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4/09 第112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教養方程式/你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
看見百分之一的希望/寫給所有面臨困難的人
閱讀筆記 那貓那人那城/金剛不壞之心的盟誓

新書鮮讀
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文、圖節錄自台灣商務
圖/台灣商務 提供
我們與惡只隔了一張紙,每個人都可能變成加害人家屬當家人犯了罪,家屬還有權利捍衛自己的發言、還有資格快樂嗎?犯罪的代價,竟是所有家人必須一同承擔?身為無罪的罪人,加害人家屬最終該何去何從?

內容簡介:世界上沒有人會自願成為加害人家屬。每當社會上出現重大案件,針對加害人家屬經常出現兩種不同的聲浪,一種認為「養不教父之過」,因此犯罪者家屬必須概括承受,不僅有人會對犯罪者做出人身攻擊,亦不乏針對家屬的「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另一種則是認為「罪不及妻孥」,犯罪者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而家屬何辜,不應該受到波及。這類正反意見引發的網路公審與媒體亂象在台灣屢見不鮮,卻鮮少有人設想加害人家屬因此承受的壓力。

作者介紹:鈴木伸元 ,1996年自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同年進入NHK電視台任職,歷任新聞節目導播,負責《NHK特輯》、《今日焦點》等節目。曾兩度榮獲表彰優秀節目的銀河賞獎勵賞。著有《沸騰都市》(合著)、《新聞消失大國:美國》(皆為日本幻冬舍出版,書名暫譯)。

搶先試閱:〈新聞好可怕〉

從丈夫遭到逮捕的那天起,洋子便不再收看電視新聞,也不再讀報。

她一方面認為丈夫不是真正的凶手,就算是凶手,一定也是過失殺人。另一方面,她不想與案件沾上邊的心情更勝於擔心丈夫。

由於住在公司的休息室,因此洋子的生活不曾受到媒體騷擾,然而白天上班時卻會一直處於情緒緊繃的狀態。

只要打開電視,每一小時就會播一次相關新聞。這種時候,她總是會悄悄離開座位,或是想辦法集中精神在工作上,盡量不接觸任何訊息。

問題在於兒子雄太。大人可以想辦法不看新聞,小孩卻不知道何時何地會接收到父親犯案的消息,心靈也沒有堅強到能夠冷靜以對。

洋子從未對兒子提及丈夫犯案一事,只是含糊以對:「爸爸媽媽最近工作都很忙,所以不能住在家裡。」她把兒子託付給好友A女,卻又擔心他會因為電視新聞而發現父親是凶手,讓她盡力隱瞞的心血都付諸流水。

她心想等過一陣子事情平靜些,得好好向兒子說明真相,但如果在這之前聽到扭曲的資訊,雄太的心靈可能會受傷。

因此洋子把雄太託給A女時,特別請她不要讓兒子看電視。

A女於是拔掉電視插頭,對雄太說:「我家電視壞掉了,所以沒辦法看。」雄太雖然對於看不到每個禮拜必看的卡通感到不滿,卻乖乖地沒鬧彆扭。

媒體攻勢激怒附近居民

包圍洋子家的媒體把採訪範圍擴大到了周邊地區。

警察發表嫌犯遭逮捕的新聞稿之後,記者開始挨家挨戶地造訪,想取得洋子丈夫的大頭照。

一般日本報章雜誌或是電視節目刊登的嫌犯大頭照,都不是警方提供的資料,而是嫌犯鄰居或相關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提供的。如果其他報社刊登了嫌犯的大頭照,就只有自家報紙沒有的話,記者會遭到上司嚴厲斥責,因此每家記者都為了取得大頭照而拚死拚活。

到了深夜,記者還是絡繹不絕地來騷擾洋子的鄰居。受訪的鄰居也因為記者完全無視當地居民的生活,一天到晚來採訪而累積了相當大的壓力。

鄰居憤怒的矛頭不但指向記者,同時也指向了洋子與她遭到逮捕的丈夫。畢竟他們受到騷擾的主因正是命案的犯人。

隔天早上,各大報社都在早報的社會版刊登了這起事件的報導--「男子因殺人嫌疑遭到逮捕」。

報導內容除了被害人的死亡經過,還訪問了被害人生前的親友,對方表示「絕對不能原諒凶手」。報社不僅公布了嫌犯的名字和住家的局部畫面,連他和妻子、上小學的兒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的事都寫了出來。

然而報導中並沒有嫌犯的照片,因為最後沒有任何一家報社拿到洋子丈夫的大頭照。

當地讀者最多的報社也報導了事件的詳情,於是淺野家是「加害人家屬」一事馬上傳遍當地。

事件上報的那天早上,記者為了取得進一步的資訊而前往雄太上的小學。

雄太身為嫌犯的兒子,當然跟學校請了假。記者於是轉為採訪雄太的同班同學。

據說學校附近出現了三、四家報社的記者。

「你們認識淺野雄太嗎?」

小孩遭到陌生的大人包圍,自然會因為不知發生了什麼事而感到不安。

記者為了取得跟嫌犯相關的所有資訊,也理所當然會使盡各種手段。他們有時會自行採訪而不仰賴警方提供資訊,藉此凸顯犯人的特徵等事件背景,有時甚至還能洗刷冤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採訪也造成相關人士的困擾。

洋子事後才知道鄰居遭到媒體騷擾。

丈夫遭到逮捕數天後的傍晚,洋子認為媒體熱潮應該已經退去,於是回家一趟,住家附近的電視台SNG車和記者租來待命的車子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正當她要跨入家門時,附近面熟的主婦叫住她。

「淺野太太,妳白天的時候不要回家。」

「我忘了點東西所以回來拿。」

「可是媒體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跑來騷擾,有事請妳半夜再回家,免得引人矚目。」

洋子只能低頭向對方道歉。

「而且記者晚上還跑來跟我們要妳先生的照片、問我們知不知道你們家的情況,給我們添了很多麻煩。」

這一切都是丈夫不好,洋子只能拚命道歉。

正當她向鄰居太太道歉時,幾位主婦也紛紛走了過來,其中一位是雄太同學的媽媽。

「聽說有好幾個孩子上學時被記者包圍,嚇到哭出來。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卻突然被問東問西,當然會害怕。」

洋子還是只能繼續道歉,心想自己之後恐怕再也不能回來住了。

從此以後,她總是在不得不回來拿換洗衣物時,才趁著深夜十二點摸黑回家。

在公司與記者面對面

此外媒體也找上了藏身在公司休息室的洋子。

她原本在公司負責處理庶務,但自從丈夫遭到逮捕以來,幾乎無心工作。好心的老闆對她說「妳畢竟還是要生活,一切照舊就好」,她因此繼續待在公司裡。

丈夫被逮捕的第二天起,打來辦公室的電話變得很頻繁,多半來自報社或週刊雜誌的記者。每當被問道「淺野洋子在嗎?」,她都回答「她不在」或「她請假」便掛斷電話。其他同事接到電話時,也總是為她著想,假裝她不在。

其中某家大型週刊雜誌社屢屢打電話來,每次洋子都佯稱不在。

約莫一星期之後,對方終於找上門來,表示:「我是之前打過幾次電話的○○週刊的××,請問淺野洋子女士在嗎?」

當時辦公室裡有空應對記者的就只有洋子自己,她只好隱瞞真實身分,親自上陣。

「淺野自從事件發生後便一直請假。」

洋子內心忐忑不安,緊張到心臟簡直要從嘴巴裡跳出來。記者詢問她是否知道任何關於淺野洋子的事時,她回答什麼也不知道,結果記者倒是很乾脆地放棄。

洋子覺得自己簡直要被無處發洩的焦躁情緒打倒,不禁開口問記者:「你們不採訪嫌犯本人而採訪他的家人,這是為了什麼呢?」

「只是想知道所有相關資訊而已。」

「但是事件真相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不是嗎?我覺得問他的家人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洋子的真心話。

她也很想知道為什麼丈夫要殺人,和被害人之間又發生了什麼糾紛,

她希望聽到丈夫親口解釋。畢竟洋子根本無法相信個性敦厚溫和的丈夫會殺人,她尋思「這一切會不會其實都是騙人的」,這樣的思緒不斷在心裡打轉。

記者重複說了句「總之,我們只是想知道所有相關資訊而已」便走了。

而洋子本人也處於同樣的情況--「我才是那個想知道所有相關資訊的人,多希望丈夫能告訴我真相」。

▶▶ 閱讀更多 鈴木伸元《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 提供
情緒科學的思想革命之作!了解情緒,就是了解我們自己,情緒並非自發產生,而是由你的大腦建構出來的文化類別

內容簡介:掌控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的良好狀態因此,健康的食物、規律的運動和睡眠,是身體預算平衡與情緒生活健康的先決條件,她據此建議了提升身體健康以及情商健康的方法。提升身體預算能力的方法,包括能提升與人接觸的按摩、慢呼吸的瑜珈、布置綠色的安靜環境、引人入勝的小說……甚至定期跟朋友聚餐,並且輪流請客,都有益於身體健康。至於提高情商的方法,重點則在於增加情緒粒度和概念,更有效地預測和分類你的感覺,這樣更能依照環境制訂你的行為;根據神經科學,學習新語詞也能提高情緒健康……。

作者介紹: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Lisa Feldman Barrett, Ph.D. ,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主席、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系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TED演講者,並獲哈佛大學醫學院與麻塞諸塞州總醫院聘任,負責精神病學與放射學相關研究。曾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2019年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獎(Guggenheim Fellowship)。現定居於波士頓。

搶先試閱:〈掌控情緒,從身體預算開始〉

改變並不容易。問問任任何一位治療師或佛教僧侶就知道,他們接受多年訓練才逐漸覺察自己的經驗並且控制經驗。即便如此,現在你還是能根據情緒建構理論及其意涵的新的人類天性觀點,自己採取簡單步驟做出改變。

我在本章提出的建議,有些聽來相當熟悉,像是睡眠充足,但我會用新的科學依據讓你更有動機。其他建議大概全然陌生,像是學習外國語言的字詞,你大概想都沒想過這會跟情緒健康扯上關係。不是所有建議都適合你,有些更適合你的生活型態。但只要努力,就有機會變得更幸福和成功。情緒詞彙比較豐富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比較好。身體預算平衡的人,不太可能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病之類的嚴重疾病,此外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心智能力也能更長期地保持敏銳。因而,生活可能變得更有意義和令人滿意。

你能一彈指就任意改變自己的感受,像是換衣服一樣嗎?即使建構情緒經驗的人是你自己,但它們在當下還是可以擊倒你。然而,現在你能採取步驟,影響你未來的情緒經驗,塑造明天的你將會是誰。我的意思不是那種曖昧、假靈性、照亮你的宇宙靈魂之類的方法,而是一種非常真實、大腦預測的方法。

典型的心理勵志書通常把焦點放在你的心智。書上說,如果你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你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盡力嘗試,就能調節你的情緒。我希望你學到一件事,調節情緒應該是你的身體和你的心智深深地相互連結。你的內感驅動你的行為。你的文化串連你的大腦。

事實上,掌控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處於良好狀態。不要忘記,你的內感網絡日日夜夜都在勞動,發出預測來維持健康的預算,這個過程是你情感感受(愉快、不愉快、喚起和平靜)的起源。如果你希望感到良好,那麼你的大腦關於心跳速率、呼吸、血壓、體溫、荷爾蒙、新陳代謝等等的預測,必須根據身體的實際需要好好校準。如果沒有好好校準,你的身體預算會亂了套,那麼無論你再怎麼遵循自助的訣竅,你還是會感到整個人亂糟糟。問題只在於是哪一種亂糟糟。

不幸的是,現代文化簡直是設計來搞砸你的身體預算。超市和連鎖餐廳販售的許多產品都是偽食物,滿滿都是扭曲預算的精緻糖和壞脂肪。上學和上班需要你早早起床、晚晚就寢,使得13歲到64歲之間的美國人有超過40%經常性睡眠不足,這種狀況可能導致長期的預算編列錯誤,且有可能造成憂鬱和其他心理疾病。廣告商利用你的不安全感,暗示你如果不買適合的服裝或汽車,你就會被你的朋友嚴厲批判,而社會拒絕對你的身體預算有害。社交媒體讓我們有更多機會面臨社會拒絕並加深模稜兩可,這讓你的身體預算變得更糟。朋友和老闆期待你24小時都手機不離身,意思是你從來不曾真正放鬆,而且深夜使用手機會擾亂你的睡眠模式。你的文化對於你工作、休息和社交的期待,決定你能管理內在預算的難易程度。社會現實變質成物理現實。

你實際上能做什麼來保持預測校準和身體預算平衡呢?如果我突然聽起來像是你媽,請容我先向你致歉,但問題的答案就是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開始。我知道、我知道,這些話聽起來無聊甚至老套,但遺憾的是,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沒有別的可以替代。身體預算就跟財務預算一樣,在你的基礎穩固時比較容易維持。在你還是嬰兒時,你的身體預算全都由照顧你的人管理。隨著你日益成長,他們逐漸把越來越多維持預算的責任轉交給你。今日你的朋友和家人可能貢獻一些,但它的養分大多是由你決定。因此請你盡其所能,多吃綠色蔬菜、少吃精緻糖和壞脂肪和咖啡因,積極規律地鍛鍊,並且有充足的睡眠。

除非生活習慣和結構有重大改變,否則這個忠告似乎不太不可行。有些人的困難在於抗拒垃圾食物和看太多電視,還有主流文化中的其他誘惑。另有些人得奮力維持生計、必須在吃飯和付帳之間選擇,他們可能沒有餘裕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但請盡你所能去做。科學已經清楚證明,健康食物、規律運動和睡眠,是身體預算平衡與情緒生活健康的先決條件。

接下來如果可能,請改變你的身體舒適度。試著找伴侶、好朋友或按摩師(如果你負擔得起)幫你按摩。人與人的接觸對你的健康有益,它能經由你的內感網絡改善你的身體預算。強力運動之後,按摩特別有幫助。按摩能減少發炎,並且促進運動造成的肌肉組織微小撕裂更快痊癒,若非如此,你可能把這些經驗成不愉快。

另一種平衡預算的活動是瑜珈。長期做瑜珈的人能更快、更有效地平靜下來,原因大概是身體活動的某些組合以及慢速呼吸法。瑜珈也能降低某種名為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的蛋白質濃度,從長遠來看,這種蛋白質會助長體內的有害發炎。規律運動也能提高另一種名為抗發炎細胞激素(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的蛋白質濃度,這種蛋白質能減少罹患心臟病、憂鬱症和其他疾病的機會。

你的物理環境也會影響你的身體預算,因此如果可能,試著花點時間去安靜、空曠、充滿綠意和自然光的地方。我們大多負擔不起搬新家或重新裝潢來改造自己的環境,但簡單的室內盆栽就能帶來令人驚嘆的效果。像這些環境因素,對身體預算的重要性頗高,甚至好像有助於精神病患者更快恢復。

沉浸在引人入勝的小說,也對你的身體預算相當有益。這不僅止於逃避現實,當你投入別人的故事時,你就不會那麼投入自己的故事。這樣的心理遠足,佔用了部分的內感網絡(名為預設模式網絡),讓你不要反覆地鑽牛角尖(這對你的預算不利)。如果你不想閱讀,也可以看場精彩的電影。如果看的是傷心的故事,那就好好哭一場,這樣也對你的預算有益。

還有另一個簡單的方法能增進預算:定期跟朋友共進午餐,而且輪流請客。研究顯示,給予和感激能讓參與雙方的身體預算都受益,因此當你們輪流請客時,你們彼此都獲益。(而且從長遠來看,花費跟你們一直各付各的不相上下。)

還有許多你能嘗試的事物我沒有提到。養隻寵物,能同時帶給你接觸和無條件的崇拜;到公園或花園散步;上網搜尋你喜愛的嗜好,看看它們是否有利於緩解壓力,或只是隨意嘗試看看什麼有用。編織顯然也可以,像十字繡就對我有用。

改變習慣來適合身體預算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根本不太可能。但只要一有機會,請你試試這些技巧。它們會提振你的心情,讓你多數時候感到輕鬆自在。

▶▶ 閱讀更多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教養方程式/你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
文、圖節錄自親子天下
圖/親子天下 提供
 成就自我,才是真成功! 哈佛經濟學者十五年案例研究,大師級父母的八種角色,陪伴孩子解鎖天賦

內容簡介:成功者的家長做了哪些事?歷時十五年,哈佛學者採訪超過兩百名高成就人士與他們的家長,從這些訪談中,整理出一道清晰的「教養方程式」。即使每個家庭的特性有所差異,家長的外在條件不同,甚至連孩子的行為、興趣,與克服困難的過程都大相逕庭,但這些成功人士的生命經驗,皆以相同的基本故事、相同的教養原則,不斷重複著。他們的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遵循的,其實就是愛因斯坦所受的天才教養策略,或是歐巴馬養育兒女的有效方法。因此,作者歸納出一道教養方程式,藉以成功塑造出充分自我實現的高成就者:目的+自主+智力=充分自我實現

作者介紹:隆納.弗格森 Ronald F. Ferguson ,出身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關注經濟、社會與教育挑戰議題。於布蘭戴斯大學與布朗大學擔任教職後,自一九八三年起,任職於哈佛大學的甘迺迪政府學院。二○一四年,共同創辦「三足鼎立教育夥伴」(tripoded.com),提供學校體系調查研究服務,在甘迺迪學院轉為兼職,並持續擔任該學院麥爾坎.維納(Malcolm Wiener)社會政策中心副教授,與哈佛大學「成就落差計畫」(Achievement Gap Initiative, AGI)主持人。目前專注於從前述計畫發展出來的兒童早期教養計畫,即「波士頓基本原則運動」(Boston Basics Campaign, bostonbasics.org),是跨城市的學習網路。

塔莎.羅伯森 Tatsha Robertson ,俄亥俄州立大學新聞學碩士,自二○○五年起擔任紐約大學新聞學兼任教授。是獲獎眾多的多媒體編輯與作家,擁有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驗,為領導性雜誌、社群媒體與報社處理研究調查、專題報導與新聞故事,是《波士頓環球報》第一位女性紐約市分社長與國家通訊員,也是「平凡天才專案」(The Ordinary Genius Project)部落格的創辦人。除了其他寫作與社群媒體專題,還著有一本自二○一二年起在紐約市寫作工作坊開始進行的醫學/宗教推理驚悚小說。

搶先試閱:〈非凡人物的起源故事〉

二○一五年黨內初選夜,萊恩.夸爾斯(Ryan Quarles)在飯店套房來回踱步。這夜將成為這名年輕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夜晚,也或許是最失敗的一夜。夸爾斯競選的是全肯塔基州的農業局長,他在州內缺乏知名度,使他的勝選機會渺茫。

儘管如此,身為第九代農夫,他知道情況可能瞬間改變。

結果他以一個百分點在那一夜勝選。數週後的大選,他以二十個百分點勝過民主黨對手,成為美國最年輕當選的州政府官員。

他是一個來自農場、在一小塊菸草地上長大的孩子。

桑谷.德爾(Sangu Delle)是非洲鄉下醫生的兒子,來自迦納首都阿克拉郊區。桑谷年僅十四歲時,就被《時代》雜誌列為非洲二十五名未來領袖之一。跟萊恩一樣,桑谷二十多歲就完成多項學位,以最高榮譽取得哈佛大學文學學士、企管碩士及法律博士。桑谷就讀於哈佛大學時,在一項研究專案採訪中被要求在一到五分的量表上,評估自己的快樂程度。他說:「我會說四分,因為我非常幸福。」但他沒有回答五分,是因為「人生還有更多的事要做」。

不同的故事,同樣的情節

萊恩.夸爾斯的學術成就與擔任肯塔基州農業局長的領導能力,與他成長於凡事不成功便成仁的農場生活型態直接相關,也因為父親樹立了高標準的榜樣。在那裡,即使是小孩子,都有重要的雜務要做。

桑谷的成功追溯到他從母親那兒學到的功課。母親在桑谷兩歲時教他閱讀,桑谷進幼兒園前,也會與父親進行深入而富哲學的清晨對話。

事實上,挖掘這些高成就人士及其他許多人的生命經驗,我們很快就會揭開意想不到的事:相同的基本故事,相同的教養原則,不斷重複著──引導每個孩子實現成功的征途,出乎尋常的相似。

無關階級,也無關種族。

不管是在速食餐廳工作的父親,或是擔任法官而備受敬重的母親,兩者的成功教養哲學,竟然非常接近。父母住在加勒比海地區,他們的兒子在常春藤盟校接受教育,長大成為電玩專家及網路明星,渾然不知他們所遵循的,就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在一個世紀前養育舉世天才的同一套有效教養策略;而從洛杉磯搭巴士到好萊塢山莊打掃房子的艱苦奮鬥移民,他們的教養策略跟美國前總統的方法相同。

培養成功者的教養奧祕

許多書籍內容都試著解答成功的祕方,但研究觀察的主角都只停留在孩子身上。多數內容缺乏調查孩子的成就動機與父母背景故事之間的關聯,也幾乎沒有書籍曾綜觀孩子出生到成年早期的整個過程。

同時,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全都放在預防和修正孩子童年時犯的錯,而不在培養成功者。

調查家長的教養模式如何影響孩子的成功很少見,而想要鉅細靡遺理解這些教養模式為何能幫助孩子表現優異,則更是罕見。

培養出成功者的教養奧祕,彷彿看不見的、俗稱的「黑盒子」。在科學、計算及工程領域,「黑盒子」是一個物體或系統,東西從一端進去(輸入),再從另一端出來時(輸出)已有所轉變,卻不知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某些童年經歷讓人成就非凡,但不知道他們如何做到,因為我們不在現場,看不見「黑盒子」的真相。就像別人家裡的教養故事,我們只看見輸出的結果:傑出的成功者。

本書打開黑盒子,找出成功者的父母做了哪些事。在歷時十五年的過程中,我們採訪兩百名傑出成功人士,以及其中一些人的父母。在這些訪談中,竟浮現出一個清楚的模式:成功者的父母採用的教養模式,從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年開始,就具有真實而驚人的相似之處─ 就算這些家長的背景與生活環境大相逕庭。

我們給了這個模式一個名稱:「教養方程式」。

教養方程式的核心:父母的八種角色

教養方程式的核心是:幫助孩子發揮最高潛力並擁有幸福的策略性選擇。

這項方程式建立於父母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八種「角色」,而這八種角色又可分為兩組。

第一組角色培養孩子成功的特質,訓練他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例如,早期學習夥伴鼓勵孩子發揮好奇心,激發孩子學習新事物的熱情。這組由飛航工程師與救援者兩種角色以外的六種教養方程式角色構成。第二組只有飛航工程師與救援者兩種角色,但重要性絲毫不減,重點在確保孩子取得成功的機會,是尋求及保障孩子的機會。

在教養方程式的八種角色中,只有早期學習夥伴和飛航工程師這兩種,是依特定的順序扮演:當孩子離家進入新世界,家長也從近距離管理(早期學習夥伴)轉為遠距管理(飛航工程師)。這兩種角色是很基本的,扮演這些角色的家長負責讓孩子成功進入世界,而這些初步影響產生的強大作用,到進入成年期之後仍可看見。

其他角色則是同時扮演,與擔當早期學習夥伴及飛航工程師的時期部分重疊,不過有些角色會隨著時間而提升其重要性。比方說,啟發者的工作在童年早期悄悄展開,家長介紹孩子認識世界的日常運作方式,但當孩子離家,啟發者的角色隨之擴展,家長開始讓孩子接觸更大、更新的地方,以及更多的興趣和不同的人們。

這八種角色共同構成一套成功教養的基本原則:一套塑造聰明、有目的、有自信成年人的教養方程式。

這套方程式裡沒有超人,所有的角色可以透過學習與培養而來。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為音樂演奏家、哈佛畢業生或知名而富裕的商場女強人,配備這套教養方程式的父母,仍然可以提升孩子在學術及生命中的成就,無論孩子的潛力基準如何。

▶▶ 閱讀更多 親子天下《教養方程式:你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

 
看見百分之一的希望/寫給所有面臨困難的人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 提供
寫給所有面臨工作困難、關係緊張、生涯抉擇、甚至生死交關的人,翻開書,走進這片生命風景,你會找到絕處逢生的力量!當你說不可能,一切就此暫停;當你看向希望,美好就有了方向。

內容簡介:一路走來我深信神所說的,在人所不可能,在神凡事都能。因為神源源不絕給我的愛,讓我可以用不一樣的態度看待很多事情;我深信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樣,沒有人可以避免,問題完全取決於你的眼光。你可以只顧低頭看著自己的苦難,越想越覺得困難、越想越覺得痛苦、越想越覺得自己可憐;你也可以抬頭仰望依然美麗的天空、仰望未來、仰望不一樣的安排,那麼結果會完完全全不同。

作者介紹:蔣雅淇 ,STUDIO A共同創辦人、TED演說者、暢銷作家、電影出品人、得獎主播、電視台台長。在蔣雅淇的生命歷程中,有最美麗的風景、最炫目的舞台,卻也有最悲傷的故事、最動人的見證。這一路走來,她因著神源源不絕的愛,總以不一樣的態度看待世事。是虔誠的基督徒,樂於分享福音,期許自己成為別人的祝福。

搶先試閱:〈勇於放手的媽媽,就有能幹的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有個很深的體悟︰樂觀的媽媽,才有開朗的孩子。儘管他們從來不是第一天就有好成績,甚至課業表現上從來都不是第一名(好像連前五名都沒有,哈哈),但我絕不用數字定義他們的人生,也不會為了一次考試成績就讓親子關係陷入緊張,畢竟誰記得孩子國中哪一次月考英文幾分!不要否定孩子的想法或夢想,我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我也絕不輕易開口說負面的話,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神會帶你走往哪個方向。

我還堅信「勇於放手的媽媽,就有能幹的孩子」,所以從小到大他們想要什麼,就得自己去問、去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他們還不會說英文的年紀,到了國外想要喝水,就得要自己去問,看著才幼稚園的孩子,爬下椅子用剛剛背好的英文去點菜、要水,實在非常療癒,但這樣的訓練也養成他們現在長大了知道「需要什麼,就得自己去開口、去努力」。越早養成正確的習慣,家長就越輕鬆,在沒有要求他們的情況下,我出門完全不用拎行李,三個孩子會主動輪流幫我;外出用餐我不用伸筷子,他們會輪流搶著夾到我盤裡。身為媽媽,不要想當女超人,不要幫孩子們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讓孩子多去嘗試,失敗沒關係,失敗後才知道下一次要怎麼做更好,真正的成長都是經過無數次挫折後,才能開花結果。失敗是最好的養分,才能長出最結實的果子。

三個孩子裡有人曾經考過同年級最低分,老師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時候,我說了一句「哎呀,我的媽」,頭上應該有烏鴉飛過,還冒出三條冷汗,不過我沒有立刻大發雷霆,回家後我把孩子的考卷拿來分析一遍後,發現這完全是沒有準備的後果,不代表他笨或真的不會。於是我沒有把孩子叫來破口大罵,而是找一個四下無人,能顧及他面子的角落告訴孩子:「你明明很棒,比爸爸媽媽還聰明,可是沒有好好準備,所以才會拿這樣的成績。媽媽是無所謂啦,反正媽媽已經很有名了,你的成績不代表我的成就,可是我想讓你思考的是:你希望別人提到你名字時,想到的是認真負責的孩子?還是做事馬虎的人?你自己決定喔!」通常引導正念,比直接罵人有效,常常給他們對的觀念,用啟發代替硬性規定,生命自然會走往正向。

父母口中的每一句話語都會影響孩子。父母面對孩子的挫折失敗,第一個關鍵性的祝福或語言,會一輩子烙在孩子的心上。印象很深刻,小時候媽媽面對我的失敗,總是正面回覆。我剛出社會去中廣應考,第一關口試模擬播新聞,才開口兩句話就被刷下來、請出門,回家後難過得呼天喊地,畢竟這已經是第三次應徵,前面每個工作機會也都無疾而終。媽媽聽完我當天的遭遇,安慰我的方式很有趣,她說:「哎喲,說不定他們這次想要找台灣國語的主播,妳咬字太清楚,國語說太好了,所以才不合格啦!」媽媽這樣的樂觀性格影響我很深,現在我對於孩子也是這樣的態度。

眼前的成績普通、比賽沒得名、競賽失敗再也不會影響我的心情,我期望孩子經歷的各式各樣困難,都能成為美好未來的養分,我也期望他們都會願意回來跟我分享訴說。根據這些年的經驗,拿出「失敗當祝福,挫折當吃補」的精神,我期許自己總是打開心聆聽他們的困難,引領他們看見美好的未來。

▶▶ 閱讀更多 蔣雅淇 《看見百分之一的希望》

 
閱讀筆記
那貓那人那城/金剛不壞之心的盟誓
林妏霜聯合報
《那貓那人那城》書影。(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朱天心《那貓那人那城》(印刻出版)

從《獵人們》(2005初版,2013二版)的目標讀者:「寫給不喜歡貓和不了解貓的人」;到《三十三年夢》(2015)其篇首與篇末,皆寫到2014年愛貓橘子之死,她如何「抱擁著那冰冷的骨灰罈每晚入睡」、如何「帶著親愛的人的骨灰,邊蹣跚於途邊」。當年接受李屏瑤訪問時,朱天心說道:「要跟心愛的生命說你肉身所見。我想著要給橘子一個最漂亮的墓碑,便以這樣的念頭要自己把書完成……」。從家貓到只寫街貓,收錄在新作《那貓那人那城》開篇「五十六號貓巷」裡如此說明:她曾在名為〈貓吾貓以及(無)人之貓〉(2008)的文章裡起誓:「只要街頭還有一隻流浪貓,我就絕不再寫一字家中快樂幸福的貓故事。」

被朱天心稱為「貓書」的這些作品,寫作方向與錨定的受眾十分明確,望能「影響更多流浪動物的生命處境」。這是身為資深動保志工的一份盟誓,或許也是一個孰輕孰重總有自己秤桿與判斷的資深書寫者,如何堅持「遂行自己的價值」。

篇章裡常使用的字詞是「介入」,是她持續的選擇與她的「無從選擇」。介入的「起點」是曾經的後悔,明白了動物保護更仰賴「即時」。她一一用筆見證以街巷、花色命名的「貓族」來去,為這些遭逢畫下「亞種」家族樹;為其記錄病弱時刻、送行、悼亡,目睹其「微型的生命歷程」;並有運動方法、宣傳與理論之間的彼此循喚。人與貓相與共,也因而成就自己「生命長河裡的航標」。借在「人族」一輯裡,寫到的黃家姊妹仨,黃宗儀《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2017)自序一句:「當然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關心動物意味著,日後還會有無數心碎與無力的時刻在等待。」

物傷其類,既有弱弱相守「低度生存尊嚴」,但不諱言弱弱相殘之事也有。或許寫下這些吃力不討好的苦役與荊棘,不僅是因為「孤單到會動搖,會懷疑那些記憶是真的假的」;也是因為對那些被人欺凌、以語言傷害的生命,說過「我會幫你報仇」。經歷過暴力權力的交涉,總有一天她會寫出所有親耳聽聞的「殘酷語錄」之承諾。以文學處理負面與壓縮的情感,描述那些進入視野裡與不為他人所見的。所以字裡行間囊括複雜的世情與倫理、既有排序與區別、資源調度與分配;時時考量不同模式是否「陳義過高」,面對自己能承載的上限;或有時也不免為這些太過「打磨心志」之事,預想自己不忍心而逃跑沒有做。

朱天心形容愛動物的人族或許就像「永生不死的吸血鬼」,其宿命即是永恆地目睹比自己生命短暫的族裔在眼前消逝而心碎,卻又必須鍛鍊成「金剛不壞之心」。非如此不可,因為這已是切身的日常。她認為理想的動物文學是「敢於自由說出動物的可愛和可惡」,於是知道她還會繼續寫出下一本貓書——為了她曾許下的盟誓,或許也為了同在現場的其姊朱天文一言:「我們這樣不行,還不行」。日日鍛鍊,其後兌現。 ▶▶ 閱讀更多 朱天心《那貓那人那城》

 
給家人的一棟「情書」 一冊大木家屋
座落在島嶼南端,離屏東枋寮車站不到五分鐘的車程,有一棟兩層半樓高的白牆日式建築。這是一棟依著日式工法施作、採全榫接的大木家屋,是楊三二50歲那年的願望。

手術時來點音樂 醫、病雙方皆得益
相關研究案例的參與者,包括醫護人員及患者,表示聽音樂可減輕壓力、讓人比較放鬆,而且他們偏好古典音樂,又以莫札特鋼琴奏鳴曲略占上風,其次為嬉哈,音量則以中低為宜。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