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15 第13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有天若西藏迎來自由
叫四個不同的男人爸爸,媽媽欠債跑路,要怎麼走過來呢?
波蘭網紅眼中的台灣:不存在的世界、科技之島、瘋狂的生活

新書鮮讀
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有天若西藏迎來自由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書名:《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世界的背面,這裡,並非總是水深火熱、危機四伏!

  ▍「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

  ▍「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

  ▍「那些外來移民不會真正為MT著想,他們只是來賺錢。」

  ▍「若有一天西藏迎來自由,我可能也沒辦法回到西藏生活。」

  一座位於印度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MT),是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作者以「難民研究」的視角來到這裡,與流亡藏人訪談、閒聊、共食買賣,開啟社會科學理論與世界對話的空間,也試著探索形塑難民處境的機制,尋找能夠鬆動結構的位置,分析流亡藏人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理解印度社會和流亡藏人的關係,探究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

  全書深刻梳理難民的共同經驗與處境,如何在每日生活中被社會再生產,結構性的國家力量又如何介入難民性的再生產?並翔實記述作者與流亡藏人相處生活的互動點滴,說情喻理,開展一段獨特的田野境遇和故事,牽引出自身對於難民處境的認識與省思,亦為流亡藏人社會描述的著作,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介紹:彭皓昀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是一名受自然科學訓練的背包客,因旅途風景刺激而被社會科學吸引,開始關注難民議題研究。目前正學習成為一名社會學旅行者,以散步、觀察與聊天八卦為方法,不斷思考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本書改寫自碩士論文《難民性的再生產:以Majnu-ka-tilla流亡藏人為例》,曾獲得「2020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搶先試閱:〈難民城市:居住、節點、領域〉

2017 年7月凌晨兩點,飛機越過了中南半島與孟加拉灣,伴隨轟隆的引擎聲,降落在漆黑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儘管還在半夜,外頭的熱氣依然在我踏出機艙門的瞬間讓眼鏡蒙上層薄霧。扛起八十公升的大背包,手中緊握旅行文件,我繃緊神經通過海關,很幸運地,沒有被索賄,也沒有被刁難,順利入境印度。機場內外有很多荷槍實彈的武裝警察,我沿著指示牌穿梭在難辨方向的機場半小時後,終於離開冷氣微弱的入境大廳,來到漆黑中的公車站前。坐上前往新德里火車站的公車,沒有預定好旅館的我,抱著「到時候再說」的心態,亳不設防地展開我此趟的印度之旅。

德里驚魂記

那時,我剛結束馬來西亞的印度社區研究,憑藉對「印度」的些許認識來到德里,我刻意避免自己過於依賴現代科技,並不打算在旅程一開始申辦網路,希望更強烈地接收德里這座陌生城市帶來的文化衝擊,也好奇命運會如何安排我與這座城市的相遇。看著異常沉寂的手機,我想,先給自己二至三天的時間在市區探索吧!

無論在文化還是地理上,德里是我到過最遙遠的地方,這裡沒有任何熟悉的食物、語言、連鎖店,也沒有熟悉的面孔與文字,任何屬於德里的常態,都可能化為突如其來的意外驚喜。不過,似乎不怎麼意外,我的印度之旅一開始,除了留下「令人難忘」的受騙經驗,也沒有什麼更值得說嘴的了。

凌晨四點,巴士抵達新德里火車站,我逐間旅館詢問是否還有空房,總算在巷弄深處找到一間不起眼的小旅館。本以為狼狽的我能得到旅館老闆的同情拿到房價優惠,沒想到他反是獅子大開口地開了雙倍房價,並以政府的名義索取「清潔費」。別無選擇的我付了錢、拾起房間鑰匙,住進一間滿布灰塵的殘破房間,床上有一張看似萬年沒洗的棉被,廁所的衛浴設備也被污垢佔據,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房門的鎖還具備功能,使我不必提心吊膽地入睡。幸好我對住宿的要求不高,「入眠」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困難,翌日早晨,可以精神抖擻地前往德里市的核心——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

……第二天一大早出門,熱心人士們依舊不放棄地糾纏,但我沒了前一日的興致,只感到極度厭煩,一心只希望能憑運氣找到通訊行。在環狀街道上繞了幾圈後,我耐不住炎熱的天氣,坐進一間現代化風格的咖啡廳,自覺只要躲進高級的消費空間,就能擺脫街道上煩人的騙子,好讓耳根清淨。這時有位印度年輕人跟在我後頭也走進店裡,點了杯咖啡就坐在我鄰近的座位,我好奇打量著他身上的名牌行頭,注意到他點的飲品單價並不便宜,正當我嘗試連上店內WiFi 網路時,年輕人熱情地湊上來,表明他是就讀附近大學的學生,詢問我有什麼需要幫助。望著眼前這位年輕人時髦的打扮、流利的英語與誠懇的談吐,不像是為了生計要謀我錢財的樣子,我才稍微卸下心防。他聽我訴說初到MT,熟悉的陌生地在殘破的旅館躺上一天,我花了些力氣整理徬徨的自己,並想盡辦法收起返家念頭。來到德里的第三天,我終於放棄探索這座城市,只想直直地朝MT 走去,德里的惶恐心情,也聽我抱怨昨日被糾纏的不悅後,這位與我年紀相仿的印度大男孩給了我溫暖安慰,並分享許多旅遊建議。帶著認識新朋友的喜悅,我跟著印度青年前往他口中「可靠的」旅客中心。那間店鋪位在街口轉角,門上印著大大的官方旅遊中心標誌,標明自己是政府認可的旅行社,推開大門入內後,年輕人向我告別,沒有像其他技巧拙劣的掮客在旁熱情等候,讓我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準備由此正式展開城市探索。

負責接待的是一位滿臉鬍渣的大叔,他向我說明申辦電話卡的流程,內容跟網路上的攻略並無二致,之後便拿了我的護照去掃描。在等待過程中,大叔詢問我的來歷與目的,我熱烈地向他分享研究計畫,並談到要去MT、達蘭薩拉、德拉敦等藏人定居區,只是他對流亡藏人的話題毫無興趣,還是回過頭盡責地推薦我該安排一趟北印金三角之旅。一小時過去,拿去掃描的護照遲遲未回,心慌的我想透過詢問行程價錢來結束話題,大叔思索了一會兒,在便條紙上寫下三千美金。我看著近乎天價的套裝行程,才驚覺自己身在封閉的房間裡,桌上是剛喝完的拉茶,眼前的大叔看起來已經有點不耐煩。

擔心護照被搶、擔心被下藥,我慌張闖進辦公室後方,看到我的台灣護照好端端地躺在桌上,裡頭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在處理電話卡申辦作業,只是自顧自的聊天。確認受騙的我飆罵了幾句髒話、搶回護照,頭也不回地甩開大門離去。走回地鐵站的路上,心有餘悸的我想大哭一場,雖然早已知道康諾特廣場的騙子很多,但壓根兒沒想到竟連旅遊中心也能造假。此時,那位印度年輕人又突然出現,我向他陳述剛才驚恐的遭遇,他也輕聲安慰我,提議要帶我去購物轉換心情,只是剛逃離危機的我仍餘悸猶存,只打算一個人靜一靜,因此拒絕他的邀約。在離別擁抱後,一無所獲的他終於開口索討小費,將我對這座城市的信任完全毀滅。

故事還沒結束。

在我萬念俱灰之際,終於在廣場上找到一間電信直營門市……

⏩⏩閱讀更多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 彭皓昀《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叫四個不同的男人爸爸,媽媽欠債跑路,要怎麼走過來呢?
圖/商周出版
書名:《坐霸王車的男孩:從黑暗到光明的逆轉人生》

內容簡介:不管命運給什麼牌,他握緊方向盤,成為自己人生的運轉手!

二十年前,男孩招了台計程車,身無分文的他,下車後迅速隱沒在暗巷中;二十年後,男孩成了小黃司機,遇到坐霸王車的乘客,他總想知道背後的故事,會不會也像二十年前的自己,流離失所,徬徨無依?若有時光機,他想回到過去,對司機大哥說聲抱歉,也對男孩說:「你很努力,沒有走偏,辛苦了。」

王國春的故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成功勵志,讀來卻讓人忍不住問道:

他,是怎麼做到的?換成自己,今天會成為什麼模樣?

要叫四個不同的男人爸爸,媽媽欠債跑路,卻被親生爸爸拒於門外……,十五歲,一個人要怎麼生活(生存)?光靠「哥們」嗎?有辦法順利完成學業,不受外在誘惑、不誤入歧途?成長過程中,不會自暴自棄,而是努力扭轉自己的人生?長大成人後,從不怨恨父母,而是擁有陽光般的正向能量,樂於助他,擁抱這個世界?老實說,一點把握也沒有吧!

那麼,正處於類似情況的青少年,又會如何?

有過相似經歷的人,要怎麼走過來呢?

如今,當王國春開著計程車遇到坐霸王車的乘客,瞬間,他回到二十多年前自己也搭了霸王車的夜晚,回到過去徘徊過的許多十字路口。

輟學前,他最痛恨讀書考試,巴不得脫離這些束縛,自由自在;輟學後,他最羨慕每天去學校的同學,能上課學習,不用為下一餐在哪、晚上要睡哪煩惱。以前的導師得知後,到打工的加油站塞給他一張紙條,讓他有機會復學,他永遠記得這位生命的貴人,也是他曾經最討厭的人。

他載到一個憂心忡忡的母親到「勵志中學」(隸屬「法務部矯正署」)探望孩子,在學校大門口,他彷彿看到過去兄弟們吸毒的臉孔、多次進出監獄的身影,他知道是朋友化身為他的「指標」,才能讓他站在門外。

他演講分享自己的故事,面對台下學生的問題:「你會恨你的父母嗎?」曾經,他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國中生,但現在他能肯定地回答:「我並不會恨我的父母。」他發現,恨早已淡化,並轉變為感謝。

計程車司機王國春,回顧他的成長歷程,從黑暗到光明的逆轉人生。他的故事讓我們驚呼與慶幸,同時忍不住問道:他,是怎麼做到的?換作自己,有可能跟他一樣嗎?還是會變成什麼模樣?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作者介紹:王國春 ,父親是老榮民,母親是新住民,父母離異後他跟著母親。母親好賭,因積欠賭債而離家。十五歲時,獨自一人生活,國三變成中輟生。為了生活,曾賣盜版光碟,為他人頂罪而被抓。後來在加油站打工賺錢,自行復學,就讀補校完成國中學業。高二時休學當兵,退伍後目睹朋友紛紛入獄或染上毒癮,下定決心改變。現職為計程車司機,平日努力健身,斜槓拍廣告、代言產品。

搶先試閱:〈如果我可以,你們也一定可以〉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從高鐵排班出車到員林市。乘客下車後,我選擇在員林守著車機,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接到遠程任務;或者有乘客剛好要去高鐵站,這樣就可以省下空車回排班點的成本。

過了一個小時,衛星派遣的車機安靜得像故障,完全沒有任務提醒。正當我打算敗興而返時,車機任務鈴聲大作,我快速按下承接任務按鍵並驅車前往。乘客是一位年紀很輕的小姐,她要去彰化埔心鄉的某處。當時天色昏暗,而乘客前往的地方又必須經過羊腸小徑,我感覺車上氣氛有點嚴肅,還有點尷尬。

我猜想,也許乘客搭計程車的經驗不多,對司機產生莫名恐懼,怕司機把她載去荒郊野外,於是我試圖與她聊天來緩解這股氛圍。交談後才得知,這位乘客剛升上高中不久,下午去員林是為了回學校辦理休學。她在車上若有所思,也是在思考這個決定到底是否正確。

休學的高中女孩

「妳很勇敢唷!」我對乘客說。

「嗯?」

我相信,當她做出休學的決定時,等於在跟整個社會對抗,不管是父母、同學、師長,大部分身邊的人,都會反對她的決定,甚至對她感到失望。我不確定乘客休學的具體原因,但我認為,休學與否不應該牽涉到好壞的評價。換個角度想,敢做出這樣決定的人,不隨波逐流,比一般學生更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我說:「等妳真正想讀的時候再回去讀就好了,到時候,妳會更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

「大部分的人都反對我休學,想不到司機大哥有不同的見解。」

我說:「我高二的時候也休學了啊!當時沒錢負擔私立高中的學費,所以就休學去當兵了,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有機會回去讀書。」

「沒有辦助學貸款嗎?」

我說:「沒有,當時連保證人都不知道在哪裡,無法申請。」

我母親多次改嫁,生下同母異父三個孩子。我們從小生長在不同的家庭裡,彼此關係並不緊密,但我知道他們的學歷也都不高。在一個家庭中,學歷往往是會複製的。我的父母目不識丁,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我高二上學期就休學了,但我的學歷竟然是三個手足裡面最高的。

你是誰,不是學歷說了算

讀書重要嗎?當然重要,即便我早早就休學,還是覺得讀書很重要。讀書可以獲得知識,知識可以讓自己的視野更寬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無價的。但如果讀書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與社會的期待,那讀書就會變得很廉價,而且會讀得很累。

幾年下來,因緣際會,我認識了不同領域的朋友,他們都鼓勵我重回學校讀書、補學歷。以前,我一直急著想回學校去念書,但後來反而變得沒那麼著急了。只有國中學歷的人在這個社會上基本是沒有話語權的,然而老天眷顧,讓我在網路上有了一點點聲量,有機會出書,並能以自身經歷告訴這個社會,也告訴年輕失學者,不要妄自菲薄,學歷低沒關係,只要肯努力,總是可以創造出許多可能的。

我並不是想顛覆社會階級,因為我知道,當我落入某種階級意識的框架後,就是讓這個社會、讓其他人來定義我,但我不想被他人定義,我只想自己定義我自己。我是個怎麼樣的人,不是學歷說了算。

有朝一日,當我取得學歷時,也許今日的作為都會變得理所當然,這個社會無法擺脫用學歷高低去判斷一個人的視角。現在,我只想為跟我一樣沒學歷的人挺身而出,並大聲告訴他們,如果我都可以,你們也一定可以。因此雖然我不急著回學校念書,但我一直都知道,我喜歡學習,終究會回到學校重拾課本的。

低學歷代言人

如今,疫情過去了,女兒也日漸成長,我終於有餘裕重拾課本,彌補年輕時的缺憾。目前我正在國立空中大學就讀,相信在約莫四十歲時,可以從空中大學畢業,成為一個擁有大學文憑的社會人士。

對一般人言,大學文憑只是現今社會最最基本的條件;但對我而言,這張文憑遲到了超過十五年,所以我會特別珍惜,珍惜這份學習的機會。

在大學畢業以前,我的最高學歷還是只有國中。身為一個「低學歷代言人」,每當受邀到學校演講時,我從來不會跟學生說學歷不重要。我認為學歷重不重要是相對的。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成為計程車司機,那學歷對你來說可能不太重要;如果你想要成為台積電工程師,那學歷對你來說肯定非常重要。

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重點不是學歷重不重要,而是未來你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問題也從來不在於學歷重不重要,而是當你認為學歷不重要時,手邊有沒有比它更重要的計畫正在執行。如果一個學生對未來感到茫然時,不妨先把學歷視為眼前的目標,因為擁有學歷可以在未來的路上有更多的選擇。就如同多年前成為計程車司機時,我認為學歷不太重要;可是近年當我想考導遊、領隊執照時,礙於學歷不足,連報考的資格都沒有。這時學歷對我來說就相當重要,因此我去念空大。

可能有人會笑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年輕時浪費好多時間」、「現在讀來得及嗎?」其實,只要願意做,不管年齡多大都不嫌晚,真正來不及的是,你明明想做,卻一直不開始。況且,我也不覺得年輕失學全是浪費時間,過去一路走來的社會經驗,教會了我很多事。那都是無法複製的歷程,並成為我現在演講時獨一無二的「題材」。

學歷重不重要是相對的,但有件事情是絕對的,那就是「學習」。

學歷可能是你在學生時期努力的「證明」,或是對父母的「交代」,但學習卻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我學歷不高,但是我一直持續學習,面對未知的事物,我都想找到答案,保持在學習的狀態,讓人生活得更有目標。

對我而言,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成績的好壞,而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謙卑的人。當一個人對現狀感到自滿,認為自己不再需要學習,那他就得留意了,因為這將是一個人走下坡的開始。

好幾年過去了,不曉得當初那位高中女生有沒有依照原訂計畫,休學一年之後回去復學。如果有的話,依時間推算,她現在很可能成為一位更加清楚自己人生方向的大學生了。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王國春《坐霸王車的男孩:從黑暗到光明的逆轉人生》

 
波蘭網紅眼中的台灣:不存在的世界、科技之島、瘋狂的生活
圖/前衛出版
書名:《世界之鑰: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

內容簡介:|地理誌,也是首本瞭解波蘭與台灣共同歷史的嘗試|

從尋找「波蘭的福爾摩沙」開始,踏上補足台灣史失落環節的旅程,讓中東歐大國波蘭的視角,折射出我們/台灣的形象,跳脫國共敘事與中國史框架,以世界史的宏觀探問-  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まま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ま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ま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ま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介紹:林蔚昀 ,詩人,作家,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雅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目前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史學組。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ま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譯有《鱷魚街》、《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黑色的歌》等作。

搶先試閱:〈波蘭網紅眼中的台灣:不存在的世界、科技之島、瘋狂的生活〉

2010—2023這段時間的台灣形象,我想要選擇一個波蘭網紅/記者沃伊采赫.西瑞克(Wojciech Siryk)的YouTube 影片和書寫來呈現。選這個,並不是因為沒有別的資料,畢竟還是有學術研究,也有很多其他網路文章和YouTube 影片。我選西瑞克來談,是因為網路媒體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媒體,然後西瑞克影片的流量也很高(他拍了三支關於台灣的影片,從一到三集,觀看次數分別為三十萬、十六萬、十三萬,受眾多半是波蘭人)。西瑞克很年輕,可以反映波蘭年輕一代對台灣的看法。然後他也真的有在2018年來台灣實地拍攝,有嘗試去瞭解台灣,有接觸到真實的台灣人(一個台灣家庭),然後也有訪談一些住在台灣的波蘭人。他在來台前對台灣有些刻板印象,但這些刻板印象在他來台後有翻轉,他依然有一些盲點,而這對我來說是最有趣、最值得關注的地方(這樣我們才知道要如何突破這些盲點,翻轉波蘭人對台的印象)。以下,我將簡短介紹他的影片和他的書,然後進行分析。

西瑞克的頻道叫《這世界是我們的》(Ten Swiat jest Nasz),在一系列影片中,他走訪全世界他認為經濟很不錯的國家,並介紹它們為何成功。這系列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關於台灣,在2019年上架的〈台灣:不存在的地方〉(Tajwan-Miejsce, które nie istnieje)中,他一開始就提到了波蘭人對台灣的缺乏認識和幾個波蘭人對台灣的刻板印象,第一是「台灣是中國,或台灣在中國」,第二是「台灣是個在東南亞的貧窮小島」,第三是「把台灣和泰國搞混」。但他也提到,台灣人對波蘭也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覺得波蘭還是共產國家,或覺得波蘭很窮之類的。接下來,他向觀眾介紹了台灣的歷史和政治局勢。他講了台灣的荷西統治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這部分他講得不錯,有講到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壓迫,但也有講到日本人的建設,比如基礎建設、提升公衛水準和教育)。他有講到蔣介石的獨裁軍事統治,還有講到蔣經國推動民主化(台灣人自發性爭取民主的過程被跳過了,有可能是他不瞭解,或影片來不及講這麼多)。他也談到1971年台灣被逐出聯合國,他說因為現代世界是先有政治再有經濟,為了賺中國的錢,大家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和中華民國斷交。他有講到九二共識,也有講在台灣政府採取一中還是一中一台政策,則要看是誰執政(他說民進黨拒絕一中,往台灣獨立這個方向努力,而國民黨則想和中國合作),但人民多半不想急統急獨,而是傾向維持現狀、不覺得有必要宣布獨立,因為中華民國已經獨立了。但中國不想聽到關於台灣的獨立,說台灣宣布獨立就要動武,所以台灣的未來充滿不確定。

關於台灣國家地位,西瑞克說大家常常聽到或讀到各種說法,包括「台灣不是個國家」、「台灣是一個叫做中華民國的國家」、「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但有一個國家該有的屬性」、「台灣是一個國家只是不被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台灣是中國的叛省」。他說,用詞取決於說話者的立場,所以他說:

我最好不要使用以上任何一個詞,我會談台灣,因為台灣就是一個島。我談論這些複雜議題,不是為了捲入糾紛,而是希望我們波蘭人可以總算去認識這個地方,然後,也是為了打造談論其他台灣議題的基礎,因為不瞭解台灣的複雜定位,就很難瞭解台灣。

這段話實在很微妙,很有「中立理性客觀」、「政治歸政治,(政治)歷史歸(政治)歷史」的味道。台灣是一個「地方」、一個「島」,但一個島/地方可以選總統嗎?可以有民主嗎?

如果真的要用純地理或生態角度來談台灣島(但台灣的國土其實不只包含一個島,而是很多個島),那我們的總統是台灣黑熊,還是野柳女王頭?這與其說是中立理性客觀,不如說是一種遁詞。不過,很多波蘭媒體和學者在談到台灣時也是用「島嶼」、「地方」來稱呼,西瑞克並不特殊。

雖然這部影片在部分台灣人眼中,看起來或許有些許不足(但留言中也有台灣人說這部片拍得很棒),但對波蘭觀眾來說已經綽綽有餘。看下面的留言,有許多觀眾說,這部影片很棒,有人說以前「都不知道台灣的情況這麼複雜」。有人看了影片,說「想去台灣」,也有住在台灣、來過台灣旅遊、喜歡台灣的波蘭人,說這部影片對他們幫助很大,把台灣的歷史和政治情勢講得很清楚,有人覺得可惜,說本片只講歷史和政治,之後能不能講講台灣的經濟、投資和文化?

西瑞克關於台灣的第二部片〈台灣:科技之島〉(Tajwan-Wyspa technologii)

就在講台灣的經濟奇蹟,還有台灣如何從一個農村社會轉變成全球科技龍頭。他的開場白是:

我知道談經濟可能有點無聊,而且是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的經濟。我要怎麼讓大家覺得聽這個很值得?我的結論是,大家都會同意我,今天沒有電腦你什麼都不能做。那我就問了,是誰做電腦給我們?然後我還要說,五十年前這邊大部分人都是貧窮的農民,而今天台灣人超級有錢。

他接著說,台灣是真正的「亞洲之虎」,這邊的經濟真的很好,不是什麼「波蘭人不知道的亞洲地方,好像賺了一些錢」。他說波蘭和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差不多一樣,但台灣面積是波蘭的九分之一,人口比波蘭少一千五百萬,所以台灣人均GDP比波蘭好多了。

⏩⏩閱讀更多 前衛出版 林蔚昀《世界之鑰: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奇幻世界激發想像力
全球觀眾似乎一分為二: 一方是只要逮到機會,就以《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這部影集為話題而聊個不停;另一方則是無法置信竟然還有人在聊這部愚蠢的影集。無論如何,《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可說是家喻戶曉。這部電視影集儼然成為重要的全球文化指標。

時間封存在鹿港 古風猶存的閩南藝術瑰寶
名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在清代曾是繁華一時的古城,仍堅持著頑強抵抗的姿態,面對歲月的沖洗。遙想往昔先民運用河運的便捷,以其勤懇與商業頭腦撐起一地的繁華,這裡,就如江南水鄉、威尼斯,直到現今,風韻猶存。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