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6/08 第12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是騙局抑或富人的金錢遊戲?彭博社記者獨家揭露神祕產業的獲利祕辛
對抗地球暖化,你做了些什麼?SDGs是「人民的鴉片」!
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的中國觀察,機會閃現的瞬間,是否擁有追逐的自由?
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有一些人只能成為陌生人!

新書鮮讀
是騙局抑或富人的金錢遊戲?彭博社記者獨家揭露神祕產業的獲利祕辛
圖/樂金文化
書名:《私募帝國》

內容簡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卻有不用自掏腰包的投資?是騙局?抑或富人專屬的金錢遊戲?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金融勢力,資深記者獨家揭露祕密真相!

「私募股權基金」一詞,對你來說或許相當陌生。他們付出極少的初始資金,藉由募資、財務槓桿,卻能夠恣意的在全球各地發起巨額的併購和投資。像是達美樂、漢堡王、玩具反斗城、希爾頓飯店,你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曾被這神祕集團暗中操縱。私募股權基金巨頭掌握了全球的金融命脈。

有人讚他們是天使;也有人咒他們是禿鷹。他們的觸角遍及世界、影響範圍無所不包。究竟是場騙局?還是專屬富人的金錢遊戲?就在你我未曾注意到的陰暗角落,一股龐大的力量已然悄悄成形,攫取全球金融命脈。讓專業的財經記者,帶你一探這個低調、不為人所知,但坐擁巨富的金融帝國……

◎ 悄然滋長、不為人知的金融帝國

凱雷集團(The Carlyle Group)、科爾伯格-克拉維斯集團(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簡稱KKR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 簡稱TPG集團)、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這些名字想必對你來說很陌生,但它們都是全球頂尖的私募股權基金,這些神祕的集團,擁有無數的財富與龐大的金融勢力。

玩具反斗城、漢堡王、希爾頓酒店、Dunkin’ Donuts……,這些企業你一定耳熟能詳,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正在,或曾經為私募股權基金所掌控,並介入它們的經營管理。

私募基金所擁有的公司,曾貢獻了接近美國GDP總額的十分之一;每二十名美國的勞工中,就有一人在與私募基金相關的企業中工作,由此可見私募基金產業規模之龐大、影響之廣泛。相對於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與財力,它長期保持低調,默默的在黑暗的角落滋長,最終一躍而上,主宰了世界經濟的舞臺,攫取了全球金融的命脈。本書獨家帶領讀者進入該產業的重重帷幕,深入了解這個龐大卻不為人所知的金融帝國。

◎ 橫行世界、縱橫四海的私募股權巨頭

世界最頂尖的私募股權巨頭,共同構成這個龐大的帝國,包括:凱雷集團、KKR集團、貝恩資本、TPG集團,以及黑石集團等。

凱雷集團根植於華府、軍火工業的投資是他們的獨門功夫,深厚廣泛且綿密的政商網絡是他們得以壯大的關鍵。老布希總統與賓.拉登家族都曾是他們的座上賓。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熱衷慈善事業,捐贈了一半他龐大的財富。

KKR集團總部盤踞紐約,分支橫跨美國駐足加州,是本書中最老牌的私募股權巨頭。創辦人亨利.克拉維斯與喬治.羅伯茨表兄弟同心,合作無間。他們偏好大型交易,曾三度創下史上規模最大的紀錄。金頂電池與OREO餅乾都曾被他們納入麾下。

貝恩資本的總部佇立於波士頓。與業界其他公司較為不同,他們收購企業後往往願意留任原有的管理階層,並長期協助其改善營運狀況,收購達美樂披薩就是他們的經典代表作。創辦人米特.羅姆尼後來參選總統,也是使隱而未顯的私募基金產業浮上檯面的關鍵因素之一。

TPG集團偏處舊金山,他們專注於企業的併購與重整,史上規模最大的德州電力公司收購案,是他們的成名之役,漢堡王更是他們掌中的傀儡君主。創辦人大衛.邦德曼將其獨特風險偏好,深深刻劃在整個集團的靈魂之中,使他們帶有特立獨行的氣質。

黑石集團立足紐約曼哈頓,他們前瞻且多元化的經營策略與專業的金融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夠成為產業界中的王者,他們是私募股權產業中最成功、且影響力最大的。創辦人施瓦茨曼以豪奢的作風著稱,在自家投資的希爾頓飯店舉辦酒宴是家常便飯。

這些私募巨頭,各有其經營、投資的風格,亦有其獨特的風險偏好與獲利方式,他們將自己創辦的公司,一斧一鑿打造成與自己相映成趣的模樣。書中對這些巨頭們,有更多更深刻入裡的描述。

◎ 你的錢不只是你的錢,你也可能是股東之一!私募基金產業所掌握的資金規模,動輒以兆億計,這麼多的錢從哪裡來?你的錢可能也在這股巨大的金錢洪流中發揮涓滴之力!

私募基金絕大部分的金額,都是募集所得。不同於股票,他們向特定的對象募資,其中包括:創投、避險基金以及專門收購企業的收購基金;各個國家的主權基金、公家的退休基金等,都是這股兆億金流的其中一部分。你的退休金和稅金,可能也在你渾然不覺時投注其中。私募基金獲得這些資金挹注後,再行借貸,大玩財務槓桿,使資金規模更進一步擴大。

私募基金的運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募資、投資、管理、退出。

在取得龐大的資金後,私募基金的下一步就是尋找投資標的。這些私募基金公司,擁有完整的研究團隊以及專業的經理人,能深入了解產業現況,並評估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因此可以找到具高成長潛力、值得投資的公司。在收購這些公司後,私募巨頭們會派出專業經理人介入公司的營運與管理,以求能使公司獲利成長並掛牌上市,最後售出以獲得報酬分潤。

然而,介入經營管理未必能順利使公司的潛力兌現,也可能失利而遭逢大量損失。私募基金產業預期所能獲得的報酬其高無比,風險也相對巨大。但私募巨頭們往往能履險如夷,自有其獨到的投資眼光、風險控管以及獲利模式,才能造就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為了要擴張這個帝國,產業中西裝筆挺的菁英們不停的募集資金,不停的購買企業,永不止息。就連遠在臺灣的企業也在其狩獵範圍中,日月光(最終破局)與東森皆曾名列於凱雷集團的併購名單當中。由此可見這個帝國所掌控的疆界與影響力無遠弗屆。在本書中,你將能看到自己的錢,在帝國的擴張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這些私募菁英與巨頭們,如何透過各種巧妙的操作,得到巨額利潤。

◎ 富人金錢遊戲的幕後,私募帝國的真實面貌

私募股權基金手握巨額資金,交易遍及世界,投資範圍領域廣泛。然而他們帶來的爭議,也與他們的投資一樣散布四處。

私募股權基金最常見的獲利手段:併購、管理、售出,使他們臭名昭著。他們在介入公司經營後,往往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關閉工廠、裁撤員工,此舉招致外界的詬病。在收購企業時,工會或員工也往往因為憂心失去工作機會而反對被收購。這導致了雙方的對立,有時也對交易或經營形成阻礙。

納稅問題則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另外一大爭議。私募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管理費以及售出併購企業後的收益分成。這種收益分成將80%分配給投資者,20%給予私募基金,稱為「附帶權益」(類似績效獎金,可能以現金或股權的形式獲得)。這樣的「附帶權益」在法律上被視為「投資收入」,而非所得稅。因此只需要繳納15%的稅額,而非個人所得稅的35%,其間巨大的差異,在許多人眼中也成為了稅務制度上的漏洞,更是體現社會貧富差距不均的象徵。

私募基金的管理費收費更是爭議的引爆點。私募基金往往許諾投資者高於股票或債券的報酬率,以吸引資金投資,同時也會收取高額的管理費。這引發了教師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不滿,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與交鋒,最終迫使私募基金公司降低管理費。

這些爭議都隱藏在私募帝國的暗角,為帝國豪奢壯麗的外表蒙上一層陰影。

作者介紹:傑森.凱利(Jason Kelly),彭博新聞社駐紐約的記者,畢業於喬治城大學。其新聞生涯始於《亞特蘭大憲法報》與《亞特蘭大商業紀事報》。他專門研究全球私募股權行業,並經常為彭博電視和《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撰稿。在彭博工作的十年中,凱利還關注科技行業,並撰寫了「卡崔娜颶風」、「阿富汗戰爭」等專題文章。對彭博電視台與《彭博商業周刊》來說,他都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在加入彭博社之前,他是《數位南方》(Digitalsouth)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專注於東南部和德州的技術和金融。

搶先試閱:〈是騙局抑或富人的金錢遊戲?彭博社記者獨家揭露神祕產業的獲利祕辛〉

「私募基金」一詞想必令你感到陌生。然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產業,卻能許諾予投資者遠遠高於股票市場或債券的報酬率,私募基金集團本身也能獲得十分可觀的利潤。能夠賺取如此高額的的報酬率與利潤,私募基金巨頭們自有其獲利之道。彭博社資深財經記者傑森.凱利(Jason Kelly)親自深入產業內幕,獨家披露私募基金的獲利祕辛。

只有當募集而來的資本在合理期限內為投資者贏得漂亮的回報,私募股權基金才能持續運作。這就是私募股權投資經理人在專案退出後,證明他們值得巨額管理費的理由──只有他們才能為投資者提供其他地方無法兌現的高額回報。而關於資本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回到投資者的口袋的話題,一直是最具爭議的,為此,私募股權業的謀生手段更是招來無數指責。

做基金的終極目標是「退出」,這直接影響到了後續的利益分配──先支付給投資者,餘下的則留給投資經理人。通常投資者將獲得80%的利潤,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則獲得剩下的20%,這一塊被稱為「附帶權益」。退出可以有多種方式,隨後我們會一一提及。但是讓我們先談談收購方是如何在維持收支、並享受利潤的同時,又保留對企業的所有權的。

私募投資經理人掌握了大量的資金,這使他們面臨來自各方的百般責難──員工、工會、高層以及政治家──投資經理人在直面良心時,也對此供認不諱。如此有利可圖的生意和巨額財富,實在讓整個世界對之起疑。當行業逐漸趨向成熟,超常的管理費和附帶權益還有商業模式,越來越讓業內人士百口莫辯。

這些收入主要是指交易費用和監管費用,兩類費用均採用了模棱兩可的描述。前者是指私募基金在交易發生時向企業徵收的費用;後者通常是指私募基金向企業提供諮詢顧問的費用。這種作法激怒了投資者,因為投資經理人在徵收費用時並未通知他們或者與其分享。

2011年年底,研究機構Preqin和律師事務所Dechert聯合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交易費用和監管費用在金融危機期間呈下降趨勢,但是在經濟恢復中又大肆上升。另外,在接受調查的72家私募股權基金中,約20%的受訪者表示徵收得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費用都流入了投資經理人的荷包。

在投資經理人購入或者賣出企業之前,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可以透過黑箱交易將錢匯給投資經理人。股息資本重組(dividend recap)類似於二次抵押(second mortgage),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潛在性違約。當一個家庭選擇了二次抵押,有時候是無奈之舉;那可能是唯一能夠支付大學學費或醫療費用的方式;不過,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一輛新車、一臺平面電視或者一次奢侈的度假。

無論是哪種原因,二次抵押代表了更多的債務。運用同樣的原理,併購基金透過股息資本重組,來改變資產負債表(資產重組)以創造大額支出(股息)。當所有人都在談論利益一致的理想時,現實終於觸礁了。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者通常對於股息資本重組的帳面價值欣喜若狂,畢竟這是利潤分配的一種方式。而投資經理人更是暗自竊喜:樂觀估算,他們離收獲附帶權益更近一步;悲觀而言,即使退出專案遙遙無期,但有20%的股息已直接歸入囊中。總之,到目前為止,都還不錯。

那麼被收購的企業呢?被迫背負了一筆新巨債。因此,需要從招聘新員工、擴張業務,以及開設新工廠計畫中挪更多資金至還清債務上。

經過更深入的思考就會發現,私募股權基金往往可以在收回初始投資之後,透過股息資本重組繼續控制企業。雖然以賭場為類比,頗有挑釁之嫌且不夠充分,但用來描述私募股權投資卻再恰當不過了。在半圓形的21點牌桌旁,大亨們剛剛贏了幾手。他們可以收回本金,用賺得的部分繼續下注;接下來就可以放手一搏,反正輸贏通吃。

來自康乃狄克州的肯尼斯.海克爾(Kenneth Hackel)專門向機構投資者提供專業諮詢,他反對股息資本重組持。在他看來,股息資本重組導致更多的現金用於債務償還,而不是業務提升。「全部歸咎於貪婪,」他說:「這樣做對改善企業經營毫無用處。」

2010年年底,富比世網站(Forbes.com)刊登了一篇海克爾的文章。文中提到:「透過資產槓桿化來修改資產負債表並沒有帶來任何報酬,相反,投資者和員工的利益受到了更大損害。缺乏研發職務、機械設備、科學技術以及帶來產出的工廠,等於將價值百億的支票丟進了馬桶。」

私募股權經理當然會反對與股息資本重組相關的任何負面評價。他們辯稱自己非常重視保護投資者的資本,並且有責任將賺取的利潤及時返回給投資者。股息資本重組雖然邏輯上說得過去,但依然讓人不太舒服。這可能是因為股息通常意味著更多的債務,為賺錢而借錢的想法讓人難以接受。

羅姆尼的總統競選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其中包括在2011年對股息資本重組的刨根掘底。在羅姆尼在任期間,貝恩資本至少有一項投資是失敗的,股息資本重組是將其推向破產的重要因素。

上述提到的公司是貝恩資本於1994年購入的醫療公司大德國際(Dade International)。《紐約時報》的邁克爾.巴巴羅(Michael Barbaro)在2011年對該筆交易進行了詳細分析。事情的一面是貝恩資本成為了大德國際的救贖者,並在交易中為投資者賺得八倍回報;而另一面,在貝恩資本向自己和投資者配發了2.42億美元股息以後,大德國際最終申請了破產保護。該篇報導最終引用了該公司前任主席的論述,他在獲得100萬美元股息後對該作法發表了質疑。

併購交易於2011年12月受到了廣大的關注。《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表示:「在與羅姆尼相關的新聞中,大德國際被提到的次數最多,」索爾金還指出:「事實上,貝恩資本幫助大德國際從破產邊緣重回健康發展的道路。只不過股息資本重組導致了更多的債務,這家醫療公司最終還是沒有熬過去。」

長期報導私募股權行業的《財富》雜誌作者丹.普里馬克更是進一步表達了他對股息資本重組的憤慨,他反對索爾金因為貝恩資本在最初階段援助大德國際就給羅姆尼臺階下。他還畫了一幅對比鮮明的諷刺漫畫──有錢人給無家可歸者一件衣服、一片麵包,接著就毫不留情的從無家可歸者身上榨取好處,直到眼睜睜的看著他餓死。

「如果沒有我的幫助,他早在幾年前就餓死了。即使這樣,就可以遠離道德的譴責嗎?股息資本重組往往是私募股權中最為骯髒齷齪的部分,使整個行業背負『毀滅者』的惡名。」普里馬克寫道。

站在海克爾一邊,股息資本重組的批判者普里馬克還認為,雖然投資者可以發揮影響力,但不代表他必須這麼做。換句話說,隨著經理人制度逐步深入經濟社會,投資者在純粹的財務回報以外,亦不願意背負更多的責任了。

▶▶ 閱讀更多 樂金文化 傑森.凱利(Jason Kelly)《私募帝國》

 
對抗地球暖化,你做了些什麼?SDGs是「人民的鴉片」!
圖/衛城出版
書名:《人類世的「資本論」》

內容簡介: 在經歷疫情、世界動盪局勢時,日本人為何選擇擁抱這本書?打破常識框架的衝擊宣言:氣候變遷即將帶來文明崩壞的危機,唯一的活路:是現在就要開始尋找的第四種選項!

★氣候危機,影響的不只是氣候而已

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地頻頻出現氣候異常的現象,所謂「千年一遇」的水旱災、極寒與酷熱,如今每年都可聽聞。然而這還只是開始。倘若氣候危機繼續下去,人類不僅將面臨糧食問題、能源問題、國土沒頂問題,而生物棲地遭受破壞、極地永凍層融解,也將帶來新的病菌病毒,像Covid-19這樣的疫情將會再發生。

★資本主義的本質,使人類一心追求成長,失去想像其他制度的能力

面對如此災難性的後果,人類目前採取的行動,卻相當逃避現實。因為人類已經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中,變得習慣追求成長,失去想像其他政經制度的可能。在現況之下,大量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每天持續發生中。

★災難來時,我們將面臨「未來的四種選項」

資本主義對環境的破壞一旦越過臨界點,將導致嚴重的災害,且立刻衝擊到政治體制。齋藤幸平在書中分析了四種可能的結果,疫情期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狀況已初步印證了他的預測。

這四種人類未來的可能,分別是:氣候毛澤東主義、氣候法西斯主義、野蠻狀態,以及第四條路----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是?

氣候危機不只是氣候危機,是人類必須徹底革新經濟、政治、環境,進行三位一體改革的信號。他也提出轉型所需的五大支柱,並且舉出實例。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地方,由下而上的公民運動、城市治理,正朝向齋藤幸平指出的方向發展。

對這第四條路,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思考,因為:「當危機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將失去思考的餘裕,唯一的目標只剩下生存。到那時候,一切都太遲了。」

★一本大膽、顛覆性、激進又銳利的書

這是一本指出了危機,但也指出了未來方向的書。齋藤幸平在日本被譽為「世界矚目的俊才」,其馬克思研究在國際上備受肯定,現正參與新馬克斯全集的編纂。從本書被譯為十三國語言,在日本暢銷五十萬冊,可看出一種全新的「人類世的政治」,正在世界各地萌芽。

正如齋藤幸平在〈前言〉中所說的:「在這氣候危機的時代,期望這部《人類世的「資本論」》,可以解放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作者介紹:齋藤幸平,1987年出生。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經濟思想、社會思想。

搶先試閱:〈SDGs是「人民的鴉片」!〉

對抗地球暖化,你做了些什麼?為了減少使用塑膠袋,買了環保購物袋?不買寶特瓶裝的飲料,出門帶著隨身瓶?改開油電車?

我們就直截了當地說吧!光有這樣的善意是沒有意義的。不僅如此,你的善意甚至是有害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們一旦覺得,自己為了對抗地球暖化,已經有所作為,就不會付諸真正必要的、更大膽的行動。這樣的消費行為就像「免罪符」,讓我們免除良心的苛責,忽視現實的危機。這些「漂綠(Greenwashing)」的行為,為資本家們塑造出環保愛地球的假象;而我們卻簡簡單單地,就落入陷阱。

那麼,聯合國所呼籲的、各國政府與各大企業紛紛響應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否就能改變地球整體的環境?不,那也是沒有用的。不管政府或企業制定多少SDGs的行動方針,也無法阻止氣候變遷。SDGs就像偽造的不在場證明,除了讓我們看不到眼下的危機,沒有別的效果。

從前馬克思曾經批判「宗教」,說「宗教」緩和了資本主義的殘酷現實所引起的苦惱,所以是「人民的鴉片」。SDGs正是現代版的「人民的鴉片」。

我們不能躲進鴉片裡,我們必須正視現實。但現實是什麼?那就是我們人類嚴重地改變了地球的狀態,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因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帶給地球的影響實在過於巨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Krutzen, 1933-2021)認為,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地球已經進入新的年代。他並且為這個新的年代命名為「人類世」(Anthropocene),意思是「人類活動的痕跡完全覆蓋地球表面的年代」。

實際上就是如此。大樓、工廠、農地、水壩等等人工建物淹沒了地表,大量的微塑膠(顆粒與纖維)浮游在大海裡。人造的物質與物體,大大地改變了地球的樣貌。其中,特別是隨著人類的活動而跳躍式增加的,就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眾所周知,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幾種氣體之一。這樣的氣體會吸收地球表面放射出來的熱能,讓大氣溫暖。拜溫室效應之賜,地球才能保持適合人類生存的溫度。

然而自從產業革命之後,人類大量使用煤炭與石油等化石燃料,開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產業革命之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約是二八○ppm;而到了二○一六年,連南極都超過了四○○ppm。學者們認為,這是四百萬年來首見。而就在現在這一刻,這個數值仍在繼續增加當中。

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Pliocene),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攝氏二∼三度。南極與格陵蘭的冰床都融化,海平面最少比現在高出六公尺(也有一些研究主張比現在高出一○∼二○公尺)。

「人類世」的氣候變遷,正在將地球的環境,推向與當時相同的狀況。毫無疑問地,人類所建立起來的文明,正面對存亡的危機。

現代化所帶來的經濟成長曾經允諾,要帶給我們富裕豐饒的生活。然而隨著「人類世」的環境危機,我們看得越來越清楚:眼看就要毀掉人類繁榮的基礎的,正是經濟成長。這是何等的諷刺!

即使氣候變遷急速進行,超級富人階級或許還是能像以前一樣,繼續維持他們奢華任性的生活。但是,絕大部分像我們這樣的尋常百姓,將會失去原有的生活,拼命尋找活下去的方法。

若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態發生,我們不能把危機完全交由政治家或專家來處理。要是全部交給他們,最後受到保護的只有超級富人階級吧!為了選擇較好的未來,每一位公民都必須挺身而出,表達意見並付諸行動。話雖如此,如果不清楚未來何去何從,只是一味地發聲,不過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而已。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方向。

為了找出正確的方向,我們必須溯及氣候危機真正的原因。其原因的關鍵沒有別的,就是資本主義。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是在產業革命之後,也就是從資本主義全面啟動的時候開始的。不久之後,隨即出現了一位透徹研究、思考資本問題的思想家。沒錯,就是卡爾.馬克思。

本書將不時參照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分析「人類世」裡資本、社會與自然相互交錯的關係。當然,重彈過去馬克思主義的老調,是毫無意義的。馬克思的思想,已經沈睡一百五十年;我們要做的,是「發掘」並發展它嶄新的面向。

在這氣候危機的時代,期望這部《人類世的資本論》,可以解放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齋藤幸平《人類世的「資本論」》

 
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的中國觀察,機會閃現的瞬間,是否擁有追逐的自由?
圖/雙囍出版
書名:《強國》

內容簡介:10則短篇,10個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斷片,機會閃現的瞬間,是否擁有追逐的自由?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的中國觀察

在中國,也許遍地都是機會,時時刻刻都是翻轉人生的契機。然而,人民是否擁有追尋稍縱即逝的自由?整個國家像是一列疾馳的列車,建立起嶄新的秩序和生活的面貌,只要能擠上車,彷彿保障了富裕的未來。陳德平以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他們的喜悅和哀傷;營造出文明古國悠久地歷史縱深,與追求短線奢望一夕致富的衝突對比。

《強國》每篇小說都就一個關於當代中國的現象或主題來發揮,刻畫出既具獨特性又有代表性的人物特質。小說的主角們不僅來自中國各地,也包含了移居海外的僑民和他們異國的伴侶。嘗試適應新秩序的青年與守舊的上一代扞格;置身異國遭遇新文化的衝擊,作者陳德平成功寫出了主角們的掙扎,相互拉扯的兩股力量,持續在內心激盪。

作者介紹:陳德平(Te-Ping Chen),美國小說家、記者,成長於加州奧克蘭,祖先為中國廣西人。文學作品發表於《紐約客》、《格蘭塔》和《錫屋》。陳德平現為《華爾街日報》駐費城記者,此前曾長期派任北京和香港,報導主題從電子鍋到冤獄案件,也曾被史諾登掛過電話……。

派駐中國的六年間,陳德平深入瞭解邁向強國之路的國度,在大外宣和完美的包裝之外,民眾如何自處。也曾在北京的弄堂中,追尋關於身世的蛛絲馬跡。這些龐雜的細節和令人振奮的內容,卻無法寫進擅長的報導文章,直到她發現小說能傳達這一切,於是有了《強國》。

《強國》出版後獲得廣大迴響,它捕捉了當代中國的各種現象,「以卓越的筆力描摹了一個人們時常提起卻所知無多的國度。」並成為包含歐巴馬、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華盛頓郵報》……等個人、機關的年度選書。

搶先試閱:〈古北口精神〉

潘用最快的速度闖進了古北口車站,在人群裡橫衝直撞,手還死死地壓著皮包。遲到了,她的父親肯定等得不耐煩,很有可能已經開始晃來晃去,她必須回家,一定得趕上這班車。她在人龍的末尾停下,警衛懶洋洋地揮動交通指揮棒,正好擋在她的保暖大衣前,一左一右,讓她不得不慢下來。「我在趕時間。」她哀怨地說。

下樓時,她快步踩過太淺的台階,再閃過迎面而來往反方向的人山人海,每個人都緊抓著自己的包包不放。她喊著:「借過!」,但已經五點鐘了,正是古北口最擁擠的時刻,列車到站竄出了更多要走向出口的人群,她被洶湧的人潮向後推到了牆角。

等到她下完樓梯時,車門已經關了,更正確地說,早就離開了車站。

沒關係,潘想著,那不如就搭下一班吧。她往一張椅子靠了過去坐下來,欲速則不達,她告誡著自己。今天她在收銀時找錯錢,落了二十塊得要自己吸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家裡人就給她取了個外號叫「然後呢」,因為她從小就問「然後呢?」問個不停。

「我買了些蔥回來。」比方她母親這樣說。

「然後呢?」

「我要來煮點湯。」

「然後呢?」

「然後我們一起把它吃掉。」

「然後呢?」

「然後你就要上床睡覺,別再問問題啦。」

火車站人擠人,有個燙頭髮的中年婦女坐在她旁邊,撥弄著皮包釦。他們對面則是一張黃色的廣告,上頭有隻咧著嘴的傑克羅素㹴犬,正跳起來試圖抓住像是地球的球體。那球太大了,潘懷疑狗根本沒辦法抓住它,而只會毫髮無傷地從牠的鼻子彈開。

又過了十分鐘,才接著傳來廣播:「各位乘客,下一班列車將會延後進站,感謝您的理解。」

這列車可真讓人驚豔,才剛剛上路兩年,擁有尖端科技的配備。車門轉開時就像一張高歌的嘴巴,同時發出歡快的鐘鳴聲,在二十秒後分毫不差地關上車門。已經有二十六條路線完工了,還有其它十條正在興建中,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蓋地鐵蓋得那麼快。

已經半小時過去,人潮漸漸湧入,像無頭蒼蠅般亂竄,每個人都面露不悅、裹在厚重的外套中。每隔大約十分鐘,廣播員就會重新複誦一次:「各位乘客,下一班列車將會延後進站,感謝您的理解。」

兩位年輕男孩解下外套鋪在地板坐了上去,其它人紛紛開始跟進,越來越多人依樣畫葫蘆,都坐到地上。

潘的腳開始麻了起來,扭了扭自己粉紅靴子裡受寒的腳趾。她注意到已經好一陣子沒有人進站了,他們應該叫乘客打消念頭別進來了。

月台有一名穿著亮藍色外套的男人,率先發難想要離開。怒氣衝天的他帶領了五六個通勤旅客往樓梯回頭走,對著通道門砰砰拍打,鋼製通道門上頭有著錘印的霧面,紋風不動。

其中一名警衛肯定是找了把梯子,因為突然間他的臉跟身體冒了一截出來,從障礙物後方往裡頭掃視。

「我們很快就會讓列車復駛的。」他好聲好氣地說。大夥的怒吼此起彼落,他同情地點了點頭。「我理解。」他說:「大家都累了,我也累了。你們想回家好好吃頓飯、休息一下,我也是。請保持耐心,我們會一起抵達目的地的。」

然後他舞動起自己的臀部,惹得大家一陣哄笑。自從地鐵系統營運以來,政府聘請了許多年輕貌美的女子隊伍,讓她們穿上緊身的裙子,跟胸前綁著紅色帶子的襯衣,上頭寫著「列車女神,為人民服務」。每當尖峰時刻,她們會站在月台上扭動屁股,唱著千篇一律的歌曲:

「謝謝您的合作,請排隊、別推擠

  做個文明的旅客,為自己好、也為別人安全

  我們一同抵達目的地。」

潘可笑不出來,父親還在家裡等著她回去煮晚餐,現在他應該在客廳裡焦急地來回踱步,她沒關電視,希望整個下午可以讓他有所消遣。但他最喜歡的節目一小時前就結束了,誰知道他接下來要做什麼呢?點起暖爐?還是不斷地拿頭撞牆?

她拿出地鐵卡,對著門揮舞,門上頭閃現了紅色的X。「讓我們離開!」

她怒吼著,但警衛的臉早就消失了。

那天晚上他們小心保持彼此的距離睡在外套上,每個人用報紙鋪的範圍成了一座座孤島,頭則用提袋枕著。燈沒有熄過,有個小寶寶整晚發出尖銳的呼聲,但卻沒有哭出來。他們實在沒有管道跟外界聯繫,但在地道西邊最底端廁所佔到一塊地的潘還是盯著手機的動靜,看著時間從11:10 跳到4:30,再變成6:32。一想到父親,她的胃便焦慮地糾結在一起,或許哪位鄰居會留步看一看他的狀況,她猜想著,畢竟同樣的事之前也發生過。

早上八點鐘的時候,兩名警衛又出現了,這次從旁邊寫著「員工專用」的小門走出來,門整夜都是鎖死的。第一位警衛推著推車,上面堆滿泡麵以及裝滿熱水的大熱水壺。每個人都分到了一個碗、一枝牙刷、還有一小塊肥皂,裝在小小的袋子裡,上面印著白色的大字:「人道援助」。

「維修還在趕工。」他簡短扼要地說明。

有位男人站起身,他穿著髒兮兮又有反光條的工作服,看起來應該是清掃大街的清潔員,對這個說法很不滿意,高聲反擊了起來:「你不能這樣搞我們,我們還有事情要做呢。快放我們離開!」

第一名警衛遺憾地搖了搖頭:「乘客下車的車站,必須跟上車的車站不同才行。規則手冊裡都有寫。」

第二名警衛則往前貼了一張紙,上頭用列印的字體寫著:「由於發生技術故障,古北口車站的列車將會延誤。我們保證會將乘客送達目的地,感謝您的配合。」其中的一角押上了紅色的戳章。

「讓我們跟你一起出去。」另一位男人說,指著兩個人剛才走進來的門,而第三名警衛則推了下一台車進來。

「沒辦法的。」第一名警衛說,他拍了拍「員工專用」的牌子,然後開始擺出放著塑膠餐具、毛巾還有餐巾紙的托盤。其餘的乘客聚集在一起,追問好多問題不放:還要多久?到底是怎麼回事,能不能說更清楚?他們的車錢可以退款嗎?

但他們千篇一律只回答一句:「我們會將您送到目的地。」他們會給大家的至親摯愛捎去訊息,也會確保大家工作的單位都有收到通知。

有名青少年往門衝了過去,第二個警衛拿出電擊棒應對,先是揮舞一圈,然後就朝著他招呼過去,年輕的男人就這麼倒在地上,低聲地哀嚎起來。

「看你逼我做了什麼?」警衛生氣地說。

不過花了幾分鐘,幾個男人就在月台的一邊搭起小小的補給站,上頭準備好充足的豆漿、餅乾、泡麵、圖畫書、鉛筆、還有一疊疊觸感粗糙的黃色毯子。「感謝各位的配合。」離開前他們還向群眾說:「我們很快就會送各位上路。」

那天有兩名青少年想要翻過地鐵的閘門,但馬上就被站在外頭的警衛喝斥,透過縫隙只能隱隱約約看見他們揮動著電擊棒。「下去!」他們大聲喝斥,對寫著「禁止攀爬」的標語比劃著。

潘跟其他人試著站在入口旁邊,不斷怒吼著:「讓我們出去!」他們製造的混亂讓他們感受到暫時的解放,卻也帶了幾分恐懼。潘想起了祖母,她去世的前幾年也變得像這樣,解放所有壓抑的人格。她會在超市裡脫褲子,直接當著鄰居的面罵他們邋遢。整個抗爭讓潘的頭好痛,而警衛的不為所動,最後也讓大家團結的力量慢慢弱了下來。

第二天列車還是沒有來,大家可說是困惑得不行。站內廣播還是說著一樣的台詞:「下班列車將會延後到站,謝謝您的諒解。」

「快來了。」旅客們交頭接耳著:「一定很快就好了。」或許是哪個零件需要叫貨,有些人想起來列車是在德國製造的,德國送零件過來要多久呢?

第三天的時候,穿著藍色大衣的男人走進了隧道中。「我們也該這麼做。」一名叫阿俊的男人說。他在鞋子外面綁了塑膠袋,隧道裡頭相當潮溼,晚上他們可以聽到水滴聲。

阿俊出發時,潘對他喊了聲:「加油!」她喜歡他站在月台諦聽火車將至的聲響,連續好幾個小時那臀部削瘦的樣子、也喜歡他幫忙撿起散落一地的泡麵蓋子,吃完飯後把他們一個個疊好的模樣。他不是都市人,他說話的方式像是快活的歌唱,從西部來的人說話都像那樣。

當大家幾乎要放棄等他回來的時候,手臉滿是髒汙的他又出現了。他說隧道通往四面八方,綿延長達數公里,途中只有幽幽的燈光照著,自己甚至還迷路了。他說,軌道的鋪設方式讓人完全迷失方向,有些隧道只打通到一半,看起來像是蓋到一半就廢棄,還有些隧道根本就不會通往任何地方。

隔天他還是決定再挑戰一次,這次帶了一袋大家的垃圾走,用來標記自己試過的方向。他開始每天都會消失幾小時,有的時候年輕男孩會跟他一起去。

「一定有地方可以出去的。」他說。

▶▶ 閱讀更多 雙囍出版 陳德平(Te-Ping Chen)《強國》

 
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有一些人只能成為陌生人!
圖/皇冠
書名:《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

內容簡介:別再期待誰來給我一座玫瑰園,整個開花的星球就在自己心中。從少女心的「朵朵」,到大人學的「彭樹君」,療癒暖心作家彭樹君,40個質感大人生命提案。

歲月與我之間達成和解,我不再自我為難,我終於願意放過自己。

❝ 不必相守 ❞

沒有誰是誰失落的碎片,也不會少了誰從此就不能得到幸福。

❝ 不必擁有 ❞

空間有限,時間何嘗不是?物質需要斷捨離,人際關係何嘗不是?

❝ 不必將就 ❞

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應該任性一點,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更快樂一點。

❝ 不必擔憂 ❞

當一個人不再追求完美,生命才會真正地美了起來。

真正的大人是不必相守、不必擁有、不必將就、不必擔憂。不必糾纏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不必受制於一段感情,不必做不想做的工作,不必說違背心意的話語。不必為了任何人委屈自我,不必為了任何理由留下不要的東西,也不必再為了討人喜歡而隱藏真實的自己。走過青春與盛夏,來到清心如水的秋天,終於明白唯一必須做的事,就是事事都要讓自己喜歡。

作者介紹:彭樹君,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至今共有近六十本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小小說集、散文集、筆記書、電影小說、電視小說、人物採訪集,並以「朵朵」為筆名,出版《朵朵小語》系列。

搶先試閱:〈有一些人只能成為陌生人〉

【人生有限,該把時間留給美好的相處,讓彼此成為支持對方的力量;至於那些無緣或是緣盡的人,就讓他們成為陌生人吧。】

一個朋友最近離開待了二十多年的職場,因為我知道她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所以本來還以為她會黯然神傷,沒想到卻見她神清氣爽。

「太好了!以後都不必再看到那些不想見到的人了!」她歡呼著說。

朋友所在的職場競爭激烈,是一個充滿是非的環境。以她的佛系性格,那些是非雖然與她無關,但天天置身在一個人心複雜的能量場,久而久之還是會感到疲憊與損傷。她喜歡的是工作本身,但不喜歡一起工作的人。

離職是人際網路的有效過濾,在一夜之間去蕪存菁,從此閒人止步,不想再見的人都可以不見,不想再聽的是非也都可以不聽,頓時海闊天空,雲淡風輕。

我完全可以感受朋友輕鬆的心情,當時間過得愈來愈快也愈來愈少,就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時間與空間,同時也不願再把心力耗費在與他人無效的磨合之上。那真的很累,而且是自我生命的浪費。

總有一些人,你和他來往愈久,相處愈多,就愈覺得心灰意冷。

例如說,你把他當朋友,後來才發現他把你當人脈。

或者,你以為彼此無話不談,後來才發現你對他傾吐的那些秘密早就在外界流傳。

或者,你蒙受不白之冤,希望他能支持你,後來才發現落井下石的人就是他。

或者,他在你面前是溫暖的人設,後來你才發現,天啊,自己的背部竟然是他練習射飛鏢的靶心。

承認自己識人不清,和承認自己遇人不淑一樣都需要勇氣,而且需要的也都是斷絕來往的決心。如果其中有誤會,無論如何都要解釋清楚,不要留下遺憾,但如果確定是背叛或欺騙甚至陷害,那就不要給對方第二次傷害自己的機會,趕快當機立斷,光速離開。

也有一些人,或許只是泛泛之交,但是你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和他成為好朋友。

例如說,總是要打探你的隱私的人。

或者,對於別人的苦難幸災樂禍的人。

或者,把尖酸刻薄當有趣的人。

或者,一切考量以他自己的利益為出發的人。

或是任何相處起來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人,就更不需要給對方任何親近你的機會,別讓那些負能量在自己的世界裡氾濫成災。

還有一些人,純粹就是日久情淡。畢竟歲月在走,人心在變,曾經很親密,不代表永遠都能交心。時間總是會改變一切,過去是好的,現在不一定好,曾經同行的,後來可能心意背離。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本來就不是永遠,當一段情誼無以為繼、無疾而終,也只能放下、祝福,然後分道揚鑣,繼續前行。

清理衣櫥必須先丟棄再整理,否則再怎麼整理還是一片擁擠混亂,人際關係何嘗不是?如果不能與某些人保持不被打擾的距離,又怎能讓自己的內心清靜呢?

人生是從加法來到減法,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只想保留讓自己舒服的人際關係。就像不必再穿上感覺緊繃的衣服,也不必再與誰格格不入,就讓他們從我們的人生中漸漸淡出吧。

斷捨離是為了在生活中留下讓自己舒服的物品,使它們都成為支撐自己的力量,人際關係也是這樣啊,如果不清理的話,到處都是障礙煩惱,要如何清爽度日呢?

人際關係也該斷捨離,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當一輩子的朋友。有些人就是不值得當朋友,甚至也不值得當敵人,所以就放下,然後淡忘,從此別再有交集。

就像電腦檔案有一定的容量,生命也有使用期限,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有限的事、到有限的地方、與有限的人相處,所以認真去做真正想做的事、認真對待值得對待的人,除此之外,就別再給自己多餘的負擔了!

年輕的時候身旁都很熱鬧,然而人來人往,到了人生的秋天,會留下來的朋友都是千錘百鍊,經過各種考驗;也都是真心相待,無須小心翼翼相互揣測,不必擔心會觸到對方的毛邊或踩到對方的地雷,相處起來特別愉悅自在。這樣的朋友已是一生的朋友,讓人發自內心地珍惜。這樣的關係不需要太多,也不可能太多。

當然也有一些人漸行漸遠,那麼就隨緣好去。在人生的下半期,別再為人際關係費神傷心。

經歷的世事愈多,對許多事也就愈看得開,同時也愈不想勉強自己去和不對盤的人周旋。與其說那是因為討厭對方,不如說是寧願善待自己。

人生苦短,對自己應該更慈悲一些,無須為了維持表面的假和諧而硬撐場面,那太讓人疲倦。在神性的層次上,我們願意去愛每個人,但是在個人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裡,必須有所選擇。當人生的長度愈來愈短,我們當然無須勉強自己去和惱人的人相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答案清楚分明。

人生有限,該把時間留給美好的相處,讓彼此成為支持對方的力量;至於那些無緣或是緣盡的人,就讓他們成為陌生人吧。

▶▶ 閱讀更多 皇冠 彭樹君《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

 
眨眼操、熱敷10分鐘 避免乾眼症!
「眨眼操」簡單易行,由於現代人實在無法不使用3C產品,因此,建議除了盡量減少使用之外,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花個幾分鐘先將眼睛輕閉數秒,接著用力閉緊數秒達到按摩的效果之後,再慢慢睜開並看向遠方;平時也應適時熱敷,可以42℃∼43℃的熱敷眼罩或蒸氣眼罩敷眼部10∼15分鐘。

困在脫歐僵局的駐英外交官 如今看到新起點
身為歐盟駐倫敦大使,阿爾梅達能夠就近觀察去年淹沒英國政壇的亂局,彼時所有目光盯著相關的失策、醜聞,並導致兩個英國首相相繼迅速垮台。但阿爾梅達說,隨著英國新首相蘇納克上台,雙邊關係已顯著改變,並在周一達到高點,當時蘇納克與歐盟行政部門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達成解決北愛爭端的協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