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Live 互動英語報】內容生動且生活化,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最好的學習教材,並讓你輕鬆開口說英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4/16 第112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懂一點法律/勞資溝通零距離
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小鎮專門店/來一趟台灣古早味的紙上行旅
傾聽死亡現場/頂尖法醫病理學家的非自然死因調查事件簿
閱讀筆記 尋琴者/問世間,琴為何物?

新書鮮讀
懂一點法律/勞資溝通零距離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
圖/天下雜誌提供
20個勞資地雷X 40種應對流程與話術範例,每個人都看得懂、立即可用,簡單掌握勞資法規重點,經理人調度人事不擔心,上班族明白權益不吃虧。•招募應徵為什麼不可以問家庭狀況、不能做心理測驗?•在家上班的員工怎麼打卡才合規範?•周年慶、促銷季工作爆增,怎麼談加班不觸法?•實習生協助處理行政工作為什麼有違法令?

內容簡介:陳業鑫律師是台灣唯一同時具有勞資雙方代表及主管機關、上市公司董事經歷的律師,在勞動法規領域有20年的經驗。他用大量的實務案例,說明勞動法規中人權與職權的分界,釐清歧視與平等,列舉最常見的勞資爭議問題,告訴你如何運用法律,從招募、獎懲到離職,每一關都加強和諧的勞資關係,預防勞資爭議風險。

作者介紹:陳業鑫 ,台灣唯一同時具有法官、勞動局長、訴願審議委員會主委、金控公司董事、公司治理委員會委員經驗的律師,100年度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傑出公務員獎學金及經理人雜誌2014年度百大MVP經理人得主。目前也是今周刊、Cheers雜誌專欄作家。

搶先試閱:〈約滿不續聘變非法解雇?約聘人員也要給資遣費?〉

L公司去年剛經歷一波人力緊縮,不過,今年景氣回溫業務部經理 David 認為有機會衝刺業績,因此向公司提議用一年一聘的方式增加人力,一年後若業績不見起色也不必擔心裁員問題,只要約滿不續聘就好了。

後來 David 招募了三位約聘員工到業務部門,一年過去他評估只需留下一位表現最好的員工轉為正職,其他兩位則約滿不續聘。不料,這兩位未被續聘的員工卻聯合起來控告公司非法解雇,要求公司恢復他們的工作或支付資遣費。David 不解:「當初合約上已經寫明一年一聘了,怎麼會變成非法解雇?」

兩種狀況約聘人員自動轉正

在上面的例子中,L公司就是犯了「約聘、正職分不清」的錯誤,以為只要公司與員工在合意的情形下簽了定期契約,約滿就可以不付資遣費。但事實上,除非是符合特定條件,否則所有的員工在被雇用、上工的那一天起,就算是「正職員工」,不能僅憑公司的需求隨意解雇、開除。

若從法律的層面看,除了公務機關較為特殊之外,員工與公司間的關係大致上只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常見的一般員工,如果要解雇或開除,都必須要依照《勞基法》的規定辦理,也必須支付員工的資遣費及退休金,法律上稱為「不定期勞動契約」;另一種則是有期限的員工,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約聘制人員,法律上稱為「定期勞動契約」。

有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或是為了因應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選擇聘用大量的約聘人員。不過,大量且長期的使用約聘人員作為公司營運的主要人力來源,非常有可能遇到法律問題。

在定期契約的相關規定中,非常強調「非繼續性工作」這六個字,意思是,這個工作與職務只能在此特定期間或特定目標下存在,當時間屆滿或任務完成後,這個工作將不再有需求,也不需要任何人繼續付出勞力。所以,如果公司在一年的定期契約期滿後,在30天內續聘這位員工,法律就會認定這份工作是常態性的、繼續性的工作,那麼這位員工就算是你的正職員工,就不能簽訂定期契約。

另一種情況是,公司內部有其他的員工跟這位約聘人員從事同樣的工作,例如案例中 David聘用三位約聘業務同事,但同時間公司還有其他正職的業務同事,就代表這個「業務工作」是一種繼續性的常態工作,也不能簽訂定期契約。

由此可知,少數企業為了節省人力成本而把約聘人員當正職使用,已違反《勞基法》,不只可能為公司招來更大的損失,還可能損及商譽,應該採用其他的解決方案控管成本。

四種狀況公司可以合法解雇,不必支付資遣費

根據《勞基法》第9條規定,有四種狀況公司可以和員工簽訂定期契約,期滿後公司可以合法的解雇員工,且不必支付資遣費:

一、臨時性工作:即我們常說的臨時工。例如公司的倉庫淹水了,為了清運泡水的物品必須臨時聘請額外的清潔工幫忙,這種就算是臨時工作,可以簽訂定期契約。

二、短期性工作: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公司同事請產假,必須聘請一位職務代理人,一旦原同事產假結束之後,這個代理人的職務就告一段落,這種情況也可以合法的雇用約聘人員。

三、季節性工作:例如農夫在春天至秋天期間需要人力協助採收作物,但冬天就沒有這個需求,那麼他就可以與員工簽訂定期契約,採收完成後就自動解雇。

四、特定性工作:在特定期間內、因為特定目的而出現的工作。例如公司要建置一套ERP系統,聘用了一位專職的建置工程人員,而當系統完成之後,該工程師的任務便已消失。

不過,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定期契約都有時間上的限制。

臨時工作與短期性工作最多都不能超過半年;季節性工作不能超過九個月;特定性工作則是不能多於一年,若超過一年,必須事先向勞工局核備。如果你和約聘人員的定期契約上,超過了這些時間限制,就不會被法律承認,而會直接被視為正職員工,需要依照《勞基法》才能解雇。

另外,雖然約聘人員只是公司的短暫過客,但你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這些約聘人員受到的法律保障跟正職人員一模一樣,包括加班、特休、勞健保、退休金提撥等,全都得比照正職人員的待遇,不能因為約聘的身分而剝奪他的權利,否則企業可以被處以2萬元至30萬元的罰鍰,主管們必須特別注意。

▶▶ 閱讀更多 陳業鑫《懂一點法律,勞資不對立,管理不犯錯》

 
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文、圖節錄自遠流出版
圖/遠流出版提供
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雙薪家庭進化論》以一個為期五年的研究計畫為基礎,書裡訪談了超過三十個國家、一百三十對雙薪夫妻生動而真實的故事、深刻的見解與有趣的練習,感性地呈現伴侶雙方如何以更深層的心理支持,達到相互理解,共同克服挑戰,攜手渡過每一個人生階段、成就彼此,並協助夫妻針對「如何成功地將愛情與事業融合在一起」這個迫切的問題,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內容簡介:「事業」與「愛情」兼顧的完勝計畫!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在雙薪家庭裡的夫妻(或伴侶)雙方都知道,要努力撫養孩子並達成職涯目標的同時,還要關心並支持自己的另一半,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數專家將雙薪家庭面臨的挑戰視為一場零和遊戲(其中一人獲益,另一個人犧牲),而本書作者珍妮佛•彼崔格里利關注的卻是在漫長的一生中,雙方要如何一起克服他們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她指出,每一對雙薪伴侶從共結連理到退休,會經歷三次轉變,每一次轉變都使他們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有待雙方一起探索,共同成長

作者介紹: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生於英國,曾在哈佛商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負責資深女性主管課程、規劃並設計管理學心理學程,更主導「主管加速成長計畫」(Management Acceleration Programme),這是該校為新興領導人開辦的名課程之一。她曾入圍天才獎(Talent award)和 Thinker50 等決選。

搶先試閱:〈怎麼談〉

共同協商是針對談話內容的引導,至於怎麼談,又是另一個問題。當一切進展順利,談論的話題也不具爭議性時,多數夫妻都覺得跟對方談話很容易。但當兩人的關係緊張,談論的又是激烈爭論的話題時,溝通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幸好有很多研究都指出,什麼因素會導致夫妻溝通無效。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你們應該避免的有害模式。

許多做法都會破壞夫妻的溝通與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就指出四種特別有害的行為模式,由於它們能夠摧毀婚姻,他將它們稱作「末日四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apocalypse )。

˙輕蔑(contempt)是破壞力最強的,因為這代表,你不尊重你的另一半,認為自己較為優越。帶有輕蔑意味的行為包含了模仿、嘲弄、諷刺、翻白眼和冷笑。當我們不在乎對方的感受、缺乏同理心時,就會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批評(criticism)通常都從小事開始。人們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指責伴侶的行為或外表。但很快地,這種情況越演越烈,令你的另一半心生不滿、感到備受控制。這樣的行為不僅貶低對方,也意味著對方應該要聽自己的。面對批評,我們的伴侶通常都百般抗拒,控制與抗拒的惡性循環,抹殺了彼此合作的可能性。

˙防衛(defensiveness)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啟動自我防衛機制;當另一半表現出輕蔑或批評的態度時,每個人都會產生這種反應。我們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總認為,當伴侶做了什麼傷害我們的事時,他們都是故意的,但當我們做出同樣的事時,卻覺得自己是無心的。這種雙重標準意味著,當我們為自己辯護時,我們的伴侶也會有相同的反應。這逐漸演變成一種惡性循環,破壞了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漠視(stonewalling)是指完全不願意討論或考慮另一半的看法。表示漠視的回應方式包含「不要管我……」「不要再說了……」「你想怎樣就怎樣……」。有時候,人們會用漠視來回應對方的輕蔑與批評。其他時候,他們藉此迴避困難的溝通。無論如何,這樣的做法都孤立了你的伴侶。

或許你有注意到這些行為模式;或許你在感到惱火時,就會變得非常愛批評。或許在談到某些話題時,你的另一半就會漠視你的想法。當然,有時你們雙方都處於自我防衛的狀態。要如何減少這些有害的互動模式呢?答案很簡單,卻很難做到,那就是體諒。在所有改善溝通品質的方法當中,體貼最為重要,在伴侶關係裡,它可以帶來滿足感。

▶▶ 閱讀更多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雙薪家庭進化論》

 
小鎮專門店/來一趟台灣古早味的紙上行旅
文、圖節錄自果力文化
圖/果力文化提供
來聽下港囡仔台青蕉講古,發掘你骨子裡的台灣味鄉愁打造用一輩子的刀,帶著巨型相機上玉山跟拍,在墓仔埔放電影;青年返鄉,用青春澆灌心愛的庄腳;翻轉地方,保留古早味 迸出新滋味

內容簡介:《小鎮專門店》中介紹了許多留存至今的小鎮行業,以旗山為代表,娓娓訴說27道曾經影響台灣人一生的美麗風景,這些專門店不僅是過去食衣住行的生活縮影,他們不願向生活低頭、堅持不懈的職人心情,更代表了台灣人胼手胝足的打拼精神。在書中,你會看到堅持做能用一輩子刀具的打鐵師,卻不擔心沒有生意上門;幫人拍寫真的相館老闆,背著巨大的照相機陪客戶上玉山拍照留念;開飯館的老闆,半夜有客戶上門依舊睡眼惺忪開門炒菜;做鋤頭的師傅連100克的重量差異都要斤斤計較,堅持不願量產;辦桌一次要耗費三天,包括準備材料、現炒和最後一天鄰居感謝祭;做棉被從早到晚一天只能做兩條,還有修理棉被服務;開米店最重誠信,賣米像在賭博,下手買錯現金流可能馬上就卡住。

作者介紹:台青蕉 ,成立於二OO八年,由尊懷文教基金會志工組成,香蕉是我們的信仰,蕉農是我們的教授,土地是我們音樂舞臺,享受田野,走的是甜根植草的小徑,越過老街道的街廓,一群老街少年的草莽汗淋,讓田野作為一種音樂的開始。讓田岸成為音樂的支撐平行線,這是我們以蕉為名的城市出走,從旗山小鎮出發來種青春翻轉地方。

搶先試閱:〈第拾壹店 分秒不差,喚人把握光陰的鐘錶職人〉

日治時代,販售鐘錶的「時計店」,多 半還是販售高貴且奢侈的商品,一百多 年的時間過去,旗山的老鐘錶店有些還 存在著,眼鏡、鐘錶雜處的經營內容, 也說明旗山鐘錶業經歷不同時間的轉 變,是不同地方相同產業發展的表徵。

【鐘錶的消費演變】

日治末期二戰爆發,旗山的鐘錶從時鐘、發條錶做 起,那時候一支錶的價位就不菲,從千元到數千元不等, 全部的錶都要先由店家買斷,再放置在店內販售,過去 若想開鐘錶店,如果沒有一些資金,是無法投資和做生意 的。據天時鐘錶店老闆表示,民國五十年,修理一支錶大 約是一斗米五十元的價錢,就可以知道當時手錶行業的價值不菲。 當年店內銷售的品牌,最早期都是瑞士和日本的為主,如空中霸王、三度士、愛其華、勞力士、星辰、精工 等,而後才陸續有其他國家生產的錶上架,中國錶則是要 到近代一九九○年後才進入市場。手錶的熱銷樣式隨著不 同時期而改變,日治時代早年懷錶比較暢銷,後來流行發條式的機械錶, 再進一步走入石 英錶與電子錶。 店內也有許多日 本寄賣的木材掛 鐘,而後才出現 鐵製的掛鐘。據 老闆表示,早年 時鐘內部都是純 銅製造,品質非 常良好,品牌則 是以日本系列比 較多,隨著客戶的需求變化,過重的時鐘擺放困難,才有 塑膠時鐘的出現。

【製作零件的剖析】

天時鐘錶老闆說,手錶的廠牌目前百百種,而裡面的 機心,也就是手錶的心臟,大多只有三個地方生產,分別 是日本、瑞士和中國。無論是名牌錶還是白牌錶,最重要 的就是內部的機心和零件,修繕鐘錶的時候,最常出問題 的還是機心。他回想起當年,修理上發條的手錶,非常耗 時,經常要調整的是慢分慢秒的問題,有時候光是測試就 要好幾個小時,直到石英錶的出現,準度才得到改善。

雖然石英錶厲害,但講到老錶的零件,許多齒輪、內 裝都是用黃銅製作,不容易壞,但是現代的手錶,有很多 東西經常是塑膠或替代金屬製品,容易損壞。天時鐘錶老 闆以六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老的東西還是有其價值和令 人喜歡的感受。也因此他保留不少老錶,就是因為真材實 料,具保存價值。

【兼賣眼鏡不是鐘錶店定番】

風行全台的廣告「寶島買的,準!」是從民國五○年 代開始,台灣大型的連鎖鐘錶公司,灌注到全台灣的行 銷,也帶動鐘錶與眼鏡一起銷售的潮流。至於為何是這 兩樣東西一起銷售,鐘錶店老闆表示是因為兩樣都是舶來品,且都有比較 精工的技術門檻, 是日本鐘錶業留下 來兼營舶來品銷售 的特色。當年清標 鐘錶老闆受日本教 育影響,說一是一 的精神,沒有兼賣 眼鏡,仍以鐘錶為 主,但天時卻是做 兩種混合銷售的複 合店面。

隨著驗光設備的進步,天時老闆說,早年多半是藉由 書本的一些感受標準,以顧客的眼睛觀看為主要的判準, 然而到了民國六十至七十年間,驗光設備發展至絕對準 度,鐘錶店內的驗光能力跟不上時代,加上當時一台驗光 機就要三十萬到一百多萬不等,成本過高,店內空間也無 法放置,就只好將眼鏡銷售慢慢淘汰,專做鐘錶。

【鐘錶代表的是值得記憶的年代】

旗山鐘錶店的全盛時期有多達近三十間,可見地方消 費鐘錶的力道之大。當中的呂阿成鐘錶就覺得鐘錶無法生 存,因而將眼鏡這個領域分出來,成立另一間信美眼鏡, 延續店的發展;七十年後成立的文正鐘錶眼鏡、溪洲的順 興鐘錶店、易陞鐘錶和圓潭的口隘鐘錶行則繼續經營既有 的老顧客群;位於老街的瑞士鐘錶店、美綸鐘錶眼鏡、信 光鐘錶店、大明鐘錶眼鏡行也在八○年代逐步宣告停業; 連鎖店寶島鐘錶眼鏡原本在旗山也占據不小的市場,八八 風災後,也正式宣告不敵手機的興起,使用手錶的人口減少,而結束在旗山的經營。

人人有手機的年代和鐘錶成為炫富的功能,讓缺乏華麗包裝的傳統鐘錶業,慢慢被百貨公司、連鎖鐘錶取 代,但修錶的功夫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目前錶店老闆均 表示,現在客戶要是買名牌鐘錶,壞掉維修常常動輒上千 元,但到鐘錶老店修理,就不需要花費這麼龐大的修理費 用。現代人也會添購老錶,往往不是時間參考的需求,而 是在自己的行頭裝飾上,表現生活的品味。

細數這些老產業的過去,雖然市場需求改變,逐漸被 淘汰,但老的東西有老的價值,留下來的店家告訴我們, 鐘錶代表的不只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紀念、一種習慣。 在電器只要壞了就換新的時代,老鐘錶店生意卻依舊好, 因為大家希望保留手錶代表的生活記憶。雖然沒有人想 接續鐘錶修理這種耗神的工作,但老錶店的老闆,卻堅持 要繼續保存人們生活記憶的工作,直到離開他們所愛的位 置。

BOX@台灣鐘錶小記

早年台灣鐘錶職人分屬兩大系統,一個 是日本東京的時計學校,以專業學校系統進 行培訓,一個則是由中國福州地區的鐘錶師 傅,以師徒制培訓方式實戰訓練而養成。直 到目前,鐘錶業在台並沒有正式的養成機構 培訓,現在從業的師傅,多半為家傳或學徒 培養,加上早年鐘錶維修與銷售利潤高,是 一門比較圈內的產業,從業人多半是自己的 親戚或朋友。早年技術的精進多半來自師傅 之間的交流,並且透過商品的拆解,只要具備電子基本的知識,師傅就可以研究不同鐘錶的功能,可以 說是土法煉鋼,但主要機心仰賴日本和瑞士進口,不少零件 則是以不同鐘錶維修、淘汰後留下的零件做為替代。隨著目 前電子產品快速發展,鐘錶的平價化,快速衝擊傳統產業, 加上早年鐘錶兼做眼鏡,國內開始推動驗光師證照與驗光器 材的進步,也解構圈內的經濟狀態,目前主要鐘錶銷售越來 越偏精品與科技品,傳統店家只能兼營維修和眼鏡。

▶▶ 閱讀更多 台青蕉《小鎮專門店:跟著旗山的27道職人風景,來一趟台灣古早味的紙上行旅》

 
傾聽死亡現場/頂尖法醫病理學家的非自然死因調查事件簿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
圖/馬可孛羅提供
死者從不隱瞞事實,絕不撒謊911恐怖攻擊事件、黛安娜王妃車禍重啟調查、亨格福德大屠殺、泰晤士河侯爵夫人號撞擊事件……相驗超過23000具屍體,深入震撼國際的刑案現場,英國傳奇法醫的40年生涯,也是最真實的犯罪檔案

內容簡介:英國最頂尖的鑑識病理學家理查.薛賀德醫師,一生癡迷於揭露死者的祕密。每當遭遇死因難解的屍體,他都能運用病理學專業技術和知識,解開眾人最迫切的疑問:這個人究竟是怎麼死的? 《傾聽死亡現場》是精采的紀實作品。透過薛賀德醫師的筆觸,得以見到一名鑑識病理學家的獨到專業,猶如置身現場,也看盡他數十年生涯的起伏波瀾,更為那些源於「非自然因素」而永遠休止的諸多生命留下無可磨滅的痕跡。

作者介紹:理查.薛賀德Richard Shepherd ,理查.薛賀德在瓦特弗德長大。讀中學時,同學偷偷帶了本醫學教科書到課堂上傳閱,為他打開了犯罪與謀殺的世界門扉,讓他踏上了解各種型態的死亡的人生旅程。他在聖喬治醫院位於海德公園角的醫學院學醫,1977年取得執照,1987年完成鑑識病理學的訓練。他馬上就加入蓋伊醫院當年的頂尖法醫部。

他參與過國內外數千次死因調查,探究非自然死因——從登上頭版的地方謀殺案到國際性的大型災難——還有許多突如其來、無法解釋的死亡案件,最後以自然死亡或是意外作結。他的技術與專業知識仍舊受到世界各地專家學者的景仰。

搶先試閱:〈解剖課〉

這裡是大學學院醫院的地下室,空間寬廣,四周貼著冰冷的白色磁磚,燈光明亮刺眼。在我眼前的薄布下,躺著輪廓異常清晰的形體,是我即將看到的第一具屍體。

倫敦大學學院所有的醫學生都要上解剖課。房裡大約有七十名大一生,我們都知道解剖的意涵──拆解──我在學校曾經解剖過弓鰭魚,還有老鼠。現在我們要切開人類的身體。

下樓抵達解剖教室時,我馬上就認出在學校生物實驗室聞過的福馬林味。我們穿過教室,裡頭大概有四十張陶瓷檯面,上頭擺著學長姐操作到一半的解剖素材。我們知道每一塊薄布下都有一具屍體,行動格外謹慎。我不小心掃過一塊布,邊緣飄起,露出毛茸茸的猩猩腳掌。哈哈,原來是比較解剖學的教材。我緊張地笑出聲來。其他人的反應跟我一樣。大家都很緊張。

對許多人來說,我們即將要進行的課程很恐怖,很噁心。我個人的焦慮不太一樣。我的志向仍舊是成為像凱斯.辛普森教授一樣的鑑識病理學家,但我其實只在照片裡看過屍體。所以我要如何面對第一具真正的屍體?我知道要是我吐出來、昏倒、臉色發白,甚至是發抖(某些同學看起來隨時都會出現上述所有的反應),那麼我執意走上的這段旅程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

四個人分到一張解剖檯,各自穿著嶄新的白袍,圍繞在遺體兩側。這些遺體將會陪伴我們度過長達十八個月的解剖課,直到我們對他們的身體瞭若指掌,甚至比他們自己還要清楚──至於他們的身分、個性、表情、聲音,或許還比不上偶然搭上同一班公車的陌生人。

等待講師的空檔,大家以各種方式努力抽離情緒,然而在薄布下毫無生機、不容錯辨的人體輪廓改變了班上的氣氛。許多人虛張聲勢。有人開玩笑,其他人覺得該大笑捧場。視線交會,有些人四目相對。甚至有人一時衝動約同學課後一起吃飯。在陌生的壓力之下,教室裡鼓動著緊繃的人際關係。

講師開始授課,我們在屍體旁立正站好。他的字句陷入深沉的沉默之中。刺眼的燈光彈過磁磚,彈過我們的實驗衣,彈過尖銳的手術刀,彈過我們虛脫的臉龐。

薄布掀開,遺體現身。灰暗、僵硬、沉默、什麼都看不到。有些同學緊盯著講師,其他人凝視眼前赤裸的屍身,或是呈現茫然的臉龐。

我們的解剖檯上躺的是一位老先生。他的雙眼和嘴唇緊閉、臉頰鼓起、下顎肌肉僵硬、雙手擺在身側、腹部渾圓、膝關節有發炎的徵象、腳掌往兩旁打開。脆弱無比,同時又堅不可摧。是人類,同時也不是人類。

我們得知死者的死亡日期。這位老先生是在一年前過世,他做出高尚的決定,將遺體奉獻給醫學,讓我們這些新生菜鳥受惠。他死後立刻接受防腐處理,之後便一直泡在福馬林裡,今天才被移到這張檯面上。稍後我才知道使得他皮膚泛灰的原因不是死亡,而是注射到他血管裡的福馬林。

我們不知道這些遺體的名字或是任何個人資料,或許是為了減少一點他們的人味吧。我幾乎背下整本《辛普森法醫學》,暗地裡期盼這人身上至少有個小小的彈孔,但講師告訴我們這裡全都是自然死亡的遺體,我們解剖的目的不是探尋死因──雖然我們或許有機會查明。這堂課只是針對人體以及其運作機制的基礎介紹。我們將親眼看見肌肉與骨頭連接的方式,揭開神經纖維的面紗,確認腎臟的過濾系統、心臟周圍的血管。

我們翻開操作指南──艾特肯、凱瑟、約瑟夫、楊合著的《人體解剖學手冊》(A Manual of Human Anatomy)第一冊第一章:胸腔與上肢。講師說明第一步是從胸腔中央筆直劃下一刀。他問每一組要派誰執刀,沒有人回話。有誰做好了第一次切開人類皮肉的準備?

是我。這是我的重大考驗。我必須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這件事。

我盯著死者的臉,毫無表情,證明這具軀殼的主人早已離去。他看過什麼景色?他知道什麼事情?他曾經跟我們一樣,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可是在他死去的一年間,這個世界變了,繼續往前走,而他停在原處。我注視他的胸口,皮膚跟我的一點都不像,硬得像橡皮。

我握起手術刀。以前在學校有摸過這個工具,但這把刀格外沉重。我要使出多少力道才能切開人類的皮肉?組員的視線都在我身上。沒有人開口。

一隻手將手術刀按在屍體胸前。我看著那隻手,下一秒才意識到是我的手。組員湊上前來,我壓下刀刃。沒有反應。我多加一點力,感覺到皮膚終於棄守。我達成下刀的任務了。我緩緩地、穩穩地拉著刀刃往下滑,盡量劃出直線,皮肉俐落地分開,從頸靜脈切跡延伸到劍突。我們要像翻開一本書似地掀開外皮,閱讀這具遺體。當下我好想往深處挖掘,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

我沉溺其中,完全忘記了講師、同學、福馬林臭味的存在。講師一開口,我抬起頭,訝異地眨眨眼。周圍起了一些騷動。另一張解剖檯旁有個女生昏倒了,幾個同學在旁邊關切。教室另一端的門狠狠關上,顯示有人倉皇離去。另外幾個同學朝出口移動。其中有個人是我朋友,他再也沒有回來上解剖課,也沒有繼續學醫。不過留下來的學生之間建立起新的親近感。我們一起靠著解剖屍體獲得專業知識,就像是加入了很小很小的團體、部落。我們是開創者。對我而言,這一刀鞏固了我長年以來的希望:我屬於這裡。

跟解剖課一樣,發現大學學院醫院會在每天午休時段進行死亡患者的驗屍,而且歡迎醫學生旁聽時,我可說是喜出望外。我常常拎著啤酒跟鹹派參加,反正現場不會有人要求我專心聽講。課堂上我們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分析,研究人體的每一條肌肉、神經。在這裡,教學性的檢驗跟解剖課完全不同,我可以看到專家的技術。他們劃開中線,跟我在解剖課上做的事情一樣,只是他們毫不畏懼。我看著他們以高超的手法,剝開一層層皮肉,揭露器官以及死因。巨大的癌症腫瘤、病入膏肓的胰臟、腦溢血、動脈阻塞。我好想看遍每一個病例。

▶▶ 閱讀更多 理查.薛賀德《傾聽死亡現場:頂尖法醫病理學家的非自然死因調查事件簿》

 
閱讀筆記
尋琴者/問世間,琴為何物?
王德威聯合報
《尋琴者》書影。(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郭強生《尋琴者》(木馬文化出版)

《尋琴者》是郭強生創作迄今最好的作品,也是近年來台灣小說難得的佳作。這部小說敘述一個聲音和情感的故事,溝通兩者的媒介是鋼琴。故事的主人翁是職業鋼琴調音師,他有絕佳的音感和音準,擅於分辨每架鋼琴的特色,不同環境裡的變化,以及更重要的,琴音缺陷所在。調音師有如醫生,望聞問切、聽音辨色,然後對症下藥。但他也理解,琴聲的好壞是一回事,「完美」的標準卻是見仁見智。彈琴者如何調動技巧,貫注深情,才是演奏成功與否的關鍵。

而當調音師經手喑啞走音的鋼琴同時,是否有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琴聲?是否有自己最想彈奏的曲子?

郭強生創作多年,筆下的情愛故事流麗而浪漫,近年自剖家庭記憶,省思生老病死的散文,尤為動人。《尋琴者》則展現了一個更複雜、卻更內斂的聲音,時而低迴傾訴,甚至喃喃自語,時而追憶往事,一發不可收拾,時而欲言又止,盡在不言。敘事的聲音主要來自調音師,但我們也彷彿聽到瀰漫於其他人物間種種壓抑的、曲折的、滄桑的款曲,此起彼落,交織成一個多聲部的人間網絡。而聲音的抑揚頓挫,唯琴——也唯情——是問。

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尋琴者》的意涵。鋼琴調音師年過四十,其貌不揚,一事無成。他因為調音工作而涉入一位女鋼琴家的生活,又因為後者猝逝,而有了接近男主人的機會。調音師從而理解,遮蔽於優雅琴聲下不足為外人道的曲折:老夫少妻的黃昏之戀,曾經滄海的情感考驗,還有種種無償的嚮往和悵惘。當逝者的往事逐漸浮現始料未及的面向;生者的心事並不如想像單純時,調音師不禁迷惘了。原來圍繞著一架史坦威或貝森朵夫,竟有這許多的「琴」外之音。

調音師自己的故事呢?這正是郭強生敘事的用心所在。調音師以魯蛇姿態出現在客戶眼前,看來胸無大志,也從不被瞧在眼裡。然而他豈是池中之物?他是個「曾經」的音樂天才,只是錯過了生命中的時機。從小賞識他的老師,他曾經仰慕的青年鋼琴名師,他所服務的女鋼琴家,都不能洞悉他才華下的陰暗面。那是他出身和階級背景的壓力;性別和情慾的牽引,以及太多不能操之於己的偶然和性格因素。

故事中的人物因琴聲的吸引而有了交集,也發展出意外轉折。一路讀來,我們赫然明白《尋琴者》竟是如此悲傷的小說。每一個人物,甚至當年發現調音師才華的老師,其實都面臨無可奈何的感情抉擇,真情還是謊言,出軌還是出櫃,浪漫還是現實……。調音師自己更是因為一段過早摧折的「情感教育」,注定了此生的蹉跎。而郭強生的傷心之筆不僅僅於此。他處理的作曲家從舒伯特到李斯特到拉赫曼尼諾夫,演奏家從李赫特到顧爾德到藤子海敏,曲終人散,誰沒有令人扼腕甚至黯然的故事?

這引導我們進入《尋琴者》的第二層意義。郭強生筆下「情」與「琴」的關係不只是隱喻而已,更直指你我生命中「情」與「物」的對話。所謂情,不僅是癡嗔貪怨的情,也是情景與情境的情。所謂物,不僅是客觀實象的存在,也是生命慾望流轉律動的總和。情與物交互運作,形成虛實起滅的面貌。鋼琴家必須先視鋼琴為有情之物,才有了可以回響、共鳴的潛能。而調音師得先從失去音準的鋼琴開始,「物」其聲色,再恢復其內蘊的深情華彩。「與其說是調音,不如說是調律更為恰當。」但要達到畢達哥拉斯的絕對和諧律,談何容易!

於是我們來到小說核心部分。調音師還是懵懂少年時,因為老師賞識,有了向海外歸來的青年鋼琴家請益的機會。青年鋼琴家才華洋溢,他告訴少年,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有人在樂器中尋找,有人在歌聲中尋找,也有人更幸運地,能夠就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了那個能夠喚醒與過去、現在、未來產生共鳴的一種震動。」那種震動,我們或者叫作信任,或者叫作愛。

青年鋼琴家的一席話,讓少年為之癡迷不已,哪裡知道這樣的指導是肺腑之言,也是最艱難的指令,甚至詛咒。青年鋼琴家以肉身見證自己的心聲。他畢竟沒有達到事業高峰,反因禁色之戀罹病去世。而少年因為對彈琴人萌生深情而不可得,從此墮入情殤的輪迴,再也不能專心琴藝。青年鋼琴家和少年都必須以艱難的方式理解,成不成為鋼琴大師其實無關緊要。就算征服了鋼琴,征服了樂迷,馴服不了自己的肉身與靈魂,也是枉然。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古老的嘆息在郭強生筆下有了新的寓言向度。然而《尋琴者》又不止於永恆的嘆息,這帶來小說最讓人意外的一層意義。雇主女鋼琴家過世後,調音師的工作似乎也告一段落。然而女鋼琴家的先生出現,延續了本應終止的關係。先生是生意人,十足音樂門外漢,卻因為種種考量留下調音師,甚至同意合作開啟二手鋼琴買賣行業。因為愛琴,調音師追隨先生來到紐約尋訪舊琴,而紐約終將每個人物的前世今生糾結在一起。

買賣二手琴的安排讓《尋琴者》有了耐人深思的結局。這是一場在商言商的交易?或是愛屋及烏的戀物邏輯?或是出於舊琴難忘、詠物抒情的考量?或是還有其他……?調音師不能無惑。回顧所來之路,他感嘆「七歲的孩童與二十四歲的邱老師。十七歲的少年與三十四歲的鋼琴家。四十三歲的中年與六十歲的林桑。」「同樣的間距,反覆如同輪迴,」這樣的生命也是始料未及的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關乎失去與逝去的詠嘆。但有沒有迴旋的可能?再一次的賦格嘗試?或者,那只是永劫回歸的又一開始?

在小說的(反)高潮,調音師與先生的「合夥」關係懸而未解。他們來到紐約郊外二手舊琴的買賣場所,赫然發現那也是座舊琴的墳場:

沒有窗戶,只有幾盞幽暗的燈光,照出了一整片鋼琴遺骸四處漂流的灰塵之海。上百架等待被處置的舊鋼琴,有的被拆了琴箱,有的缺了音響板,有的仍被包覆在骯髒的氣泡墊中……

失去琴蓋的,斷腿的,被清空內臟的,還有那一組組堆放的擊弦系統,一束束從內臟清空出來的銅弦,如同少了血肉保護的神經掛在牆上,還會簌簌在抖動著……

面對著這座大型的鋼琴墳場,我所感受到的不是驚駭或悲傷,反倒像是一頭鯨魚,終於找到了垂死同伴聚集的那座荒島,有種相見恨晚的喜悅。

琴的廢墟,情的廢墟。郭強生呈現了當代中文小說最憂鬱的場景之一。郭強生以往的小說強調情愛可一而不可再的純潔度,情殤無以復加的痛苦。《夜行之子》、《惑鄉之人》、《斷代》都有這樣的傾向,每每難以自拔。在《尋琴者》的尾聲,他似乎提出了和解——或是解脫——的暗示。這使他的敘述增添了「一切好了」的向度,那是大悲傷之後的虛空。小說尾聲,調音師造訪鋼琴大師李赫特故居,一處最枯寂靜默的所在。遙想大師當年的琴音,此時無聲之處勝有聲。郭強生的小說這次顯出了「年紀」。

一九八六年,郭強生出版《作伴》。少年已識愁滋味,那是他告別青春期的宣言,也是初入文壇的印記。時隔三十五年,他依然尋尋覓覓,尋找知音:「只有那個頻率,那個振動層次,可以把我帶進讓我感覺安全,又帶著一點悲傷的奇妙領域。」此琴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驀然回首,他寫出《尋琴者》,他的半生緣。 ▶▶ 閱讀更多 郭強生《尋琴者》

 
職場升遷 你還須修煉軟實力
上班族想讓職涯更成功,除了在職能上要有相對應的專業能力(硬實力),還必須擁有軟實力。何謂職場軟實力?大體而言,可包括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與互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力、時間管理等能力。

次氯酸水號稱比酒精溫和 為何不能噴手消毒抗菌?
政府目前定調次氯酸水「避免用於人體」、「不要用來當做乾洗手」,但網友的討論熱度仍不減,包括「這麼溫和的東西有毒嗎?」、「酒精比較好嗎?」等。就讓我們來拆解這個謎團。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