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5/23 第132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為什麼「好孩子症候群」越來越普遍?明明還有機會,卻只想安於現狀,逃避面對挑戰。
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念頭」與「思考」有什麼不同?
不斷折返/反的運動!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新書鮮讀
為什麼「好孩子症候群」越來越普遍?明明還有機會,卻只想安於現狀,逃避面對挑戰。
圖/平安文化
書名:《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內容簡介:決定事情、發表意見,是最可怕的事。對於任何有機會與年輕人互動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一出版即引爆熱議!日本媒體爭相討論,令人震驚的新世代真相。

不想過於顯眼,只想當低調的100分之1。明明還有機會,卻只想安於現狀,逃避面對挑戰。習慣等待指示,等不到明確的答案就不願意去做。為什麼「好孩子症候群」會越來越普遍?

沒有自信、害怕失敗、不再積極……這些特質已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普遍現象,面對年輕世代的這些「不同」,上一輩通常會抱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就是不上進、不積極的表現。

但其實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這個時代的環境迫使他們隱藏自己,這樣的行為取向又稱為「好孩子症候群」。本書以詳盡的日常觀察與縝密的研究,幫助我們藉此了解這世代年輕人的複雜心理,以及行為背後的核心動機。

即使世代差異永遠不可能消失,但只要願意開始理解,就能消弭衝突與誤解。當我們拋開成見的濾鏡,關注年輕世代的困境與煩惱,了解阻礙他們前進的根源,便能更容易在學校、職場和生活中與他們共處,建立更好的互信關係!

★這樣的年輕人,可能患上了「好孩子症候群」!

● 早上第一節課絕對不會蹺掉

你以為:「哎呀?最近的學生還挺有幹勁的嘛。」

其實是:「自己沒去如果被發現,可能會變成眾人的焦點。」

● 工作上遇到問題不提問

你以為:「主管氣場太強,令人害怕?」

其實是:「沒有人告訴我『該如何問問題』。」

● 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你以為:「那真是太好了,這是很棒的事情啊。」

其實是:「不用自己做決定、不會被評價優劣,還可以累積服務時數。」

★「好孩子症候群」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

● 在經濟成長趨緩的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不再相信「挑戰能帶來成長」。

●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強烈恐懼失敗,覺得一旦失足就會墜入地獄。

● 自小就看到倒閉、失業、裁員等社會現象,更重視先確保自己的利益。

作者介紹:金間大介 ,金澤大學融合研究學域 融合科學系教授、東京大學未來面向研究中心 客座教授、橫濱國立大學工學研究科物理情報工學 博士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在取得博士學位以前都隸屬於應用物理學研究室,從事表面物理性質的研究。博士後時期前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研究所,受到新課程創新經營的領域吸引,之後便開始研究創新論、技術經營論、市場論、產業連動等研究。

搶先試閱:〈如果是匿名就會馬上舉手〉

那麼要如何才能成為有活力的課程呢?

在老師發問的時候,教室裡四面八方都有人舉手的熱情教室,如今在日本已經成為夢想中的夢想了嗎?

其實有個非常簡單就能實現熱情教室的方法,那就是匿名,這方法比大家想得都還要威猛。

這個秘技大概是這樣的。

最近有很多能夠輕鬆傳送問題或意見的APP,只要活用這些程式,請學生用手機回答課堂上的問題就行了,學生們可以隨便選個暱稱登入,維持匿名性。老師只須把APP的畫面投影在教室的螢幕上,就能讓學生看見其他同學問了些什麼樣的問題。

這樣一來,就會一直有人傳問題或者意見,有時候傳給我的訊息甚至多到我都來不及看。

我再次嚴正聲明,如果口頭發問的話,是絕對不會有人舉手的。就算是大家肯定都會有問題的主題,比方說「針對求職活動是否有擔心的事情?」等等,問了之後教室也只會寂靜得彷彿宇宙空間。

或許會有人想,大家敢提問或許不是因為匿名,而是因為使用手機?畢竟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貼近身邊的工具。

並非如此,重要的就是匿名性,也就是「不顯眼」。

以「照樣造句」作為自我防禦戰略

接下來我們將話題換到「照樣造句」決定法。

關於這點,其實他們之間有非常強而有力的「行動三原則」。

ヾ 重度參考他人所給的範例。

ゝ 如果沒有範例的話,基本上一切辦不到(不做)。

ゞ 因此會強烈希望有能夠參考的範例。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某個職場,主管大致上將做法教給新進員工之後,說了句「不懂的話再來問我」然後就把工作交給他了。當然,主管只是稍微指點一下,新人不可能馬上就能順利工作(工作可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

但新進員工卻一直沒有來問問題。

這是什麼情況呢?

是因為上司讓人害怕?

的確有這種可能。

那麼我來改一下情節好了,假設那個主管長得跟福山雅治一樣帥氣,而且是個和大泉洋一樣和藹可親又風趣的人。

那麼下屬會來問問題嗎?

結果他還是不來問。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我想你應該也知道答案了,正是行動三原則的ヾ和ゝ。

主管並沒有告知關於「如何問問題」的範例。

很遺憾的,大多數主管都無法摸索到這個答案。一直沒發現這件事情,交代的工作就這樣接近最後的完成期限,實在無法忍受了,終於離開自己的位置,然後演出下面這樣的情節:

「怎麼不馬上來問問題?不可以浪費寶貴的時間啊。」(福山雅治風)

「你們不會做也是正常的,問什麼都沒問題的啦。」(大泉洋風)

難得都讓主演等級的人出來表現了,但還是很抱歉,好孩子症候群患者的反應大概是下面這兩者之一。

● 之後會來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因為主管如此指示)。

又或者是……

● 還是什麼都不去問(因為並沒有拿到「如何問問題」的相關範例)。

我想你肯定會忍不住想大吼:「給我用自己的腦袋想想啊!」

……實在令人難以啟齒,不過這種斥責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你一定得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個範例,然後告訴他才行。

就連消費行為都無法自行決定

為何現今的年輕人會如此依賴社群網路的資訊?

只要比較一下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發送訊息的方式,答案就很明白了。

過往以傳統媒體為主的宣傳,基本上都是單向發出資訊,這種做法問題在哪呢?一般認為是「無法進行雙方溝通」。

但我認為單向型媒體的問題點其實是在於「消費者必須自己解釋接收到的資訊內容」。到底跟自己合不合?喜歡還是討厭?正確或者不正確?就連如此簡單的事情,只要是「被迫接受」,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就會產生抗拒之心。

因此無論提供給年輕消費者的資訊在旁人看來多麼有利,也不一定能夠引發他們的購買行動。甚至提供越多資訊,可能反而讓他們更加無法決定。

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年輕人,跟屬於哪個世代並沒有關係,因為人類覺得靠直覺來決定事情比較輕鬆。

請想像一下你去餐廳的時候,店家向你介紹他們推薦的菜色的情況。然後再想像,若是朋友帶你去那間店,並且說「這個超好吃的!」時候的情況。

若為前者,你應該會先把店員給的資訊放在一旁,畢竟還要考量一下推薦餐點的價格、店員的價值觀等因素後,才能下決定。

相較之下,後者的資訊應該就能夠老實接受,尤其是如果朋友的價值觀和自己相近的話,就更沒什麼好猶豫的了。

心理學同時指出人類還會認為店家提供的資訊「或許會編造成對自己(經營者)比較有利的內容」這樣的偏見,當然也是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但我認為「要自己決定事情」的壓力影響更大。

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是「社群母語」的世代,也不會覺得以直覺來決定事情有什麼不好。

投稿在社群網路上的消費體驗或網紅的資訊,並不會直接把資訊像球一樣丟向自己;也不需要自己把東西帶走、深思熟慮、然後用自己的意志來決定……沒有這些流程。只要遵從當下看到的感覺,不會有自己決定的壓力,就可以購買了。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要自己決定事情,有這等程度的抗拒。

與同儕商量上司的問題

就算求職的時候超級害怕,但最後還是進了一間公司,他們的氣質也不可能馬上就改變。

水平世界就是他們的全部,外面就是其他世界,上司根本就是外星人。

這種時候如果被主管問了問題要怎麼辦?

比方說旁邊有好幾個同期進公司的同事,但主管指定自己回答問題。

「針對最近年輕人使用社群網路的情況,你有什麼想法?」

這種時候,好孩子症候群的年輕人馬上會想,該怎麼回答才是正確的。

統計上最多的反應就是「僵住」,跟在森林裡遇到熊是一樣的。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正在拚命思考,正確來說是讓人覺得他們看起來像是在拚命思考。如果僵住的話,對方應該會有某種反應,視情況對方可能會直接說出答案,又或者是取消這個問題,無論如何都能逃過一劫。

他們在國中、高中、大學都學習到「僵住效用」這個經驗,正確做法就是等到對方放棄。

接下來最多的情況就是:

ヾ 笑著(打造出這種氣氛)回答些什麼。

ゝ 反問問題。

ゞ 小聲向旁邊同期進公司的同事求救。

這三種。

ヾ是就算心裡沒想到什麼好答案,但至少能夠看得出來他們想重視現場狀況,所以還算是比較可愛的。

ゝ的話回問的問題大概都是重複自己被問的問題,完全只是拖延時間。這種人大多比較自卑、虛張聲勢,身為大人的你千萬不能跟他生氣,必須放鬆心情回應他。

最難理解的就是ゞ了吧,發問的人可能會傻住,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種時候居然跟旁邊的同齡同事搭話?也太沒有進入社會的自覺了吧。應該說,你是小孩嗎?

我自己在大學工作,也感受到大學生的精神上有逐年年輕化的傾向。尤其是這種情況下,他們完全沒有「對對方很沒禮貌」這種感覺。

我想大家肯定會忍不住生氣:「喂!我是問你耶!」

嗯,當然會想這麼講吧,雖然真的很想開罵,不過我想大部分主管都不會說出口。畢竟大家都是能好好理性思考才成為主管的,所以腦中一定會閃過「要是我這麼說的話,這傢伙可能明天就不來了」(果然各位都是大人)。

無論如何,好孩子症候群的年輕人們在面對上司或者前輩的時候,習慣當下思考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基本上來說,就是讓對方看到認真且有思考的模樣。

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同年進公司這類同一個世代的人,會維持一種表面上的輕薄關係。

順帶一提,若問他們對於晚輩抱持何種情緒,那也是「可怕」(又是恐懼)。我想理由可能不用我多說了,畢竟晚輩也是外星人,是前所未見的存在。

要是沒有任何反應怎麼辦?要是對方很優秀怎麼辦?要是他討厭我怎麼辦?大概是這樣。

大家能夠了解他們的世界有多麼狹窄了吧。

不過年輕人的溝通不良情況,有時候可不是笑笑帶過就好。最嚴重而且最常發生的情況之一,就是年輕人手上有一份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工作,就這樣一直放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我這幾年來經常聽說這類事情。

其實馬上找主管或者前輩商量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他們卻遲疑著無法這麼做,就這樣自己煩惱,最大的理由正是「萬一他們覺得我怎麼連這種事情都不知道怎麼辦」。

雖然我們會很想說,不找人商量就這樣放在一邊,難道無法想像那件工作會變成怎樣嗎?但對於好孩子症候群的患者來說,被別人認為「連這種事情都不知道嗎」還比較嚴重。

當然像這種事情,他們會趕快與同儕(通常是同年進公司的人)商量,不過對方也是新人啊,不可能馬上順利提出解決方案。結果又只能自己煩惱,但倒數計時的秒針仍然繼續前進。

年輕人對於「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的誤解

本章最後稍微轉換一下觀點,請大家思考一下所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雖然這好像是比較新穎的說法,不過同樣的事情在不同世代和立場的解釋都不太一樣。

當然重點就是在於找到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平衡,但是對於好孩子症候群的年輕人來說,工作與生活平衡同時包含著「不要拚死工作、不要比別人努力」或者是「輕視那種努力」這種感覺。

不久前有一份「最近的年輕人連課長都不想當」的統計數據廣為流傳,這份資訊已經算是落後時代了。

在日本生產性本部的「新進員工『工作意識』調查」當中,針對「想要升到哪個職位」這個問題,和十年前相比,增加最多的答案是「隨便」。現在就是如此,已經不是不想出人頭地的程度,而是根本不在乎。

由於他們有這樣的傾向,因此對於工作的意願相當低落,也有很多論調認為理由在於「現在的年輕人比較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比方說,大概是下面這樣。

最近的年輕人當中,有越來越多人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們又想讓私生活的時間過得比較充實,為了豐富私生活所以才想工作,時下的年輕人是這麼想的。因此在選擇企業的時候,也最為重視工作與生活均衡,簡單來說就是薪水還不錯又能早早下班的公司。

又或者是這樣的感覺。

現在的年輕人有著相當多樣化的興趣,目前的時代已經不像以前每個人都要有車,而是大家更重視個人自己喜愛的事物。因此在思考工作方式的時候,確保有足夠的時間能花在興趣上變成最優先條件,這就是時下年輕人的工作觀。在企業選擇方面,最多人提出的條件是能夠拿到一定程度薪水且穩定的公司,想來也是考量到要將時間花在興趣上吧。他們在該節省的地方會徹底節省,但在喜歡的東西上卻不會省錢。

大家覺得如何?上面看起來很像是引用專家論述,但其實完全是我的創作,不過大家應該覺得好像在哪裡看過吧。

然而世間流傳的這些論調,包含了兩個重大誤解。

第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年輕人覺得私人時間的重要度比較高,所以對於工作的意願才會低落。

若問誤解點在哪裡,其實就是「現在的年輕人積極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點。比常人努力=傾向自我表現的那些人,而重視工作生活平衡=其他人,大概會這麼認為吧。

但請大家仔細想想,在好孩子症候群的眼中看來,會積極爭取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時候,就已經是重視自我表現的人了。想重視私人時間、想讓私生活更加豐富這類「想要○○」的表現手法,本身就是自我表現的證據,根本就不像是好孩子症候群會做的事情。「積極取得工作生活平衡派」完全是大人打造出來的假象,要我說的話「想要好好重視自己的時間」實在是相當積極的事情。

好孩子症候群的年輕人,他們的思考中心比較偏向「不想○○」,也就是傾向迴避風險。

第二個誤解,就是對於私人時間的解釋。在剛才假的引文中,我介紹了「年輕人的喜好多樣化」這種「專家」意見。

但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很低。

能夠不吝惜將金錢花費在自己喜愛之事上,在我看來還是那種少數比較傾向自我表現的人會做的事情。除了工作以外也熱中於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旁人眼中看來應該是相當有活力。

那麼大多數年輕人在私人時間都在做些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遊戲、YouTube、Amazon Prime Video、Netflix,還有社群網站,而且這種情況還因為疫情之亂造成大家只能待在家裡而加劇了。

啊?就那些嗎?你可能會這樣想,但真的就是那些。我再說一次,本書當中討論的好孩子症候群的年輕人們,沒有特別想做什麼事情。如果有著絕對不輸給別人的興趣,那種人應該會老實努力工作,在某方面來說,那種人心中有一個主軸,所以不會變成陰沉傢伙、也不會情緒不穩定。

給那些煩惱著沒有特別想做之事的人

如果你已經超過二十歲,我想你真正喜愛的事情應該不會改變。人類本質上的喜好在成人以後就不會產生變化,現在如果有覺得「我果然喜歡這個」或者「這個適合我」的東西,想來今後也不會有所改變。

既然如此,就算把這種心情掩埋起來,往後也只會感到痛苦。想著「只要壓抑這個心情,它終究會消失的吧?」根本就是白費工夫。

這樣的話,只能現在就好好面對。

「不不,等等,那麼那些根本找不到什麼想做的事情的人,又該如何是好呢?」

似乎全日本都能聽到這個聲音。

確實。

所以我們就一起來想想,為什麼找不到想做的事的問題吧。

我認為問題的原因大致上區分為三種。

第一種可能性,將想做的事自行認定為「社會上一般會提出的選項」而受到限制。例如開發人員、業務、服務業、醫療人員之類的。

如果詢問大學三年級學生「畢業之後想做什麼?」他們會這樣回答:

爸媽說當公務員應該不錯吧,不過我自己覺得民間企業也沒有什麼不好,但我又不是當業務的料……企劃類感覺很開心,但若問我是不是很想當企劃,也不是那麼肯定。

各位年輕人,讀了這段後你有沒有心中一驚?

這個超常聽見的回答中出現的選項 ── 公務員、民間企業、業務、企劃這些工作,大多是當事人以極為稀少的知識來做的判斷。也就是說完全沒有調查、也不曾體驗過,就只是列出社會上一般會提到的那些選項,其實心裡根本沒個底、只是隨口說說。

這樣會沒興趣也是理所當然吧。

這種時候最好將視野放寬一點,首先試著行動吧,然後將行動結果記錄下來,再試著自己去評估。可以的話就用排行榜的形式,這樣一來工作這種東西的模樣就會逐漸變得清晰。

如果在排行榜裡找到共通點,那就是前進了一步的證據。

如果在排行榜中沒有找到共通點,那麼你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陷入接下來兩種陷阱之一(又或兩者兼有)。

找不到想做什麼的原因,第二項就是對想做的事情沒有興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不是所有人都對 事情本身 有一定的興趣。

我認為人類在決定人生方向的時候,考慮的要點其實只有三個:ヾ事、ゝ人、ゞ地。這三項的比重因人而異,而達到平衡時就是最終的優先順序。

對於事情本身沒有興趣的人,就是ゝ或ゞ的比重較高,「想和這類 人一起工作」、「想在這個 地方 做些什麼」這種感覺,用人或者場所作為思考未來的角度,也完全沒有問題。

這時候的該注意的事項只有一點,以我的經驗上來說,尤其是最近的學生重視「ゝ人」的比例特別高。這件事情企業的人事部也相當清楚,因此人事部負責面試、錄用應屆畢業生的人,通常都是在整間公司裡面給人印象最好的那幾個人。

雖然事實如此,但學生還是會因為只接觸了幾個人事部的員工,就忍不住覺得:「這間公司的人都感覺好好!」

如果身為學生的你覺得自己心中「ゝ人」的比重可能比較高,在求職時若覺得這間公司好像不錯,請你務必要拜託人事負責人幫你找個機會讓你和至少一個以上(人事部以外的)員工說話的機會。我知道這非常耗費你的精力,但還是拜託你加油。如果那間公司對於你的要求覺得相當為難的話,那你最好不要去那間公司。

好啦,找不到想做什麼的問題,最後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可能真的沒有想做的事情。沒有想做的事情、也沒有特別有興趣的人或場所,真的是完全沒有想做的事情。

但你也不用擔心,你並非特別懶散。

單純是不太適合「尋找 想做什麼」這個行為而已,通常你這類人需要的東西都近在身邊,只要活著就能夠自然去愛身邊的事情、物品、人物、場所、時間等,只是你自己沒發現。只要相信那些與自己相遇的緣分,集中在眼前的事物就好。這種類型的人特別容易在他原本所在的場所開花結果,大多數都是在不知不覺積極努持續一段時間後而不自知。

不過也別忘了有時要停下腳步,向能夠信賴的人商量自己的狀況,畢竟你還是有可能變得盲目。這是相當重要的事情,絕對不要忘記。

不知不覺改變行動的兩個方法

前面我有提到,改變行動的話,心情也會跟著轉變。

「雖然我有那個心,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又或者是「非常躊躇不知該如何踏出行動的第一步」的人,以下就教你兩個方法,不管你還是學生或是已經進入社會都能夠使用。

一個是「鍛鍊發問力」,另一個則是「改變寫筆記的方法」。

首先是「鍛鍊發問力」。

對於好孩子症候群的年輕人們來說,要在人前發問實在是非常困難,壓力等級大概至少是五十吧,總之難度真的非常高。就算不是好孩子症候群,要在人前發問也是相當令人緊張的事情。如果在大教室裡上課時有學生發問,我就會忍不住想,那個人肯定有著地球以外生命體等級的強悍心靈。

所以「鍛鍊發問力」相當有價值,這樣能夠帶來微小的自信,最終拉出和其他人之間的差異。明天起還請務必珍惜問問題的時間,以最強的集中力去面對。

話雖如此,一開始並不需要勉強自己發問。我想你應該很討厭聽到老師或者司儀說「有什麼問題嗎」的那一瞬間吧,甚至覺得有些緊張。你的身體搞不好還會縮小到剩下三分之二,大腦送出訊號要你絕對不可以抬起視線。

那麼這樣該如何是好呢?那個瞬間,我希望你想想,若是你發問的話要問什麼問題。再往前一個步驟,你只要盯著發問的人看,也算是OK了。會在課堂上發問的人大概就是那幾個,周遭的人應該也都預料到那個人會發問,而且肯定是能夠捕捉到本質的問題。

一開始就想以那個等級來對話應該太勉強。

所以不需要那樣,我希望你觀察的是那個人最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問題?對於沒有想太多就去上課或者開會的你來說一定相當不可思議,可能會覺得對方好厲害喔、是個善於自我表現的人呢,之類的。

但「想到問題」這個行為,和自我表現沒有半點關係。

就算你是個陰沉傢伙、有著穩定的保守取向、興趣是遊戲這種室內派,在「想到問題」這方面也不會輸給那些自我表現意願高的人。

發問並不是要你表述自己的意見,真的單純只是問個問題就好。「○○的部分有點困難,請再多說一點」或者「那個就是○○沒錯嗎?」之類的就夠了。

對方回答以後,只要說「謝謝」就好。

發問的時機,可以是在老師、部長或者司儀等人說「還有沒有其他問題」之後,也就是已經有人問過問題以後。

接著在問完以後,請你確認一下自己的情緒。

如果非常緊張,那就是你的心靈在成長的證據。

如果沒有任何感覺,那麼你就有發問的素質。

如果有些許「參與感」或者「成為成員的歸屬感」的話,那麼你下次也這麼做,然後確認這種心情是否為真。

改變寫筆記的方法

即便如此,無論如何還是無法鍛鍊發問力的人,我就教你個大絕招吧。

那就是改變寫筆記的方法。

上課或者開會時,也就是在聆聽某人說話的時候,你會寫筆記嗎?如果你是不寫筆記的類型,今後還請務必做簡單的筆記。

如果你已經有寫筆記的習慣,那麼我希望你回想一下自己平常是如何做筆記的。我想應該幾乎都是留下「沒有寫在原有資料上的資訊」吧?只要說話者說了「我補充一下」或者「雖然資料上沒有」之類的,人很自然就會試圖寫下之後聽到的資訊,畢竟我們日本人從小就接受了這樣的訓練。

當然這樣也很好,不過我希望你加上一些東西,要留意的是寫下自己腦袋中浮現的東西。一開始先將資料上很在意的部分圈起來,也可以在旁邊打個問號等等。

然後寫下「這個是什麼意思?」或者「具體來說?」之類的句子。

教科書、講義或者會議用資料,如果充滿了疑問句或者問號,那麼在聆聽話語的同時,就會比較重視自己的想法,同時「發問」這件事應該也會變得簡單得嚇人。畢竟當對方說「有沒有問題」的時候,你已經把問題寫在筆記上了。

需要筆記下來的並非說話者講述的內容,而是閃過自己腦袋的東西。只要做這些動作,效果就很好。各位大學生還請活用在課堂上,並且實踐在求職活動中,應該多少能提高預定錄用的機率。

你會有所成長

如果以上事項你都能辦到了,那麼我再追加一個希望你多加留心的事情,那就是「比平常要快一些動起來」。或許這讓人有種「提前計畫」而略為沉重的感覺,但在我的概念裡比較接近「總之先動手」。閱讀本書的人應該都曾經有被提交日期或最後期限追著跑的經驗吧?這種時候再怎麼樣都會集中在「做完它」這件事情上,完全就是有一步做一步。這種行為重複幾百次也無法讓自己成長,無法變強。

如果比平常早一步行動,就能夠得到可以冷靜回看自己的時間,同時我希望你在此真實感受到自己的進化。

本書也差不多要到終點了,雖然有點害羞,不過我還是介紹一下自己很喜歡的一個故事。

我很喜歡散步,常常走在陌生的土地上,有時候覺得今天怎麼會這麼累呢……回頭一看才發現其實那條路是伏度不大的坡道,沒想到我已經爬到了很高的地方,令我嚇了一跳。

會覺得很艱辛,正是因為已經爬到那麼高;心靈也是一樣,會感覺那麼辛苦就表示你成長了很多。

人類很容易感覺到疲勞或辛苦,卻不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不知為何這種情況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嚴重。

所以請積極感受自己的成長。

一天做十次仰臥起坐就能輕鬆練出腹肌。

心靈也是一樣的,大腦鍛鍊起來甚至更加輕鬆。

還請務必刻意去感受自己的成長,不要和其他人比較,而是和自己比較。然後享受成長的感覺,特別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 —— 但不是只有年輕的時候,而是永遠。

⏩⏩閱讀更多 平安文化出版 金間大介《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念頭」與「思考」有什麼不同?
圖/大好書屋
書名:《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內容簡介:別讓負面想法控制你的生活!擺脫負能量干擾x放下心中雜念x練習「不思考」!當生活陷入渾沌不清、痛苦糾結,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時,內心的小劇場又搬演不休,想來想去都是不好的念頭……

暢銷書作家約瑟夫.阮告訴你,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你擔憂的事大多不會成真!

◆不思考,是一種身心靈完全放鬆、回歸安靜的狀態!「擁擠的大腦無法為平靜的心騰出空間。」──克莉絲汀.艾凡傑羅(現代作家及詩人)

  .你知道如何讓一杯混濁的水變得清澈?

  .陷入流沙裡,該怎麼做才能順利脫身?

  .運動員在場上搏鬥時,如何依靠本能反應出奇制勝?

  .如何才能全神貫注投入自己熱愛的事、達到「心流」狀態?

這背後都藏著一個關鍵,那就是「不思考」!讓思緒沉靜下來,就像髒水裡的雜質必須靜置一段時間才能沉澱;困在流沙裡,得停止驚慌失措的掙扎,才能避免越陷越深。不思考,是一種身心靈完全放鬆的狀態,可以撇除負面、散漫、雜亂的念頭,產生專注當下的力量。

◆卸下心靈負擔,那些不好的念頭多半不是真的!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的思考總帶來痛苦,又偏重於負面的事?那是因為,在遠古時代,思考是為了生存、為了在荒野之中避開危險,但如今,我們不再時時刻刻處於生存危機之中,應該減輕大腦的負擔,避免過度思考。

約瑟夫.阮是國際暢銷書的作者,他在本書中告訴我們一個強而有力的觀點: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的念頭。生活中大部分的壓力、不安或自我懷疑,都跟我們怎麼想有關。過度思考會使我們感受到所有負面、有害的情緒和能量,讓我們編造出理由,辯解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或責怪自己不該有這種想望。

◆超越痛苦,你需要「不思考」的力量

雖然痛苦無可避免,但受苦與否卻是可以選擇的。 倘若你想獲得自由、快樂、平靜且充滿愛的生活,就要練習不思考、不亂想,放下對人際、生活、工作的過多擔憂、防備或逃跑心態,轉向尋求能幫助你生存且茁壯成長的更重要的東西。

約瑟夫.阮提倡以「不思考」來翻轉、改變並超越這一切。

在本書中,你將發現:

✔所有心理和情緒痛苦的根源,以及終止痛苦的方法

✔如何不受消極思想和情緒的影響

✔當我們不可避免地陷入負面思維循環時,如何擺脫它

✔如何擺脫焦慮、自我懷疑、自我破壞和任何自我毀滅的習慣

✔如何培養對未知和不確定性保持冷靜的超能力

✔如何獲得超越思維局限的直覺和內在智慧

✔如何毫不費力地在富足、心流及放鬆的狀態下進行創造

✔不受外部環境影響,如何在當下體驗無條件的愛、和平和喜悅

◆翻轉負面想法,創造渴望的正面感受

本書提供全新的觀點,並闡明人類的經驗從何而來,使我們超越思考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創造更積極的正面感受。藉由清晰的觀點,可以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念頭」和「思考」之間有何差異、負面情緒如何影響著我們、該如何跟隨自己的直覺、如何創造不思考的環境、將不思考落實於生活和工作中……

當你掌握「不思考」的精髓,就會明白許多焦慮、害怕、沮喪、憂鬱、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都是「胡思亂想」在作祟;是我們的思考放大了負面情緒,那些不好的念頭多半不是真的!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或思考模式,不如試著創造一種新的生活體驗。書中透過名人箴言、啟發人心的小故事,以及具體可行的建議和實踐步驟,幫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練習「不亂想」,擺脫負能量的干擾,讓想法自由流動,過上平靜且充滿喜悅的生活。

作者介紹:約瑟夫.阮 , 約瑟夫.阮是國際超級暢銷書《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的作者,此書已翻譯成三十一種以上的語言。

他幫助人們突破自身的思維與條件去認識真實的自我,讓他們可以擺脫心理和情感方面的痛苦,過著富足的生活。

約瑟夫對貓過敏,卻養了三隻貓。他不忙著撫摸貓的時候,就從事寫作、教學、演講,與人分享恆久的智慧,幫助人們從內在發現自己的神性,明白他們尋找了一輩子的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搶先試閱:〈「念頭」與「思考」有什麼不同?〉

念頭是我們用來創造世上一切、強有力的精神原料,沒有思維,我們就無法體驗任何事物。要知道,念頭是名詞,不是我們做的事情,而是我們擁有的東西,這點很重要。念頭不需要我們花費精力或力氣, 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再說,我們也無法控制腦中會浮現什麼念頭。念頭的起源是來自大腦以外的事物,你要說是宇宙也未嘗不可。

另一方面,思考是指思量念頭的行為,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氣力和意志力(這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思考是積極地與腦中的念頭互動──你不必和腦中的每個念頭互動,不過當你這麼做,那就是思考。

思考是我們所有心理痛苦的根源。

現在你可能會想知道,那正面念頭的情況又是怎樣?正面念頭,或說是積極樂觀的想法,並不是思考的產物,而是我們在平靜、愛和喜悅的自然狀態下所產生的,是存在狀態,而不是思考狀態的副產品。

現在,我們先來做個簡短的假想實驗。

我會向你提出問題,你只需要覺察自己的感受,稍後我們再來討論發生的狀況。

你夢想的年收入是多少?在這裡暫停一下,等待答案浮現。

給自己大約三十到六十秒的時間思考答案,想想,你希望一年賺多少錢?

好好地思量過自己想要多少年收入後才進入下一步。

現在,把這個數字乘以五。

當我們把你的收入目標乘以五的時候,你對這個新的夢想目標有什麼想法?

再花至少三十到六十秒的時間,覺察當你在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有什麼感受,看看在你感受情緒時有什麼其他的想法。

等完成上述的步驟後再繼續往下。

好了,我們把思緒拉回來,討論一下發生的狀況吧。

在我提出第一個問題,詢問你夢想的年收入是多少之後,幾秒鐘內,你的腦中就浮現了答案,那就是念頭。

注意你多麼迅速、毫不費力地就出現這個想法。

在你腦中浮現答案後,我請你思考一下你的答案。

在我請你思考答案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一旦開始思考那個問題後,八成會像搭上雲霄飛車一樣地胡思亂想。

你可能會想到你沒有辦法賺那麼多錢,你家裡沒有人賺到那麼多錢,你不知道怎樣才能賺那麼多,想要那麼多錢根本是件愚蠢的事,或者,這麼一來會讓你變得貪婪。

注意你在思考這些念頭時心裡的感受。

你很有可能感覺不太好,不過沒關係,我很快就會告訴你能怎麼做。

這是念頭與思考的典型例子。

只要我提出問題,你的腦中百分之百會迸出一個念頭。念頭本身並不壞。記得吧,念頭是我們用來創造世上一切、強有力的精神原料。

從我們思考自己念頭的那一刻起,我們的情緒就會像搭雲霄飛車一樣起伏不定。當思考自己的念頭時,我們會開始評論、批判那些想法,體驗到各種內心情緒的波動。

我問你想要賺多少錢的時候,你對那數字有個想法,那想法是中性的,沒有引起任何情緒上的困擾。事實上,你可能會覺得豁然開朗、興奮不已。只有在你開始細思你想要賺多少錢的那個念頭時,才會產生自我懷疑、無價值感、焦慮、憤怒、愧疚,或任何其他你可能體驗到的情緒。

這就是我所說的,思考是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最初想你要賺多少錢的念頭,並不會造成痛苦,直到你開始思考你想賺多少錢的念頭時,才會感到痛苦。

我們沒必要去思考或評判自己的念頭,這麼做,對我們毫無益處。我們可能認為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但其實思考只會使我們感受到所有負面、有害的情緒,讓我們編造出理由,辯解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或是為什麼不應該有這種想望。

唯一有益且有用的是,當我第一次問你想賺多少時,最初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念頭,之後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害無益的。

念頭創造,思考破壞。

思考會破壞的原因是,一旦我們開始思忖念頭,就會把自己有限的信念、評斷、批判、程式和條件投射在念頭上,想出無數的理由,解釋為什麼自己辦不到、為什麼不能擁有。

不思考的話,我們就能防止所有負面的程式和評斷汙染你想要創造什麼的最初念頭。

倘若我問你有什麼方法可以賺到你想要的收入,假如你坐在那裡夠久,你就會經歷同樣的現象:腦中冒出亂七八糟的想法,設想如何能讓最初的念頭實現的方法。

這些是有創造力的念頭。念頭的本質是無限、廣闊、正面積極的。當你感受到正面的情緒,感覺比較輕鬆、充滿活力時,就會明白自己得到了天賜的想法。

一旦開始思考「如何能賺到想要的收入」這個念頭時,你就會立刻感到沉重、拘束、受限,伴隨著一整串負面情緒的猛烈攻擊,這樣你就能察覺自己是否在思考。

我把感覺當成內心的雷達,告訴我,我是直接從宇宙下載念頭,還是在腦內思考自己的念頭。

人們只會感受到自己所想的,因此感覺和情緒就好像直覺的內心儀表板,會告訴我是不是想得太多。

如果我有很多負面情緒,我就知道自己想太多了。這是我們如何自然而然走向成功的另一個例子。

⏩⏩閱讀更多 大好書屋出版 約瑟夫.阮《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不斷折返/反的運動!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圖/典藏藝術家庭
書名:《「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內容簡介: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作者介紹:呂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藝評人。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策展與策劃實踐包括:擔任2014年第八屆深圳雕塑双年展「我們從未參與」副策展人、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策展人、2016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共同策展人、北美館「對談雙年展」講座策劃主持、2017–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I&II」策劃主持。其出版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研究計畫專書《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

搶先試閱:〈不斷折返/反的運動〉

318 太陽花學生運動落幕之後,遍地開花的策略不僅改變台灣政治板塊的分佈,同時運動落幕後,回到現實生活當中,許多挑戰才真正開始。運動之後,有人進入主流政黨職務;有人堅持初衷,留守社運圈;有人返鄉,耕耘地方;有人把運動精神轉換為創業機緣,也有人對運動有「失敗感」,轉身遠離;或有人產生運動傷害,久久無法復原……,這些多樣的、異質的、個人的、情感的、更細微的生命狀態,常常不在社會運動研究者的視野之中,或被忽略,或直接跳過。然而,這些與政治現實無關之事,甚至是失敗、不堪的境況卻是藝術可以著力之處。

318 學運有為數眾多的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的參與,以我所跟隨的一群北藝大學生為主要觀察的對象,思考運動之後,這些曾經衝撞的生命經驗如何反映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以及如何影響個人生命史?回到現場的意義是什麼?在這個不斷折返/反的過程當中,有哪些運動現場的遺憾、忽略或不願觸碰之事可以被展開?是否可以更細緻揭露社會運動的微尺度(micro-scale),觸及官方檔案無法抵達之處?

318 運動前後藝術學院氛圍

2008 年台北雙年展展出全球各地抗爭行動之計畫或藝術政治相關作品,2010 年台北雙年展以機制批判呈現「藝術的政治」。夾在這兩次具有政治性意識的大展中間,北藝大美術系2009年成立藝術跨域研究所,課程安排上增加藝術與社會、文化行動等相關內容,「干擾學院」正是第一、二屆碩班同學成立的團體,同時也有許多美術系學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從反國光石化、反大埔、士林王家、紹興社區與華光社區迫遷等皆有北藝大同學的身影,這些學院內對於藝術與社會的討論氛圍也影響到大學部學生。

正如黃孫權2012年底的觀察,稱之為「暫停藝術」的行動,詢問「像是藝術學院學生參與士林王家、樂生等反迫遷行動,這些行動到底是什麼?藝術學院學生完全不想藝術了嗎?或者認為「幹什麼都比藝術強,起碼比藝術還具生產性?」由這個陳述可以得知這股藝術與行動主義的結合在當時正冒出頭,只是還未有特定的藝術語彙將之命名。對於這些藝術學生而言,2014年發生的318運動不僅是個與真實社會相遇的機緣,也是之前這些土地正義、公民運動的集結。

318運動期間,多位北藝大學生在第一時間衝進立法院,成為318學運佔領議場的人馬之一。美術系大學部學生組成「北藝大印刷工作室」,位於在青島東路與鎮江街口,以絹印製作「捍衛民主。退回服貿」布條、製作宣傳物等。動畫系製作短片、〈島嶼天光〉歌曲的MV影像、組織「黑媒機動隊」的各地游擊行動。323攻佔行政院之夜,戲劇系與舞蹈系組成的「護城河」行動表演,或是運動後期,數位北藝大同學發起集體手作,期待在運動沉寂的狀態之下,將人留在運動現場。日籍攝影師兼策展人港千尋拍攝這件集體手作大型物件,將影像作為《革命的做法:從318 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一書的封面,並收錄此物件為書中章節,其描述如下:

照片上所呈現的,是放置在立法院前靜坐的中心區域、青島東路正中央,用瓦楞紙板製作的立體模型。以立法院為中心,包含建築物在內,重現了東西南北的兩個區塊。仔細一看,模型不只包括既有的建築物,還用紙片與牙籤,製作了集會用的帳篷、轉播車、禁止通行的標誌等,可說是佔領開始以來,有關這一帶區域最逼真的模型。……就像個勞作教室一樣。這一定是大人和小朋友一起,在靜坐的空檔中製作的吧!

不論在世界各地的佔領行動或是示威遊行,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景象,真的感到非常驚奇。瓦楞紙大顯身手。……要是不知情的人,還會以為這是一般市民的工作坊,主題是瓦楞紙與文具的功用呢!

這個令人驚豔、不知名的、使用回收物製作的一座立體戰略模型,座落在北藝大印刷工作室帳篷旁邊,當初約有三十多人一起參與製作,其中,一半是具有藝術或建築背景的學生,另一半是現場靜坐參與者,共同完成這組共約四十小件、精確度不一的街道建築模型。這個瓦楞紙立體模型被視為理解318 運動擴散到周邊範圍的戰略圖,同時也成為現場活動的資訊平台,在模型上會有小旗幟標誌活動位置,下方的櫃子則提供這些活動的文宣品。

2014年4月9日晚上,佔領者在立法院議場內部舉辦記者會,發表「轉守為攻,出關播種」聲明稿,表示抗爭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同意4月10日晚間六點退出立法院。當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學者組成團隊希望儘可能地收集議場內外的抗爭物件,這個瓦楞紙立體模型曾經被詢問是否可以被收藏,進入「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計畫?但現場參與的學生們決定讓這個立體模型跟著印刷工作室的絹版、布條等,放上貨車返校。這個尺寸龐大的「運動證據/殘餘物」幾次面臨被清除的命運,最後由主要參與的學生黃奕捷與廖烜榛將之存放於他們面積狹小的工作室。

⏩⏩閱讀更多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呂佩怡《「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留職停薪期間兼職,是否違反在職期間競業禁止條款?
我們公司為體恤員工,除了法定的育嬰留停之外,給與員工因個人原因申請留職停薪的權利。但最近有一位員工以生病休養為由辦理留職停薪,卻在留停期間,前往與我們公司有競爭關係的同業任職,請問我們公司可以解僱他嗎?可以向他求償嗎?

價值何在?兩個字母的網域名讓人爭20年
1990年代後期,一名美國商人提議讓紐埃島連上網際網路。他要的交換條件是控制紐埃島被分配到的網址域名詞尾.nu的權利。這個域名似不像另一個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網域名.tv那麼值錢,而紐埃領袖也簽下合約。但雙方很快發生爭執。現在,歷經逾20年的來回反覆,這個分歧終於幾乎要在法庭上得到解決。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