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14 第505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是民主的顏色?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球在美國手中:拜習通話與代表處更名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舉債救經濟 先強化生產力
民意論壇 馬凱/「雙失靈」縱富凌貧
阿富汗悲劇 來自沒英雄
民進黨機關算盡
非要改制 竹竹苗併最優
誰先打BNT 應好好討論
美網亞裔封后 台灣加油!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是民主的顏色?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今年國慶主視覺,不出預料,「國旗色」藍白紅又消失了。蔡政府執政以來,國慶主視覺配色年年不同,但永遠有綠色,今年還取名「民主綠」。綠色常被賦予春天、大地、生態、和平等意涵,綠色也是伊斯蘭教的傳統顏色;但民主和綠色扯上關係,蔡政府堪稱舉世首創。

蔡政府國慶迴避國旗配色,美其名多元創意,但獨鍾綠色卻露了馬腳。綠色是民進黨代表色,其實就是要用「綠色」成為新的國家認同;冠上「民主綠」,更是暗示只有綠色的民進黨才代表民主。

但民進黨真的代表民主嗎?蔡政府嘴裡喊民主,卻走向新威權。以「轉型正義」為名,清算在野黨;以國家安全為名,醜化不同意識形態;藉口打假訊息,箝制言論自由;把獨立機關都打造成東廠,還把公投重新關回鳥籠,無一不是「打著民主反民主」。

與其說「民主綠」,不如說只有民進黨有權定義民主。在綠色執政下,民主是用來捍衛政權的幌子,而不是應該捍衛的價值。台灣民主化卅餘年,「綠色恐怖」逐漸取代「白色恐怖」;「民主綠」成了最大的嘲諷。

□色彩無對錯,蔡政府卻處心積慮堆砌各種正面形容詞到綠色上;只是形容詞再多,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民進黨沒把綠色調成民主的顏色,只把綠色抹成民主的笑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球在美國手中:拜習通話與代表處更名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從阿富汗狼狽撤軍後,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為雙方競爭進行風險管控。但拜習通話才結束,就傳出美國考慮讓台灣在美代表機構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台美低調不作評論,中共也還只有制式反應,事情仍在發展中,美中台關係的走向備受關注。

美中關係從三月阿拉斯加會談以來即陷入膠著,美國曾經兩度嘗試,包括副國務卿薛曼以及近日拜登特使柯瑞訪問天津,雖然中方都派出官員實體與視訊會談,但基本上美方都是碰了一鼻子灰。

這是由於美中對於雙邊關係有著根本不同的看法。從美國來看,與中國的關係可以同時是「競爭、合作、敵對」;競爭是應該的,對抗是必要的,而合作是有條件的,三者可以區隔化。但是對中方來說,關係是整體的,只有減少競爭、消除敵對,才可能有合作。就像大陸外長王毅對柯瑞所說,現在球在美方一邊,美方應停止將中國視為威脅和對手,「中美氣變(氣候變遷)合作不可能脫離中美關係的大環境」。

習近平是應邀通話,換句話說,中方不認為自己的立場有任何改變。反倒是白宮新聞稿中強調,美方基調仍然是競爭,但要確保美中競爭不會轉向衝突,所以需要有拜習電話會談;而白宮聲明也不像拜習二月通話時強硬,未提及港、台、人權等美國關切之事。拜登邀習近平通話還有另一個原因,美方官員抱怨在之前幾次會晤中,「中國官員不打算進行嚴肅、實質的對話」,拜登認為有必要直接與習近平溝通。

由於拜習通話長達九十分鐘,不只是一般客套寒暄,還有實際議題討論,除了美方關切的氣候議題合作,防止南海、台海意外,也需要軍事互動接觸。尤其中方新聞稿提到,雙方「將責成雙方工作層加緊工作、廣泛對話,為中美關係向前發展創造條件」,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像薛曼與柯瑞這樣層次的溝通來往,而「向前發展」更暗示美方期待的「拜習會」,不是沒有可能。

美中會談不可能不談到台灣,新華社稿中提到,拜登表示「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可是拜習通話後,第二天就爆出美方認真考慮中華民國在美國代表機構更名「台灣代表處」,很難讓人不把兩件事情連結起來。

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看,有兩個可能:其一是美方事先沒有通報中方會有這件事,還讓拜登對習重申一個中國政策,結果竟然私下與台灣會談,雖然美國同時與海峽兩方會談可以減少外界批評,但消息公布卻讓習近平灰頭土臉,令中方不再信任美方。這也意味美中對抗持續,台美關係升溫,改名可能性較高。

第二個可能則是,美方的確通報中方會有台美高層會晤,但保證不會傷及一個中國政策,而且為了避免中方起疑,美方還刻意將會議地點安排在距離華府車程一小時的馬里蘭州首府。這代表美中開始建立互信,台美關係受限,更名將有困難。

雖然美國主動致電中方意在挽回雙邊關係,但是美中對於台灣仍然有相當歧見。有鑑於台灣在立陶宛設處使用「台灣代表處」名稱,引發北京強烈抗議,甚至降低關係,召回大使;台灣駐美機構改名,北京不會等閒視之,勢必會有更大的後續效應。

□現在球在美國手中,目前僅有大陸駐美大使館的抗議,北京還在等美國官方回應。由於此事最後還需拜登簽署才生效,也不排除會成為美方討好中方的籌碼,我們不要太過天真的期待美國善意,反而要慎思可能單獨承擔的後果。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舉債救經濟 先強化生產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政府除了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亦加碼財政擴張政策,以大幅舉債對抗疫情衝擊;但各國擴大舉債卻讓政府預算赤字加劇,累積債務占GDP比不斷提升。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即指出,全球平均公共債務占GDP比將從2019年的83.7%,升至2021年的98.9%,某些已開發國家更從2019年的103.8%,續升至122.5%,引發各界對政府債台高築將危及財政永續運作、債留子孫的討論。

奇怪的是,近幾年全球平均公共債務上升屢創新高,卻未聽聞利率上升、通膨失控與匯率崩潰等情事出現(尤其是美國),一反過去的經驗與認知。於是,新債務樂觀主義者遂認為,以往緊盯債務對GDP比的思維已過時,當前居高不下的政府赤字及債務並不需要擔心,理由有三:

首先,債務利率減去長期經濟成長率後的數值才是關注重點。由於當前利率甚低,央行的貨幣政策已難有效解決景氣低迷的問題,必須仰賴財政政策的刺激。近年來實質利率又一直低於長期經濟成長率,政府大可發行債務來籌措資金,甚至可不斷地將債務展期,且因利息增幅不大,使負擔減輕,而無需徵收新稅。

第二,應以實際利息支出占GDP比(分子以名目利息支付的未來現金流計,分母以GDP的未來現金流計),取代負面觀感較大的債務占GDP比。尤其是在長期低利率下,財政激勵政策帶來未來產出增加的現值將較高利率時為多,而債務還本付息則較高利率時為少,使赤字預算激勵經濟變得更划算。

第三,過去認為較高的政府債務將推升均衡利率,導致財政危機或通膨失控(或兩者皆有)的說法恐是被誇大了。

目前的擴張性財政支出主要用在需要長期支持失業勞工和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對經濟的助益甚大,且在現有的寬鬆貨幣政策及低利率下,一旦經濟成長加快,通膨壓力雖將隨之提高,但由於名目所得增加,財政收入也將超過預期,此時再開始提高利率或重新研擬財政收支計畫也不遲。

然而,有別於新債務樂觀主義者的論述,對政府維持赤字預算激勵經濟持保留看法者亦所在多有,並直指前者押寶實質利率長期不變的賭注過於冒險。

像是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費雪即認為,在疫情肆虐下,強力的財政作為雖有必要,但沒有終點的開放式支出將是悲劇,政府仍應追求財政的永續性,並保有三項堅持:一是一國應呈現基本(不含債息支出)財政盈餘,不能是基本財政赤字;二是財政支出應導向生產性投資,而不是用在消費;三是實質利率要維持在低檔。以美國為例,在聯邦稅收未顯著增加下,存在許久的財政赤字仍將持續。同時,在疫情爆發前,聯邦支出即已偏向消費,即使現在美國大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但在面對龐大退休金和醫療費用的負擔下,未來幾十年美國財政支出仍將偏向消費而非生產性投資,使美國財政不符合前二個持穩要件。至於實質利率,目前的低利率水準也不是永恆不變,一旦其上升機率高於下降機率,美國財政穩定性必將受到衝擊。

由此可知,新債務樂觀主義者倡議財政擴張可增進GDP,而不會過度增加債務和利息支付的論述,看似會引發一場財政革命。惟若執政者任由財政赤字擴大、政府債務累積過多,不只易引發通膨遽升的風險,更是其莫大的道德缺失。

因此,先不論這場論戰結果如何,執政者面對疫情衝擊,擴大財政支出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在利用當前的低利率舉債之時,仍有應堅持的原則,亦即儘量從事生產性的基礎建設投資,既可緩解疫情對經濟之害,並促進就業,也可誘發民間投資,創造所謂的擠入效果(crowding-in effect),增強未來經濟生產力,舒緩政府債務累積及經濟復甦帶來的通膨壓力,才是上策。

   
民意論壇
馬凱/「雙失靈」縱富凌貧
馬凱/聯合報
四十年前,台灣最傲視全球的,就是經濟飛躍成長,而所得分配平均則勇拔鰲頭。但每下愈況,成長率一年不如一年,禍不單行,所得分配也不斷惡化,五等分位倍數已從四.一七直線上升至六.一三,仍在加劇。最顯眼的病徵就是,儘管每人所得年年上揚,平均薪資則廿年原地踏步;顯示富人所得與財富快意累積,而大多數薪資所得者則在節節高升的房價與生活費用下勉強餬口。

台灣的病情固然刺眼,但此現象普世皆然。從最大的外在環境看,這正與新自由主義先進國家鼓吹日亟,及以軍事強權與財金優勢極力向全球推廣之美式民主制度亦步亦趨。

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滔天時飽受撻伐盛極而衰,正被不同程度的左派平均主義蠶食;美式民主則在川普的小丑式誇張表演下左支右絀,醜態百出,也不復昔日雄風。

在上述大環境之下,所得分配不均之所以日益惡化,更具體的層面,則落在兩個失靈上:一是市場失靈,一是政府失靈。由於此二者幾已籠罩日常生活的一切,因此雙失靈的後果,也格外慘烈。

市場失靈為禍久矣。外部性與公共財導致環境生態及公眾利益受害已具共識,各國政府都設法整治。為禍最烈的則是進入障礙造成的壟斷,以及資訊不對稱幾遍及每項交易而使人人都成詐騙取財的受害者。歌頌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無計可施而故意視而不見,新自由主義如日中天時,更齊聲高呼企業賺錢第一,使得企業爭相謀財聚利。形勢所至,政府更放縱金融投機,脫卸管理責任,使大多數人無辜受害,少數人則富上加富,貧富差距擴大,乃拜此之賜。

政府失靈令上述弊害火上加油。所謂政府失靈初不限於貪汙腐敗、治理無能;其根本意義更在於政府是否違背其存在之目的。政府強取人民的血汗與權力,本在藉此讓人人安居樂業,老者安之,壯者用之,少者教之,人人得有公平的機會與環境。於是人人得盡其才而不受欺詐盤剝;企業力爭上游但不能非分聚歛。政府的作為與此背離,即是最嚴重的失靈。

當政府濫用手中的公權力與公共財富,偏袒少數人形成種種進入障礙,甚至創造特權圖利少數,壓制公平競爭,就讓市場失靈變本加厲,巧取豪奪更加猖狂。分配的公平就益發困難。

然而如何建立不背離人民利益的政府,迄今仍在摸索階段。數十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美式民主,缺陷不斷暴露。兩黨政治只見黨同伐異,為少數人之私罔顧全民利益;竭盡所能玩弄民粹盲流,操作媒體、運用大數據及劍橋分析之類伎倆綁架民意;不顧千萬國人之生死,肆意威脅任何國家的存亡。這樣的政府,再加上源自美國睥睨一世的新自由主義,令雙失靈達到極致。美國極少數人掌握敵國的財富,而貧富懸殊舉世第一,豈是偶然?

自兩蔣辭世,台灣一步步追隨美國後塵,背離傳統文化楬櫫的政府治理日遠。自一九八○年獨步全球的分配平均到今日每下愈況,正是明證。如今新自由主義退潮,美式民主也被看破手腳,我們是否也該痛定思痛,正視市場欺詐,為台灣人民重建一個公平樂利的政府治理模式?(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阿富汗悲劇 來自沒英雄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神學士政權2.0版出爐了。政府軍卅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美軍做過N次電腦沙盤推演,卻無法預估最關鍵變數:阿富汗政軍領導者的勇氣。最不可能的事發生了,總統甘尼落荒而逃,阿富汗人完蛋,拜登也慘了。

美國歷史學家法蘭克去年出版一本備受好評的「人骨巨塔」(三部曲第一本)。他認為太平洋戰爭始自盧溝橋而非珍珠港,所以一反歐美史學界定論,從一九三七年開始敘述這場被他正名的「亞洲太平洋戰爭」。七百餘頁巨著前半部在讓蔣介石與中國的獨立抗戰貢獻重見天日,其中指出蔣無視於日本飛機襲擊,親赴蘇州、鄭州、馬當、信陽與長沙戰場。當武漢會戰收場時,他甚至在敵軍進城前數小時才離開。這位曾在越戰時當過第一○一空降師排長的作者感嘆:「這就有如邱吉爾或羅斯福親臨敦克爾克、瓜達卡納爾(實際上都沒有),二戰時各國政軍高層無人展現過如此勇氣。」讀過哈佛學者陶涵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者,不會相信他在抗戰時的勇氣是一時興起。極少數人就是天賦異稟,能夠畢生「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了解世界歷史的人不會相信英國沒有邱吉爾也能打贏二戰。不是那個沒沒無聞的戴高樂流亡倫敦,號召「自由法蘭西」續戰,法國首都今天可能還叫維琪,英國也早就挺不住。難怪英國史學家傑克遜大前年出了一本近九百頁的「戴高樂傳」,最後一句話是:「他拯救了法國的榮譽。」

八二三砲戰爆發前數日,老蔣總統巡視金門,登太武山,這是冒險之舉。爆發之後,他甚至指派獨子蔣經國(政務委員)冒猛烈砲火赴大小金門。正在角逐黨魁的朱立倫日前有感於阿富汗變天,稱「沒有一九四九的國民黨,就沒有今日的台灣」。但當年的領導人是路人甲嗎?國民黨的後繼者如今無人敢說出那三個字。國史館不愧是民進黨的外圍組織,立刻公布檔案謂一九四九年的國軍裝備狼狽不堪。在那個赤色洪流的年代,不是蔣掌權,艾森豪肯慷慨提供美援?老美的幫助值得感激,但是看到阿富汗卻還把他們當成台灣存活的唯一恩人,這種人不是智障就是惡毒。

勇氣之外,領導人還要有遠見與執著。美國當年要求國軍廢除蔣經國學自蘇聯的政戰制度,蔣中正拒絕了,因為他嘗過部隊接連叛變的慘痛教訓。以黨領軍不是民主,卻攸關國家存亡。優秀領導人更需具備社會學家韋伯所說的魅力,這種人是國士無雙,如磁鐵般能一呼百應。國家存亡興衰取決領導人特質,即使民主也一樣。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蔣介石在台復行視事,當時杜魯門正對毛澤東大拋媚眼,所以元月才公布的艾奇遜防線刻意排除台灣。無人預知韓戰將起,大勢看似已去。他可以走甘尼模式,攜帶大筆黃金享受餘生。蔣選擇另一條路,那些因他的留下而如今才能向對岸嗆聲叫囂的人,卻罵他不讓聯合國託管台灣,還假借所謂轉型正義鬥臭這位偉大的拯救者。

當今台灣高層奇人輩出。有人宣稱拿掃把與入侵的解放軍拚命,有人更秀出手臂蒙受高端疫苗的風險。勇氣誠然異於常人,台灣人卻最好祈禱:永遠不會像阿富汗人那樣有必須面對真相大白的一刻!

   
民進黨機關算盡
張南豐/商(台中市)/聯合報
對於新竹市長林智堅突然拋出縣市合併議題,苗栗縣長徐耀昌一句「年紀輕輕,機關算盡」的批評,清楚掀開林智堅的假面具。

事實上,大膽玩弄台灣人民的伎倆,絕非林智堅的「找工作」。蔡政府遮遮掩掩,不用心進口疫苗,然後在全國大缺疫苗、人心惶惶下,推出施打國產高端疫苗的預約登記,這才是不折不扣的「機關算盡」。

徐耀昌透露,林智堅曾致電表示,可將苗栗縣南邊劃進台中,苗北的頭份、竹南併進大新竹。赤裸裸的目的就是要消滅藍營長期執政的苗栗縣,來個一箭雙鵰。

蔡英文參選總統之初自稱是「客家妹」,以客語問候鄉親。當上總統後,鮮少公開說客家話,如同進口美國萊豬以及危害藻礁的翻臉不認人。現在的民進黨已失去創黨的黨魂,一切以自己的利益、機關算盡為優先。

   
非要改制 竹竹苗併最優
紀俊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聯合報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大新竹市」的台灣第七都新議題。台灣已有六個直轄市,究竟是否適宜再增加直轄市,應是值得重視並可列為國家發展的重大議題。

以當前六個直轄市言之,幅員小,必然競爭力弱。台南市面積雖屬六直轄市之二,但人口最少,其競爭力已趨於劣勢。大新竹市的設立,競爭力是否提升,應是首當思考的課題。

民國卅九年新竹縣區域重劃,乃因新竹市由省轄市改制為縣轄市,而且族群考量另新設苗栗縣。民國七十一年,因閩南、客家再次將新竹縣一分為二;即現今的新竹縣與新竹市。這二次行政區域重劃,對於竹竹苗地區的發展不無影響。最明顯的是苗栗縣雖有最具競爭力的自然資源觀光條件,卻仍然財政困難。新竹市與新竹縣則因有新竹科學園區,在半導體護國神山的保佑下,新竹市的發展顯得比新竹縣還要快些,但新竹縣因有面積大的優勢,後市看好;其實新竹市所以發展起來,與新竹縣將「香山鄉」劃歸新竹市有絕對的關係。當今新竹市的發展與香山區的開發是成平行線或成正比在進行,這說明幅員在地方發展上的關係,至為密切。

台灣的區劃當以北、中、南建構的台北市、台中市和高雄市三大直轄市最為理想。可惜決策者僅注重個人或政黨的政治利益,使台灣出現六個直轄市的畸形區劃。事已如此,除非啟動通盤區劃重大政治工程,直轄市如有再增加的構想,務必以大市制的觀念,或是城市區域的理論,以推動區劃變革,始為正辦。

由於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在歷史淵源上係「大新竹縣」或「新竹州」的區域所在,如為發展國家半導體以帶動當地發展,大新竹市應以竹竹苗合為一體,遠較獨竹竹合併有競爭力。竹竹苗人口可達一五六萬人,土地面積為三三五一平方公里,將成為台灣面積第一大直轄市,人口雖然少點,但因半導體王國所在,其人口之成長將最具競爭力。此外,長年受財政所苦的苗栗縣,將因之解套,而且可以成為新竹市的後花園。大新竹市可形成好山好水的台灣新都城,最符合城市區域的區劃理論。

當此行政區劃宜與國土計畫相結合之際,評論竹竹合併或竹竹苗合併,在制度設計上當在能強化其地方競爭力。如就行政區劃而言,法制上務求穩定,經濟上力求成長,文化上在能融合,社會上有助和諧為理想下,與其竹竹之小新竹市合併改制,實不如以竹竹苗之大新竹市合併改制。此不僅可解決苗栗縣之現實困境,而且可使苗栗縣的優質自然資源,化為大新竹市在台灣各直轄市間最具競爭力的新動能,何況竹竹與苗栗本原為新竹州之所轄。相信這是非必要改制不可下的「上上之策」。

   
誰先打BNT 應好好討論
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聯合報
經過郭台銘先生、台積電、慈濟等的努力,對台灣非常重要的BNT疫苗應會源源不斷到來,我們應如何妥善運用這些珍貴疫苗呢?

一、由於學生過著群體生活,也可能中午在學校用餐,加上只有BNT疫苗可以使用於十八歲以下學生,所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決定第一批BNT大部分都要施打十二歲到十七歲的學生。不過英國似乎不認同此做法,評估CP值不高。更重要的是,BNT這類的mRNA疫苗注射後分布體內效果很好,但也會流經心臟,按照美國經驗,百萬分之十二注射後發生心肌炎的副作用,嚴重者需插管和葉克膜治療,依此比率台灣約十五位學生,家屬一定難以接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宜事先更慎重說明。

二、根據國外的文獻,如果這批BNT疫苗使用於整天在外面奔波工作,貢獻台灣經濟比率最多的卅五(四十)歲以上,還沒有施打過疫苗的國民,施打第一劑預防重症,可達到最佳防疫效果,應是最合理的選項。

三、台灣六十五歲到七十四歲的長者,都在七月初施打莫德納第一劑,理論上四周後要施打第二劑,現已經超過十周,短期內台灣大概不容易取得大量的莫德納疫苗。根據加拿大的經驗,是可以第一劑莫德納之後,第二劑混打同類型的BNT疫苗,指揮中心應該開會決定一個開始混打的最終日期,而不是無限期的延後,令長者焦慮不安。

四、為了防疫效果,以色列已經開始施打第三劑,許多國家也在研議,尤其是抵抗力不好的慢性病人、先天免疫疾病、洗腎、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在疫苗不足的台灣,根本沒資格討論第三劑議題。萬一Delta變種病毒大規模社區傳播,許多長者塞爆醫院造成醫療崩潰,是台灣最需要預防的最壞情況。那是不是要嚴肅討論七十五歲長者第一劑已經都施打AZ,在長者同意下第二劑混打BNT,有研究如此中和抗體可以增加十倍以上濃度,對於變種病毒比較有抵抗力。混打有沒有類似施打第三劑的效果,這可能是疫苗不足的台灣,最大的冒險決定,但值得討論。

以上這四個方向,施打優先順序各有利弊,何者是最正確的,只能事後驗證。或許要擴大防疫共識會議,集思廣益,做出最佳選項。

   
美網亞裔封后 台灣加油!
陶以哲/高中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賽放送亞裔濃厚風,十八歲「英國楊丞琳」打敗加拿大黑馬摘下后冠,英雌出少年,收下二百五十萬美元冠軍獎金。值得一提的是,冠亞軍兩人分別擁有中國與菲律賓血統,這也是歷屆大滿貫男女單打賽事,首次出現冠軍決賽兩名選手都具亞裔血統。

長期女單賽事在「黑色力量」小威廉斯近乎壟斷大滿貫金杯下,這兩年起了變化,不同國籍的選手紛紛跳出、摘獲大滿貫女單冠軍(包括具備日本血統的大阪直美),點出女網正呈現一個不穩定、百家爭鳴狀態。

人種、文化與環境差異下,亞洲人在網球上的競爭力還在追趕歐美的身心技術水準,也讓人好奇台灣何時能出現大滿貫冠軍?事實上,台灣在女雙近年亮眼表現(如謝淑薇),除技術與體能面外,還有許多與擅於場上觀察溝通與賽畢檢討反思等多元學習能力有關。

若要真正立足在世界網壇,在個人條件、環境、後勤團隊的支持外,更多的還在如何有效的持續學習,其中還包括跨國合作與跨文化理解力。筆者觀察,過去許多國內有成的網球運動員,往往達到相當程度後便停滯不前,分析下來,經常便是卡在英文溝通與人際網絡等能力有限。比方說,尋覓技術教練、陪練選手過程都仰賴跨國合作,如果缺乏適當連結,等同閉門造車,無法更上一層樓。

台灣若真有志大滿貫單打冠軍,應有專業策略與團隊配套來協助打造國際級網球人才,而不是任由選手獨闖與試誤經驗,不時碰個一鼻子灰。事在人為,看到本次亞裔女子網球力量的發揮,相信大滿貫亞洲的時代也即將到來,台灣加油!

   
詹慶齡:50歲後懂圓融 升級成大人2.0
對比自己50歲前後的變與不變,詹慶齡大笑說:「我幼稚這部分沒變啊,例如我還是很愛看動漫,像是海賊王,我的手機殼、筆記本全都是海賊王。」儘管中年後不擺大人架子,不過她開始更有意識提醒自己,對人對事要更圓融周全,有些事、有些話得想好再行動,她認為自己終於升級成大人2.0。

李香蘭與屏東:檳榔樹下,石板屋前
出生於遼寧的日裔女星李香蘭,來到臺灣南端的屏東,留下了一幀充滿熱帶風情的寫真:只見李香蘭頭戴紗巾、身著旗袍並趿著一雙魚口涼鞋,滿臉掛笑的她且微微傾身,一手搭在筆直的檳榔樹幹上,另一手則扶觸穿著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小姑娘,背景處更錯落著各式豐茂植被以及古老的石板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