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1/28 第110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資訊戰爭/網路已成為繼原子彈發明後最危險的完美武器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東南方的國度/一趟行經越南、柬埔寨、寮國的旅程
閱讀筆記 最好不過日常/日日居遊,食日常

新書鮮讀
資訊戰爭/網路已成為繼原子彈發明後最危險的完美武器
文、圖節錄自貓頭鷹出版社
圖/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每天使用的LINE和Facebook,也會被拿來當作扭曲事實、改變世界的侵略手段?

內容簡介:「美國的大型企業有兩種。一種是曾遭中國駭入,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曾遭中國駭入。」——美國前調查局長柯米從美國駭進伊朗核子設施開始,各國間開始了網路上的激烈攻防。從政府單位、軍事組織到民間企業,駭客攻擊的消息層出不窮,資訊安全也開始升級到了國家安全的層次。

作者介紹:桑格David E. Sanger ,紐約時報國家安全線資深記者,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與亞斯本戰略組織(Aspen Strategy Group)會員。Time 雜誌與CNN專業撰稿人,曾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目前也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國安政策。著有:Confront and Conceal: Obama''s Secret Wars and Surprising Use of American Power以及The Inheritance: The World Obama Confronts and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n Power。

搶先試閱:〈完美武器〉

  為了獲得美國政府授予的安全許可,未來可能成為聯邦政府員工與約聘員工的人,都需要填寫一份127頁的詳盡表格,即86號標準表格(Standard Form 86),他們得在其中列出所有個人生活的詳細資料;每個銀行帳戶、每項病況、大學時用過的每種禁藥等等。他們也需要詳列關於配偶、子女、前配偶與情史的資訊。他們甚至必須列出在過去十年左右,自己熟稔與持續聯絡的每一位外國人士姓名。

  在86號標準表格中提供的資料,以及調查人員隨即根據這些資料執行背景調查後所製作的報告,構築出所有外國諜報單位心中的寶庫。在這單一位置內存放著美國國家安全菁英的百科全書:其中不只包含這些人的姓名與社會安全號碼,他們的工作地點、曾派駐至全球的位置,以及是否因債台高築而可能成為易吸收的對象等各式資訊皆囊括在內。這些個人經歷提供了可用於黑函的豐富資訊,以及如何在線上假冒家人或朋友的線索。

  相較於大多數美國國會議員或美國政府,中國安全單位對這類漏洞的瞭解要更清楚透徹得多。中國駭客團隊稍加探勘之後,即發現因為美國內政部擁有多餘的數位儲存空間,所以資料都存放於內政部中,而且完全未經加密。這代表儲存這些記錄的系統,也是國家公園用來存放追蹤水牛遷徙、管理公有土地漁場資源等相關資訊的相同系統。

  就人事管理局的資訊安全基礎設施而言,這還只是最輕微的問題而已。該單位的資科安全條件極度劣質不當,早在人事管理局內部的獨立監督者監察長於2005年的提出的一系列報告中,就記錄了這種情況。該單位的系統本身已經過時,而管理人員還讓情況變得更糟:他們未能遵守政府對安全協定的全國性政策、忽略應對系統實施的適當維護作業,並且無視關於最佳實務的建議。到了2014年11月,由於問題實在過於嚴重,於是監察長在定期稽核中建議關閉部分系統,因為漏洞已然過大,「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影響」。(其實已經造成影響;只是人事管理局尚不知情。)

  然而,關閉系統並非可行的選項:人事管理局仍積有數萬筆安全許可申請尚未處理。從五角大廈到緝毒局,美國政府內的不同單位皆嚷著要求核准人員的安全許可與支付退休金等等。人事管理局局長阿丘利塔已經難以招架,因此監察長建議關閉系統時,即遭到她嚴詞拒絕。

  從最初開始,阿丘利塔與手下職員即對在該單位網路內發生的事一無所知。他們的電腦沒有警示系統,無法傳送警報通知有外國入侵者潛伏在系統內,或開始在夜晚汲取出系統資料。之後調查人員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調查,在受到技術限制與人事管理局官僚的不合作態度阻礙之下,拼湊出駭客入侵的時間線,最佳的推測是駭客很可能在2013年年末就已多次侵入人事管理局的系統。

  中國駭客曾於2014年春天被逮到一次並遭驅離,稍後進行的國會調查發現,他們那時「幾乎快要能夠存取」存放隱私個人資訊的系統。然而即便有此發現,卻未能藉此展開封閉系統的應急行動。而中國這時已取得最需要的資訊:人事管理局網路的地圖,以及從人事管理局外部承包商所竊得的身分驗證資料。

  沒多久,駭客就捲土重來。他們使用從承包商竊得的密碼登入,並將惡意軟體放至系統內以開啟後門存取權限。約有一年時間皆無人察覺駭客在網路內的作業,他們有系統地滲出86號標準表格以及根據背景調查編寫的報告。在2014年夏天左右,人事管理局網路內有2,150萬位人士的86號標準表格遭到複製。接著在12月,有420萬份人員檔案遭到竊取,那些檔案含有400萬位現職與前任聯邦員工的社會安全號碼、醫療記錄與婚姻狀態資料。接著在2015年3月,有560萬個指紋遭到複製並偷偷傳送至外部。人事管理局從未注意到有多少資料從系統中流出,這可能是因為中國駭客在走出大門時很客氣地自行加密資料,人事管理局本身卻未曾對持有的大量敏感資訊採行這項步驟。

  一直到2015年4月,一家為人事管理局工作的民營電腦安全承包商標記出「opmsecurity.org」這個網域名稱錯誤後,人事管理局的網路團隊才開始認真調查。該網域已經運作約一年,然而卻不是由人事管理局的任何人員所建立。更糟的是網域註冊者為「史蒂芬·羅傑斯」,這是一個虛擬角色,大家較熟知的是他以復仇者聯盟的超級英雄美國隊長身分所創下的輝煌戰績。稍後沒多久又發現了第二個網站,註冊者是史蒂芬·羅傑斯的戰友東尼·史塔克。鑑定駭客技術的人員立即注意到過去也曾有某個中國軍方組織以類似的方式頌揚復仇者聯盟。

  人事管理局隨後有50天皆保持緘默,倉促地嘗試理出頭緒。即使是歐巴馬政府的其他部門也無法從該單位獲得明白的答案。一位資深官員回想起管理與預算局獲知的洩密規模資訊相互矛盾。「我不認為他們對我們說謊。」管理與預算局的一位資深官員表示。「我想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台電腦,更不清楚哪些人在使用電腦。」賽倫斯安全公司協助該單位整理事件殘骸;負責此案的技術人員在寫給公司總裁的簡短電子郵件中表示:「另外,他們已經完蛋了。」 ▶▶ 閱讀更多 桑格 《資訊戰爭》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文、圖節錄自典藏藝術家庭
圖/典藏藝術家庭提供
臺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超越時代的建築先驅者修澤蘭是臺灣戰後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作品具高度表現性與雕塑性。設計作品類型多元,包括學校、教堂、火車站等,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為陽明山中山樓、花園新城與衛道中學聖堂。

內容簡介:本書以文獻、圖面資料和訪談為基礎,建築學者殷寶寧歷經十多年書寫,從修澤蘭的個人生命史詮釋其建築實踐的表現形式、建築風格與意義內涵,並試圖在以男性建築師為支配性地位的建築專業領域裡,尋覓女性建築師的身影與作品軌跡,重新檢驗歷史觀看角度,並重構其作品之歷史性與時代意義,同時提出對臺灣當代建築現代化論述貧瘠的反思。修澤蘭為臺灣留下的珍貴資產,是禮物,更是讓我們得以透過追求現代化之夢,回顧戰後以降,臺灣整體建築發展的歷程,以及在建築文化嬗遞中,來思索我們究竟是誰。

作者介紹:殷寶寧 ,臺北出生。現職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真理大學。主要研究專長包括建築與文化研究、性別研究、都市研究等。陸續於淡江大學建築技術學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等教學單位擔任兼任師資。參與創設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建築改革合作社等專業社團。

搶先試閱:修澤蘭第一座宮殿式建築設計:從日月潭到臺中教師會館

雕刻與建築的結緣:楊英風與修澤蘭

根據現有掌握的資料顯示,修澤蘭第一次出現宮殿式建築的設計案,為1962年完工落成的臺中教師會館,也可能正是這個設計經驗,為修澤蘭贏得了陽明山中山樓的設計機會。但臺灣第一座為中小學教師打造的教師會館出現在風光明媚的日月潭。這兩個作品的共通點為:都是楊英風和修澤蘭合作的產物。

楊英風(1926-1997)與修澤蘭(1925-2016),前者是臺灣重要的雕塑家,後者為建築師。兩人在各自的專業場域中均有極為傑出且為人稱頌的藝術成就。兩位藝術家有著長期合作的經驗,創造出楊英風所稱的「雕刻與建築的結緣」,為兩個不同心靈創作的對話。這兩位藝術家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61年的日月潭教師會館。該建築乃是臺灣首次構思為中小學教育人員提供的休閒度假場所,修澤蘭及其澤群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建築設計,楊英風則負責雕塑設計與裝飾工作。這個合作案例,讓楊英風的日月潭教師會館浮雕作品,被稱為臺灣第一座具公共藝術概念,與建築相互結合的藝術作品,開創探討建築、雕塑與周邊環境之藝術介入先河,極具時代性意涵。兩人日後仍有持續合作,除較為人熟知的臺中教師會館外,修澤蘭規劃興建的花園新城,也邀請楊英風設計與裝置雕像作品。

這兩位藝術工作者年紀相近,身處共同的歷史時空。雖成長的藝術教育養成過程與獲取的養分來源殊異,主要運用創作的途徑不盡相同,但卻面臨同樣的時代課題與挑戰,即關於戰後「現代主義」藝術在臺灣的發展歷程,如何演繹具中國特徵與文化傳統接軌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及其應用等課題。特別是楊英風除了身為雕塑家,也對建築、環境景觀等領域用力頗深,有其自身觀點與見解。他所開創雕塑介入環境景觀的公共藝術觀點,也對後世產生一定影響。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日月潭教師會館建築受損,建築物拆除重建,原有的建築風貌不復見。幸而楊英風家人珍惜大師作品,在地震災後入場搶救。讓作品得以保存,並且經過修復後,重新面世。這個原本為建築體量身打造,後來卻脫離母體的作品,固然失去其所依附之空間場域。但由於其作品的高度時代價值,特別是從「現代藝術」(modern arts)在臺灣的發展向度言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楊英風後人積極整理相關資料文獻,讓研究者可以藉此挖掘其過往歷史,以記錄臺灣藝術史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軌跡與點滴。

相較於楊英風留下豐富的各類文獻資料,修澤蘭建築師幾乎未曾留下相關的創作史料。透過楊英風相關的豐富史料切入,善用訪談與文獻資料的挖掘,企圖拼湊出從楊英風的創作意念與價值,以此重新解讀修澤蘭的建築設計作品,最終反思兩位創作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下,具現代主義思維的創作,如何得以表現在1960年代,臺灣從現代主義移入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創造過程。

日月潭教師會館的發展歷程

1960年代,臺灣國民平均所得為150元美金左右。顧及基本溫飽尚有困難,休閒娛樂或旅遊屬於較為奢侈的活動。有鑑於此,當時的省教育廳廳長劉真,為了替收入微薄的中小學教師爭取福利,提出以集資入股模式成立福利會的構想,再運用福利會的經費設置教師會館,做為中小學教師國民旅遊休憩場所。風光明媚的日月潭成為首選之地,在此設置第一座供全臺教師舉辦會議及休憩的場所。為此,劉真找來修澤蘭設計建築及園區規劃,而請楊英風在園區內設置雕像。

日月潭不僅是全臺勝景之處,教師會館所在位置更是其中觀覽湖景最佳位置,然該基地當時原為日月潭國小,學生人數不多、校舍老舊,故當時的南投縣長建議原址校舍拆除,作為教師會館,省教育廳另外撥款擇地新建國小(財團法人劉真先生學術基金會,2010,頁246)。

《劉真先生百齡華誕文集》清楚記錄了他對教師會館與其建築形式的想法:「我的構想就是要使它成為一所文教活動的中心,絕不是僅供教師住宿的場所,當時所以命名為『會館』,就含有『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意思,……因為中國的文人,大都有一種自尊心理,愛好面子,不願意接受形式上的訓練,最好用旅遊休憩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新觀念,新知識。……尤其教師會館這種永久的建築,不僅長期的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所共享,而且也是我們國家文化建設進步的一個最具體的象徵。」(財團法人劉真先生學術基金會,2010,頁245)根據劉真廳長的規劃與思維方向,教師會館不僅提供住宿的房間,還要提供圖書室、史蹟陳列室、教育資料室、會議室、網球場、游泳池等。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劉真對教師會館有兩項重要想法。其一為促成文人之間的交流,特別是文教方面的互動,以獲得新的知識和觀念,即這個會館必須是具有較為前瞻、具時代性精神的表徵之處。其次,由於這也是要表現國家文化建設進步性,即為當時社會積極追求的現代性的價值。換言之,這個會館的設計,被賦予且期待應傳達、表現當時社會之進步、現代且摩登的意涵。當時分別為35與34歲的修澤蘭建築師與楊英風,被寄予了執行這個新時代任務的角色。如前文所述,劉真委託修澤蘭建築師出任設計工作,與修澤蘭先前負責多所學校建築的設計工作,和省教育廳關係良好,取得專業上的信任有關。但有意思且值得提問的是,何以在打造追求現代主義表現的建築設計之餘,同時期待以雕塑藝術的植入,提升這個會館的表現性呢? ▶▶ 閱讀更多 殷寶寧《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東南方的國度/一趟行經越南、柬埔寨、寮國的旅程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
圖/馬可孛羅提供
這裡,是最後的印度支那。彷彿暗示著未來的命運,諾曼.路易斯趕在雨季刷洗走一切之前,記錄下殖民主義在這片土地上的黃昏。

內容簡介:「中南半島,在世界的地圖上,它不過是一長條的沿海地帶,到底部隆起,即成東亞的臀部。它純粹是一個政治體,原本是法國征服安南帝國及其附庸國後對應的殖民統治。然而這個聯邦,正在解體當中。」──《東南方的國度》〈背景〉在旅程往返之中,路易斯有幸跟一位年輕的越南學生閒聊,這才發現,自己聽到的幾乎都是法國人的片面之詞。於是旅程尾聲路易斯才透過線民的引導,認識一批越盟分子。他們大多一貧如洗、裝備簡單、規矩森嚴,但獨立的願望強烈。此時,戰事仍吃緊,面對法屬印度支那的未來,只能等待命運的裁決,希望這個潛伏在叢林的文明,再度光芒萬丈。

作者介紹:諾曼.路易斯Norman Lewis ,路易斯一共寫了十三部小說和十三部非小說作品,大部分是旅遊書,但他認為他人生的主要成就,是一九六八年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發表的一篇標題為〈巴西的種族滅絕〉(Genocide in Brazil)的文章所引發的反應,改變了巴西法律中對待印第安人的法條,以及在為部落民族爭取人權的活動上,深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國際生存者組織」(Survival International)的架構。稍後在一九八八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非常成功的書,名為《傳教士》(The Missionaries)主題集中在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身上。

搶先試閱:〈吳哥古蹟〉

一輛開往暹粒的法國軍事貨車讓我搭便車。暹粒市是最靠近吳哥窟的城鎮,承蒙達春的好意,我順利的在當天晚上抵達。

暹粒是另一個沉靜的香格里拉,飄散著帶有腐爛魚露醬味的微微香氣。在蜿蜒穿過棕櫚樹蔭下的河流中,男男女女都可以沐浴一整天,極其羞怯的拉起衣服,讓他們的身體沉入牛奶巧克力色的水面之下。等到澡洗夠了,就坐在河堤上,不時還用長棉線和彎曲的引線釣釣魚。

憑藉著聰明又懶惰之人的足智多謀,柬埔寨人已經發展出一套看起來像是由漫畫家之手構造出來的灌溉系統。數百個搖搖欲墜的大水輪整天慢慢轉動,把轉筒的水倒入導管,接著再由導管流入一個瘋狂的竹管網,然後終於到達了人們費心耕耘如手帕大小的菜園。這是非常沒效率和浪費的,從河流中辛辛苦苦汲取出來的水,最後到達菜園的可能只剩四分之一。有些勺子只舀起了一縷水,其他的甚至是以著錯過收集槽的角度設置在水車上,以至於水都再次倒回河裡。但因為所有剖開的竹子管道通往的田園,剛好都有涓涓細流經過,所以在乾涸之前也沒人需要擔心。

有許多長相邪惡的狗狀似小型土狼,鼻子和額頭長滿皺紋,幾乎無毛,有時還沒有尾巴。每家都有一隻這種小而醜的生物,牠們似乎已在房子周圍畫下了特定的領域,一見有人進入就立刻發出可怕的咆哮和吠叫。如此這般,人人就在憤怒的威嚇下,來到下一隻野狗的勢力範圍,一路走下去。這些狗倒是從來不對柬埔寨人叫。

四周充滿了灌溉水車甜蜜的吱吱聲,以及一些鳴唱起來就像是黑鸝般的鵯科鳴鳥的歌聲。這些房子是一般的柬埔寨棚屋,大量的蓋在垃圾堆上。每間房子旁都擺著一個容器,供孤魂野鬼安置,也就是那些在世上已無後代可以供養的靈魂。但是在這習俗中,柬埔寨人優於越南人,為這些窮幽靈配置了優雅且如多層佛塔般的臨時聖堂。

我還發現柬埔寨鄉下的女孩會對陌生人微笑,甚至開口說話,特別是在她們的勇氣被人數所補強時。身著顏色平庸的紗籠般裙子,加上幾乎沒蓋住腹部的上衣,或只是用一條圍巾蓋住胸部的她們,會一身乾淨、明亮而漂亮地從最骯髒的小屋裡晃出來,帶著預先準備好的歡迎微笑。看到這些行步如雲的身形之一,突然因為看到菜園裡出現一頭母牛而激起高效能趕牛動作,用沒有一個西方女人所能夠仿效的準確度,強力朝牠丟出棍子,實在奇妙。

* * *

瓦拉斯跟我說在暹粒,去柬埔寨戲院看一下要比造訪吳哥窟重要,因為廢墟可以等,但是戲院再一次的就快來不及了。中國人已經取得經營賭場一個月的執照,而且就為了這個目的接管了戲院。無論如何,我被告知劇院是否會再開放,可謂難以預測。他們正在安排每週的劇院節目,而且願意不辭辛勞地去看他們已經認識了一輩子的人打扮成神祇和惡魔,同樣的錢可以用來看一個pa-wé。

但至少有件小事我是幸運的。我在國王的包廂裡注意到奇怪的裝飾,包括從著名的《羅摩衍那》劇集延伸出來的一些精美雕刻場景。那錯綜複雜的網洞主題在燈光尚未從後面打開之前,好像是用黃銅敲擊出來的;但是當照明證實可半透明穿過時,才知實際上是由處理過的皮革所製成。國王提到——令我驚訝的是,一個東方的君主居然會欣賞自己國家的藝術——這是運用在古老皮影戲中的典型花樣,在暹粒仍然可以找到。而不管人家已經跟我拍胸脯保證,說實際上工作坊已經退出這行業,我還是在暹粒四處尋找,看見有藝術家蹲在地上製作皮革,先用粉筆標記表面,再打出傳統的花樣來。當然已經不再有訂單下給皮影劇院,但還是有私人會買他們的作品去裝飾。他們把展示樣品賣給了我,是個法喜充滿的觀音,約十五先令。後來在造訪巴黎的人類博物館時,我得知儘管是以不太完整的方式,但在暹羅和爪哇仍有人從事這門藝術。

雖然柬埔寨藝術的基礎來自印尼,而且有許多看得出來的本性是介在柬埔寨的裝飾動機、以及所有受到在某個時候算是至高無上的印度藝術影響的國家之間,柬埔寨人無疑走出了自己的一番特色來,從他們原始的過往產生一種可識別的風格,堅持自己高於一般模式。不幸的是,正如身為吳哥文物保護員的亨利˙馬沙爾大師 所說的,柬埔寨藝術唯一的贊助者,即柬埔寨的貴族們,在上半個世紀中已經放棄了自己的藝術品,改而支持歐洲進口物品。在失去獨立後,有錢的柬埔寨人對於自己國家生產的一切生出一種自卑情結。歐洲大砲比柬埔寨神聖無敵的劍更為有效,所以柬埔寨沒有什麼是值得擁有的。官吏們解僱了形塑他們住屋部分模樣的金匠和雕塑師,轉而為自己購買鍍金鏡子和維多利亞風的流蘇家具。

也許法國人在遠東地區所成就的兩件最有價值也最利他的事,是一九三○年在金邊設立了佛教研究所(Bouddhique Institut)(在天主教傳教士努力多年只讓一個人轉換信仰後),以及在同一個城市設立了柬埔寨藝術學院(École des Arts Cambodgiens)。後面所提的這個機構做了個迫切及成功的嘗試以挽救頹勢,就是鼓勵透過普通的商業模式來出售高藝術價值的美好產品,這其中最困難的,就是重組那些會隨著自身的死亡而把舊傳統帶進棺材裡的藝術家。他們都已經回歸村落,重拾種稻或釣魚的差事。找到他們時,還發現其中一些年紀老大的,已經四分之一個世紀沒碰過工具。不過其實讓人開心的還是及時做出了努力,讓快要永遠消失的高棉藝術及時得到強力的人工呼吸,現在狀態極好。但它們現在都已順理成章的針對商業目的,而且主要用於供應旅遊和出口業者所要求相當陳腐的作品。引起深刻反思的是,在專家眼中,現代柬埔寨藝術的想像熱力和無缺點的技術,最棒的地方在於能用來和吳哥的裝飾品互相媲美,然而這種創造力現在卻運用在菸盒和粉餅盒等物品上,讓廣泛的大眾得以接觸。根據馬沙爾先生的觀點,目前的危險在於柬埔寨人已經決定不計任何代價都要趕上時代,因此傾向於捨棄自身那令人讚歎的藝術遺產於不顧,任由自己受到歐洲運動太深的影響,純粹只因為它們是時尚且大膽的。

由於暹粒沒有可以過夜的地方,我只好住到鎮外的大酒店去,這家旅館拜吳哥的遊客所賜而得到些零星的滋補。我走了一點六公里炙熱無蔭的路,只為了回鎮上隨意吃吃。整個柬埔寨境內竟然不見一家柬埔寨餐廳。真正的柬埔寨料理,就像墨西哥的阿茲特克食物和西班牙的摩爾佳餚一樣,只能在偏遠城鎮的市場攤位和路邊小攤上吃到,可算是最後一項拒絕消失的烹飪文化。出於對感染的恐懼,大家可不敢冒險在暹粒嘗試色彩鮮豔的炸魚丸。那些奇怪的薄膜裡包裹著天知道是什麼憑經驗所發現的珍饈,總是會有餐廳放在含糊不清的中國料理標題下,提供上桌。但這至少是適應氣候的輕食,比遠東各大巴比倫酒店 難免都會提供的燉肉對身體所造成的負擔要小些。

遺跡大酒店(Grand Hotel des Ruines)已經蕭條了數年。據說有一、兩個客人遭到綁架,所以不過才幾個月前,去吳哥窟還得有武裝護送,這是必須提供的一個並非過當的戲劇要素。現在遊客再次搭著特許的班機從泰國而來,簽名入住。登記冊一旦打開來,疲憊的小蒼蠅立刻不斷從天花板上飛降下來,密密地覆蓋上一層。活躍起來的管理階層悉心安排了廢墟的導覽之旅。一大早酒店的車就開到吳哥城去,進行整個下午的所謂小環遊。第二天上午再去吳哥城,下午的行程是吳哥窟。你必須停留三天,才終於能踏上大環遊之旅。在這種情況下,酒店自然希望盡可能留住客人待長一點的時間,連貝德克爾旅遊指南 也不會認為花三天走訪吳哥不合理。

還有許多遙遠的寺廟,像是三十公里外沒有公車可到的精緻女王宮(Banteay Srei),因為不知道達春的令狀是否及於這些遙遠地方,地頭蛇土匪的武力似乎就集中在附近。在我的窗下有個運動場,每天早上破曉後不久,達春的人便習慣過來做一小時的運動。在球門門柱背景的襯托下,他們一點兒也不駭人。在森林中耗費的數年時光使得他們個個瘦削,在做「彎膝蓋」和「伸展」的動作時,每根肋骨都歷歷可數。越過運動場和運動員遠眺,是一片黃褐秋色森林,更遠處則浮現出吳哥窟三座中央塔的頭盔輪廓。 ▶▶ 閱讀更多 諾曼.路易斯《東南方的國度:一趟行經越南、柬埔寨、寮國的旅程》

 
閱讀筆記
最好不過日常/日日居遊,食日常
夏夏聯合報
《最好不過日常:有時台北,有時他方》書影。(圖/皇冠提供)
推薦書:韓良憶《最好不過日常:有時台北,有時他方》(皇冠出版)

到別人家裡作客,總想一窺屋主真實生活的祕密。臥房當然是不好意思進去的,但若逮到機會,好歹在廚房門口探頭探腦應該不算過分。廚房的大小、設備是否齊全、碗盤的數量等幾乎能窺見人們的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甚至比臥房還來得「誠實」。

因此,若有機會能大搖大擺闖進別人家廚房,甚至打開冰箱仔細看個明白,十足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或者更進一步,能一同上餐桌,了解其口味、對食物的癖好及其來由,那就幾乎是透徹了一個人的半生似的。

又倘若這個人是個講究吃食,並且也懂得品嘗與烹調,那麼所能透露的就更詳盡、豐富與私密了。

讀韓良憶《最好不過日常》,就好比在飯桌上遇著這麼一個特別的人。

五十二篇短文,共五個章節,分別是「雨水」、「芒種」、「寒露」、「小雪」、「知食」,不僅寫四季中的蔬果魚肉,也寫人生四季中的吃食,在餐桌上來來去去的面孔,以及所留下的久久無法忘懷的滋味。那是實實在在打點著日日三餐,經手過千百回酸甜苦辣之人所發出的讚嘆與感嘆,曉得最好的不過是日常,而最好的日常就是在這三餐裡給吃出來的。

因此即使是童年裡一碗淋上酸梅汁的清冰;溪畔買到的一株萵苣,如花束般捧回家;熟識的菜販在結帳後遞來的一包九層塔;為了懷念家人而作的藕餅,都是「小而確實的幸福感」。

韓良憶曾旅居歐洲十三年,在著作和訪談中經常提到「居遊」,這是有別於一般旅行尋訪知名景點,住在旅館或飯店,她更強調在此地待上一段時間,找一間附有廚房(絕不是只有微波爐的簡易廚房)和餐具的當地「民宅」,循著當地人的路線散步、上市場買菜,當然更要自己動手料理。如此既能保有旅遊的新鮮感,又能延續生活的踏實感。

也難怪她在書裡提到旅行時說道,「為了保持『自由自在』,才堅持要有下廚的空間與機會。」不只是旅行,生活就該當如此。而韓良憶這番「居遊學」也確實實踐在她的日常中。

《最好不過日常》裡記錄著有時在台北,有時在他方,有時又回到舊日時光,韓良憶熟練地提煉出人們對味覺的共同情感:只見她鑽進熟悉的市場,一邊盤算著接下來兩三天裡要吃的菜色,一邊和老闆寒暄,再一派悠閒回到廚房裡,細火慢燉一鍋湯、幾道菜。生活是一趟不停歇的旅行,所以更要時時刻刻用溫暖的食物讓自己安適得像在家中一樣舒服。 ▶▶ 閱讀更多 韓良憶《最好不過日常:有時台北,有時他方》

 
30年翻轉!黑膠在美銷量預將超過CD
「黑膠復興」可謂近年錄音市場上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但今年黑膠唱片在美國的銷售可能真的會出現1986年以來的首次逆轉、超過CD,而且繼續看漲,相對於已然停滯的CD,黑膠銷售增長了12.9%。

美國電影黃金國度——好萊塢
一提到高成本的賣座電影,人人皆知好萊塢就是這些電影的核心重鎮。但你是否曾想過這個洛杉磯的角落是如何成為電影界精英分子的所在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