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9/14 第129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虐待殺兒!容不下獨占丈夫寵愛的兒子!當家人成為加害人...
距離核戰只有一步之遙!是什麼讓美蘇在核戰發生前一刻止步?
中國海疆上殖民擴張!如何崛起成為二十世紀的南海商業霸主?

新書鮮讀
虐待殺兒!容不下獨占丈夫寵愛的兒子!當家人成為加害人...
圖/台灣東販
書名:《近親殺人:當家人成為加害人──來自法院與命案現場的社會悲歌紀實》

內容簡介:當遇上棄養、虐待、高齡與精神病照顧等難題,有些家庭猶如困獸般相殺相殘,走上絕路……作者花費六年時間以法院庭上的證據為主軸,透過文字還原事件真相,正視你我難以逃避的社會問題!

近幾年日本殺人案的統計件數,大概在八百∼九百件左右。然而,發生於家庭親屬間的殺人案件數,在這三十年來,長期不變地維持在四百∼五百件不等,近年來則增加至接近五成。

社會上經常會因為隨機殺人、少年犯罪、劇場型犯罪這種偏激的殺人案,引起大眾熱切討論修改法規或條例。比方說,「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目黑區船戶結愛虐待致死事件」、「秋葉原殺人魔事件」,或是近期引發大眾嘩然的「座間九屍命案」。

無論哪起事件皆在消息曝光後,被媒體不分日夜地大篇幅報導,反覆提及凶嫌的異常心理與事件的殘虐性。內容愈是血腥殘酷,愈能引起大眾關心,成為熱議話題,節目收視率或雜誌銷售量也會跟著三級跳。筆者本身也曾取材過這類轟動一時的案件,並以報導文學的形式面世。

另一方面,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那些知名事件,並不一定能完整呈現日本國內凶殺案的特徵。因為超過一半的殺人事件是發生在親屬之間,而且大部分都不會被詳細報導。有鑑於此,其實反而應該聚焦在這類事件上,來思考慘案背後的原因。

作者介紹:石井光太,1977年生於東京。以海內外的文化、歷史、醫療為主題進行取材與寫作。非虛構作品繁多,日文著作有《乞討的佛陀》、《流浪兒1945-》、《「鬼畜」之家》、《43次的殺機》、《聊聊真正的貧困話題》、《兒童安寧療護的奇蹟》(以上書名皆為暫譯);繁體中文版的著作有《向老天借膽的旅程》(圓神)、《遺體》(野人文化)與《神遺棄的裸體》(大牌出版),亦從事小說與童書創作。

搶先試閱:容不下獨占丈夫寵愛的兒子 〈虐待殺人〉

「我的孩子獨占了丈夫的寵愛,令我覺得要是沒有孩子在就好了,所以就把他從窗戶推了出去。」

二○一四年年底,在某個刺骨的寒夜裡,一名母親從東京都內某座華廈的十三樓住處,將五歲兒子丟出窗外。這名孩童全身受到嚴重撞擊,不但骨頭碎裂,內臟破裂。而且直到案發數十分鐘後, 才被回到家的父親發現這名渾身是血處於瀕死狀態的孩子。父親立刻報警處理,警方當場將母親逮捕歸案。日後,在警察局接受偵訊的過程中,母親說出了開頭的那段話。她不諱言地表示,自己深愛丈夫,無法容忍五歲兒子獨得寵愛,才因此殺了他。

她還接著提到: 「等孩子再大一點,變得更重以後,我就抱不動他了。所以趁現在的話,我自己一個人還有辦法(殺害)。」 這名母親如此憎恨兒子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背後究竟有何原因呢?

面向大馬路鄰近隅田川的這棟華廈,相較於周邊的建築物更形顯眼高聳。住在最高樓的則是事件當時五十七歲的小佐野晴彥(化名,以下同)、三十四歲妻子小佐野戀,以及本篇的被害者,兒子瑞貴,這一家三口。根據房地產網站的資訊,這座大樓於二○一○年落成,月租行情為二十萬日圓左右。這裡比起鄰近的華廈,屬於較為高檔的住宅,一家人之所以能住在這裡,應該與晴彥是公司老闆有很大的關係。這家公司在一九五○年代以零件製造事業起家。父親為創辦人,兒子晴彥則是接班人。晴彥自大學畢業後便在自家公司上班。二十六歲時結過一次婚,約莫四年後誕下一女。他在四十歲時曾轉職到其他公司,當時卻因家庭失和而離婚。前妻擁有女兒的監護權,晴彥則必須支付扶養費。據悉,讓愛女在單親家庭中成長,令晴彥感到十分歉疚。離婚後沒多久,晴彥便重回父親經營的公司上班,並隨著父親退任,正式接管公司。身為公司的掌舵人,必須持續獲利以保障員工的生活,壓力之大應該遠超乎外界想像。二○○七年二月,身為前董座的父親離世,晴彥無論是在名義上或實務上,都必須以董事長之姿來帶領公司。而他也在這一年結識了戀,當時他五十歲,戀二十七歲。兩人則是透過某手機網站認識的。在晴彥眼裡看來,小他二十三歲的戀應該既年輕又可愛吧。剛交往不久後,他就讓戀住進自己當時所居住的華廈。生活捉襟見肘的戀毫不猶豫地便直接搬了過來。在這個時期,戀已顯現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其中一項為偷竊癖。去超市等商店購物時,她會隨手把架上的商品塞進包包裡帶走。晴彥有給她足夠的生活費,而且她會偷一些自己根本用不到的東西。似乎不是因為缺錢使然,而是衝動性地做出這種行為。此外,她還會習慣性說謊。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無關緊要的閒談,她的說詞也會跟幾分鐘前所說的內容完全不同,或是口沫橫飛地說著與常理完全不符的事。跟晴彥談到與兩人相關的重要話題時也是如此。比方說,戀在二十七歲前有過兩段婚姻,與第二任丈夫之間有個孩子,但每次晴彥問起時,她所說的離婚原因都不一樣,明明沒有收入,卻信口開河「前夫是一個吃軟飯的人,所以都是我賺錢給他(扶養費)」。晴彥雖看穿戀的這些習性,但因為愛情使人盲目,所以他並不認為這些是多嚴重的問題。反而,或許令他覺得這個女孩子有點不一樣。開始同居不久後,戀便告訴晴彥,自己好像懷孕了。然而,卻完全不見她有任何的喜悅之情。晴彥詢問原因,她回答: 「我,不喜歡小孩耶。我討厭帶孩子。」 「可是都懷孕了,只能生下來吧。」

「我會幫忙帶孩子的。這是個難得的孩子,就好好把他養大吧。」 晴彥說服了舉棋不定的戀,把孩子生下來。二○○九年五月,瑞貴就這樣來到了。兩人在戀生產後一個月辦理結婚登記,展開了一家三口的新婚生活。一年後,晴彥將新居搬到位於公司附近的十三樓高全新華廈的最高樓,為家人打造幸福家園。晴彥身為經營者,工作繁忙、分身乏術,期盼戀能當全職主婦來照看家務與孩子,但這項期待很快便落空。戀拒絕做任何事。在審判時,晴彥連名帶姓稱呼離婚後恢復舊姓(「木村」亦為化名)的前妻,如此陳述: 「木村戀從生產前就曾說過自己很討厭小孩。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等孩子生下來後,她應該就會心生憐愛,無奈事與願違。她頂多就是拿奶瓶餵餵孩子,從來不會想帶孩子出去外面走走,或幫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覺。面對家裡的事情也是這樣,完全不煮飯, 每天都吃外食。包含育兒在內的所有家務,似乎都令她感到厭惡。」 在晴彥眼裡看來,戀形同放棄打理所有的家務事。然而,對戀而言,光是待在瑞貴身邊就很有壓力,令她感到煩躁,因而頻繁地做出順手牽羊的行為。她會抱著年幼的瑞貴, 將手邊的商品摸走。某天,她在超市順手牽羊,準備把商品偷偷帶出去時,被店家發現當場被逮。人在公司的晴彥接到聯絡,連忙趕赴超市謝罪。他責問戀行竊的理由,卻得到這樣的回答……

▶▶閱讀更多 台灣東販出版 石井光太《近親殺人:當家人成為加害人──來自法院與命案現場的社會悲歌紀實》

 
距離核戰只有一步之遙!是什麼讓美蘇在核戰發生前一刻止步?
圖/貓頭鷹出版社
書名:《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

內容簡介:1962年,冷戰兩大強權美國與蘇聯之間發生古巴飛彈危機,雙方衝突一觸即發。本書透過最新的白宮解密錄音、軍方報告及大量回憶文字,進入政治人物內心的曲折與幽微,鋪陳無數牽扯其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細節,以流暢而勾人的文筆重回這場危機最關鍵的十三天。他要挑戰古巴飛彈危機的既定敘事,他重複吶喊著:核戰有多近又有多蠢,還不知道害怕嗎?

那時我們距離核戰只有一步之遙

1962年10月27日,蘇聯潛艇已經將核子魚雷對準美國驅逐艦了。在海面下忍受將近五十度的高溫,蘇聯潛艇艦長接近崩潰邊緣,受美國艦隊包圍與挑釁,他下令啟動核子魚雷的發射!就在此時,一個小意外,讓他們有機會發現挑釁只是一場誤會,才遏止了這顆威力相當於廣島核爆三分之二威力的核子魚雷發射出去。

在錯誤情報與誤判中決定人類存亡,還有比這個更蠢的嗎?

這一年,冷戰兩大強權美國與蘇聯之間發生古巴飛彈危機,雙方衝突一觸即發。倘若當時蘇聯的核子飛彈或美國的轟炸機真的發動攻擊,結果將是數億人的死亡,甚至是人類的滅絕。迫使莫斯科急促做出最後讓步的是一則關鍵情報:甘迺迪即將發表電視演說,很有可能是要宣布進攻古巴。但事實上,電視只是要重播甘迺迪舊的演說畫面而已,卻讓莫斯科亂了陣腳;多年後,美國前國防部長「扶著桌子穩住身體」一身冷汗在會議中聽到蘇聯軍官親口證實,當時蘇聯在古巴的駐軍數量是美軍所評估的四倍更多,還部署了美軍一無所知的大量戰術型核武。美蘇兩軍賴以決策的情報基礎,其中的誤會還挺大的!

赫魯雪夫與甘迺迪政治聲譽的黃金交叉點:十三天的外交手段與心理戰

古巴危機前,赫魯雪夫覺得甘迺迪軟弱可欺,跟美國前總統艾森豪一樣瞧不起他,卻在古巴危機的對峙中輸了氣勢與局勢。過去對古巴危機的敘述,也總認為是甘迺迪拒絕妥協,做出正確判斷,進而迫使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讓步。但實際情況中,真的是甘迺迪強勢主導全局嗎?從互撤飛彈的祕密協議可以看出,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只是瘋狂地想著如何討好對方,因為他們都非常害怕核戰爆發!最終,危機落幕,甘迺迪贏得聲譽。

如何避免發生「人類的最後一場戰爭」

彷彿電影情節般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的古巴飛彈危機歷史,我們是否已經雲過風輕,置身事外?1962年,好不容易捱過古巴飛彈危機,美蘇開始致力於限制核子軍備,捨棄軍備競賽與核邊緣政策;2019年美蘇兩大核子強權退出了最後一個限制核武的條約,世界再次退回到古巴飛彈危機前不對核武設限的滅亡邊緣……如果發動核戰等於人類終結,那為何人類堅持要擁有核子武器?作者認為是該回首這段「擁核自重」的歷史了。

作者介紹:謝爾希•浦洛基 ,烏克蘭人,小學至大學初期在烏克蘭接受教育。蘇聯解體後於1996年前往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烏克蘭研究中心研究,2007年轉入哈佛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的主任至今。

搶先試閱:〈剷除他們--甘迺迪發現蘇聯在古巴部屬飛彈〉

跟其他日子一樣,甘迺迪在十月十六日星期二以讀報展開一天。他已經養成了起床後先坐在床上讀報的習慣。那天早上,他不可能錯過《紐約時報》有關他接待貝拉的報導。貝拉是新獨立的阿爾及利亞的總理。三個月前才從一座法國監獄被釋放,他來白宮是為了討論雙邊關係和感謝甘迺迪支持他的國家進行反殖民鬥爭。他是公開這樣做,所以報導對甘迺迪有利。

同樣可喜的是《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導,其中這樣寫道:「總統打消了貝拉認為自己或許能充當美國和古巴之間調停人的想法。」事實上,因為知道貝拉訪問華府之後的下一站是去哈瓦那,甘迺迪刻意利用他來給卡斯楚傳達一個訊息。他告訴這位阿爾及利亞總理,他準備要跟古巴的「民族共產主義」政權相安無事,但前提是卡斯楚不能挑戰拉丁美洲的現狀。當貝拉問甘迺迪想到的是不是南斯拉夫或波蘭的政權時,甘迺迪予以肯定回答。他還告訴貝拉,他的政府所不能接受的是,把古巴變成配備進攻性武器的蘇聯軍事基地,並努力把共產主義革命推廣到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甘迺迪這是在沒有公開表示的情況下向卡斯楚提出協商。

但任何在那天早上閱讀《紐約時報》頭版的人都會明白甘迺迪對古巴沒有太多轉圜的餘地。要求他對付卡斯楚政權的壓力愈來愈大。一篇報導的標題是〈艾森豪稱總統外交政策軟弱〉,該報導是有關艾森豪在甘迺迪政治據點波士頓舉行的共和黨餐會上發表的演講。這位前總統此前只會在私下批評甘迺迪和他的政府,但這次卻打破卸任總統不批評繼任者的不成文慣例,又否定甘迺迪早前所說的,他自己八年任內忽略了拉丁美洲。《紐約時報》引用艾森豪的話說:「在那八年期間,我們沒有給暴政留下方寸之地。我們見證沒有任何人放棄國際責任。我們不接受妥協承諾或背離原則。沒有圍牆被砌起來,也沒有具威脅性的外國基地建立起來。」

所謂的圍牆是暗批甘迺迪默許柏林圍牆的存在。所謂的軍事基地明顯是暗示古巴的情況。有在追蹤愈演愈烈的古巴爭議報導的讀者都知道,共和黨籍的紐約州參議員基廷天天都宣稱古巴部署了核子武器,又指責甘迺迪政府對這個威脅無所作為。這對總統的形象來說不是好事。一九六二年的國會選舉正在進入高潮,而共和黨人在他們的軍火庫裡引入了一種威力最強大的武器:前總統。艾森豪巡迴全國各地,為共和黨的國會議員候選人背書,又攻擊民主黨籍的候選人,其中包括甘迺迪最小的弟弟愛德華——他競選參議員。艾森豪砲轟甘迺迪的餐會有六千人參加,演講受到了電視轉播,然後又得到媒體大幅報導。

當邦迪在早上八點之後去到甘迺迪的臥室時,他發現總統因為艾森豪的話陷入沮喪。這位國家安全顧問並沒有好消息可以開解甘迺迪。他說:「總統先生,現在有了明確的照片證據,證明俄國人在古巴部署了進攻性飛彈。」幾天前由甘迺迪授權的偵察飛行發現了古巴部署了可以打到美東大部分地區的地對地彈道飛彈。邦迪是前一晚收到這個消息,但決定不去打擾甘迺迪,讓忙了一天的總統——他除了要接待貝拉還要參加競選宣傳活動——可以有一覺好眠。

邦迪帶來的消息讓甘迺迪有被出賣的感覺。「他怎麼能這樣對我?」他指的是赫魯雪夫。這位蘇聯領導人既違背了不在古巴放置進攻性武器的承諾,又違背了他在私下保證的,他在十一月的國會選舉前不會做出有損美蘇關係的事。甘迺迪在當天稍後見到弟弟時,罵赫魯雪夫是個「狗娘養的騙人精」和「不道德的幫派分子」。還是九月的時候,蘇聯的駐美大使多勃雷寧曾奉赫魯雪夫之命向白宮保證,蘇聯不會將柏林的局勢升級。十月四日和六日,也就是甘迺迪收到古巴部署了飛彈的消息僅一星期前,羅伯特和他的蘇聯聯絡人、軍事情報軍官博爾沙科夫會過面。博爾沙科夫九月中曾到皮聰達見過赫魯雪夫,後者命令他向白宮傳達一個訊息:蘇聯在十一月的選舉之前不會製造事端。

甘迺迪要邦迪把總統的主要外交政策顧問在快要午餐時找到白宮來,那是他一整天繁忙行程的第一個空檔。當他陸續從事早就安排好的會面和儀式性活動時,他感覺這是他的總統生涯終結的伊始。在在看來,艾森豪和參議員基廷之類的共和黨人一直都是對的。他在早上會議之間的一個休息時間問他的行程祕書和密友歐唐納:「你仍然認為有關古巴的爭議是不重要的?」歐唐納回答說:「當然,選民不會把古巴當一回事。」當甘迺迪說出飛彈的事之後,歐唐納不敢置信地說:「我無法相信。」總統反脣相譏:「你最好相信。基廷大概會是下一任美國總統。」

那天一整天,甘迺迪都絞盡腦汁想搞懂赫魯雪夫為什麼決定在古巴部署彈道飛彈,卻百思不得其解。當他的顧問們在黃昏重新聚集討論迅速演變的古巴危機時,他說:「我們顯然看錯了他在古巴的算盤。」六十歲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將軍——他曾經奉甘迺迪之命領導一個調查團調查豬玀灣災難,然後又被任命取代雷姆尼澤將軍的職位——力主進行一次新的入侵古巴行動,指出蘇聯飛彈在古巴的象徵意義對美國來說非比尋常。他的幾個參謀長極言蘇聯在古巴的飛彈大大改變了戰略均勢。但麥納馬拉對此存疑。他相信飛彈的存在完全沒有改變戰略均勢。「我同意,但那有什麼差別?」甘迺迪回應說。「他們本來就有夠多的飛彈足以把我們炸飛。」

在討論的過程中,甘迺迪的心思反覆回到這個問題。幾分鐘之後,他再問一次:「如果那樣做沒有讓他們增加太多戰略優勢,他們為什麼要那樣做。有沒有蘇聯專家可以告訴我?」還沒有問完這個問題,他又說:「情形就像我們突然把大量的中程彈道飛彈部署在土耳其。我們現在該死的超級危險。」國務次卿約翰遜插嘴說:「但我們真的那樣做了。」甘迺迪不以為然:「對,但那是五年前的事。」約翰遜不願放棄這個論點,回說:「當時我們缺乏洲際彈道飛彈。」在不知不覺中,他指出了赫魯雪夫在古巴的作為的關鍵動機之一:缺乏遠程的洲際飛彈。但沒有人接續這種思路。甘迺迪特別未能看出蘇聯的行動和美國幾年前的行動的相似處。他告訴在座的人:「但那是不同的時期。」

不管赫魯雪夫動機何在,甘迺迪都決定向國人和世人顯示他不是像艾森豪所暗示的那樣,是個弱雞總統,而是一定會把對國家的威脅消除。甘迺迪中意的軍事解決辦法是對古巴的蘇聯飛彈進行外科手術式突襲。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次會議上,甘迺迪的偏好選項受到三個最不可能結盟的盟友聯合反對,他們是國務院、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這一次,國務院和國防部在二十世紀美國歷史上的常見競爭不見了。麥納馬拉和魯斯克出於不同的理由而不喜歡總統的選項。受到邦迪的支持,魯斯克想要給外交斡旋一個機會。麥納馬拉是擔心突襲不會有效。參謀長們則是認為突襲會讓蘇聯人加強警戒,讓入侵古巴變得更難。

▶▶閱讀更多 貓頭鷹出版社 謝爾希•浦洛基《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

 
中國海疆上殖民擴張!如何崛起成為二十世紀的南海商業霸主?
圖/時報
書名:《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內容簡介:傳統中國被視為欠缺海洋與殖民影響力的大陸帝國,麥柯麗挑戰此一觀點,揭示中國東南地區的經濟擴張,可與歐洲人的海外殖民野心分庭抗禮。

在這個始於工業革命、終於經濟大蕭條的故事中,麥柯麗闡述了中國強悍之地的旅外者,如何崛起成為南海商業霸主。她的重心放在潮州——中國重要海域省分廣東之一角。潮州在海外華人水域中的崛起,是中國與東南亞相互連結的歷史中,驚人的社會發展之一。麥柯麗追蹤這些潮州人如何在未建立正式統治權威的情況下,卻能在故鄉跟海外擷取海外殖民體系帶來的諸多好處。本書中浮現的畫面,並非是跟西方現代性分流的中國發展,而是兩者在殖民場域內的匯流;這些場域則是現代發展與資本加速積累的關鍵。

本書是一份全球脈絡下的地方研究。它將闡明中國東南方、上海、香港與東南亞區域之間交纏的歷史;這些東南亞區域是十七世紀後旅外潮人遷徙的目的地,包含暹羅灣上的曼谷與柬埔寨、西婆羅洲、馬來亞南部、新加坡及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如同邁可.沃納與班乃迪克特.齊默曼所示,交纏歷史(entangled history)是一種在跨國脈絡中研究個人與機構的研究方法取向。突顯出外國遭遇的複雜性,他們主張文化並非只是從更強大或夠有錢的團體,轉移到更弱勢的團體,或者從「中心」到「邊陲」;而是各方以隱微或深刻的方式相互影響。

明朝末年廣東潮州一帶以多盜聞名,出過林鳳、林道乾等知名海賊。可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潮州人卻被公認為擅長貿易,在東南亞以及中國沿海港市都見得到他們投資經營的事業。作者創造了一個「海洋潮州」的概念,從全球史的角度去詮釋潮州人成功的歷史,饒有勝意。∼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介紹:麥柯麗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社會權力與法律文化:中華帝國晚期的訟師》。

搶先試閱:〈重返世界:潮州海域的崛起〉

陳錦華一九一一年生於中國東南方的潮州區域。他的父母墾植一處十五畝的果園。這塊地產並不大,當地農場的平均大小為九點四三畝,然而當地社群卻認為他家是「富戶」。這個村落由一千名左右的陳姓村民組成,但他們的海外族人在暹羅與英屬海峽殖民地擁有事業。一九三二年,陳錦華決定離開家園,加入海外族人。他的村落位於一度相當蓬勃的商業區域普寧縣,然而一九一二年清朝覆滅後,於二○年代爆發共產黨起事與國民黨的鎮壓,讓此地陷入困境。共產黨在普寧附近的山區建立了一處基地,像陳家這樣景況好的農戶,經常受到騷擾。「我去暹羅就是因為了這個事情。」多年後他在訪談中回憶:

沒有辦法。就是因為我們是大家庭,我們有二、三十人,自個兒逃啦,沒辦法,不能逗留了。當時在家裡也不能安居樂業,整天提心吊膽,怕這邊的兵來國民黨,也怕那邊共產黨來。共產黨來,如果沒錢,就說「富農,拿錢來。」要多少錢否則他們要抓人了。那麼國民黨的軍來了也是隨便抓,抓了就打,打得差點死,所以我們自個兒逃啦。

陳錦華航向暹羅,他姊妹的丈夫在這裡擁有一處三百英畝的甘蔗園與蔗糖廠。這塊土地太大了,因此他們把大部分土地租給當地泰國人。陳錦華在蔗糖處理廠工作,這裡的工人都是跟他講著同樣普寧腔潮州話的潮州移民。然而,在大蕭條的歲月裡,生意也受到影響。他覺得自己在姻親的鄉村事業裡升遷的機會很有限,因此首先搬到附近的曼谷,為堂兄弟工作,接著搭著中國人輪船的順風車,往南去到新加坡。他哥哥在此賣魚。新村落裡多數中國移民也同樣來自潮州普寧,專種蔬菜。在哥哥的鼓勵下,陳錦華從社會底層做起,成為十分辛勞的「糞便」收集者,擔著桶子挨家挨戶收集人類糞便作為肥料。他笑著回憶,自己的薪資相對較高,因為「那種工作沒有人要做」。旅居英國殖民地的初期充滿這類艱辛勞動,然而一段時間後,他也為自己創造了新生活。四處兜售水果十年後,他成功建立自己的水果店,後來還有其他事業。他娶了遠在中國的母親為他選的女性。他建立自己的家庭,把錢匯回家,忍受日本占領期間的恐怖統治,以小康商人的身分退休後,參與華裔社區的諸多慈善服務。

陳錦華的故事在某些方面相當獨特,卻又象徵著更大的潮流,刻畫出十七到二十世紀初中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地區的社會與經濟連結。到了陳錦華的時代,旅居海外已經相當常態化,然而大大小小的災難——械鬥、洪水、政府征戰——導致村人與城市居民同樣展開海外旅程,尋求工作與庇護。許多旅居海外者早有親戚熟人住在海外,好讓他們一開始有所依靠。若沒有這類關係,他們就會轉向來自中國故土的其他旅外老鄉。大量來自家鄉貿易階層的移民已經賺進財富聲名,或擁有海外家庭,從事商貿、開小商店或其他小型事業。由於這些海外連結,比起缺乏這條生命線的鄰居,陳家這樣的家族通常在家鄉擁有更多田產與財務資源。雖然絕大多數中國移民都是男性,但在南海的商貿網絡中,女性親屬也扮演重要角色。十八世紀後,暹羅是潮州人旅居海外的首選之地,然而英國人在馬來亞與法國人在印度支那的富庶殖民地,也吸引著充滿野心或絕望的年輕移民。

對我們來說,陳錦華生命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出生於潮州― 中國最重要的沿海省廣東省東岸的商業區域。潮州在東南亞又稱 Teochew 或 Teochiu,既是行政區,也是當地人共享的地方文化,涵蓋方言、儀式、心靈與社會實踐。十七世紀之後,加入福建人與廣州人的行列,產生大量移動到東南亞的中國勞工與商人。吳振強很久以前就談過,在南海大歷史中潮州在這個時期的崛起前所未見;相比之下,福建人與廣州人則是長久以來就占有商業的主導地位。這股崛起是獨特的現代現象,反映出鴉片貿易擴張,東南亞殖民統治制度化,及中國的政治影響力下降。潮州在海外華人水域中的崛起,是中國與東南亞相互連結的歷史中,驚人的社會發展之一。本書試圖訴說這個故事,並思考其歷史重要性。來自這處又小又窮且難以統治的中華帝國一角的地方居民,如何搖身一變,崛起成為二十世紀的南海商業霸主?

東南沿海中國人在故土與海外的歷史,並不能單純從殖民地、民族國家、村落、大區域或條約商港的地理架構來描述,也不只限於「中國人」或「海外華人」的社會架構。傳統上,旅居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是由出生地來決定,並透過共同方言與人際連帶關係強化。倘若離開村落時並未全心認同,也會受到保護其利益的海外同鄉組織強化,同時被試圖分類移民的殖民當局所鞏固。跨國華人資本主義與移民的歷史,必須奠基在同鄉關係的文化動力上。十八世紀中到二十世紀中,數百萬潮人遷徙到東南亞。許多旅人將自己所得的一部分,轉匯給家鄉的親人,並以其他方式保持聯繫。因此,潮州以不受限的地域獨樹一格。

留在故里的家族與旅居海外的華人之間維持著強烈連結,因此地方事件的影響也不僅限於當地。事件的影響在海岸之間來回蕩漾,點出這片廣袤水體中不同地點的人們,擁有緊密共享的歷史經驗。更適合用於分析的地理架構――即便仍舊不精確且持續演化中――是這些潮州家族所共居之海域裡未曾被探測的邊界。我把這個地理空間稱為潮州海域,並把居住其中者稱為跨地域家族。

跨越帝國、王國、殖民地、蘇丹國與大洋,他們有跨越地域及跨區域的共同社會經濟經驗。地理學者蒂姆.奧克斯及人類學者露易莎.史肯恩針對第一個語彙給予精要闡述:「跨地域意指其認同超過一個以上的地點。」這不只是「自我認同」的問題,也反映出國家或其他機構如何指認這些移動中的人群。跨地域主義指涉人群的遷徙,以及資本、概念、商品及疾病的流通。學者通常認為這是個晚近現象,反映出後冷戰全球化中加速的現象,特別是即時媒體通訊的全球化。然而跨地域的潮州海域,卻是由許多世紀的國際貿易與勞工遷徙所推動,直到十九世紀加速了起來。蒸汽輪船與電報的出現,同樣也對南海通訊帶來革命性影響。在正常年代裡,每年返回與離開潮州海域的旅居者人數同樣眾多。就像中國南方其他區域的移民,他們傾向前往同樣地點,住在相鄰之處,建立組織機構,強化海外社群及家鄉村落之間的文化牽絆。

這是一份全球脈絡下的地方研究。它將闡明中國東南方、上海、香港與東南亞區域之間交纏的歷史;這些東南亞區域是十七世紀後旅外潮人遷徙的目的地,包含暹羅灣上的曼谷與柬埔寨、西婆羅洲、馬來亞南部、新加坡及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如同邁可.沃納與班乃迪克特.齊默曼所示,交纏歷史是一種在跨國脈絡中研究個人與機構的研究方法取向,突顯出外國遭遇的複雜性,他們主張文化並非只是從更強大或夠有錢的團體,轉移到更弱勢的團體,或者從「中心」到「邊陲」;而是各方以隱微或深刻的方式相互影響。

▶▶閱讀更多 時報 麥柯麗《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避免罹癌保險無法理賠 挑選保單需注意關鍵
針對癌症治療資源被濫用的情況,壽險公會亦表示,民眾若想要獲得更好的癌症治療保障,則應購買罹癌即給付之癌症保險或有提供標靶藥物治療保障之相關商品。另外也須注意保額是否足夠。

校園霸凌吃案頻傳 誰讓老師上班把良心放家?
「其實大家都看到了,A生長期被導師咆哮謾罵,有次老師情緒失控,把他從教室一路拖行下樓,穿過大半個操場。」目擊者嘆了口氣說,「後來A生狀況愈來愈糟,幾次在走廊哭喊『我不要在這個世界上,我要死??』,但我們能怎麼辦,學校暗示不要通報,對不聽話的老師施壓送考核,誰敢出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