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中國政策,與川普大部分一樣,不同的是作法,拜登表示他可以團結盟友,共同對付中國,而不像川普妄自尊大,美國優先;拜登政府批評川普的作法,創造了國際權力架構中的真空,讓中國得以趁虛而入,川普輕視盟友,也讓美國過去的聯盟關係弱化。
但在與盟國合作應對中國時,拜登政府也必須要傾聽盟國的關切。拜登政府負責對華政策的官員稱,要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就有必要考慮這些國家的利益,而且做為盟主,要去滿足他們的利益。
過去川普完全以美國為本位,對於美國安全承諾,斤斤計較,要駐在國多付基地維持費,否則就要撤回派駐盟國的美軍,這讓南韓、日本與德國等盟邦,非常不滿;拜登上台後,除了延長了駐日美軍協定,以及與韓國達成防衛費分攤的協議,原本要減少的德國駐軍也暫緩撤出。
在印太地區,直接面對中國大陸的霸權,美國要糾合盟友相對容易,其中由美國、印度、日本與澳洲等四個國家所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美國不僅繼續參與,先由國務卿布林肯參加線上外長會議,拜登自己還將與其他三國元首,在12日舉行首次「四方安全對話」的領導人線上峰會。
拜登比較大的挑戰還是在歐洲,歐盟期望與中國對話與合作,不願意被美國拉進與中國對抗的聯盟,私下還希望在美中對峙之間,坐收漁翁之利,去年年底突然宣布與中國大陸達成投資協定,就被美國視為取巧。
不過歐盟也同意與美國開始一系列的磋商,內容從戰略合作,到高科技管制,目的不是要建立廣泛聯合陣線,而是找尋彼此相同的利益所在,建立起相互的合作關係,美國對於香港、維吾爾人、中國市場等議題,有信心可以與歐盟找到共同立場,但是對於5G高科技的合作,則沒有這麼大的把握。
但這並不表示拜登政府現在就決定要與北京全面對抗了,美國其實仍然希望在氣候暖化、北韓、伊朗等問題上要與中國合作,只不過不願意一開始就「為了對話而對話」,美國希望把有共同立場的國家,先組織起來,這樣要與北京談判時,也比較站在上風。
就在白宮宣布12日舉行四方安全對話高峰會的同時,一名高階官員也說,美國正在與中國協商可能在近期舉行兩國高層會議,據中方透露,會由楊潔篪與王毅和布林肯在阿拉斯加會晤,這其實是美國的兩面平衡手法,讓大陸不要認為是有針對性。
這其實也是其他盟國的看法,譬如印度雖然最近與中國發生邊境衝突,中國支持巴基斯坦也讓印度覺得芒刺在背,因此印度還是不希望中國覺得印度在挑釁,印度也公開堅稱,「四方對話」並非針對中國。
這次四方安全對話的主題,也強調不是軍事安全,而是全球暖化,以及面對疫情,如何更有效的協調亞太疫苗的供應。
事實上,現在安全的定義已經包羅萬象,美國作為盟主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僅只是提供安全保護,甚至廣義的經濟安全,包括經濟與科技,像是確保下一代5G網路以及關鍵商品的供應鏈,甚至為應對衝擊汽車業的晶片短缺問題,拜登簽署供應鏈行政命令,國會也通過促進半導體生產的撥款方案。
在未來幾個月,會是拜登結盟的關鍵期,除了近日「四方安全對話」,今年6月在英國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更多民主國家會由東道主英國的特邀出席,拜登在競選期間信誓旦旦想要召開的「民主峰會」,屆時會在場邊召開。
台灣作為美國亞太盟友之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在供應鏈中不可或缺,但在期待美國加強與我國實質關係的同時,也必須要清楚我們真正利益在哪裡,不要任由美國牽著鼻子走,損人不利己而不自知,這是我們在密切注意拜登的聯盟策略,所不可不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