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09 第139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誰能領導亞洲?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
中美競逐下,東南亞國家疫情後債務風險是否更加惡化?

新書鮮讀
誰能領導亞洲?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圖/臺灣商務
書名:《中國的亞洲主義: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內容簡介:「亞洲主義」──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起點!排外與猜忌、族群的分裂與統合、擴張與合作的矛盾交錯,交織成近代中國對亞洲的想像與實踐。今日的中國與亞洲,從未真正走出「亞洲主義」的影響。

誰能領導亞洲?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

當「國恥未雪,民生多艱」成為民族主義的核心語彙,一個「強國夢」將如何改寫亞洲的命運?又將為世界帶來何種未來?

  ◎從「亞洲盟友」到「亞洲老大哥」──中國為何堅信自己該領導亞洲?

  當帝國崩潰、列強環伺,面對百年屈辱與國土喪失,中國知識分子在廢墟中尋求出路。他們從日本「脫亞入歐」後孕育出的「亞洲主義」中,看見東亞團結的可能,也嗅到了強權政治的野心,更將之作為亞洲對抗西方秩序的起點。隨著論述的引介與轉化,中國逐步從尊奉日本為亞洲盟主,轉向強調自身在區域中的主導角色,構築起一條從「尊日」到「打倒西方帝國主義」的思想脈絡。

  ◎「國恥未雪,民生多艱」不只是歷史──更是今日中國的語言

  從引介日本論述到建構本土思想,中國知識界將儒家倫理、種族觀與現代民族主義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洲主義觀點。這套論述不僅回應當時的國際壓力,也反映了中國對區域角色的重新定位。從「東亞共榮」到「中國夢」,亞洲主義不再只是對抗西方的口號,而是融入中國思考主權、地緣政治與發展戰略的核心框架之中。

  ◎今日的一帶一路,昨日的亞洲主義

  「亞洲主義」雖曾沉寂於歷史,但其核心理念已悄然重返當代中國的外交語言。從倡議「命運共同體」到強調協助發展中國家,中國正以新的語彙延續過去的思想脈絡。若要理解今日中國的區域構想與全球戰略,追溯這段思想的歷史源流將是關鍵一步。

作者介紹:史峻 ,史峻博士的研究聚焦於中日思想關係與翻譯史,目前任澳洲墨爾本大學翻譯研究學系副教授。代表著作為《中國的亞洲主義》,主編之專書為《佔領的譯文:日本侵略中國,1931–1945年》(Translating the Occupation,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1年)。二○一○年於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並於二○一四年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獲得博士學位。

搶先試閱:〈同文同種〉

從十九世紀到廿世紀,除了帝國霸權宰制,基於生理差異所區分的人種優劣高下, 也被強加於世界大部分地區。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認同以歐洲為中心之新學的主導權,透過翻譯引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個人思想之餘,也譯介人種學說。人種之分進入中國人的認知,對亞洲與歐洲、民族與帝國二元對立的概念產生深遠影響。艾提安.巴利巴爾(Étienne Balibar)指出「人種與民族的論述從來只有一線之隔」,在中國尤其如此。

人種(race)是亞洲主義建構的重要因素。人種化(racialization)雖誕生於歐美現代化過程,但隨著帝國主義浪潮席捲全世界,與國族(nation)、民族(ethnicity)、文化、文明論述緊密交織。2 全球帝國主義促成且加速人種概念傳播,並如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六十年前即指出的,幾乎全面使階級依人種劃分。在東亞的想像裡,這個概念被當作對帝國主義的抵抗。十九世紀末中國關於人種學說的著述突然備增,部分是因為意識到西方白人的聯合進犯,部分則是因為一群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發現日本人的論述把滿族與漢族定位為不同人種。兩族有別的科學主張使革命派為之振奮,革命派欣然接受人種學說,並發現這些學說可以輕易調整至迎合他們的需求。利用權威話語可將敵人定義為人種的他者,這為中國知識分子採納人種學說帶來動力,但這些學說被採納的過程實則更複雜,是我們理解人種與廿世紀早期亞洲主義如何相關的重要關鍵。

許紀霖在闡述現代中國思想如何吸收文明論述的一篇文章當中解釋,古代的「夷夏之辨」使中國人能夠全心採納西方的人種典範。所謂夷夏之辨,將不接受古典中國文化者與接受者區分為「夷」和「夏」。許紀霖指出這種天下主義觀念不僅能吸收傳入的典範,且也使新典範能夠輕鬆與古典觀念結合,使廣大中國文人能夠接受武斷絕對的人種典範,並且填補夷夏相對之分留下的論述空間。3 從下述可見,廿世紀初的人種著述沿用夷夏之辨的語彙,將作者認定以外的種族歸類為「夷」,並將天下主義的同心圓架構用於區分黃種(yellow race)的等級。中國知識分子採納帝國主義的種族分化階級制, 進一步認識了殖民現代性,並獲得新的觀念武器。

本章我將指出,人種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易於配合論者的意向塑造成區分他者的工具。人種的概念一如亞洲的概念,被當作一種思想工具,用於號召受壓迫的民族團結對抗帝國主義西方勢力,因此是廿世紀初亞洲主義的重要元素。此一以人種為基礎的亞洲主義在十九、廿世紀之交備受矚目,日後在眾多亞洲主義者的論述中雖仍是重要特徵, 但本章主要分析廿世紀初始十年在中國革命派著述逐漸顯露的「同種」團結論,以及他們的想法如何從寄望日本支持,轉變為相信亞洲受壓迫意識正在崛起。我首先回顧早期中國的種族著述,指出種族概念是如何與對種族戰爭的想法─與白種(white race)

和黃種(yellow race)的衝突緊密相連。隨著「黃禍」論傳入東亞,不只該概念受到採納,對種族的自豪也隨之建立。中國知識分子在人種的概念下,面對內有滿人持續壓迫、外有歐洲人進犯的歷史現實,極力界定「自我」和「他者」。這使得人種觀念產生極大轉變,顯見這些知識分子所關注的並不是對人種進行準確、靜態的分類。相反地, 他們把區分人種當作工具,用以協助反抗霸權。我發現,內有亞洲帝國主義、外有歐洲帝國主義所造成的複雜局面,可說占據廿紀初中國革命派的人種論述,促使他們多次重組對人種的分類,終至建構出一種新型態的亞洲主義,脫離「同種」團結論,走向建立於共同受害意識之上的亞洲團結。

十九世紀末中國的人種論述

中國的人種論述可上溯至古代,但十九世紀末,西方區分種族階層的觀念在中國出現,伴隨的科學研究也使相關論述獲得一種深受信服的、足以建構新世界的合理性。現代的人種概念主要以膚色及其他生理特徵來區分人類,這個分類系統最初並非透過日本傳入中國。對此一西方概念的討論,事實上首見於晚清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 一八三九|一九二八)出版於一八九二年的《格致匯編》。其中〈人分五類說〉這篇翻譯文章,以生理人類學角度描述黃、白、紅、棕、黑這五個人種,所根據的全是生理特徵。不過,這篇早期的文章並未像往後幾年出現的論述那般廣獲採信。

一八九五年,緊繼甲午戰爭之後,嚴復發表在《直報》的四篇文章,改變眾多同胞的世界觀。「白人」和「黃人」等語雖然早有人使用,前段所述的西方人種論也在三年前就譯介進入中國,但經由嚴復這幾篇文章,人種之說才首次在中國普及開來。他的文章描述黃、白、棕、黑四個人種,並且不同於過往對種族的理解,是將人種置於演化競爭這個至關重要的脈絡中定義。往後數十年間,演化競爭論一直與人種論述密切相關。梁啟超在其創辦的《新史學》中順此脈絡,稱歷史無非「敘人種之發達與其競爭而已」。他將人種分為有歷史的和無歷史的。由於在梁啟超看來僅黃種人和白種人有歷史,繼而發展出未來求存所必要的水平,所以未來戰爭勢必發生於此二人種之間。

人種與種族戰爭

本於人種的世界觀並不是早期亞洲團結的唯一基礎,早期的亞洲團結更像是眼見西方勢力以武力攻勢強行打開市場,而群起產生的反帝國主義反應,但對世界人種的想像很早就進入亞洲主義論述,並成為核心要素之一。將西方帝國主義看作「白人」聯合進攻「黃人」是無可否認實際存在的思維,尤其不論是在東亞和世界各地,壓迫者本身也奉行這樣的人種之分。很難判定種族政治確切在何時進入思想論述,但吉洪諾夫(作者按:吉洪諾夫移民韓國後更名為「朴露子」)主張「最早在中日關係用上人種分類的一例」是曾根徹虎(一八四三|一九一○)於一八八一年對何如璋講的話,他說服何氏接

受興亞會的亞洲主義理念,為他此後在中國的活動爭取到重要菁英支持。馮客指出,中國知識分子的主流論述在一八九五年前後轉向相信可能發生種族戰爭,自此「眾多革命派逐漸接受世界秩序受白種人主宰,黃種人必須反抗圖存的觀點。」嚴復除了是把關於人種的科學論述介紹進中國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假設黃種人可能滅亡的人。

人種戰爭這個主題反覆出現在中國人的著述中。對此戰爭的恐懼延續於大半個廿世紀。二戰期間,汪精衛利用這種恐懼為泛亞洲聯盟找到理由,並把這些想法與孫中山的立論連結起來。在他為孫氏彙編於一九四一年的英語文集所寫的後記裡,汪精衛說:「此為泛亞洲主義之起源。如前所述,美國、澳洲與今之非洲,原有的三個人種相繼滅亡,亞洲黃種的命運危在旦夕。」對人種戰爭和種族滅絕的恐懼,在東亞知識分子之間雖然影響顯著且深長,但這個概念根源於帝國歐洲。

其源頭可說與「黃禍」觀密切相關,西方人憂懼亞洲游牧部落大舉入侵,以軍事或經濟力量控制西方。這種恐懼被用作對世界各地施行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政策的理由。

西方人借基督福音和自由市場之名,團結聯合對歐洲以東的一切施行宰制。史上著名首創「黃禍」一詞的德皇威廉二世,出兵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前,想必很清楚自己話中的諷刺意味:

各位即將與狡猾、勇敢、武裝精良、冷酷無情的敵人交戰。臨陣時要記住:不留俘虜,不放過任何一人。你們運用武器的方式, 要讓未來千年的每個中國人打消睥睨德國人的念頭……(一九○○年七月廿七日)

各位將執行的是一項嚴肅而艱鉅的任務,無人知曉會如何收場。不無可能會是西方與東方大戰的開端。西方全體正在團結起來。為了共同的目標,就連長久以來互相對立、互為死敵的國家也加入了。

(一九○○年八月二日)

德國對東亞的帝國主義戰略,在德皇威廉二世口中被表述為西方與東方、白種與黃種的大戰。在此之前幾年,他安排畫家赫曼.克納克福斯(Hermann Knackfuß)畫下著名的〈黃禍圖〉,畫中佛陀乘火龍接近基督教歐洲。呼籲西方團結以抗「黃禍」的這種說法在日本與中國皆引起注意,兩地對於此種論述至今仍記憶猶新。

⏩⏩閱讀更多 臺灣商務出版 史峻《中國的亞洲主義: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
圖/大家出版
書名:《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百歲傳奇女總編暢談活著不道歉,走時盡興如願》

內容簡介:人不必然要用一聲嗚咽替一本關於老年的書收尾,但也不可能用轟天一響來結束。沒有訓誨要學,沒有事可供發現,沒有解答要提供。我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只剩一些隨機的念頭。

◇◇◇◇◇

二十世紀的傳奇編輯 在八十九歲回望一生的告白

  ___________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國編輯……所有認識她及讀過她回憶錄的人,都會欽佩她,因為她誠實、樸素而優雅的風格,她從不偽飾的個性,以及她在面對生活不斷縮小的可能性時所抱持的堅忍態度。她是變老的典範,雖然變老並非我們自願。我很幸運在我的生活中遇見她。」──瑪格麗特•愛特伍

  ___________

  黛安娜•阿西爾是二十世紀最具識人慧眼的編輯之一,她讀過、修過、對話過的作家,從凱魯亞克到愛特伍,從珍•瑞絲到奈波爾,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英語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所有聲音。但在大部分時間裡,她都極為低調,直到八十九歲那年推出《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這本晚年之書,不僅讀者、作家與評論界為之傾倒,本人也意外成為文壇焦點。

  她以清明而犀利的筆調回首過去,包括生命中重要的親密關係、懷孕與流產的身體記憶、以七十高齡照護九旬老母的感悟,還有年老帶來的失落與意外的獲得,並思索如何在生命最後一段路上保持希望、喜樂與活力。放到今日來看,她的率直、真誠仍讓人讚嘆,那是一種不再自我批判,也不再需要道歉及解釋的狀態,融合了睿智與通透,讀來令人寬慰──時間(或老去)終究也會帶來可貴的禮物:不再需要證明什麼,只是與安靜真實的自己同在。

  其中,她對於性的書寫尤為令人驚豔。不閃躲、不矯飾,正面回應性慾的轉變、性在關係中的意義,乃至晚年仍殘存的情慾渴望與失落。她指出,女性的生理結構使性對女人的影響更深,並從自身經驗出發,探討性慾淡去時,愛與親密如何重新被定義。這些段落既不煽情,也不賣弄「勇敢」,而是以冷靜清晰的語言,讓許多難以深思或難以言說的老年經驗,得以被看見與理解。

  阿西爾無意教人怎麼「成功老去」或「優雅老去」,她所描述的境遇有時並不容易面對,甚至狼狽,然而她的反思總是清明,讓讀者也跟著豁然開朗。那是一種經歷過人生高潮與低谷之後,才能練就的洞察力,包括自我寬恕的能力。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老年的回憶錄,更是關於如何活在當下。在社會集體焦慮「變老」的此刻,作者的聲音顯得特別珍貴。

  ◤黛安娜•阿西爾談老年◢

  ◆ 性愛衰退有個重要的面向,就是其他事情變得更加有趣。

  ◆ 要成為那種覺得沒有孩子就會死的女人真的很難。我從來沒有那種感覺。

  ◆ 雖然開車到處閒晃幾乎算不上什麼「活動」,但對那些行動能力有限的人來說,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樂趣的來源。

  ◆ 對年紀很大的人來說,我不確定挖掘過往的愧疚是個有益的活動,因為也沒辦法對它們多做什麼。

  ◆ 一個人在活躍的年紀,對邪惡擁有痛苦的敏感度可能是有用途的,……但是人到老年時,主要關注的一定是如何讓自己以最少的不適和最不麻煩別人的方式度過時光,對邪惡擁有痛苦的敏感度只會是負擔。

  ◆ 就我看來,任何回顧八十九年人生的人,看到的應該會是斑斑懊悔的景致。……但它們卻從我的視線中消失不見。懊悔?我對自己說。什麼懊悔?

作者介紹:黛安娜•阿西爾 ,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編輯之一」,並於二○○九年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二○一九年過世,享嵩壽一百零一歲。阿西爾於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教育,畢業後即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她替BBC工作,之後協助安德烈•多伊奇成立與他同名的出版公司,並擔任總編輯,直至七十五歲退休。她旗下的作者包括V•S•奈波爾、傑克•凱魯亞克、珍•瑞絲、西蒙•波娃、索因卡、菲利普•羅斯、約翰•厄普代克、瑪格麗特•愛特伍等,在二十世紀的英國出版圈,其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她的回憶錄《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榮獲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以及柯斯塔文學大獎(傳記類),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

搶先試閱:〈任何回顧八十九年人生的人〉

就我看來,任何回顧八十九年人生的人,看到的應該會是斑斑懊悔的景致。說到底,人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偷懶、疏忽、缺漏、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無數層面,更不要說由其他人和更好的人所訂下的標準。所有這些必定(實際上也確實)衍生出大量令人懊悔的事件,卻從我的視線中消失不見。懊悔?我對自己說。什麼懊悔?懊悔之所以隱而不見,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常識壓倒了想像力:懊悔是無用的,所以忘掉它們吧。可是它確實暗示了,如果我一直福星高照到超乎預期,最後會變得沾沾自喜。這個想法很不討喜,我想我應該深究一下。

之於懊悔的缺席,最讓我意外的是「沒有後代」這一點,因為我知道曾有一段短暫的時間我滿心想要孩子,然後失去了。我原本以為這樣的失去會重重壓在女性的心頭上,但我不曾發生過這種情況。原因似乎是,儘管發生那起事件,我的母性少到出奇,我想這種缺陷是天生的。

還是孩子時,我就不只是對人偶娃娃無動於衷而已,我蔑視它們。我人生第一個玩具是一隻白兔玩偶,最後從我的小床被悄悄拿走,因為變得好髒。後來我喜歡上一隻大象玩偶,但孩子造型的玩偶─我不曾喜歡過。我還記得十九歲時曾跟一個月大的嬰兒獨處幾分鐘,我傾身從上方細細端詳,想感覺被觸動,然後結論是這個不吸引人的小生物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寧可抱隻小狗。這個反應讓我擔心,但不是太擔心,因為我立刻跟自己說,等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會愛他的。運作方式顯然就是那樣,因為看看女性是如何無可避免地愛著自己的孩子─母性一定會跟著生產來到。我繼續用那種方式安慰自己,尤其在保羅開心地聊起我們以後會有的孩子時,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替孩子們挑選名字等等的。如果讓我選擇,這是我永遠不會玩的遊戲,雖然我當時佯裝有興趣。我二十幾歲跟三十幾歲時,從來不曾希望有孩子,對其他人的孩子頂多只有模糊的善意。其他女人對嬰兒產生嚮往時,我保持沉默,隱藏自己的感受;至於學步兒,我還不至於去怪他們怎麼這個樣子,但我確實覺得除了短暫相處之外,待在他們身邊很無趣。

儘管如此,要是真有了孩子,我會愛他,我這麼想可能沒錯。這一點在我四十三歲時鮮明起來,當時身體接管了我的腦袋,催促我懷孕生子。這種狀況以前發生過,當時我毫不遲疑地加以終止,後續也不覺得不開心,但這一回,深深埋藏在我內在的什麼甦醒過來,決定要說:「要是你現在不生孩子,就永遠都不會有了,所以我打算給你一個,不管你喜不喜歡。」只有在我理解到發生什麼事之後,我才想到,我對避孕措施那麼粗心大意,肯定在某個無意識的層次裡是蓄意如此,即便這樣,我還是認定自己很沮喪,理所當然該安排終止。但是當我發現自己藉口一個接一個,就是為了不去採取必要的終結步驟時,我領悟到的真相是:我根本不打算採取行動;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好快樂。這種快樂徹底到驚人,以至於現在回想當時,我依然滿懷感激:要不是因為品嘗過這種滋味,我的人生會變得更貧乏,而從那份經驗萌生出來的任何孩子只會被愛。

但孩子並未萌生,或者說有,但早在懷胎四個月時就流產了。懷孕的那幾個月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那段期間我覺得自己健康無比。那次流產險些奪走我的性命。我及時被送進醫院。我知道自己與死亡擦身而過,因為雖然到了那時,意識已經縮小到擔架的範圍之內,我躺在上頭、泡在血泊中,卻依然可以聽到朝擔架俯身的人們的說話聲。他們只是派某人去拿更多血袋來繼續輸血,有個男人說:「打電話給他們,要他們叫他趕快用跑的,」然後對其他人說:「她很接近衰竭狀態。」我不只聽得見,也聽得懂。我甚至在想:「那是什麼該死的愚蠢委婉的說法,如果不是衰竭,我還會是什麼狀態?他指的是死亡。所以我不是應該試著想點合理的臨終念頭嗎?我勉強嘗試一下,但無能為力;我最多只能做到:『噢這個嘛,死了就死了。』」

那個必須趕快跑的人動作夠快,他們推我到手術室,進行刮宮術,下一個我有意識的時刻,是幾個人的手將我的身體從擔架移到床上。一時片刻我不確定這是在術後或術前,然後我因為麻醉劑而開始嘔吐,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腹部恢復平靜:我不再流血了。彷彿來自腹部底下的完滿喜悅如大浪湧了上來,掃遍我全身:我還活著!這種感受充滿了我,其他事情都無所謂。我不曾經歷過這麼強烈的感受。

它抹除了失去孩子的悲慟。當然我後來還是覺得難過,不過是一種強度減弱、沉悶的小小難過,和懷孕的幸福感不成比例。後來我只做過一個夢,是個強度減弱、沉悶的小小夢:我從地下列車走下來,突然間車門滑動關起,我驚恐地意識到我把一個孩子留在列車上,焦慮地沿著月台奔跑──我要怎麼趕在列車之前抵達下一站,好將她找回來(在夢裡,那是個小女孩,雖然我總以為那孩子是個男孩 )?那種感受是痛苦的焦慮而不是失去。之後,生活逐漸恢復了過往的狀態,但速度並不是很慢。

這個發展無疑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事件(極度重要),卻以那種方式被削弱、幾乎被取消,感覺非常古怪。我想這整件事是化學作用:身體以這種方式回應逐漸逼近的更年期,亦即抽取更多我通常擁有很少的某樣東西,而在經過這場震撼之後又停止抽取,於是我重新回到正常狀態。我不認為,感受不到失去,就表示我會是個差勁的母親。如果沒有經歷這場震撼,孩子順利出生,我可能會跟我母親很像,是個稱職的母親──在孩子長到一定年紀以後,她對孩子的愛就勝過孩子的年幼時期(當初我母親有保母協助承受我們嬰兒時期的衝擊,所以就我們孩子看來沒什麼問題,可是對於沒保母隨行的年幼孫子,她從來無法掩飾她的些微不耐)。但是,不管我多努力嘗試,都無法因為失去證明這件事的機會而在意。現在,進入老年階段的我對嬰兒和幼童比以前更有興趣──會真的因為他們而開心,所以最近家裡有個嬰兒來到,給了我極大的樂趣,雖然我很高興除了帶著興味和欣賞之心觀察那孩子的進展,我什麼都不需要做。不過當我自問:「沒有自己的孩子或孫子,你真心不懊悔嗎?」我得到的答案是「是,真的。」正是因為我不會也無力涉入與現在偶遇的嬰兒們因密切接觸而產生的牽絆,我才能自由地理解到他們的可愛和展望。

⏩⏩閱讀更多 大家出版 黛安娜•阿西爾《問題是,我大概會活很久:百歲傳奇女總編暢談活著不道歉,走時盡興如願》

 
中美競逐下,東南亞國家疫情後債務風險是否更加惡化?
圖/好優文化
書名:《東南亞新星崛起:中美競逐下的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

內容簡介:這不只是一部邊陲崛起的精彩故事,更是理解亞洲未來重心移動的關鍵指南。在中國與東協之間,崛起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越南製造業與經濟大躍升、柬埔寨與寮國基礎建設突飛猛進、緬甸據重要戰略位置並富含天然資源——湄公河四國(CLMV)正成為區域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新焦點。本書深入分析四國的國情、產業轉型、貿易走向與制度挑戰,並揭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美日投資布局與中美競逐下的複雜動態。

  CLMV能成為東協四小龍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全球供應鏈的重構,特別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熾,一方面一帶一路拉幫結派;另一邊美國又積極重返亞洲要求各國選邊站,因此不論是跨國企業尋求「中國+1」或「去風險化」的策略,或是投資人尋求穩定投資環境使然,讓CLMV憑其低勞動力成本、豐富的自然資源,相對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雀屏中選的理想環境。其次,東協的深化整合,為CLMV提供了區域內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平臺,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再者,基礎設施逐步修繕到位,鐵路、港口次第落成,都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者以其學術底蘊與實地考察經驗,為讀者開啟了南向視野,展開了一幅對於未來投資的宏大畫卷,並展望這區域的前景,揭示在複雜地緣政治與內部政治糾葛結構下,如何邁向下一個階段的挑戰,足以成為各行各業關心東南亞未來發展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作者介紹:宋鎮照 ,現職: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東亞發展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TCLA臺灣泰國文化暨語言交流協會理事長;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政治經濟學、東南亞政經研究、東亞區域政經發展、亞太政經研究、區域經濟整合與發展策略、社會發展與變遷

搶先試閱:〈東南亞國家是否會陷入債務風險?疫情後是否更加惡化?〉

0%要送往中國,還恐將淹沒伊洛瓦底江部分區域,衝擊緬族人的家園,預計將有12,000人需搬遷,導致自2007年開工後就抗議未歇,2011年緬甸政府停工後,至今仍未有重啟計畫。

在緬甸的第三個大型投資萊比塘銅礦,其為亞洲目前最大的濕法煉銅工程,項目總投資約10.65億美元,主要投資者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屬萬寶礦產有限公司,與薩比塘、七星塘項目,皆屬中緬蒙育瓦銅礦(Monywa Copper Mine)項目。萊比塘銅礦於2012年3月正式開工後,因有共達3,200公頃的農田被徵收,當地村民基於環境保護和賠償等原因持續抗議,導致停工不斷,直到2013年10月才復工,同年7月,萊比塘銅礦項目重新簽合約,緬甸政府將分享盈利的51%,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和中國萬寶公司將分享盈利的49%,當中的2%將用於社會環境投資。

在柬埔寨部分,中國的主要投資為桑河二級水電站(Lower Se San 2 Dam),其位於柬埔寨東北部上丁省(Stung Treng)西山區境內的桑河干流上,該項目於2013年動工,2017年6月投入營運開始蓄水,此建設為柬埔寨史上最大水電項目,水壩長6.5公里,被稱為「亞洲第一長壩」,該電站總裝機容量40萬瓩,年平均發電量可達19.7億瓩。桑河二級水電站工程,是由雲南瀾滄江國際能源公司、柬埔寨皇家集團和越南電力集團三方聯合開發,分別持有51%、39%和10%的股份。建設過程,當地民眾曾因拒絕搬遷而抗議抵制,柬埔寨政府因而提出興建公路、新村等補償措施來解決爭端。6在寮國部分,寮國是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六個國家成員之一,而近年來寮國區域戰略地位之所以提升,主要因為寮國是唯一與其他GMS五國連接的國度,而且與中國向來外交關係友善。寮國無疑地是中國進入GMS的重要跳板或走廊。中國積極投入寮國基礎建設投資(高鐵、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工業區開發、經濟援助、互聯互通、人力資源培訓、水利資源建設等,雖然讓寮國依賴中國經濟不斷的提升,卻也讓寮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順勢整合到中國或中國與東協自貿區域經濟體系裡。

在2016年12月25日,中寮鐵路全線開工,計畫於2021年12月通車。它是寮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是泛亞鐵路中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一個以中方為主的投資建設、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境外鐵路項目。這個項目總投資374億人民幣(約58億美元),由中寮鐵路合資公司特許經營。其中寮國鐵路公司持有30%的股份,而中國企業擁有70%的所有權。鐵路全長418公里,其中62.7%以上為橋梁和隧道。中寮鐵路將幫助寮國實現與中國和其他東協國家間的對外合作和對外聯通戰略,並幫助寮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鐵路通車後,從磨憨到永珍原本近兩天的車程,將縮短至3個小時左右,對促進沿線各省經濟發展、人民就業具有重大意義。鐵路將來還可以與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鐵路相連,成為一條「鋼鐵絲綢之路」,促進中國與東協國家間的聯繫與發展。

然而,寮國究竟能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真正獲得什麼?上述所提及的好處,可能讓中國獲利更多。因為寮國市場小,資源豐富,這一條高鐵可能只是扮演通過的功能,而不是下來投資做生意的地方,甚至破壞了寮國環境和更多資源輸出,運輸成本將降低到以往成本的三分之一,以及更多中國商品的入侵,同時以寮國人力資源和勞工技術水準,將無法為此高鐵提供更多的專業就業機會,到時仍將控制於中國人手上來經營管理,甚至若是30%建造經費是由寮國負擔,那麼將近18億美元的負擔,將近占寮國GDP的一成,目前IMF將寮國列為發生債務危機風險高的國家,因為債務已經接近GDP的65%。此外,寮國因為無法償還投資發電相關設施投資的貸款經費,電網可能交給中國管理,若中國掌握電網,勢必讓寮國陷於經濟依賴的危機。

最後,在菲律賓部分,對於中國近年來積極在菲律賓的基礎建設,甚至博奕投資,也相當快速。特別是在博奕業和營造業的投資發展,從中國引入很多中國人來非法從事博奕經營,和大量中國勞工投入營建的工作,當地人似乎沒有感到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好像一帶一路的拓展是為中國在海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利益,這讓菲國當局和社會不滿。同時,也浮現出一些經濟命脈遭中國所把持,可能連主權與內政恐受到侵害隱憂。特別是近來菲國國會議員質詢國家電力持股40%的中國,是否也有辦法掌握菲國的電力開關,甚至能夠將菲國電力進行遠端關閉的能力。尤

其菲國和中國在南海區域的主權衝突,將電力網路系統交給利益有衝突的中國國家電網公司來承建,明顯地對國家安全是一項威脅。

⏩⏩閱讀更多 好優文化出版 宋鎮照《東南亞新星崛起:中美競逐下的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

 
咳嗽超過4週別再拖!醫師:可能不只是感冒沒好
咳嗽超過4週就該警覺,或許不只是單純的「感冒還沒好」,咳嗽超過8週更要考慮潛在問題。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藥物副作用甚至肺纖維化、肺癌或心臟衰竭都與慢性咳嗽有關。建議可透過胸部X光攝影、肺功能檢查、上消化內視鏡(胃鏡)檢查、過敏原檢測或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等工具找出可能病因。

「原來如此」英文怎麼說?不是「搜得斯內」啦!
「啊∼原來如此」你可能常常這樣說,但要翻成英文時,腦袋卻一片空白,最後只冒出日文的「So desu ne」。今天就來聊聊「原來如此」的英文到底要怎麼說吧!如:I see. 這是最簡單也最安全的翻譯。語氣平靜,不帶太多情緒,適合日常聊天。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