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身體重要,可是你知道豐沛心靈更重要嗎?【講義雜誌電子報】供應有機閱讀,讓你的心靈更柔軟。 【EASY企管報】內容涵蓋領導統御、經營企畫、財務管理、行銷廣告、職場生涯,增加您在職場上所需的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1/12 第509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神曲對決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不知米價的官員,豈懂民眾通膨之苦?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重點產業 需要斷捨離
民意論壇 周行一 /如果我是你,會儘快參與都更(上)
春節檢疫解封劇本在哪
為政之義 當允許居家團圓隔離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養蚵仔 救地球
習「廿大」續任的暖身大戲
消失的國父 分裂的民國
Fed急煞車 恐煞不住全球惡性通膨
富少打傷大學生…警政權下放 走向都市安全治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神曲對決
黑白集/聯合報
兩岸尚未兵戎相見,先上演神曲對決。馬來歌手黃明志與澳籍歌手陳芳語合唱《玻璃心》,暗諷中國小粉紅,個人微博立刻被封殺。無獨有偶,對岸也發行一首《坐上那動車去台灣》,歌詞裡刻意標定二○三五年,當然也敲碎一地玻璃。

動車神曲確有洗腦神效,平鋪直敘不囉嗦。連大陸網民都酸,詞曲只有胡同串子廣場舞水平,卻很快在抖音、微博上竄紅。但二○三五年就要坐著動車來看阿里山、日月潭,掐指一算海底工程所需時間,攻台豈不就這幾年?表面深情款款,卻徹頭徹尾是首恐怖情歌。

嚴格說來,《玻璃心》不算台灣製造;黃明志、陳芳語都是外國人,算在台灣帳上有點無辜。但這首拿政治嘲諷入曲的流行歌,MV上線兩週點擊就破二千萬,被封「反中神曲」,對岸豈能安之若素?兩人辯稱沒指名道姓,但歌詞說人家熱愛「蝙蝠、果子貍」,畢竟自甘下流,與動車的恐怖格調相去不遠。

兩曲都不是無緣無故。大陸民心急統浪高,但眼下不是時候,於是編個曲子安撫大家。台灣抗拒不了中國崛起,只能靠酸人家兩句,免得自己更脆弱的玻璃不知要先碎幾回。

問題在,兩岸的尖銳對峙,無法用自嗨歌曲解決。台灣政客每天嘴砲反中,北京當局只懂軍機繞台,拆不了彈的危局,引爆只是剛好!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不知米價的官員,豈懂民眾通膨之苦?
社論/聯合報
全球經濟受到供應鏈中斷及通貨膨脹的衝擊,威脅正逐漸加深。台灣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二﹒五八%,比起去年全年的負成長○﹒二六%,明顯可看出物價蠢動的軌跡。但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被問到這個問題,卻稱「是物價上漲,不是通膨」,不必擔心。幾句輕描淡寫就打退通膨,功力非凡。

檢視台灣過去十年的物價指數,有五年是一點幾趴,有三年是零點幾趴,有兩年是負成長。在這樣的脈絡下,今年還是新冠疫情的第二年,台灣的物價指數從四月起便逐月飆到二趴以上,這難道不是值得警惕的訊息?為何在張建一眼中,卻認為人們關注疫情比較重要,不必擔心通膨?再說,疫情衝擊民眾生活,但通膨影響民生難道不更深刻?

上月底統一泡麵「滿漢大餐」漲價六元,開出第一槍,漲幅超過一成。最近知名泡麵「味味一品」也傳出要調漲,幅度也超過一成,顯示漲價的連鎖反應已經啟動。泡麵是普羅百姓的日常食品,一成的漲幅,即意味著負擔的增加。不僅泡麵漲價,所有豬、雞、牛等肉品皆漲,牛肉更是漲價在五成以上,不少餐廳業者只能被迫跟進調高售價。包括汽油價格,在國際原油推升下連五漲,九五無鉛已來到七年最高價位。

當漲聲四起,官員卻沒有感覺,或裝作若無其事。麵線一碗多少錢,主計長朱澤民還停留在「一碗廿元」的古早時代;奶油漲價三成,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她看報才知道。但民眾的荷包因此變扁,官員知道嗎?

政府上月宣布調高基本工資為二萬五千多元,時薪則調漲五﹒二一%至一六八元;對打工族而言,這不無小補。然而,如果各類物價持續飆升,這點漲幅很快會被漲價吞沒。更糟的是,政府可以用公權力調高基本工資,但一般上班族許多人薪資卻多年未漲;一旦通膨發作,要養家活口的人必然備感負荷沉重。尤其,蔡政府宣布明年軍公教將調薪四%,此舉未必能帶動民間企業跟進加薪,卻可能成為刺激物價上漲的藉口。果真如此的話,民營企業受薪者夾在薪資停滯及物價上漲之間,生活將加倍辛苦,這是可以想見的事。

站高一點看,這波通貨膨脹的壓力並非台灣所獨有,而是全球性的現象;因此,並不是台灣關上門即可解決。這波通膨的來源大略有五點:第一,是全球在疫情下缺工、停航引發的原物料「斷鏈」效應;第二,因為極端氣候造成的各國農作物歉收,導致小麥等糧食價格大漲;第三,因為各國為挽救經濟而實施量化寬鬆,加大了通膨壓力;第四,各國民眾在疫後的消費能量出籠,製造商卻出貨不及;第五,能源價格飆升,拉抬生產成本上揚。

以美國為例,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六﹒二%,創下卅年最大的漲幅,顯示通膨壓力比美國聯準會預期的更棘手,也難怪拜登馬上說治通膨是他的第一要務。再看中國大陸,十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十三﹒五%,創下廿六年來最高紀錄。這也意味,這個「世界工廠」製造的產品,會向全球下游繼續傳遞漲價的訊息。

由於涉及全球的多重複雜因素,通膨的壓力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而能源價格飆升及供應鏈中斷問題將會繼續困擾著台灣。不知米價的官員,就算不懂百姓疾苦,也要謹慎因應物價。最明顯的觀察點,就是瓦斯價格了,中油已經連續十一個月凍漲天然氣,忍著虧損也要壓住這個敏感源。如果連小吃攤的桶裝瓦斯都漲價,通膨就立刻燎原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重點產業 需要斷捨離
社論/經濟日報
當前的經濟局勢可說空前錯綜紛雜。經濟成長率上看6%,出口屢創新高,電子製造業正享受空前榮景;然而內需服務業及不少中小企業卻正在經歷少見的衰退痛苦。這種兩極化的現象還不僅存在於不同產業間,即使同一產業,不同企業也有盛衰不一的分歧。表現良好的部門固然值得喝采,但如何處理面對困境的產業和企業,恐怕才是未來最應該嚴肅面對的問題。

近日台積電2奈米廠落腳中科的消息傳出,中央政府與台中市府積極協助用地、水電需求,但也引發「抓大(招商)放小廠(倒閉)」的質疑。部分電鍍業等加工業陳情願意配合工輔法合法轉型,但都面臨「無地設廠」或「設廠地天價」的困境,市議員質疑市府對大廠、小廠待遇大不同,盼給小廠活路。台中市經發局對此的回應是「已提供相關業者低利貸款媒合等服務」,但這也正凸顯了不同產業所處地位與受到重視程度的大不相同。

日前行政院拍板了因應疫情基本工資補貼方案,旨在協助受疫情衝擊而難以承受基本工資調升的眾多服務業,為廠商「找活路」。事實上,政府對於受衝擊廠商已有過數波紓困措施,只是遇到調幅不算大的基本工資調升,就又馬上遭遇「活路」問題,卻也顯現出眾多服務業廠商普遍低成本經營卻仍難獲利的事實。

除了內部問題外,台灣經濟也正面對諸多國際因素挑戰。RCEP即將上路,台灣的傳統製造業衝擊最大的是外國關稅。此外,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腳步加快,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具體減碳目標快速成形,包含碳稅、邊境碳關稅等即將成為廠商的必要成本,工研院已指出這將會是影響台灣未來30年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重要的是大企業早已著手因應,廣大的中小企業恐怕還未能瞭解其嚴重性,工商團體因此疾呼政府必須盡快推動減碳路徑圖。可以想見向來以追求低成本見長的眾多中小企業而言,此一衝擊也是空前的。

不僅如此,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廠商還有其他挑戰,數位轉型不足或緩慢正是其一。廠商若未能數位轉型,未來將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廠商之所以數位轉型困難,大致不脫三個原因─規模小能量不足、成本高、人才難覓,重要的是這三個根本性原因都很難克服,政府必須務實面對。

事實上,政府對於未來的經濟或產業發展早已訂出目標。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為例,掛頭牌的是結合5G與AIoT發展的各種智慧應用,其次是資安,這顯示了政府欲引領產業由硬體製造轉向軟體應用服務的發展方向;再以推動台灣成為高階製造、研發中心為例,也顯現了產業必須升級以提升附加價值的雄心。當然,作為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還是必須維護,甚至必須提供最多的水電、土地、人才等各項支持。我們可以輕易想見,以台灣有限的資源、「五缺」已成常態的事實,要支應上述產業發展都已捉襟見肘,若還要支援更多產、企業的發展,只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儘管政府有明確的產業願景,我們看到的卻是:大企業要、小企業也不能倒;強的產業要,弱的產業也不能亡;新的產業要發展,舊的產業也不能放棄。偏偏產業和企業面對的困境接踵而來,什麼都要的代價愈來愈大,政府若沒有適度整併、外移、退場等斷捨離輔導機制的規劃,只怕在資源相互牽絆掣肘之下,經濟發展將步履蹣跚。

農委會上個月公布了「小型養豬(戶)場退場補助」相關規範,鼓勵離牧退場,短時間內已見成果。足見只要有夠好的誘因機制,哪怕敏感如養豬產業都可退場以釋放出資源。農委會的作法應該是經濟部可以參考研議的好樣本。

   
民意論壇
周行一 /如果我是你,會儘快參與都更(上)
周行一/聯合報
如果你有一棟老舊房子,正有都市更新的機會,我是你的話,會盡可能及早接受都更。

許多人盼望都更,但是不願接受建商的都更條件,原因通常為大樓蓋好後分配到的面積比原來的房子少,或是看到房價正在漲,覺得等一陣子以後可以分更多,反正到時就算都更不成,把房子賣掉也划算。

為了幫助你了解早點接受都更較好,我們先試著了解建商的商業模式。建商通常以三比七或四比六比例與地主分配大樓蓋好後的價值,土地價值愈高,地主分配比例愈高,在三比七情況下,地主分七成,建商分三成,四比六就是地主分六成。

現在的建築成本大約是廿萬元台幣一坪,假設大樓蓋好後總價值為一百萬元一坪,分配比例是三比七,那麼地主拿到的價值是七十萬,建商拿到卅萬,因為成本是廿萬,建商利潤是十萬一坪,稅前淨利率是百分之五十。假設地主土地價值也是七十萬,扣掉公設,現在通常是百分之六十五,分配後得到的室內面積很可能比以前小。所以公設比愈高,地主的意願可能愈低。

對建商而言,新大樓房價愈高、建商給地主分配比率愈低(通常是因為土地價值相對愈低)、建築成本愈低,建商獲利愈高。對地主而言,新大樓房價愈高、建商給地主的分配比率愈高、公設比愈低,地主利益愈高。其實公設比低不見得對地主一定有利,如果公共設施規畫很好,反而可能有利房價,且因建築成本可能較低,對建商也有利,但是一般而言,地主希望室內面積大一些。

所以建商與地主的思考因素,幾乎都是對立的;對建商有利的,對地主即不利,但是對兩方都有利的,就是新大樓房價及建築成本—房價愈高愈好,建築成本愈低越好。由於最近房價在漲,尤其是高雄及台南地區,台北地區高價房子漲幅也大,雖然建築成本也在漲,現在建商利潤高,其實正是地主參與都更的好時機。

但是房價漲時,地主反可能「惜售」。由於台灣人房價經驗通常是正面的,這次房地產榮景又強化地主印象。自從六十年前台灣開始蓋公寓房子,長期房價複利報酬率可達百分之八,因此民眾會認為再等一下,將來都更機會將更好。可是地主應思考下列幾個因素:

未來讓建商有誘因做都更,必須是房價高及建商分配比高地區。政府放寬容積率,讓建商可以在一定土地面積上蓋更高的樓,會增加建商誘因,但是決定建商決策的仍舊是利潤率,由於地主不願接受低的分配比,最終還是房價決定都更機會。但是高房價地區(俗稱蛋黃區)地價高,地主想要分配比也高,而低房價地區建商誘因低,且因為總有地主不願都更,導致都更不易進行,許多新建案開發在建商多年養的地上,或者是新開發地,而非都更地。(作者為政大財管系教授)

   
春節檢疫解封劇本在哪
沈政男/醫師/聯合報
指揮中心才剛說完,春節檢疫改成十加四,就因飯店不夠又改成七加七,也就是前半維持旅館檢疫,後半改成居家檢疫。防疫不是旅遊業,因為旅館不足而輕率更動檢疫規則,只會讓國人深深不安。

防疫三大防線,是國門封鎖、疫苗保護力與非藥物防疫。改成七加七以後,以病毒潛伏期來看,如果剛好在入境前感染,那麼有四成機率在七天以後發病,而這時已回到家中。目前規定家人打滿兩劑就可同住,但突破性感染比例,以AZ來說高達五成,因此最多可能有一半家人被感染。這些家人只須自主管理,並自行快篩兩次,而偽陰性至少兩成,因此可能有一成家人染疫而不自知,依然上班上學,讓社區陷入風險。

非藥物防疫在實質清零達兩個月後,社交群聚、餐廳內用與娛樂場所都已開放,好多人也逐漸脫下口罩,一旦病毒漏進任何一個不設防的聚會,很可能引發另一波疫情風暴。許多人以為「打滿兩劑即使感染也是輕症」,更容易鬆懈防疫,而沒打疫苗的人這時就會遭殃。國外經驗顯示,即使七成打滿兩劑,全人口感染死亡率仍達百分之零點八,絕非所謂「流感化」。

台灣既已清零,當然朝解封邁進,問題是解封策略與可能引發的疫情,必須模擬出劇本,比如解封後的R值、可能感染人數與醫療負荷量能。指揮中心如果想把春節縮短居家檢疫,當成國境解封的第一步,就應把解封目標與整體計畫講個清楚,讓國人審視,比如解封後是否依然追求清零?或者可以忍受每日多少新增?重症住院一天幾人?加護隔離病床又需多少?如果出現大量輕症案例,超過集中隔離量能,是否在家休養?而不是用「滾動式檢討」來搪塞,走一步算一步。

台灣預計在年底可達兩劑六成覆蓋率,但以突破性感染來加權以後,實質保護力頂多四成,這代表非藥物防疫必須把R值壓在一點七左右,才可能控制疫情;問題是,以現在的警戒程度,絕對達不到。如果不能把整體R值壓到一以下,那麼就會變成下一個新加坡,而下場就是每日新增數千,重症數十,與死亡十幾二十。

台灣明明有十七萬間旅館房間,為什麼無法整理出四、五萬檢疫房間?顯見防疫部署嚴重落後。如果一定要走七加七的路,那麼應立即開放並鼓勵民眾接受混打,而不是繼續打兩劑AZ,因為輕症保護力相差三成。在後半段的七天居家檢疫,務必落實檢疫者與家人的檢測。如果發現病毒漏進社區,引發群聚感染,就須立即恢復十四天旅館檢疫,並啟動疫調與匡列,在第一時間清除病毒。

解封與清零沒有矛盾,切莫容忍少量新增,否則總數超過隔離量能,必須安置在家,那將是另一場疫情惡夢的開始。

陳弈忻/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每天電視都不停在宣導防疫的重要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幾乎每天都在開記者會,不就是希望能將疫情控制住,讓人民的生活早日步入正軌。近日又為了春節台人回國檢疫流程,讓民眾傻眼;一會兒十加四,沒多久又變成七加七,過去三加十一破口夢魘未除之際,原本應該是人民模範的防疫官員,卻遭爆疑似做了最錯誤示範,這當頭讓人民如何信服政策改變呢?

過去綠營對藍政府官員的不當態度,都從嚴對待;前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因八八風災時跟岳父吃飯而辭職;近日疫情雖趨緩,但對防疫官員疫情期間無罩喝酒唱歌事,不宜有「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心態,若是當事人被冤枉,也該還其公道,千萬不要置之不理。

   
為政之義 當允許居家團圓隔離
林松青/資深媒體人(台北市)/聯合報
春節期間回台探親客多,官方採取的防檢疫措施,從赴指定旅館集中隔離十四天,演變為十天集中、四天居家,並再研議七天集中、七天居家。但旅陸台胞在網路社群留言指出,不論十加四或七加七,都沒有減輕回家的艱難;他們需要的是分級防控,請防疫指揮官將心比心,體貼「天涯猶有未歸人」的焦慮。

春節歸人,來自各大洲,美、日華僑入台雖隔離十四天,但再回僑居地時,只要完整接種過疫苗,核酸檢查陰性,可不必長時間隔離;旅陸台胞局限就多了,江蘇台商指節後再赴陸上班時,上海入境隔離三天,至台廠聚集的各工業區,各地隔離日程不一。有的地方集中隔離廿五天、自主健康觀測廿八天,經六次核酸檢測過關,才能自由行。

旅陸台胞返鄉過節,除了隔離時間長,花費也大。台灣防疫旅館收費無規範,平常日即比商務旅館貴,春節抬價至日常一、二倍還有餘;自費核酸檢測雖降至三千五百元,如四口之家同行,負擔仍不小。連台北市政府也列舉重複接送隔離者或家屬,至醫院採檢核酸難處,認為防疫指揮中心決策時,就應衡量能否有效執行。

旅陸台胞人數多、處境難,需要政府關注協力處,比其他國家的歸僑多。政府既集權防疫,就更應心存體貼,像縣市政府部署接種疫苗,除妥善安排停車、行進動線,引導人員與醫護多能溫語解說,安撫接種者心情;公費計程車現場待命,助行動不便接種者回家。

大陸即使官本位,也能派醫護到隔離場所採檢核酸,每天有醫師巡房,處理居隔者疑難雜症;江蘇規定防疫旅館三級收費,不准超收,都是體貼的設計。

從確診數和病亡數看,兩岸防疫績效屬前段班;兩岸政府既各具防疫自信就應互信,多體諒台胞難處。台灣方面更應認知,台胞在陸已失當年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能赴各省市化解難局庇護;對數十萬赴陸就業、就學、創業的台胞,心存體貼是為政之義。如能視當事人、家庭成員,有完整接種疫苗與核酸陰性證明,允許居家團圓隔離;對眼下低迷的疫苗接種率,亦有幫助,何樂不為呢?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養蚵仔 救地球
魏國彥/聯合報
十年前,成功大學做了個很有趣的牡蠣養殖實驗,對照最近很熱門議題—「二○五○淨零排碳」,他們算得上「超前部署」,本文來溫故知新,也為蚵農請命。

成大團隊當時在汙染嚴重的二仁溪溪口實驗養蚵仔,探究牡蠣的淨水能力及對二氧化碳封存貢獻。他們把海上蚵架上養殖的中型蚵,移植到二仁溪;從三月養到四月,分十次採收,隨即運回實驗室秤重與分析。他們發現,牡蠣吸附重金屬能力超強,肉體中銅濃度是二仁溪溪水銅濃度三萬四千倍,鋅濃縮程度更高,是八萬三千倍。換句話說,當二仁溪溪水流過這些蚵架時,水中重金屬汙染物被蚵仔吸收了,河水變乾淨了。這些蚵仔肉呈綠色,也就是俗稱的「綠牡蠣」,當然不能食用。雖然二仁溪汙染嚴重,蚵仔還能奮力長大,個體外殼每天能增生零點三公克。

養殖實驗表明,酸性水質不利蚵仔生長,團隊又做另一個實驗。這次他們把牡蠣養在密閉水缸裡,並在水的過濾系統中,加入中鋼煉鋼副產品轉爐石。轉爐石是鹼性物質,能中和水中酸性,並能吸附牡蠣成長時排出的代謝物磷酸鹽;轉爐石所溶解出的鐵還能提供水中藻類營養,使藻類繁盛,供牡蠣食用;而溶出的鈣質則提供牡蠣造殼所需。這牡蠣與轉爐石宛若天造地設一對,牡蠣肉吸附重金屬,殼封存碳,而本來沒什麼積極用途的轉爐石則提供營養,並中和酸性。

牡蠣成長時有呼吸作用,生成的殼體不能直接算為減碳量,國外研究顯示,在浮游藻類繁盛的淺水養牡蠣,其淨固碳值會增加。我們原來頭痛的轉爐石,現在成了一道神帖妙方,能幫助牡蠣生長,做碳封存。

因此,把轉爐石和牡蠣「送作堆」,可以構成一個完美循環經濟系統:以轉爐石當濾材,中和酸性水質、提供鐵與鈣質養牡蠣;牡蠣吸收水中重金屬變成綠牡蠣,綠牡蠣肉體含有高度濃縮銅與鋅,及其他重金屬(鉻、砷),形同成礦作用,可以再提煉出來,牡蠣成「生物礦山」!

台灣西部沿海牡蠣年產量約十四萬公噸,年產值約五十四億元。國人吃蚵仔煎、蚵仔麵線不亦樂乎,大快朵頤之餘,似乎還沒注意到蚵仔的環保效益與減碳功力。將來蚵農也可以養「綠牡蠣」供開礦,而養殖食用牡蠣,除了賣給海鮮市場外,也可以大賺碳費。(作者為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

   
習「廿大」續任的暖身大戲
王信賢/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聯合報
眾所矚目的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落幕,會議通過俗稱第三個「歷史決議案」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並確定明年下半年將召開「廿大」。

此會議的重點有二,一是重申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另一則是鞏固習近平的權威,為明年秋季「廿大」的續任鋪路。事實上,第一點屬畫蛇添足,第二點才是關鍵,因為習近平不僅要平穩續任,還得透過「決議案」續任得漂亮。關於此,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首先,公報中凸顯習近平執政以來的政績,舉凡黨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維護國家安全,甚至是推動「一國兩制」與外交工作等,都是為累積續任的重要資產。此外在時間點上,公報提及此刻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然主要指美中戰略競爭,以及在完成第一個百年邁向第二個百年「趕考之路」的關鍵時刻,中國都需要一位堅強的領導人(習近平)、走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故不論是累積的政績或是在美中競爭與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未來領導中共與帶領中國,都非習莫屬。

其次,公報內容也墊高了習近平的歷史地位,一是中國從毛澤東時期的「站起來」,到鄧小平時期的「富起來」,習近平所承接的是讓中國成為「強起來」的偉大復興重任;二是公報提及五代領導人「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但僅有提及習近平時出現「核心」字眼,且多達六次。三是公報大篇幅提及「習近平思想」,除「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等外,還闡明習思想不僅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此種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也將習思想烘托到了一定的歷史高度。

再者,從公報所揭露的「決議案」內容來看,中共也企圖彰顯中共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繼承者、發揚者,前蘇聯的解體讓「共產主義」差點被丟進歷史的灰燼,是中共奮鬥讓「馬克思主義展現強大生命力」,亦即是中共真正實踐了馬克思主義,不僅未隨著前社會主義國家垮台,還帶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進一步而言,公報還提及中國經驗「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換言之,中國為世界提出一套「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於聯合國大會所提的「民主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此皆有與西方制度、價值,甚至與下個月由美國所主導的「民主峰會」互別苗頭的味道。

最後,我們要留意的是,公報提及台灣問題,其中有四個重點: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此雖屬中共對台政策宣示的「日常」,但若屆時公布的「決議案」確實將台灣問題放入,是有其象徵意義的。也就是說,此「歷史決議案」是中共為總結過去百年經驗並「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那台灣問題也鑲嵌之中。面對此種企圖,我們除了「對抗」與「屈從」外,還有何種選擇,實需朝野、民間共同思索長遠之道。

   
消失的國父 分裂的民國
林法/公(彰化市)/聯合報
今為孫中山一五五歲冥誕,他終身懸念國家的統一和復興;但如今「新中國」逐漸站立,在台灣,他親手創建的中華民國,卻因不少人認為「互不隸屬」,可能永遠與此脫鉤了。

二○○四年民進黨執政,總統陳水扁即站在國父遺像前公開宣示,「不必扭曲,不必抹黑…孫中山就是國父」。可惜全變了樣,蔡總統今年國慶文告,不僅隻字未提辛亥革命或孫中山,反倒強調「七十二年來的中華民國」。不僅辱沒中華民國,也愧對將「獨立建國/住民自決」神主牌立於高堂的泛綠同志。

對岸進入「習近平時代」,然而國家再強大,專制政權「人亡政息」鐵律不曾饒過誰。但徒具民主形式者,便能長治久安嗎?

王微曦/文字工作者 (台北市)

蔡政府為去中化修改歷史課綱,只為坐收政治紅利,但卻不知已造成國民認同感危機。以目前教育出來的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知,和多數壯年以上的民眾不同,那哪能有一致的國家認同感呢?對中共犯台,也就難有團結一致的看法;沒有一致認同感,就談不到如何處理兩岸問題,年輕人可能連兩岸如何分裂,中共為何要打台灣原因都不知道呢;因為他們已少了中華民國前四十年的知識了。

蔡總統和綠營人士,既然借殼中華民國,至少在國父誕辰這一天,對孫中山表示追思和敬意一下吧!

   
Fed急煞車 恐煞不住全球惡性通膨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聯合報
美國勞工部十日公布上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率(通貨膨脹率)較去年同期飆升百分之六點二,創一九九○年以來最高記錄,連續七個月超過五趴;核心物價指數(扣除食物與能源)上升四點六趴,也是卅一年來最高。近九個月來美國勞工薪資頗有成長,但恐怕會被上漲的物價吃乾抹盡。

新冠疫災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供應鏈失靈,以及晶片與材料短缺引起的價格上漲,已經波及整個美國經濟社會。美國物價漲勢凶猛,同時受兩個關鍵變數激化:第一個是,全球供應鏈運作失調。經濟活動隨疫情解封漸速恢復生機,消費者需求強勁,導致商品原物料供不應求,許多製造國生產線仍因疫情關閉,主要海港貨櫃輪滿為患;尤其顯著的例證是半導體,導致美國新車與二手車價格、民生耐久財價格節節上漲,乃至房租成本持續向上墊高。

第二個是,勞動市場的摩擦性失調。美國失業率尚未降回災前水準,但許多產業缺工,雇主必須不斷提高工資吸引勞工,一方面提高商品價格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麥當勞時薪去年調升十至十五趴,餐點價格今年七至九月間漲了六趴;美國八成業者表示勞動成本增加,七成二表示被供應商漲價,超過一半預期原物料價格還會繼續上漲,以致六成以上中小企業第三季都針對顧客「前推式轉嫁」而漲價。今天台灣情形,似乎跟美國民生經濟市場的狀況一樣;昨天濟部長王美花在立法院答詢時,也不得不承認近期物價「溫和上漲」,一定會關注物價。

從今年夏季,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就押寶,與基本經濟學原理對賭,完全不顧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七個月突破百分之五通膨歷史峰值天花板,堅持祇是「暫時的通膨」,選擇忽略通貨膨脹持續飆漲可能嚴重肇致「美國乃至全世界新金融危機」的潛在性風險,決定繼續維持零利率及每月債券回購的貨幣量寬政策。

直到十一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聲明,決議提前八個月就「縮表」。不過跨國智庫專家也預期,Fed的「加息」行動也很可能大幅度提前到明年上半年就會升息至少二次。

Fed決定從本月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規模;按照這節奏到明年六月中旬,Fed就會全部停止購買資產,完成「縮表」工程。可說是正式撤回川普以來美國政府龐大紓困振興措施的第一步。

Fed「縮表」行動,若加上「不得不提前加息措施」,其產生的國際金融貨幣效應,很有可能讓美元迅速轉趨弱勢。如此一來,新興市場都將持續出現資金行情;另一方面則會加大力度,促使「美國惡性通膨大舉輸出」,不但激升大宗物資持續暴漲,也讓新興市場國家及後進國家全面性惡性通膨飆升,就像台灣一樣。

   
富少打傷大學生…警政權下放 走向都市安全治理
林滄崧/台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會員/聯合報
台中富少傷人案,有兩幕景象令人深刻,一是傷者母親泣訴台中治安怎麼了?二是台中盧市長親至醫院探視傷者,並向親屬致歉,且指示警察局務必查明誰給打人的撐腰。盧市長展現魄力也顯示台灣警政治安,似乎走到從中央制「警政治安管理模式」,轉型為地方式「都市安全治理模式」。

一九九七年發生陳進興擄人勒贖撕票案,當時下台負責的是內政部長與警政署長。時隔廿餘年後,今天當社會發生重大案件時,出面承擔的是縣市長與警察局長,光從這樣的政治表現,就可知台灣警政治安承擔,已從中央移轉到地方;但警政制度,無論從人事與勤業務核心主導權,還掌控在中央,這種異化現象若不調整,就算換掉再多縣市長與局長,也無法解決當今的治安難題。

地方式都市安全治理模式,是近卅年來治安概念,因當前現代化社會發展,治安問題呈多元化、在地化與複合化現象,以都市為單位的警察人事決定,及警察勤業務規畫,最能快速有效回應都市面臨特有的治安問題。

此模式在美國及歐盟不同區域都市實施,打破大政府規格或具全國一致的治安維護政策,反而採取都市層級的安全治理計畫,經由公民、專家及地方政府等三方,將該都市特具的治安風險事件抓出來後,積極進行降低該治安風險的控管作為。

盧市長一個鞠躬道歉、一聲查辦到底指令,開啟走向地方式都市安全治理模式契機,但還有段改革道路要走,其中包括中央與地方治安分工畫分、修法放權給地方、地方治安首長政務文官化並直屬市長等。

如此治安格局,才真正符合權責相符原則、才符合當前現代化社會治安現況,也才符合民眾對治安最真實的需求。

   
Give or take 不是叫你「給」或「拿」!
公司的新產品要上市,Alex要召集一次conference call,邀請海外相關部門的同事參與,他問負責安排會議的外籍同事Belle,一共有多少人會參與會議?Belle回答:Maybe 10 people, give or take. Give or take,Alex心裡納悶,什麼是「給」或「拿」,到底有多少人會參加?

楓紅看不盡 騎過萬重山
翻過埡口後,便是進入大甲溪流域所在的台中,在48.5K還淋著雨,騎踏到49K,霧散了,路是乾的,再往前滑行,太陽出來了,翠峰圍繞,楓紅與山櫻夾道。從淒風苦雨到雨過天青,有如經歷了一場三溫暖,這種豁然開朗的感受,正是呼應單車旅遊作家陳忠利的話:「台灣,用騎的最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