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長天期的零本土病例之後,近日媒體陸續報導了日本女學生、泰國移工及比利時工程師於返國前或後接受篩檢並皆呈現弱陽性的新聞,全國譁然,各種說法與澄清不斷。
「弱陽性」的指涉在醫學檢驗及研究領域上或有其價值,因核酸檢驗方法有其侷限,不只假陽性與假陰性的困擾,檢驗本身的靈敏度和特異度目前也無定論;然而執著於「弱陽性」的「弱」對於防疫作戰無益。因此我們從沒看過國外媒體報導「弱陽性」的確診案例數有多少,也沒聽過哪位名人政要是「弱陽性」不會傳染他人等。指揮中心在收到外國確診陽性通知後要求各該國重作檢驗是不尊重也不專業的作法,是不相信其檢驗技術?那重作之後的結果就相信嗎?如果重作檢驗是陰性,難道之前的陽性是錯的嗎?當然不是啊!
防疫指揮中心對於社區不需做較大規模篩檢的主因,就是檢驗準確性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會有假陰性以致新冠感染者誤以為自己無病因而感染了更多人。既然如此,「弱陽性」怎能百分之百的就肯定不會傳染給別人?更重要的是在發現這些「弱陽性」之前的強陽性期間,我們有做什麼嗎?
各國疫情與資源不同,有的國家會在解隔離前重做篩檢,有些不會。以「弱陽性」的理由要求各該國家在確診後重做或二採,除有安撫本國官民人心外,並無防疫實質價值,因為確診已定,防疫工作再無折扣可打,也不能有偏安江左的小朝廷神話。
以下澄清近期聽聞的兩則民間謬誤說法。
迷思一,因為防疫做得好,這些住在台灣的外國人回國前或後篩檢確診的也都只是「弱陽性」。
錯!短時間內三位外國人相繼於返國前後確診,合理可推測社區內有相當數量的被感染者,這是社區感染的警訊。病毒不會無中生有,一定是社區有帶原者傳染給他們,他們也會再傳染給社區其他人,這些人可能有症狀也可能沒有,但因無接觸史或出國旅遊史,依現行防疫政策都不會做篩檢確認,因此社區現況不明,這是隱憂。新冠核酸檢驗確有灰色地帶,檢驗結果中除無法決定外,判讀結論只能有陽性與陰性兩項,「弱陽性」可為醫學研究使用,在防疫上「弱陽性」就是陽性,沒有處置上的差別。
迷思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冠篩檢結果是「弱陽性」不會感染他人,所以接觸者的抗體檢測皆為陰性。
錯!篩檢為「弱陽性」的結果表示篩檢太遲,沒在強陽性階段就發現感染者並阻擋病毒傳播給他人,應省思的是為什麼沒早發現。冠狀病毒從不獨厚台灣人,台灣迄今能守住第一波感染,幾次皆未造成疫情大爆發是因為全民的警覺與配合,抗體檢測皆為陰性的原因主要也是之前落實全民防疫的結果,但也要留意其中也可能有假陰性結果。
隨著振興券的發放,國內旅遊與經濟重啟,國人的防疫警惕逐漸式微,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的防線也不知不覺的消散。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防疫指揮中心刻意強調「弱陽性」的「弱」,不只砸了疫情初期引以為傲的「超前部署」招牌,也弱化了官民防疫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