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商會最近向政府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其中118項是曾經提出的問題,52項則是新提出的議題。我們建議政府應高度重視這些建議,當成吸引外來投資的策略性關鍵作為,方能在此關鍵時刻深化和全球先進國家的鏈結,分散經濟風險並強化政治保障。
歐洲商會的建議之所以如此重要,因它是台灣最大的外僑商會,包含400家企業和860位個人會員、30個產業和倡議委員會。歐洲雖和美、日同列為台灣三大外資(直接外來投資)來源,但台灣外來投資的首要來源,並非許多人想當然耳的美國或日本,而是歐洲。
以經濟部投資統計觀察,歐洲來台投資共有607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240億美元和日本的232億美元。若只看過去五年(2016-2020)的年平均投資,歐洲也以51億美元遠勝日本的9.4億美元和美國的2.5億美元-美國對台友好的「口惠」,並未像歐洲國家一樣落實在投資「行動」。
而歐洲國家對台灣的巨額投資,也出乎許多人意料地,不是以德、英、法這些大國領先,而是由荷蘭領軍。荷蘭在台投資了近800件,金額達363億美元,占全歐來台投資過半。這當然和荷蘭是歐洲電子業相對最盛的國家有密切關係,如荷蘭飛利浦就是台積電設立時的最大民間原始股東,迄今仍是台灣外資的領頭羊。
而台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去年也在台灣擴大投資,已僱用超過3,000名員工。歐洲居次的德國雖有近千件投資,但總金額不過44億美元,只是荷蘭的12%;法國的700案只帶來13億美元投資,反而是盧森堡(30億)和丹麥(33億)超前,這應和它們在金融和風電的全球化有關。這也意味著對德、英、法等大國的引資尚有極大潛力,有待政府和企業界共同努力。
以今年前十月的歐洲來台投資而言,主要分布在電子零件業的2.7億美元、金融保險業的2.5億美元和批發零售業的2.4億美元。其他行業的投資就相當有限,如排名第四的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投資額就大降為0.8億美元,再次之的資訊及通訊傳播業只有0.2億美元,其他行業更都是寥寥可數,充分顯示歐洲一般企業對台灣的瞭解非常不夠,乃至於多數行業對台灣都幾乎沒有投資,值得政府加大力道,促進歐商對台灣的瞭解,以發展針對歐洲的招商引資。
針對歐洲商會的建議,媒體的關注焦點,僅放在其建議台灣防疫邊境管制應逐步廢止,為關鍵業務職位提供入境管道,讓企業得以維持業務營運和人才流通。
的確,台灣的疫情管制目前過於嚴苛,因管制機構不必承擔任何管制成本,導致企業付出了額外代價;應更細緻地進行管制,避免耽誤商機。特別是台灣今年高科技製造業的景氣特好,讓這種成本不會反映在成長率上,但從許許多多倒閉的服務業案例,卻可以看出這種額外代價。
歐洲商會提出的建議書中,相當公平地羅列了去年提出、政府已經解決的議題、已有充分進展者、已局部解決但仍存在問題者、未獲得解決而再度提出者、今年提出的新議題,可以讓政府了解其輕重緩急。議題範圍則廣泛包含了台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規範或執行、外商進出台灣的方便性和居留面對的困難、外商在台生活面對的困擾或阻礙,若能務實回應其要求,不僅可因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歐商前來投資,更可因高度的國際接軌,獲得歐洲以外的國際投資,以及更多國際菁英願意在優良的環境中生活,而帶來更好的效果;甚至可以讓本國居民搭便車獲得更先進妥適的生活。
行政院務必重視歐洲商會的建議,雖不可能全部照辦,但必可讓台灣投資環境脫胎換骨、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