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內容簡介:你很容易太過焦慮嗎?你為各種人生議題感到不安嗎?30堂課60個心理處方箋,告訴你如何面對焦慮這個時代病,看完它,實踐它,你會驚呼:「原來心理學這麼好用!」焦慮 是種時代病,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你我,可能多多少少,甚至每天都會出現這個毛病。
在本書中,「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根據科學的心理學學理,具體提出如何解除容易太過焦慮、容易感到不安的情緒處方箋。不僅教讀者認識自我,也從心理學實驗和心理學定律中,找到自己的焦慮自救之道。
作者介紹:黃揚名、張琳琳黃揚名,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長年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認識心理學而受惠,目前經營「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銀髮心棧」、「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等網路平台。張琳琳,科普作家,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中科院心理學碩士生。
搶先試閱:〈何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一位三十多歲的職場媽媽發了一封私訊給我,說她是一個工作狂,生完孩子沒多久就回去上班,希望趁著年輕,能夠再往前衝一衝。但這份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出差,忙到她已經很久沒時間陪孩子了。這次出差一週回來,抱孩子的時候,兩歲的兒子竟然對她很陌生,讓她非常自責。她在信中問我,「都說完美的職場女性能夠平衡好生活和工作,我怎麼就做不到呢?」
我非常理解她的處境,這是很多職場媽媽面臨的共同困境。當時我原本想推薦她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但猶豫半天,還是決定戳破實情,讓她放下對完美職場女性的想像。於是我回覆她說:「職場媽媽很難同時兼顧好事業和家庭,妳不必因為自己沒做好而自責。」
之所以會給她這麼務實的建議,是因為我看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安.瑪莉.史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的一篇文章〈為什麼女人不能擁有一切?〉(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在這篇文章中,她提到自己擔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那兩年,工作實在過於忙碌,以至於她根本無法兼顧家庭,特別是她兩個孩子的教養。她在文章中提到,雖然她還是相信女人(包括男人)可以什麼都有,但她不認為在現行體制下,這件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以「和諧」取代「平衡」
生活和事業,就像是小丑雜耍時手中拋起的球,一旦出現任何意外,就打破了原本的平衡。為什麼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生活與工作無法保持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嗎?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生活和工作很難達到平衡,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平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平衡」這個詞,它割裂了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把兩者對立起來。
社會學家崔西.布勞爾(Tracy Brower)曾說,平衡是一個很局限的概念,它讓我們人為地把生活和工作對立起來。想想看,當你說要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時,你是不是把它們放在天平的兩端,就像坐蹺蹺板一樣,呈現非此即彼的關係?
其實,工作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兩者是無法分割的,而在工作上收穫成功的果實,也會提高你的生活幸福感。
語言的使用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你可以試著把「平衡」一詞換成「和諧」。就像全球首富、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佐斯(Jeffrey Preston)曾說過,比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更喜歡「工作與生活之間保持和諧」這個說法,因為他認為平衡就意味著嚴格的權衡,而和諧則是讓兩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絕對的「平衡」並不存在
其次,布勞爾認為試圖平衡工作和生活,只會給你增加更多的不安全感。因為「平衡」這個詞,代表著一種隨時會被打破的平靜狀態,而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平衡是一種動態調整的過程,絕對平衡的狀態根本不存在。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比如你希望工作保持全勤,但今天孩子生病,你為了孩子不得不請假一天。再比如,你希望週末能夠給家人高品質的陪伴,帶孩子出去玩,但主管突然通知要加班,你不得不擱置出遊計畫,回到公司加班。生活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隨時打破你努力維持的平衡狀態。如果你強行追求平衡,只會讓自己精疲力竭。
所以,我想勸告那些努力維持生活和工作平衡的職場人士,特別是辛苦的職場媽媽們,放下完美心態,平衡是個難以企及的神話,不要再自我為難和較勁。
既然很難達到平衡,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不用努力了呢?不是的,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讓生活和工作更和諧。
階段性調整重心,創造動態平衡
第一個方法是,階段性的調整重心,創造動態平衡。怎麼做呢?你可以根據自己階段性的人生目標,交替做出讓步,選擇某一個階段把家庭做為重心,或者把工作做為重心。
奈吉.馬許(Nigel Marsh)曾在TED做過一次演講,非常受歡迎,主題就是「怎樣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演講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真實經歷。
馬許曾經事業有成,但他卻感到壓力沉重,體重嚴重超標,而且處理不好自己的婚姻,以及和四個孩子的關係。他在演講中提到,自己「吃得太多,喝得太多,工作太努力,忽視了家庭」。他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所以辭掉了工作,專注跟妻子和孩子相處一年。
雖然這一年中,他覺得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馬許並沒有學會怎麼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只是因為沒有在工作,所以找回了生活。他認為如果你工作與生活之間出了問題,不要貿然辭職,尤其是在你沒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在問題中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馬許在演講中建議,不要拿一天的時間為單位,要求自己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因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把單位時間拉長,放在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週期內,讓自己實現階段性的平衡。
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做事效率
除了階段性的按照規劃目標調整重心,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做事效率越高,就越能兼顧好生活和工作。所以,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二個方法,就是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做事效率。
# 先把時間安排給「大石頭」
日本有一位婦產科女醫生叫吉田穗波,她在二○一三年出版了一本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分享自己怎麼養育四個小孩,同時還拿到哈佛學位。她在書裡面提到一個石頭理論,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擁有的時間資源,當作是一個可以裝石頭的容器,在做時間規劃的時候,首先要把一定要做的事情填上,也就是把大石頭放進去;當這個容器沒辦法再放進大石頭時,你可以改放小石頭,就是比較次要的事情;而當這個容器連小石頭也沒辦法放的時候,你可以改放沙子,也就是更不重要的事情。
吉田穗波每個星期一的凌晨三點,會把自己一週的行程都先規劃好,也因為她用了這樣的方法,讓她可以完成比別人還要多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的行程從凌晨三點開始,真的是有點早,如果不是像吉田醫生一樣的人,大概很難照這樣的方式來做時間管理。
# 分階段設定達標的時間
此外,在規劃的時候,也要設定這段時間要達成的目標,任務若不是一次就能夠完成,就要切割成不同的里程碑。一旦安排了這一個小時要做什麼事情,最好就只做這一件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
第一、你可以更專心的處理一件事情,會比較有效率。
第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轉換做另一件事情,你不會容易產生倦怠感。
第三、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進度,你會比較有成就感,也不會感到慌亂。
▶▶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黃揚名、張琳琳《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