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案已經塵埃落定,但高雄的挑戰才剛開始。形容高雄又老又窮或許有爭議,但是高雄經濟發展遲緩,確是不爭的事實。2019年高雄家戶平均收入及支出均居六都第五,青年失業率六都第二高。另外2019年天下雜誌的縣市經濟力評比調查,高雄不但居六都之末,還落在其他幾個縣市之後;調查中也顯示高雄人口外移,有超過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高雄沒有提供足夠就業機會。
高雄港的沒落,也反映高雄經濟發展困局。2000年高雄港吞吐量高居全球第三,僅次於香港及新加坡,但隨後排名如自由落體下滑。在2019年高雄市已退居第15名,排名在前的鄰近東亞港口包括香港與新加坡、中國大陸的七個港口,以及南韓釜山,高雄港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高雄經濟困境除了受到台灣本身經濟成長趨緩外,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經濟快速成長,削減高雄優勢,也是重要的原因。特別是近年來東亞國家競相成立自由經貿特區,大幅降低關稅及內地稅,推動貿易便捷化,有些特區是以製造業深層加工為主,有些則是專注發展金融及物流等服務業,也有的是以打造創新創業基地為主。這些遍地開花的經貿特區,對於高雄自由貿易港區,形成了嚴重威脅;特別是最近中國又宣布海南省全島封關政策,打造多功能高優惠的海南自由貿易港,高雄又增加了一競爭對手。
高雄未來應首先鞏固既有的製造優勢,高雄是台灣工業的重鎮,目前以石化及基本金屬兩產業為主,大致也反映出台灣過去出口導向經濟發展的軌跡。在成本上升及環保要求下,這些產業發展均遇到一些瓶頸。未來石化產業應朝向高質化發展,形成新的高階材料聚落及研發園區;基本金屬則應以成為全球金屬材料及製品供應基地為目標。另外也可擴大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例如電子資訊、生技醫材及航太零組件等。
除了製造業之外,高雄也應強調產業數位經濟的內涵,並整合在地學研機構,提升研究能量,搭配對青年創新創業的措施,留住青年並引入高階人才,才能確保高雄競爭力。
觀光產業是高雄另一發展重點,與台灣其他地區相比,高雄觀光資源雖豐富,但吸引國內及國際旅客仍有提升空間。愛情摩天輪、賽馬場等需要大規模的投入及長期規劃,短期難以到位。但在疫情過去後必然會引發另一波觀光風潮,如何利用高雄港灣城市優勢提升高雄觀光可見度,由結合遊艇、水產加工、農產品加值,並搭配高雄在地文化等優勢,形成旅遊產業鏈,是未來優先推動的重點。
美中貿易戰使得包括台商等外資企業撤出中國,部分台商亦回流高雄,但規模仍不及北部及中部地區,未來除了持續招商外,也必須強化台商與地方經濟的連結,可以落地生根並加碼投資。
在新冠肺炎衝擊下,跨國企業未來除了加速撤離中國外,也會尋求第二生產備援基地,降低風險以確保產業安全。在中國通過香港國安法,美國不給予香港特殊經濟地位後,未來香港與中國地位同步式微下,東亞及全球產業供應鏈、資金流及物流,均將產生明顯變化。高雄應掌握此一契機,將視角擴展至國際,發揮台灣第一大港灣城市的優勢,利用雄厚的製造基礎,充沛的勞動力,積極吸引外資進駐。
除了制定招商引資策略外,高雄也需中央政策加持,面對鄰國經貿特區競爭,政府應先通盤評估高雄自由貿易港區、南科高雄園區,以及高雄的加工出口區的績效,並提供更多配套措施。政府也應利用高雄區位優勢,使高雄成為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產業分工及物流串聯的節點,高雄才有翻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