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夏天通過脫歐公投,到上周完成「英歐自貿協定」(FTA),歷經近五年的紛擾,英國終於將在明年1月1日正式跟歐盟分手。雖然跟台灣直接關聯不高,但在全球經濟仍籠罩於新冠疫情陰霾的情況下,還是值得慶賀的結局。
英國開啟了參雜著鬧劇、疑惑、互罵威脅的脫歐程序後諸事不順。去年底勉強完成為期一年的「過渡協議」,上周在耶誕節前所完成的英歐FTA,才是明年起英國正式成為「外國」的經貿互動基礎。
若從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起算,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已經將近50年,期間歐盟歷經多次經濟整合的升級,各成員國在經濟層面上的互動關係已經很接近同一國家的內部往來:貨物、資金和服務從英國輸往法國的程序,可能不會比美國跨州間的貿易複雜太多。
這種緊密關係,說明了脫歐涉及了大量原本已經融合為一、不分你我的經貿制度,要進行拆解、重組。畢竟英歐未來絕對不會是「分手不再相見」的關係,因為英歐高度的經貿依賴性,是市場供需而非政治決定的生態,因此不會因法律上脫歐而隨之終結,衝擊巨大幾乎無法避免,凸現出英歐FTA的重要性。
平均而言,過去十年英國自歐盟進口的貨品都超過五成,也有超過40%的貨品出口歐盟,是英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的二倍有餘。歐盟對英國同樣存在類似的依賴程度。2019年時,英國是歐盟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僅次於美、中兩大國,更是歐盟第二大貿易順差來源。
由此觀察,若是明年起英國從歐盟裸退,跟台歐盟一樣回歸WTO待遇,對英國的衝擊恐如首相強生所言的「we are ready」。例如歐、英平均關稅固然不高(脫歐前英國沒有本國稅率,脫歐後英國對外目前多數繼續複製歐盟稅率),但農產品跟食品不少關稅超過10%,加上脫歐後都要重新檢測、驗證,對雙方的農民及食品業者有直接影響。
事實上,英國從去年開始循著過去歐盟已經完成的FTA網絡,積極洽簽個別的FTA,目前已跟加拿大、南韓、日本、新加坡、越南、智利、墨西哥等數十國完成簽署。這種神速進展的主因,就是英國基本上將過去歐盟跟各國簽署的FTA內容及承諾照單全收,再簽一次而已。照理來說,英國也可以用同一方法跟歐盟談判,複製貼上歐盟與加拿大或日本的FTA內容即可。然而英、歐關係沒這麼簡單,一來歐盟擔憂過於優惠會變相鼓勵其他成員脫歐,再者英國與歐盟海、陸(北愛及愛爾蘭)相連,在漁場、北愛邊境問題等都有很多歷史情結,最後英歐有很多跟民眾有關的關聯,從簽證、勞工移動、專業證照等,都比跟其他國家談判有更多考量及挑戰。
明年起生效的英歐FTA基本上涵蓋了多數經貿領域的議題。目前看來英國與歐盟放下了許多歷史情仇,突破了輿論及民意的限制,建立起類似加拿大與歐盟的FTA關係,貨品無關稅、投資及服務無限制(但要審查)、資格證照不自動承認、勞工不自動取得工作證。英國在意的金融服務部分,則留待明年再談。
未來的英國,將成為離德、法等歐盟主要國家最近的「FTA夥伴」。這樣的英歐關係雖非完美,卻大概是雙方在諸多限制下,發揮高度智慧能談出來最好的條件。對台灣而言,不論脫歐及英歐FTA,目前與英國及歐盟的經貿關係直接影響非常微小,但脫歐面對如此巨大的輿論民意壓力及制度變革,在英國及歐盟不失原則的經貿靈活性,面對政策困境的創意及不懈的堅持下,最終還是在四年半內完成。台灣處境一樣困難,但舉凡加入CPTPP、FTA等諸多變革,卻是十年無成。在替英歐感到高興之餘,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