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再是緩慢推進的歷史,而是被數據、資金與科技加速的巨輪。我們深信,資本流動的時代,洞察才是最大的力量。本報開闢「大財經」專版,為讀者開拓全球視野,也深入國內經濟肌理。
若說前兩年全球都還在AI(人工智慧)軍備競賽的準備期,二○二五年絕對是一個分界線。今年,美、中科技戰白熱化,AI二分天下的時代即將到來,供應鏈將無可避免地進入重組階段,如何站穩有利地位,成為全球科技製造業的新課題。
美、中之間的AI大戰,真正白熱化始自於今年中國大陸的DeepSeek橫空出世。全世界才發現,不管美國如何干擾,也攔不住大陸要在AI科技領域一爭高下的決心。
美國史丹佛大學自二○一七年起,連續多年發表「AI指標報告」。今年四月公布的「二○二五AI指標報告」中指出,美國雖然在頂尖AI模型領域領先,但大陸在AI模型的性能差距與美已相差無幾。
史丹佛大學統計,二○二四年,美國發展出四十個令外界關注的AI模型,大陸十五個,歐洲僅三個。在研究上,二○二三年大陸在AI研究出版物、引用量全球占比分別為百分之廿三點二以及百分之廿二點六,超過其他國家。
工業機器人 大陸市占逾半
機器人可說是AI應用中最快速成長的領域。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大陸擁有主導地位,史丹佛大學指出,二○二三年大陸就安裝了二十七萬六千三百台工業機器人,是日本的六倍、美國的七點三倍,大陸工業機器人全球市占率已高達百分之五十一點一。
整體來看,美、中絕對是最有資格一較高下的兩個國家,歐洲雖然想積極跟進,目前看來仍落差懸殊。
美國晶片禁令,促進大陸發展自己的生態系。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指出,「最好的例子就是臉書。臉書在大陸不能用,但大陸最後長出了微博、騰訊、微信。」在這樣的態勢下,未來美、中都會長出自己的生態,「而且在軟硬體上,他們各自會有一套自己的規格,跟一套自己的走向。」
供應鏈變遷 台廠各擁強項
AI時代,美、中二分天下的態勢愈來愈明確,這也牽動供應鏈未來的變遷。
美銀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鄭勝榮指出,台灣歷經市場更迭、整併,現在的供應鏈都很清楚如何因應市場變化、做出調整,也注重獲利,都是夠資格的供應商,不僅擁有各自的技術強項,更能夠與全球技術工程師合作,這有利台灣在AI時代掌握機會。
美銀證券指出,現階段各地區在生產鏈之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台灣強項在半導體、南韓專注於記憶體、日本擁有強勁材料科學發展,歐洲在關鍵技術、專利權研發上也不遑多讓。全球企業在現今的供應鏈中,目前都還是穩守過去的角色。
AI大爆發 估一到兩年後
因應當前AI發展,業界認為,需要走過「J曲線」階段,才有機會看到下一階段的大爆發。「J曲線」簡單來說,任何新技術,都會先走過一段沒有效率的階段,等到應用成熟,才會迎來大躍進、爆發期。
高盛研究部先前預測,AI技術走過J曲線階段後,有望推升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七以上;美銀證券認為,AI產業的J曲線關鍵時間點,應會落在二○二六至二○二七年左右。
二○二五年已可看出美、中二分天下態勢,但伴隨著AI新技術發展仍有極大變化,未來,全球供應鏈也將面臨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