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在加州參加會議演講時,呼籲美國政府要扶植半導體業,認為應多投資美商如美光、德州儀器和英特爾等,而非台積電和三星等亞洲對手。他批評競爭對手台積電及三星受惠於政府補貼,導致不公平競爭,甚至指「台灣不是個穩定的地方」。基辛格的言論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發言回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表示,不相信基辛格可在其任期內把英特爾帶回過去的盛況。之後,又傳出基辛格將到訪台積電,一般推論,應與雙方洽談先進製程業務有關。
在雙方的激烈言詞交鋒中,英特爾與台積電存在著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但在商業競爭外,基辛格的發言卻有另一層值得探究的思維邏輯。因為如果這代表了部分美國企業或民眾的想法,顯然美國國內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未來這種思潮是否進一步擴大,應密切觀察。
過去在疫情和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強化美國境內供應鏈自主能力,已成為美國政府的重要政策。不過,這方面的政策思維與配套措施,並非侷限於鼓勵美國業者在境內設廠投資,也以政策措施鼓勵國際業者進入美國投資。但從基辛格的言論可以看見,美國仍有部分勢力偏好過去川普政府所主張的貿易保護主義思維。
通常改變不公平貿易競爭的方式,除了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施壓,單方面可以採行的措施則是透過貿易制裁,如課徵高關稅等方式,或建立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打擊採取不公平競爭手段的對象。基辛格一方面指控如台積電、三星等業者受到政府補貼,所以享有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又向美國政府喊話,要美國政府獨惠本土業者,藉此提高本土業者的競爭力,當中的思維其實互相矛盾。
只要稍微瞭解我國半導體產業與政策環境,即知政府透過補貼使台積電等業者的成本低於英特爾的可能性甚低。因為以台積電的研發規模,政府的技術研發補助能量恐怕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政府為了鼓勵國際業者投資台灣,對國際業者在台的研發活動採取友善態度,提供許多優惠與誘因。相較於基辛格呼籲美國政府只補貼美國業者,形成明顯對比。
再者,受惠台積電成本與技術優勢的對象是其客戶如高通、AMD、NVIDIA、Apple等,都是美國廠商,只是他們大都是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因此,基辛格真正在意的,是台積電的成本與技術優勢提高了英特爾對手的競爭力,使英特爾受到衝擊。當然,這也是英特爾回頭找台積電並委託代工業務的原因。
英特爾的晶片製造成本相對高昂是事實,除了人力成本之外,其先進製程技術面臨瓶頸,產品良率難以提升,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以基辛格在半導體產業的資歷,理論上不應對此議題有錯誤解讀。因此,其指控除了為英特爾在先進製程技術發展的瓶頸找理由外,如張忠謀所言,更可能是為了爭取美國政府提高對英特爾的補助。
雖說在商言商,英特爾有意藉此爭取更多政府補貼,打擊如台積電、三星等國際競爭對手,甚至如AMD、NVIDIA等同為美國業者之對手,其言論卻隱含貿易保護主義思維。一旦美國政府採行其建議,恐將傷害產業秩序與市場經濟運作機制。
尤其美國等一旦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獨厚本土業者,以政策措施打擊國外業者,對以國際市場為成長動力的我國而言,實為難以忽視的打擊,不可不防。當台美關係友善之際,我國應有多方管道與美方政府持續對話,朝向鼓勵市場開放、增加互信理解與雙向投資的方向發展,避免落入保護主義的窠臼,傷害彼此的產業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