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先前決定在新竹寶山設立2奈米晶圓廠後,台積電(2330)又選定在台中設立另一座2奈米晶圓廠;將利用台中興農高爾夫球場和周邊公有地至少88公頃,投資金額新台幣8,000億到1兆元,預期在2027年量產,將創造出8,000個就業機會。面對這個訊息,我們感受其實是複雜的。台積電不愧是「護國神山」,既能在晶圓代工技術上持續領先其他半導體強國,又能在台灣創造出更多出口和高薪就業機會,當然應該心存感謝。然而,這樣的效益並非不耗費成本的,它既要使用大量的土地、電力和用水,又聘用大量出色的研發人才,是否很快就會讓台灣資源所能負荷的經濟活動達到極限,讓其他產業難有資源來發展,產生「產業排擠」的現象,值得思考和應對。
經濟發展過程中,有所謂的「荷蘭病」現象,它是指荷蘭1959年在北海發現大量天然氣後,大量用勞工開發油氣田並出口,卻產生了兩種現象:貨幣升值和工資上漲,兩者都造成一般製造業難以負荷而出現蕭條,只有能源產業一枝獨秀,遂被稱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隨後被用以稱呼一國經濟發展中,某種產業快速成長並大量出口,但卻拖累其他產業的類似現象。
去年4月美國彭博社報導,經濟學家格林(Rory Green)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台灣和南韓都因過於依賴電子零件或半導體業,已經初露「荷蘭病」現象,應注意產業的均衡。雖然我國央行極力澄清,台灣總體經濟情勢和當年荷蘭不同,貨幣升值也是多種因素造成,不同於荷蘭病的病徵,但台灣是否因半導體業「過度發展」,產生類似「荷蘭病」的不利後果,已引發有識之士關注。
其實,就算台灣半導體相關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不完全和「荷蘭病」吻合,但像台積電擴廠這樣,耗用大量寶貴的都會和周邊土地,政府必須投資增加發電和供水設備,提供的水電價格又是東亞最低、形同另一種「補貼」,同時「搶走」台灣最優秀的研發人才,讓其他產業大嘆人才難覓。這些負面「外部性」已經造成台灣其他產業的發展「限制」。若放任其發展,將來極可能被形容成「台灣病」:一種高度發展的高薪產業,搭配一大堆平庸低薪的其他產業,經濟成長數據亮麗但土地和房地產價格高昂、經常缺水缺電、所得分配惡化造成社會兩極化。
如果我們不願意台灣走向這種惡性結果,政府應該研擬讓產業更平衡發展的相關政策,包括對耗用大面積土地、大量用水、用電的企業,分別課徵一套「資源耗用稅」,將耗用大量稀有資源、約制其他企業發展的「外部性」給「內部化」,稅率則請專家詳細設計,但必須讓這些廠商「有感」,才會考慮進行海外投資、減少耗用台灣寶貴資源。
其次,為配合少數需使用巨量水電、導致政府須增添設備所衍生的投資成本,必須向這些企業徵收適度的「設備投資分攤費」,比例由專家規劃設計。這同時可避免被外國控訴我國出口品獲得政府補貼,而在出口時被進口國課徵「平衡稅」。
其三,放棄水電價格為東亞鄰國最低的荒謬政策,必須反映成本,讓公營企業有能力進行研發創新,提供更有效能的綠色水電供應。其四,延攬境外研發人員的規範應該更為自由,讓一般企業更容易獲得研發人才。其五,政府研發資源投入各種產業的比例,應依其經濟生產比重來配置,最終受益者不可集中於電子業。
最後,還是要盡速簽署更多自由貿易協定,讓「資通訊以外」的產業出口也能獲得外國免除關稅,公平地進行國際貿易競爭。如此,台灣的產業才能平衡發展,避免高度集中於半導體相關產業所帶來的各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