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02 第139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臺灣史上首面女子拳擊金牌!林郁婷的拳擊人生!不是不痛,只是選擇不放棄!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之詞?!為什麼會詞性大變?
英語如何成為全球最強勢的語言,又是否因AI而式微?

新書鮮讀
臺灣史上首面女子拳擊金牌!林郁婷的拳擊人生!不是不痛,只是選擇不放棄!
圖/天下文化出版
書名:《夢想比痛還重: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內容簡介:我想感謝我自己,即使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沒有放棄,依舊為了夢想堅持努力。──林郁婷

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再痛也不放棄的故事。她不是最閃耀的天才,但有最不服輸的骨氣。從鶯歌小鎮出發,一路挺進世界賽場,林郁婷寫下臺灣女子拳擊史的新篇章。2024年巴黎奧運,她奪下臺灣史上首面女子拳擊金牌,讓世界記住這個名字,也記住來自臺灣的力量。《夢想比痛還重》不只是關於勝利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勇氣、超越與信念的生命歷程。

 

  面對性別偏見、身體傷痛與無數次想放棄的時刻,林郁婷以拳頭對抗命運,更以韌性打破世界對她的想像。她從不被看好,到站上運動員的最高殿堂,靠的不是奇蹟,而是不退縮的意志。

  書中不僅記錄比賽場上的激烈瞬間,更揭露訓練背後的心理掙扎與戰術思維。林郁婷的親身經歷,將讓每一位在低谷中掙扎的人重新相信:你可以痛,可以哭,但你還是可以有夢想。

  無論你正在對抗什麼樣的挑戰,她的故事,會是一盞照亮低谷的燈。

  獻給在人生擂臺上奮戰不懈的你──追夢的路上總有許多血淚交織的時刻,但每一步,都值得。

作者介紹:林郁婷 ,2024年巴黎奧運女子拳擊金牌,創下臺灣史上首位女子拳擊運動員的得牌紀錄。出生於新北市鶯歌,自國中起接觸拳擊,從一個為了保護家人而戴上拳套的女孩,成長為站上世界舞臺的頂尖選手。她在迎來掌聲與榮耀之前,歷經無數的練習、失敗與重新站起來。她的堅持,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是為了讓自己不留遺憾。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隨後取得該校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學位。2024年起擔任文化大學體育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運動教練研究所博士班攻讀學位,持續在學術與實戰之間耕耘,希望將自身經驗回饋給下一代運動員。

作者介紹:林郁婷, 邱淑宜 ,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平面媒體多年,現為天下文化副總主筆。著有《用愛跑出第一棒》、《愛是人間最好的藥》、《我是小志工》、《清淨赤子心》、《善的循環》等。

搶先試閱:〈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

二○二四年,法國時間八月十日晚上九點四十五分(臺北時間八月十一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巴黎奧運女子拳擊五十七公斤級金牌戰擂臺上,裁判高舉我國選手林郁婷的左手宣示她勝利的那一刻,林郁婷情緒激動,透過直播畫面,可以看到她右手握拳、熱淚盈眶,之後她繞著擂臺走一圈,左手拉起隊服衣襟,右手指著隊服上中華奧運的標誌,表示她是來自臺灣的中華隊選手,她對觀眾揮手致意、對裁判鞠躬表達感謝,跪下親吻擂臺,心潮澎湃如浪,喜悅洶湧不息。

奪金之路,難行中前行

擂臺下,教練曾自強心情也有如巨石拍浪、激動難抑,林郁婷請他上擂臺,兩人勾肩在擂臺上繞行,向全場觀眾揮手致意。下臺前,師徒先後俯身以拳頭敲擊擂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下臺後,林郁婷與隨隊醫師林瀛洲擁抱,曾自強拿毛巾為林郁婷拭汗後師徒相擁,林郁婷依循「拿到金牌就背教練」的慣例,背起曾自強走了一段路,兩人高舉右臂再度向觀眾致意。

林郁婷多次在拿到金牌後背曾自強,這次卻是意義最不同的一次,對林郁婷而言,多年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對懷抱奧運夢多年的曾自強來說,夙願得償,百感交集。

曾自強學生時代曾當選拳擊國手,但在拚雅典奧運資格賽時受傷,奧運夢碎,後來他轉任拳擊教練,帶出奧運拳擊金牌選手是他心底的夢想,也是執念。

從最初接觸拳擊到拿下奧運金牌,林郁婷的金牌路並非一路平坦,期間長達兩年多的低潮讓師徒倆一度自我懷疑。林郁婷懷疑自己不適合打拳,曾自強懷疑自己無法讓愛徒更進步,甚至遊說林郁婷另尋教練。還好,他們沒有被挫敗擊倒,在拳擊這條路堅持了下來,走到開花結果的時刻。

從小好動,最初的人生夢想就跟體育有關

林郁婷自小就有奧運夢,只是她最初的奧運夢並不是拳擊,而是田徑。

從小好動的林郁婷,小學時發現自己跑得比多數同學快,也因此成為學校田徑隊一員,人生最初的夢想就跟運動有關,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跑進奧運殿堂。

小學四年級剛入田徑校隊時,練的並不是她心心念念的短跑,而是跳遠、跳高,「那時我身高才一百三十幾公分,其實不適合練跳遠、跳高,但短跑是熱門項目,練的人多,教練可能看我爆發力還不錯,才叫我去練跳高、跳遠。」不過林郁婷沒跳出好成績,後來教練才讓她練短跑。

原本鶯歌國小在全縣運動會分組屬於乙組,田徑隊實力強,幾乎各個項目都可拿第一名,那時主要都是高年級學生代表學校出去比賽,看著學長、學姊得名,林郁婷很羨慕,想著等自己可以代表學校出賽時,一定要大展身手。

等她升上小學高年級,換她代表學校出去比賽了,鶯歌國小卻因為班級數增加,比賽分組從乙組升到甲組。甲組的學校除了班級數多,通常還設有體育班,「我面臨的就是組別提升後,要跟實力更高的對手競爭。」甲組競爭比乙組激烈很多。在乙組,林郁婷田徑項目可以跑進前三名;但在甲組,很認真跑都不一定能跑得進決賽,林郁婷認清事實,自己並不是飛毛腿,田徑夢就此終止。

國中踏出學拳「最初的一步」

小學畢業升上鶯歌國中,社團活動在國中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必須選一個社團加入,靜不下來的林郁婷自是以體育性社團為目標。

她最想進籃球社,小學除了賽跑,林郁婷還喜歡打籃球。課間下課即使只有短短十分鐘,也要衝去籃球場打球,放學後練完田徑也還要打個球再回家。但社團採抽籤制,學生依籤序選社團,「我運氣不好,抽到的籤很後面,想去的社團像籃球社、羽球社都是熱門社團,早就被選完了,只有拳擊社還有名額。」

林郁婷最早接觸拳擊,是小學時跟哥哥一起看電視上播放的日本卡通《第一神拳》。

她跟哥哥相差十歲,小時候媽媽忙著工作賺錢,她很多時間都是跟著哥哥,哥哥喜歡看《第一神拳》,她就一起看。看久了,她對拳擊不陌生,也漸漸有了興趣,就跟同學一起加入拳擊社。沒多久,同學想加入新創立的拳擊隊,拉著她一起去,成為拳擊隊的成員。

《第一神拳》是日本漫畫家森川讓次的作品,一九八九年起在《週刊少年Magazine》上連載。《第一神拳》是臺灣的譯名,日文原名《ゾェバソ一歩》,意為「最初的一步」,加入拳擊隊,也是林郁婷拳擊之路「最初的一步」;而對教練曾自強來說,那時他剛到鶯歌國中成立拳擊隊,也是踏出「最初的一步」。

當時政府正在推動「專任教練制度」,學校運動校隊不由體育老師兼任教練,而是找專項教練帶隊,原本在臺北市百齡高中以代理老師身分教拳擊的曾自強因緣際會來到鶯歌國中,那時學校並沒有拳擊隊,只有技擊隊,拳擊是其中一個項目。曾自強爭取把拳擊從技擊隊獨立出來,成立拳擊隊。由於多數家長擔心孩子打拳受傷,拳擊隊招生不易,只要有學生願意加入,曾自強來者不拒,但必須徵得家長同意。

「加入拳擊隊前,我問媽媽可不可以讓我去拳擊隊。媽媽說,你一個女孩子跟人家打什麼拳,那是男生的運動,不要去。」當時媽媽明顯表達反對之意,林郁婷則不斷遊說媽媽,「我一直去講,一次、兩次、三次,不行我就繼續講,最後媽媽被我『盧』到受不了,只好答應。」

林郁婷知道媽媽不贊成的原因是怕她訓練辛苦,但從林郁婷的角度,媽媽一個人扶養四個小孩相當不容易,她希望藉由走體育這條路,比賽拿獎金,多少幫忙分擔一點家計。

林郁婷的媽媽廖秀宸回想,當時郁婷一直要求進拳擊隊,「講到我很煩,說那你就去玩看看。」廖秀宸觀念傳統,希望女兒好好讀書,最好跟小舅舅一樣讀到博士,而不要走體育這條辛苦的路。「郁婷的阿嬤也一直叫郁婷不要打拳。」但拗不過女兒,廖秀宸只好鬆口,不過她心想,或許訓練太累,小孩就會打退堂鼓了。

林郁婷加入拳擊隊後,廖秀宸總偷偷觀察,如果小孩放學回到家趕快去換長褲,大概就是腿上有傷,「其實我們用看的都可以知道她的狀況,我就看看妳要撐多久!」

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成就感支持我打下去」

沒想到林郁婷才練了兩個多月,一個學期都還沒結束,在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她拿到三九點零一至四十一公斤級第二名,國二進一步在全國中等學校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同量級拿到第一名,國三更在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拿下這個量級第一名。

「如果說我一開始學拳是因為好奇有趣,支撐我走下去的,則是比賽的成就感,這是小學時在田徑隊等不到的東西。」林郁婷說,「拳擊比賽依體重分級,比田徑賽公平。」她個兒小,賽跑遇到個子高的,光起跑跨步就落後了。「拳擊大家的體重都在同一個範圍內,有一個更公平的依據。你就在這個量級裡面去競賽,能不能贏,全憑本事。」

不過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小學時練田徑,田徑是運動之母,田徑的訓練為她的體能及身體協調能力奠定不錯的基礎,對打拳很有幫助。另外,她投入拳擊運動的時間早,享受了時代的紅利,「那個年代練拳的人不多,女生更少,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參加比賽不需要贏太多場就可以拿到獎牌。」。

媽媽從不贊同到成為堅實的後盾

林郁婷打出成績後,更加堅持練拳,媽媽跟阿嬤慢慢接受她打拳這件事,但更擔心她受傷,也很心疼她為訓練所吃的苦。同住的阿嬤時不時仍會苦口婆心勸說:「打拳不好,跟妳小舅舅一樣讀書才好。」阿嬤看到曾自強甚至會上前說:「教練,你帶別人就好,不要帶我孫女。」為了讓媽媽跟阿嬤放心,林郁婷回家一律報喜不報憂,只說好消息如得獎,絕不提今天身上哪裡又多了傷。

「她們總是想得比較多。」林郁婷知道阿嬤跟媽媽心疼她打到一身傷,但運動選手受傷是家常便飯,妥善治療就不會有事。真的需要看醫生又找不到人帶,她才會請媽媽載她去醫院。

林郁婷國二時,廖秀宸還曾試圖說服她改變心意,好好準備基測(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現在稱為會考),「我跟她說,妳都沒有認真準備考試,這樣子怎麼行,運動這一條路很辛苦啊。」林郁婷一句「辛苦都過了」,讓廖秀宸愣住了,「感覺她心裡面有她想要的一塊,做媽媽的,就當她的後盾吧。」

廖秀宸不再勸說林郁婷不要打拳,改為全力配合,「她要打拳,你就要顧好她的安全。」怕林郁婷意外受傷,廖秀宸接送林郁婷不用摩托車,而是開車,因為一次意外傷害,可能孩子的的運動生涯就中止了。「我就是她的接送專車。」如果臨時有事無法接送,廖秀宸會趕快打電話找人「代班」。

從不被教練看好,到成為可造之材

媽媽的支持固然讓林郁婷可以放心練拳,但林郁婷能否長久走在拳擊之路上,仍有關卡待克服。

加入拳擊社團是林郁婷第一次打拳,她覺得新鮮有趣,但等她成為拳擊隊的一員,情況就不一樣了。社團跟校隊差異很大,社團活動一個星期一次,屬於玩票性質;校隊每天都要練,連寒暑假都要練拳,而曾自強是非常嚴格的教練。

那時拳擊隊剛成立,拳擊又是不易招生的運動項目,只要有學生願意加入,曾自強就教,但不表示他心裡沒有挑人的標準。初入拳隊的林郁婷,身高只有一百四十公分,體重不到四十公斤,又矮又瘦,在拳擊隊裡是不起眼的存在,在曾自強眼中也不是打拳擊的料,因此一開始他並不看好林郁婷。「我不會趕學生走。」曾自強說,「但適者生存,如果學生熬不住,會自己離開。」

另一方面,他剛到鶯歌國中擔任專任教練,拳擊隊又是他爭取才成立的,肩上扛著必須做出成績的壓力。曾自強在訓練上非常嚴厲,一視同仁,沒有男女之分,訓練強度連男生都受不了,而他「練不好就不要留下來」的態度,又激出林郁婷的反叛心,「別人認為我做不到、做不好,我愈要做到而且做好。」

林郁婷打出成績後,曾自強仍不看好她,卻跟一開始的不看好不同。這時的不看好,是因為林郁婷雖然打得有點水準了,但如果無法突破體型體重的限制,在拳擊這個項目不會有發展。曾自強以他的「曾式毒舌風格」舉例,「就像養了一隻永遠長不大的迷你豬,無法宰了來賣錢,沒有價值啊。」

林郁婷國一、國二參賽打的都是三十九點零一至四十一公斤級的比賽,體重幾乎沒增長,「她如果不長個子不長肉,以後會沒有可參賽的量級,拳擊生涯就到盡頭了。」

當初讓林郁婷獲得打拳成就感的量級制度,反而局限了她的發展。但林郁婷捱得住訓練的苦,又能打出成績,是可造之材,曾自強很希望她長高長重。原本考量拳擊隊的孩子大多家境不佳,他跟學校附近的早餐店談包餐,讓孩子每天早上吃飽再晨練,還自掏腰包買雞骨頭熬高湯,利用學校營養午餐剩下的白飯,加高麗菜紅蘿蔔煮粥,讓孩子們在一天訓練結束、飢腸轆轆時喝個熱粥墊肚子,但他覺得對林郁婷還不夠,後來他在一天訓練結束時,給林郁婷幾個銅板,要她去買牛奶喝。

努力加餐飯,為增重長高努力

林郁婷始終記得,那時曾自強常常用手比劃出他期待她長高的高度,告訴她「你要長到這樣,才足夠打比賽。」為了長高長重,林郁婷也很努力,她卯足勁吃含鈣食品如小魚乾、豆乾、鈣片,也喝很多牛奶和豆漿。咖啡因會影響生長,為了長高,大學前她不喝茶不喝咖啡,完全不攝取咖啡因。足夠的營養,加上大量的運動,「增高增重計畫」終於見到成效。

林郁婷國三上學期參加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打的仍是三十九點零一至四十一公斤級,但之後她肉眼可見地開始抽高長肉,曾自強開玩笑說:「叫她吃吃吃是有用的,終於看到一點價值了。」

二○一一年,林郁婷從鶯歌國中畢業,升上鶯歌工商體育班,「她上高中後明顯長重長高了,繼續練,起碼可以打最輕的量級。」曾自強有著「我家小孩終於長大了」的欣慰。

林郁婷高一參加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打的就是第一量級四十五點零一至四十八公斤級,拿到第一名及最佳技術;隔年二○一二年參加全國中等學校拳擊錦標賽高中女子組,量級往上升了一級,打第二量級四十八點零一至五十一公斤級。升上高三,郁婷已有一百七十五公分高,體重五十一公斤,開始打五十一公斤量級的比賽,包括全國中等學校暨大專盃拳擊錦標賽及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都打五十一點零一至五十四公斤級;高三參加國際賽事,世界青年暨青少年女子拳擊錦標賽,則打五十一公斤量級,這場比賽她拿到金牌,是臺灣拳擊史上第一面青年組世界級獎牌。

築夢進軍奧運

隨著林郁婷身高體型及拳擊技術的成長,曾自強的奧運夢也從心底浮了上來。

林郁婷剛開始打拳時,奧運並沒有女子拳擊的項目,直到二○一二年倫敦奧運會,才將女子拳擊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分五十一公斤、六十公斤、七十五公斤三個量級。讓學生時代曾經入選國手並打過奧運資格賽的曾自強,心中再度燃起一戰奧運的雄心,期待自己能帶出一個奧運金牌得主。

曾自強是臺北士林人,國中就讀有拳擊隊的百齡國中,國一開始接觸拳擊。就讀臺北體育學院期間,二○○三年取得國手資格,得以參加二○○四年雅典奧運資格賽,但第一輪比賽就失利受傷,雖然他很想再拚一個多月後的下一場資格賽,但國家隊教練評估他來不及恢復,改派其他選手出賽,加上父母對他打拳受傷的擔憂,以及臺灣在國際拳擊賽始終未見佳績等因素,曾自強改以教練角色為他熱愛的拳擊奉獻心力。

過去打拳及帶隊的經歷讓他認識中國隊的教練,林郁婷國三畢業前,曾自強募款帶她跟她的陪練員到北京體育大學參訪。那時曾自強在文化大學就讀博士班,他跟博士班老師提到要帶學生去北京認識那邊的拳擊教練及選手,他拿出林郁婷的照片表示:「這個女孩有機會站上國際舞臺。」但老師看著照片中小小一隻的林郁婷,難以相信。

這一趟曾自強主要目的是讓林郁婷認識中國隊正在備戰二○一二倫敦奧運的拳擊國手任燦燦,她拿過二○○八年、二○一○年、二○一二年三屆世界拳擊錦標賽冠軍,也是二○一○年廣州亞運會女子拳擊五十一公斤級金牌得主。任燦燦後來在倫敦奧運拿下銀牌,二○一六年里約奧運則拿銅牌。

曾自強透過熟識的中國隊教練,讓林郁婷與任燦燦相見,看看世界冠軍是什麼樣子,並拜託任燦燦「帶小妹妹玩一下」。那段日子,兩個小女生吃、住、訓練都在一起。他告訴林郁婷:「物以類聚,好好跟人家學習。」希望藉此讓林郁婷了解,如果要打奧運,應該怎麼準備。

曾自強還帶林郁婷參觀二○○八年北京奧運比賽場館之一――「鳥巢」國家體育場,激勵她在拳擊路上奮勇前行,以站上奧運擂臺為目標。

這一趟北京行,打開了林郁婷的視野,曾自強的激勵也在她心中埋下「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種子。從此,師徒同心,朝遠大的目標前進。在築夢及逐夢過程中,林郁婷經歷拳擊之路的跌宕起伏,但無論遭遇再多再大的困難,她都沒有放棄,為夢想堅持努力,最終在巴黎奧運達到顛峰、站上最高處。

「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是林郁婷一路走來最深的體會,也是她化為行動的座右銘。

⏩⏩閱讀更多 天下文化出版 林郁婷, 邱淑宜《夢想比痛還重: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之詞?!為什麼會詞性大變?
圖/麥田出版
書名:《這些詞,原來不是貶義詞》

內容簡介:什麼,這些詞原先沒有貶義,甚至還帶有讚美的意思!

盤點108條詞義大反轉、與原意大相逕庭的中文詞彙。這些詞,最早起源自什麼典故?為什麼它們會「詞性大變」?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中文詞性(詞義)變化是個非常有趣的題目,許多我們平日常用且習以為常的貶義詞,原來它們最早並沒有貶義,甚至還曾是褒義詞!作者盤點了108個有趣的中文詞彙,詳述它們從褒義詞或中性詞轉為貶義詞的演變過程,彷彿是一部漢字演化的歷史紀錄片。原來,語言文字是活的,會隨著文明發展而不斷演化。學會這些,又多了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國學常識。

▌什麼,這些帶有貶義的詞,原來最早是讚美的詞!

「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文采斑斕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之詞

「心懷叵測」的「叵測」原來是形容學問深不可測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採花」原來是比喻美好的愛情

「嘍囉」原來是讚美人精明能幹

▌原來,這些日常用語的古今用法大不同

「兇器」原來指喪葬器具

「喬裝」原來是踩高蹺的表演

「狗拿耗子」原來不是多管閒事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豬頭」原來是祭祀的敬供

「贗品」竟然跟家鵝有關

還有更多更多……

作者介紹:許暉 ,1969年出生,作家。主要著作:《“六十年代”氣質》(2001);《中國歷史的後門》(2004);《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一、二、三、四、五輯)》(2011、2012、2014、2016)等。

搶先試閱:〈「附庸風雅」原來是對詩文的讚譽〉

今天所使用的「附庸風雅」這個成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用來貶低那些沒有文化卻硬要裝出一副有文化的樣子的人。

「附庸風雅」是動賓結構,「附庸」是動詞,追隨之意,「風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風雅」卻是兩回事,而且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不存在追隨的關係。

「附庸」本指依附於諸侯國的小國。《禮記.王制》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周天子之下共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公和侯是方圓百里,伯方圓七十里,子和男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於諸侯國,稱作「附庸」。

為什麼叫「附庸」呢?鄭玄注解說:「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庸,城也。謂小國之城,不能自通,以其國事附於大國,故曰附庸。此不能五十里,故為小國之城。」也就是說,「庸」通「墉」,本義是城牆,代指小城。「不合」指不能跟諸侯一起集合朝會天子,不滿五十里的封地,國事都要依附於封地更大的諸侯國,也沒有資格參加周天子的朝會。

由此可知,「附庸」是一個名詞。

那麼「風雅」又為什麼泛指文化呢?說起來很簡單,「風」和「雅」就是《詩經》中的「風」、「雅」。「風」是各諸侯國的民歌,稱作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內的音樂,被尊崇為正聲,共一百零五篇;此外還有「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共四十篇。「風雅頌」或者「風雅」就用來代指《詩經》,「風雅」因此也用來泛指詩文之事和文化。

「附庸」和「風雅」連用,可以查到的最早文獻,乃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史學家姚之駰所著《元明事類鈔》,該書卷十六有「附庸風雅」一條:「陳仲醇通明俊邁,短章小詞皆有風致,亦可裝點山林,附庸風雅。」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裝點山林,附庸風雅」一語本為文壇領袖錢謙益誇讚陳繼儒之詞,意為陳繼儒的「短章小詞」可以歸入「風雅」一類,很明顯是褒義詞,而且把「附庸」從「依附於大國之小城」的名詞變成了動詞,意思是依附於,可謂活學活用。

不過,陳繼儒曾在小昆山隱居,有隱士之名,卻又周旋於高官顯貴之間,為時人所詬病,錢謙益的八字評語未始不含有微譏之意:「裝點山林」隱隱譏其隱居山林,「附庸風雅」隱隱譏其周旋權貴。因此,乾隆年間戲曲家蔣士銓所作傳奇《臨川夢》有〈隱奸〉一齣,描寫陳繼儒上場的開場詩就化用並擴充了錢謙益的評語:「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終南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充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衙。」從此之後,「附庸風雅」方才成為貶義詞。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許暉《這些詞,原來不是貶義詞》

 
英語如何成為全球最強勢的語言,又是否因AI而式微?
圖/貓頭鷹出版
書名:《英語為何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國際語言學權威克里斯托解析英語如何成為全球最強勢的語言,又是否會因AI崛起而式微?》

內容簡介:全球語言學權威、《劍橋英語百科全書》主筆克里斯托,告訴你英語如何能在短短50年間成為全球最強勢的語言。「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這個說法無所不在,而且太過理所當然,我們很少會去思索這個現象的成因。我們可以在國際新聞中聽到各國領袖都說英語,在世界各國隨處可見英語標誌和廣告,旅館或餐廳都通英語,也會提供一份英文菜單。

 但是,把英語當作母語的國家並非全球最多,世界上甚至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完全不使用英語。那麼說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世界通用語言如何形成?

 世界通用語言的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首先,有許多國家將此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並在政府及教育體系中當成溝通媒介。其次,該語言在許多國家的外語教學中擁有優先順序。

 此外傳播與運輸科技的進步,讓國際學術和商業團體對世界通用語言的需求更為迫切。多國人士共同參與的複雜交流,唯有使用共同語言才能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直接的溝通需求也促成了世界通用語言成長的環境。

為什麼是英語,而不是其他語言?

 一種語言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和文法特性與文化偉大程度完全無關,而是由該語言使用者的政治力量來決定,再由靠經濟強國的力量維持並擴展。二十世界初期,經濟的發展以全球性的規模運作、例如國際行銷及廣告的劇增、學術及高等教育升級的國際研究環境,幾乎是單方面透過新美國經濟強權促進並維持的。

 此外,英語系國家對外國政府的語言教學政策提供最多財務、媒體及高等教育機構方面的資源,使非英語使用者在工作與國際交流中漸居劣勢。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則自然而然在世界上取得有力的地位。

英語未來能維持現在這種地位嗎?

  英語在全球的擴散,以及對其他語言的影響,這兩者的關聯,在近年引起激烈的爭論。作者也提出英語在全球普及所造成的在地語言和文化問題,例如弱勢語言被淘汰,導致特殊的民族文化整個消失,或各族群母語遭受外來語破壞,導致年輕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低落等。最後就全球的現況,探討語言發展的未來,提出種種可能與展望,例如抗拒英語的潮流、英語分裂的可能、新英語的產生等。

 AI在今日戲劇化的進展,令完全不懂彼此語言的人可能用母語直接彼此交流,是否會降低世界通用語言的的需求,導致未來人們完全不需要學習世界通用語言?這將是當下的我們亟欲獲得解答的問題。

作者介紹:克里斯托 ,克里斯托是當代著名的英國語言學家,他在語言學領域的豐富研究和出版物,以及他在語言教學和推廣方面的努力,使他成為全球最受尊敬的語言學家之一。他曾撰寫、合著和編輯了超過120本書籍,涵蓋語音學、語法、語義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教學等領域。其中,他為劍橋大學出版社撰寫的《劍橋語言百科全書》和《劍橋英語語言百科全書》被視為權威之作。 

 克里斯托於1995年被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以表彰他對英語研究和教學的貢獻。2000年,他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此外,他於2019年獲得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頒發的 ELTons 傑出成就獎,表彰他在英語教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同時,英國特許語言學家協會(CIOL)設立了以他命名的「克里斯托獎」(Crystal Award),每年頒發給在語言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相關著作:《英語如何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全球應用語言學權威克里斯托,解析英語的崛起、自滿與危機》《英語憑什麼!英語如何主宰我們的世界》

搶先試閱:〈為什麼我們需要世界通用語言?〉

數千年來,翻譯在人類的互動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雖然不常被認可),當君主或大使在國際場合上相遇,永遠需要有通譯者在場,但這個方式總有些限制。一個社會所使用的語言愈複雜,愈不需要依賴個人為不同族群翻譯。在只使用兩三種語言來溝通的社會,會說雙語或三語是一個可能的解決之道,孩童可以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學習到不只一種語言;如果是像東南亞及多數非州國家等以多種語言溝通的社會,這種自然學習語言的方式卻不適用。

這個問題以往都是選出一種語言來當作「混合語」(lingua franca)或「共同語言」,有時,當不同的社會間開始有貿易往來,會採用由各自語言抽取、簡化而來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洋涇濱語」。許多洋涇濱語現今仍存在於前歐洲殖民國家,被當作共同語言,西非洋涇濱英語(West African Pidgin English)就在西非沿岸數個種族團體間廣為使用。有時,土語也會成為共同語言,通常是該地區最強勢部族的語言,像華人使用的漢語就是如此,然後其他種族再來學習此共同語言,依其學習的成效而達某種程度的雙語能力。然而,最常見的情況是受外國政治、經濟、宗教力量的影響,而接受某種外來語言,例如英語或是法語。

使用共同語言的地理區域,完全受政治因素左右。許多共同語言只在很小範圍的區域內使用,可能是一個國家中幾個部族之間,或是像西非這樣串連少數幾個國家的貿易人口。相較之下,雖然在被羅馬帝國統治的領土上,只有極少數的一般人說拉丁文,至少在政府層面,拉丁文仍是整個羅馬帝國境內的共同語言。斯華西里語(Swahili)、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印地語、葡萄牙語和其他數種語言,在世界上特定地區發展出其擔任共同語言的重要國際職份。

對於我們或許需要「世界共同語言」的期待,是到了二十世紀才出現的,五○年代以後尤其明顯。政治溝通方面最重要的國際論壇― 聯合國,也是一九四五年才成立的。從那時起,許多國際機構相繼成立,例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一九四五年成立)、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一九四六年成立)、世界保健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一九四八年成立),以及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一九五七年成立)。在這之前,從來沒有這麼多國家會在某個會議場合同時出席,以聯合國為例,其會員國就超過一百九十個國家。以較狹隘的層次來看,像大英國協(Commonwealth)和歐盟(European Union)這類多國區域性或政治性結盟,也開始出現。為了方便在這種場合溝通,採用一種語言為共同語言的壓力是相當大的,而且多方翻譯設備也是極昂貴又不可行的變通方式。

通常在國際組織活動中,只有少數幾種語言被指定為官方語言,聯合國就採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和華語這五種語言為官方語言。現在大家普遍認為,避免因使用多種語言所需的翻譯和書記工作,減少國際組織中使用的語言種類是合乎情理的。國際組織有一半的預算被翻譯成本耗盡,縮編翻譯預算可不是件簡單的事。顯然地,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自己的語言被降低國際地位,選擇何種語言一向是在安排會議時所面臨最敏感的議題之一。最理想的情況是主辦會議者不需要決定要用哪種語言,而是參加國際會議的成員自動使用某種語言溝通,因為那是與會者因各自不同的理由都曾學習過的語言。這個情況似乎因英語能力的普遍提升,漸漸在世界各地的會議中實現了。

國際學術團體和商業團體對世界通用語言的需求尤為殷切,採用共同語言的情況在演講廳、會議室及每天在世界各地上演的數千次人際接觸最為顯著。現在,瑞典、義大利及印度物理學家在網際網路上的對話(見第四章),唯有使用共同語言才可行;日本會社社長打算與德國人及沙烏地阿拉伯人在新加坡的飯店中會晤,商談一筆多國交易也是有可為的,只要插上三方翻譯支援系統就沒問題了,但是那比三方選擇性地使用同一種語言溝通來得複雜許多。

由這些例子可知,國際接觸的機會暴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領域發展的結果。如果沒有新傳播科技,那些物理學家根本不能很方便地彼此溝通;如果沒有航空運輸科技,那些企業界人士也無法輕易地聚在新加坡會商。比起其他領域的發展,傳播科技和航空運輸設施的普及,在二十世紀提供了世界通用語言成長的環境需求。

不管是形體上或是在電子形式上,世人會變得更具機動性。由航空公司逐年增加的統計數字顯示,在世界各地來去的動機與財力也與日俱增;傳真機、數據機和個人電腦銷售量的增加,更說明了將想法訴諸文字和影像以電子形式來傳送的溝通方式,可能還比形體上的交通運輸更多。運用電子郵件,我們可以複製一則訊息,同時發送到全世界一百個不同的地點。我可以在北威爾斯小鎮的家中,寄送一則訊息給住在華盛頓的朋友,那跟寄送同一則訊息給住在幾條街外的朋友一樣容易。事實上,也許還更簡單呢!這就是最近大家常提到「地球村」的原因。

若部分國家間可以直接對話,這個趨勢可能會逐漸就序、成形。五○年代以後的發展之所以這麼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世界共同語言或多或少影響了全世界每一個國家,而且有許多國家親身參與其中。即使傳真、電子郵件及網際網路設備沒有那麼普及,現今沒有一個國家不使用電話、收音機、電視及空中運輸的。

最近的發展和規模很值得我們重視。聯合國在一九四五年成立時,只有五十一個創始會員國,到了一九五六年已經增加到八十個會員國;始於一九五六年的獨立運動,導致了往後十年間新國家的大量建立,這個情形一直持續進行到九○年代前蘇聯政權的瓦解。二○○二年,聯合國居然有超過一百九十個會員國,足足有五十年前的四倍之多,再加上世界各地不斷增加的區域性民族主義運動,這個數字也許還有成長空間。

語言急遽變化的情形,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這種先例。不曾有哪個朝代像現在這樣:國家間需要彼此對談,人民也冀望四處遊覽;也不曾有過這種對傳統翻譯口譯資源的考驗;更不曾出現對推廣雙語如此殷切的需求,以解除少數專業人士的重擔;尤其不曾對世界通用語言有如此急迫的需要。

⏩⏩閱讀更多 貓頭鷹出版 克里斯托《英語為何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國際語言學權威克里斯托解析英語如何成為全球最強勢的語言,又是否會因AI崛起而式微?》

 
勞工可以請公假的情況有哪些?
根據《勞動基準法》及其授權訂定的《勞工請假規則》以及其他相關法令規定,勞工可請的公假種類繁多,包括有哪些呢?如職業災害相關公假(公傷病假),勞工因職業災害而致殘廢、傷害或疾病者,其治療、休養期間,雇主應給予公傷病假,工資照給,且不得扣發全勤獎金。

當老闆請你”Keep me in the picture”可不是邀你和他一起照相!
Eric的國外老闆很關心最近公司進行的專案。他對Eric說:“Please keep me in the picture. I need to know how the project is going.”到底是什麼picture,千要不要以為老闆要和你一起拍照之類的。” Keep someone in the picture” 是指「讓人了解具體情況和事態的來龍去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