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9月16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灣在9月22日也宣布將申請加入CPTPP。依據CPTPP第30章規定開放亞太經合會(APEC)成員加入,均為APEC成員的台灣與大陸當然有權申請加入。大陸雖然早已表態將認真考慮加入CPTPP,但是以往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大陸主導性強,品質也不高;而此次正式申請門檻高且美國色彩濃厚的CPTPP,多少還是出乎意料。至於台灣很早即表明加入CPTPP的高度意向,不過以往台灣主要是由內部建構符合CPTPP環境下,遊說各國支持,營造台灣加入CPTPP的良好氣氛。而此次由政府宣布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身分申請加入CPTPP,再加上兩岸申請入會時機相隔很近,自然格外受到關注。
未來台灣申請過程,除了必須做好市場開放準備外,還必須因應大陸阻撓。在過去兩岸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雖然當時WTO一再強調是兩個獨立個案,但最終也必須屈就於政治現實,達成台灣不能早於大陸入會的共識。
由於大陸不少經貿措施與CPTPP相抵觸,反觀台灣很早就在準備加入 ,經貿規範與CPTPP相容性較高。未來對台灣最理想狀況是台灣可以順利加入 ,而大陸則不得其門而入,由目前兩岸經貿體制之差異,確實是有其可能性。大陸在台灣提出申請後表示台灣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並強調台灣過去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身分加入WTO,並不構成先例。顯見在兩岸關係惡化下,大陸對於台灣國際參與空間更加打壓。所以未來大陸即使無法進入CPTPP,也會阻止台灣入會;更不太可能坐視台灣捷足先登,台灣早於大陸加入CPTPP的可能性大減。
回顧兩岸雙邊經貿開放,基本上大陸對台灣開放較多,而台灣對大陸限制較嚴。即使在兩岸加入WTO,大陸給予台灣最惠國待遇,台灣仍然維持對大陸的經貿限制。而後在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是大陸台灣開放幅度較高的不對稱模式,例如大陸對台灣539項產品包括18項農產品免除關稅,但台灣只將大陸267項工業產品納入免稅範圍。
除了ECFA雙邊機制外,早期大陸也單方向將包括鳳梨、蓮霧及釋迦等15項農產品免關稅,利用契作採購台灣農產品,另外針對在大陸投資及創業的台灣人民也有一系列優惠政策。大陸的讓利政策,各方解讀不一,但動機當然不單純,主要是以經濟來籠絡台灣,並增加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當兩岸關係不佳時,大陸開始全面檢討讓利措施,也開始縮減規模,例如取消農產品契作,以及最近對蓮霧及釋迦的進口限制,均成為引發兩岸交鋒的焦點。
在兩岸都加入CPTPP,雙方必須一體適用CPTPP的優惠待遇。屆時台灣對大陸不開放,但對其他CPTPP成員開放,類似WTO雙軌模式將會行不通。台灣必須將現行對大陸的經貿措施,由低於WTO標準,大幅提升到超越WTO的CPTPP門檻。事實上ECFA開放範圍只侷限在項目不多的早期收穫清單,之後的服務貿易及貨品貿易協議因為台灣社會高度疑慮,以及反中情結下而觸礁。但是台灣未來在CPTPP下對大陸的開放,將遠高於服貿及貨貿的標準,例如台灣除了需全面或大幅解除目前對2,445項大陸貨品進口禁令,還要搭配CPTPP快速降稅時程;對於外資及陸資開放範圍以及審查機制必須一體適用。在其他領域例如金融及專業人士對大陸特有的限制,也需通盤檢討。
如此一來,加入CPTPP對台灣的衝擊,遠高於台灣對其他成員開放的影響。台灣在進行加入CPTPP影響評估時,如何面對在CPTPP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也須未雨綢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