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22 第118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急診醫師新冠肺炎戰記│醫療現場沒有神與英雄,只有與死亡對抗的人
放下完美心態,不要再自我為難!何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單身、未婚、獨居,難道就等於孤老終身?

新書鮮讀
急診醫師新冠肺炎戰記│醫療現場沒有神與英雄,只有與死亡對抗的人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這裡沒有英雄:急診室醫師的COVID-19一線戰記》

內容簡介: *每售出一本《這裡沒有英雄》,聯經出版捐出10元予臺灣 COVID-19防疫工作專款使用。*

這是一首急診之詩,一曲醫療前線醫師之歌。他們憤怒、憂傷、焦躁,卻始終緊握希望的螢光,在無數次絕望中,浴火重生。暴起的疫情是猛獸,它無形、無體、無心,而人要面對的,是它徹底的無情。在醫療現場,沒有神與英雄,只有與死亡對抗的人。

作者介紹:胖鳥,貨真價實的急診科醫師。雖然每天起床也對三商(情商、智商、逆境商數)皆無的自己敢選這行很是震驚,但目前還沒有辭職的打算。想法古怪,行事大多靠直覺;少年時曾拿過不少重要文學獎項,但已不再能提當年勇。唯願在奔騰變動的世界裡,以一枝筆,寫下我所愛的人,我所不願忘記的事,以及希望傳達給愈多人愈好的廣闊與勇氣。

搶先試閱:〈他身上有刀〉

既是戰爭,必有犧牲。

誰都有可能是病毒的下一個受害者。

有可能是問病史時被欺騙導致防護不夠;有可能是口罩的邊邊角角沒有拉好;有可能是清潔大哥噴霧消毒時,就恰巧漏掉了一個角落。

國難之下,敢堅守崗位,就表示有戰損的準備。

只是大概誰也沒想到,最深的傷口,竟然來自悉心照顧的病人。

雙和醫院護理師被傷害的事件占據了頭條,形容這一惡舉唯一的詞,只有「凶 殘」二字。

我的同窗目擊了現場,詳細記錄了過程。我不忍複述,也沒資格在這邊用華麗的言詞,包裝這些護理師受到的傷害。但動刀之人,無論是在法律與心理上,都是絕絕對對的,「殺意堅決」。

揮刀、砍殺、看到鮮血、聽到慘叫、拔出刀,然後,他重複做了好幾遍。

這在法律與人心的角度上,絕對都是想惡意殺人的。而他攻擊的對象,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救他的人。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差別不過在仁義二字。

見人受傷而志得意滿,是為不仁。

受人照顧而毫無感恩,是為不義。

不仁不義者,何能恕之?

他身上有刀!

其實,這樣的暴力絕非個案,只是這次新聞特別血腥,事件又發生在緊繃的醫護人力缺乏之時,才讓人注意到了醫療暴力如此嚴重的一面。

去年,任職榮總的學長被病人攻擊,點滴架都把窗戶擊破了,兩天三次大鬧醫院。後續呢?

無人問津。

不然就是:疫情期間,壓力緊張,精神崩潰,其情可憫。無罪。

單是我親眼目睹、親耳聽聞過的帶刀就醫,就不只一件。

這不禁讓人好奇:這群人腦袋裡是在想什麼?

難道他們還活在帝國時代,帶著「醫不好我,就把這醫師推出去處斬」的想法?

去年疫情比較緊張的時刻,一個發燒、喘、說不清旅遊接觸史的病人,被推入隔離室。根據規定,接觸隔離室中病人的醫護人員當然是愈少愈好。於是看完病人,我便離開隔離室,獨留一位瘦高清秀的護理師小喵,幫病人加藥、調氧氣、做監測。

然後,我聽到她透過隔離室的麥克風,清楚地說。

「他身上有刀!」

我還以為自己聽錯了,趕到隔離前室、隔著窗戶一看,果然,病人剛剛還虛弱到無法配合指令舉起的右手,彈出了一把銳利的彈簧刀。

「妳別進來!」小喵隔著窗戶對我喊,「找警衛!」

但隔離室不是隨便可以進出的地方。那時風聲鶴唳,進門至少就要穿雙層隔離衣。第一、警衛剛好不在崗位上,第二、隔離衣穿著需要時間。一時情況劍拔弩張,急得我狂亂廣播呼叫警衛,冷汗涔涔。

最後還是小喵自己解決。她退後一步拉開距離,嬌叱:「你要幹嘛?放下!」

不知道是混亂中聽到了女性的聲音所以恢復了些許理智,還是缺氧讓他終於支撐不住,他虛弱地垂下手。

接著,我看到小喵使出一招極其快速的雙龍奪珠,在他垂手的那一瞬間,夾著刀柄將利器丟到一旁。

其手法之俐落,讓我以為自己在看綜合格鬥。

除了這件事之外,阿公開著電動代步車遭人勸阻就拿拐杖四處揍人;大哥坐下看診還沒說話就一把刀插在桌上;不知哪來的陌生人衝進來一套雙截棍法敲得根本不認識他的醫師一臉莫名其妙;麻醉剛退的大哥因為手術傷疤疼痛而揮拳相向—這些都絕對不是都市傳說。因此,如何保護自己免於暴力傷害,竟然成了考入急診後的必修課之一。

我曾經上過一個退休上校的課。

他說,面對帶刀的敵人,可以先去找滅火器。

不是叫你掄起三公斤重的滅火器當武器,而是用壓力噴霧至少可以爭取到幾秒鐘逃跑或是反擊的時間。當然,教官推薦前者。

另外,拿長的武器,包括點滴架、皮帶、雨傘,都能在對方攻擊範圍之外予以障眼法或反擊。

上述這些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實務上我都不敢用。

上次有個壯漢在我診間門口大喊著要帶被他家暴的女人走,我果斷選擇退後一步,關門報警。

警察來得倒是很快,而且顯然也挺常接到本院急診的求救電話。員警兩人小組一步邁開,開口也十分專業,問:「有涉及醫療法的部分嗎?」

我一臉窩囊,就差沒有抱警察叔叔的大腿了:「我,我⋯⋯醫療法第二十四條,他威脅逼迫,我心生恐懼,嗚嗚。」

感謝警察叔叔迅速支援並且浩然正氣,也感謝對手體格強壯卻比我更懦弱。一聽到我說得像模像樣,很快就罵罵咧咧地被警察給驅逐了。

這是我年少莽撞的運氣。

但是下一次碰到,能不能這麼順利脫身?

我不知道。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胖鳥《這裡沒有英雄:急診室醫師的COVID-19一線戰記》

 
放下完美心態,不要再自我為難!何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圖/商周出版
書名:《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內容簡介:你很容易太過焦慮嗎?你為各種人生議題感到不安嗎?30堂課60個心理處方箋,告訴你如何面對焦慮這個時代病,看完它,實踐它,你會驚呼:「原來心理學這麼好用!」焦慮 是種時代病,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你我,可能多多少少,甚至每天都會出現這個毛病。

在本書中,「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根據科學的心理學學理,具體提出如何解除容易太過焦慮、容易感到不安的情緒處方箋。不僅教讀者認識自我,也從心理學實驗和心理學定律中,找到自己的焦慮自救之道。

作者介紹:黃揚名、張琳琳黃揚名,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長年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認識心理學而受惠,目前經營「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銀髮心棧」、「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等網路平台。張琳琳,科普作家,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中科院心理學碩士生。

搶先試閱:〈何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一位三十多歲的職場媽媽發了一封私訊給我,說她是一個工作狂,生完孩子沒多久就回去上班,希望趁著年輕,能夠再往前衝一衝。但這份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出差,忙到她已經很久沒時間陪孩子了。這次出差一週回來,抱孩子的時候,兩歲的兒子竟然對她很陌生,讓她非常自責。她在信中問我,「都說完美的職場女性能夠平衡好生活和工作,我怎麼就做不到呢?」

我非常理解她的處境,這是很多職場媽媽面臨的共同困境。當時我原本想推薦她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但猶豫半天,還是決定戳破實情,讓她放下對完美職場女性的想像。於是我回覆她說:「職場媽媽很難同時兼顧好事業和家庭,妳不必因為自己沒做好而自責。」

之所以會給她這麼務實的建議,是因為我看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安.瑪莉.史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的一篇文章〈為什麼女人不能擁有一切?〉(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在這篇文章中,她提到自己擔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那兩年,工作實在過於忙碌,以至於她根本無法兼顧家庭,特別是她兩個孩子的教養。她在文章中提到,雖然她還是相信女人(包括男人)可以什麼都有,但她不認為在現行體制下,這件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以「和諧」取代「平衡」

生活和事業,就像是小丑雜耍時手中拋起的球,一旦出現任何意外,就打破了原本的平衡。為什麼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生活與工作無法保持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嗎?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生活和工作很難達到平衡,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平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平衡」這個詞,它割裂了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把兩者對立起來。

社會學家崔西.布勞爾(Tracy Brower)曾說,平衡是一個很局限的概念,它讓我們人為地把生活和工作對立起來。想想看,當你說要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時,你是不是把它們放在天平的兩端,就像坐蹺蹺板一樣,呈現非此即彼的關係?

其實,工作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兩者是無法分割的,而在工作上收穫成功的果實,也會提高你的生活幸福感。

語言的使用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你可以試著把「平衡」一詞換成「和諧」。就像全球首富、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佐斯(Jeffrey Preston)曾說過,比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更喜歡「工作與生活之間保持和諧」這個說法,因為他認為平衡就意味著嚴格的權衡,而和諧則是讓兩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絕對的「平衡」並不存在

其次,布勞爾認為試圖平衡工作和生活,只會給你增加更多的不安全感。因為「平衡」這個詞,代表著一種隨時會被打破的平靜狀態,而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平衡是一種動態調整的過程,絕對平衡的狀態根本不存在。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比如你希望工作保持全勤,但今天孩子生病,你為了孩子不得不請假一天。再比如,你希望週末能夠給家人高品質的陪伴,帶孩子出去玩,但主管突然通知要加班,你不得不擱置出遊計畫,回到公司加班。生活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隨時打破你努力維持的平衡狀態。如果你強行追求平衡,只會讓自己精疲力竭。

所以,我想勸告那些努力維持生活和工作平衡的職場人士,特別是辛苦的職場媽媽們,放下完美心態,平衡是個難以企及的神話,不要再自我為難和較勁。

既然很難達到平衡,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不用努力了呢?不是的,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讓生活和工作更和諧。

階段性調整重心,創造動態平衡

第一個方法是,階段性的調整重心,創造動態平衡。怎麼做呢?你可以根據自己階段性的人生目標,交替做出讓步,選擇某一個階段把家庭做為重心,或者把工作做為重心。

奈吉.馬許(Nigel Marsh)曾在TED做過一次演講,非常受歡迎,主題就是「怎樣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演講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真實經歷。

馬許曾經事業有成,但他卻感到壓力沉重,體重嚴重超標,而且處理不好自己的婚姻,以及和四個孩子的關係。他在演講中提到,自己「吃得太多,喝得太多,工作太努力,忽視了家庭」。他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所以辭掉了工作,專注跟妻子和孩子相處一年。

雖然這一年中,他覺得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馬許並沒有學會怎麼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只是因為沒有在工作,所以找回了生活。他認為如果你工作與生活之間出了問題,不要貿然辭職,尤其是在你沒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在問題中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馬許在演講中建議,不要拿一天的時間為單位,要求自己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因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把單位時間拉長,放在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週期內,讓自己實現階段性的平衡。

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做事效率

除了階段性的按照規劃目標調整重心,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做事效率越高,就越能兼顧好生活和工作。所以,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二個方法,就是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做事效率。

# 先把時間安排給「大石頭」

日本有一位婦產科女醫生叫吉田穗波,她在二○一三年出版了一本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分享自己怎麼養育四個小孩,同時還拿到哈佛學位。她在書裡面提到一個石頭理論,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擁有的時間資源,當作是一個可以裝石頭的容器,在做時間規劃的時候,首先要把一定要做的事情填上,也就是把大石頭放進去;當這個容器沒辦法再放進大石頭時,你可以改放小石頭,就是比較次要的事情;而當這個容器連小石頭也沒辦法放的時候,你可以改放沙子,也就是更不重要的事情。

吉田穗波每個星期一的凌晨三點,會把自己一週的行程都先規劃好,也因為她用了這樣的方法,讓她可以完成比別人還要多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的行程從凌晨三點開始,真的是有點早,如果不是像吉田醫生一樣的人,大概很難照這樣的方式來做時間管理。

# 分階段設定達標的時間

此外,在規劃的時候,也要設定這段時間要達成的目標,任務若不是一次就能夠完成,就要切割成不同的里程碑。一旦安排了這一個小時要做什麼事情,最好就只做這一件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

第一、你可以更專心的處理一件事情,會比較有效率。

第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轉換做另一件事情,你不會容易產生倦怠感。

第三、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進度,你會比較有成就感,也不會感到慌亂。

▶▶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黃揚名、張琳琳《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單身、未婚、獨居,難道就等於孤老終身?
圖/時報出版
書名:《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內容簡介:不結婚也不單身,非愛情卻超友誼,多元成家,其實還有這一種可能!單身、未婚、獨居,難道就等於孤老終身?我們拒絕套用公式人生!1+1大於2──兩人四貓,加上一群鄰居摯友,組成史上最大家族,成為彼此最完美的人生伴侶!

作者介紹:金荷娜、黃善宇金荷娜,女,1976年生,生於釜山海雲臺,19歲搬到首爾,體驗過各種居住型態。和黃善宇同居後,同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及狂風巨浪。黃善宇,女,1977年生,生於釜山廣安里,18歲離開大海,在首爾一直是獨居,光在麻浦區就遷徙過許多次。和金荷娜同居後,一起在寬敞的家展開兩人四貓的生活。

搶先試閱:〈分子家庭誕生!〉

「一個人住很適合我。」

我認為這句話要體驗個十年,才有資格說。就我而言,起初我覺得一個人住超棒,雖然有時也會和朋友一起住,但個性和生活習慣很不合,又共用不怎麼寬敞的空間,導致雙方壓力都很大。我也曾認為,在完全屬於我的空間裡,小至一張腳踏墊到晾衣服,甚至擺書的方式,都能按照我的想法做,才符合我的個性。直到過了十幾年這種生活後,我似乎又開始累積起別的壓力。

那是在釜山爸媽家過夜的某天早上。爸媽一大早就在準備早餐,瓦斯爐上不知道在煮什麼,發出咕嘟咕嘟的沸騰聲。我很自然地被擱放碗盤時互相碰撞的聲音吵醒,聞到了米飯和湯的香味。我在聲響與香氣之中躺臥著,覺得好溫暖、好溫暖,莫名有點想流淚。這些之所以會讓我覺得那麼溫暖,也意味著我獨自在靜謐早晨起床時的溫度並非如此。自從那天早晨之後,我開始留意自己一個人住時必須耗費的能量,尤其到了晚上,我會不自覺地花很多力氣在胡思亂想與不安感上頭。可能就是在那個時間點,那種疲勞感超越了獨自生活的輕盈與享受。

但結婚似乎不是答案。為了逃避獨處的疲累就跳進婚姻制度、婆家生活和父權制之中,無疑是自投羅網的愚蠢行為。假如真有魅力爆棚、足以把我變成愛情傻子的男人突然出現,也許就很難說,但這也不是我想要的,於是我很自然地開始摸索其他的生活方式。

我曾經試探過朋友們要不要一起住,也曾打聽過share house ,後來碰到情況和我相似的朋友,最後就一起住了。我們都是釜山人,一個人在外頭住了很多年,終於開始思考獨居與結婚以外的生活方式,對方也和我一樣,養了兩隻貓。我們在銀行的協助下,買了一間寬敞的房子,這比兩人個別去找房子更加有利。一個人頂多只能找到一間廚房、洗手間和玄關全部擠在一起的十幾坪套房,但兩人共用一應俱全的三十坪公寓,不僅更寬敞也更舒適。連四隻貓也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大空間裡跳來跳去。最關鍵的是,這間房子有浴缸。我對於適合獨居的小套房也沒有太大不滿,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浴缸。

如今我和同居人一起住了兩年多,滿意度可說是最高等級。同居人會負責做料理、洗衣服還有弄亂家裡,而我負責洗碗、打掃、整理洗好的衣物,家事分配達到了絕妙平衡。晚上躺在床上、準備睡覺時,只要想到家裡還有另一個人在,緊張感就會緩和下來。聽到彼此的動靜,自然而然地從睡夢中醒來,每天在家中打招呼(「昨晚有睡好嗎?」「快點來。」「我出門了!」)為日常生活賦予了活力。

一個人住時,必須花很多功夫去維持「情緒溫度」,但因為兩人一起住,很自然地就能達到,我很喜歡。當然,我還可以盡情地泡在浴缸裡,維持身體上的溫度。

還有最棒的一點,就是我們依然「單身」。每逢佳節,我們會各自回父母家,問候自己的父母。兩邊的父母都對我們一起住這件事非常滿意,又或者該說是內心感到放心、踏實。同居人的母親精通料理,總會準備我喜歡的小菜寄上來。我既不用親自登門拜訪,或規劃什麼盡孝道的旅行,只要說一句:「好好吃!」就夠了,單身的輕盈感和同居的優點就這樣同時並存。當然,我們算是各方面都很契合的幸運案例。假如當初我們認為在獨自生活與結婚之外別無選擇,就不可能會有現在的快樂同居生活,想想看,那有多可惜啊!

據說韓國的一人家庭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七。一人戶就好比原子,自己可以生活得很快樂,但如果超過某個臨界點,也可能和其他原子結合,最後形成分子。分子可以由兩個原子結合,也可以是三個、四個,甚至是十二個。結合可以很緊密,也可以很寬鬆。名為女人和男人的兩個原子緊密結合,才是家庭根基的時代已逐漸遠去,往後將會有無數種形式的「分子家庭」誕生。好比說,我們家的分子式應該可以寫成W2C4──兩個女人,四隻貓。

現在的分子構造,可說是穩定得不得了。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金荷娜、黃善宇《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8大關鍵晴天儲糧 營運不中斷
今年台灣疫情急遽升溫,一度面臨封城的可能,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表示,企業營運持續管理ISO 22301是國際認可並推行多時的標準,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使國際企業將這項標準納入客戶供應鏈的聲音越來越大,成為如台積電、日月光等大廠在營運持續計畫很好的參考,金管會也已要求國內金融證券等相關單位建置規劃。

問候別人,別再用How are you!你還可以說What's the good word?
Steven去拜訪客戶,要做一個簡報。客戶一見到他就問:What's the good word?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近如何?有沒有什麼好消息?Word在這裡不是word檔,也不是單字,而是指「消息、音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