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3/20 第137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這社會憑什麼淘汰人?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那些被社會淘汰的年輕人...
歐洲與亞洲歷史的樞紐,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形成?重新認識世界史上的中亞!
你是否只以自己的標準看待他人?性教育不只要學習性知識

新書鮮讀
這社會憑什麼淘汰人?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那些被社會淘汰的年輕人...
圖/寶瓶文化
書名:《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內容簡介:容不下「圈外人」的這世界,街頭的深度陪伴,是一場小而慢的溫柔革命。

──────む 有沒有一個不淘汰人的社會? め──────

  ●深入車站、地下道、公園等地,持續陪伴無家者的年輕社工,溫柔而堅定地直面流離議題:年輕的/女性的/高齡的無家者、精神疾病、街頭詐騙、酒精/賭博成癮、求職碰壁、居住困境……

「我就是被社會淘汰了啦。」每當服務的大哥、大姐這樣說,我不禁想:這社會憑什麼淘汰人?我們怎能確定自己永遠在「圈內」,不會掉出去?

  む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人? め

  我所陪伴的人們,從來也不能被單一歸類為好人或壞人,我們都擁有共通的人性,有善良,亦有貪婪,有冷漠,亦有愛與被愛的渴望。

  大學畢業生因病失業、不見容於家,到街上遭譏諷「年輕人跟老人搶什麼物資」,只能隱身更暗角。女性徘徊身心暴力充斥的街頭,竟為尋求「更安心」的避風港。

  高齡流離者被視作「死了也無所謂」;黑洞般的匱乏,成了詐騙集團的完美獵物;一度搬離的人重回街頭;一場車禍意外,讓一個人失去老師身分,甚而包含他作為人的生存位置。

  ∎自光亮驅離、視野淨空,由城市這頭漂至那頭,流離者依舊在街頭。

  ∎一切無關年齡、性別、身分,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社工楊小豌,大學時從台北的艋舺公園開始接觸無家者,畢業後返回台中,偕一群志工繼續陪伴流離者的日常。有人質疑:「你頂大畢業欸,年紀輕輕為什麼做這種工作?」甚至無家者都問:「幹麼老往這種地方跑?」

  而她以書寫作為回答,記下心上的重重撞擊,記憶無數滄桑的靈魂,望向他們看著的方向。因其微小的進步同喜,當挫敗又無力時,轉念想道:人生嘛,有重新站起來時,便也有再度跌倒時。

  她但願成為「撿海星的人」,只要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苦難被看見了,療癒便發生了。

  ∎我們能否不急著以「排除」來面對無法理解的人事物?

  ∎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

作者介紹:楊小豌 ,社工,一位高中時期便立志踏上助人工作之路的新鮮人。2018年底,在萬華受到「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許多滋養,並開始以不同角色深入艋舺公園。亦參與「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監所訪談計畫」,進到獄中訪談多位長期監禁受刑人,反思著人們共同的脆弱與力量。2021年自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同年考上社工師專技高考合格。隨後回到家鄉台中,擔任「台灣國際禧年關懷協會」社工。除了協同志工每週固定街訪,亦經營日間關懷據點「平等街小站」,提供甘苦人一個隱身於城市中的休息站。

搶先試閱:〈「被社會淘汰」的年輕人〉

● 年輕人阿奇

第一次見到阿奇的時候,我故作鎮定的外表下,心裡其實感到驚訝。除了他手中提著的基金會招牌袋子,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徵象能看出他正在流浪的狀態──因為太年輕了。二十餘歲的阿奇,臉上戴著一副斯文的眼鏡,還背著學生用的書包,只是裡面裝的不是書,而是生活用的物品。

和阿奇對話時,鮮少有眼神交會的時刻,因為他習慣低著頭,嘴角微微下垂,說話聲音低到必須非常專注才能聽清。

待在街頭的這幾年,因為一點也不像典型街友的外表,每每去排隊領取物資時都很容易引來閒言閒語:「這麼年輕,不去工作,來這裡跟老人家一起領什麼物資?」有時一些衝突就這麼擦搶走火地上演。因此他不得不多找幾個發放資源的單位,倘若這個地方對他不友善,就設為拒絕往來戶,再也不踏足。

其實為了要取得那些「免費」物資,付出的代價也是不輕鬆。我好幾次看著阿奇背著沉甸甸的行囊,拉鏈層的縫線都快撐到極限,他匆匆忙忙掐著時間要前往下一個慈善單位,要是錯過規定的時間,就得空手而歸。

● 放棄求職之前

阿奇並不是大學一畢業就沒工作的。只是在工廠工作的那段日子,面對同事之間充滿張力的人際相處,心裡的壓力和焦慮逐漸累積到臨界值。每天進入工廠,周遭有心或無心的言語,都讓他心跳加快、手指顫抖,恐慌的感受漫布全身……

一直到多年後的現在,盜汗的狀況仍然經常在半夜纏上他。

批判的聲音如影隨形,壓垮了原已脆弱的精神狀態──最後阿奇崩潰離職,此後便陷入長時間的停滯難行。留在家中和父親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多。離家的姊姊試圖將他接過去一起生活,本是期待弟弟度過這段過渡期後,能自己工作、存錢租屋,卻也逐漸對於他始終跨不出家門的窘境感到無力。

於是阿奇離開姊姊家、遠離家人,來到街頭,找到一處公園的涼亭展開新階段的流浪生活。

作為一名在民間協會服務的社工,我相對不必承受民眾或個案陳情抗議帶來的壓力,能夠以較輕鬆的心態與個案交流。互動過程我注意到,阿奇時常對公部門社工表達不滿。但從這些言談中,我發現與其說討厭別人,其實他真正討厭的是現在的自己。

「都是因為我長得太年輕、不夠高也不夠壯,才會去哪都被看不起,工作也不順利。你們都不懂啦!」

他批評政府與社工的無能,認為整個社會都在集體逼迫他走向絕路。認為職場不歡迎他、慈善單位對他存疑,而那些認為他「擺爛又無所事事」的人根本不瞭解他。

我一方面想讓他覺得這些表達有被聽見,一方面又希望能在眼前的僵局中找到可施力的破口,試著說:「我沒參與過你那些受到其他人排斥的過往,也不曉得那些讓你害怕的情境是怎麼發生的,但我相信你一定有機會找到一個適合你的工作崗位。我並不覺得你的身高或外表有什麼問題。如果你願意,我陪你再嘗試一次,說不定會遇到不一樣的結果啊。」

阿奇不以為然,依然覺得沒有人可以理解他,用漠然的神情拒絕和我一起重新嘗試,眼神低垂,仍是緊抓著自己的信念:「我就是被社會淘汰了。我就是得了某種無法治療的疾病。」

● 社工的無力

儘管不相信醫師有辦法幫助他改善任何問題,他終於聽從社會局社工的建議到身心科看診。一進入診間,便直截了當地向醫師表達:「我很不舒服,病得很嚴重。可以幫我開身心障礙證明嗎?」

醫師答道:「我沒辦法現在就開證明,至少要穩定看診六個月後才能做評估。」

聽到這番話,他的身體彷彿豎起一層防備,往後靠在椅背上,用平淡卻帶刺的語氣回應:「醫生,你根本不相信我說的吧?你是不是根本就覺得我在裝病?」

說完他便奪門而出,醫師如何回應已經不再重要,顯然,這段醫病關係在他心裡是毫無信任基礎的。

雖然他曾多次看診,但從未接受過醫師開立的藥物,也不認為自己的病症是可以治療改善的精神疾病。他的目標僅是獲得身心障礙手冊,以便後續申請生活補助,這是在不算短的流浪歲月中,他從一些長輩身上觀察到的生存策略。

「反正那些批評我沒有用的閒言閒語和幻覺,永遠也不會消失,醫生根本幫不了我。」

服務到這樣的個案樣態,對社工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他以強勢的張揚姿態求助,希望助人工作者可以「照著他期待的方式」協助;同時獨自承受著孤獨而動盪,在青壯年階段過著消極、絕望的生活。

不只一次,社會局社工認真地連結服務資源,最終卻換來阿奇的陳情,指責社工態度不好。社工本來是想讓他和專業的身心科醫師聊聊,尋求可能的改善方案,到頭來卻被阿奇指控為強迫就醫。

我和阿奇的互動並不多,幾次看著他來到據點,在等待衣服烘乾的過程百無聊賴地滑手機、玩遊戲,我試著靠近與他聊天,卻總感覺像面對一道堅硬的銅牆鐵壁,捉摸不透他的內心世界。他固執地認定,那些無法直接幫助他獲得補助的服務都毫無意義。

其實和街上許多朋友建立信任關係的過程,本就需要長時間的互動累積,但是對於像阿奇這樣經常展現「全世界都欠我」態度的人,我的態度也逐漸變得能少招惹最好,避免熱臉貼冷屁股。

即便我願意同理街友的困境,面對這類服務對象時,也會因為想避開非必要的麻煩,而在初期的會談及瞭解後,漸漸選擇被動地消極應對。

事實上,正如同大學時社工概論課本會教的,「個案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社工能否提供有效能的服務,關鍵往往取決於身在苦難中的當事人是否有動機想尋求改變。若缺乏這一份個案主體的內在意願,無論社工擁有再多本領與熱情,也可能最終只是一場徒勞,甚至沾得一身汙泥。

● 如果回家這麼簡單就好了

有次聽阿奇說:「反正再多過幾年以後,即便我老了、殘了,也還是可以和其他長輩一樣到處排隊領便當、領物資和紅包,不會餓死。」

看著這個年輕人在流浪的歲月中,越來越被街頭的生態同化,鬥志全消,我心裡感到惋惜和擔憂。但當他來到我們的據點休息時,我只是寒暄問候,並不給予評價、質疑或責備。

我選擇不在他會在意的傷口上撒鹽,尊重他選擇的生存方式。即便我無法完全理解他的過去,仍然相信有某些原因讓他走到今天這個狀態。

然而,其他同樣在據點休息的大哥、大姐,未必能夠什麼話也不說。

臨近過年,不管是平時只能睡在朋友家地上的黃伯,還是同樣在街頭露宿的阿張哥,明明某種程度來說,大家都是失了家才會在這裡相聚的漂泊者,卻對年輕的阿奇多了幾分倚老賣老的說教姿態,甚至像唱雙簧般給阿奇灌各種心靈雞湯。

「快過年了,要回家,知道嗎?」阿張哥某天沒頭沒腦地冒出一句。

「對呀,要回家。」黃伯也跟著應和。

阿奇正在攪拌手中的飲料,聽到這話突然停下動作,抬起頭反問:「如果回家這麼簡單,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了啦!你要不要自己先回家給我看?」

阿張哥被頂得愣住,沉默不語。

眼見場面尷尬地僵住,我忍不住打圓場:「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我們不用去講其他人的事情。」

阿奇沒再說話,只是戴了耳機上樓獨處。自此,他更加避免和其他無家者聚在一處。

他曾試圖聯繫家人,但幾次嘗試後發現,那道家門早已對他關上。而如今自己依舊一無所成,回家後,又如何能被接納呢?

● 我們怎能確認自己永遠不會被淘汰?

阿奇總說:「我就是被社會淘汰了啦。」這句話,讓我不禁反覆咀嚼。

事實上,這句話並不陌生。在街頭,無數大哥大姐也曾這樣說起自己。「這個社會」指的是誰?它憑什麼淘汰人?

如果這個社會只能接納符合某些條件的人,一旦掉落於這些篩選條件之外,就成為被淘汰掉的失敗者,那我一點也不想參與這種現實又殘酷的社會。我又怎麼能確定自己永遠都在「圈內」,永遠不會成為下一個被淘汰的人?

身心疾病會讓人被淘汰;抗壓性不夠高的人會被淘汰;甚至渴望追求社會認可,也可能讓人被淘汰……

我在街頭見過一些人,正因為曾經汲汲營營地追逐功成名就,向那些曾看不起自己的人爭一口氣,或是投入大量心力和錢財,只為了在一場場考試失利中再拚一次機會……最後的下場卻是人瘋了,家散了,房子沒了。

想要的沒得到,原先擁有的健康和家人也在追逐的過程中失去了。

比如阿船大哥,他說:「我以前是家族裡受敬重的長子,現在這樣落魄能看嗎?」阿船大哥曾經風光一時,多年前的一場車禍奪走了一切。腦中風及血管性失智等疾病讓他的健康急速惡化,如今的他,有時瘋癲、有時恍神,徘徊於街頭。

越深入思索這個社會的運作,越感到毛骨悚然:面對這些因主流的社會價值觀而自我厭棄的人們,他們的痛苦不僅來自物質條件的貧困,我對他們心中那座牢籠亦感到憐憫與悲哀。

我們常提醒一起參與關懷的志工:「每個人會流浪、失業的歷程和原因都不一樣,不要太快給建議或是評論,要多聽少說。我們的生活經驗差異很大,不能把自己預設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

然而,這似乎就是人們難以擺脫的天性。即便是身處相似境遇的人,也很容易把別人的難題想得太簡單。

特別是像阿奇這類被認為「年紀輕輕卻不工作」的人,在主流社會中被淘汰後,他們來到街頭,仍不得不忍受四處可遇的冷言冷語,因而選擇躲在角落,離群索居地生活。他們的遭遇,常常讓我想起我們這個世代青年的憂愁和壓力。

曾聽過一位年輕的無家者分享自身的苦惱,讓年齡相近的我心有戚戚焉。

「也許別人看我年輕,才三十幾歲而已,怎麼不去找個穩定的工作。其實我十五歲就出社會了,這十幾年,我覺得自己只是困在迴圈裡,拚命賺錢、大把花錢。有一天我就突然覺得這種生活不知道意義在哪,我有個心裡的坎過不去,試著過躺平的生活,看看會怎麼樣,反正這輩子也存不到錢買房子。」

● 不落下任何人

從這些實驗著「躺平生活」的人們身上,總會啟發我去思考《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這本書當中,關於「成長」的討論。當我們擁抱的世界觀是「適者生存」,並認為只有符合某些條件的人值得「被幫助」,那麼那些無法適應城市生活的人,又該去哪裡安身立命?有房子的只能長年隱居於黑室,沒房子的必須在外面找到不被驅逐之處落腳。

但「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的故事。他們的低谷,或許是我們曾經走過的過去,亦或是未來將面臨的境地。小至個人的生病、事故、失業,或是關係的背棄、生意失敗,大至疫情、天災、戰亂,每一層風險都可能使人失去立足之地,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不只這些因為「被社會淘汰」而感到失落挫敗的年輕人,需要擁抱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與他人。我想,身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都需要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重新定義成功與價值。

我們每個人活在什麼樣的迴圈裡?又是用著怎麼樣的標準來判斷自己和他人?

當我們擁抱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思維,又有誰能保證自己永遠適合生存?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人?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楊小豌《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歐洲與亞洲歷史的樞紐,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形成?重新認識世界史上的中亞!
圖/廣場出版
書名:《世界史上的中亞:跨越滿洲森林至黑海周緣的四萬年史》

內容簡介:一部橫跨滿洲森林至黑海周緣,縱貫上古至現代四萬年的中亞史!中亞――東方與西方文明的橋梁,歐洲與亞洲歷史的樞紐,這個廣袤地帶的過去,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形成?

中亞,是一個從滿洲森林延伸至黑海周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區,占全球陸地將近七分之一的面積,是千年以來東方與西方間的橋梁。這個區域匯聚了薩滿、佛教徒、祆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與穆斯林等不同宗教的人群,包含著綠洲定居者與草原遊牧民兩種互相影響卻根本相異的生活型態,呈現了豐富的文化面貌。

這塊土地上的民族對於整個歐洲與亞洲大陸的歷史與文化有著直接的影響,也在形塑現代世界上扮演關鍵角色。更確切地說,現代全球化的早期元素可以追溯到中亞的帝國結構之中。由於中亞孕育了前現代時期最廣大的帝國,因此現代史學家視其為歐亞歷史的「核心地區」或「樞紐」。而本書正是這一片廣袤地域長達四萬餘年歷史的精華與概要,包括:斯基泰人、匈奴人、貴霜帝國、薩珊帝國接連登上歷史舞臺,突厥帝國的興起與阿拉伯人的入侵,塞爾柱帝國、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的崛起,俄國與清帝國的進逼,英俄兩國的大博弈,以及現代中亞面臨的現代性議題等等,都是本書論述的重心。

  歐洲中古史與蒙古帝國史專家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也特別讚譽本書,著重「全球」歷史與不同文化的互動,是一部廣泛且淵博的世界史研究。

  本書吸納了近年中亞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冊篇幅簡明扼要,然而內容卻深入淺出的中亞歷史入門書籍,適合作為大學中亞史與世界史相關課程的指定教材,對於一般讀者而言,也是極佳的科普讀物。

作者介紹:彼得.高登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自1969年起任教於羅格斯大學歷史系,現為羅格斯大學歷史系榮退教授、羅格斯大學歷史系中東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研究獎助的榮譽,是享譽學林的突厥民族史學者,著有:《可薩人研究:針對可薩人起源的歷史—文字學研究》。

搶先試閱:〈蒙古旋風:「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

蒙古人的一統始於海都(Qaidu),時間約為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據十三世紀的佚名蒙文作品《蒙古秘史》記載,海都的孫子合不勒(Qabul)「統管眾達達百姓」,並且成為其首個可汗。在金朝使其順服的企圖失敗後,他們邀請合不勒汗參加一場宴席。由於擔心食物被下毒,他偷偷地把所有吃下肚的食物吐出來。金朝對此感到驚訝,後來則對他捋了金朝皇帝鬍鬚的冒犯行為感到震怒。在金朝協助塔塔兒人俘虜合不勒汗的繼位者俺巴孩汗(Ambaghai Khan)後,雙方關係變得更差。其死法相當可怕,他約於1160年被釘死在某種虐待的刑具上。後續蒙古人與塔塔兒人的鬥爭大致上並不成功,而且蒙古人很快就將矛頭向內,彼此攻戰。

成吉思汗就是誕生在這樣一個被衝突傾軋所折磨的世界當中,時間約略在1160年代中期。蒙古傳統稱其出生時「右手握著髀石般一塊血」,這是將有大事要發生的預兆。其家族宣稱起源自傳說中的阿闌豁阿(Alan-Qo’a),她是一個奇跡懷孕的寡婦,自謂在她所睡的帳房中「每夜有黃白色人,自天窓門額明處入來,將我肚皮摩挲,他的光明透入肚裡去時節,隨日月的光,恰似黃狗般爬出去了」。合不勒汗則是阿闌豁阿的第六代後人。其孫為也速該(Yisügei),他以他所殺的塔塔兒敵人之名鐵木真(Temüjin,意為鐵匠)來為其子命名。鐵木真即後來的成吉思汗,他的出身家族具有顯赫的社會政治地位。九歲時,他與一名十歲、出身弘吉剌部(Qonggirad)的孛兒帖(Börte)訂親,並且按照蒙古習俗被留在其未來的親家家中。也速該警告道,他的兒子怕狗,並且要求其親家多加小心這點,而這個怕狗的小孩成年後將被尊稱為「世界的征服者」。

在1175年也速該被意圖復仇的塔塔兒人毒死後,其他氏族背離了他的家人。鐵木真也返回他家。其母訶額侖(Hö’elün)以「山楂子、稠李、⋯⋯野蒜與⋯⋯野蔥」養育他們,並且責備他們之間的爭端,表示「我們除了影子外無伴當」。這位未來的君主有個一貧如洗但充滿冒險的青年時代,憑著他的機智存活下來――並且常常淪為盜匪和馬賊。在年輕時,他跟他的弟弟合撒兒(Qasar)在一次為捕獲獵物的爭端中,冷酷地殺死了他們同父異母的哥哥別克帖兒(Bekter)。

鐵木真在作為一個軍閥與靈活的政客上所得到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群有雄心壯志的年輕追隨者。這些「伴當」(nökür,意為好友)捐棄了他們對氏族與部族的忠誠,組成了鐵木真軍事隨從的核心,並且為蒙古帝國提供了未來的將軍和管理者。鐵木真與其父的前「安答」(anda,結拜兄弟,一種在蒙古社會中相當重要的關係)克烈部的領袖脫斡鄰勒結盟,而此舉提升了他作為有著大好前途之青年的能見度。1184年,鐵木真及其「安答」札木合(Jamuqa)與克烈部聯手取得了對蔑兒乞人的重要勝利,後者綁架了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帖。而這場勝利也為鐵木真贏得了更多的追隨者。到了1189年,部分蒙古派系尊他為汗。1196年,他與克烈部和金朝聯手擊敗了塔塔兒人,後者既是金朝先前的盟友也是他的舊敵。金朝仍舊想要故技重施,企圖引起蒙古部落內部的對立,並賜脫斡鄰勒以「王汗」(Ong Khan)的尊號。1202年,鐵木真殲滅了塔塔兒人,經他同意留下的倖存者則成為其奴隸。後來他又消滅了其「安答」札木合與脫斡鄰勒。鐵木真珍視忠誠,但他會把擋在他通往霸權路上的人清理掉。1206年召開的忽里勒台(quriltai,意為大會)推選鐵木真為「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此尊號可能意為「普世的皇帝」。

這個統一東部草原的蒙古人與其他遊牧民的驅力是一種對於金朝操弄蒙古地方政治的反動,以及對外部世界的參與日漸增長。成吉思汗並非蒙古草原上唯一一個有稱帝野心的人。他只是更能夠利用其敵人的分裂而已。他也相當幸運,藉著運勢的有利轉變,而數次從其敵人的囚禁與陰謀中逃脫。他不僅承認他的好運,而且將其作為神明眷顧的跡象而大肆宣傳。如同在他以前的突厥人(Türks)並且採用了同樣的草原帝國傳統,成吉思汗與其後繼者都宣稱擁有天命。隨後,穆斯林視其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而其宣傳者則樂於支持鼓勵這個念頭。

「蒙古」這個名字如今對於成吉思汗在蒙古所征服的不同民族而言,成為一個政治名稱而流傳普及。然而,在穆斯林國度與歐洲中,人們仍會稱其為「韃靼人」(Tatars)。甚至時至今日,「韃靼」這個名稱仍舊用來稱呼大多數有突厥祖源,但屬於蒙古帝國之一部的民族。這個新興國家以蒙古境內舊有的突厥「聖地」為中心。這個選擇一點也不出人意表,因為這對於遊牧民而言就是一塊神聖的領土,即過去帝國的所在地。但即便成吉思汗與其後繼者利用了草原上類似的權力與主權象徵,例如占據「聖地」、使用可敬的帝王稱號(即汗與可汗),以及在境內頒布法典等,但是他們也摒棄了先前的模式。成吉思汗因為知道部族對其帝業可能會造成的不穩定,因此裂解了各個部族,並且要求人們效忠於他一人,以取代過去部族、氏族或家族紐帶。他也將人們按照十戶、百戶、千戶、萬戶(tümen)等熟悉的軍事單位來重新組織,但是將部族關係徹底剝離――而成為一支僅效忠於他與皇室的常備職業軍隊。

⏩⏩閱讀更多 廣場出版 彼得.高登《世界史上的中亞:跨越滿洲森林至黑海周緣的四萬年史》

 
你是否只以自己的標準看待他人?性教育不只要學習性知識
圖/時報出版
書名:《性教育,教孩子前先教自己:專業講師寫給怕尷尬的父母,健全觀念╳實例示範,讓性教育自然融入親子生活!》

內容簡介:

家有孩子的父母:「怕尷尬、不會回答……性教育,到底該怎麼教小孩?」

性教育專業講師告訴你:「給孩子性教育前,父母要先學會的態度與觀念!」

  STEP 1:打造無刻板印象的家庭環境

  爸爸媽媽們,你覺得自己對性別有偏見嗎?你的「性別敏感度」夠高嗎?你認同孩子也「有性」嗎?請先檢視自己對「性」的認知吧!

  STEP 2:不逃避孩子提問,把握性教育時機

  為孩子建立對人際界線的觀念、認識性器正確名稱,在孩子接收不正確性知識前展開正確教育,用本書舉例的話題輕鬆開始吧!

  STEP 3:冷靜應對各種與「性」相關的突發狀況

  孩子開始談戀愛了,禁止有用嗎?發現孩子在自慰或看性愛影像,該如何反應?父母的性行為被孩子看到怎麼辦?請別驚慌,本書都有解!

  STEP 4:好好陪孩子面對青春期的身心轉變

  帶孩子認識自己、也認識異性的生理現象,讓孩子學會尊重,也不再對自己的夢遺、月經等正常生理現象感到難以啟齒。

  STEP 5:導正對性暴力的錯誤觀念,真正地保護孩子

  請拋開僥倖心態,正視性暴力發生的可能性。留心觀察孩子的生活、行為與心情,了解數位性暴力等議題,才是真正的保護。

作者介紹:朴美愛 ,因為被兒子問道:「為什麼我的小雞雞長高了?」、「為什麼小雞雞旁邊長出了頭髮?」讓他深刻感受到性教育的必要性,抱著期待兩個兒子能成為擁有正確性觀念的人,成為一名性教育專業講師,至今已超過10年。於KakaoTalk經營「朴美愛講師性諮詢中心」官方帳號,每個月回答超過100個孩子充滿好奇心的問題,孩子可以隨時提問,而且完全保密。除此之外,也為性暴力被害人提供諮詢與協助,並致力於向所有父母及成年人傳達「性」的意義,希望幫助社會大眾建立對「性」的正確態度,了解人際界線。

搶先試閱:〈你對少數族群有偏見嗎?〉

你是否只以自己的標準看待他人?

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不一樣的身分認同。我們必須懂得以開放的心態與別人相處,不能因為別人與自己不一樣,就歧視他或產生偏見。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身分認同。

對性少數者的偏見

我們的社會目前仍習慣區分「主流」與「非主流」,並且歧視「非主流」。對性少數族群與身心障礙者的偏見即為一例。

你知道嗎?人類的胚胎無論男女,前七週的外觀都是一樣的,性器尚未分化,七週後才會逐漸發展為男性或女性。

通常,性別是依據性徵劃分的,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依據性徵而劃分為男性或女性。雙性(intersex)指的是性徵不符合典型雄性或雌性的生物體。根據聯合國統計,雙性人約佔全球人口的一.七%。

雙性人的存在,代表這世上有一些人出生後仍同時具有兩性的性徵,在「男性」、「女性」這兩種性別認同之外,還存在其他可能。無論是什麼樣的性別認同,每個人生來就有權利做自己。無論你是男性、女性、雙性人、同性戀或身心障礙者,每個人的人權都該受到尊重與保障。

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裡,人們普遍認為異性戀才是主流,只有異性間的愛才是正常,同性之間應該只存在友情。

也有些父母擔心一旦承認了同性戀,同性戀者的數量就會變多,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可能變成同性戀。這種觀念完全不正確。孩子並不會因為看見同性戀者就變成同性戀。倘若孩子因為經常在媒體上看見同性戀者就變成同性戀的話,那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反派壞蛋又該怎麼說呢?反派出場的次數比同性戀者出場的次數還要多上許多,但你不會因為看了反派角色就變成壞人。

某個育兒論壇上,曾有人發文攻擊公開出櫃的韓國藝人洪錫天,指責同性戀者是變態,對同性戀者的存在不予認同。很多人開始在該篇貼文下方留言反駁,表示人人皆有尊嚴,若因為對方是同性戀就憎惡對方,是很不恰當的。面對意想不到的諸多反彈,發文者最終發表了一篇文章向大眾道歉。由此可見,社會風氣已經和以前很不一樣了。

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在二○一九年發表的《國人對於少數族群的認知研究》顯示,透過媒體而間接接觸到性少數族群時,對其偏見會比較多;反之,直接面對面接觸性少數族群時,對其偏見會比較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性少數族群在媒體上經常被刻畫為是病態的。

美國生物學家金賽(Alfred Kinsey)一九四八年的著作《人類男性的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是目前紀錄上最早調查過同性戀者佔比的研究。金賽指出,美國有十三%的男性與七%的女性為同性戀。如果也計入雙性人、跨性別者等的話,性少數族群佔比會更高。這些數據雖然不見得能套用到所有國家,卻說明了這世上有不少人都為自己的性傾向而苦惱著。

你並不是因為「決定成為異性戀」而變成異性戀的,同理,也不會有人是因為「想要成為同性戀」而變成同性戀。性傾向不是一個人想要改變、決定改變,就能夠改變的。有人以為同性戀者是「決定成為同性戀」而變成同性戀,事實上並非如此。一個人的性別認同不是像逛街購物、選自己喜歡的衣服一樣能夠由自己決定。許多科學家指出,正如同體型、髮色一樣,一個人的性別認同也會受先天因素影響。腦科學家則進一步指出,同性戀、雙性戀並非疾病、障礙或缺陷,而是複雜的大腦機制使然。

《金賽報告》(Kinsey Reports,由一九四八年出版的《人類男性的性行為》與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人類女性的性行為》組成的人類性學研究)發表後,一九七三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決議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除名,並認定同性戀為人類的性傾向之一,等於從醫學角度明確宣告「同性戀不是病」。現代醫學中,腦科學家也表示,同性戀是人類的性具有的特徵之一,並不是需要被治療的對象。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二○一五年的調查指出,有四十七%的美國人認為同性戀、雙性戀等性傾向為與生俱來、而非後天選擇。韓國女性政策研究院(Korean Women’s Development Institute)二○二○年進行的「第二十一屆國會,人民期望的性別平等立法要點」調查則指出,有八十七.七%的受訪者認為國會應該立法禁止針對性別、性傾向、身心障礙、種族等各類型的歧視。

無論同性戀還是雙性戀,都和異性戀一樣,是愛的其中一種形式,以及生命運作的其中一種方式,都應該予以尊重,而不是憎惡、仇恨對方。性傾向是指從他人身上感受到的性吸引力,而人的性傾向很多元,有可能被異性吸引,也有可能被同性吸引。

性少數族群的人權也應受到保障。這世上,無論是什麼樣的性別認同,都該被尊重,因為每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是獨一無二且非常珍貴的。父母如果和孩子談到性少數族群,應該強調人權、平等、尊重這三大面向。請務必告訴孩子,這世上有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權利過幸福的生活,千萬不可因為對方與自己不同,就歧視對方。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朴美愛《性教育,教孩子前先教自己:專業講師寫給怕尷尬的父母,健全觀念╳實例示範,讓性教育自然融入親子生活!》

 
外國人說 “set the bar high”,跟酒吧沒關係!
Lisa 最近升職了,負責管理新產品的設計團隊。為了激勵大家,她提出了創新目標,甚至還親自參與設計。團隊完成後,大家驕傲地展示成果時,同事Mark說了一句:“Lisa, you really set the bar high for the rest of us!” Set the bar high? 她設了什麼酒吧?還是設了一根橫桿?到底Mark在說什麼?

西班牙研究 一天千步可解憂
西班牙的研究採用統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回顧33份文獻,分析對象超過9.6萬名成人,結果發現每天走7千步也能改善心理健康,且即使每天增加一點步數也會有所幫助。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