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常春藤生活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初級∼中級,內容涵蓋包羅萬象且活潑有趣,幫助你輕鬆快樂地學習英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2/28 第10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邊境人生/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中國的靈魂/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
恐懼/川普入主白宮│全世界最強大的行政權集體神經崩潰?
無恨意殺人法/殺誰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
螞蟻上樹/解答的關鍵正是「螞蟻上樹」這道菜!
閱讀筆記 永無止境的現在/藍色的夢

新書鮮讀
邊境人生/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文、圖節錄自南方家園
圖/南方家園 提供
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

內容簡介:

「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收容所充其量只是一處位於不毛之地的貧民窟。」「我們對當地社會而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我們離開祖國,為的是逃離苦難。但在此地又與之重逢。」「我只想住在一個不管我的膚色和宗教如何,人們都會尊重我的地方。」「我依靠神,也只依靠神。我只有神了。」暨《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與《憤怒的白人》之後,白曉紅再一親身深訪鉅作!

我們眼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所造成的後果。年復一年,歐洲邊境湧入大量難民與移民潮,歐洲各國政府卻將之塑造為犯罪與社會動盪的待罪羊;在政治考量下,難民與移民成為權力博弈的棋子;粉飾太平的數據表面下,是一個個團聚無望的家庭、一個個囚於收容所的年輕生命、一個個悲傷而真實的人生故事。作者白曉紅走訪歐洲邊境,深造難民與移民收容所,與難民和移民直面接觸,第一線傾聽流離失所的難民與移民的真實境遇,並揭露歐洲政治領袖一手打造不公且殘忍的世界。

作者介紹:白曉紅 Hsiao-Hung Pai ,記者、作家。著有《華人耳語:英國隱形勞工的真實故事》、《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與《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中文版皆由南方家園出版。替《衛報》及多份國際英語華文報刊執筆撰稿。

搶先試閱:〈「自由移動」對歐洲有何意義?〉

比起歐洲,義大利的蘭佩杜薩島離非洲更近。抵達島上幾天後,我認識了札希德、賽伊德和阿西夫,他們來自孟加拉的小村落,皆未成年,當初乘著小艇橫渡地中海往歐洲去時,面臨沉船而幸運獲救。他們先是光腳走了好幾天,爾後位於島內偏遠地區收容營的工作人員才給了他們幾雙夾腳拖鞋。三人之中,札希德身材高大,穿著一件來自孟加拉的長T恤,最引人注目;賽伊德則對營區外的一切事物深感興趣──這裡是哪?他原本還不曉得此島屬於義大利領土,直到我們談及此事才恍然大悟。他也不懂「Ciao」(義大利語的「再見」、「你好」)的意思。「他們不說『好』,也不說『壞』,但就會說『Ciao』,」他邊說邊聳聳肩。阿西夫沉默寡言但生性叛逆,譬如不顧自身安全大膽地向剝削成性的利比亞工廠老闆要求提高薪資。這三名男孩當初被人口販子賣到利比亞做黑工,度過一段夢魘般的時期,為了逃離,他們付錢買了船票航向歐洲。

當時,他們並未想及此境遇在歐洲竟仍未了。在蘭佩杜薩島待上幾週後,他們被轉移到西西里島南岸的西庫里亞納(Siculiana),住進一座人滿為患的收容營。就他們看來無疑像住進監獄。收容所惡劣的生活條件讓許多人早已逃跑,事實上,逃跑情事相當普遍,就連老鳥都會教新來的移民說「Dov'è la stazione?」,意即「(火車/巴士)站在哪裡?」此即這三位男孩唯一會說的義大利語。短短幾天內,他們決定一走了之。在烈陽燒灼下整整徒步七小時,最終抵達附近的巴士站,隨後前往巴勒莫,接著又轉乘巴士到米蘭,前往西南方的文提米利亞,最後跨境至法國。他們的旅程無非是一次次動身逃亡,盼望脫離無止盡的慘澹境況。

「自由移動」是歐盟的基礎原則,在此原則下,歐盟成員國的公民得以自由在各國移動、定居。這樣的「自由」定義了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利,在這塊世上最富裕的大陸,人們得以如貨物流通般輕鬆跨越國界。然而,「自由移動」原則實則奠基於排除「境外人民」。好似這塊大陸若要維持現有的富裕,便必須仰賴各前線的防禦工事。正因如此,歐洲設法讓大眾認為「境外人士」會對他們的福祉與「生活方式」造成威脅。「難民危機」與「移民危機」這類詞彙應運而生,遂成歐洲人看待這些移民的依據,忽略對方乃因衝突、戰爭、貧窮和環境惡化故不得不流離失所。此即歐洲看待新來移民的觀點,面對外來者,他們所關注的無非是邊境安全與移民管理等面向。一旦「自由移動」不再是普遍原則,人們自然能接受不同族群得享不同權利與權益。跨境他國的歐洲人稱為「僑民」,但來自「歐洲要塞」外的人民卻以跨境緣由為依據區分為兩個階級:首先是「逃離戰火者」,再來是「想尋求更好生活者」,換言之,意即「難民」(因為戰爭不得不流亡的受害者)和「經濟移民」(主動且有能力選擇移動者)這類不盡精確的對照。不過,此兩者在歐洲眼底皆是所謂「外來他者」。在此種族等級制度(racial hierarchy)下,人類被規訓並分層為「人類(human)、不完全人類(not-quite-human)和非人類(non-human)」,這也正是從事非裔美國人研究的亞歷山大.威赫萊(Alexander Wehelyie)教授所提出的「種族集合體」(racial assemblages)概念。

二ままま年以來,逾兩萬五千名移民在前往或設法留在歐洲期間喪命。來自第三世界的流離失所者若冒著生命危險、意欲改變命運,並於入歐途中存活,即會碰上一個並不庇護護其權利與福祉的體制。相反地,此體制除了榨取其利益,亦僅讓其處於社會邊陲。此情況並不僅發生在歐盟的前線國家內,在富裕的西歐與北歐國家(譬如德國),庇護體系中的外包與私有化情形讓新移民的生活慘如煉獄。「種族歧視」在歐洲的庇護體系裡扮演著關鍵角色,它透過種族等級制度,將人們過濾、區分為「難民」與「經濟移民」諸類。符合庇護程序者多半過著靈薄獄(limbo)般的生活,他們先被有關當局轉置至一座座收容所,等待遙遙無期的移民面試,最後無限期地盼望著最終審核。至於庇護體系之外者則永遠受困於剝削成性的地下經濟,得不到保障、更遑論勞工權利。這群被棄如敝屣的「經濟移民」後來雖成為許多歐洲產業的堅實骨幹,卻仍被批判為社會問題根源,遂成無辜的替罪羔羊。總體而言,所謂的「難民危機」或「移民危機」,似乎反而大大地對歐洲有益,僅需宣告這群人非法入境,便能獲得現成且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報酬甚至常低如奴隸),製造源源不絕的產業利潤。例如義大利的農業利潤便來自大幅地剝削非法移民勞工。

言歸正傳,進入庇護程序者與體制外之人一樣被對待如商品。鑑此,人們想方設法,企盼能再次扭轉命運:倘若自由被剝奪,便奮力逃離庇護收容所及營區,若覺得不該繼續浪費生命等待,便主動接掌生命,自行規畫旅程前往下一站。從南到北跨越國境,持續長途跋涉欲尋求他人接納、覓得棲身之處。札希德、賽伊德、阿西夫還有許多流離之人,為抵抗歐洲國家加諸其身的結構暴力,竭力動用手中的稀少資源。大多人最後仍淪為在街道或車站打地鋪度日,諷刺地,此地是所謂「文明西歐」中心,未成年的移民可能進入收容所尋求庇護,但最終必得歷經一段漫長且無意義的等待才能盼來結果。我曾親見此種無窮無盡的不確定感,沉重地壓迫年輕的靈魂。在法國,無人陪同的未成年移民到了收容所,僅有百分之四十能順利通過審核。換言之,即便他們想要獲得合法身分、過著正常生活,卻屢遭阻攔。這三名男孩與許多命運相似者,在收容所中受到嚴密監控,甚需歷經帶有種族偏見的測驗以確定其實際年齡。阿西夫甚至覺得自己需要減肥才能通過測驗,因為測驗中包括了測量手圍等項目。

歐洲拒絕認識移民之所以流離失所,乃是出於殖民主義及隨之而來的衝突導致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歐洲也並未正視西方戰爭與介入嚴重地導致當地政治局勢動盪並造成貧窮、延續經濟不平等,相反地。歐洲反而堅稱自身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原因是歐洲得鎮日處理「難民危機」和「移民危機」。實情是:我們真正面臨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的後果。可見,在歐洲的政策心態與公眾論述下,所謂「自由移動」的原則僅適用於北半球國家。根據非政府組織「現在全球正義」(Global Justice Now)所言,此規模遍及全球的種族隔離,使歐洲大肆掠取南半球資源,卻在南半球人民受不了北方體制的後果而想要逃往北方生存時,關上大門以保護財富。但是,難道我們不希望活在資源平等共享的世界嗎?難道我們不想終結「以犧牲境外人民利益為代價,以保護菁英階層之國家利益」的惡行嗎? ▶▶ 閱讀更多 白曉紅 Hsiao-Hung Pai《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

 
中國的靈魂/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
文、圖節錄自八旗文化
圖/八旗文化提供
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十億生靈迫切地需要信仰的安慰,佛教、道教、儒家傳統蓬勃復興,基督教也急遽發展

內容簡介:「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人們湧入新而疏離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他們既沒有朋友,平日生活也願意互相關照的力量。人們殫精竭慮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為何在這裡?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從個人到社群乃至於國家,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什麼才是我們的靈魂?」以上是張彥在本書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清楚指出當代中國迫切的精神危機。正當全球的焦點都放在中國的經濟崛起、政治霸權,與中美衝突時,張彥帶領大家回到了一個更根本、更貼近人性的主題:作為中國人,他們如何在一個現代社會安身立命?

所有人類都有信仰、道德、情感的需求,但這個問題對中國人特別迫切,也特別艱難。過去百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場規模與深度都難以比擬的巨變:極權統治、文化大革命,最後又以當今社會最赤裸、最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告終。這一切不僅摧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抹煞了中國人對於價值、意義與信仰的理解。然而,中國人也積極地從傳統或外來的文化尋找答案。因此宗教,不管是古老的佛教、道教、儒家與民間信仰,還是西方引進的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據統計,今天全中國約有兩億左右的佛教與道教徒。就連處處受到中共掣肘的基督教,據估計都多達將近六千萬信徒,在1949年之後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

這場巨大的宗教復興現象是如何展開的?中國共產政權對宗教的態度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北京刻意扶植官方認可的傳統宗教以恢復民族自信、鞏固政權,一方面對外來宗教卻充滿敵意,深怕宗教團體會擴大為可能挑戰政權的「公民社會」。儘管中共對宗教的管理日益緊縮,但張彥相信,長期來看,宗教力量可以為中國帶來價值與信仰的重生,有助於中國成為一個成熟、健康的文明社會,甚至在一個惶惶不安的時代,有助於全球的文明對話。

作者介紹:張彥(Ian Johnson) ,張彥是2001年美國普立茲獎得主,善於社會、政治、宗教議題的報導。常駐於北京,並於當地大學授課。

搶先試閱:〈北京:分鐘寺〉

倪金城領著我沿著一條小街,拐進一條連汽車都開不進來的狹窄胡同裡。他推開我們右手邊的第二扇門,三條小狗衝過來,邊搖尾巴邊對著我們吠叫。他從第一個房間門口走過,他的妻子和另外三個女人正圍著一張暗色紫檀木牌桌上打麻將。她們抬頭看向我們這邊,出聲打招呼,端上茶和葵瓜子,我連忙揮手表示感謝。倪金城輕手輕腳地打開了一扇玻璃門,我們就進到後面那個房間,他的父親坐在房裡一張沉重的木質雕刻座椅上等候我們——這張座椅正是這位北京宗教界大老的寶座。倪老剃了個光頭,臉上一道濃黑的八字眉,看上去永遠是謙遜的模樣。他愛和人講捉蟋蟀、蒐集葫蘆和養狗經。幾個月前我來拜訪他的時候,我們從書法開始談,一直到他年輕時候就投身的工程建設事業,一連聊了好幾個小時。上回倪老告訴我,他得了癌症,不過他堅信自己一定會康復。不過,這一次,我可以看出病痛正在壓垮他的身體。他的雙手緊緊攥住座椅的扶手,彷彿掙扎著要挺直身體。他的頭靜靜的垂著,我走到他跟前,他卻一動也不動。他費了好一番工夫,才睜開眼睛,比了一個手勢,要我在他旁邊坐下。然後,他鼓足全身的力氣,開始發號施令,對我說道:「你想寫書,首先得把事實搞清楚。要不你寫出東西來,別像北京電視台,胡說。別誤人子弟,知道嗎?」

我回想過去自己幾次到妙峰山,電視台通常拍攝的是有趣的喜慶活動,報導的是傳統中國文化裡的每件事物是如何的美好。電視台很少呈現人們敬拜神明的畫面,而且避免提及這是一場大型的宗教廟會活動,看起來就像是在報導一座主題公園的全新開幕。於是我點了點頭。「我身子骨不行了,也不知道能不能什麼都給你講清楚。我跟你講,把你引導錯了,你要再寫出東西來,不更把別人也帶錯了嗎?然後離真相越來越遠。」「廟會的東西,你要記住了,本身的性質和別的不一樣。你寫書的時候,得分是什麼樣的廟會。想要去廟會看看民間花會,得知道都有什麼會。妙峰山的廟允許你走花會,有的廟就不允許你走花會。所以我們的就去那。」倪金城彎下身子,在我耳邊輕聲提醒道,他家辦的茶會是怎麼創立的。那是在一九九三年,當時倪老病了,被診斷罹患腎癌,必須立刻動手術。他立下誓願,如果他能度過這一關,就要去妙峰山答謝碧霞元君。祂在老家時就已經庇護過倪家,倪老相信這次神明也會幫助他。回到家裡,倪金城便焚香祝禱。

手術相當成功,倪老順利恢復健康。隔年春天,他便上妙峰山去還願。雖然倪家從前就住在碧霞元君的道觀附近,卻從來沒有上妙峰山的廟會進香過。日本人侵華的時候,倪老才八歲;共產黨得天下時,他也只有二十歲。在這些動盪不安的年代裡,前來進香朝聖的人潮萎縮到只剩下涓滴細流,因為人們不但有安全方面的顧慮,而且通常還因為太過貧困,以至於無法負擔一路到妙峰山上朝拜的費用。毛澤東掌權之後,他的狂熱追隨者將妙峰山的主廟摧毀。不過到了一九九○年代中期,主廟已經重建,廟會進香活動也恢復舉行。在還願下山的途中,倪老告訴大兒子金城,自己有個想法。他想要辦一個茶會,向上山進香的信徒奉茶。從字面意思來看,這類茶會是多餘之舉;時至今日,上山進香朝拜通常只需一天時間,沒有人需要免費的茶水或食物。但是茶會仍然存在,因為興辦茶會背後的想法,遠比它實際的功能來得重要。茶會象徵信仰的虔誠——一群有真摯信仰的人聚集起來,奉獻上萬塊錢和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就為了辦好一個奉茶水的茶會。

倪金城聽了,停下腳步一會兒來思考。辦這樣一件事可能會花去大筆的金錢。他們需要一座小廟壇,裡面供奉精美的神像和一座祭壇。在小廟的前面,還需要擺放一套昂貴的陶瓷茶壺與茶杯,表示這裡提供茶水。當然,他們還需要大量的茶,而且不能是廉價茶,要能夠展現對碧霞元君的虔敬才行。然後,他們還需要照顧攤位的志工幹部,好讓進香的信徒隨時都能取用茶水。這些準備可得要花上幾萬元人民幣,特別是對那個時候的勞動階級人民來說,那可是一大筆錢。不過倪金城當時已經在私營企業工作,而且開始在建設業界獲利。他還知道,自己可以仰仗家人和朋友的協助。於是他看著父親,點頭表示同意。在一九九五年那次的廟會上,他們以自己原來的積蓄,加上朋友、同事的捐獻,開始在妙峰山上為信徒提供茶水和包子。現在我望向倪老,並且點了點頭:我知道這段故事,而且我還知道,正因為是妙峰山,他才辦了這個奉茶的茶會。

「您二十年前就好了,這次奇蹟也許可以再來一次?」我大膽的探問道。他搖了搖頭:現在不是說空話的時候。他自知來日無多,而他想要將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流傳下來,讓後人明白。他的聲音直到去年夏天時都還強健清朗,可是現在卻沙啞得很。他費力的憋足張嘴說話的力氣。「你得看你要寫民俗去拿錢、掙錢,還是寫民間的信仰。」他盯著地板說道。然後,他做了一次深呼吸,開始提起沒人敢說的事情:文化大革命,那對宗教帶來混亂和破壞的十年。像妙峰山這樣的廟宇,都被夷為平地,道士、比丘和比丘尼遭到羞辱、驅離。而當動亂隨著毛澤東於一九七六年死亡而結束時,人們的宗教生活緩緩地開始復甦。「十年浩劫過來,國家也不支持恢復,也沒反對,基本是默認。也沒有哪個文件說不可以,也沒有支持,就是默認。懂嗎?就是民間自發恢復的。」

「『民間』倆字兒,」他說道,停頓下來,讓這兩個字在空中多停留幾秒鐘:「代表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農民還是什麼,都行。」「但是現在,」我說:「你們恢復這些傳統的第一代已經老了。你的孩子會不會繼續?」「人哪……,」他思索著,聲音漸漸變小,試著想從腦海裡找出一個準確的表達方式。「做善事是沒有頭兒的,沒有終點的。你看你是西方人吧?不管你是天主教還是新教,沒有說信三十年,老了就吹了,不可能。記住這個,凡是信仰什麼,沒有半途就到終點的,一直送你到終,這才到終點。下一步呢,你的子女再接你留下的東西。基督教也是一樣。」 ▶▶ 閱讀更多 張彥(Ian Johnson)《中國的靈魂 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

 
恐懼/川普入主白宮│全世界最強大的行政權集體神經崩潰?
文、圖節錄自遠流
圖/遠流提供
中二治國?全世界最強大的行政權集體神經崩潰?「真正的力量是——其實我不願意用這個字——恐懼。」

內容簡介: 「真正的力量是——其實我不願意用這個字——恐懼。」——唐納•川普,2016年3月31日競選美國總統期間接受訪談時所說。中二治國?全世界最強大的行政權集體神經崩潰?只有伍華德才能寫出來的川普總統內幕故事。

歷經尼克森至歐巴馬八任總統淬鍊出來的權威報導能力,伍華德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繼續揭露川普總統白宮的慘烈生活,並且精確描繪他如何針對國內外重要政策做出決定。伍華德從數百小時訪談第一手消息來源的紀錄、會議筆記、私人日記、檔案及文件中汲取材料。本書以每天的工作細節、對話和文件紀錄追蹤各重大國際議題,從北韓、阿富汗、伊朗、中東、北約組織、中國到俄羅斯,無所不包。它也深度報導與川普相關的美國議題,尤其是貿易與關稅爭端、移民、稅法、巴黎氣候協定和2017年在夏綠蒂維爾市發生的種族暴動事件。

《恐懼》對川普的律師和「通俄門事件」特別檢察官穆勒之間的談判,提供鮮明的細節,首度鋪陳出逐次會議的經過及策略。它也揭露川普白宮的資深官員如何聯手從總統橢圓形辦公室桌上偷走命令的草稿,阻止他下達可能傷害重要情報的指令。伍華德說:「這不啻是行政上的政變,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行政權的神經崩潰。」

作者介紹: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 ,現任《華盛頓郵報》副總編輯,在《華盛頓郵報》任職長達47年,曾經兩度榮獲普立茲新聞獎。

搶先試閱:〈「老番癲」VS. 「火箭小子」〉

川普和金正恩的對決越來越變成個人意氣之爭。局勢緊張階段,有一天川普在空軍一號專機上難得的有一番省思,他說:「這傢伙瘋了。我真心希望這件事不會以壞事結局。」他對北韓發出相互牴觸的評論,從挑釁和抨擊到宣稱希望和平。五月,他說若能和金正恩「在合適情況下」會面,他會很「榮幸」。八月,他告訴媒體,「北韓最好別對美國有任何威脅。他們將會遭到世界前所未見的砲火和怒火報復。」危局未解之下,麥馬斯特發布新戰略,列出「對北韓施壓活動」( North Korea Pressure Campaign ) 大綱。經由簽署發布的這項計畫旨在對北韓和中國施壓,逼他們出面談判北韓的核武器計畫,並且停止開發洲際彈道飛彈。財政部負責擬訂制裁措施。國務院負責接洽中國向北韓施壓。

國防部負責軍事侵襲,譬如飛越北韓領空、在代號「藍色閃電」( Blue Lightning )的演習中進入其空域,並且進行有限度的網路活動,以展現實力、表露威脅。但是這些活動不是要引爆 意想不到的衝突。麥馬斯特在國安會中一再重述,川普不接受北韓核武化。但是總統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幾乎面面俱到、針對任一方面總結他的立場:「我永遠在動。我可以朝兩個方向走動。」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將軍在參三處成立一個戰略通訊小組,注意北韓的訊息活動。美國能夠採取什麼行動威脅意味足夠達成遏阻效果?

當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部署在鄰近地區時,馬提斯表示不安。這會不會引爆金正恩預料不到的反應?美國會不會掀起它原本要避免的戰爭?他比起五角大廈、甚至白宮任何人都更關切此一可能的發展。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克曼( Barbara Tuchman )寫了一本名著《八月的巨砲》( The Guns of August ),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因後果。馬提斯精心研讀它。有位官員說:「他沉迷在一九一四年八月的情境,也相信你採取自認是審慎規畫的軍事行動,卻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下不了戰爭列車此一說法。」趨向戰爭的動力一旦建立,「你就停止不了它」。馬提斯並不求戰。即使在排山倒海而來、極其強大的緊張之中,維持現狀、不求戰的策略仍是雙贏的策略。這位官員的結論是:「馬提斯和鄧福德的觀點是,北韓可以被圍堵。實際上鄧福德也說過:『這是我向總統的建議。』」

二ま一七年九月十九日,川普總統首度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他首次替北韓領導人取綽號「火箭人」。他說,美國若是被迫必須自衛,「別無選擇,勢必要完全摧毀北韓」。金正恩在三天之後反唇相譏:「害怕的狗叫得特別凶」,又說川普「肯定是個流氓、土匪,喜愛玩火。我肯定會馴服這個神經不正常的美國老番癲」。九月二十三日,川普在推特上稱呼金正恩是「火箭小子」。川普和波特一起坐在空軍一號的總統艙房裡。電視播放福斯新聞。川普很得意的說:「火箭小子。嗯,我想這是我給人取的最棒的綽號。」波特說:「很有趣,肯定讓金正恩氣得牙癢癢的。」不過,他要問:「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如果我們繼續升高叫罵,演變成口頭論戰,而使得緊張上升,你希望怎麼退出亂局?這件事會如何了結?」川普答:「你絕不能示弱,你必須投射出力量。金正恩和其他人必須被說服,我預備盡一切力量力挺我們的利益。」波特說:「是的,你要他不踩紅線,你要他莫測高深,他也似乎相當難以捉摸。而且我們不敢肯定他是否正常?他是不是神經病啊?他沒有其他人的政治忌諱。他似乎很希望在國際舞台被當做一個角色認真看待。」總統又說一遍:「你必須展現力量。」波特說:「我在想,令他難堪究竟是能讓他溫馴,還是只會激怒他?」

川普沒有回答。他的肢體語言透露,他曉得金正恩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接下來他講出他的結論:這是一場意志的比賽。「這完全是涉及到領導人對領導人、男子漢對男子漢、我和金正恩的對決。」九月底,凱利將軍邀請葛萊漢到白宮參加有關北韓局勢的沙盤推演。川普和提勒森處理方式不同的訊息已經在媒體上沸沸揚揚。一連幾個星期,提勒森公開宣布「四不政策」:美國不尋求北韓金氏政權改變;美國不尋求共產政權垮台;美國不尋求南北兩韓加快統一進程;美國不會找藉口派兵進攻北韓。凱利告訴葛萊漢;「我們讓這傢伙猜不透。」——他指的是金正恩。

葛萊漢向凱利和麥馬斯特提出一個驚天建議。葛萊漢說:「中國必須殺掉他,換上聽他們話、受他們控制的北韓將領。」中國至少有足夠的控制,北韓才不會發動攻擊。「我認為中國是明顯的一把鎖,他們必須除掉他。不是由我們下手,應該由他們下手。然後控制住哪裡的核武器。把情勢和緩下來,或是控制住他,要制止他往大型核武器工廠前進。我擔心的是他還會外銷(核武器)。」他建議川普正色告訴中國:「全世界夠危險了。我不能讓這個政權以核武器威脅我們國土。」葛萊漢說,川普曾經告訴他,他不容許這種事發生。他還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廣告,告訴全世界川普當面跟他說的話。

十月一日,提勒森向北韓公開招手、開啟對話都過了幾個月,川普在推特上宣布:「我告訴雷克斯•提勒森,我們美妙的國務卿,他試圖和火箭小子談判,根本就是浪費時間。省省力氣吧,雷克斯!我們必須做應該做的事。」這段殺氣騰騰的推文被解讀為破壞全美最高外交官,抽他後腿。川普顯然是出於衝動。因為在競選期間,川普本人曾經伸出橄欖枝,表示樂意和金正恩坐下來,邊吃漢堡、邊談判。但是一般人不注意的是,川普往往使用一種手法,創造一種原先不存在的情勢、而且往往是危險的情勢,強化自己手上握的牌。威脅已有核武器、又陰晴不定的北韓的確很難想像,但是川普還是照幹不誤。而且這還只是開端。一切都好商量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

川普很快就抗拒凱利的管制,才不過幾個月,凱利能控制川普的神祕氣氛已經消褪。川普顯然不喜歡外人控制他的情感,彷彿在說:我覺得陷於繭蛹裡。我覺得我不再發號施令。十一月間,川普看到移民暨海關執法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CE )工會頭子克里斯•克蘭恩( Chris Crane )在福斯新聞上抱怨,很難接觸到川普,他說川普讓大家失望。工會在投票前六週就表態支持川普,當時他們召開第一屆移民暨海關執法局工會年會,支持這位總統候選人。川普氣沖牛斗。凱利和克里斯•克蘭恩彼此看不順眼。凱利還擔任國土安全部部長時,禁止移民暨海關執法局探員針對某些移民的非法居留進行強硬路線的取締。

川普邀請克蘭恩到橢圓形辦公室一談,卻沒有通知凱利。克蘭恩說,凱利切斷外人求見總統之路。我們全力支持你,我們支持你所有的政策,而現在竟無法和你講到話。凱利聽說克蘭恩來到橢圓形辦公室,也踱了進來。不久,克蘭恩和凱利已互相咒罵。凱利告訴川普:「我不敢相信你讓這種他媽的傢伙進入橢圓形辦公室。」如果還有下一次,他就「辭職走人!」然後就氣衝衝的走了。川普後來告訴別人,他以為凱利和克蘭恩會當場拳腳相向,大打出手。 ▶▶ 閱讀更多 鮑布•伍華德《恐懼:川普入主白宮》

 
無恨意殺人法/殺誰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
文、圖節錄自鏡文學
圖/鏡文學提供
殺誰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為什麼,有人會淪為無端殺人的加害者?

內容簡介: 為什麼,身為受害者家屬,他還願意擔任無差別殺人犯的辯護律師?死亡帶來恐懼,更令人恐慌的是──不明不白的死亡。當無差別殺人案讓我們的理性一點一滴流失,有誰能看清全局,阻止悲劇一再重演。

五年前,律師余雲智因一樁隨機殺人案而痛失愛妻,凶手卻在獄中自殺身亡,犯案動機成謎,也在余雲智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傷痛與疑惑,並接受心理師諮商。五年後,心理師突然來訪,委託他擔任遊樂場隨機殺童案凶手的辯護律師,「難道你不想藉此了解無差別殺人者真正的犯罪動機?」幾經掙扎,余雲智決定接下挑戰,深入真相。訊息一出,社會輿論負評排山倒海襲來,但辯護工作並不順利,凶手的精神狀況始終沒有好轉,連基本溝通都困難重重,甚至在二審中,凶手更突然當庭改變自己說法,口出瘋言:「我要被判死!」不久後,高雄街頭發生一場警匪駁火追擊,犯人持槍奮力逃亡,過程中余雲智的助理也意外受波及中傷。余雲智從警察朋友口中得知,就在殺童案前後,社會上接連出現數起街友遭槍殺的案件,犯人各異,但凶器線索卻都指向同一把槍。余雲智開始懷疑,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無差別殺人案,幕後可能有更大的陰謀。一心只想追索無差別殺人者犯案動機、阻止悲劇重演的他,能否直視邪惡的真相?如果社會的真理是弱肉強食,死亡是隨機殺人犯的最終責任,還是他渴求的解脫之道?死刑是遭人利用的工具?還是可撫慰人心的裁決?

作者介紹:舟動 ,台灣懸疑推理作家,以〈進化的引信〉獲第十四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首獎,著有「靈術師偵探系列」長篇小說《慧能的柴刀》、《跛鶴的羽翼》,其新作《無恨意殺人法》改編自台灣著名社會案件。目前企圖持續書寫具有知識性及探討社會、人性方面的議題,自期藉由懸疑推理小說,帶動大眾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搶先試閱:〈自組織臨界性。〉

「你有沒有聽過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女人問。「啊?」男人摸不著頭緒,說:「明知我英文差,妳又跟我秀英文。翻譯一下好嗎?」「SOC,直接翻譯的話,叫做『自組織臨界性』,是數學、物理學上的一個理論。」「呃,有翻跟沒翻一樣,我還是聽不懂。」「好吧,我簡單解釋好了。」女人開始模仿機器人講話,以直平的語調說:「當某一個系統達到自組織臨界的狀態,即便是很小的干擾事件,也會引起整個系統的變化。」「呃,我很確定妳說的不是文言文,可是,妳不能再說得白話一點嗎?」「好,嗯,我想一下……」女人頓了一會,接著從背包裡拿出一本原文書。「妳饒了我吧,」男人的面孔糾皺成一團,「整本都是英文,我怎麼看得懂?看了就想逃……」女人翻開其中一頁。紙上覆滿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字,左下角有一張附圖。「沒要你看文字啦。」她把男人抓回來,說:「你看這張圖。」圖片的正下方是由細沙構成的小山丘,形狀呈圓錐體,而沙丘上方的高空畫了一隻手,手指不停撒下細沙,直直落在頂峰處。「手上撒的是砂糖、還是鹽?好浪費的感覺。」「什麼浪費!提出理論的人就是用實際圖像的比喻來說明的,他不這樣解說,像你這種物理白癡怎能了解?」「不管這張圖在畫什麼,我聽懂的只有『物理白癡』四個字。」男人說完,女人輕敲了一下他的腦袋,「你要不要認真聽我說?」「喔,好。」男人低頭湊近圖片,問:「為什麼要撒沙子?從上面往下撒沙子,去堆成一座沙丘,這……這有什麼意義嗎?」「你覺得這座小山會愈來愈高嗎?」「應該不會吧。按常理來說,沙子一直向下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沙丘可能會坍塌吧。」「很好,白癡是可以醫好的。」女人拍拍男人的肩膀,繼續說:「隨機撒下的沙子累積到某個程度,沙堆會坍塌、崩解。準備要崩塌的時間點,就是一個臨界點。到這裡聽得懂吧?」「還可以。」「在達到臨界狀態前,每一粒新落下的沙就會產生碰撞的能量。這個能量,就像是波動一樣,會透過一粒接一粒的沙傳遞下去,使得整座沙堆中的每一粒沙彼此之間都發生了連鎖的能量波傳遞。」「沙子很輕吧。」「很輕,但還是有質量啊,不然你改用大顆一點的砂糖或米粒想像。」「我覺得能量波應該看不出來。」「肉眼當然看不到沙粒之間內在的能量,但能量累積到臨界點後,就會導致整座沙堆重新排列組合,換另一種說法呢,沙堆的結構會隨著每一粒新沙落下而變得愈來愈脆弱,最終發生結構性的失衡,也就是你剛才說的坍塌,外觀就改變了。」「這就是妳說的……自組什麼?」「自組織臨界性。」女子以滿帶自信的語氣說:「有數學和物理學家以這種簡單的模型,把觀察到的變因量化,再用強大的電腦運算功能去計算機率,去說明世界上的很多現象,像是雪崩、達飽和的交通流量、不斷膨脹的人口數量、金融市場等等。」「他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如果能算出雪崩或人口成長的臨界點,也許我們能夠提前得知在將來的哪個時間點會發生災難,也就能避開世界上很多不幸的事情。」「這是妳……妳上研究所之後想研究的方向?」

女子點頭,但馬上低嘆說:「可是什麼時候會崩塌,就算用電腦去算,也很難算得準。雖然每粒沙子,都不斷把系統推向臨界狀態,但沙粒向下著落的位置是隨機的,而且現實中不可能只有細沙,還有碎石、潮濕的泥土,甚至是混在一起的水泥。」「嗯,風也會改變沙子的落地點。如果是糖和鹽也有可能遇水融化。」「是啊。世界的組成不像沙子那麼單純。」「要是好幾種東西堆在一起,又不知道東西會落在什麼地方,確實不好預測。」「世界其實是一片混沌,充滿太多隨機、不確定的變因了。」「可是,這樣也很好啊。」男人微笑說。「什麼都不確定,好什麼好?」女人呼出大聲的鼻息。「我看到沙子堆起來的小山丘,」男人指著書上的圖片,「讓我想到我們第一次相遇,記得嗎?」「你是指,我、你、山花三個人同時去登山的那天?」「嗯,妳掛在懸崖邊,兩腿懸空,兩隻手死命抓住一條脆弱的樹根,眼看著就要掉下去了。結果山花剛好經過,先看到妳,使力要把妳拉上來,接著沒過半分鐘,我也剛好下山經過,和山花一起救了妳。」「我其實沒有那麼不小心過,那天真的就踩空滑下去了。」「後來我們三個就這樣認識了。」

男人摟住女人的腰,親暱地說:「我事後想,山路上沿途沒什麼人煙,原本是三個各自去爬山的陌生人,卻恰巧在那個時機點,因為一樁差點要發生的意外而碰頭、熟識起來,這發生的機率應該微乎其微吧。」「是很巧沒錯。」女人把頭倚在男人的肩膀。「就算是隨機,也會有好事發生,不盡然全是壞事。」「你覺得人類最終有辦法掌控整個系統嗎?」女人問。「我不知道哩。掌控,好像是人自然而然會有的野心吧。物理學家就是了吧。」「物理學家有野心?」女人抬起頭,直視對方,「你在說我吧?」「不是嗎?像我唸法律到現在,我總覺得法律是去界定範圍,人在這個範圍內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不然就會違法。」男人繼續說:「科學家是花心力去找尋規則,法律專家則是苦心去直接制訂出規則,兩種人都想要掌控系統內的運作,不是嗎?」「好像是這樣。可是,」女人問:「世界有因為這些人的努力而變得更好嗎?」男人沒回答。和大多數人一樣,他難以知道正確答案。他只是伸出手,輕撫了女人的頭,然後將她擁入懷中。然而,他完全沒意識到——這晚和女人的對話內容,會對他往後人生的某一刻帶來關鍵至極的影響。 ▶▶ 閱讀更多 舟動《無恨意殺人法》

 
螞蟻上樹/解答的關鍵正是「螞蟻上樹」這道菜!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
圖/馬可孛羅 提供
解答的關鍵正是「螞蟻上樹」這道菜!直播主之死將他們捲入重重疑雲......

內容簡介:他是個替身廚師,不求名利、一身好手藝默默為名廚代班上陣。她是個徵信社員工,正義感強烈、在跟蹤查訪的工作中觀察人性。一名直播主之死將他們捲入重重疑雲,解答的關鍵正是「螞蟻上樹」這道菜!

闕一刀是個替身廚師。從師傅那兒接下這個與商湯時代名相伊尹有關的身分之前,他不過是個認真學藝的年輕人。說起入行契機,或許跟那段不時重回夢裡的往事有關,但闕一刀早已學會將記憶帶來的紛雜情緒鎖進心底,或許正因如此,他才能勝任「必須隱形、無心成名」代名廚烹煮的替身角色。這回,他被交辦的關鍵料理是「螞蟻上樹」這道菜。

丁筱霞是個徵信社新進員工。遭警察大學退學處分後,她的人生起了極大變化。沒想到母親會那麼早離開,也沒想到自己會進徵信社工作,跟監對象是個一點都不紅、名叫唐晶的模特兒,自稱是電玩公司經理的男友委託調查她是否另結新歡。此刻,丁筱霞正窺看女子與一位電玩直播主在老字號餐館裡共進晚餐,桌上擺著菜單上沒有列出的「螞蟻上樹」。

當天晚上,直播主倒臥家中性命垂危,模特兒失去行蹤。身為第一發現者的丁筱霞遭承辦員警盯上,闕一刀以關鍵證人身分協助調查,兩人因此討論起古怪可疑之處,嗅出那道以粉條和絞肉拌炒出的家常菜似乎別有蹊蹺……

作者介紹:臥斧 ,念醫學工程但是在出版相關行業打滾。想做的事情很多。能睡覺的時間很少。工作時數很長。錢包很薄。覺得書店唱片行電影院很可怕。隻身犯險的次數很頻繁。

搶先試閱:〈「三分鐘螞蟻上樹」遭人下毒〉

生鮮超市外頭巨大的招牌看板,寫著「趙師傅」三個大字。廣大的賣場裡空空蕩蕩,貨架上每排商品都是滿的,闕一刀先前曾在凌晨時分到過生鮮超市,知道那是超市的補貨時段,現在接近凌晨四點,補貨工作已經結束,買貨的客人還沒光顧。收銀櫃檯沒人,但櫃檯後的小房間房門半掩,聽得見值班店員低低的說話聲,可能正在講電話。闕一刀繞過收銀櫃檯,朝酒櫃走去,眼前無人的通道看起來寬敞無比,就算師兄李仁把他鍾愛的重型機車騎進來都沒問題。

想起昨天早上在電視新聞裡看見的李仁,闕一刀覺得很奇妙。當年兩人一起學藝的時候,每回練刀,李仁的興致都很高,掌握訣竅的速度也很快,和師傅教其他技術時的情況截然不同;有回闕一刀問他原因,李仁理所當然地回答,「從前我常拿刀砍人,所以很熟練啦!」李仁混幫派時戰績如何,闕一刀不得而知,不過長期相處,闕一刀知道李仁雖然喜歡皮夾克重機一類形象陽剛的東西,但個性猶豫不決、有點怕事─這樣的個性,似乎不大適合擔任大企業面對外界時的公關發言人。新聞畫面裡穿著西裝的李仁看起來倒是自信沉著。或許李仁這幾年變得不大一樣了吧?畢竟已經許多年沒聯絡了。

闕一刀在酒櫃前頭停下腳步,正要伸手拿黑金龍,忽然瞥見貨架盡頭有個人影。闕一刀記得上週到這裡來的時候,這排貨架盡頭擺的是下酒零食,但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換成存放冷凍食品的櫥櫃。那人戴著棒球帽,打開冷凍食品櫃門,拿出一盒商品;隔著一段距離,闕一刀看不清他對商品做了什麼,只看見他又把商品放回原位,拿出下一盒。「三分鐘螞蟻上樹」遭人下毒的報導內容,瞬間在闕一刀腦中重播。就是這個傢伙嗎?闕一刀左右張望,看不到半個店員,貨架層層排列,就算收銀櫃檯有店員,應該也沒法子直接看到冷凍食品櫃位。別驚動他,先悄悄地去找店員?不成,不看著他,找著了店員也不一定逮得到他;出聲嚷嚷,引起店員注意?不成,他一定會先聽到,屆時他如果開溜,自己不一定追得上。闕一刀在心裡列出眼下可能的選項,再一一刪去。

乾脆先不動聲色,等他離開了,再去告知店員?但闕一刀無法接受有人在自己面前對食物動手動腳。闕一刀靜靜拿出一支黑金龍,蹲低身子,直接旋開瓶蓋,抿了一小口,把喝過的酒擱在地上。那人正在對第三盒商品進行鬼祟的舉動。闕一刀低頭看看,手不抖了。闕一刀起身,快速安靜地走到那人背後,拍拍他的肩膀。那人一驚回頭,闕一刀看見他右手拿著針筒的同時,左手握住他的右手腕、右臂穿過他的右腋、旋身反手按住他的右肩、膝頭順勢撞進他的後膝窩。「幹!」那人被闕一刀壓制,膝蓋砸向地板時,響亮地譙出一個髒字。剛才不見人影的店員快速地跑了過來,看到眼前景況,顯得不知所措,「先生,那個,你在做什麼?快放手!」放手?闕一刀皺眉轉頭,「報警。」 ▶▶ 閱讀更多 臥斧《螞蟻上樹》

 
閱讀筆記
永無止境的現在/藍色的夢
《永無止境的現在》書影。(圖/黑眼睛文化提供)
推薦書:隱匿詩集《永無止境的現在》(黑眼睛文化出版)

若說上個世紀六、七○年代,在武昌街明星咖啡屋騎樓擺書攤的周夢蝶是台北十大人文風景;本世紀於淡水河邊開業、和一百多隻貓咪相伴共生的有河BOOK「書店臭臉老闆娘」隱匿(1969-),亦堪稱是新北的十大人文風景,她經營書店有成,讓徹底觀光夜市化、嘈雜喧闐至極的淡水老街區,保留了一方供詩歌與電影容身的小天地。這間蘊藏能量可抵一處文化局的書店,最終因為女主人需要養病,在創設十一載後的2017年宣告永久歇業。幸有四位愛書的護理人員與一位藝術家合力承接,改以療癒暨藝術為主題,在原址新開「無論如河」書店。店主跟選書畢竟是獨立書店的心與腦,今昔「兩河」之間的變與不變,當然值得愛書人關心、文化界追索。隨著書店易主,曾在「有河文化」印行四冊個人詩集、一冊散文、主編兩部玻璃詩選的隱匿,於告別書店一年後,選擇在「黑眼睛文化」出版《永無止境的現在》。當有河BOOK不在/不再,隱匿的詩於今昔之間,又有何變與不變?

猶記得首部詩集《自由肉體》中,那首寫給書店的動人情詩〈我想我會甘心過這樣的日子〉:「有一間書店,緊臨著河岸邊/我為祂,守候著時間/守候每個季節的水鳥/守候泥穴裡沉睡的蟹」。我以為書店之於詩人,既是窺探紅塵之眼,亦為生命情調的復現:「我花了十一年的時間/終於將它打造成/一座監牢//現在我醒了/從那個藍色的夢中/帶回七彩的寶石/好用來裝飾我的/下一個監牢」(〈藍色的夢〉)。她在第三部詩集《冤獄》中便寫道:「儘管戴著手銬與腳鐐/詩是我找到的唯一一扇/通往自由的門」(〈我的詩〉),可見唯有詩能領人逃獄,通往自由。但果真能夠逃向「自由」嗎?因為就算回到自己的家,詩人也僅能「為這小小的地盤加上/一道又一道的鎖」,連「自由」二字於此都宛如牢籠,甚且「籠子上面還有個把手/可以提起來觀賞/逗弄」(〈地盤〉)。抑或牢籠根本就設在天地之間,生而為人,不必抱歉,接受便是:「那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此時此刻/再度為我/敞開了牢門//但我卻選擇了/留下來」(〈永無止境的現在〉)。所以她寫街友、寫病友、寫醫生、寫博愛座、寫遺失的傘、寫網紅作家時,總有一種看透生命無常、無奈與無謂之感。但詩人從來就不想尋求超脫逸出,反倒隨年歲更加體會「無論如何閃避/我都在這裡面」,她明瞭「在這個/擁擠又疏離的世界上/肉體和自我/都可能無法消滅」(〈原因〉)。我以為隱匿並不是厭世系詩人,她只是看得太明白、想得太徹底,仍在手術治療、書店歇業、貓群離散中進行「艱難又漫長的告別」(〈回診〉)

淡水八里一帶,向來能詩者眾。除了隱匿,還有席慕蓉、陳義芝、羅任玲、顏艾琳、吳岱穎、凌性傑、廖亮羽……多數皆非原生於斯,而是中年後移居而至。看訪問稿得知隱匿不日將遷居南方,遂想到她那首〈曾經有河〉:「曾經有河/曾經有貓//曾經觀音的側臉/是我的/世界的盡頭//但我已離開了/那個永遠/無法離開的地方」。沒有河,還有詩,無論身在何處,藍色的夢終究不會歇業。 ▶▶ 閱讀更多 隱匿《永無止境的現在》

 
2字頭吸睛 台北客夯買桃園運動宅
鄰近國民運動中心的運動宅,近年成為大台北民眾購屋熱門選擇。房仲統計指出,由於雙北運動宅不便宜,不少人改到桃園買,其中南平運動中心最受台北客青睞,區域購屋客群,台北客占了七、八成。

這裡的美 不是你想拍就可以拍到的
日月潭,特別是在雞啼破曉或人去黃昏,那份飄渺與深遠,是很世界級的。向山遊客中心出水口、水社壩及朝霧碼頭,用鏡頭帶回離我們很近但卻難得看見的風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