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肆虐下,台灣經濟有幸因為防疫成效而在全球獨居鰲頭。但好的經濟表現下,也開始浮現不少結構性的隱憂,如果能決斷地面對解決,台灣的經濟榮景當可更長更久;如果敷衍以對,只怕許多痛苦糾結還會一再出現。
疫情下台灣經濟最明顯的表徵便是產業的兩極化發展,迎合國際需求趨勢的電子製造業不但一枝獨秀,更是一飛沖天,榮景可望不墜,但一般製造業面對激烈國際競爭、需求不足、匯率升值的連環衝擊,雖然近來因遞延性需求有些回春跡象,但險峻環境依舊,不容過度樂觀。這樣的發展趨勢也開始對國內的資源運用產生影響。過去所謂五缺問題中的水、電、土地、勞工如今看來都不算太嚴峻,倒是缺人才的問題於今最為窘迫─不但電子製造業高喊人才不足、一般製造業想要轉型升級也需要人才投入,政府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想要引領台灣產業轉向人工智慧、物聯網、資安、智慧應用等軟體產業,更需要大量人才,偏偏微軟等國際大企業也紛紛來台設立研發中心,使得人才競逐的問題迫在眉睫。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日前談到台灣需打造護國群山,未來科技發展、轉型還是要靠年輕人,因此呼籲提高生育率,「有更多的新生兒才能讓更多人才加入轉型升級的行列」。郭台銘的焦慮與期待可以理解,也正印證了人才不足的窘境。但我們也必須指出提高生育率無法直接轉為人才供應,許多高生育率的開發中國家可以為證,更何況也緩不濟急。人才問題還是需要現時適當的政策來解決。
面對人才不足問題,以下幾點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首先是產業的取捨。最理想的狀況是透過人才創造價值與獲利,透過獲利支付高薪以留住並吸引人才,打造良性循環。但眾所皆知,低薪是台灣廠商留才攬才困難的最根本因素,如果前述良性循環無法建立,就無需奢談產業的升級轉型。
過去幾個月中,無論面對ECFA可能中斷、RCEP簽定、台幣強升,前後任經濟部長的因應之道總是「輔導產業升級轉型」,若真有效,也就不用總是掛在嘴邊。如果產業真的無心或無力提供高薪來打造使用人才的良性循環,以致升級轉型遙不可及,則產業外移等問題就會再度浮現。
其次,是要思考利用全球的大人才庫。過去台商最擅長運用他國的勞工土地,但現在台灣已到了產業精進的階段,思維必須轉向運用全球人才。歐洲許多人口不多的國家之所以能支撐品牌經營這類高階經濟活動,就是因為能在全球各地善用人才。台灣想要躋身一流國家,這樣的努力勢是不可免。過去育才、留才、攬才政策,想的多是人才在本土的運用,既然成效不彰,實不如改弦易轍。當然,如果產業不願先付高薪的思維未變,這樣的努力還是難有所成。
再者,是人才培訓思維的改變。台灣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很大比例的最佳成就便是進入電子製造業,但如欲逐漸擺脫代工經濟,最需要的人才應是基礎研究與尖端科技以及富創意思維的人才。當頂尖大學許多博士班招生掛零、出國留學深造難成風氣時,人才斷層才是真正隱憂。當大學的回應是「加強招收國際人才、產業鏈結」時,便知道真的問題並沒有被認知與解決。
台灣所需的尖端人才,還是必須藉由與美國的合作來達成,特別是新台幣強升之際,應該積極擴大與美的人才培訓合作。至於台灣的高等教育,已普及到大部分無法發揮篩擇與加值人才的功能,有賴政府果斷的改革。所謂大學與產業的產學鏈結,不能拘泥於現今的產業需求,既然各種未來產業方興未艾,大學就必須改革到比產業有更前瞻的思維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