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不少產業可說是到了存亡危急的關頭。
尤其是與景氣息息相關的像是觀光業、餐飲業,製造產線外移的製造及代工廠商,甚至像是倚靠企業共生的廣告公關業、策展業甚至是管理顧問業及講師。
本預期在疫情稍緩和的情況下,可能會有轉機,卻因為境外移入個案暴增,如今暫時封閉台灣對外往來。筆者身邊有些本來從大陸進口半成品、貼牌代工或外國品牌的貿易商品,已缺貨、斷貨甚至公司必須暫時轉型或休息。
不少觀光業現在沒機會找到台灣以外的客源,也就讓協力單位沒有商機,沒預算辦展、做廣告行銷,甚至為了先生存,只能放下品牌去開發符合立即性商機的產品。
但筆者認為,越是這個時刻,不論是企業品牌還是非營利組織,只要持守信心,並掌握以下六個重點,就算疫情仍要持續一段時間,反而之後能站更穩。
一、重新檢視原有品牌資源,利用「品牌再造十字架」的概念,運用台灣在地的生產能量,重新開放能符合市場的產品。
二、人員訓練與數位化的提升機會,將更多不論是遠距辦公、在職人員的新科技使用能力,甚至是改版提升網站、購物車等商業管道的溝通方式。
三、品牌自媒體的運用增加,像是結合議題讓消費者更認識品牌的形象與理念,以及透過KOL及小編,累積新的消費族群。
四、在資源尚可的條件下,強化傳統媒體的運用,不但能提升曝光,更能在疫情過後成為消費市場中比較有記憶點的品牌。
五、團體戰更能持久,與同業合作降低開放及生產成本,或是尋求上下游的技術應用,不但現在能提升產品因應市場的需求,對未來也是助力。
六、思考疫情過後可能持續產生需求的商機,不要一窩蜂投入門檻較低的市場,避免之後需求過剩產生新一波的品牌營運危機。
筆者身邊的業者,例如中高級餐飲或健康議題的衣著服飾、訴求抗菌等居家用品,業績反而提升;可見只要品牌能堅持下去,並利用環境議題找到機會,讓危機成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