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能個案逐年增加,出門就醫不便,最基本洗牙、治療都遙不可及,身心承受痛苦。到宅牙醫計畫推動十四年,目前全台僅一六三位符合資格牙醫實際執行治療,不到總數百分之一,有患者苦等半年以上,也有醫師個案數不多,分配不均。
基層醫師還反映,「治療不夠即時、限制過多」,盼能擴大適用對象、減化申請程序,才能惠及更多人。
九月某日午後,恩主公醫院牙科部主任范綱信團隊開車帶著二只行李箱,到台北市內湖區七十八歲黃姓阿嬤家中,花十分鐘布置機具;阿嬤是重症病人,不良於行且小大便失禁,兒子和看護合力抱起她到客廳沙發當做診療間。
「終於排到,等了一個多月。」黃阿嬤兒子說,母親出不了門,但有牙齒搖動很苦惱,醫師能到家裡服務「真的是德政」。阿嬤治療後向醫師比一個讚。
「到宅牙醫」是二○一一年健保局(今為健保署)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畫」,民眾向各縣市牙醫師公會申請獲核可,就會分派醫師到家治療。
范綱信說,新北市四百萬人口,符合特需者牙科服務對象約六萬人,但包含他在內僅六名從事到宅醫療的牙醫師,照護比是一比一萬,負擔很重。
查詢健保署到宅牙醫醫療服務,嘉義、澎湖和連江縣都無資料。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坦言,牙醫師人力不足,難以推動到宅牙醫。
投入牙醫師不多,除要先進修取得資格,還要願意走出診間看診。基層醫師指出,有的地方病人要排很久,也有地方個案數不多,分配不均,醫師普遍期盼中央增加健保補助點數、擴大治療對象,增加個案數。
范綱信是到宅牙醫先行者,十四年來帶領醫療團隊治療過六百多位在宅個案。他也發現,目前治療不夠即時,也限制過多,病患數無法成長。
范綱信建議兩點解決目前困境,一是中央要減少過多限制,比如二個月只能去一次,還要先申請核准,治療不夠即時且效能受限;第二目前服務對象限三大類,中度身心障礙者部分應擴大。
健保署規定,第一類重度及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符合資格,中度並非全都可以。「很多早發型失智症無法享有居家牙醫服務。」范綱信說,這類患者惡化速度往往很快,但申請身心障礙鑑定可能要半年,緩不濟急,有必要適度放寬。
另外,符合資格卻住在安養之家、老人院、護理之家「機構」,須由機構派車把病患送到醫院;但機構往往因人力有限、無適合車輛載送,一拖再拖。
「這是一個很難獲利的項目,花很多時間,治療項目卻只有一點點,很辛苦,又有風險。」剛投入的年輕醫師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牙科主治醫師吳芳育也感嘆,治療後患者可能又牙痛,需再治療,但健保兩個月一次限制,也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