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前院長在百歲生日時出版他的回憶錄,堪稱別具意義;這本書是我近日的精神食糧,屢屢為書中所述掩卷嘆息。雖然書還沒讀畢,今昔對照頗有警世作用:
其一,郝柏村擔任老蔣總統侍衛長歷五十個月,創下任職最長紀錄。書中第十章〈隨侍領袖〉專書侍衛長工作點滴。伴君如伴虎,何況官邸生態迥別軍營。「但蔣總統為什麼選了一個帶兵嚴格的將領來擔任侍衛長呢?也完全是鑑於官邸內外規矩必須嚴格要求與執行,尤其侍從人員的保密習慣與生活操守是總統、夫人與經國先生極端重視的。」
擔任侍衛長,置身權力核心,送禮人多,郝院長自陳是基於「良知發揮了防腐作用」才沒讓權力迷失忘了初心。
這本書出版前,發生國安特勤私菸案,輿論譁然,國安局長、侍衛長為此異動。郝的侍衛長經驗,如何因人制宜實事求是,恰好給侍衛長們和有權柄的人借取經驗教訓。
其二,一九七三年郝柏村從軍團司令調任參謀次長室作戰次長,就慣例言,那是降調,但這職務正好讓他對國軍全盤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這項歷練,也為他十年後擔任參謀總長做了準備。
「兩年的高級幕僚,我的體會是,身為幕僚要做主官的腦細胞,但並非揣測主官的意圖,提供『正合吾意』的建議,而應本乎良知,提出自己的意見,以提供或充實主官的思考,至少亦可作為一面鏡子。倘若只是探求主官意圖,或坐等上級指示,那就不是腦細胞,僅是手足細胞而已;不是參謀,而是司書。」
特別引述這段文字,因為軍隊這種仰賴、等待、觀望氣息,不只是幕僚生態,更成了不少主官樣態。
兵隨將轉,成於一敗於二三,主官下達決心一以貫之,雖然是成功的關鍵,但更重要的是,在主官下達決心前,幕僚必須各就其職提供專業意見,甚至還要在主官有所遲疑或固執己見時,據理力爭意見具申。只可惜,這種幕僚已經罕見。
其三,訓練不可淪為表演。這是回憶錄第十一章〈磨劍蓄勢〉上的一節標題,談的是軍團司令期間的感想。
「來台以後,部隊長有任期,任期內未必打仗,訓練又勞心勞力,如有成果未必為己所用,而走上形式主義與比演主義,參觀訪問也助長了此風,實是國軍戰力培養的極大隱憂。」可見,形式主義與表演主義早已成風,只是如今似乎不減反增?
因為有這樣深刻體認,郝柏村強調從嚴從難從實訓練,他在侍衛長任內陪侍從站崗,在軍團司令任內親自示範踢正步,在總司令任內親身示範單兵動作,以身作則,始終如一,堪當大將風範。
風氣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郝柏村出將入相,足堪後人,尤其是現代將領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