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6/17 第11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貧窮女性化」這個社會,給了她們什麼樣的明天?
西方討好?俄羅斯敬重他?中東各國師從他?讓可能分崩離析土耳其比過往更堅強?
滅絕,確有其事!當地質學結合生物、大氣學,就是探尋生命起源

新書鮮讀
「貧窮女性化」這個社會,給了她們什麼樣的明天?
圖/寶瓶文化
書名:《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

內容簡介:「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一個19歲女孩的心聲。(父歿、母病,她打零工養活一家四口,借貸上學……)大學一畢業,便負債二十年的學貸女孩;深夜拖著行李箱,茫然無依的漂流少女;半坪小窩,蝸居逾兩年,母女三人同為網咖難民;單親媽媽最後的生存希望,是附設免費托兒的酒店……這個社會,給了她們什麼樣的明天?

日本平均每三名單身女性,就有一人深陷貧困。而在臺灣,女性戶長的「家戶貧窮率」高於男性戶長,女性的平均薪資卻只有男性的八成六。

這是沒有終點的惡性連鎖:家庭關係斷裂、社會資源潰敗、穩定工作無望,年輕的單親媽媽孤立無援,或是投靠更邊緣的性產業;而她們的小孩長大之後,又繼承新的貧困家庭……我們真的可以將所有責任都推卸給這些默默努力的人嗎?

作者介紹:日本NHK特別採訪小組(NHK「女性ソ貧困」取材班),日本NHK電視臺特別採訪小組,秉持親身採訪、感動人心等理念,不畏挑戰,大膽地挖掘真相,致力於深入探討重大社會議題。《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一書,收錄了系列專題報導中,未曝光的訪談內容。早在一九七八年,已有美國學者提出「貧窮女性化」問題;時至今日,在全球的貧窮人口中,女性仍占了近七成。對於在人生起點就被剝奪了希望的底層女子,「傳達她們的真實心聲」是報導的最大動力。

搶先試閱:〈看不見的貧困〉家務、打工、自繳學費的重擔

友美•19歲──「我最想要的就是擺脫現在的狀態,但期待愈高,失望就愈大。」

調查開始後不久,我們就遇到了十九歲的友美。

打扮有點男性化的友美很靦腆、寡言,顯得比實際年齡更加稚嫩。但是我們的提問,她都認真回答,並遵守約定的時間,可見她是個做事有原則的人。

友美成長於單親家庭。父親在她小學一年級時去世了。現在她與四十多歲的母親及兩個妹妹,一家四口租住社會住宅。

友美在國中畢業後,考上了四年制的函授高中。我們剛開始採訪她時,她即將高中畢業,正在考慮今後的升學出路。

她的母親在瓦斯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但患有慢性病,有時會因身體不適而臥床不起。因此,家裡的收入不穩定,生活窘迫。

為此,友美完全沒想過向母親要生活費與學費。所有的學費都得靠自己,她只能在自己的經濟能力範圍內選擇學校。

她從上高中後,就開始到便利商店打工賺錢。為了控制工作時間以便兼顧學業,她設定打工的收入為平均每個月五萬日圓左右。而到了暑假等較長的假期時,她就選擇在時薪較高的早晨和晚上,一天上兩班。

這筆薪水,主要用於繳付自己的餐費、電話費和學雜費等支出。為了幫母親分憂,她每個月還從拮据的收入中拿出一萬日圓貼補家用,替妹妹繳電話費或借錢給母親。

因此,友美幾乎沒什麼存款。有時在發薪水前,連電話費都繳不起。每個月總有幾天,手機會被停掉,每當這時,她都會事先告訴我:「從今天開始,我的手機不能用了,有事請與我母親聯絡。」

在家裡,長女友美是主要的勞動力。她從國中開始就帶頭洗衣、做飯和打掃。上高中以後,上學、打工、家事的輪番作戰,令她體力透支,常常都是把便利商店不要的便當包回家,給妹妹們當晚飯。

我問友美,除了這些便當以外,她還吃什麼。她說:「有時吃泡麵,有時買點麵包湊合一下。」

打工很辛苦,當她回到家,往往已筋疲力盡,所以更想早點睡覺,吃飯不是最重要的了。她一天的飯錢控制在五百日圓左右,很多時候一天只吃一餐。

友美同時也是妹妹們的精神支柱。妹妹們還在念小學時,學校有事情,都是跟友美聯絡;她們生病時,她還會向自己的學校請假去照顧妹妹。

◎「我的理想是能過普通的家庭生活。」

其實友美還有一個大四歲的哥哥,國中時,曾經與友美一起分攤家裡的擔子。

但不久前,哥哥一個人離家了。他也在便利商店打工。

也許是累積了太多對生活的不滿,他在離家之前的那段時間,經常大發雷霆。他們家現在還留有當時的痕跡──儘管已是寒冬,廚房裡,被踢碎的玻璃窗依舊殘缺不全,冷風不斷從缺口處颳進來。

我問友美,她是否會像哥哥一樣,高中一畢業就離家獨自生活。她立刻回答說:「我從沒想過要離開家。妹妹還小,而且我也離不開家人。」友美的語氣說明了,她已經在無形中把自己當成這個家的支柱。

我問友美,她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她沉默了一會兒,仰望著天空,說:「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我最想要的就是擺脫現在的狀態,不用為了打工而摸黑早起,早上能夠在正常時間起床、上班,傍晚按時回家。期待愈高,失望就愈大。我只要偶爾感到小小的幸福就夠了。」

她的理想只是過普通的家庭生活。她那被日常生活所驅趕、已經無力去展望未來的眼神,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親突然離世,使一家五口淪為單親家庭

友美的母親年近五十,在瓦斯公司的客服中心負責接電話,工作分為白班、夜班與數天一次的住宿值班,非常辛苦,而且還是臨時工。

丈夫在世時,她不用外出工作,主要是料理家務。丈夫突然離世後,由於與夫家的親戚關係不睦,她便帶著幾個稚兒搬到別的地方。身為母親的她,不僅是毫無預警地突然變成單親,就連居住環境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扶養四個孩子的擔子壓在她的肩上。

她在婚前雖然上過班,但之後十幾年一直是家庭主婦。當時要再次回到社會工作,她的心情可想而知。

像友美家這樣,身為家庭支柱的男主人因生病、事故等原因離世或無法工作的例子,隨時有可能發生。婚後進入家庭而長期與社會脫節的女性,想要再次踏入社會,並不容易。她們既沒有勞動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術,也跟不上時代變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重新適應。

友美的母親透過協助單親家庭就業的機構幫忙,接受職業訓練,學的是婚禮策劃,在聽了半年的講座之後,考取證照。但是,她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職訓與就業並未連結起來。

母親回憶,找工作時最大的問題是自己超過三十五歲了,而且孩子們都還小。她感嘆地說:「雖然上班的年輕女性也很辛苦,但是三十五到四十幾歲的單親媽媽,完全是被各種工作機會排除在外啊!」

要創造女性可以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的環境,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除了這次採訪外,我們另外也聽說許多單親媽媽在面試時,由於公司提出不能因孩子的事情就突然請假,而不得不另覓他處。許多單親媽媽身旁沒有能託付小孩的人,所以一旦孩子生病、發燒,就不得不請假。但是,能夠體諒單親家庭這種情況的公司不多。

友美的媽媽也碰過這種釘子。她原本想當正式職員,卻沒被錄取,只能賣保險,打打零工。由於收入不穩定,即使加上單親家庭的補助,生活也十分拮据。

非正職一般是按小時計算薪資,沒有做,薪水就會變少,而且很難享有與正式職員相同的福利。

◎在貧困家庭裡,「教育機會」與「學習意願」皆被剝奪

年僅十九歲的友美,在家庭裡扮演著各種角色。面對記者的採訪,她表情不多,非常淡然。只希望像普通人一樣生活的她,為了生存,幾乎竭盡全力。學校也是靠她自己爭取來的,將來還得負債上學。

在現實生活中,與一般家庭的孩子相比,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縮小升學的選擇範圍,即使有各種專科學校、短期大學和一般大學的選項,他們也拿不出這筆費用。

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在各個層面上都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友美也是其中之一。我看了她國中時期的影片,在夏令營、畢業旅行等需要花錢的學校活動中,都看不到她的身影,由於經濟因素,這些活動她都無法參加。

此外,在單親家庭裡,孩子得負責家務、賺錢貼補家用,許多人根本沒有餘力上學。友美就是沒有考上她想念的普通高中,只好讀函授學校。她說在她念的那所函授高中裡,有很多朋友的境遇與她相同。

據說在非全日制和函授制的高中裡,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上課態度都很有問題。在這些沉痾已深的學校裡,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環境都不好。事實上,這次我們在採訪東京近郊的這類學校時,便發現每五名學生當中,就有一人出身於低收入戶家庭。老師們也都深切體認到,學習能力與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我就遇到這樣一個女孩,為了賺錢貼補家用,她在飯店打工到半夜,早上起不來就曠課,學習跟不上,連畢業都成問題。這樣的孩子,有不少人在畢業之前便中途辦退學。他們的家人往往對教育和學歷重要性的瞭解不夠,也不勸阻孩子,而放任其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現象: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的孩子們,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漩渦裡,而背後原因便是貧困的僵化。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日本NHK特別採訪小組 《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

 
西方討好?俄羅斯敬重他?中東各國師從他?讓可能分崩離析土耳其比過往更堅強?
圖/馬可孛羅
書名:《艾爾多安的崛起:一場為了信仰、權力、國際地位,建構土耳其靈魂的新戰爭》

內容簡介:為何歐美西方討好他、俄羅斯敬重他、中東各國師從他?艾爾多安到底有何魅力與技巧,讓可能分崩離析土耳其比過往更堅強?想到土耳其,你可以問問看自己:這是個民主國家?還是集權統治國度?是世俗化的伊斯蘭資本主義典範?還是逆行倒施的宗教保守右派?這些疑問,終歸一人:二十年來你看到的土耳其,就等於艾爾多安!他是土耳其共和國建國百年,唯一與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相提並論的政治人物!

作者介紹:漢娜.露辛達.史密斯(Hannah Lucinda Smith),擔任倫敦《泰晤士報》駐土耳其特派員期間,報導武裝衝突、軍事政變與艾爾多安總統的爭議性崛起。這段期間,她也進入敘利亞反抗軍佔領區、伊拉克對抗伊斯蘭國的前線,並加入二ま一五年湧入歐洲的大規模難民潮進行報導。

搶先試閱:〈建立艾爾多安品牌〉

總統喜歡戴墨鏡。這是他多年打造出來,一種介於伊斯蘭主義者與黑手黨老大之間的形象。

精心修剪的八字鬍從一開始就存在,這是任何虔誠穆斯林男人的標準配備。一九九○年代,在蓬鬆髮絲襯托下的八字鬍還是閃亮棕色;幾年來,同一個主角身上,兩者都愈來愈短,也愈顯灰白。艾爾多安身邊的小圈子裡,八字鬍宛如伸展台上的新時尚。二○一七年公投逼近時,《每日郵報》(Daily Mail)記者發現三十名內閣成員中,二十七名都蓄著「杏仁鬍」(badem biyik)。沒蓄鬍子的三人中,有一位是女性。

此外還有過大的西裝外套,通常是深灰藍色的交叉格子設計。這些外套一開始在二○一四年八月的總統選舉登台,當時艾爾多安首度贏得大位。自此這些外套成為經典,以至於我朋友決定在吵鬧的公投後於派對上扮成艾爾多安時,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蓄一個禮拜的鬍子,然後穿上一件這種外套。二○一五年,當外套開始在艾爾多安的圈子裡流行時,一名土耳其頂尖設計師給它取了名號:「普萊斯托葛式」(prestogal)外套。

「艾爾多安總統是將格子時尚帶到土耳其的人。沒人影響我們總統;他也不追隨世界潮流,而是開創自己的時尚。」設計師列馮.柯爾登其揚(Levon Kordonciyan)告訴土耳其國營的安納多盧通訊社(Anadolu)。

還有細金邊的飛行員風格墨鏡。艾爾多安在群眾集會與遊行現場都帶著這些漆黑墨鏡,眼神難以辨識。當他跟大批追隨者走在一起時,他們全都身穿黑衣,戴著與他相襯的墨鏡,你會以為黑幫老大來到此地。高階政治人物出門必有的吵雜車隊也是如此:首先是摩托警車隊,接著是大批成群的擋道車,佔據高速公路長達半公里。自從艾爾多安成為總統後,這些現象四處可見,目前為止他本人的車隊陣仗最大,通常會在安卡拉看到。政府車隊經過時,好幾個路口得要管制到順暢後再開啟,讓首都已經糟透的交通雪上加霜。

很難猜測這類特權會延伸到什麼程度。當然,艾爾多安出門就是如此,其他內閣高官也是如此。二○一六年八月,政變企圖失敗後一個月,總理畢那利.尤迪倫的媒體團隊邀請我跟幾十名外國記者,前往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岸的一處鄂圖曼宮殿。歡快的尤迪倫安排在花園裡,跟我們共享豐盛的土耳其早餐,包含起司與多汁無花果、細緻紅茶與熱騰騰的酥餅。同時間穿戴黑T恤、綠灰色戰鬥褲、墨鏡與耳機的男人手持衝鋒槍,巡視現場每個角落。經過兩小時的討論,祖父級的尤迪倫謙遜真摯地表示我們應該多聚會,我們看著他在一段精采政治演出後,搭乘直升機離去。

其他部長出門時則比較低調。二○一六年九月在土耳其東南方庫德族區域的實質首府迪亞巴克爾,當時安卡拉新任命的市長剛到任,我正好也在城內首屈一指的早餐名店裡。這座鄂圖曼建築哈珊帕夏驛站(Hasanpaşa Han)建於十六世紀,是一棟圍繞著中央露天庭園的兩層樓餐飲購物中心。當年穿越絲路的商販會在黑色玄武岩牆內過夜,馬匹在鋪滿草的中央空間休息,人員則在四周相連的房間內用餐過夜。

今日,地面層攤位販賣各種雜貨、鮮豔絲巾與印著庫德族英雄形象的地毯,一度可能會發現庫德工人黨領袖阿布杜拉.鄂嘉蘭的頭像。不過現在地毯商則謹守比較不爭議的人物,多數是庫德族歌手與詩人;如同我在境內其他區域所見,沒有人敢賣任何有艾爾多安形象的商品。穿過狹小的拱門廊,厚實外牆的黑暗內部,陡峭石階向上延伸,就像中世紀城堡內的神祕通道,通往二樓露台。迪亞巴克爾風格的早餐餐廳設在此地。起司、橄欖油、果醬、辛辣塗醬、番茄與小黃瓜切片、蜂蜜、濃厚奶油(kaymak,一種土耳其凝脂奶油)、中東芝麻醬(tahini)、煎蛋、奶油煎香辣臘腸,無數小碟子堆滿餐桌,加上隨時再續的無限量麵包與紅茶。

當時我跟翻譯及她的朋友一起用餐,該朋友曾在安納托利亞規模最大的亞美尼亞教堂聖吉拉戈斯教堂(Surp Giragos)註6前的廣場上經營咖啡廳,直到當地庫德工人黨武裝分子與土耳其維安部隊的戰鬥淹沒了一切。二○一五年十二月他關上咖啡廳,離開後十個月內都未曾返回,但一位設法進入宵禁區域確認教堂狀況的同事幫他拍了照片。哀傷與憤怒讓他的手抖了起來,不只是他的咖啡廳,還因為聖吉拉戈斯教堂的慘狀。他拿起手機讓我看士兵在本堂高聳的歌德拱門下設立的營地廚房,並把聖像改成阿塔圖克的肖像。

就在這一刻,跟尤迪倫隨扈裝扮相仿的近身保鑣陸續進入,散布在驛站的兩層樓。此起彼落的對話聲突然靜了下來,彷彿有人關掉音量,接著市長走進來,入席他的早餐桌。談話聲慢慢恢復,但我們不再討論教堂以及這些厚實古牆外肆虐附近區域的戰爭,整個早上只聊些普通小事。

然而艾爾多安上千房間的宮殿──阿克薩瑞宮──公開廊道上掛置的肖像裡,卻展現著這位土耳其統治集團頭號人物的另一面。他仍舊穿西裝戴墨鏡,卻置身世界的悲慘地點,而非權力場域;他親吻戴頭巾老婦人的手,或受到非洲兒童愛慕擁戴。

總統周圍的忠實成員,甚至連他的敵手,經常堅持這種個人溫暖是真的。一名在總統府工作的低階官員告訴我,會議中艾爾多安會堅持自己說話前,給每個人先上一杯茶。一名顧問堅稱,他訓斥土耳其人至少該生三個孩子,只是因為他在乎這些人就像他關心自己的家庭一般。艾爾多安任命的外資投資委員會主席則說,人們視艾爾多安如同自己的父親。

曾見過艾爾多安的人一再認為:他很有趣。但他對那些政治反對者施以鐵腕的直覺反應,也是人格中貨真價實的一部分。

「我從他的生命與家庭中理解到,他並不關心宏觀層面。」一位前幕僚告訴我。「他可能會落淚幫助某個人;但你若告訴他數千人在此聚集,他會派人突擊逮捕他們。千人涉及政治;前者則是人性。」

外交官的描述也很類似。艾爾多安當然可能頗具魅力,他們同意他的個人溫暖是真的,但也說他可以尖酸刻薄、蓄意刁難,特別是他感到不合己意或不受尊重的時刻。

「我並不覺得他特別有趣,但他確實很有存在感。」一位外交官說:「他相當溫暖,總是會拍拍我的背。要達到成功目的,你必須擁有某種特質,而他確實有。他很有吸引力,這一點並不常外顯。公開演講中他常看來憤怒嚴峻,但私底下並非如此。」

另一位在任期內曾數度親身感受過總統憤怒的外交官認為有兩個艾爾多安:「一個是想交朋友、具有外交手腕的世故之人,試著以他的能力影響他人。這是美好的艾爾多安。但是還有強硬、糟糕的艾爾多安。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出現。」

土耳其之外,艾爾多安變幻莫測且經常相當頑固的性格,讓他贏得的誹謗比粉絲更多。然而在土耳其內部,這個國家雖然經常展現西化外表,內裡核心仍舊是個東方國家──這一點卻被視為他最大的特色。

「他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不論對錯,他都認真以對。」一名前顧問告訴我。「他很透明,這在土耳其是件好事。他什麼都不隱藏。他有話直說,這就是他為何會出這麼多錯。他有時候會說出蠢話,但不像歐洲政客那一套。他比較像是個領路人,就像鄂圖曼時代的政治人物。」

▶▶ 閱讀更多 馬可孛羅 漢娜.露辛達.史密斯

《艾爾多安的崛起:一場為了信仰、權力、國際地位,建構土耳其靈魂的新戰爭》

 
滅絕,確有其事!當地質學結合生物、大氣學,就是探尋生命起源
圖/左岸文化
書名:《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內容簡介:這段大歷史不僅關乎地質,還包括動、植物,山川、河流、地震、大洋、大氣,以及其他星體,貨真價實是部地球萬物的歷史,也呈現出人類如何創造自身?人類如何發現和發明大地的時間?深時間如何需要歷史感?佛洛伊德曾說,有三大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自我定位。哥白尼將我們從宇宙的中心移開,達爾文將我們變成赤身裸體的猿猴,第三場就是他自己,揭發了我們潛意識的深度,其實,在這些之外,還有第四場革命,那就是地質學發現:人類擔當主角的時間很短,地球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無人類的世界。細究這場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將會挑戰我們思考的慣性。

作者介紹:馬丁・魯維克Martin J. S. Rudwick,兼地質學家和科學史家身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以地質學為業時,研究主題為,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無脊椎動物腕足動物門。

搶先試閱:〈滅絕,確有其事〉

滅絕,確有其事

截至十八世紀晚期,對於相關證據有第一手經驗的博物學家們,已經有了心照不宣的共識──地球歷史的整體時間跨度,必然大幅超越前幾代人信以為真、當作常識的區區幾千年。不過,在這一段剛拓展開來的深時間跨度中究竟發生什麼事,始終五里霧中。

學者們探勘、描述了歐洲好幾個地方的岩層堆疊,顯示在一段起初並無任何生命存在的期間(以第一紀岩層為代表)之後,是另一段海中充滿大量生物的時期(以第二紀岩層為代表,其中經常有豐富的化石),而人類一直到最後一刻才出現在舞台上(顯然完全沒有任何化石代表他們)。

可是,就連這種粗略的地球深歷史輪廓,都帶有不確定與爭議。就說布豐吧,他把這段歷史擴張成《創世紀》中創世敘事的世俗版本,但他的說法建立在薄弱的證據上,很容易被人當成純屬想像的科幻小說。

德呂克根據大量的證據,主張在相對晚近的過去曾發生一場獨一無二、斷裂性的「鉅變」;但是,由於他把這場「鉅變」跟挪亞洪水的故事畫上等號,像赫頓等拒絕採用任何宗教文獻、不接受自然常態發展會有這種例外偏差的人,便會強烈否認他。赫頓等於同時拒斥布豐以截然不同的「紀元」構成的序列,以及德呂克的戲劇性晚近「鉅變」;他反而主張地球是一架平順運轉的自然「機器」,類似的「世界」不斷重複循環,始於永恆,終於永恆。

即便因為所有這類整體觀太自不量力、太不成熟而姑且不論,但其他博物學家的研究──在尺度上沒那麼宏大,但在田野調查方面通常做的比較透徹──在重建更可靠的地球深歷史時,成果也相當有限。

尤其是,他們的圖像對於生命本身是否真有任何發展的歷程(除了姍姍來遲的人類以外),仍莫衷一是。深海發現的「活化石」意味著任何顯而易見的早期生命歷史序列,或許都只是根據對現今世界不夠充分的知識所推導的假象。例如較深、較古老的第二紀岩層中有豐富的菊石與箭石,較年輕的地層則無,但這或許只是跟牠們在當時與現在的深海棲息地位置有關。說不定,牠們並未完全滅絕。

除非生物滅絕確實是自然世界經常發生的情況,否則就不能把化石當成大自然可靠的「錢幣」或「遺跡」,作為地球深歷史早期階段的可信證據。偏偏人們對滅絕一事完全無法確定:所有紀錄詳實的滅絕案例,都能歸結於人類近期的所作所為,知名案例如印度洋模里西斯島(Mauritius)上面不會飛的渡渡鳥。

何況人類的本能會強烈懷疑這類大自然中生物滅絕的真實情況,無論是猶太──基督教有神論中慈愛應人的神,或是啟蒙自然神論中幾乎非位格性的至高存在,既不會也不能允許任何受造的物種走向滅絕,除非是因為罪惡的行為,或者是因為人類粗心之過。

因此,對於任何想了解久遠過去的嘗試,滅絕問題都是關鍵。正因為如此,骨頭化石才會在一八○○年前後成為博物學家注意力的焦點。「俄亥俄動物」的化石對這件事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就算實際上跟任何已知哺乳類完全不同,但這種動物說不定仍然以「活化石」的樣貌,生活在北美洲或中亞未經充分探索的內陸。

不過,要是能證明還有其他化石骨頭跟任何現存物種截然不同,完全滅絕的說法就會更為有力。所以,化解這種不確定性的最大希望,就在於比較化石與現今動物的骨頭,而且要調查得更細緻,檢視的物種範圍也要更大。

有一位博物學家在恰到好處的地點與時間做了這件事,事實證明他也有這一行需要的絕佳天分。法國大革命最血腥的階段恐怖統治結束後不久,年輕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獲得任命,成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下級職員。自然歷史博物館才剛經歷「民主化」,從君主制舊政權底下由布豐專斷管理的巴黎學會中脫胎換骨。

人在館中的居維葉得以接觸世界上最好的動物學標本蒐藏,這對於比較化石與現今物種來說,可能是最好的資料庫了。他抵達巴黎後不久,法蘭西學會(此機構取代了舊有的皇家科學院,就像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情況)便收到了若干版畫,畫的是西屬美洲出土、不久前在馬德里拼成的化石骨頭。居維葉把這些骨頭跟世界各地現存的哺乳類相比較。

他提出驚人的主張:最接近這種動物的是現存的樹懶與食蟻獸,而這些他後來分類為「貧齒類」(edentates)的哺乳類動物,可是比化石骨頭小得太多了。這暗示著他稱之為「大懶獸」(megatherium,意即「巨獸」)的動物恐怕已經滅絕了,畢竟牠體型這麼巨大,如果現今尚存,人在南美洲生活或工作的歐洲人必然會聽到消息。就像「俄亥俄動物」,「大懶獸」是自然史研究逐漸使用全球資源的絕佳實例,只是實際上仍幾乎都侷限在歐洲式的解讀。

幾乎在同一時間,居維葉仔細分析了猛獁象的化石骨頭與牙齒,跟現存的大象比較,從而強化了自己的論證。他很幸運,館方恰好獲取了相關的新標本,那是從荷蘭掠奪來的文物(法國在不久前的革命戰爭中征服了荷蘭)。居維葉證實印度象、非洲象是截然不同的物種。更有甚者,他還宣稱猛獁象與兩者完全不同。

他主張其間的差異之大之徹底,就跟(打個比方)山羊跟綿羊一樣;這些差異無法只歸諸於年齡、性別或環境的影響。布豐主張在西伯利亞發現熱帶哺乳類動物遺骸一事,證明全球正逐漸冷卻,但居維葉的發現卻嚴重打擊了他的說法。

此外,動物屍體是被巨大海嘯型態的大洪水從熱帶掃到西伯利亞的另一種說法,可信度也大受影響。假如猛獁象確實是不同的物種,說不定找到骨頭的地方就是牠生存的地方,意即非常能適應當地至今依舊的嚴寒氣候。這一點不久後便得到證實,有人在西伯利亞凍土中發現猛獁象骨架,連厚重的皮毛一起保存了下來。

居維葉相信,這種比較解剖學的事實「就我看來,證明在我們的世界之前,還存在一個被某種災難摧毀的世界。」他來到巴黎之前就讀過德呂克的著作,這位老鴻儒的看法──「過去世界」因為猛烈的自然「革命」而與現今世界斷裂──仍清清楚楚迴盪在他心裡。

居維葉隨後研究「俄亥俄動物」,斷定牠其實跟大象或猛獁象完全不同,應該另立一個新的屬,他命名為「乳齒象」(mastodon,暗指其巨齒上乳房狀的突起物)。他進而主張在西伯利亞隨猛獁象一同發現的犀牛骨化石、巴伐利亞洞穴中找到的大型熊化石,以及從世界各地沖積層中找到的其他許多哺乳類化石,全都跟目前現存的相應物種不同(用今天的術語來說,他研究的是更新世巨型動物〔Pleistocene megafauna〕)。

法蘭西學會意識到這項研究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幫居維葉發表了一份聲明,呼籲博物學家與化石蒐藏家能把進一步的標本,或者至少是精確的素描寄來給他。

縱使當時正值世界上第一場全球戰爭(編按:指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國際間仍慷慨響應,讓他得以大幅擴充相關標本的資料庫,他也穩定發表科學論文,分析一個接著一個的哺乳類化石,各自與現存最接近的相應物種做比較。

居維葉採取精準的科學研究策略,把研究焦點擺在大型陸生動物遺骸上,因為這些物種的後代(要是有任何「活化石」存在的話)很難視而不見。就算牠們生活在各大洲未經探索的偏遠地帶,大型動物就是不太可能躲過注意;即便博物學家還沒有親眼見到活體,牠們也很可能出現在獵人的報告,甚或是原住民口耳相傳的傳說中。

居維葉體認到,自己支持生物滅絕屬實的論點,只能靠機率加以證明。他能證明這些化石與現存任何物種之間有別,只要這樣的化石數量愈多,該物種就愈有可能真已滅絕(居維葉的研究在一八一二年完整發表,同年還有一部同等重要的數學機率巨作出自他的老同事皮耶──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他讓機率的概念廣為人知,影響深遠)。他的論據要靠累積,隨著他對各種化石骨頭的細緻分析發表得愈來愈多,其主張也更形穩固。

居維葉在博物館的一位同事誇獎他,說他在科學舞台上就像「雨後春筍」。年輕歸年輕,他還是很快就成了巴黎首屈一指的鴻儒之一;雖然連年戰亂,但巴黎仍然是科學世界無庸置疑的中心。

他在比較解剖學上有著無與倫比的知識,讓他得以重建哺乳類化石的骨架,即使手邊有的只不過是一大堆分散的化石骨頭也難不倒他(他並未如後來的傳說那樣,宣稱自己有能力只靠一根骨頭就能重建整隻動物的樣貌,他只有說自己在情況不錯時,能辨認出這骨頭屬於哪種動物)。

他對於動物身體結構與功能間關係的深度認識,更是讓他有能力推斷(幾乎跟辨識骨頭時一樣信心滿滿)這些已成化石的哺乳類動物過去如何生活、移動,以及長什麼樣子。聖經中有個段落,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見到滿是枯乾骸骨的平原。居維葉暗自援引這個典故,宣稱自己能讓化石骨頭復生,至少是在腦海中;他還用打趣的口吻說,自己可沒有神奇號角之助。他「復活」這些動物,就跟他家隔壁、博物館園區中動物園的動物一樣有生命力。

居維葉等於豐富了德呂克「過去世界」的概念,讓裡頭多了一間迅速拓展的動物園,住著此前未知的各種哺乳動物,其中許多有著驚人的大小,而且全數都已滅絕。即便有更多的「活化石」現身(有是有,但情況稀少),也愈來愈難用牠們為化石和現有物種之間的差異做出全面的解釋。至此,人們已經把滅絕當成自然世界確實會發生的事情。化石因此可以當成「過去」的可靠見證,而過去與現在截然不同。

深歷史確實是個陌生的國度。

▶▶ 閱讀更多 左岸文化 馬丁・魯維克(Martin J.S. Rudwick)《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三類防疫保單 撐起保護傘
目前防疫保單年保費,約落在200多元到千元之間,價格相對其他醫療保單來得親民。壽險業者指出,大致可將防疫保單分為三大類型,包括:法定傳染病保單,可保障隔離以及住院,以及疫苗保單、保障打完疫苗不良事件而住院理賠等,最後是醫療險住院理賠。

避疫紓壓 新冠綠化生活
英國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封鎖避疫期間,自然環境與綠地空間成為人們舒緩鬱悶心情的好去處,種植花草樹木則讓人們得以轉移注意力並放鬆緊繃情緒,繼而感受快樂且獲得心靈慰藉與滿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