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3/17 第121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台灣如何面對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陳建仁談台灣的防疫經驗
怨嘆自己運氣差到爆嗎?大家來比慘啊!看了覺得好一點了
以巴衝突 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新書鮮讀
台灣如何面對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陳建仁談台灣的防疫經驗
圖/時報出版
書名:《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內容簡介:台灣如何因應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改造細菌基因,可以把二氧化碳變燃料?觀察真菌獵殺線蟲,竟能為寄生蟲防治提供解方?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像斑馬魚一樣再生嗎?解析大腦神經為什麼會退化,看見治癒失智症的曙光?RNA剪接、CRISPR基因編輯,預約醫療大未來?

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院士陳建仁等21位生命科學家,一同打開好奇心、激發想像力,體驗機智的生命科學大發現!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匯集台灣頂尖科學家,研究範圍涵蓋植物、生醫、農業、生化、基因等領域,是世界級的生命科學研究重鎮。透過《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中研院研之有物團隊以21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藍本,帶領我們參訪台灣最高學術殿堂,將艱深的學術論文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一窺中研院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與創見。

作者介紹: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鑑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易懂的報導,邀請大家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搶先試閱:〈台灣如何面對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陳建仁談台灣的防疫經驗〉

台灣防疫上半場:阻斷病毒傳播的無名英雄

綜觀COVID-19防疫戰,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迄今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9年12月首度發現COVID-19至2020年11月疫苗問世,他稱為防疫「上半場」。

在上半場期間,最好的防疫方法為阻斷病毒傳播途徑,也就是繼承SARS經驗的各項防疫工作。台灣人歷經SARS陰影,對勤洗手、量體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活動等並不陌生,多數人也願意配合。

即時將病毒阻擋在國門之外,也是上半場的重點策略。2019年12月31日,疾病管制署羅一鈞副署長在PTT論壇看到中國出現非典型肺炎病例聚集的訊息,旋即發函通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台灣也在當天啟動邊境管制,展開武漢直飛班機的登機檢疫,並加強院內感染管控。這是我們在防疫上半場搶得先機的關鍵。

COVID-19屬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警戒全面提升後,也隨即加強病例通報,所有疑似病例皆須通報疾管署,當病患確診後隔離治療,並展開接觸者疫調。陳建仁解釋,疫調目的即在於釐清感染源和散播途徑,並找出需要匡列隔離的人,這是重要的管控傳染的方法。透過調查旅遊史(Travel history,最近14天內國外旅遊史)、職業史(Occupation,職業類別)、接觸史(Contact history,近期接觸與出入場所)與群聚史(Clustering,最近14天與家人朋友群聚情況),由此可評估民眾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

為了改善過去SARS防疫口罩不足的缺點,政府組成口罩國家隊增加口罩產能,共增設92條口罩產線。應用智慧科技進行精準的追蹤檢疫,包含設計入境檢疫與防疫追蹤系統、電子圍籬App等,在權衡最小侵害與隱私保障的原則下,讓防疫人員掌握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與行蹤。

2020年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僅有零星確診個案,餐廳維持營運、學校照常上課、球賽和演唱會持續舉辦,彷彿平行世界。陳建仁強調,防疫的成功除了歸功在第一線作戰的醫護與防疫人員,更重要的,2,300萬台灣人都是無名英雄,他們遵行防疫規範,遏阻病毒的擴散。

到2021年6月中,台灣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的人數累計約有70萬,其中僅有不到2,000人因違反規定而受罰。這些民眾犧牲了14天的自由,讓其他人得以正常生活。若沒有大多數人配合防疫政策,疫情也無法控制得這麼好。

台灣防疫下半場:疫苗戰與變種病毒

第二階段是2020年12月COVID-19疫苗問世之後,陳建仁稱為防疫「下半場」。除了持續阻斷傳播鏈以外,普遍施打疫苗以提升群體免疫力至關重要。

陳建仁說,原本規劃目標是以3,000萬劑疫苗覆蓋65%以上人口(每人2劑),其中包括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1,00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500萬劑、COVAX(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實施計畫)分配取得500萬劑,再加上國產疫苗1,000萬劑,來鼓勵國內疫苗廠研發製造。

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各國競相爭搶疫苗,資源分配也難以公平。國際疫苗交貨一再延宕,比預期慢得多;而國產疫苗使用棘蛋白次單元技術,研發時間也比mRNA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更長。

然而,疫苗供應不足的期間,病毒突變的步伐並未停歇。陳建仁指出,當病毒在人群中傳染、複製與增生時,RNA病毒會不斷突變,逐漸往「致死率低、傳染力強」的方向演化。

2021年5月初,Alpha變異株突破了台灣的邊境管制,造成大規模社區感染,較嚴重的有華航諾富特、新北獅子會、宜蘭電子遊樂場,以及萬華茶藝館等群聚案,萬華茶藝館感染者因平均年齡較高,死亡率也相對提高。由於事態緊急,政府在2021年5月15日首先提升雙北疫情警戒至三級,後續全國也全面進入三級警戒。

【內文附圖P.246】 全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趨勢圖

台灣在2020年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本土零病例,但2021年5月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面臨另一波防疫挑戰。(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https://nidss.cdc.gov.tw/nndss/disease?id=19CoV)

陳建仁分析,當單日確診達到200多人時,表示病毒至少已經傳遞了4波,如果不趕快控制並阻斷病毒傳播,在病毒持續傳遞9波以後,理論上會有20幾萬人感染(4的9次方)。

經過全民緊鑼密鼓的防疫努力之後,確診病例數從一開始的每天500∼600人,到7月中已降至20人以下。陳建仁語帶感性地說:

「疫苗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在短短兩個月控制疫情,真的相當不容易。這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政府與民間合作,以及2,300萬人的默默努力所帶來的成果。」

但他也強調,疫苗仍是下半場防疫作戰的最佳解方,必須盡快將完整接種率提升到65%∼70%。其中,遏止疫苗假消息的傳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內文附圖P.248】 全球COVID-19疫苗接種比例

截至2021年10月16日,台灣疫苗完整接種率為22%,美國56%,全球為36%。與世界各國比較,台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country=OWID_WRL)

疫苗緊急使用授權與免疫橋接

「疫苗是防疫下半場最重要的救援投手。」陳建仁強調,以往疫苗的研發,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試驗一期、二期和三期,通常需要至少5∼10年才能成功。

在動物實驗階段,必須確認疫苗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才可進行人體實驗。有效性有兩個評估重點:一個是「中和抗體效價」,也就是疫苗打入動物體內之後,所產生可以中和病毒的抗體濃度越高越好;第二個重點為「保護力」,即施打疫苗的動物在受到病毒感染後,是否不會被感染或發病。

疫苗研發漫長耗時,然而COVID-19疫情迫在眉睫,如果要等上10年才能施打疫苗,恐怕全世界的人都難逃病毒侵襲。因此,世界各國無不設法推進研發進度,例如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0年5月宣布「神速行動計畫」(Operation Warp Speed),投入大量資金在疫苗生產與供應上。採用mRNA新技術的莫德納疫苗與輝瑞/BNT疫苗,在完成三期期中分析後,2020年12月就雙雙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隨即廣泛施打。

但是,全球疫苗產能依然極度不足。2021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召開了一場專家會議,討論透過「免疫橋接研究」(immuno-bridging study)取代三期臨床試驗的可能性。

陳建仁解釋,免疫橋接就是以保護力相關指標(Correlates of Protection, COP)取代傳統三期臨床試驗的評估。由於中和抗體效價和保護力呈正相關,如果中和抗體效價能達到目前已認證疫苗的水準,便可考慮作為EUA審核標準。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會議沒有達成共識,但歐盟、韓國與台灣都支持免疫橋接。

【內文附圖P.250】 台灣食藥署公布的COVID-19國產疫苗療效評估標準

(資料來源:https://www.mohw.gov.tw/cp-5017-61305-1.html)

台灣國產疫苗免疫橋接研究方法 分為國產疫苗組和AZ疫苗組,取65歲以下成年受試者,比較第二劑施打後28天的血清中和抗體值。

採用以下兩個方式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兩項都達標才算成功:

1. 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eometric mean titer ratio, GMTR)的95%信賴區間下限須 > 0.67

2. 國產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sero-response rate ) 的95% 信賴區間下限>50%

☆ 血清反應比率,依據AZ 疫苗60% 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累積分布量設定。

☆ 若申請EUA 前,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中和抗體之保護力相關指標的閾值數據,

  則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設定血清反應比率的比較條件。

相關議題目前仍有許多正反爭論,許多人也不免質疑:若免疫橋接可行,為何美國持保留態度?

陳建仁認為,除了科學專業,各國也有自己的考量,美國目前已經有莫德納、嬌生和輝瑞/BNT等疫苗,整體供應無虞,故對免疫橋接有所保留。但陳建仁強調,不能只考慮資源充裕國家的情況。即使台灣疫苗接種率達到70%,也難以高枕無憂,因為病毒會不斷複製和突變,若不能盡快協助其他貧窮國家接種疫苗,終止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很可能演化出疫苗逃逸株(vaccine escape strain),導致現行所有疫苗都失去保護力。

綜合上述,陳建仁認為這是世界衛生組織進行免疫橋接討論,以便有更多的新疫苗可以通過EUA的原因之一。他感慨地說道:「病毒無國界,沒有國家可以單獨對抗病毒,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國家被遺棄,變成全球衛生的孤兒。」

與COVID-19共存的世界

這場全球大流行的瘟疫,確實重創全世界。台灣即使實施嚴格的邊境管控,但在三級警戒下,餐飲、觀光及運輸等民生產業皆深受衝擊。經歷病毒一波波反覆侵襲,我們何時可能結束這場漫長的戰役,重返正常生活?

陳建仁認為,施打疫苗能減緩疫情大流行,讓病毒不會大幅度傳播,降低病毒突變的機率。但是,要完全撲滅COVID-19已不太可能,因為大量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會讓病毒持續存活,小幅度蔓延,而且新生兒尚無法接種疫苗,也是病毒的可能宿主。換言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與COVID-19共存。

COVID-19病毒為了自身延續,會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自然演化。那麼,下一步的共存之策為何?

陳建仁給出幾項解方:精準快篩、充足疫苗與抗病毒口服藥物。目前美國默沙東藥廠(MSD)已研發出COVID-19抗病毒口服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正在申請FDA緊急使用授權,台灣也與藥廠接洽中。

未來場景已經可以想像:多數人已接種過疫苗,正常上班上課,如果有人經快篩確認感染COVID-19,醫生便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來降低病患體內的病毒量,避免重症、降低傳染力,而社會仍如常運作,醫療體系也不致崩潰,類似目前因應流行性感冒的對策。

陳建仁提到,公共衛生有個重要的概念──「一體健康」(One Health),也就是所有人、所有動物與所有環境都健康。例如流行性感冒、SARS或COVID-19等傳染病,都屬於人畜共通的疾病,疾病不只威脅人類,也會感染動物,甚至對生態造成影響。如果我們不破壞環境,避免和野生動物有過多非必要接觸,或許就能減少接觸中間宿主動物的機會,人類也不會從自然界的動物感染到新型病毒。

「因應未來各種可能的新興傳染病,保持『一體健康』,才會有更好的對策。」陳建仁總結道。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怨嘆自己運氣差到爆嗎?大家來比慘啊!看了覺得好一點了
圖/高寶
書名:《衰爆大歷史》

內容簡介:覺得你今天諸事不順嗎?看看這本書吧,還有比你更衰的!超級地獄哏的歷史時刻大集結,讓你越看越快樂,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別人的悲慘更療癒的東西了!★《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精選,保證每一天都超倒楣★

說起倒楣的時刻,每個人都深有體會。舉凡出門踩到屎、走路撞到樹、開會帶錯文件……種種衰事出人意料、防不勝防,讓人只想原地躺平,等水逆結束。怨嘆自己運氣差到爆嗎?不如來看看歷史上地獄倒楣鬼們的故事吧。

本書在人類歷史上十億則悲劇故事中,精心挑選既悲慘又歡樂的365則故事。從平易近人的抄襲被揭穿、業績被搶走、奧運比賽睡過頭,到危及性命的食物中毒、出門被暗殺、被鐵棍打破頭、死後還要被挖墳鞭屍。倒楣無下限,沒有最衰只有更衰!

書中蒐羅鮮為人知的紀念日、奇形怪狀的死法、以及長期被人們忽略的歷史邊角,讓你一窺人類史上衰運的極致,絕對能滿足你對於倒楣故事的渴望。

要是你覺得今天過得很不順,那就翻開這本書,隨意挑選一個你喜歡的日子開始閱讀吧!畢竟無論你的生活過得多糟,某個時刻、某個地方,一定有人比你還要倒楣。

▶本書使用方式:挑選一個特別的日子(今天/開會日/前任生日),翻開本書並觀賞這一天是哪個地獄倒楣鬼的悲劇人生上演。

 

※警告:閱讀本書有無法控制發笑的風險,敬請留意臉部表情管理

作者介紹:邁克爾.法庫爾,曾任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與編輯,出版過數本暢銷作品,包括《沙皇的祕密生活》、《英國皇室的幕後秘辛》、《被遺忘的美國人》、《欺騙聚寶盆》、《美國醜聞大事紀》、《皇室醜聞》等。

搶先試閱:〈殞落的大臣永遠無法安息:亨利八世結了婚,也殺了媒人〉

1540年

1月6日

一點也不酷:亨利八世結了婚,也殺了媒人

湯瑪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是亨利八世的黨羽中最幹練的一個。他以冷酷手段策劃了多起事件,包括幫助國王和第一任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離婚、脫離羅馬天主教會、扳倒國王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但說到當媒人,亨利這位能幹的大臣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賠上了自己的項上人頭。

亨利為了愛情曾有過三段婚姻,但在第三位王后珍.西摩(Jane Seymour)去世以後,克倫威爾這位影響力十足的大臣為了維持英格蘭新教徒與德意志的同盟關係,決定安排一場政治聯姻,而他看中的人是克萊沃公爵(Duchy of Cleves)的女兒安妮公主。即使亨利未曾親眼見過對方,但聽聞最親近的諫臣和其他人描述了她的美貌與優雅,再加上宮廷繪師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那幅頗有諂媚奉承意味的肖像畫,國王同意了這樁聯姻。

克倫威爾成功且巧妙促成了和克萊沃的政治聯姻後,焦急地等待主人用愛的鼓勵讚賞他的功勞。結果並沒有什麼愛的鼓勵。亨利為了「滋養愛情」,急切前往岸邊想見未婚妻,殊不知才一見到安妮便頓時臉色發白。「我不喜歡她!」他忿而怒罵,獨留克倫威爾在原地打顫。

究竟國王為何這麼討厭可憐的安妮呢?至今仍然是個謎。

或許純粹是化學作用的緣故吧——克倫威爾根本不可能察覺到或表達出這種難以捉摸的情緒。他唯一確定的是亨利非常不開心。「這女人跟人們描述的完全不一樣。」他憤怒地說:「智者竟然做出這種匯報,太令我震驚了!」他怒斥克倫威爾。「早知道這樣,她就不用過來英格蘭了。現在是要怎麼辦?」

不幸的是,不管怎麼補救,都會危及到和克萊沃家族之間的重要結盟。這輩子幾乎沒受挫過的君主亨利八世發現自己進退兩難:「要不是她大老遠跑來我的領土,要不是我的子民為她做了盛大準備,要不是害怕攪擾這個世界,還有要不是害怕她的兄長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法國國王動兵,我才不會娶她。然而為時已晚,實在很遺憾。」

正如亨利所說,克倫威爾「將沉重的負擔加諸在君主身上」,所以也只能逆來順受地向國王「不太滿意」的情緒表達懺悔。

1540年1月6日的大喜之日前,亨利一想到安妮就坐立難安。「我的天啊。」他在格林威治宮的教堂前停下腳步,說道:「要不是為了滿足這個世界和我的疆土,我才不會為了任何世俗的緣故做這件今天必須做的事。」假如克倫威爾期望國王的心情會在與安妮共度春宵後好轉,那麼隔天早上他必然會失望至極。

「我先前是不太喜歡她,」亨利告訴他,「現在則是更討厭她了。」沒錯,國王講得很清楚,新婚之夜一點也不銷魂。「我摸了她的肚子和胸部,猜她應該還是個小女孩,這真是有夠嚇人,搞得我沒有意願、也沒有勇氣更進一步。就讓她繼續留著完璧之身吧。」

幸好安妮未曾因為被丈夫拒絕而傷心,她幼小的年紀就像一道防護網,年幼如她純然不知道新婚當晚應該要發生什麼事。且亨利後來變得又胖又頑固,沒再進一步教育她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這讓安妮顯得有點愚蠢,還真的相信這樁婚姻已經圓滿。

「噢,他來到床邊親吻我,」她告訴她的資深侍女。「還拉著我的手,跟我說『晚安,甜心』;隔天早上也會親吻我說『再會,親愛的』……這樣不夠嗎?」

這問題就讓其中一名侍女來回答吧:不,根本不夠。「夫人,」她說,「絕對不能只有這樣,否則我們必須等很久才會等到約克公爵(國王第二個兒子),整個國家最渴望的就是這個。」

這齣滑稽的婚姻維持半年後,亨利便以未順利圓房,以及安妮的家人被控和其他人簽署婚前協議為由,結束了這段婚姻。國王的第四任妻子非常樂意解除婚姻。為此,心懷感激的國王慷慨賜予她豐厚財產及崇高地位作為回報,封她為「國王的好姊妹」。

反觀克倫威爾就沒那麼幸運了。雖然國王的確提拔了這位出身卑微、身為酒館老闆之子的首席部長,在克萊沃災難後擢升他為伯爵,但這只不過是他最終垮台的前奏(搞不好是個圈套)。國內的貴族們老早就很不滿傲慢的克倫威爾擁有如此的權力及影響力,便趁此時群起激烈反抗他。

這位一度手握重權的大臣被冠上莫須有的異端罪名遭到逮捕,而後他在倫敦塔的牢房內供出了價值連城的證詞,證明國王亟欲擺脫他的第四任妻子。這是他最後一次效力於他親手打造出來的全能君王。亨利和克萊沃的安妮離婚不到三週,克倫威爾就於1540年7月28日被斬首——無人理會他那「可憐可憐我」的請求。

他的首級被木樁刺穿插在倫敦橋頂,根據一位法國外交官所言:「亨利處死了他曾有過最忠心的僕人。」他還說了,亨利最終改變心意且相當痛惜,但即便如此,這位殞落的大臣永遠無法安息。

―― 《衰爆大歷史》

▶▶ 閱讀更多 高寶 邁克爾.法庫爾(Michael Farquhar)《衰爆大歷史》

 
以巴衝突 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圖/馬可孛羅
書名:《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內容簡介:愛德華.薩依德之後,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學刊》主編,台灣目前所見,最全面且深入探討以巴衝突的專門著作,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一、作者是薩依德的合作夥伴,也是薩依德之後最重要的巴勒斯坦問題研究權威。

二、以「殖民戰爭」角度審視以巴衝突,而非單純民族衝突。

三、利用六起事件描繪出巴勒斯坦百年戰爭的全景。

四、在大歷史背景下,也融入作者個人的生命史、整個家族的家族史。哈利迪家族成員就是這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拉希德.哈利迪以其智慧和洞察力,讓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等各方放下各自抱持的幻想。他將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豐富的戰爭和外交第一手經驗相結合,呼籲雙方能夠接受彼此和接受彼此的權利平等,這是結束一個世紀衝突的唯一途徑。第一部在深入了解巴勒斯坦人的鬥爭的基礎上探討他們所面臨的戰爭的作品。這部書以其扎實的學術研究、生動的個人經歷以及對這場極不平等的衝突中的爭執方的關切和願望的敏銳理解而變得更加豐富。拉希德.哈利迪明確地指出,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大量幫助,猶太復國主義者不可能創建現代以色列。對於愈來愈多有興趣了解巴以衝突真正根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

作者介紹:拉什德.哈利迪, 出生和成長於美國紐約,是世界最重要的巴勒斯坦歷史研究者,他祖輩的家族是耶路撒冷的顯赫望族,家族中不乏巴勒斯坦重要歷史關頭的親歷者和重要歷史人物,哈利迪家族圖書館更是收藏有大量重要歷史文獻。哈利迪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現代阿拉伯研究系所的薩依德教授《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合編人,以及七本著作的作者,其中包括《巴勒斯坦人的認同》、《欺詐的掮客》和《鐵籠》。他的文章常刊登於《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洛杉磯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有影響力的報紙以及發表在許多學術期刊中。

搶先試閱:〈以巴衝突 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搖擺不定,對於巴勒斯坦人的存在口惠而實不至,以及在試圖把巴勒斯坦從中東地圖上抹去的立場上徘徊不定。一九四七年分治決議中關於阿拉伯國家的規定(儘管從未實施),卡特總統提到的巴勒斯坦「家園」,以及從柯林頓到歐巴馬政府對巴勒斯坦國的名義上的支持,都是這種口頭承諾的產物。還有更多的是美國對於這些承諾的排斥和抹殺的例子。詹森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第二四二號決議;季辛吉在六○和七○年代排擠巴解組織,並暗中對其發動代理戰爭;一九七八年的大衛營協議;雷根政府為一九八二年黎巴嫩戰爭開的綠燈;從詹森到歐巴馬的美國歷任總統缺乏阻止以色列奪取和定居巴勒斯坦土地的意願。

不管美國是如何搖擺不定,這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強權跟之前的英國一起,給予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和以色列國充分的支持。但他們一直在試圖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在後殖民時代將殖民現實強加給巴勒斯坦。伊克巴爾.阿赫邁德曾總結說:「一九四七年八月,即英國結束印度的統治,正標誌著去殖民化的開始,正是在那些充滿希望和成就感的日子裡,巴勒斯坦的殖民卻發生了。因此,在去殖民化的黎明,我們又回到了最初、最強烈的殖民威脅形式面前……那是排他性的定居者殖民主義。」 在其他情況下,或是在另一個時代裡,尤其是考慮到猶太人對相關土地的長期和深刻的宗教聯繫,如果殖民巴勒斯坦是發生在十八或十九世紀,如果巴勒斯坦人的人數就像猶太復國主義定居者那麼少的話,那麼,將本地居民取而代之的工程可能是可行的,或是像是澳大拉西亞和北美的原住民那樣,巴勒斯坦人也許會被完全消滅。然而,巴勒斯坦人的長期抵抗表明了,用已故歷史學家托尼.朱特(Tony Judt)的話來說,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來得太晚了」,因為它是「將一個十九世紀末獨有的隔離主義計畫引入到已經向前發展的世界中。」

隨著以色列的建立,猶太復國主義確實成功在巴勒斯坦塑造出一個強大的民族運動,以及一個繁榮的新國家。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巴勒斯坦原本的居民,然而這正是猶太復國主義最終勝利的必要條件。定居者與本地居民的對抗只以三種方式之一結束:消滅或完全征服原住民,例如像北美那樣;打敗並驅逐殖民者,例如像阿爾及利亞,但這種例子極為罕見;或在妥協與和解的背景下放棄殖民統治,例如像南非、辛巴威和愛爾蘭。

以色列仍有可能試圖重演一九四八年和一九六七年的驅逐行動,擺脫部分或全部頑強地留在自己家園的巴勒斯坦人。自伊拉克被美國入侵以來,在其鄰國伊拉克,以及在敘利亞陷入戰爭和混亂之後,都發生了基於教派和種族的強行遷移人口事件。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在二○一七年報告說,全世界有創紀錄的六千八百萬居民和難民流離失所。在這種可怕的區域和全球背景下,在國際關注被稀釋的情況下,似乎沒有什麼可以約束以色列進行這種行動。但是,巴勒斯坦人將為阻止他們被驅逐而展開激烈的鬥爭,國際社會對衝突的高度關注,以及巴勒斯坦敘事的日益流行,都對這種前景產生了影響。

鑑於在殖民狀態下(而不是像敘利亞和伊拉克那樣,在混亂的內戰和代理人戰爭中夾雜著廣泛外國干預的情況下),新一波的驅逐行動對以色列來說可能不會像過去那樣順利展開。即使是在一場重大的地區戰爭的掩護下,這樣的行動也有可能嚴重損害以色列所依賴的西方國家的支持。但儘管如此,人們仍舊愈來愈擔心,在過去的幾年裡,驅逐的可能性比一九四八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大,宗教民族主義者和定居者主導了歷任以色列政府,在西岸存在明確的吞併計畫,以色列的主要議員呼籲清除部分或全部巴勒斯坦人口。目前,以色列的懲罰性政策旨在迫使盡可能多的巴勒斯坦人離開以色列,同時還透過拆毀房屋、偽裝成的地產銷售、重新規劃和無數的其他計畫,將西岸和內蓋夫地區的一些人趕出他們的家園和村莊。從這些屢試不爽的人口工程策略到重蹈一九四八年、一九六七年全面種族清洗的覆轍,只是一步之遙而已。但迄今為止,以色列採取全面種族清洗措施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如果在巴勒斯坦消滅本地人口不是一個可能的結果,那麼,為了使真正的和解成為可能,拆解殖民者的優越性又是否可行呢?以色列繼續其計畫的優勢在於,大多數美國人和許多歐洲人都沒有看到巴勒斯坦人所遭遇的殖民。在他們看來,以色列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民族國家,與其他的國家一樣,而且以色列還面臨著頑固的、經常是反猶太的穆斯林的非理性敵意(這就是許多人眼中的巴勒斯坦人,甚至其中的基督徒)。宣傳這種形象是猶太復國主義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該宣傳對以色列的生存至關重要。正如薩依德所說的,猶太復國主義之所以會取得勝利,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它「在國際社會上贏得對巴勒斯坦人的思想、代表、修辭和形象的政治爭鬥。」 這一點在今天仍然大體正確。如果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要過渡到一個後殖民時代的未來,如果其中的一個民族不利用外部支持來壓迫和取代另一個民族的話,那麼破除這種謬論並使衝突的真實性質顯現出來,就是一個必要的步驟。

▶▶ 閱讀更多 馬可孛羅 拉什德.哈利迪(Rashid Khalidi)《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台灣整形教母林靜芸的無齡哲學
我七十歲了,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

得晶片者得天下 然後?
當台灣在歡度春節時,美國、歐盟不約而同推出「晶片法案」,其重點在強調「晶片主權」,甚至是「數位主權」,主軸強調的是晶片在地生產,亦掌握關鍵製程與技術。同時,美國產業界直指一些國家用政府投資、稅賦優惠,造成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不公平競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