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06 第13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臺灣人是誰?臺灣是什麼?直搗最敏感核心!
獻給所有戰火中的平凡人!烏克蘭,請記得我
南海、東海的緊張局勢,是新一代的陸權海權之爭?

新書鮮讀
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臺灣人是誰?臺灣是什麼?直搗最敏感核心!
圖/明白文化
書名:《臺灣人的歷史:若林正丈拆解臺灣躊躇又持續變動的國族認同》

內容簡介:直搗臺灣史最敏感核心!變動又躊躇的認同意識──臺灣人!臺灣史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最重要的一本臺灣通史,全面解析臺灣國族認同的經典之作!

從殖民、戰爭、戒嚴到民主,穿越四百年,十個歷史轉折點,若林正丈帶你重新理解,「臺灣是什麼?」、「臺灣人是誰?」、「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

你會發現,自己對臺灣歷史的理解從未如此清晰過!

  歷史不只是「流逝的過去」,還是我們「當下身分的構成」。若林正丈以特殊視角,把臺灣重新放進現代亞洲史的脈絡中,讓「人」成為歷史的主體,透過一步步彼此相互質疑、躊躇探問,從「被命名」,到「自我命名」,

  最後終於說出自己的名字──「臺灣人」。

  ★__臺灣史,臺灣人的歷史,複雜而濃密的歷史

  若林正丈形容,臺灣的歷史是「短暫、複雜而濃密的歷史」。若未正視這段歷史,就無法真正理解今日的「臺灣」與「臺灣人」。

  臺灣位於亞洲陸地邊緣的角力地帶,不斷被捲入不同勢力的拉鋸,也不斷歷經無數勢力的來來去。但臺灣人真正的自我認同意識直到日本殖民期間才初步萌芽,並再一路從「本島人」、「本省人與外省人」、「臺灣人」,演變成「臺灣國民」。

  如今,每一次總統大選就是為期一年的大型全民活動,是最有效的「選民自我政治教育」,反覆指認後,匯流出今日「臺灣人」的樣貌。

  在若林正丈筆下,本書就像一條款款的洪流,跌宕曲折,歷經十處轉折點,流淌出今日的身世,以及我們未來將成為的模樣。

  ★★★__亞洲角力交會地,多族群在拉鋸中匯聚成為一體

  臺灣的歷史,不只四百年。自古,臺灣島上就有原住民族生活著。第一次歷史大轉折,出現在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將一個可稱為「國家」的統治機構引入臺灣島;然後,明朝遺臣鄭成功等漢族軍人接續統治,隨後清朝對臺統治長達二百年。

  一八九五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一九四五年起,由中華民國接手統治,當時民眾以「狗去豬來」形容政權更迭情景。

  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臺灣人」的身分認同逐漸萌芽,超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分。一九九○年,透過首次總統直接選舉,出現了「第一位臺灣人總統」李登輝……

  ★★★__時光洪流,這些關鍵字必須重新認識

  #芝山巖 #分類械鬥 #不歸番 #不歸賊 #二等臣民 #臺灣話文

  #狗去豬來 #臺灣銀行券 #吳鳳神話 

  #處變不驚 #山地保留地 #一家三代二國語

  #增額選舉 #萬年國會 #青年才俊 #坐監惜別會 #宋美齡的阻撓

  #主流非主流 #棄黃保陳 #新黨現象 #兩岸密使 #李登輝情結

  #黑金政治 #地方派系 #江八點 #李六條 #兩國論 

  #台積電 #原住民日 #同性婚姻法案 #天然臺

  ★★★__有關「出頭天」,有關「語言」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角色……

  ●地方自治、地方派系、政治菁英,三者如何因為歷史演變而環環相扣?

  ●為什麼,在「臺灣人要出頭天」之後,會出現「外省人也要出頭天」的運動?

  ●為什麼,「客家人」在社會運動中變成「隱形人」?

  ●為什麼,臺語在黨外運動中變成「黨外通用語」?

  ●為什麼,日本人利用了「吳鳳神話」,國民黨也加以沿用?

  ●為什麼,語言會變成統治者的「認同同化」工具?

  ●為什麼,學校會有「打小報告」文化?

  ●總統大選,如何成為「臺灣人」一次次自我指認身分的過程?

  ★★★__優美文筆,完整圖表與年表

  從地緣、統治機構、移民、族群、經濟,到身分認同,若林正丈以優美又淺顯易懂的文字,清新地爬梳我們腦海中紛亂的史觀。

  本書時間軸完整,附含「臺灣文字歷史各時期特質一覽」、「臺灣各年齡自我認同」、「臺灣中統選舉與中美兩國的反應」、「臺灣歷史大事」等圖表與年表,全年齡必讀!

作者介紹:若林正丈 ,194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1985年獲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東京大學教授、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現為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等書。

搶先試閱:〈在「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東亞的「低壓槽」與臺灣〉

「中國大陸的東南方,東北亞的西南方,東南亞的東北方」

一位臺灣學者曾如此描述臺灣:「臺灣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方,東北亞的西南方,東南亞的東北方」(張勝彥等編著《台灣開發史》)。這樣的描述確實相當貼切。若從這三個地緣區域來看,臺灣都是在最邊緣的位置,亦即位於邊陲地帶。自古以來根植於中國大陸且不斷擴展的漢族優勢社會,最遠到達臺灣東部;而二戰前「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疆域,也以臺灣南端為其疆域的南界。此外,若從原住民的文化圈來看,臺灣則位處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玻里尼西(Malayo-Polynesian)文化圈的北方邊陲上。

筆者的一位臺灣友人曾說:「將包含臺灣的區域地圖轉成東方朝上,看起來會舒服得多。」因為這麼一來,原本在西方讓臺灣感覺備受壓迫的中國大陸,此時會跑到下方,臺灣看起來就像橫躺在中國大陸之上,且與過去殖民統治過臺灣的日本並列在同一高度。但即便如此,臺灣與中國大陸還是太近了。即使躺著往上(東側)仰望,也只能看到茫茫的太平洋。而背後的正下方(西側),便是廣大的中國大陸。隔開中國大陸與臺灣的臺灣海峽,最寬處也僅約一百三十五公里。臺灣雖然不能算是中國大陸的沿岸島嶼,但仍是相當接近的鄰近島嶼。

由此可知,當我們將亞洲視為一塊巨大的陸地時,臺灣的地理位置顯然為其歷史賦予了多重意義上的邊緣性。而其中最重要的邊緣性,莫過於臺灣為中國大陸邊緣上的島嶼。自十七世紀起,中國大陸百姓陸續來臺,因為兩地相距甚近,所以在臺灣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之前,往臺灣的移民潮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使得臺灣呈現出濃厚的中國社會沿海特色。

「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的「低壓槽」

然而若我們改變視角,以海洋作為觀察亞洲的焦點,也就是將東北亞到東南亞之間,除中國內陸地區以外的廣大海域(西太平洋海域圈)視為一個整體時,臺灣便不再處於邊陲地帶。

根據白石隆的說法,廣義上的東亞(即東北亞及東南亞)的歷史,是由「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相互影響之下所開展而成。「海洋亞洲」指的是「對外開放、透過貿易網絡相連的資本主義亞洲」;而「陸地亞洲」則是「向內發展的亞洲、鄉紳與農民的亞洲,以及農本主義的亞洲」。這兩種亞洲之間的界線,就像「低壓槽」一樣,在歷史上不斷變動。典型的「陸地亞洲」,即內陸地區隨軍事霸權而興衰更替的歷代中華王朝;而近代以降的「海洋亞洲」則先後在「英國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與「美國和平」所引領的各國族國家興盛中勾勒出國際秩序的輪廓(白石隆《海洋帝國》)。

從宏觀的立場來看,臺灣的歷史其實就是「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的「低壓槽」在臺灣這個「位置」附近來回移動的過程。若這個「低壓槽」位於臺灣海峽以東,臺灣便會被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所籠罩;若「低壓槽」向西移動,則在中國影響力減弱的空隙中,包含海洋勢力在內的各個國家便會將其影響力伸入臺灣本島。當處在後者的局勢下,臺灣所具有的西太平洋海域圈中的非邊緣性,會較其多重邊緣性發揮更巨大的作用。雖然政治上可能激烈動盪,卻能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刺激。這樣的勢力消長,使得臺灣成為荷蘭、中國、日本,乃至美國等勢力交互影響的區域,島上居民便生活在這種多重意義上的邊緣性之中。這不僅造就「臺灣」,也為中國社會的「沿海」歷史賦予了獨特的性格。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得以深入闡述所謂的「臺灣史」。

形如蕃薯的島嶼

如果說中國大陸東側就像一片向外突出的大肚子,那麼臺灣就是位於大肚子前方的一座大島。由於該島嶼呈現在地圖上的形狀,臺灣人常將這座島比喻為蕃薯。島嶼中央有一道南北延伸的險峻山脈,其中的最高峰玉山(舊稱新高山)的高度略高於富士山(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中央山脈西側為肥沃的平原地區,但東側除了北部的宜蘭平原之外多屬山地,開發較為遲緩。面對臺灣海峽的西部海岸因海流因素容易堆積沙土,因此只有北部的基隆與南部的高雄這兩個呈現谷灣地形的地區,具備天然的良港條件。

臺灣(包括澎湖群島在內)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比日本的九州略小,比中國的海南島或荷蘭稍大。人口約二千二百三十萬人(截至二○○○年),略多於馬來西亞,略少於北韓或東歐國家羅馬尼亞。

臺灣人常使用「臺灣四百年歷史」這種說法。這是因為臺灣真正登上世界史的舞臺,是從十七世紀中國大陸的漢族移民變得活躍之後。然而這種說法也容易造成誤解,因為一旦認定臺灣歷史為「四百年」,往往就忽視了原住民族的存在。事實上,一些使用南島語系語言的原住民族,在漢族或其他擁有文字的民族渡海前,就已經在臺灣生活了非常漫長的歲月。距今約兩千數百年前遺留下來的金屬器時代遺址,據推測便是今日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所遺留下的歷史痕跡。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臺灣四百年歷史」這種說法,充分呈現出了臺灣雖然置身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旁邊,可是文字紀錄的歷史卻比中國短得多。而且在這「四百年」中,包含了外來統治者數度交替與中國大陸移民潮及其落地生根的歷史,還有隱藏在這背後對原住民族壓迫與同化的歷史,以及不同時期定居於臺灣的各種族群之間複雜關係的歷史。這些因素交織而成的歷史,正是筆者在臺北芝山公園中所感受到的那個令人窒息的濃密歷史。為了方便讀者們理解這些內容,筆者將文字歷史時代以來的臺灣史概要整理成表。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成功

從「臺灣四百年歷史」這個說法,亦可看出十七世紀對臺灣歷史來說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捩點。最早接觸臺灣的是來自歐洲的重商主義勢力,但是當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這座島嶼首次受到中國大陸政權的統治。自此之後,隨著來自對岸漢族移民的持續拓展,今日所見的臺灣社會基本性質(以漢族為主,內部含有少數原住民族的社會)大抵成形。

首先我們來看看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係。最早在臺灣定居下來的,據推測可能是漁民。他們最初生活在臺灣海峽南部靠近臺灣本島一側的澎湖群島。元代時,朝廷在澎湖島設置了名為巡檢司的官府機構。明代之後,也開始出現極少數長期定居的人口。但即使如此,中華王朝的影響力在這些時期尚未及於臺灣本島。有些學者認為,《三國志》中所記載的「夷州」及《隋書》中的「琉求」即為今日的臺灣本島。但即使這些推測都是對的,前述史書紀錄充其量只不過是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及隋朝的隋煬帝曾派遣將領前往臺灣,帶回了零星原住民,其交流可說是相當有限。

最先將一個可稱之為「國家」的機關及一套能夠從上而下掌控居民的技術與治理組織帶入臺灣本島的勢力,竟然是荷蘭。這個歷史事實彷彿是在嘲笑著中華王朝對臺灣的行動過於緩慢。但此處所謂的荷蘭,並非指荷蘭這個國家本身,而是一個企業國家,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自十七世紀初起,荷蘭東印度公司便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勢力爭相在東亞擴張地盤。起初荷蘭東印度公司試圖占據臺灣海峽內的澎湖群島,並與明朝發生過戰鬥。到了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南部(今臺南市)設置了貿易及統治的據點,逐漸向周邊原住民進行壓制及傳教,並從臺灣對岸的福建地區招募漢族農民,讓他們種植稻米及甘蔗。初期的目的只是想把臺灣當作中國、日本與南洋、歐洲之間的貿易轉運基地,但漢族農民生產的蔗糖及漢族商人向原住民收購來的鹿皮,意外成為臺灣獨特的重要出口商品。此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的初期,蔗糖都是臺灣的重要輸出物,但鹿則因過度捕獵,到十八世紀時已從臺灣的平原地帶絕跡了。

在這段時期,荷蘭主要盤據於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於一六二六年占領了臺灣北部的淡水及雞籠(後來的基隆)。但在對日本、中國的貿易與傳教皆不如意的情況下,西班牙逐步縮減駐軍,最終在一六四二年被荷蘭驅逐。西班牙隨後將活動的重心移往菲律賓。

其後從福建向中國東南海域擴張勢力的鄭氏集團,將已在臺灣南部建立貿易據點的荷蘭逐出了臺灣。此時在中國大陸內部,明朝已被興起於北方滿洲的清朝所滅。鄭成功

(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高舉「反清復明」旗號,兩次率領水軍試圖攻占南京,但皆告失敗,鄭成功因此轉而渡過臺灣海峽,尋求培養勢力的基地。鄭氏集團「以大海為疆土、以艦隊為國家」(宮崎市定《中國史 下》),是中國史上罕見的海上武裝貿易勢力。不僅軍人與士兵,受「反清復明」旗幟吸引而渡臺的文人官員也不在少數。他們實行屯田制度,士兵們在中南部各地駐屯及開墾,官員們則模仿中國王朝,建立起了小型政府及地方行政機構來處理政務。正因為這種勢力的出現,臺灣才正式被納入中國史的領域。

⏩⏩閱讀更多 明白文化出版 若林正丈《臺灣人的歷史:若林正丈拆解臺灣躊躇又持續變動的國族認同》

 
獻給所有戰火中的平凡人!烏克蘭,請記得我
圖/天培出版
書名:《烏克蘭,請記得我:戰爭中的證言》

內容簡介:獻給所有戰火中的平凡人!他們的故事正在烏克蘭上演,在前線,在戰壕,在醫院,在遭到毀損的家園中,而人們太容易忘記這個事實。

  在戰地報導中,真相難以捉摸,它必須被追尋、檢驗、剖析。烏克蘭戰爭可能是歷史上記錄最詳盡的戰爭,但是,儘管科技如此先進,我們依然難以定義「真相」是什麼。這場爭戰中存在著許多「真相」,必須有更多的人看見、理解。

  當身在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願意開口述說,藝術家同時也是戰爭報導者喬治.巴特勒,以文字與畫筆,在這些脆弱的時刻收集不同語言的故事。更令人難過的是,一年後他再度採訪這些人時,他們的煩惱焦慮絲毫沒有減輕。悲傷依然可觸,痛苦依然可見。他們對未來仍有希望與期待,但這些希望正在混亂中逐漸消失。

  透過這本書,當他們知道世界上有人得知他們的遭遇、並能感受他們的哀傷與堅持,或許能讓他們因此感到寬慰。

作者介紹:喬治.巴特勒 ,戰地插畫家、藝術家和旅行家,專擅時事和旅行報導,作品屢獲殊榮。他以圖像來描繪故事,題材包括地球上最引人入勝、不尋常且偶爾被誤解的人物和地點,不論是以鋼筆、墨水和水彩創作,都是在現場完成。作品刊登於《泰晤士報》(倫敦)、英國廣播公司(BBC)、《紐約時報》、《衛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多家媒體,並曾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展出。書籍作品有《烏克蘭,請記得我》、《邊境流離:遷徙者的真實故事》。他報導過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最近的烏克蘭等國家的一系列衝突和危機。二○一四年,與三位朋友共同創立Hands Up Foundation,旨在提高人們對敘利亞持續戰爭的認識,並支持該國專業人士的薪資。迄今為止,該基金會已籌集了超過四百萬英鎊。

搶先試閱:〈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全面入侵開始了。〉

這本書的標題,來自詩人塔拉斯.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一八一四年三月九日―一八六一年三月十日)的一首詩,他在烏克蘭語言及文化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謝甫琴科的詩作《遺囑》(My Testament),最後一行英譯為「Remember also me」(「也將我銘記」),這首詩在今日讀來,別具意義。在這場戰爭的頭條新聞中,隱藏著共同的主題:烏克蘭老百姓對抗俄羅斯入侵,是在努力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家人與國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留下他們真摯的證言、他們純淨的聲音,讓歷史也能把他們銘記。

二○一四年二月,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最終推翻烏克蘭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而親俄的頓內茨克(Donetsk)及盧漢斯克(Luhansk,即盧甘斯克)兩地開始抗議行動。一個月後,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分裂分子占領烏克蘭政府大樓,聲稱頓內茨克及盧漢斯克是俄羅斯控制下的共和國。

二○一四年四月六日,烏克蘭軍方做出回應,對俄羅斯官方支持的烏克蘭東部分裂分子發動軍事行動。

二○一四年九月,雙方簽訂停火協議,但隨後多次破壞又恢復該協議。與此同時,雙方都在前線深挖經常結冰的戰壕,而前線始終僵持不下。

二○二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俄國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承認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DPR)及盧漢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LPR)為獨立國家。與此同時,俄國軍隊在俄國及白俄羅斯毗鄰烏克蘭的邊界集結,但俄羅斯官方否認即將發起入侵。全世界都在注意,等待接下來的事態。許多人根本不相信俄國會發動攻擊,但是在二月二十四日的清晨五點,一切都改變了。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全面入侵開始了。

普丁稱其為「特別軍事行動」,謂其目的是保護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族。他使用「去納粹化」(denazify)及「非軍事化」(demilitiarise)等字眼,宣稱入侵他國是合理的。聯合國及國際法庭譴責這場入侵,歐洲與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制裁。

很多人以為俄羅斯能夠長驅直入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但烏克蘭人並不這麼想,自此戰火肆虐烏克蘭,對雙方都造成可怕的後果。

烏克蘭人口四千三百萬。從入侵開始至今的十八個月中,超過九千名烏克蘭平民遭到殺害,五百一十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全球有六百二十萬烏克蘭難民。

在這本書裡,我要向你介紹幾位烏克蘭人,他們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

在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之前,你聽過這些人甚至知道他們名字的機會幾乎為零。然而過去兩年的事件將他們載入史冊。他們的一些故事也許不夠轟動,無法登上報紙頭條,但他們講述了戰爭中的普遍經歷。

這些人經歷了整個烏克蘭的心碎、團結、決心、愛,與毀滅,未來當我們回望歷史,可能會把這段時期視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時代之一。這些主題並不是烏克蘭獨有的,而是許多戰爭地區很熟悉的。我們以為,只要能記錄下這一切殘酷清晰的細節,也許――只是也許,就能打破這個循環。可悲的是,事實並非如此。這是我在加薩、敘利亞、葉門與緬甸遇到的人們的共同經歷。這也提醒了我們戰時暴行的循環性。

本書中的畫,都完成於二○二二年三月以及二○二三年三月至四月,我去了基輔、哈爾基夫、伊久姆(Izium)、布查(Bucha)、敖得薩(Odesa)、克拉馬托爾斯克(Kramatorsk)、波爾塔瓦(Poltava)、斯洛維揚斯克(Sloviansk)。隨附的文字記錄,涵蓋了一個世紀以來塑造烏克蘭人民與國界的歷史,都是當事人的親身見證,來自我邊畫邊採訪所得。有時為了清楚起見,這些敘述經過編輯,或者與其他人的敘述相核對。所有受訪者均選擇具名。

即使是現在,在烏克蘭要遇上積極的時刻也並不難,但是我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有令人心酸的故事,幾乎毫無例外。這並不是一本悲慘的書。在他們與我分享的脆弱時刻中,我找到了如此親近、驕傲、反抗、團結、認同與力量。他們的故事殘酷而悲傷,但他們並不絕望。他們的過去與未來都有極大的希望,而這一點也在他們身上閃閃發光。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這次戰爭有許多可以相提並論之處:隆隆砲聲、年輕人以為自己只是去受訓、士兵手臂上紮著所屬一方的膠帶、坦克履帶撕裂柏油路面、小鏟在冰封的土地上挖出深深的戰壕、對世界秩序的破壞。這些都很容易拿來比較,而且也是我們認為的戰爭樣貌。但是在表面之下,我發覺這些故事揭示了更多個體的真相。它們是真實的、原始的――與頭版的戰術報導相比,肯定是未經加工的。我希望人們能記住這些故事,不要淹沒在現代戰爭的白噪音中。

喬治.巴特勒 二○二四年二月

⏩⏩閱讀更多 天培出版 喬治.巴特勒《烏克蘭,請記得我:戰爭中的證言》

 
南海、東海的緊張局勢,是新一代的陸權海權之爭?
圖/如果出版
書名:《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內容簡介:從海洋地緣政治的角度,了解世界霸權的更迭!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命運和發展,但是為什麼近代史上,掌握了海洋,卻比掌握陸地,更具有優勢呢?過去歷史上的大帝國,都是依靠掌控大片土地的陸權國家。

  羅馬帝國擊敗海洋帝國腓尼基、長期與遊牧民族征戰的中國,都證明了陸權國家才是過去歷史中勝者的主流。但是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和交通變革,如何掌握海洋,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是什麼原因,讓海權顛覆了陸權?

  翻開近三百年的世界歷史,彷彿就是海權超車陸權,最終打敗陸權的歷史。位居歐洲邊緣的葡萄牙,開創了大航海時代;歐洲大陸外的島國英國,創造了日不落國;曾經身為陸權國家的美國,轉型成海上強權,二戰後一躍成為世界霸主……

  日本知名歷史學者宮崎正勝,從海上和陸地強權相互爭霸的歷史,分析海權國家如何在近代興起並逐步稱霸,海洋如何成為各國列強的爭戰舞台,以及海洋地緣政治如何左右了當今的國家形勢!

  關於海權的興起,你必須知道……

  •海上強權腓尼基,為什麼最終被陸上強權羅馬帝國擊敗?

  •中世紀的海洋民族維京人,是創建了今天英國和俄羅斯的祖先?

  •彼得大帝想將俄國從陸權轉變成海權國家,他為什麼失敗了?

  •近代歐洲海權國家的興起,是因為掌握了什麼先進的科學技術嗎?

  •新興的海權國家葡萄牙,為什麼能輕易掃除印度洋上舊有的阿拉伯人勢力?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海軍實力的展現,為什麼之後完全沒有後續?

  •曾經是陸權國家的美國,如何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最強大的海權國家

  •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是否能成功擺脫傳統陸權,轉型成為新時代的海權國家?

  •南海、東海的緊張局勢,是新一代的陸權海權之爭?

  了解當今國際局勢的發展,溯源世界強權爭霸的形式

  本書以海洋地緣政治為出發點,藉由認識世界史上的海洋民族發展,並將焦點集中於腓尼基、葡萄牙、大英帝國和美國歷史上四大海洋帝國的歷史,讓讀者了解,海權是怎麼一步步戰勝陸權,成為現代國家稱霸一方的必備條件。

第一本海洋地緣政治入門書!讓你了解世界局勢的現況與未來趨勢!!

作者介紹:宮崎正勝 ,生於一九四二年,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曾任筑波大學附屬高中教師、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在擔任NHK文化中心等的講師職務。著有《從地理地名地圖了解世界史》、《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等。

搶先試閱:〈海洋帝國葡萄牙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1. 第二海洋帝國葡萄牙(節錄)

小國葡萄牙成為「印度洋腓尼基」的原因

  曼紐一世對胡椒貿易帶來的龐大利益龍心大悅,自稱「衣索比亞、阿拉伯、波斯、印度的征服、航海、通商之王」。葡萄牙國王靠著大砲武裝的船艦,將印度洋收入掌中,宣稱印度洋貿易為王室事業。這相當於葡萄牙轉變為海權國家的宣言。葡萄牙從恩里克王子探險非洲西岸開始積累,備齊了轉換為海洋國家的地理條件,終於轉換成海權國。

  但是,葡萄牙有意進軍的印度洋周邊,在阿拔斯王朝下已形成大範圍的分業體制,讓葡萄牙沒有插手的餘地。只是,歐洲正在進行大砲、火槍帶來的「軍事革命」。葡萄牙靠著船上搭載的小型火砲威力,成功打入了市場。

  傑森.C.謝曼(Jason C. Sharman)在《弱者的帝國》(Empires of the Weak)中如此敘述:

  在近代的非洲和亞洲,歐洲人的存在感幾乎全在海洋上,以軍事性掌控重要港口或海上交通要道進行海洋交易。相對的,極端強大的當地政體大都不關心海洋,只重視陸地與人的掌控。海洋與陸地這種互補性選擇的一致,讓「陸上統治者」與「海洋霸主」有了粗略共存的可能性。

  印度洋是亞洲各類商人建立的和平「貿易之海」,船隻都是小型,無法搭載大砲的單桅帆船,因此對船舷裝設大砲的葡萄牙船一籌莫展。

  歐洲從十四世紀後半,大砲急速普及。到了十五世紀,戰爭規模擴大,大砲的鑄造在紐倫堡、里昂、安特衛普等地都很興盛。

  到了十六世紀,富機動性的小型船用大砲也出現了。葡萄牙迫於派遣裝載大砲的船到亞洲的需要,成為大砲主要的採購客戶。據說德國和法蘭德斯製造的大砲,大部分都運到葡萄牙。葡萄牙從西非得到的黃金、亞洲各地收購的辛香料,全都在安特衛普用於購買大量的大砲。

建設戰略性的商館、堡壘

  推動葡萄牙以大砲主宰印度洋,是第一任印度總督法蘭西斯科.德.阿爾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阿爾美達於一五○五年率領三十艘船隊,在印度駐守三年。他靠著:一、保護葡萄牙的貿易船;二、讓單桅帆船購買貿易保護證「卡爾達斯」,建立統治海洋的體制。

  阿爾梅達重視大砲,他認為只有大砲的武裝船,才是葡萄牙實力的泉源。陸上戰爭一向是弱者的葡萄牙軍,在海上卻是天下無敵。他向國王進言,在陸上不論建設多堅固的堡壘,都難以抵擋陸權大國。

  但第二任印度總督阿方索.德.阿布奎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卻改變了戰略,在印度洋建設「海洋帝國」。他主張繼承古代「海洋帝國」腓尼基,以武裝商船連結威尼斯、熱那亞方式的「商館」,建立「海洋帝國」。

  一五一○年,阿布奎克在監視伊斯蘭阿拉伯馬交易的印度教印度海盜建議下,奪下印度西岸的果阿島,建立最早的據點。果阿十分繁榮,有「黃金果阿」之稱,在歐洲消費的七成胡椒、丁香等高價香料,都是從這裡集運出港。

  一五一一年,利用主宰港口的國王與商人之間的衝突,葡萄牙征服了十五倍兵力的麻六甲王國,從此控制了亞洲最大的咽喉點—麻六甲海峽。

  葡萄牙商人托梅.皮雷斯(Tomé Pires)指出,「成為主宰麻六甲的人,就等於掐住威尼斯的咽喉」。占領麻六甲之後,葡萄牙商人更進軍摩鹿加群島,壟斷丁香、肉豆蔻等高價香料,也進軍阿瑜陀耶,進一步促進與泰國的貿易。

  葡萄牙海洋帝國的特色在於,它是世界史上,最早在美洲大陸(巴西)、非洲、亞洲設置轉運據點、交易據點、殖民地,並由商人將這些據點互相連結起來的國家。

  葡萄牙除了幅員遼闊的巴西,非洲西海岸奴隸貿易的據點之外,也將好望角、東非的莫三比克、波斯灣控制咽喉點的荷姆茲、棉布主產地印度的坎八葉(現在的康貝)、印度西岸的果阿(設置造船廠)、控制麻六甲海峽直通南海的麻六甲、搜集明朝物產的澳門、白銀產國日本的長崎連結起來,建立亞洲貿易的大交易網。

  葡萄牙利用風前往亞洲時,也將巴西當作轉運站。十七世紀後半以後,他們為了把巴西生產的砂糖、菸草在果阿、麻六甲賣掉,也從亞洲派遣商船到巴西。但是,葡萄是個人口只有約一百四十萬人的弱小國家,很難在遙遠的多個亞洲港口配置要員,裝配多艘船艦維持交易網,王室的主宰一撤退,民間商人就成了活動的主力。

  這是因為葡萄牙國內並沒有可供出口的特別商品,因此轉運貿易就成了商貿的基本模式,他們將辛香料等在歐洲的市場上賣掉,買入白銀,用它在亞洲採購物品。熟悉當地民情的葡萄牙商人便與當地人合作,組織地區間的交易。

  因此,當西班牙把新大陸廉價的銀子直接帶到東亞後,利用西班牙白銀周轉的葡萄牙貿易便陷入困境。到了十九世紀,葡萄牙的海洋帝國拱手讓給了英國。(未完)

⏩⏩閱讀更多 如果出版 宮崎正勝《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輝達押寶800V 掀起AI能源戰
由於AI資料中心的建設規模龐大,電力需求直線式攀升,當Blackwell AI伺服器明年上半年加速落地建置後,這些AI伺服器能否獲得足夠的電力,以實現變現,已引發市場質疑,黃仁勳的登高一呼,凸顯AI產業逐步發展進入實現期後,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落地瓶頸。

請你”drive home”,並不是要你開車回家!
Andy在今年考績評估時(performance review)做了一個簡短的報告。結束之後,他的英國老闆對他說:”You should drive the point home. ”他嚇了一大跳,難道是表現太差,老闆叫他回家嗎?原來drive home不是開車回家,drive point home也不是把重點帶回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