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23 第11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前面有什麼?/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滅火器樂團成軍20年勇敢造夢!
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資本主義與人類的未來
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
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
編劇魂/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
閱讀筆記 《云與樵──獵影伊比利半島》/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小城

新書鮮讀
前面有什麼?/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滅火器樂團成軍20年勇敢造夢!
文、圖節錄自麥田出版
圖/麥田出版提供
我想知道,迷宮的後面⋯⋯有什麼?滅火器樂團成軍二十週年首本音樂成長小說!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島嶼天光〉、〈長途夜車〉創作樂團——「滅火器」成軍二十週年紀念。由《白搖滾》作者張仲嫣執筆,歷經多次訪談,真實和虛構交錯,寫就第一本記錄台灣樂團成長的音樂小說。

內容簡介:音樂交織成一片繁茂巨林,男孩們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去,踩踏於長大和失去的變奏之間,他們還是不放棄做夢,並且保持溫柔。故事折射出青年面對學業、前途與理想的茫然困境,不避諱體制內各種遺憾傷痂、以及和家人好友間的愛怨對峙。沒有人是壞人,但還是會留下傷痕。於是找不到出口的迷惑只好交給音樂了……跟著龐克批判、思辨,其中仍保有面向世界的純真,對待自我的誠實;「這是我的人生,我有權利自己作主!」這份「作主」並非衝動孤行,而是為生命負責的起點——面對源源不絕的惡意,未來還是一直一直來!該怎麼辦呢?只好繼續唱、繼續寫;不低頭屈服,就是他們所選擇、最對得起自己的生存方式。

作者介紹:張仲嫣 ,生於絲絨革命,來自南國高雄。柏林洪堡大學準碩士生。極度膚淺任性的女子,人生以2017年仰望的那道極光一分為二。生無可戀,知道自己終將下地獄,決定在此之前順從靈魂原欲。現居柏林,遇見了生命太多可能與掙扎。可若還有選擇,仍將毫不猶豫,奔向來時那條滿是傷痕的路。著有實驗性音樂小說《白搖滾》。

搶先試閱:〈火〉

火。

一團團火焰竄出,空氣變得悶熱令人窒息。他站在原地,用飛快速度轉過千百個念頭:吉他在哪裡?該不該試著撲滅火勢?

轟地一聲,大火突然自兩側蔓延,看似伸出雙手,想與他緊緊擁抱。沒有辦法了,心一橫,他開始往前直衝,在看不見盡頭的黑夜拔起雙腿奔跑。跑,用力地跑,身後火光隱隱照亮前方的路,這看不清方向的路途,只剩下濁重呼吸,和火焰追趕的烈燃聲。

嗯,追趕?他稍稍放慢腳步,瞇眼環視周遭,試圖分辨身處之地,卻猛然倒抽一口氣——這是座迷宮,四周全是能夠選擇的路口,可他只注意了前方。大火追趕,無法回身嘗試錯失的選項。

既然如此,他望向後方持續竄出的火,毅然選了左邊一個看似較窄的門進入,期待大火略過這條不起眼的路線,讓他有機會活下去。是了,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活下去。

然而事與願違。

越往前走,路越窄,行動速度越發緩慢;火焰猶如太過機警的犬,嗅到了他的氣味,窮追不捨。面對被迫停滯的逃亡和後方龐強的追兵,再多機智與才華不過是稍後的灰燼,風吹過便了無痕跡。

「明天是我們團第一次演出呢⋯⋯」他頹然看著前方已過不去的窄路,回頭望向逐漸逼近的團團烈火,閉上眼、抬起頭,深深吸一口氣。對近乎窒息的世界進行最後的抗爭。

忽地,上方傳來低沉而宏亮的聲音問道:「楊大正,你的迷宮後面有什麼?」

我的迷宮後面有什麼?他睜開眼,火焰狂暴地迎面襲來。

「幹!」

陡然驚醒的他伸手撈起床頭的鬧鐘,「我又睡過頭了!」分針停在標示為四的刻度下方,七點二十一分。刷牙洗臉需要五分鐘,換衣服要兩分鐘,從家裡出發到學校連同停車時間大約七分鐘,他一面迅速計算時間,同時大力騰起棉被進行每日早晨的尋找手機儀式,以幫助大腦快速清醒。被單與睡衣尚有方才驚嚇的痕跡,爬滿全身的冷汗。夢不是真的,做夢的體驗卻是真的,夢境中感受到的絕望與無力,甚至恐慌——即便他不願意承認——也是真的。他用力深呼吸,想透過房內熊寶貝香氛袋的熟悉柔軟氣味,緩解適才的焦慮。必須穩定,鎮定,無論有怎樣的妖魔鬼怪出現眼前,都必須安穩度過今天,迎接明天。明天是他此生至今最重要的日子。

手機找到了。他打開通訊錄快速按壓向下鍵,再是綠色通話鍵。話筒另一端立刻接通,傳來慵懶的聲音:「怎樣?七點二十三分,又要遲到了齁。」

「幫我簽到。」側著頭將手機夾在鎖骨處,他換上制服,用最快速度到浴室鏡子前。

「不要。很奇怪欸,住那麼近為什麼還可以遲到!我住楠梓結果每天都當第一個開窗戶的。」那聲音太過鬆乏,帶著絲絲戲謔。他想即刻往聲音主人的臉上揮兩拳。

「你騎摩托車啊!不要靠北了啦!幫我簽到,掰哺。」他伸直脖子,讓手機順勢輕落進洗手台。拿起髮膠和扁梳,仔細將扁梳扣入豐盈髮絲間,自髮根處緩慢向上梳,左邊壓一下、右後方再壓一下。看著鏡中映出的模樣,一雙濃密劍眉搭配具有造型感的黑髮,嗯,完美。

滑步回房撈起癱倒在地的書包,推開門向右,三步併作兩步滑往飯廳抓好母親準備的饅頭夾蛋塞入嘴裡,套上白色球鞋後拉開大門,朝腳踏車直奔而去。

高雄的陽光從來直爽,對南方的美好不吝於給予照耀,也不願污垢有地藏躲。直直地,穿透雲層,穿透瞳孔與皮膚。他瞇起眼等待十字路口的紅燈轉綠,還有三十秒。可能吧。汗珠一顆一顆滑落,一顆直墜至頸,沿脊樑下溜往褲頭;另一顆則緩緩爬往左胸,停留學號繡定的位置,沾濕代表他的成串數字。他從來不懂,為什麼一個人必須被迫扁平成一串號碼?人不是人,數字也不是數字,如同考卷上的分數,代表的不是學習成果,是能在校揮霍的貨幣。分數越高,就能購買越多老師的信任與關懷,還能得到視野寬廣的後排座位。但此刻他斷了思緒,只感受到自己是那排受汗水浸濕的學號。因為,好熱。

腳踏車鎖上大鎖,熟練地避開校門口的教官,快速通過走廊,伸長腳步一次跨登兩層階梯,右轉,經過二年一班,來到二年二班。

二年二班和其他教室沒有不同,共享一樣的喧天吵鬧。前有黑板,後有佈告欄,垃圾桶和打掃用具堆放後走廊。佈告欄之上的牆面是學藝股長與其小夥伴的自信之作,她們用巧手製作了兩把大扇子,分別貼有禮義、廉恥二字。黑板右側寫有值日生的名,左側是各科老師交代的作業。正上方是國父遺像。開學當天同學們趁班導師不在,將遺像偷偷取下,以紅色粉筆為國父塗上腮紅與唇膏。自那日起,國父的臉龐不再肅穆,倒是多分嬌羞。

「哎呦不錯唷!七點四十八分,有進步。呵呵。」坐在第一排第一位窗邊的宇辰將身體重心向後,蹺起椅子的一雙前腳,用其獨特慵懶嗓音對著才踏進教室的大正喊。

大正走過他身邊,比出左手中指,作勢擦汗地由鬢角向下拉,問道:「你幫我簽了沒?」

「簽了啦簽了啦!要人幫忙還這麼囂張。」宇辰繼而晃動椅子,朝大正翻了個白眼。而大正止住前進步伐,以直視目光回應。

宇辰臉上有很多痣。每次見他,大正都會偷偷在心裡拿起筆,將點與點之間連成線,看看能有多少種由線而面的圖像組合。他想著,鄭宇辰這位認識不久的同學,真是個有趣的人。同樣是高二生,宇辰卻有一台機車,一把吉他和一個樂團。聽說以前是音樂班學生,還是個流氓,書包裡總是擺塊木板,一言不合便往人頭上砸;個性放蕩不羈,什麼都不怕。不過這似乎也沒什麼了不起,畢竟他現在也有一把吉他和一個樂團了,等過陣子存到錢,他也會有台機車。他和宇辰之間的距離,其實沒有很遠。

「怎樣?」

「喏,拿去,」大正將手中的塑膠袋遞給宇辰,「饅頭夾蛋,」來到第三排倒數第二位坐下。「我剛剛咬過兩口。」大正在座位上隔空大喊。

「幹!」宇辰轉過頭,將塑膠袋往大正臉上丟去,低頭閃過的大正挑釁比著勝利手勢,露出燦笑。

「欸欸!來了來了來了!噓——」

警告響起,全班吵雜頓時消散,唯一聲響是天花板老舊風扇的轉動,每轉一圈便作響一次。嘎拉。嘎拉。大正閉上眼,試圖對這日復一日的相同節奏做最後掙扎。那節奏輪廓總是同樣的,在早上八點十分準時出現:第一小節有四個四分音符。扣、扣、扣、扣。清脆而響亮,是班導師的粗跟鞋踏進教室。第二小節有兩個二分音符。扣——扣——。音色轉為厚實,是粗跟鞋踏上了講台。第三小節則是一個全音符,代表老師已就定位。然後,是⋯⋯

「起立,」沒錯,就是這個,班長的聲音。他睜開眼,和同學們一齊起身。

「立正,敬禮——」

「老師好!」

「坐下。」

「來同學,我們翻到上星期的進度,課本第十六頁。」班導師面無表情但眼神銳利如鉤環視全班,尋找著獵物。

班導是國文老師,是人間最哀傷的事。

開學短短兩週,雖然數學老師對此班已種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可即便是處罰,謄寫的是數字公式,題目長相太過複雜還能大大咧咧回應「不會寫」。國文老師就不同了,國文老師作為班導師,數不清的大道理總信手拈來,文言版,白話版,出入於朝會、班會、自修時間與國文課。必要時會罰寫到手指發白,不,是臉色發白手指發軟。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導師的聲音細小而扁平,她並不特別地兇,甚至還帶些柔弱氣質,如同她淺粉色的長花裙,但具獨特威儀。

「來,邱宇森同學,」老師突然喊道,「你接下去念。」

大正依照指令翻開課本,拿起黑筆沿書頁作者的帽簷下緣勾勒貼緊額頭的符咒,接著換上紅筆雕琢蓋印。

咚。

▶▶ 閱讀更多 張仲嫣《前面有什麼?——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滅火器樂團成軍20年勇敢造夢!》

 
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資本主義與人類的未來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資本主義稱霸了全球,但自由民主是否存續,卻是個問號 資本主義是個有風險的系統,但也是人為(人類)的系統,我們的選擇,以及我們能否看清這些選擇,將會決定資本主義與人類的未來。

內容簡介:#全球只有一種經濟體制:資本主義,但有兩種版本在人類歷史上,世界首次被唯一一個政治經濟體系所主宰。在本書中,知名經濟學家布蘭科•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解釋了自封建主義和共產主義之後,這個重大歷史性轉變的原因。米蘭諾維奇在研究各種模式的資本主義的同時,也提出質問:當資本主義成了世界唯一的政治經濟體制,未來會更美好嗎?他的結論令人擔憂,但還有轉圜餘地。資本主義有很多缺陷,但也很有幫助,我們無法逃離資本主義,但可以改善它。

作者介紹:布蘭科•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 ,米蘭諾維奇現為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Graduate Cent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客座首席教授,並為史東社會經濟不平等研究中心(Stone Center on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核心師資。曾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研究部門的首席經濟學家。著作包括《全球不平等》(Global Inequality)和《富人與窮人:全球不平等簡史》(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 A Brief and Idiosyncratic History of Global Inequality)。

搶先試閱:〈導讀》這世界怎麼了?又會怎麼樣呢?〉

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劉瑞華

  這本書的書名很清楚,這世界只有資本主義了。英文書名更傳神地表達孑然一身的孤獨,若是人,孤獨久了會不會產生幻覺、人格分裂呢?資本主義的人格分裂不是幻覺,這本書要告訴你現今的世界正處在兩種資本主義體制對立,而且可能衝突的當口,我們不得不想,將來會如何?

  還沒翻幾頁,這本書就讓我想起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歷史終結論」。1989年他的一篇文章掀開了當時知識界看待世界的新視角,書籍出版後讓他借自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歷史哲學的結論廣為人知。簡單地講,歷史終結的發生就是資本主義已經打敗社會主義,不再有意識形態之爭,歷史也不再具有提供人類進化的功用,可以功成身退了。

  現在看來,三十年後資本主義的問題還很多,人類的意識形態之爭仍然處處可見,歷史並未終結,卻像是被遺忘了。本書的作者布蘭科•米蘭諾維奇就是站在這個角度,指給讀者一個方向,看過去,也看未來。

  作者指出,現今世界雖然只有資本主義,卻有兩種資本主義,分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菁英資本主義」,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政治資本主義」。許多臺灣的讀者對於這樣的區分也許比較容易接受,不過,若從資本主義的起源思考,即使保守地以18世紀工業革命算起,改革開放才不到四十年的中國,可以和美國相提並論嗎?

  就在前幾年,福山教授來臺演講時,他的看法仍然傾向於中國正在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後進者有快速跟上的優勢,是否能趕上而與美國並駕齊驅,已經值得懷疑,更何況中國還有政治自由化的挑戰。這種看法雖然在美中矛盾升高之後較常受到質疑,不過仍是主流。這本書會受到知識界相當普遍的重視,與其有別於主流的看法,有很大的關係。

當前國際關係複雜,有些論者戰略性地誇大「中國威脅論」,看到這本書強調美中對立或許會見獵心喜。不過,這本書的重點並非放在政治訴求。而且,作者並未忽視前段所指出時序的差異,強調的是美國式自由菁英資本主義的缺陷留給政治資本主義抗衡的機會,這個缺陷就是貧富不均。

  貧富不均其實是老問題,從工業革命之後,經濟成長帶來的富裕就被批評同時也造成了貧窮。馬克思主張的手段經歷過共產政權興衰的變化,帶來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如今的問題是,如果經過改革的中國可以在號稱平等之下,創造快速經濟成長,自由菁英資本主義的貧富不均就顯得格外難堪。

  本書所呈現的兩種資本主義,雖然是對立的競爭,但並非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是在面對全球化的危機挑戰時,何者能夠通過考驗?作者顯然擔心美國式的自由菁英在即時處理問題的作為不看好,卻也懷疑政治介入的方式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在撰寫本文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從武漢蔓延全世界,在中國造成死亡人數在六千人之前已經叫停,而美國則剛超過九萬人。

  從「歷史終結」到「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看似延續,其實在思考方式上有根本的差異。我不禁想起記憶裡高中時期的三民主義課程,帶著鄉音的孫老師反覆說過的「正、反、合」,始終一知半解的辯證法,在這裡讓我有了一種想法。二次大戰之後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合為資本主義,那麼冷戰之後的全球化帶來了兩種資本主義之分,將來兩者是否會合?合的結果會是什麼?這本書裡沒有答案,不過也許你可以發現方法。

  制度的差異所形成的競爭具有演進的性質,應該可以經由學習而調整。對全球化抱持正面樂觀看法的學者,因此認為人類社會都將趨向相同的方式,達成相同的成果。這種預期實際上並不會在可見的未來發生,一是因為有可能發生歷史經驗從未有過的新問題,二是因為制度改變的過程有種種難以處理的障礙。前者的例子就在眼前,COVID-19雖被翻譯成新型冠狀病毒,但英文名加上19,表示年份就在告知世人,這種前所未有的突發疾病將來還有,而且再出現時未必和之前的相同。後者則需要一種「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理論來說明。

歷史經驗可以提供文明與國家優勝劣敗的知識,現實的制度競爭結果更可以帶來學習機會,得知改革的目標。然而,即使在知道應該改變或必須改變之後,改革仍然未必進行,或者進行後未必實現,甚至即使實現也未必一如原先的意圖。這種情況在「路徑依賴」的解釋下,是因為改革的起點並不在學習對象的路徑上,從自己的位置要達到別人所在的位置,無法依循別人的路徑,而必須找出自己的路徑。最麻煩的是,你能採取的步驟已經被自己的路徑所限制了。這個理論還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哪一條路徑上?

  臺灣的讀者應該會很自然地想,我們屬於哪一種資本主義?不論在理智與情感上你的答案是什麼,都必須經過事實觀察的檢驗。當武漢開始爆發疫情,臺灣採取的管制手段比較接近哪一邊,應該不難判斷。政府防疫中心徵用口罩與禁止出口將實施至六月,近半年來口罩採取配給制、停止販售,而社會大眾普遍接受這種政府介入市場的危機處理方式。如果在疫情危機和緩之後,你願意思考一下臺灣應該朝向哪一種資本主義發展,那麼你應該翻開下一頁,繼續看下去。

▶▶ 閱讀更多 布蘭科•米蘭諾維奇《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

 
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互相問候:「你今天被騙了嗎?」當詐騙成為一種新職業,當生活中充斥各種詐騙,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掉入陷阱了?我們又該如何抵抗、出逃或共存?

內容簡介:*第一本以心理學角度分析詐騙手法的書。*第一手被騙者的日記,心路歷程剖析,讓你深入了解被騙者的內心狀態。  如果你⋯⋯正深陷詐騙的漩渦中、曾經受詐騙、有親朋好友正在被詐騙、認為那些受騙者都是笨蛋、貪心或過度善良的人、認為自己絕對不會上當受騙,本書將打破你對「詐騙」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詐騙行為所運用的心理技巧,學習預防及破解的方法,不再懊悔當下一個受害者。

作者介紹:林昱萱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學碩士。專長為憂鬱與焦慮症治療、社交焦慮調適、身心健康促進等。和個案一起用心理學的概念好好生活。聯絡方式:clinpsylin@gmail.com

周裕翔

,新田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臺大心理學碩士。專長為親子溝通、社交、同理心與思考/學習力訓練、兒童與青少年之心理治療。致力於將心理學運用在生活中,正面影響更多人。聯絡方式:yhchou16@gmail.com

蘇益賢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學碩士。專長為企業與職場心理學、情緒與壓力管理、成人與青少年之心理治療。除臨床工作外,亦常獲邀至企業、公部門、校園進行演講,每年演講上百場。著作:《練習不壓抑》、《練習不快樂?!》、《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合著)等心理學大眾科普書籍。聯絡方式:psy.su.tw@gmail.com

搶先試閱:〈你擅長分辨謊言嗎?〉

如果今天有個人在你面前,企圖欺騙你,不管他的目的是為了騙錢、騙色,還是純

粹想滿足個人私慾都好,我們想請你估計看看,在一百次的騙局中,你能成功地發

現幾次對方在說謊呢?在下面寫下你的答案:

在遇到一百個說謊的人中,我覺得我可以正確分辨出謊言_____次。

雖然我們並不認識你,但我大膽的預言你寫下的數字會極為接近五十,如果要

再精確地猜,應該會是五十五左右。這個數字乍看很高,不過,這種辨識率其實就跟丟銅板是一樣的。

在第二章第三節〈愛情的騙子〉中,我們曾提過,研究發現人類並不擅長辨識

謊言。這個結論不只針對一般大眾,也同樣適用於那些以辨識謊言維生的人—好比警察與法官。此外,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都無法有效提升我們辨識謊言的準確率,就算是認為自己很會辨識的人,他們的辨識率其實也沒有高到哪去。不過的確也曾有篇研究提到一個例外,若一個人越擅長說謊,他就越擅長辨識謊言,準確率可達65%。

這就是我們在接下來這部分想探討的:每個人都可能會被詐騙,就算你是 __

_____(可填上任何頭銜,如博士、老師、大學生⋯⋯)也不例外。如前一章日記所示,被大眾視為「洞察人心」的專業—心理師,也很可能是被騙的對象。

回到心理學中的「決策心理學」領域,大量資料顯示:在做決定時,人類時常

出現「過度自信」的現象。以為自己比別人更不容易被騙、以為自己很擅長辨識謊言,這種自信常常僅是誤會。

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相信大家在閱讀本書案例時,偶爾會覺得「天啊,這也太笨了!這樣也會被騙?」「啊,這樣的手法也可以騙到人?太扯了吧⋯⋯」不過,當局者迷這句話不是說假的;對身處「局中」的人來說,詐騙集團精心策劃的誘餌,夾雜著理性與情緒的元素,會讓人一步步陷入其中而不自覺。相信經過本書的分析你會慢慢知道,在當下要即時掙脫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過度自信會出問題

透過大量實驗,我們發現「自我感覺良好」是非常常見的。對詐騙集團來說,這其實是好消息,大家越覺得自己不會被騙,他們就越容易找到下手的機會與對象。在這本書即將來到尾聲前,讓我們來介紹幾個與「過度自信」有關的效應,與談談其破解之道。

認知不對稱錯覺(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這指的是人們時常會有一種「以為自己懂得比較多」的錯覺。雖然說「知識就

是力量」,但「自以為有,卻其實沒有擁有這麼多的知識」這種情況,反而容易讓我們疏忽。自以為懂但實際上一知半解的案例在本書層出不窮。大家對於某些概念只是略懂卻認為自己「懂」,即是詐騙集團得逞的原因。我們的「懂」其實破綻百出,只要一時不察,可能連被騙了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的觀念、作法是正確的,心想著「我才不會被騙呢!」。

相信會購買本書的讀者,都是希望加強自己「反詐騙」的能力,但我們也想要

提醒,書本知識所帶來的「好感覺」,也可能讓各位因為自覺「懂」得比較多,反而疏忽被詐騙的可能!此外,本書提供的知識雖然已經盡量用「通則」去描述詐騙行為,但詐騙集團的功力日新月異,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推陳出新。身為作者,我們也在煩惱,這本書會不會幾年後就「過時」;不過,依照目前詐騙案例來看,某些經典詐騙手法似乎永遠不會落伍。我們可以採取的預防也是。大家要謹記在心,小心千萬別因為「知道」帶來的安全感而鬆懈。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俗稱「馬後砲」。在閱讀本書案例時,許多部分的劇情與心路歷

程因為交代得還算詳細,有時讀著、讀著,我們心中會出現一種聲音:「哎!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這就是典型的後見之明偏誤。這類型偏誤的真正問題是,我們其實並不是真的「每次」都能知道事情會這樣發展,我們只是「覺得」自己知道。

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研究後見之明的社會心理學家尼爾・羅斯(Neal Roese)

曾有段很好的提醒:「如果你覺得自己早就知道這一切會怎麼發生了,那就表示你不會停下來去檢查,為什麼有些事情真的發生了」。

而這正是「後見之明偏誤」危險的地方。用後見之明的心態去看待每一起詐騙案,會讓我們對這些詐騙覺得司空見慣,理所當然,沒什麼好深究的,因此,我們便更不會去探討裡頭讓受害者真正被騙的原因。

若要破解後見之明,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反過來思考看看:「會不會在

某些情況之下,我也有可能被這樣的詐騙者給騙了?」這種思考方式稱為「反事實思考」,可以協助我們跳脫出自以為知道的立場,反過來去發現這些案例中自己沒有發現的資訊。

反事實思考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上行假設」,針對已經發生的事去思

考,如果滿足哪些條件,就會出現比真實結果更好的結果。我們可以去問的是,在這些詐騙案中,如果哪些地方「顧好了」,最後受害者就不會被騙了?另一種稱為「下行假設」更像是我們期待大家去思考的,若以自己為主角,在哪些情況下,自己也可能會被這樣的詐騙手法給騙到?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比較不願意「唱衰自己」去思考這種可能性,但研究顯示,在生活中練習下行假設的反事實思考,其實可以增加我們的快樂呢!畢竟,我們真的還沒有被騙。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

知識的詛咒指的是,在我們了解某些概念之後,就很難同理那些「不懂這些概

念」的人到底是怎麼搞的,以及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與他們溝通。但事實上,詐騙集團蠢蠢欲動的對象不只是我們,還有我們身旁的長輩,以及那些看似快要長大,但其實心智卻未必獨立成熟的孩子。所以避免知識的詛咒不只能幫助自己,更能幫助身邊的人,是相當重要的。

在理解了書中提到的各種詐騙背後的原理之後,我們也想提醒,在和不懂這些

概念的家人、朋友溝通時,切記保持耐心,也要發揮同理心。不妨稍加回想一下,還不了解這些概念的自己,在遇到類似新聞案件時,我們的思考模式是什麼?而又是在什麼契機之下,你決定購買本書來充實自己相關的知識?

沒錯,當初購買本書的動機其實非常重要。你是為了自保嗎?那應對這些詐騙

引發的焦慮感,將是你和家人、朋友分享這些反詐騙觀念很好的起點。因為他們很可能也跟你有類似的感覺。回到「不懂」的狀態,我們將能更有效地把我們已經吸收到的反詐騙觀念分享給親友。而在一次次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對於這些知識也將更為熟悉。

自由意志錯覺(free-will illusion)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認為我們的每個行為、言語都是出於「自由意志」的。今

天要買這本書,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我,今天把它讀到這邊的也是我。不過,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類的意識其實是個廣袤的領域,當中有我們接觸得到的「意識本身」,以及我們接觸不到,卻深刻影響我們每個決定的「潛意識」。

在知名著作《快思慢想》中,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延續了心理學家奇思.史坦諾維胥(KeithE. Stanovich)和李察.魏斯特(Richard West)的說法,把大腦思考系統區分為「系統一」與「系統二」。

系統一代表的是我們思考中比較反射、直覺的層面(好比,請快速算出:「8×7為多少?」),系統二代表的則是經過縝密邏輯、按部就班分析之後的理性思考

(好比,請快速算出:「6×5+34−20÷5」是多少?)。

自由意志錯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康納曼指出,一般民眾會認為自己的判斷,多半是經過縝密思考後才做出的(也就是歸因於系統二),但包含本書提到的眾多心理效應,其實都是負責直覺思考的系統一在搞鬼。而且很多時候,系統一實在太好用了,我們可以不費力、快速做出反應,負責縝密思考的系統二經常就省事地直接通過系統一的決策來進行。

「自由意志錯覺」指的就是,我們誤以為直覺的「系統一」並不存在,我們每個決定都是縝密的「系統二」好好地想出來而做的。

對大腦來說,縝密思考的系統二運作起來可是相當花費很多力氣的,這便刺中

許多台灣人的弱點:我們並不喜歡花力氣思考。當我們用直覺思考的系統一過日子時,其實比較省力,不用想太多,但很多時候就是這種「偷懶」,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雖然直覺思考的系統一並非「永遠」出錯,但在面對詐騙集團縝密手法的精心計算時,本書介紹到的各種「系統一的系統性錯誤」,永遠是系統二應該要出來避免的。

過度認為我們的「決策」完全操之在己、操之在意識、操之在系統二,其實也

是一種過度自信。我們以為自己總能理性地做出反應,但事實是,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它的限制,我們的大腦都是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而成的。不過,我們相信把本書讀到這邊的讀者,都已經學到很多「系統一」的bug(臭蟲)了。這種知識的補充,還有對「自由意志」的新認識,就是最好的破解之道。

▶▶ 閱讀更多 林昱萱, 周裕翔, 蘇益賢《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

 
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
文、圖節錄自有鹿文化
圖/有鹿文化提供
日子因一場疫病慢了。日子慢了,是客觀事實,還是主觀感受呢?唯有慢下來,我才明白我有多愛這個世界。蔡詩萍最新溫柔力作,疫病年代對日常最溫暖的回望,重新凝視生命中最不可取代的愛

內容簡介:人類常常在汲汲營營追求表面風光之際,忘記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順序。當時間癱瘓以後,我們還能一如既往的以為,日子可以正常過下去嗎?

  我們把上班當成日常,把工作視為當然。

  平日給自己,周末給長輩,陪孩子嬉戲卻總認為長大這件事還早。

  我們望著時間表分秒必爭,相信時間就是金錢。

  當時間軟癱以後呢?

  當很多視之為必然的不變,都改變之後呢?

作者介紹:蔡詩萍 ,我是蔡詩萍。

  一個政治學的科班生。

  一個文學的寫作人。

  一個藝術的愛好與評論者。

  一個業餘馬拉松跑者。

  一個電影紀錄片的重度影迷。

  一個相信自己走到最後依舊捧書閱讀而開心的老靈魂。

  拿過中國文藝獎章(散文類)。

  拿過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類)。

  寫過一些書,我優先推薦《三十男人手記》、《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蔡詩萍散文選》、《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我該怎麼對妳說 日常卽永恆》、《紅樓心機:我的騷動,渴望你懂》、《金瓶本色:你愛的是耽溺,還是沉淪》。

  最好的人生選擇是,晚婚但還是結婚、生女了,因而有了更多對人生本質與中場以後的思索。

  我應該會繼續寫下去。

  你等著。

  歡迎到我的個人臉書、IG上互動。

搶先試閱:〈當另一半說,我要你「給我」好好活著時!〉

清晨,微雨,風透。

送完女兒上校車。轉往加油站。認識多年的老闆,見我來,靠過來寒暄。

這麼早啊?

送女兒上學啊。

時間真快,以前看你們夫妻搬到這,來加油,小孩子還是北鼻,現在高中了吧?

還國三,不過也快高中了。

你們夫妻都沒什麼變哦,尤其你太太,前兩天來加油,還是一樣很漂亮啊!

我對她笑笑,她遞給我發票,我由衷的點頭:我太太是真的蠻漂亮的,沒什麼變!

我們相互笑笑,我啟動車子,駛出加油站。

是啊,一晃眼,都十五年了,我們搬來這所知名大學座落的市區邊陲。歲月總是在變化的。我們應該也是。不然女兒怎麼會從襁褓之中,長成如今亭亭玉立的模樣呢!總不會是一夕之間,豌豆突變成一落攀藤樹叢吧?變化,總在日夜交遞裡。感情,愛情,親情,無一不是。

疫情還在蔓延中,人心不免惶惶。有陽光,也令人心憂,何況碰上濕雨答答的日子。心頭也要發霉了。

我的大學同班群組上,都在集氣祝福我的老同學,知名的政治學教授王業立。他洗腎了好一陣子,一直在等換腎。前幾天,他貼了文,終於等到了。我們很為他高興。他還在春秋鼎盛之年,健康對他,對他家人,對他學生,對他熱愛的教育,無疑是關鍵的。我們很為他高興,有人捐了一顆腎給他。又隔了幾天,他貼了一張照片,是捐贈人與被捐贈者的合照。兩人雖然都戴了口罩,但我們同學一看都知道,天啊,那不是他結髮多年的太太嗎!

笑吟吟的她,與被捐了一顆腎的老公,兩人開心的合影。那笑裡,必然有過淚。那淚裡,必然有過日常的摩擦,有過個性的角力,有過你我太親密而不得不發生過的夫妻的點點滴滴。但都沒關係啊∼此刻,此時,我只要你好好活著,我只要你,「給我好好活著」,行嗎?你懂嗎?

我驅車轉過街角,在便利店拿了杯咖啡,看我同學的臉書。突然,眼角迅速被模糊占領。

哪對夫妻,哪個家庭,沒有自己的日常軌跡,沒有自己的夫妻故事呢?

我跟我太太,在好友聚會,非要合唱一些歌曲時,她有她的歌單,我有我的老歌,但我們從眾的,也要有幾首是可以被送做堆,夫妻合唱的歌曲。〈因為愛情〉是其中之一。我們唱著,唱著,竟唱過了好些年。

「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有時會突然忘了我還在愛著你」

是啊,寫歌詞的人,懂人生。當日子在一天天的交遞中,在孩子一寸寸的拉長中,在妳我一年年的變老中,不停歇的奔流後,我們難免忘了很多當年是怎麼開始的,那段充滿激情的時光。但,我已經不愛妳了嗎?妳已經不愛我了嗎?的確,在爭吵時,在賭氣中,在身旁偶有誘惑之際,我們或許會有那麼一些「忘了我還在愛著你」的困惑。但,我們真的不相愛了嗎?

我想起我的同學,我想起他的妻子,愛,唯有在「某一些關鍵時刻」出現時,才是挑戰、證明的時刻!我要你好好活著,我要你「給我」好好活著!我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促狹的念頭,我的同學,或許也跟我們很多同學一樣吧!平日,當太座要我們做這、做那,當她說出「你給我聽好⋯⋯」時,我們心中總有些嘀嘀咕咕,做惱公的嘀嘀咕咕。但當我們的太座,像我同學的太太那樣,說出「我要你給我好好活著」,因為「我要你」給我好好活著所以我決定「給你一顆我的腎臟」時,我們能夠忘記我們擁有的愛情不是幸福嗎!我也想到了,正在為生命奮力一搏的「國標女王」劉真,想到了她的老公也必然在日夜煎熬的交遞中,全力以赴,寧可以身替代的辛龍。

天地間,沒有日日夜夜水乳交融的愛情,在時間的長河裡,那像神話。可是,必定會有,也應該有,在日日夜夜交遞中,我們彼此堅信的,有朝一日,萬一有事,我會在你(妳)身邊的承諾。

這是夫妻,這是愛情,這是承諾。

「因為愛情/簡單的生長/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

相信我,老婆。相信我,老公。

我們相信,愛情,因為,那就是承諾。我們必須為對方,好好活著。在關鍵時刻,我願意為你(妳)再瘋狂一次!

後記:這是疫情中,看到兩起夫妻故事給我的感觸。很遺憾,劉真離開了。祝福辛龍,願他帶著女兒勇敢站起來。

▶▶ 閱讀更多 蔡詩萍《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

 
編劇魂/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
文、圖節錄自積木文化
圖/積木文化提供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內容簡介: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作者介紹: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搶先試閱:〈文章標題〉

作品來改編電影時,吳念真提到黃春明,我提到王禎和與七等生,之後我們決定先拍黃春明的三個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和<小琪的那頂帽子>。

這個計畫傳到民間電影公司後,竟然發生了搶購黃春明小說版權的風潮,有人搶先一步要把黃春明的所有小說版權購買下來。當我們趕到黃春明在宜蘭的老家時,差一點買不到這三篇小說的版權。最後我們向黃春明先生報告改編的方向和聘請三位新導演的計畫後,才簽到了這份後來改變臺灣電影史的三篇小說的合約。

為什麼是黃春明?因為他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他小說中的主角雖然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對於他們個性上的描述都非常清晰生動,無奈的處境也非常值得同情。例如<兒子的大玩偶>中以打扮成小丑掛著電影看板為業的三明治人(可以想像是現在用自己當成是人型立牌銷售房屋的人,或是在一些大型遊樂場所固定扮�某種角色為業的人),<蘋果的滋味>中被美軍的軍車撞倒送醫院急救的工人,<小琪的那頂帽子>中販售日本壓力鍋的年輕推銷員。從這樣具備了鮮明個性和處境的角色做為構思的起點,又具備了深刻動人的情節,⽽真正能觸動整個社會的集體情緒。這正是過去國片最缺乏的時代感和對社會的批判。把三個不同的故事放在一起,所有能激發��觀眾深刻的思考、探索、反省的感染力就爆發了。影片完成之後,立刻遭到電影公司上級單位「國民黨文化工作會」全面封殺。一部深刻的電影,能令威權控制的政府恐懼,必除之而後快,正是電影能創造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從一般觀眾的反應可以感覺到,電影中那些值得同情的小人物的言行舉止,才是他們真正被感動的原因。

所謂的「言行舉止」可就是改編者的功力了,編劇在人物的行為和對白中做了不少的加強,增強了整部電影的辛酸和幽默感。而這部電影的編劇正是吳念真,那已經是一九八三年的事情了。事隔十七年後,當我成為臺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的經理時,仍然沒有放棄要改編王禎和的小說成為影視作品的念頭,於是找了三組人馬同時完成了王禎和的幾篇經典作品<嫁妝一牛車>、<兩隻老虎>、<香格里拉>。選這幾個故事的理由和選黃春明相同:這幾篇小說中的角色、情節和時代意義都相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回憶在中影時期,先選擇黃春明而暫時捨棄王禎和的原因是,改編黃春明的小說比較容易忠於原著精神,觀眾也比較容易接受,當然也有票房上的商業考慮。相較於黃春明筆調間的熱情、溫暖、同情、浪漫、擁抱,王禎和的小說更接近現代寫實主義,他的筆調相當冷靜,和每個角色都保持一種距離,近乎殘酷。所有的悲憫和同情一旦在編劇時處理不好,會成為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甚至剝削小人物。這正是做為編劇時最難拿捏的地方,也是改編這類鄉土小說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近幾年來,處理類似小人物的故事的臺灣電影,能掌握住謔而不虐、悲憫關懷精神的當屬《大佛普拉斯》了。編導黃信堯把影片建立在臺灣早期默片時代說戲人和黑白臺語片的基調上,用旁白來掌控觀眾進進出出戲劇的節奏,打破了許多正統編劇教材上的規則,例如「能夠不用旁白就不要用旁白來解釋劇情」這樣的原則。黃信堯的作品再一次顛覆了傳統僵化的編劇理論,自成一家、非常精采。《大佛普拉斯》雖然不是由文學改編,但卻是由黃信堯自己的短片改編成長片。這過程有點類似我們看到了一個短篇小說,覺得從人物、情節到結構都很適合拍成一部長片,於是思考在結構上如何改變──這是我所見過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大佛普拉斯》的改編,不只是把「短」的拉成「長」的,而是打掉原來的結構,重新架構出一個全新結構,再把原來的人物、情節放進這個全新的結構中。在全新的結構中也會因為結構的改變,增加了一些角色或是情節,例如在長片中多了一個比原本兩個主角更虛無的、沒有語言的、沒有方向的流浪漢釋迦。這直接讓我想到王禎和在小說《嫁妝一牛車》中引用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名言:「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導演重新創造了一個打扮乾淨整齊卻沉默、無言,只有一臉茫然表情的釋迦,一再投射出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另外兩個角色肚臍和菜脯,使得這部作品更加完整而深刻。

◆在《看海的日子》中,黃春明對小人物的悲憫情懷和對環境氛圍的精準描繪十分值得我們當成教材來研究。這篇小說在結構上相當嚴謹,作者也用小標題分出了劇情發展的段落,從妓女戶所在的南方澳漁港的季節生活描述的<一、魚群來了>,到女主角白梅在火車上遇到已經從良而且做了母親的鶯鶯,勾起她痛苦回憶的<二、雨夜花>。從在火車內繼續回憶白梅和鶯鶯不同命運的比較,和對於擁有自己的孩子的渴望的<三、魯延>(鶯鶯的孩子的名字,生命延續下去的意思),到故事中令白梅真正動容到想要和他生一個孩子的討海人阿榕的出現,和兩人有限的相聚卻給阿梅無限想像和期待的<四、埋>(埋下微弱的希望、被埋葬在殘酷社會中的命運)。從白梅返回九份坑底的老家引發了自己悲慘的童年回憶的<五、坑底>,到白梅懷胎十個月非常詳盡的描述<六、十個月>,和最後一段白梅抱著沒有爸爸的孩子去看海的 <七、看海的日子>。

如果順著小說原本這樣七段式的結構,在時間的順序上是非常清楚的:現在進行式和幾段不同時期的回憶,如果在結構上完全忠於原著,其實是很好也很簡單的改編方式。回憶的部分可刪可增,問題也不大,因為原著在人物的個性、情節的安排、情緒的轉變都非常鮮明。

但假設要把這篇小說改編成短片呢?那就得有更大膽的取捨了。曾經有位十六歲學生想要挑戰重新改編《看海的日子》,我試著向她提出一個很大膽的建議,把七段中的第六段<十個月>拿出來成為新的劇本結構,其實這一段很長也很重要,佔了全篇小說的三分之一,而且在文字上對每個月的描述相當優美:「五月的陽光並沒有掉落坑底這個角落」、「六月是土地向勞力還債的時候」、「七月有時只是屬於某一個人的」、「八月、九月和十月在他們的記憶裡,像一隻貓那樣的走掉」、「十一月是有潔癖的」、「十二月脱去以往的黑紗,露出笑容走來了」。

如果就用白梅懷胎的這「十個月」做為現在進行式,分成十個小段,每一段都用上黃春明在小説中的文字做為開場旁白,其中穿插編劇想要放在其中的回憶,是不是會有另一種可能?

所以要將一部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真的是有無限的可能性,那個學生結束我的課程後,仍然一直執行著這個改編計劃。

▶▶ 閱讀更多 小野《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

 
閱讀筆記
《云與樵──獵影伊比利半島》/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小城
夏夏聯合報
推薦書:蘇偉貞《云與樵──獵影伊比利半島》(印刻出版)

不只一次在訪談中讀到,作家慣常把住家空間布置成白。衣物、枕巾和床單,是白,柔軟的織料。和她的字不同,又黑又硬,像一根針,工筆刻畫物事,精準得令人咋舌,需要極大的耐性,因而這樣的細膩編織出另一種溫柔與韌性。

就連作家出現在眾人目光下的身影,也經常是如此,一身素淨,那是要極大的自持與內在轉化才能有的亮潔。

披著這一身白,作家出發去旅行了。

《云與樵──獵影伊比利半島》是作家的旅行隨筆,走訪巴塞隆納、波爾特沃、里斯本、西維爾等地。開場,先引了楚浮的電影《夏日之戀》為這段遊歷鋪上一層浪漫色彩,跟著便展開一連串緊湊的詳敘。作家不厭其煩記下時刻、車次、餐廳、住宿點、紀念品及價格等構築現實世界的一切符號,標出物與景的地圖。全書一氣呵成,每個段落、分頁是快速切換的畫面,像極了一場紙上「直播」。景致雖是簡筆帶過,但因著深厚的速寫功力,閱讀時反而能體會旅行中特有的漂泊、隨興與不確定,遂將時間感盪入了另一個極端。因此讀者亦可慢讀,慢得像是捨不得返家的旅人,賴皮在旅途上,反覆地翻著晃著。

書裡的時序同時也是雙軌的。一軌是邁開腳步的當下,在途中,一軌是所置身之地帶來的漫想與回想。

是啊,像極了班雅明,他為城市文明帶來了晃遊的行走方式。像是不經意,實則是放下固著的自我,還給城市足以傾吐的留白。並且,作家也真到了班雅明晃遊的終站,為我們指出在歷史裂縫中獨一無二的一日,致使這名偉大的漫遊者走向死亡之途。(比起藝術家為其設計的紀念碑,我更驚訝當地人虛構出墓園,「可以從打聽者那裡得到小費」也是一種另類的紀念方式)

經常聽人開玩笑說,旅行就是去到別的地方,看看別人過的平凡日子。日子到哪裡都是平凡的,平凡中的小確幸之一是故人不遠千里來相會。作家此行亦拜訪住在西班牙的香港作家黃碧雲,我們因此得以讀到相隔兩地的友人書信,為書中擴充出了另一個時空摺縫。在信裡,她們各自寫著、跳舞著、畫著、病著、生活著,「沒有理想的生活。如果眼前的還可以,已經是理想了。」在旅途中,總是讓我們更能察覺自身的孤單與渺小,並欣喜地發現在遙遠生活的他人與我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

既然是旅行,便有結束之時,回歸生活之時。有人生活是為了累積下一次旅行,有人旅行是為了享受生活。又或者,在被困之時讀上這樣的一本書,「一如貝都因人坐著移動,馬背上靜止的移動,游牧。」讓精神展開一場旅行式的生活。

 
揭開日本黑暗面的導演
是枝裕和說,他的電影含蓄地批評了現代日本,探討孤立、社會隱形以及伴隨職業成功而來的靈魂麻木,內容引發了許多的討論。《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描述了四個年幼的孩子被母親遺棄在東京小公寓的故事。

為愛朗讀 用故事的力量擁抱孩子
媽媽們,有多久沒坐下來跟孩子念一本書?這次找來名人親子,分享如何透過閱讀經營親子時光,更邀請到努力為童書、兒童劇團付出的說書人,談談他們的初衷。陪伴孩子,不只有玩樂,共讀的力量遠比你想像得還要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