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09 第12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沒你強的人,為何混得比你好?職場人必懂的「含金量增值術」
生命這場馬拉松考試中,全心照顧心愛人,也要照顧好自己
世上事有變與不變,如果你在乎,記憶或許能為你留住一點什麼

新書鮮讀
沒你強的人,為何混得比你好?職場人必懂的「含金量增值術」
圖/方舟文化
書名:《沒你強的人,為何混得比你好?》

內容簡介:「不想努力了!工作又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是,你真的甘願當個「低薪仔」嗎?力道不對的拳揮再多,終究還是被重拳輾壓,在職場,只有懂得精準使力的人,才能混出名堂!一年半內瘋狂加薪11次!底薪2500到全球500大企業高級顧問——「職場戰鬥力導師」毅冰給「低薪仔」的含金量增值術!

曾經底薪僅有幾千元,卻搖身一變成為線上教育平台「米課」創始人兼「職場戰鬥力導師」的毅冰,要藉長年在美國、澳洲、香港走跳的種種經歷和感悟,幫你破解職場迷思、探尋內在優勢、避免不必要的「過度使勁」——將力氣集中重心,拳拳到位。

這些視角、告誡與見解,正是讓毅冰能夠在五百大企業裡,立下「一年半加薪十一次」超狂紀錄的職場心法。而他期盼藉由這些分享,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找回「核心競爭力」,從此脫離「低薪仔」的苦命,含金量大爆衝!

作者介紹:毅冰,資深外貿人士、米課項目聯合創始人、香港貿發局智庫專家、Philotimo品牌合夥人,外派美國、澳大利亞多年。中外的思想碰撞,多維的思考模式,使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擁有上百萬粉絲。

搶先試閱:〈職場上堅決不能做的一件事〉

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談到最近生意不錯,自己的小貿易公司這兩年逆勢增長,原本的夫妻店模式有些應付不過來了。

她的想法是從老公司裡挖曾經的一個同事過來。這個同事在老公司混得不怎麼如意,收入也沒有大的增長,所以對跳槽到我這個朋友的公司有很大興趣,也明裡暗裡表露了想法。

於是朋友找我聊,想要我給她分析一下,把原同事招進公司的想法是否可行,究竟如何權衡利弊。至少在她看來,用熟人肯定順手,這是好事情。

我這位朋友負責業務開發,她老公負責對接供應商,做採購和驗貨。而她的原同事有差不多十年的跟單經驗,工作還算認真負責,性格也比較開朗,私底下還是她的閨蜜,如果招進來全面負責現有客戶的訂單管理,我朋友就可以騰出手,集中精力維護老客戶,開發新訂單。

她的原同事本身薪水一般,一年只有三十多萬元。若朋友多給一點,如四十萬元年薪,對方也會滿意,這樣對大家都好。我朋友想來想去,覺得這一步可行,成本不高,只是多支付一個人的薪水而已,風險也完全可控。

她設想的最壞的情況是,原同事能力一般,對公司的貢獻並沒有預期那麼好。但即便如此,能損失什麼呢,只是付給她的薪水比市場價略高一點而已,看在閨蜜的份上,這根本就無所謂。再說了,原同事工作的穩定性和忠誠度,怎麼都值這些溢價。

為保險起見,我這位朋友想先跟我探討一下,看看這個方案能不能馬上執行。

我明白,其實她希望從我這裡得到肯定的意見,希望我支持她的觀點。但是很可惜,不管是作為朋友,還是作為商業顧問,我都得跟她說實話。也就是說,這盆冷水我必須澆下去。

我直截了當地表明觀點,對於招聘自己的原同事進公司,我是持反對態度的。沒有模棱兩可,而是建議她立刻打消這個主意。

首先,招原同事進公司,原同事的能力和收入很容易被高估。因為距離產生美,畢竟不在一家公司共事了,大家變成了閨蜜,無話不談,反而容易愛屋及烏,為對方收入偏低而抱不平,也願意給她更好的機會,招其進公司一起工作。

你對原同事工作能力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幾年前。那時候你自己或許也是「菜鳥」,所以會與原同事同病相憐,一起抱怨公司,一起忍受偏低的收入。可自己離開公司多年,我們又如何判斷自己在進步的時候,原同事的能力也會突飛猛進呢?

其次,一旦讓原同事入職,雙方的期望或許都會變得特別高。原同事會覺得,老闆是我的閨蜜,肯定會給我不錯的收入,給我豐厚的獎金,跟前公司比絕對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如果你給他加薪二○%,或許對方也會非常不滿,覺得你小氣。

而自己這邊,總會有那麼點施恩於人的情感因素在,好像是你把對方救出火坑的。心想著只要我賺錢,也一定不虧待你,絕對讓你的收入提升一個臺階。這樣一來,在薪資上鬆了手,在工作和貢獻方面就會對她有相對高的期望。如果對方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接下來怎麼辦?

原同事覺得你小氣,覺得你把他當普通員工對待,給的薪資並不高。而你或許覺得,原同事能力真的一般,這麼多年都沒長進,如今給他這樣的薪水已經算大方了。

雙方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都覺得自己付出更多,結果或許因為幾件很小的事情,就會讓合作破裂,閨蜜就會變成不相往來的陌生人。

再次,未來的管理疊加、職位設置會有很多的困難,不管是模式設計還是執行,都會有無數可以預見的麻煩。

比如,原同事入職的時候,公司在起步階段,什麼制度都沒有,如今公司要嚴格管理,準備制定嚴格的考勤和打卡制度,能管得住原同事嗎?我想很大機率是管不住的。

因為雙方是閨蜜,有多年的交情,老闆很難對原同事嚴格執行考勤制度,處罰或者扣全勤獎的時候往往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這麼一來,其他同事就會不滿。制度執行還是不執行?嚴格執行,閨蜜會有怨言,也許會影響到兩人的關係;不執行,或者部分執行,其他員工就會覺得不公平,管理就難以開展,制度就變成了擺設。

又如,原同事的能力或許某一天難以匹配公司的發展,很多年輕人、新人全方位超過原同事,這時候怎麼辦?薪酬架構和職位設置都會有各種問題。原同事作為主管,但是下屬的能力遠勝於她,這種情況下,彼此都會尷尬。如果名義上給原同事主管的名頭,給予下屬更高的薪水,那麼原同事反而會更尷尬,也會滋生更多不滿。

這時候怎麼辦?降職,降薪,解職,還是採用其他方式?要知道,讓原同事來公司上班不僅僅是公事,其中必然會夾雜許多私人因素。請神容易送神難,這是管理者面臨的最大難題,除非管理者決心放棄私人交情,公事公辦,交情從此完結,失去這個朋友。

也許你沒有想把原同事當成關係戶,只把對方當成公司的普通員工,但是對方怎麼想呢?會跟你想法一樣嗎?對方或許因為過去是你同事,跟你有很好的私人交情,所以一開始就抱有很高期望才來你公司入職的。如果你今日跟她說,她只是公司的一位普通員工,跟別人沒有什麼不同,你讓她情何以堪?

最後,就是收入問題。公司剛起步時,一切都不是問題,如一開始的四十萬元年薪已經高於對方在原公司的薪水,她會很滿意。

接下來呢?公司收入一般的話,問題還不大。可如果公司做得很好,盈利越來越好,那麼原同事的薪水又該如何定呢?

也許你覺得,增長一○∼二○%已經不錯了,不到兩三年,原同事的薪水提升到六十萬元,已經算是對她特別照顧了。

也許你年收入已經數百萬元,公司的幾個主管都是百萬年薪,原同事怎麼會甘心拿那麼點兒收入?儘管公司賺錢跟她關係不大,公司給她支付的薪水是透過價值來決定的,但是原同事未必這麼理智。

一個人很難因為縱向比較而滿足,反而會因為橫向比較而不滿。

大家會用調侃的語氣談論某位名人一年天文數字的收入,作為茶餘飯後的八卦新聞,可要是原先跟你一樣拿四十幾萬元年薪的同事突然年入多幾十萬元甚至百萬元,你心裡就會有想法,有芥蒂。這是人之常情,離自己太遙遠的人,跟自己關係不大,無須過多在意。可如果身邊的人—你認為與你不相上下的人,又或者還不如你的人,突然混得極好,你一定會覺得心理不平衡,甚至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

亞洲是人情社會,很難徹底把公私的邊界分清楚。西方很多企業同樣也有類似的問題。

我個人給那位朋友的建議是,若真的要招原同事進公司,如今肯定不是合適的時候。因為公司初創,什麼都不穩定,對方或許能對現狀滿意,但是等公司發展起來之後,原同事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會認為自己是元老,是老闆的閨蜜,理所應當獲得更多。這樣反而難以管理和安置她,不如等公司發展一段時間,一切穩定下來之後,再讓對方以員工的身分入職,嚴格劃分具體的職位和工作內容,明確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薪酬模式,這才是更優的選擇。

只要是人,就會有名利之心,就會比較。我們常說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就是因為富貴之後就容易心態失衡,分多分少都會覺得不公平。你覺得給多了,他覺得拿少了,裂痕就會出現,就會影響到工作。

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說:「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這句話是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卻據為己有,這是不義的行為。可每個人真的能分清邊界嗎?能弄清楚自己付出多少,應該收穫多少嗎?能明白不應該多拿多占,收入應該根據自己的貢獻來分配嗎?

非常困難。越是有私人交情,就越難公事公辦,因為難以執行制度和進行管理。

我還是那句話,如果私底下真的是特別要好的朋友,就最好不要跟對方一起工作。有些事情,只有防患於未然,才能把那份情誼長久地維持下去。

▶▶ 閱讀更多 方舟文化 毅冰《沒你強的人,為何混得比你好?》

 
生命這場馬拉松考試中,全心照顧心愛人,也要照顧好自己
圖/寶瓶文化
書名:《我和我的失智媽媽》

內容簡介:【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我覺得非常惶恐……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作者介紹:陸曉婭,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從事編輯工作近三十年。退休後,決定將第二人生投入公益,成立了協助弱勢孩子的公益組織「歌路營」。然而,隨著失智母親的病況日趨重度,她在六十歲時二度退休,以陪伴母親。近年來,關注老年與死亡議題,為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理事。

搶先試閱:〈回程,誰來接?〉

む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老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め

確信媽媽患了失智症之時,我也快到退休年齡了。

退休後,是成為媽媽全職/全天候的照顧者?還是兼顧照顧媽媽和做自己原本計劃要去做的事情?我內心很掙扎。

有時這種掙扎會在夢境中出現:有一次,我夢見和一些人旅行,即將踏上回程(毫無疑問,「回程」象徵著我退休後的人生)。有人通知說,回程將不安排人接送,需要到站後自己解決。於是我開始焦慮,因為我帶著老媽,還帶了很多的行李,不知道到站後,我一個人該怎麼辦……

其實,我身邊不乏孝順父母的好榜樣。我的一位好友是個非常優秀的中學教師,曾經告訴我很多生動的教育故事。我本想在她退休之後,幫她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讓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可以得到傳承。但她選擇先全力照顧老媽,而且和她當老師時一樣奮不顧身,顧不上自己,也顧不上自己的家庭。在為老媽送終後,她就檢查出癌症,什麼都沒來得及做,也沒能看到自己的外孫女出生就撒手人寰了。

坦白說,我擔心自己也會走到這一步。有些失智症患者的病程可以長達十幾年,比如美國前總統雷根,是一九九四年向公眾宣布他患了「阿茲海默症」的,直到二○○四年才去世。

我想,如果為了照顧老媽,我現在就退出社會生活,大概以後就很難重新融入了。我擔心,在漫長、艱辛的陪伴路上,我的視野會受限,我的能力會衰退,我的社會關係也會漸漸失去連結……

在完成了身為女兒的使命後,我會不會變成一個無聊、無趣、無能的「三無」老太太呢?

我早就期盼著退休,因為我已經準備好和朋友在公益領域創業──我知道我仍然具有工作的熱忱和能力,仍然渴望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但如果全職/全天候照顧媽媽,我的一部分生命潛能就沒有機會發揮了。為此,我大概很難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帶著這些負面情緒,我能照顧好媽媽嗎?

何況,二○○八年也是女兒考大學的一年,我也要給予她更多助力和陪伴。

好吧,在現代社會裡,對「孝道」是不是也該有新的詮釋?畢竟社會已經有很多變化,很多家務勞動已經社會化了,還有了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安養院……就讓我試著走一條兼顧之路吧。畢竟照護者的身心健康也直接關乎照護的品質,如果我先憂鬱了,恐怕也照顧不好媽媽。

好在,現在媽媽的病還在早期,生活上尚能自理。她的樓下就是小吃店,不想做飯了,她就坐電梯下樓去買飯。老媽還有個計時清潔人員,每週會過來幫她洗衣和收拾房間。

而最為難得的保障,是我們姊弟妹三個人相互支持、同心協力,沒有一個人不拿媽媽當回事。

住得最近的弟弟,開始負責幫媽媽叫瓦斯,繳水電費、電話費,修理一切壞了的物件,還每週買好蔬菜、水果送到家裡,甚至燉好雞湯給她帶過去。

我做醫生的弟媳婦,則是我媽媽免費的家庭醫生兼醫療事務總管:她每週都會為媽媽拿藥,週末到媽媽家為她「擺藥」──把一週要吃的藥分好,裝入分天的藥盒。碰到看病、體檢之類的事情,少不了她親自出馬,然後會認真分析各種檢查結果。可以說,老媽的身體狀況,盡在她的掌握之中。

我妹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我們姊弟妹三個人當中,唯一在媽媽身邊長大的,因此跟媽媽的互動也最親、最無顧忌。

在我們發現媽媽已經不會用熱水器,經常是燒一壺水提到廁所「擦澡」後,妹妹和我開始每週幫媽媽洗澡。

要知道,洗澡對於常人來說沒什麼難的,但對已經很難理解洗澡程序的老媽來說,用蓮蓬頭中的熱水沖去腦袋上的洗髮精,那無異於一場恐怖襲擊啊,所以她會特別害怕。幫她洗澡的人還要防著不讓洗髮精迷了她的眼,或者水沖進了耳朵。而我妹妹就有能力連說帶笑、連哄帶勸、連拖帶拉地幫助老媽完成整套洗澡程序,「香噴噴」地成為「出水芙蓉」,再穿上乾淨的衣服。

妹妹的說說笑笑,可說是一味非常獨特的藥,可以軟化老媽,讓她身體和心理都舒坦。這個獨門祕笈,是我和弟弟都沒有的。

在發現老媽「丟」了存摺之後,天降大任於我也──我成了老媽的財務總管。

我們先去銀行掛失了存摺,然後辦了新的存摺和提款卡。

每個月,我從戶頭裡為她取出一定的現金,作為日常開銷。剛開始是一個月一次,後來我發現,老媽總是會把錢藏起來,大概是覺得藏起來才最安全,結果卻是忘了放在哪兒了。於是她就打電話給我,「給我送點錢來,我沒錢了!」

在我忙於工作之時,我肯定無法一下子就把錢送到。這怎麼辦?好辦!

我改為每週給她一次零用錢,且都是事先換好的零錢。一大把零錢遞過去,她一定覺得錢很多,自己手頭很「富有」,這樣還能防止她拿著百元大鈔出去買東西,卻忘記拿找的錢。

我還把一些備用的零錢放在某個隱蔽之處,一旦老媽打電話要錢,我就告訴她,「你上那兒找找看!」

有了弟弟妹妹們的共同努力,我在退休之後,實現了自己在體制內未曾實現的夢想:和「青春熱線」的資深志工杜爽一起,創辦了一個公益機構「北京歌路營」,協助弱勢兒童。

創業自然是忙碌的。好在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學會了時間管理,很善於統籌和優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

現在翻看那些年的行事曆,我發現除了工作外,「媽媽」絕對是個頻繁出現的詞,不是「看媽媽」、「和媽媽去公園」,就是「接媽媽」、「送媽媽」──在那段時間裡,我經常接媽媽到自己家裡住。我先生的工作不用進公司,我出去工作時,家中有人和媽媽在一起,總是放心一些。

我住的地方離媽媽家不近,坐公車單程要一個半小時。我聽說有人把父母的房子賣了,在自己住的區域另租房子讓父母住。這種「一碗湯」的距離(端一碗熱湯過去不會涼),據說是親子間的最佳距離,既便於照顧,又保留各自的生活空間。

我覺得自己這一區的環境不錯,是不是也在附近租個兩房的屋子,把媽媽和比媽媽還要年長七歲的公公一起接過來,請看護照料他們呢?

我甚至還去房仲公司打聽了一下,但想想覺得太過複雜。隨著老人身體狀況的衰退,我們肯定得請兩個看護,協調兩個看護還不讓我頭疼死?弟弟妹妹也反對,因為這樣老媽離他們遠了,照顧起來更加不方便。

媽媽到我家小住,對她、對我們都不容易。這也不奇怪,某些正常人還會換了床就睡不著呢。醫學上把這種「認床」現象,叫做「第一晚效應」(First-Night Effect)。

老媽倒是沒有「第一晚效應」。不過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實在是挑戰多多:廁所在哪裡?哪條毛巾是自己的?可以用哪個水杯喝水?早上幾點起床?白天沒事的時候要做什麼?想出去怎麼辦?這一切,她內心肯定焦慮,但無法說出來。

而家裡的人呢,也得面對她因為失去認知能力而造成的種種麻煩:她會用我先生的牙刷刷牙,拿我的毛巾擦臉,用我女兒的杯子喝水。鑑於媽媽超強的自尊心,當認知障礙發生時,我們不能說「你拿錯了」,只能另外想辦法,比如女兒把自己的水杯放到高處,這樣就不會被外婆拿到了。

碰到這些「麻煩事」,不煩躁、不抱怨並不容易。從認知上講,不把這些事情當成「錯誤」,而是接納她的失能,才能夠不心煩、不抱怨。

不過,除了認知問題,親子關係的品質也直接影響著互動。

由於我從一歲零九個月就離開了媽媽,媽媽有很長時間在國外工作,她又是那種很少對孩子表達愛和鼓勵的人,因此我和媽媽的人生之路,原本是一種弱連結──我們的關係並不親密,特別是在情感上和精神上。

現在,當媽媽患了失智症,我知道這種弱連結需要改變,但我並不想完全犧牲自己,讓媽媽自己的人生之路完全覆蓋、淹沒掉我的一段人生之路。我們是兩代人,也是兩個人,我們彼此連結,但也有各自的人生使命。

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善我們彼此連結的品質,在媽媽人生之路的最後一段,能讓她感覺到被愛;在她的人生之路中斷之後,我既不會為自己的路沒有與她並行而後悔,也不會為自己的路完全被吞噬而委屈──我在照顧她的同時,也努力活出了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二○一三年,在我六十歲生日那天,我對公益機構的年輕同事說:「拜拜了,我要第二次退休了!」

選擇第二次退休,是因為老媽的病已經進入中期,真的需要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我開始了一段和她更緊密連結的人生之路,這也讓我有時間寫了後面的許多文字,記錄下她生命最後一段的下坡路──這是一條平緩而漫長的下坡路,但仍然有著種種意想不到的風景。

好吧,先不管我的回程有沒有人接。讓我在媽媽的回程中,與她一路相伴吧。

●●●

【照顧失智家人】

1理解他們的焦慮:失智者在一個全新環境中,實在是挑戰多多:廁所在哪裡?哪條毛巾是自己的?可以用哪個水杯喝水?早上幾點起床?白天沒事時要做什麼?想出去怎麼辦?……這一切,他們內心焦慮,但說不出口。

2照顧他們的尊嚴:當失智者發生認知障礙,比如拿錯杯子,不說「你拿錯了」,而是另外想辦法,例如把自己的杯子放到他們拿不到的地方。不把這些事情當成錯誤,而是接納他們的失能,我們才能夠不心煩、不抱怨。

【照顧自己】

照護者的身心健康,也直接關乎照護的品質。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陸曉婭《我和我的失智媽媽》

 
世上事有變與不變,如果你在乎,記憶或許能為你留住一點什麼
圖/時報出版
書名:《時光電廠》

內容簡介:老文青的逝水流年,飛返記憶元年,與往事乾杯。縱谷牧羊童,少年球痞,異地人文旅程,編輯時光……是陳雨航的光陰故事,也是時代的縮影。

我們都只是時光與天地的旅人。世上事有變與不變,如果你在乎,記憶或許能為你留住一點什麼。在記憶毀壞之前,那樣就很好。──陳雨航

隔著清水溪谷與白色電廠斜斜相望,在東部河谷臺地上帶眷宿舍,就是記憶初始的世界。從五歲的記憶元年開始,溪裡的鱸鰻成為美味紅燒上桌;搬遷宮前,開始養羊放牧的少年時光,偶爾批發冰棒,賺點進影院看戲的票錢,還有那場未能成行的籃球之約,成為縱谷私記憶裡的一抹美好想像;默默的地下閱讀與寫作中,成就了縱谷青年的邊緣文青生活。五、六○年代的日常縮影,如電影般的噠噠上演,當時未及留駐的,日後乘著記憶鄉返鄉飛行,已非舊時模樣。

穿過山海林木河流,衣角獵獵作響,工作後的幾次出差與行旅,有歸鄉的呼喚,前輩文人的歌與夢,還有異地的種種人文歷史饗宴。在溶入與淡出中,王禎和、王宣一、鄭清文、副刊同事們……許多故事在歲月裡無聲流逝,似在呼喚旋即隱身而去。當昔日鬥牛的球痞,已成「公園阿伯」,二十幾年的編輯生涯,換成書房裡有著輕重不等來歷的書海,附著過往的時光氣味,令人身心安適。

生命裡的重逢、分離、歡樂、哀傷……雖為舊事,仍覺美好。陳雨航以知識與情感厚實的積累,慎重其事寫下時代與人們的故事,他在記憶中捕捉微小回音,為過往的時光,留下濃厚的溫情與真心。

作者介紹: 陳雨航,一九四九年生於花蓮。師大歷史系、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職報紙副刊、雜誌、出版編輯多年。七ま年代從事小說寫作,著作有短篇小說集《策馬入林》和《天下第一捕快》。二ま一二年發表首部長篇小說《小鎮生活指南》,榮獲:二ま一二年《亞洲週刊》十大小說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二ま一三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二ま一五、二○一六年分別出版散文集《日子的風景》、《小村日和》。

搶先試閱:〈六ま年代的一個邊緣文青〉

像我這樣的一個文青如何啟蒙,著實一言難盡,或許用閱讀的環境和具體讀過的一些書,能拼湊出模糊的一個樣本。

《三國演義》、《亂離人》與《星星月亮太陽》

小學五年級的寒假,讀花蓮中學初一的哥哥寒假作業指定要閱讀《三國演義》,於是找我出資一半與他合買。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的《三國演義》,上下兩冊,合購十二元,封面是鳳儀亭,呂布私會貂蟬,董卓怒擲方天戟那場戲。花了近一半壓歲錢的我,當然很認真的看完,後來幾年還翻看了許多回。

小六時,導師受教召十來天,代課的年輕女老師帶了許多本文藝書籍來教室,說我們成立一個小小圖書室吧。我在那些天看了兩本小說,孟瑤的《亂離人》和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算是我與文藝小說的邂逅。

那是六○年代的開始。

後來讀到許多人的回憶文章,他們多半很早就讀古典小說或文藝小說,我那時已經十一歲,比起來算是慢的。但以閱讀來說,或許我早兩年也開始了,學校有《國語日報》貼在閱報欄,教室後頭掛了許多集《三百字故事》,也曾一度有《兒童文摘》雜誌,我們家還訂了《中央日報》。相信在《亂離人》和《星星月亮太陽》之前,我已經從中央副刊那裡讀到許多文章和小說了。不要懷疑,在七○年代之前,中副是各報文藝副刊的第一品牌。五○年代末和整個六○年代,我有許多長篇小說都是從中副的連載看來的,鍾肇政的《濁流》、《江山萬里》,楊念慈的《黑牛與白蛇》、孟瑤的《浮雲白日》,南宮搏的《大漢春秋》、《玄武門》等,短一點的中短篇有皮述民的〈最後一場牌戲〉……當然更不會漏掉臥龍生連載好幾年的武俠小說《玉釵盟》。

看小說是追求故事,同樣的理由吧,我也喜歡看電影,但當時的電影對我們來說是奢侈了些,一年難得有幾場看。沒得看就看廣告吧,我看報紙一定看電影廣告,經過戲院一定看劇照和海報,而且看得很仔細。

學校比家裡自由,嘩的一聲,什麼小說都進來了

進入中學後,生活變得比小學開闊了許多,雖然家裡還是管很嚴,同時有一些副業工作要幫忙。學校裡自由多了,上課以外的時間可以打球,穿堂貼滿各種報紙,圖書館有雜誌、書籍……

中學時代的我活潑好動,喜歡打球,不能打球的時候就看課外書,尤其是小說。圖書館的借書證一星期只能借一次,一次借一本,但借用同學的借書證,或者互相交換看,也能維持不斷糧,「食量」是兩三百頁的書一天超過一本。我在課間看,自修課看,上下學等車的時候看,回家躲著父母看。都看了哪些呢?那時候以大陸來臺的作家為多,加上政治形勢,主流便是抗日反共小說、戰鬥文藝了。但既是小說,抗戰懷鄉、男女私情的衷心與曲折,還是吸引了年少的我。除了初一的歷史老師胡楚卿的《長河》,我還看了楊念慈的《廢園舊事》,王藍的《藍與黑》、《長夜》,姜貴的《旋風》,潘壘的《上等兵》,孟瑤的《黎明前》、謝冰瑩的《女兵日記》,高陽尚未寫歷史小說時的《凌霄曲》、《花開花落》,馮馮四大冊的自傳體小說《微曦》……記得的作家還有林適存、郭嗣汾、王臨泰等人。

除了抗日反共小說,看得最多的是南宮搏的歷史小說,《漢光武》、《韓信》、《洛神》、《潘金蓮》、《武則天》……能找到的幾乎都看了,另外就是費蒙包含《情報販子》、《賭國仇城》在內的一堆小說,以及武俠小說,這部分當然大多是同學從租書店租來而分享的。

我也看瓊瑤的小說,《窗外》、《煙雨濛濛》、《六個夢》、《幾度夕陽紅》、《船》等早期的作品,還有一本厚厚的短篇集《潮聲》最為精采,風格和她後來的長篇殊異。我們有一位同學的父親在另一家公立中學任職,會把《皇冠》雜誌帶回家,我們常到他家,有幾本瓊瑤的小說和皇冠叢書就是從同學家借來的,包括茅及詮的《何處是歸程》。

被認為是言情小說代表,金杏枝的《悲歡人生》、《勿忘我》,禹其民的《籃球情人夢》等也都沒有漏掉,還有記不得作者是誰的《一山紅葉為誰愁》等等。學校裡有一位年輕的林慕華老師,聽說她也是位言情小說作家,可惜我沒機會看到她的作品。

當時最喜歡的作家是郭良蕙,她的小說對人性觀察的深刻和犀利的語言在在使我著迷。初中看了《青青草》、《琲琲的故事》等,這都是圖書館沒有的,不知道是不是《心瑣》遭禁而連累?《心瑣》我要到高中時才在租書店租到。

其時,《現代文學》已經創刊了,但我完全沒聽說過,當然也不知道白先勇、王文興何許人,直到高二時一位同學到英語老師王禎和家,借了幾本書出來,我看到《現代小說選》,看了王老師的〈鬼.北風.人〉,叢甦〈盲獵〉等幾篇,弄清楚它是《現代文學》的叢書已是多年後的事。從王老師家借出來的書有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同學讓我帶回家看了,那是我的第一本張愛玲。

學校裡也有章回小說可借,《儒林外史》、《水滸傳》之外,還借了《二刻拍案驚奇》,《紅樓夢》則是從校外的朋友那裡借來的。可能機緣不巧,一直沒看過《西遊記》。

《麥田捕手》、《西線無戰事》與《第三帝國興亡史》

初一時,班導師用我們的班費訂了一份文學雜誌《作品》月刊,曾經連兩期用了半本的大篇幅刊載了一部長篇小說《頑皮少年》,後來知道它最普遍的譯名叫《麥田捕手》,這大概是我最早看的翻譯小說之一。陸續還看了瑪格麗特.米契爾的《飄》,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看過一本《莎氏樂府本事》。我後來看了雷馬克的《生命的光輝》,追讀了他的《凱旋門》、《流亡曲》,很著迷,他的名作《西線無戰事》學校沒有,要等高中畢業到臺北補習時才讀到。

《西線無戰事》背景是一戰,但雷馬克另外多部作品背景則是二戰,加上當時距二戰結束未遠,許多戰紀文學或與二戰相關的書都可以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第三帝國興亡史》、《麥帥回憶錄》等都是高中那幾年看的。《麥帥回憶錄》是《中央日報》連載,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史》第一冊是我買的,說是要出五冊,但好像沒出齊,原因大概是同書節譯本的《納粹德國史》全一冊已經上市的關係。我也看了二戰背景下的日本翻譯小說,五味川純平的《人間的條件》,另外一本沒注意到原作者的《太平洋戰爭秘聞》,多年以後,我根據內容研判應該是大岡昇平的《野火》。

不記得學校有日本小說,《人間的條件》和《太平洋戰爭秘聞》以外,只看了當時轟動一時《聯合報》連載後出版的《冰點》,都是來自朋友或租書店。

六○年代花蓮市也有幾家書店,東部書局文具占比高,可以逛的僅有中原書局、光文社和如今已經忘了在哪個位置的江南莊,找到機會也只能去翻翻。亙中學六年,我只買過四本書,《琲琲的故事》是初中時,參加學校有獎徵答獲得的代金券從書店換來的,其他是高中三年買的,除了《第三帝國興亡史》第一冊,另外兩本是《美國短篇小說選》和余光中的《逍遙遊》。買來的書讀得特別仔細,又畫線又眉批,當然,有些眉批多年後自己看了不免臉紅。

最難過的時候是寒暑假,父親上班去了,漫漫長日卻無書可看。有一次騎車到村外田間一戶獨立家園找高我三屆的學長,在犬吠聲中學長出來有點驚訝,雖然常在等候通學巴士時見面,其實不是那麼熟。問明來意後,他想了一下,進屋找出一本封面已不存的章回小說借我,好幾年以後我才知道那是「蘇三起解」的故事。我還書以後沒能再借,因為那是學長家裡僅有的一本課外書。

那樣的年紀,知道外面有廣大的世界,又覺得到臨無期。高中畢業後到臺北補習,看到滿街的文學書、軍事書,看了那時候流行的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荒野流泉》……接續我來臺北前剛看過的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又看了吉錚《海那邊》、尹雪曼《海外夢迴錄》那樣的留學生文學,夏目漱石《哥兒》、安部公房《沙丘之女》那樣的日本翻譯文學作品,還有許多存在主義的著作,令我大開眼界,越發對照了我生活過的時空之貧瘠,我們的思想與文化都是那麼邊緣啊。

從「地下活動」走到文字工作之路

進入中學以後,過去優異的成績和表現都褪色了,除了數學和作文。過了一年,連數學的光環也失去了,只剩下作文。很多年以後,我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工作,同事王宣一認識的一位生活版專欄作家慧心齋主來辦公室找她。慧心齋主其實是位年輕小姐,她的專欄是談命理的,很受讀者歡迎。我不信命理,但事後王宣一轉述她的一句話卻讓我記憶深刻。她們倆到餐廳吃飯時,穿過一個滿是記者與編輯的大辦公室,慧心齋主說:「他們一個個都是天上文曲星轉世的。」文曲星轉世,我只能接受它的美感,但我自己將之延伸的意義卻是:不管寫得怎麼樣,每一個吃文字這行飯的,都是從小就在使用文字上比別人出色,然後慢慢歷練出來的人。

與我日後遇見的許多寫作或編輯同儕一樣,我這成績普普的學生往往在一兩篇作文之後就讓國文老師認識了。在文字表達方面有了些自信,也就寫些東西向外面投稿。我投稿的最大動力是希望稿費能解決零用錢的不足,譬如說能讓我看更多的電影。

家裡對文藝是非常不贊成的,我看所謂的「閒書」都要偷渡了,何況是寫作投稿,因此這些都是我的「地下活動」。中學六年,我從不向家裡聲張作文比賽的成績,投稿則是借用同學家的地址。這樣壓抑的環境,做著被家裡否定的事,心裡自然是徬徨和苦悶的。

就在徬徨苦悶中,蹉跎了一些光陰,來到六○年代的最末一年,經歷了談不上革命的「改變」吧,我把「地下活動」公開化,違背父親的期望,進入大學讀文科,結束了一個邊緣文青的六○年代。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陳雨航《時光電廠》

 
如何善用募資平台創造排隊成效?
除了現金流及產銷面的考量外,透過募資期間進行數位行銷操作,行銷人員也可以蒐集產品銷售頁面、廣告等素材內容優化方向。募資成功也帶來品牌光環,例如:商品文案加上「募資熱銷多少件」或「募資創下多少銷售金額」就能於未來數位行銷推廣上產生排隊效應,讓行銷推廣更有力。

台灣蕨的前世今生
全世界的蕨類植物可分成39科,台灣就有34科。面積區區3萬6,000平方公里的台灣,已登錄的種類就多達650多種,以單位面積的比例來計算,稱台灣為「蕨類王國」自是當仁不讓。何以蕞爾小島上蕨類花樣如此多元豐富,讓人「蕨」得好奇,且聽郭城孟說「蕨」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