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Metaverse)近期在Facebook改名META後,掀起廣泛的討論。究竟這是下世代網路的樣貌,還是泡沫炒作,各界都相當關注。目前對於元宇宙的內涵,並未形成一個普遍定義。但歸納眾多討論,基本上有兩個關鍵要素:一,在元宇宙中,不同虛擬空間的資料不僅可串連、可交換運用,更可與現實融合,形成逼真且彼此互通、互補,絕非只是附屬於現實世界的感官境界;二,在元宇宙中,使用者稱為「數位居民」,這些數位居民可以創造各種互動經驗,在元宇宙內發生的各種體驗無法被暫停、重設或結束,互動會持續發生、推進,就如同現實生活一般。
根據上述兩個關鍵要素,元宇宙可被認知為:由虛擬物件、虛擬居民,與各種衍生出的互動關係所高度合成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與在現實環境相仿,能夠進行學習、工作與各種社交活動。身處在環境中的使用者,也將轉化成為數位居民、組成虛擬社區,累積、創造出共同經驗。
如果進一步細究元宇宙內涵,不難發現仍有高度抽象的特質,更有甚者認為不過是市場炒作話題。但近期最令人驚豔的實例,不外乎nVIDIA在年度大會GTC 2021中打造的CEO「數位分身」上陣,竟讓大多數的人不懷疑鏡頭中的人物,其實並非真人;雖然所費不貲,但就技術角度而言,證明當前科技已有讓虛擬分身、虛擬物件「以假亂真」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智慧裝置與介面、無所不在的運算基盤、空間模擬等科技持續迅猛進展之下,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將更常被「互相借用」,這種虛實融合的情境,在未來的生活之中將更為常見。
首先,虛擬空間的數量將會大幅攀升,讓過往在真實世界的活動,移到虛擬世界進行。這幾年在疫情的環境下,相關應用案例已出現,例如AI學術會議ACAI 2020,改在「動物森友會」的虛擬空間進行;原先在虛擬世界進行的活動,也開始轉移到真實世界之中,比如FOX打造新型態的歌唱選秀節目-「ALTER EGO」,不同的是,上台較勁的參賽者並非選手本尊,而是他們的數位分身。這些案例都證實虛擬、實體環境融合、借用的可能性。
其次,預期個別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相互打通的程度、以及規模都將愈來愈大。一開始是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應用情境的實現,之後則是各虛擬空間,以及虛擬跟實體世界之間的邊界將消失。當此一情境成為可能,也將使得各行各業的商業營運模式出現大翻轉,虛擬結合實體空間互補性的商業模式將會增多,個人身分與資產、交易與貨幣的形式也將產生重大的變化。
事實上,元宇宙所涉及的科技相當複雜,部分還處於基本的假設與初期研究階段,其中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虛擬與實體空間如何互補,商業模式又要如何磨合,不難想像是一段漫長的路程。
最值得思索的是,在元宇宙的理想情境,期許虛擬世界運作模式,可以比照真實世界的運作機制,要有虛擬的經濟體、交易機制、規範與準則,而這些新機制,也必須與真實世界的模式進行互通,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全面的標準、規範;倘若沒有一套所有參與者都願意採納、遵守的規範,那麼元宇宙的情境,不僅無法有效擴散,甚至可能成為犯罪的溫床。
從上述規範問題進一步延伸,如智慧財產權、資產流通、數據安全與保護、數位身分的認證等,也都將成為元宇宙產業發展必須回應的課題。如同其他新興科技,一種新興科技的出現,將驅動產品功能與應用產生改變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影響既有的規範體系,但後來創造出的規範體系,也將會進一步影響科技產品的樣貌。也唯有經過這種反覆的循環、調適歷程,這種如科幻的情境才能有機會順利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