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日高規格再提出「共同富裕」以及「三次分配」的概念,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其中兩個時間點:「改革開放後」及「黨的18大以來」,至為關鍵,恰好點出了從1979年以來迄今及延伸到2049建國百年的兩個發展階段。為說明分析方便起見,不妨分別稱為一,中國改革開放的鄧小平階段;二,中國改革開放的習近平階段。兩個階段的特色與發展重點並不難區分,似也可分別冠之以「鄧小平理論」與「習近平理論」。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後迄1978年的30年期間,正如中央財經委員會所言,體驗了「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並作出了總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因此,在走到了幾乎是一窮二白的1978年時,鄧小平終於在中共第11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鍵性的歷史決定:改革開放。至於怎麼改,怎麼開?那就摸著石頭過河,但大方向還是有的,分別是:
─在經濟方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政治方面,「穩定壓倒一切」;
─在社會方面,「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
引號中的話,全是鄧小平的原話,因此也不妨把這三個方向理解為「鄧小平理論」。客觀理性地評論,在那個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與形勢下,恐怕再沒有比這三句話更能抓住發展的精髓與要領了。
要發展,只能靠市場經濟,所以在社會主義下加上了市場經濟,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果然,市場經濟釋放出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的生產力,中國GDP才30年就從1979年的全球排名第15位躍升到2010年的全球第二位,而且,的確實現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然而,隨著快速增長,諸多發展問題如貧富差距拉大、環境生態惡化、社會矛盾浮現,腐敗問題等也伴隨而來,嚴重衝擊了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這也成了2012年上台執政的習近平面臨的重大挑戰與嚴峻考驗。
2012年年底,中共18大除了展開全面重拳反腐以排除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外,習近平還提出了「五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生)一體」的發展理念與「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改革重點。如果借用前述「鄧小平理論」,那麼不妨把「習近平理論」理解為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發展問題時對「鄧小平理論」的調整與補充,即:
─在經濟方面,「發展才是硬道理,但可接續的發展更是硬道理」;
─在政治方面,「穩定壓倒一切,但有和諧的穩定才是真正的穩定」;
─在社會方面,「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但現在是到了該共同富裕的時候了」;
這應該就是習近平主持召開「817」中央財經委第十次會議高規格提出「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至於會議中跟共同富裕大目標一起提出的「三次分配」,應該是為了追求及實現共同富裕大目標的一種手段與方法。
應該看到,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到的「小康」目標,40年之後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基本實現。從扶貧到脫貧到全面小康,可以視為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已完成基本鋪墊,接下來,即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落實,並努力針對初次分配(依據市場競爭力法則進行的分配)、二次分配(依賴政府通過政策手段進行的再分配)及三次分配(基於社會公益及慈善行為進行的分配)進行深入研究並作出制度安排,這應該就是今後中國改革的重大方向與挑戰。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總的來說,中國的改革大工程還是一脈相承,有理想、有目標、有方向、有脈絡、有策略、有邏輯可循的,這在舉世各國中,如非僅見,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