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格拉斯哥折衝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終於結束,最引人矚目的決議就是要加速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還要淘汰「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這次大會決議未臻環保團體對燃煤發電「分階段淘汰」的要求,也未確保全球均溫上升1.5度的上限不被突破,不過強化管理各國燃煤發電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英國首相強生對此次會議結論的註解最為傳神:「改變遊戲規則的協議已敲響燃煤發電的喪鐘。」格拉斯哥決議要求各國燃煤發電逐步嚴格規範,對台灣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政府規劃2025年燃煤發電占全國電力組成的28%,說明燃煤發電在未來電力的供應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若世界對燃煤發電的限制愈趨嚴厲,台灣未來電力供應會否出現缺口、電力組成內容是否該調整?都是政府現在就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台灣去年進口煤炭超過5,700萬噸,占全體發電量36.4%的燃煤發電必然消耗了不少。根據報導,已有國內大銀行為了遵循「赤道原則」,竟中止對煤炭進口商的貸款。煤炭業者無法取得銀行融資,台灣電力供應卻非得靠煤炭,結果逼得發電廠轉向母公司融通,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依然無解。
民間金融機構停止煤炭進口融資,固然可以提升個別企業綠色環保形象,但現在的電力、鋼鐵及水泥等產業生產模式還是非得靠煤炭不可。金融機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操作,並無助於溫室氣體減量。未來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只會愈加嚴格,金管會似不能僅高喊金融業也綠色環保的口號,而是要在國家能源政策指導下,協助推動合理的過渡性融資策略。
溫室氣體減量是未來國際規範產業運作的核心,電力供應則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政府有責任提供穩定且清潔的電力來源,確保產業發展與人民生活無虞。觀諸政府2025年燃煤28%、天然氣50%及再生能源20%的發電組成目標,顯然與格拉斯哥氣候會議楬櫫未來電力發展的方式扞格。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國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燃煤發電比重該如何調降更是最重要的課題。
經濟部官員近來表示,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相互匹配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但是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發電互補架構本身就有風險,兩者相匹配只能部分解決再生能源供應穩定度的不足,卻無法化解天然氣進口成本與運輸的基本風險。最近即將進行的「藻礁公投」更可能延宕進口天然氣管線建設,反而加重燃煤發電角色,延後溫室氣體減量的達標時程。
為因應國際減碳規範,未來燃煤發電勢必持續減少,台灣供電系統將更加脆弱。現在民間已有重啟核四的呼籲,但政府電力政策則至為明顯,縱使「核四公投」通過也不會遵循公投結果重啟核四。去年工研院模擬出要有50%超高比重的再生能源,才能達成2050年溫室氣體減半的目標,至於燃煤發電則只是不再新設電廠罷了。如果工研院模擬為真,國際現實將使電力穩定供應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阿基里斯腱。
英國首相「敲響燃煤發電的喪鐘」的讖語,為台灣電力供應帶來兩大問題:一是加速減少對燃煤電廠的依賴,二是在電力供應轉型過程中讓燃煤電廠營運,包括各種融資的順利。我們可以預見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現象會更嚴重,後續氣候峰會議定的國際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將愈加嚴格。
台灣今天不僅要重設更嚴格的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還面對能否達標的嚴峻挑戰。最近常聽到政府高喊「淨零」與「綠色」口號,卻未見具體整合行動。格拉斯哥氣候會議啟示我們要立即超前部署,只有透過政府嚴謹規劃與民間合理配合,才能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如果政府與民間仍像現在各吹其調,台灣將會因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規範而一路顛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