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改選,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當選新任會長,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前台大校長楊泮池、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三人被推舉為副會長,這個集合新藥研發、電子業與醫界巨頭的黃金陣容,對生技醫藥與電子業兩大截然不同的產業,勢必帶來新的對話與合作機會。生策會日前舉行理監事選舉,電子業大舉進入理事會,新任35名理事中電子業老闆占三成左右,林百里並獲得理事選舉最高票,翁啟惠、楊泮池等人得票數則緊隨在後。外界原本預期林百里將出任會長,將影響台灣生醫發展轉向高階醫材方向,現因翁啟惠的當選,可預見新藥研發的聲量仍會扮演主要角色。
生策會是國內最重量級的民間醫藥推動團體,奠定生策會地位最重要的一役,是2007年立法院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由剛上任中研院長僅一年的翁啟惠與生策會前會長王金平攜手促成。也因為這個條例出爐,此後台灣生技新藥發展士氣年年高漲,政府也以開放態度允許未有營收的生技新創公司掛牌籌資,直到2015年12月創下生技上市櫃企業市值1兆1,538億高峰。
不料三年前浩鼎生技新藥解盲事件發生,資本市場對新藥股信心大崩盤,技術發明人翁啟惠飽受司法纏訟之苦後,去年底獲得清白,當初被質疑臨床結果失敗的OBI-822研發中新藥,現在也仍繼續進行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唯獨生技資本市場至今仍未恢復元氣。
持平而論,台灣發展生醫產業,以研發門檻最高的新藥為領頭羊,所需攀越的門檻非常高。
舉研發資源為例,行政院核定明年度科技部預算為新台幣430億元,折合約14億美元,若這筆預算全數投入新藥研發,再與全世界各大藥廠2018年研發經費做比較,台灣舉國之力也僅能排到第21名。
儘管台灣擁有的優勢,是海外豐富經驗的高階研發人才,在歐美生技產業發展過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新藥發展要能開花結果之前,再怎麼優秀的人才與企業都得面臨極高的臨床試驗風險,這也是浩鼎事件後整個投資市場對生技投資最擔心之處。
反觀資通訊產業,許多科技大老在各自領域早已卓然有成,但對於生技新藥高風險、高研發周期的產業特質,評估多年仍然裹足不前。現在隨著大數據、AI(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總算讓電子業有更多機會參與醫療發展。
首先在藥物開發上,新藥研發過程中早期探索階段所需篩選的數量龐大,後期人體臨床試驗的收案量也很高,許多大藥廠已開始採用AI技術來提高精準度。宏□集團日前即和諾華藥廠共同宣布,要利用AI技術一起探索黃斑部退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和林百里所領導的廣達也宣示要藉助AI技術,切入精準醫療,提供醫學領域更細部的診斷與服務。
即便不透過AI技術與新藥研發項目結合,台灣的科技廠商若要朝高階醫材發展,隨著治療功能的技術層級提高,勢必向醫藥公司取經臨床試驗的發展經驗。
最後談到醫療院所的角色,台灣的醫療水平在全世界可說是名列前茅,對新藥開發廠來說,我們提供的是第一流的臨床試驗環境,對高階醫材廠而言,台灣的醫院又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終端使用者場域,再加上預防醫學的興起,不論是對新藥開發或是對IT產業,醫院都將扮演最重要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