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8/12 第119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防疫新生活,現實比鬼更可怕的故事,不是在隔離嘛?
無能是累積出來的!!爸媽過度保護的真實危險
無論如何都不要選擇責備!養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新書鮮讀
#防疫新生活,現實比鬼更可怕的故事,不是在隔離嘛?
圖/圓神出版社
書名:《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內容簡介:關於疫情我們每天都在閱聽,但那些真正關於人的故事卻很少被提起,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無法跟家人告別、有人找到脫罪的漏洞……透過這場瘟疫,世界變得緩慢卻清晰明亮,我們開始真正看見,那些曾經蒙上灰塵的真實。2020年的這場瘟疫撼動了整個世界,引起滔天巨浪,但其實世界沒有變,只是在一面放大鏡下,讓惡意貪婪急速現身,卻也激出更多溫暖與擁抱,把人心照得更清澈。

作者介紹:少女老王 ,曾任職於新聞媒體,現偶爾插花補習教育。寫第一本書時還是二十代,出這一本書時已經變三十代。疫情前我曾說:「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你會去想像鬼多可怕,卻總相信人會善良。」疫情後卻發現,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我們會輕易承認善良的存在,以強化鬼的可怕,卻常常不願承認某些人會善良。那些,就是沒人說的故事,也是你我身邊最熟悉的故事。第一本書:《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這一本的可怕藏在哪,你找到了嗎?

搶先試閱:〈#防疫新生活〉

「欸你們知道嗎?」「我們這棟,最近超多從美國、英國回來隔離的。」「這邊有沒有29樓的?29樓有一戶一直被拿來隔離!」

29樓的確有人在隔離,我知道,就是我們家對面那一戶。

回想那戶第一次有人隔離時,我們並不知道,只是覺得他們家門口怎麼多了一個置物架。幾天後我們採買完回家,看見對面那戶的一個女孩,跟我們家隔壁那戶的一對夫妻,打開門,戴著口罩,隔空在聊天。

我們原本不疑有他,只想打個招呼就進家門,誰知隔壁戶的夫妻竟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起來。

「對面那是我女兒啦!剛從美國回來。」「但她有乖乖隔離喔!她再四天就解除隔離了!」「怕她隔離得悶,所以我們這樣聊天……」「門口那個架子就是我們送食物用的。」

看著夫妻倆雖然戴著口罩但明顯笑盈盈的模樣,我感覺有什麼東西在自己的口罩裡面斷掉了。

「隔離是居家隔離,」我火還沒發完,就被迅速推進家門。「是居家隔離!不是居整個公共空間隔離……」

其實,鄰居中有人正在居家隔離,並不是一件要感到恐懼的事。雖然在社區裡難免聽說有些隔離戶被排擠,被說為什麼不去住防疫旅館硬要進社區。每聽到一次這樣的言論,我就會在心裡翻一次白眼,的確,新冠肺炎是一種災難,但人與人之間如果無法產生同理心、積極建立信任關係,最後的滅亡也不會是因為疫病,而是人類的咎由自取,至少在今天之前,我是這麼相信的。

沒想到竟然就在剛剛,在我家對面,就有這麼一個不把防疫規定放眼裡的活例子,讓我一秒明白,有些隔離戶天生就是欠排擠。

「我要通報,通報他們違反隔離規定。」我對著自家大門大聲的說,大聲到確定可以穿透門板的隔音。

「不要啦!都是鄰居,提醒一下就好,不然以後怎麼相處。」我爸用比我更確定能穿過隔音的聲音阻止我。「至少他們都有戴口罩啊。」

至少他們都有戴口罩?

人情跟面子是很神奇的東西,它們總能用很自信的姿態,站在超越所有常理跟法律的位子傲視群規,就算最後被拉下來,也會有人急著去接住再捧起來拍拍呼呼:「人家也只是好意,不要為了一件小事傷了和氣,好好講就好,不要那麼冷血,不要那麼不體諒人。」就算心裡知道那是不對的,但「心裡的心裡」卻已經幫對方找好臺階跟理由,尤其對那些萍水相逢甚至一面之緣的人,準備好的體諒跟理解,竟然總是會比面對自己的家人時更多。

然而在這些虛禮前,被糟蹋掉的,是維持住你我正常生活的防疫意識,好像我們一直以來的小心翼翼,在剛好住隔壁的誰面前,都變成了吹毛求疵。

之後又過了一個月,我結束工作返家時,一樓的管理員站起身向我招手。

「王小姐,你們家對面那戶今早又開始隔離囉。」

「好像是你們隔壁家的姪子從英國回來,借他隔離這樣。」

我點頭謝謝他的提醒,搭上電梯到29樓,電梯門開了,映入眼簾的,又是那個專門放外送的架子,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那一戶的門竟然又開了。

而且一堆長輩正在從裡面走出來。

「哎呦電梯來了!大家快點!」

喊聲的正是住我們隔壁的鄰居,在他的號召下,一眾長輩正用他們那個年紀能表現出的最快速度,非常緩慢的從隔離戶魚貫而出,然後在電梯門口,遇見一動也不動的我。

「呃,妳好!剛下班回家呀?辛苦了!」鄰居伯伯尷尬的打招呼。

「那一戶不是在隔離嗎?」我說,「你們為什麼可以進去又跑出來?」

「喔,妳知道啦?」鄰居伯伯不安的搓著手。

「我們只是幫他安頓,不會再進去。」

「沒事啦,真的沒事,都有消毒啦……」

長輩們大概是見苗頭不對,趕緊從看起來特別華貴的衣服裡掏出口罩戴上,手上拎著各種精品包,不客氣的從我身邊擠過。

電梯門在我身後關上,剛剛的喧鬧就這樣被帶走了,安靜的梯間裡,留下的卻是未知的恐懼。我再次看向那一戶已經深鎖的大門,又一次感受到,努力被笑著踐踏的感覺。

我明明已經一直在洗手,洗手時還會在心裡唱兩次生日快樂歌,酒精也隨身攜帶到處噴,噴手上、衣服上、鞋底、餐具、座位、所有手會碰到的地方,口罩也是完整罩住口鼻戴好以後,手就不再摸口罩表面,吃飯時不將口罩拉到下巴,而是摘下妥善暫存在口罩夾中,每天晚上還會仔細消毒口罩夾,方便明天收納新的口罩進去。

新冠肺炎一疫,全世界的衛生習慣都被迫提升好幾個層級,我們曾經覺得面對面聊天沒什麼,現在卻擔心距離太近。

我們曾經吃桌菜都直接伸筷子夾,現在卻是沒有公筷母匙不行。

我們曾經覺得愛情劇裡,男女主角就是要牽手抱抱加親親,現在卻聽說日本劇組因為疫情,紛紛決定刪掉會產生「濃厚接觸」的戲。

我們曾經會以有無窗戶、地理位置、CP值高不高等條件,選擇旅行中下榻的飯店,現在卻最擔心飯店有沒有使用中央空調。

我們曾經覺得臺灣是外食天堂,今天想吃哪家就買哪家,現在卻會因為老闆沒有戴口罩,找錢後沒有消毒雙手而打退堂鼓。

我們曾經覺得朋友之間見面沒什麼,現在卻會多問一句:「最近有沒有跟太多人接觸?」

我們曾經覺得火鍋店的自助醬料檯才是火鍋的靈魂,現在卻習慣先戴上口罩再去盛,甚至乾脆不沾醬了,因為不確定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像我們一樣戴著口罩去使用。

大部分人在疫情的籠罩下,已經漸漸的將多一層防護的習慣揉和進生活之中,但還是有人,口罩依舊堅持著不戴好,甚至連居家隔離也做不好,而大部分的人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風險發生,祈禱著那個「萬一」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 閱讀更多 圓神出版社 少女老王《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無能是累積出來的!!爸媽過度保護的真實危險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內容簡介:為什麼這時代的孩子充滿無力感?為什麼不想努力?為什麼厭世又憂鬱?焦慮的父母養出焦慮的孩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你更需要穩住自己!給每一位過度用力的父母,與無能為力的孩子。

每天醒來,我們所知的世界都變得更加令人不安、更加陌生,也更加充滿威脅。在自身接受過不確定性與快速變遷的洗禮後,成年人們正變本加厲地搬出高壓的親職風格,逼著孩子在智育上表現優異。但這些高聳參天的期待,加上家長在有意無意間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壓力,正讓一整個世代的年輕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作者介紹:瑪德琳•勒文,臨床心理師、心理學者、顧問、教育工作者。她共同創辦的「挑戰成功」這個隸屬於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所底下的計畫,針對的課題有教育改革、學生福祉,以及親職教育。

搶先試閱:〈無能是累積出來的──過度保護的真實危險所在〉

我原本跟同學一起走路上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爸媽不知道在哪裡讀到說有個變態在全美流竄,然後他們就說我不准自己去學校了。我現在上下學都是他們開車接送。──十歲男孩的心聲

我們多數人都了解自己活在一個快速變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如前所述,這會加深我們的焦慮,削弱我們解決問題跟做成決策的能力。為了完全解除不確定性對我們的思考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更透徹、更細微地去瞭解焦慮為何物。焦慮究竟如何影響我們?我們的焦慮如何影響孩子?我們該如何在會誘發焦慮的情境中增進自己的耐受性,又該如何進一步從焦慮裡學到教訓?

孩子們的本能是會去避開讓他們害怕或焦慮的事物,但如果不去面對這些東西,他們就永遠無法發展成兼具勇氣跟能力的個體。這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最不樂見的局面,因為既然冒險、快速適應與自在地與陌生人互動是你未來必備的生存技能,那你就不能一心只顧著不要讓自己焦慮。

焦慮的父母與焦慮的孩子

過去一年,美國每五名成年人就有一個人苦於焦慮症,而終其一生,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另外去年一年在從十三到十七歲的青少年當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會掙扎於焦慮之中,其中可歸入嚴重心理傷殘(impairment)者也有百分之八點三。

關於焦慮人數增加的來龍去脈,固然沒有人能夠全部細說分明,但多數專家的共識是這跟不穩定的時代應該脫不了干係,而兩名幫兇則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艾力克斯•威廉斯(Alex Williams)在《紐約時報》中所寫,「流行病學界認為焦慮是一種病症,但同一時間,焦慮症也愈來愈儼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在驚悚電視畫面裡的腥羶中茁壯,然後透過社群媒體不斷渲染擴散,共有的文化經驗。」

除了某些文化因子會造成人的焦慮升溫,我們的基因組成也要負一點責任。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外放,而有些人則天生謹小慎微。同理,有些孩子生來就愛探索世界,簡直天不怕地不怕,而有些孩子則光是離開母親就萬分掙扎。研究顯示焦慮症有三到四成的個體風險可歸因於基因遺傳。但身上有相關基因不等於被判(必得焦慮症的)死刑。因為不論好壞,環境因素永遠都會與基因密碼一起影響我們。

存在於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之間,還有另外一項關聯。焦慮的爸媽對孩子的痛苦比較沒有耐性,而這代表這些爸媽會設法逃避他們認為會讓孩子不開心的處境。當然沒有哪個爸媽會故意去讓孩子不開心,但焦慮的爸媽會在避免孩子焦慮的顧慮上,比一般家長敏感得多。

童年就等於一連串不得了的發現──有些新鮮事讓人興高采烈,有些則讓人焦慮難解──這點同時適用於孩子與爸媽。要看著孩子朝著世界探險,而能忍住內心的焦慮,我們需要三樣法寶:耐性、自制力與情緒燃料。一旦這三樣法寶的存量偏低,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要讓自身的焦慮感馬上喊停。

新手媽媽吉娜一遇到三月齡的寶寶在夜半哭號,就覺得簡直難以忍受。她媽媽說讓孩子哭完就好,但她就是做不到。那淒厲的哭聲在摩擦著她的每一條神經,於是她往往寶寶發出一丁點呻吟就一把抱起孩子,然後一直搖到寶寶睡著為止。只要寶寶一睡著,就代表這對母子都獲得了解脫,但這也代表寶寶沒有能從過程中學會自己安慰自己,而吉娜也沒能學會去容忍幼子的一時不適。我們不先學會冷靜,孩子就沒機會學會獨立。

這把雙面刃一出鞘,你會在當下以為自己付出了慈愛與陪伴,但久而久之,這沉積在孩子身上的效應會極端有害。你可能小時候學騎車曾經摔得很慘,於是為人父母的你不急著讓孩子跨上腳踏車──你怕他會跟你一樣留下一記就是三十年的內心陰影。

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你遲遲不肯應他的要求買輛腳踏車。

這麼做一舉兩得,你心想這一方面可以讓兒子避開不必要的危險與會激發焦慮的經驗,二來更可以不要重新點燃你騎車摔下來的夢靨。但其實你這麼做只是一面在妨礙孩子鍛鍊勇氣與處世技能,一面不知不覺在幫恐懼與遲疑代言。

提到要保護孩子,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往往是拯救孩子(於直直撞過來的汽車之前),或是當他們的盾牌(擋住網路色情與同學霸凌)。當然我不是說這些型態的保護不重要,但想長長久久的保護孩子的安全,我們需要把眼光放遠一點。

真正可長可久的保護無法一蹴可及,而必須要腳踏實地地慢慢累積建立。孩子對危險的免疫力必須源自於他們內化後的本領與自信,而這兩樣東西又必須在生理、心理與社交上的測試中反覆砥礪。懂得回應的雙親會很擅長鎖定親生骨肉的頻率,而那絕對是好事一樁:親子之間的溝通愈是順利,就愈有利於孩子培養出健康的心理與同理能力。

但話說回來,父母若對焦慮一事過於敏感,反而會有礙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這類過度焦慮的親職反應往往紮根甚深且抗拒改變,但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不在看著孩子焦慮時去馴服我們的反應過度,會產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我在執業時見著的青少年與青年人,往往苦於一種我口中的「累積性無能」:即生活/處事/適應環境/扮演社會角色等能力的減損。會有這種我們不樂見的結果,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正常焦慮症狀時,給予了不該給予的庇護,而這些父母還以為自己是在拯救孩子或當孩子的盾牌。這種溺愛即便在別的時代也會令人遺憾,而在我們的時代則更是會實實在在威脅到年輕人的生活乃至於生計。因為關於未來二三十年,我們起碼確定生存需要以下幾種東西:凡事靠自己的獨立、面對變局時的鎮定,還有迎接挑戰的熱情。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無論如何都不要選擇責備!養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書名:《日本校長打破傳統教育框架!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廢除功課、取消段考,掀起日本教育革命的名師教你如何養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

內容簡介:「養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改變學校中所謂的「理所當然」的校長試著思考育兒中所謂的「理所當然」。東京都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的校長工藤勇一,因實行一系列教育改革而受到媒體大眾的矚目,例如:取消回家作業、期中及期末考試、班導師制度,以及服裝儀容檢查等公立學校理所當然的制度。帶動日本教育界一波「麴中革命」的工藤勇一,同時也是一位對養育孩子有著諸多煩惱的父親。他回顧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整理成37則教養觀,希望帶領大家一同思考「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作者介紹:工藤勇一,曾任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校長,現為横濱創英國中・高中校長。

從西元2014年開始任職現在的職務。因為執行了許多不像公立國中會出現教育改革,所以受到各界矚目。

搶先試閱:〈無論如何都不要選擇責備〉

大家對於「責備」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呢?

「責備」是當孩子做出偏差行為時,用來傳達「不可以」的方式。

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比起「要怎麼樣才能停下來」,他們反而會因為越被罵就越往「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不一直被罵」的方向走。

而且,如果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被罵,孩子就會不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便無法將正確的訊息傳達給孩子。

責備時不可以過於訓斥,必須要掌握事情的平衡,避免陷入不停怒罵孩子的惡性循環。

以麴町國中為例,我們完全不過問學生的服裝儀容。

經常有人會說「儀容不整,心浮氣躁」,但這個概念其實並不成立。因為服裝、髮型會根據國家和文化而改變,而且將頭髮染成咖啡色、燙頭髮、穿鞋子時直接踩著鞋後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責備的內容有輕重緩急,所以麴町國中的老師並不會訓斥這些瑣碎的事情,但是當學生發生攸關生命和涉及人權問題時,我們就會嚴厲地責備。

在家庭中也一樣,如果不是太嚴重的問題,便不必過度反應、多費口舌。

事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每個家庭的標準,有些家庭會因為孩子的衣服沾滿泥濘而發脾氣;也有些家庭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內人就屬於後者,所以不管兒子衣服弄得多髒,都沒有因此被罵過。

無論哪一種都沒有對錯之分,父母在意的事,就是那個家的基本觀念。這個道理就如同前面篇章所說的,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製造出來的。

另外,如果父母斥責孩子後,仍是由父母插手解決問題,我認為這就失去責備的意義。

舉例來說,媽媽討厭孩子到處亂丟脫下來的衣服,如果希望孩子可以好好整理的話,就要訂立規定,並在孩子自己整理之前都丟著不管。

即使孩子無法馬上做到,但是只要他們整理好,就要鼓勵他們;如果不管說幾次孩子都會忘記整理,那就要建議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假如最後都是由媽媽來整理,孩子就不會養成主動整理的習慣,那媽媽就沒有必要每天抓著孩子罵,直接在斥責孩子前,自己整理不就好了嗎?

不需要多此一舉,讓家裡的氣氛變糟。

結語:責備內容有其輕重緩急。

▶▶ 閱讀更多 和平國際 工藤勇一《日本校長打破傳統教育框架!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父母可以做的事:廢除功課、取消段考,掀起日本教育革命的名師教你如何養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

 
吾郎的熱情讓我更喜歡棒球了!──大谷翔平
勇於挑戰的那號人物名喚大谷翔平,他對棒球的瘋狂熱情,很大一部分來自熱門漫畫《棒球大聯盟》。「吾郎的熱情讓我更喜歡棒球了!」主角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從投手轉打者的過程,真切驅動著大谷翔平追尋夢想。

貨架上「故意設計來淘汰的產品」 你還是買了?
你知道嗎?在這個充斥著消費與快速消費主義的世界,有數十億種產品的設計,就是刻意等著要被淘汰,要在我們努力取代掉這些產品的同時,刺激更多的經濟成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