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生活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初級∼中級,內容涵蓋包羅萬象且活潑有趣,幫助你輕鬆快樂地學習英語。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7 第133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
古人的三觀跟現代人為什麼差這麼多?「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頂尖搜救與鑑識調查專家的真實行動檔案!密閉空間救援與懸案鑑識調查紀實

新書鮮讀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
圖/寶瓶文化
書名:《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內容簡介:「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我以為我已做好了退休前的一切準備,但沒能準備好的是,丈夫的心智一天天地離我而去,一場漫長的告別於此展開。這是一封寫了四十多年的情書,縱使患了阿茲海默症的丈夫忘卻一切,忘記了她,她仍振筆直書,全心地愛,全力付出……

她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同僚眼中精悍的鋼鐵人,卻在退休前遭逢人生劇變。她毅然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成為丈夫全心全意的照顧者。從定向感流失、過家門而不入,曾心靈相通的丈夫日漸失語、失能,彷彿靈魂迷了途。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怎樣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

暴瘦、失眠、焦慮,照顧的重荷凌遲著每一日。面對丈夫病況之不可逆,再多努力仍只餘無力,身心碎落的她,陷入憂鬱流沙……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摘自內文〈失眠〉:「我怕他會半夜一個人出門去,總是提心吊膽地注意著他的動靜。如果我聽見的是他起床去浴室的腳步聲,立刻全身戒備地靜候馬桶沖水的聲音;如果我聽見的是搬動碗盤,也會一直等候到他搬累了停下來,確定他是要回房睡覺,而不是要出門。我從夜夜驚醒多次到已經夜夜不能成眠。」

作者介紹:鄭秋豫 ,前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前特聘研究員。從事語音學與語音科技開發跨學科研究近四十年,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服務工作。在口語韻律(Speech Prosody)研究方面,無論是研究方法或研究結果,皆成果豐碩且屢有創見,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為國際語音學界、語音科技學界及語料庫語言學學界所熟知。

搶先試閱:〈電話:憂心如焚的序曲〉

【上班時間,伏波每天奪命連環叩般地撥打我的手機,我開始憂慮,他的記憶是不是有老化以外的問題……】

我正在開會,手機又震動了,開會時我是從不接聽手機的。此時我任所長已近六年,業務也早已駕輕就熟,私心竊喜終於即將走下這個職位,再也不必去立法院備詢聽訓,可以回歸我最愛的研究工作。這年我六十七歲,因為已是特聘研究員,可以工作到七十歲,我也已開始規劃未來的三年要解出哪些題目,讓我專治了二十餘年的口語韻律研究,有一個完整的說法。

電話來時,我正主持兩個月一次的所務會議,身為主席、又有重要議題,絕對不容分神。因為一來在報告事項裡,我要向研究同仁詳細說明,我們送出的下年度經費概算經立法院審查後,哪些項目遭到刪減,我們需如何因應以便研究工作能順利進行。二來在接下來的討論事項中,我們要討論向我們申請研究人員工作的相關資料,根據送給院內、外專家審查收回的審查報告,然後投票決定是否進用。這兩項可是學術行政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業務,會議過程中,需要全體與會同仁全神貫注,而身為主席的我,當然不會理會震動的手機。

可是手機震動半天終於停止後,又再度開始震動,且如是一再重複。

我開始不安,因為在上班時間找所長的電話,多半都會直接打到所長室,所長不在也必有人接聽處理。直接打手機的,只剩下家人或朋友有急事聯絡。此時公婆、父親皆已離世,家人的急事,只可能是高齡老母急診入院。我還有兩位妹妹,原本也都是職業婦女,但小妹已早早退出全職工作,能幹麻利、行動力又極強,母親有事,總是她第一個行動,一個人就能虎虎生風地在醫院將母親安頓好,再通知兩個全職工作的姊姊;就算我沒接電話,也會先留話,斷不會一打再打。若是伏波失智的兄長有事或急診,他也會先去處理。

打電話的會是誰呢?

我瞄了一眼手機,是伏波。發生了什麼事呢?

概算刪減報告終於結束了,在進入討論事項前,我宣布休息十分鐘,然後離開會議室,回撥電話給伏波。

接通後,我不免有些氣急敗壞地問他:「喂!找我有什麼事?」

「妳在哪裡?在幹麼?」

「什麼?我在上班,在開會啊!」

「喔!沒事,就是問問妳在幹麼。」

「What? 好吧!那我回去開會了。」

下班回到家,進門後,我不免質問他,沒事為什麼在上班時間不停地打電話給我。他笑咪咪地說:「妳那麼忙,我哪有給妳打電話。妳記錯了。」

「什麼?還否認?那我以後如果在忙,就不回你的電話。」

我得盡快開始準備晚飯,沒空繼續沒有意義的談話,於是假裝生氣地撂下不回電話的威脅,就此作罷。

可是自此以後,來自伏波的電話開始越來越多,我從不耐變成擔心,不忍心不回,盡量回撥。而他的回答,從「妳在哪裡?妳在幹麼?」漸漸變成「妳在哪裡?什麼時候回來?」

因為婆婆在過世前,失智了七、八年,伏波的兄長也已失智了好些年,不再能獨立生活,由我們夫婦千辛萬苦地送進照顧機構。我心底開始憂慮並害怕,伏波的記憶是不是也會有老化以外的問題。

電話之所以是讓我焦慮又憂慮的開端,當然是有原因的。

我們夫婦自美返國,開始工作後,在職場上各有執掌;上班時間,各自專心工作,幾乎不通電話。

一九八八年公公罹癌後的那兩年,伏波在大學任教並兼任系主任,工作忙碌,雖然兄弟姊妹共四人,有兄長、有弟妹,但他一肩扛起照顧公公的任務。他總是說:「我不介意一個人照顧我的父母。」

當時,長伏波一歲的兄長尚在交通大學任教,無論在台北的父母有任何需要,他總是一句「我在新竹」,從不見蹤影。小伏波三歲的妹妹旅居美國,比新竹遠多了,公公罹癌時,只回來探望了一次;婆婆失智後,小姑每年秋季返台探親兩週,其他時間只有跨海詢問病情。在兄長失智後,小姑和他有過爭執,從此對長兄不聞不問。與我同年的小叔是第一批跨海的台商,早在一九九○年前後就遠走上海創業,從我們的家族生活中完全消失。

我倆當時還年輕,糊裡糊塗地也就處理了。

身為四人中唯一在台北的子女,伏波終日在南港的家、城南的大學與天母的榮總間奔波。那時,自用汽車才剛開始普遍,台北市的捷運系統尚未動工,我除了研究工作、承擔照顧女兒及所有的家務,還需支援公公住院化療的生活需要,如及時準備了衣物或做了公公想吃的菜,從南港跋涉送到天母榮總的病房去。我們的女兒嵐嵐還沒上小學,不能獨自留在家中,好在好鄰居們都樂意伸出援手,讓我奔波時,暫時寄放孩子。

那時我還不到四十歲,尚未升任研究員(同教授),工作壓力非常大。很幸運地,嵐嵐很聽話且作息正常,不曾添亂。我每晚雖倦極睡去,醒來覺得又是好漢一條。雖經常疲憊,尚未游刃有餘,但畢竟年輕,終究可以應付。

生活忙碌,手機尚未問世,夫妻間的溝通無礙,電話只是一個通訊配備。

伏波的行政工作從那時起延續了十五年,他從系主任、院長、教務長,一直做到代理校長,經歷了許多大風大浪。上班時間,我知道他忙,不願他分心,有事總是打電話給他的祕書留話。即便祕書說:「師母,他現在沒有訪客。」或者說:「師母,他現在沒在開會。」我也總是說:「不麻煩了,請妳轉告他即可,我也得上班。」

二○一○年初,伏波退休在家,每週四去新竹探望失智的兄長,生活規律,更是極少在上班時間來電話。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他越來越頻繁地在我的工作時間打電話來,終於讓我有了警覺。回電給他也越來越少接聽的現象,更日益加深了我的憂慮:沒接電話時,他在家嗎?還是到哪裡去了呢?在做什麼呢?為什麼打了電話,又不接聽回電呢?

下班回家後,我問他為什麼打那麼多通電話給我,卻不回我的回電。他還是笑咪咪地說:「妳搞錯了吧?妳那麼忙,又要寫論文,我哪有打電話給妳?」

我何曾料到,不久以後,我就發現伏波的心智開始退化,短程記憶不再;我下班回家準備晚飯時,打開電鍋,發現他自己中午放進去加熱的食物已經涼透。他定向感的流失也開始明顯,出門時瞻前顧後,完全不知要朝哪個方向行走。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會一直問我怎麼走;到家時,過家門而不入。

我已不能再把他留在家中,安心地出門去工作,於是在一年後提早退休,離開了我熟悉又熱愛的研究工作,一夕之間成為全時的照顧者。

如今回顧,伏波每天奪命連環叩般地撥打我的手機,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沒過幾年,他已不識手機為何物。

始於電話的擔憂,竟是我一步步更加憂心如焚,踏入悲傷、焦慮又束手無策的開端。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鄭秋豫《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古人的三觀跟現代人為什麼差這麼多?「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圖/如果出版社
書名:《古人的想法真奇怪:52個有趣提問,串起古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內容簡介:古人的三觀跟現代人為什麼差這麼多?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其實是古人應對現實難題的辦法?!古人為什麼認為「天圓地方」?為什麼古人認為只有科舉出仕才是正途?古人為什麼越是貧窮越要生兒育女?古人的想法真奇怪,更奇怪的是,我們也常常這樣想?!

•我們常說的「上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明朝的士子們是現代「躺平族」的先驅?「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文化,從理解古人想法開始!

•為什麼是「上廁所」,又為什麼是「下廚房」?古人最遠探索過哪裡?他們有「時差」的概念嗎?為什麼古代王朝統治者對大一統有如此深的執念?古人為什麼認為沒有兒子等同絕後?好不容易入仕為官後,古人為什麼又追求做隱士?

古人的想法背後,都有特別的歷史原因,或是迫於無奈,或是順其自然,或是極端環境下的求生本能,或是文化習俗的適時發展。本書精選52個篇章,從歷史上具體的人、事件出發,解答古人奇怪想法的成因、經過和影響,提供給身為現代人的我們作為反思和指引。打開本書,讓你了解古人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又是如何思索人生的意義和事物的價值。你將發現,那些古人的奇怪想法,早已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拓印……從好奇的角度出發,以嚴謹的考證,理解古人的奇思妙想和人生理念!

作者介紹:豆子 , 知乎知名答主、新知答主,語言犀利幽默,文風親切活潑,擅長歷史、傳統文化方面的寫作。

搶先試閱:〈「吃什麼補什麼」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吃什麼補什麼」還有一個更文雅的說法:以形補形。

  清代張秉成撰《本草便讀》上說:「所謂以形補形也……信者固多,服者亦復不少。」這裡的形,包括食物的性質、顏色和外形。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人們以為吃動物的內臟即可補內臟的不足。植物也是一樣的,譬如核桃的形狀和人腦近似,人們便認為它可以補腦。

  除了形狀、性質的「形補」外,還有一種略微複雜的「色補」理論。人們以五行、五色對應五臟,如青色對應肝木,黃色對應脾土,紅色對應心火,白色對應肺金,黑色對應腎水。不少人認為,小說《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中蕾貝卡嗜好吃土的怪癖,是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編出來的,其實不是,中國古代醫案中記載了很多病名本身就叫「吃泥」或「吃土」的怪病。

  明代江瓘撰《名醫類案》記載了兩則吃泥的醫案。第一名患者是個女孩,某天她突然開始吃河中的淤泥,而且一天要吃三碗,跟蕾貝卡的情況很像。另一名患者是男孩,吃泥的同時伴有嗜睡、腹瀉的症狀,形體非常瘦弱。太醫院院使薛立齋為他進行治療,得出「脾經外疳」的結論。脾、胃都屬中央土,用的是補脾土的六君子湯與肥兒丸。這就是五行五臟五色相對應的「色補」。

  不過,多數醫家還是認為,形色論只對應著特殊的情況,藥材的顏色也未必非要對應臟腑。可是,熱衷於保健的人們只想要個一眼就能看懂的結論,才有了過分的發揮,在形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有時候古醫也很無奈,因為民間的傳言和醫書上說的根本就不一樣。譬如,依據形補理論,人們認為吃腰子能補腎。很多男人為了拾回做男人的信心,大吃特吃。然而,書上卻記載豬腰不僅「不能補命門精氣」,還會因性質寒涼導致腎病。《遵生八箋》說得更嚇人,認為常吃豬腰子會導致「死氣入腎」。

  無數醫家對數以千計的藥材的作用進行了歸納和驗證,明白個體不能代表整體,故而極少提及形補理論。

  中醫裡「玄」的部分,也是被詬病最多的,正是臟器、疾病對應的五行、五色。實際上,它們的理論是比較複雜的,與民間的傳說完全是兩回事。只是人們只愛聽簡單粗暴的結論,不斷出現自我誤診和誤治的情況。

  以舌象為例,異常的紅色代表有火(但也有特殊情況),而舌尖代表心。那麼,舌尖明顯較其他部位紅,就代表有心火。有心火的人容易煩躁,常有失眠的症狀,有時候心律不整,時間點為正午前後,因為午時是心經當令。這種人還容易口糜(口腔潰瘍),稍微吃點辛辣刺激的食物就要發作。而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的熾熱,容易下移到小腸。小腸有分清泌濁的功能,一旦因火熱下移而導致小腸功能失常,就會出現淋痛,也就是小便發熱、尿道口疼痛。治療的方法應當是清心火,有個成方,名曰「導赤散」,由生地黃、川木通、竹葉、甘草梢組成。

  然而,令古代醫師痛心的是,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人們會簡單粗暴地拿清火藥來「治上火」。譬如,心火導致的口腔潰瘍,有人瘋狂地喝金銀花、黃芩、大黃。但這幾樣藥根本就不是清心火的,尤其是大黃,會導致比較嚴重的腹瀉,服用者還以為是在排毒,實際上是用錯藥,導致了瀉痢不止。

  心火旺還會導致口腔潰瘍,但是口腔潰瘍不一定是心火旺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脾虛、肝腎陰虛等狀況,必須辨證論治。

  中醫理論中的「色」,與民間傳言「吃什麼補什麼」是兩回事。那麼,民間的形補理論,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它歷史悠久,起源於原始社會。這麼想的也不光是中國人,凡地球上存在過的部落,都有過類似的思維。

  義大利醫學史大家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認為,在原始人的思維中,一切災難與病痛都是惡魔導致的。惡魔是擬人的魔鬼,可以透過辨別某個人的固有特徵對人下手。所以原始人透過改頭換面來逃避它的懲罰,譬如戴上面具,用彩色顏料描臉,好讓惡魔認不清。抑或改個名,叮囑旁人不要喊自己的本名,以逃避惡魔的召喚。當這個人突然聽見有人喊自己的真名時,會立即意識到惡魔來了。並且認為只要自己不答應,它就不會得逞。

  吃動物或俘虜的內臟,也是軀體替代法的一種。找到替代品,惡魔就損害不了自己。有時則是用健康的臟腑代替不健康的臟腑,就好比桌腿壞了,拿一根好的換上。從那時起,人們就期望透過吃別人或動物的某個臟腑,頂替自己壞掉的臟腑。更進一步,人會拿某種與臟器長得相似的藥材,治療該臟器的疾病,希望透過以形補形的方式,使受損的臟器恢復正常。

  實踐證明,這樣是行不通的。但是,對於百治無效的病症,普通人又能怎麼辦呢?

  時至今日,以形補形依然有它的市場。它利用了人本能的認知,使人忽略了事情的複雜性。

  不過,民間餐桌上所謂的以形補形,很多時候是一種幽默的調侃。

  一位父親帶著女兒到熟食店買東西,猶豫來猶豫去,不知買什麼好。店主建議他補補大腸,他問:「大腸多少錢?」店主說:「五十元一斤。」他咋舌,補不起。見女兒盯著雞腿看,就說:「補補大腿吧!」於是要了四根雞腿,父女倆都很高興。

  店家所謂「補大腸」,只是一個幽默的建議。這位父親所言的「補腿」,也只是開玩笑。它使得人們吃東西師出有名;師出有名,就能理直氣壯,確實不失為人生一大快樂的法寶。

⏩⏩閱讀更多 如果出版社 豆子《古人的想法真奇怪:52個有趣提問,串起古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頂尖搜救與鑑識調查專家的真實行動檔案!密閉空間救援與懸案鑑識調查紀實
圖/商周出版
書名:《你不知道的搜救與犯罪現場 : 密閉空間救援與懸案鑑識調查紀實》

內容簡介:礦坑地道、湖泊與深海水域中的搜救行動記錄,連續殺人案件受害者遺體與證物調查,揭露深埋在地底與水下的真相,一本關於頂尖搜救與鑑識調查專家的真實行動檔案!

▲「從懸案、連續殺手到間諜的死亡,彼得的真實生活故事就像最精彩的驚悚小說一樣令人著迷。」──the Roy Grace series作者彼得•詹姆斯(Peter James)

搜尋屍體或屍塊來拼湊遺體,在地道、洞穴、礦坑、黑暗水域尋找可能有助於破案的線索,是彼得•福爾丁的「日常」,「表象之下」的人生──

╳ 英國特有的「地道抗議(Protest tunnelling)」,是環保人士所進行的社會運動,他們將自己的身體以最複雜的方式固定在地底,藉此阻擋與拖延政府的施工期程。在錯綜複雜而危險的地道中,救援過程緊張而艱困。這項以身犯險的抗議行動,除了展現環保人士頑強、堅定的信念,更增加了彼得驅離他們的難度。如何在不傷及抗議者的情況下,解開他們自己設置的棘手固定工程?

╳ 在謀殺懸案的鑑識搜查中,發現人性的可怖或許比他搜救過最深的水域還令人恐懼。無論是發現被分屍的少年頭顱,尋找連續殺人兇手埋於地下的屍體,還是被塞進旅行袋的腐壞遺體,種種駭人聽聞的慘案,都足以造成嚴重的衝擊與心靈創傷,然而唯有找到「它們」,才能讓受害者家屬獲得救贖。

在一次次的行動記錄中,彼得帶領讀者經歷極端空間的救援過程,使人瞭解這項罕為人知的工作背後,需要多少先備知識和專業訓練。同時,他的工作團隊也活躍在駭人的犯罪現場執行鑑識工作。透過專家制定的搜尋策略與精密儀器的掃描觀察,才能最終掌握關鍵的破案線索。

「從礦坑中把人救出來、把抗議者從坑道驅離、搜尋埋在地下的屍體或殘骸、在湖底有條不紊地尋找失蹤者,知道我可以為一個悲傷的家庭,帶來一個可以讓事情劃下句點的終結,都讓我理解到,我現在的位置,就是我應該身處的地方,不論要搜尋的地點是陰暗之處,還是地下和水底。」──彼得•福爾丁(Peter Faulding)

作者介紹: 彼得•福爾丁,世界頂尖的密閉空間救援、水下搜尋、鑑識搜證專家。他率先在英國使用側掃聲納技術對水下失踪者進行取證搜索,並且是水下搜救技術的世界領導者。福爾丁協助處理許多懸案,並在陸地和水下一些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多年未被發現的人類遺骸和證據。他同時也是一名合格的商業潛水員、直升機和定翼飛行員,並持有英航局和美國聯邦航空總署飛行員執照。

搶先試閱:〈屍體是在多久前埋下的?〉

腳下這方土地守著自己的祕密,已整整守了四年。從我周遭的雜亂環境判斷,這塊地依舊不打算輕易放棄頑強抵抗。在這裡的某處,有一具屍體。屍體主人叫做凱特.普洛特(Kate Prout),她的丈夫是她陳屍在此的原因。前一週,她的丈夫終於承認弒妻,之後帶著警察到他宣稱處置妻子屍體的地點,也就是我現在所站立的位置。這裡是一個犯罪林地現場,林地面積大概有二.五公畝,已經由警方、一隻尋屍犬與其訓練員、挖掘技工、一名拿著雷達掃描器的人員,以及一位法醫考古學家進行了各種不同程度的仔細查驗。一堆活人,但就是找不到屍體。

凱特最後一次露面是在二○○七年的十一月五日。那天是煙火節(Bonefire Night)1,最後一次與外界聯絡是一通打給她銀行的電話,自那之後,她就人間蒸發了。五天之後,她丈夫亞卓安因她的失蹤而向警方報案。兩人當時正在辦理離婚手續,過程慘烈。各位讀者或許可以猜到其他的細節。

陪審團宣判亞卓安殺妻罪刑後,他在監獄裡連續好幾個月不斷堅持聲稱自己無辜。判刑四年後,他終於屈服,承認罪行。這正是我之所以與一群警察、犯罪現場調查人員與法醫考古學家,在此勘驗這一大片森林野地的原因。

我叫彼得.福爾丁(Peter Faulding),工作就是搜尋。當我接獲通知來到類似這塊位於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土地時,對某些人來說,事情通常都已經撞上了南牆。幾乎沒有人會要我幫忙尋找活人,我總是在搜尋死者,或者搜尋可以讓有關單位知道他們之所以落到如此束手無策下場的線索。搜尋過程有時候挺單純的;屍體就在花園裡,或者就在屋子裡的地板下。然而有時候當凶手選擇空曠地點作案時—野外、森林、湖泊—工作困難度就會蹭蹭蹭地提升。大家鮮少能夠找出確切的地點。在這種時候,警方就會聯絡我。

我的搜尋能力來自於經驗以及好奇心。經過了這麼多年以及數不勝數的搜尋任務後,我找出人、物位置的能力,幾乎已成了一種直覺。在一塊野外的土地上,我知道該往哪兒去找、該問哪些問題。那塊窪地是排水地還是墳場?那個小丘是樹根還是埋在地下的肢體?處處都是蛛絲馬跡,我們需要解讀出這些線索代表的意義。我的世界存在於表象之下。二○一一年十一月的那個陰霾寒涼日,我冷靜地掃瞄了現場後,開始消化我手上掌握的所有資訊。

當時在場的除了我之外,還有我所經營的搜救公司國際專家集團(Specialist Group International,SGI)三位同僚。這件案子的偵緝警司茱利亞.馬洛格納(Giulia Marogna)前一天就已經把我叫來此處了。她心情並不好。整個搜尋行動照理說應該輕而易舉;在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早就找到了凱特、取出屍體,並已將屍體送到太平間去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即使有亞卓安引路,帶著警方到他說他掩埋凱特的地點,大家就是找不到屍體,反而到處都是坑洞。現場還停了一台挖土機以及好幾個手拿鐵鏟的人,隨時準備接手重勞力工作。

「我們找她找得很辛苦—我需要你們在這件案子上施展魔法。」茱利亞這麼說。

搜尋工作就這樣在大家心裡疑惑不斷的狀況下展開。屍體是在多久前埋下的?大家這次要應付的是什麼種類的土質、地被植物?屍體遭到埋棄後,有沒有出現位置移動?這段期間內,改道的水流是否曾經流經這個區域?附近有野生動物嗎?所有的這些潛在變數都可能影響我們搜尋的方法與地點。

我蹲伏在地上,用每次執行搜尋任務時必然隨身攜帶的小鏟子,鏟起了一坏土,當下我就瞭解到了問題所在。當天已有人使用過雷達掃描設備,但這裡的土質屬於細礫沙石,並非使用透地雷達設備的理想條件。基於多年使用這類設備的經驗,我很清楚雷達設備在這類土質環境的侷限性。雷達掃描是要將地表下的干擾與異常狀態呈現出來,但在經過如雨水等狀況所造成的擾動後,這類土地中的沙礫會自行重新均勻分佈。試想沙灘上的沙雕,如何在潮水湧上後消失,不留任何痕跡。凱特的屍體在地下經過了四年的變化,壓在屍體上的所有沙土都會靠自己的力量平均再分配。

我們需要讓時光倒轉,從我們知道的唯一具體事情,也就是亞卓安帶警方到他埋葬屍體的特定位置,開始重新推估。在搜尋行動開始前,這兒原來有五個讓雉雞獲得庇護的雉雞欄,簡單地由四根柱子架成,以波浪鐵板做頂。亞卓安承認把妻子埋在其中一個雉雞欄前。我抵達時,五個雉雞欄圈已被全都拆除。

「我們可以把這些東西回歸原位嗎?」我這麼問茱利亞。她很樂意配合,而且還要求所有人離開現場,讓我和我的同僚得以重新回到他們當初抵達這個區域的初始狀態,把焦點放在亞卓安指認的地點。當現場恢復原狀後,我向我的組員簡報第二天早上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因為我得趕去參與另一場警方行動。

埋在淺土層的屍體通常都還戴著首飾,因此在犯罪現場完成還原重現後,我指派組員克里斯用我們高效金屬探測器掃瞄整個區域。幾分鐘內,探測器就發出了高頻率的刺耳聲響。第二次再掃瞄這個區域進行確認,機器依然叫個不停。

引發金屬探測器反應的區域被標示出來後,改由法醫考古學家上場。

在搜尋任務進行中,一旦目標已明確在望,時間似乎就變得靜止不動。隨著大家按部就班地慢慢撥開沙土,我們顯然的確找到了標的物。暴露出來的幾根人指從地裡的一個淺洞中伸出。在周遭滿是樹木的林地中,這些僵直而毫無生氣的手指,幾乎會令人感到恐懼。已腐爛的手指呈現爪型,骨頭與肌腱從褪了色的皮肉間透出。

現場沉入一片靜默。唯一的聲響來自於法醫考古學家用小鏟子輕輕鏟土的動靜,他們持續移除覆蓋於屍體上的沙土。有什麼東西在陽光下閃爍。隨著移除掉更多的沙土,凱特的手腕出現了。手腕上戴著一支手錶。

1 譯註:一六○五年十一月五日蓋.佛克斯(Guy Fawkes, 1570-1606)在英國國會地窖放置兩噸的火藥,打算炸死所有國會議員以及當時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史稱「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結果計畫失敗,詹姆斯一世頒佈詔令,定十一月五日為「解放之日」(the joyful day of deliverance」),後來英國人就把十一月五日當成煙火節,施放煙火鞭炮。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彼得•福爾丁《你不知道的搜救與犯罪現場 : 密閉空間救援與懸案鑑識調查紀實》

 
理想工作找不到?靠自己畫職涯路徑圖!
本次邀請到聯合利華臺灣香港永續發展與企業傳播事務負責人蕭錫安。一位永續負責人,如何一路打造出心之所向的工作藍圖?歡迎收聽 Podcast,聆聽永續長親自分享!

費里尼經典電影場景 特萊維噴泉投擲錢幣重返羅馬
「特萊維噴泉」是羅馬著名的景點,它多年來出現在不少經典作品之中。像是費里尼1960年的電影「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裡由性感女神安妮塔·艾格寶Anita Ekberg所飾演的美國女星希薇雅Sylvia跳進噴泉的那一幕已經成了大家心裡的經典鏡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