幟和抽象繪畫到以亮面硬塑膠製作的高聳石筍型雕塑。他告訴我,「製作作品對我來說一向都不是個問題,但我從來不會為了展覽才創作。」至於他的時裝設計,包含由其他作品的剩料製作的潑漆「工作服」以及和時裝設計師瑞夫•席蒙斯(Raf Simons)的合作案,席蒙斯的品牌旗艦店即是由魯比所設計。席蒙斯在2012年首次為時尚品牌迪奧(Dior)所設計的高級定製服系列,亦取材自魯比在洋裝和一件外套上的畫作。

魯比堪稱當代藝術世界的當紅藝術家,他卻毫不掩飾地以商業化的方式進行創作並席捲各大畫廊。我拜訪他的當時,他的作品正由狐福創作空間(Foxy Production)、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施布特•瑪格畫廊(Sprüth Magers)、石井孝之畫廊(Taka Ishii Gallery)、胡夫肯斯畫廊(Xavier Hufkens Gallery)等單位代理,而他已在2015年離開重量級機構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 ▶▶ 閱讀更多 喬治娜•亞當《錢暴後的暗處: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

 
我循著火光而來/因相愛而靠近,明白而分離
文、圖節錄自東美出版
圖/東美出版提供
因相愛而靠近,明白而分離。單純真誠,卻也世故不安,脆弱的像受了傷的獸,禁錮在孤獨裡。

內容簡介:一群孤獨男女在九個故事中,上演著因相愛而靠近,明白而分離。喪夫痛悲而不停尋找如何重新體驗微小幸福的美惠;成為一胎化政策下超生的孩子,永遠活在姐姐陰影下的許妍;和伴侶朝夕相處卻讓彼此更顯虛假陌生,需要叛逃這一切的裘洛……。這些人物單純真誠,卻也世故不安,脆弱的像受了傷的獸,禁錮在孤獨裡。

張悅然帶上富滿詩意的文句,刻劃人性自我的矛盾、對關懷的渴求。惶然孤寂的時代,懷著生活最低限度的期望,奮力證明活過的痕跡,呈現黑暗中人與人之間希求一盞火,企盼著取暖存活。夢見茴香,意味著某件丟失的東西將會被找到,以前有個迷信的女朋友告訴過他。她在夢見茴香之後不久,就被從前的男朋友帶走了。但她的迷信卻好像傳染給了他。他連她長什麼樣子都忘了,卻還記得她那些怪異的迷信論斷。──〈動物形狀的煙火〉

  

在此之前的那些夜晚,她總是這樣看著他,獨自進行著離別的演習。演習了太多遍,悲傷次減,最後甚至開始不耐煩。誰會知道她必須離開的原因,只是因為花了太多的時間想像這件事,所以這件事必須成真,否則生活就是假的。──〈家〉

作者介紹:張悅然 ,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知名藝文主題書系《鯉》的創辦者及主編。

搶先試閱:〈好像自己是個沒有身分的偷渡客。〉

每次要吵起來的時候,兩個人就都閉上了嘴巴。過了一會兒她說:「你們先吃飯。酒會一結束,我就趕過去,應該不會太晚。」「隨便你吧。」小松掛斷了電話。程琤繼續吃三明治。燻肉難吃得要命,但她似乎有一種把它吃完的責任。「不要任性。」她仿佛聽到小松說。她發覺自己和小松家的人越來越像了,對事情沒有好惡,只有責任。其實去那個酒會並不是分內的事,不去也無所謂。她只是不想去小松家吃晚飯。大家無話可說,只是悶頭消滅面前的食物,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那更無聊的事了。小松的媽媽從前在工廠的食堂工作,習慣了用大鍋做飯,每次總是會做很多,不停地給每個人添飯夾菜,生怕有誰吃不飽。那種熱情在美國難得看見,最初曾令她感到很親切。小松的爸媽在唐人街經營一間食品商店,賣中國醬菜、火鍋調料、速凍魚丸和蛋餃。他們身上有一股濃濃的鹹菜味,她每次聞到,都會想起小時候被母親領著去國營食物店,戴著套袖的售貨員將一把長柄勺子伸進碩大的醬菜缸裡翻攪。

小松的爸媽一直生活在華人圈子裡,來了十幾年,仍舊說不出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對他們這一家人來說,移民似乎只是連人帶房子搬上貨輪,經由太平洋運到美洲大陸,最終放置在紐約皇后區的一座公寓樓裡。就算是運到喜馬拉雅山上,或是南極,他們也還是生活在原來的房子裡。那幢房子如同緊閉的蚌殼,連一絲紐約的風也吹不進去。過了這個月,她就要搬去和他們一起住了。一想到這個,她就覺得呼吸困難。一直都在抗拒的事,終於要發生了。她從衣櫃裡拿出一件蝦肉色連衣裙,打算穿去明天的酒會。裙子是璐璐的。典型的璐璐的款式,深V領,嵌著亮晶晶的碎珠,腰部收緊,裙裾上滾著不動聲色的小花邊。

整理璐璐的東西的時候,她發現了很多自己的東西。帶閃粉的眼影,熱帶風情的寬髮帶,綴滿掛飾的手鏈以及珍珠耳釘。璐璐看准她沒有主見的弱點,總是慫恿她買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東西,等閒置一段時間之後,就把它們悄悄地占為己有。她第一次在璐璐的房間裡發現自己的東西時感到很吃驚。「在我心裡,我們是不分彼此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你要是問我要什麼東西,我肯定都會給你。」璐璐狡辯道。

在把所有物品裝進箱子裡的時候,她留下了幾件璐璐的衣服和一包沒有抽完的萬寶路香煙。她穿上那件裙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依稀想起璐璐從前穿著它的樣子。

剛到紐約的時候,璐璐告訴她,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酒會,哪怕你沒有請柬。事實上,璐璐從來都沒有請柬。她只是買一本藝術雜誌,翻到最後一頁,從畫展開幕預告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抄下時間和地址。璐璐是因為一個酒會才買下這條裙子的。那次她跟著璐璐一起去了。那是她去過的唯一一個酒會。璐璐捏著一杯雞尾酒在人群中穿梭,踩著十釐米的高跟鞋,身姿卻敏捷如豹。她迅速辨認出那些人中誰是有來頭的,湊上去和他們搭訕。她和他們討論牆上的畫,還有最近熱門的展覽和音樂會。她全部的見解都來自雜誌和其他社交場合的道聽塗説。不過已經足夠了,璐璐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說什麼,都不要讚美,要抱怨。抱怨某個餐館的口味大不如從前、百老匯的歌劇現在簡直沒法看、隱藏在布魯克林的小酒吧如今擠滿外國遊客。對方肯定會積極響應,紐約這座城市的最大特點,就是聚集著全世界對生活不知滿足的人。璐璐看上去很迷人,穿著酷似巴尼斯百貨公司本季新款的連衣裙,挽著仿製的賽琳小包,沒有人會知道,她在布朗克斯和別人合租一個房間。這種自信程琤永遠都沒有,她不知不覺已經退到人群的外圍,一個人站在角落裡,希望不要被別人注意到。然而,她還是被注意到了,先是一個女人,走上來問洗手間在哪裡,過了一會兒,一個男人環視四周,把空酒杯交到她的手裡。為了讓自己顯得有事做,她開始假裝看牆上的畫,看得全神貫注,甚至包括旁邊名卡上的名字和尺寸。後來,一個戴著棒球帽的中國男孩挽救了她。他走過來和她說話,說她是整個酒會上唯一認真欣賞這些畫的人。她很擔心他會問她對那些畫的評價,好在沒有。他們聊了一會兒,她慢慢放鬆下來。畫廊邀請重要的客人共赴晚宴,璐璐攀談上某位客人,和他一起走了。程琤和棒球男孩是少數留下來的人,他們喝了桌上剩下的幾杯雞尾酒,站在那裡說了很多話,直到侍應走出來,從他們的手中收走了杯子。

他們去了一間汽車旅館。房間冷得像冰櫃,空調感冒了似的淌下水滴。做愛的時候,男孩身上頂著一床棉被,程琤感覺自己在一條漆黑的隧道裡。那個冬天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隧道裡度過的。男孩叫小松。他沒有請柬,酒會那樣的場合還是第一次去,同樣是陪朋友,而朋友也把他丟下了。她發現他們真的很像,就這樣,兩個被丟下的人撿到了彼此,不知道應該感到可悲還是慶幸。「能從酒會上找到一個這麼不入流的人,你真是有本事。」璐璐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我和你不一樣,我不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程琤說。璐璐喜歡看驚悚電影,豔遇、兇殺、遺產……而程琤喜歡冗長和平淡的那種,像一個老人曬著太陽,細數一些瑣碎的往事。「我看不是。你骨子裡也喜歡,否則一個人跑到紐約來做什麼?」一個人到紐約來,是程琤有生以來冒過的最大的險。未免太大了,地心引力都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覺得自己處在一種自由落體的狀態。「來這裡不是想跟以前過得不一樣嗎?」璐璐說,「這話可是你自己和我說的。」程琤搖了搖頭:「現在我覺得哪裡都是一樣的。」和小松談戀愛,或許意味著對生活的全面妥協。她所做的唯一一點堅持,是仍舊跟璐璐住在一起。小松不喜歡璐璐,很早就讓她搬去和他們一家人住,但她一直不肯。她需要璐璐,儘管需要得不是很多。璐璐就像一個天井,讓她能夠不時仰起頭,看一看外面變幻的風景。那是紐約的風景。明知道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她卻在努力維繫,如同早上賴床一般,直到有一天,振聾發聵的鈴聲把她驚醒。那是她第一次和美國警察打交道。傍晚回家的時候,她看到他們站在公寓樓的下面。藍色的制服令她一陣莫名緊張,好像自己是個沒有身分的偷渡客。 ▶▶ 閱讀更多 張悅然《我循著火光而來》

 
閱讀筆記
日常的中斷/溫度、長度、深度與廣度
姚巧梅聯合報
《日常的中斷》書影。(圖/八旗文化提供)
除了日本的岩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本書提到中國四川的汶川和印尼的亞齊,我都沒去過。

2004年的南亞海嘯,波及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十四個國家,合計約29萬人罹難,其中亞齊最靠近震央,傷亡人數合計約9萬;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遇難者接近9萬人;日本的2011年311震災時過七年,犧牲者1萬8千多人。但上述三個因地震、海嘯犧牲者的人數還不包括受傷、失蹤和難民人數。

作者阿潑沒有特別提及書寫本書的構想和田調行動與動身採訪從何時開始,但從最後一頁「參考書目和感謝名單」略知,至少有關311的採訪始於2011年。這一頁也可看出她的用心與努力。

老實說,這本厚達近四百頁的報告,就書本的字數而言,有點嚇人。

書中厚重的內容莫不透露,其所耗費的無論是閱讀文獻資料、採訪的時間和行動所需的體力、耐力,都難令人望其項背。

如果從書的質地與她的身分思索,記者、人類學家和志工。記者意味訪問與記事的廣度,人類學意味知識的深度和時間的長度,志工則反映人的溫度。

由此,運用溫度、長度、深度、廣度所書寫的、 以三個世紀性災難為主題的、關於人與自然的報導,說其首度揭開台灣災難報導文學的序幕,是一個里程碑,應不為過。

書寫的形式,也很有特色。

阿潑以人為主軸,用敘述悲劇的方式(艾倫•狄波頓「悲劇才能引起興趣」),還原事發現場。輔以海嘯生成的歷史,也讓人窺知災區的人文、社會、歷史,甚至政治,必要時,還以對照的方式游移在兩國之間,穿插比較的手法,例如,從汶川的羌族和台灣的邵族;從汶川的原地重建對照2009年台灣莫拉克颱風後遷村和原地重建的歷史,然後思及災難所衍生的意義。讀來,趣味盎然。

要達到這個效果,除了敘事的能力,還必須採訪到對的人,蒐集到正確的資料,具備所需的相關知識,以及消化吸收後融會貫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高度與企圖心。因為這是拓展關心的向度與視野的要件。此外,也需要時間醞釀,是門檻極高的差事。

毫無疑問的,阿潑所關心的大自然災難,是當今至為重要和關鍵的社會議題。「我們居住的地球愈來愈不安全,」科學家也已察覺,而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得主之一就是地球暖化經濟學家。

海嘯生成的原因,除了阿潑所察覺到的「透過海底珊瑚紋路,可判斷環境變化和海嘯歷史」、「核子試爆有引起地震的可能性」,更帶有深遠及破壞性傷害,「像自然災害這種非傳統性的災害威脅,恐怕遠大於傳統安全的威脅」。她指的傳統安全的威脅是抵禦外敵。

換言之,大自然的反撲有可能比戰爭的力道更大。

事實顯示,愈來愈多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對地震、火山有直接影響力,而且全球暖化融冰,加劇地震及火山爆發等的書籍和報告,紛紛出籠。

出版這本書前後,西方熱浪、東方颱風、地震,持續地發生。亞洲地區,七月日本西部的豪雨、八月台灣南部的暴雨、九月日本的燕子颱風,還有九月印尼中部蘇拉威西島的海嘯。

不停歇地發生的自然災難,使得擁有悲天憫人情懷與犀利觀察力的報導者阿潑,顯得益形重要。

在政治惡鬥、媒體弱化、出版「慘業」的氛圍下,選擇走難走的路。只能說,帶股傻勁的阿潑有使命感和良知,分外珍貴。

讓人更興奮的是,她是六年級生,還年輕得很。 ▶▶ 閱讀更多 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2019全球經濟關鍵報告
「2019年要銘記三個『小心』:高本益比股票、市場的高波動性,以及中美貿易戰的高不確定發展!」台灣財富管理業務龍頭、中國信託銀行個金營運總處總處長楊淑惠如此說。

來高雄 跟詩人林達陽一起吹海風
旗津的浪不大,沙質偏軟,踩踏起來似身體正隨浪潮流動,好像下一秒就要掉入一片的暗藍潮黑。海終歸會在夕陽的照映下落入和緩的狀態裡吧,就跟高雄總給人一種舒適、安心的感覺很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