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1/21 第514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特務黨」的司法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國營事業是蔡政府的搖頭丸或百憂解?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正加速轉向結構性通膨
民意論壇 拜登滿周年 民意已不耐
兩輪制總統大選 國民黨救命關鍵
積極態度防疫 平安快樂過春節
新冠變種病毒的奇幻旅程
清零可避掉Omicron肆虐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反碳才叫潮
面對疫情 需更多不同專家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特務黨」的司法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謝長廷是不是舊黨國特務,恐將成永遠的謎團。這是台灣政治詭譎之處,一個靠抗爭起家的民主政黨,在它兩度執政後,反倒充斥著舊威權的魑魅魍魎,抓耙仔不絕於耳。然而,所有人卻波瀾不驚,寧非咄咄怪事?

問題從黃國書開始,他被新潮流家法伺候逐出派系,卻被刻意曝光,他只好宣布政治引退。這只是序幕,施明德說當年美麗島辯護律師江鵬堅、謝長廷皆是臥底,才是主戲。江鵬堅生前向施告解,被他視為坦蕩君子;但謝長廷享盡榮光,才是施明德難忍的汙點。

作為美麗島事件最大咖受刑人,施明德的指控強而有力;以謝長廷的口才便給也難招架,只好訴諸司法。施明德最近終於收到訴狀,但他發現被告的只有其妻,卻把他略過。

這種避重就輕的告法,暗示著不想讓司法透視抗爭年代的不堪。就如施明德所言,這不是謝長廷一人的名譽問題,而是關乎整個台灣民主運動的聲譽。近日又有黃偉哲也是「線民」的指控,如果民進黨從來就只是特務們的派對,民主究竟意味什麼?

更弔詭之處在於:台灣天天高喊民主,卻對它的名聲無動於衷!謝長廷顯然是選擇用司法,將這個難以啟齒的羅生門永久埋藏。因為,司法若只是特務黨的爪牙,哪來的真相?無怪乎,近來司法的舊黨國作風,讓人感到眼熟!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國營事業是蔡政府的搖頭丸或百憂解?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中國大陸去年以查到病蟲害為由,禁止台灣的蓮霧及釋迦進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立刻揚言要狀告世貿組織(WTO)。未料數月過去,WTO方面毫無動靜;最近卻傳出政府發文各部會國營事業「認購」鳳梨釋迦,填補二億元的市場缺口,遭不滿的國營事業員工譏為「史上最誇張」的農產品採購案。農委會辯稱,這不是強迫,是懇求。

近數月來,公民營事業被不同政府部門強迫「樂捐」的新聞已不知凡幾,逐漸成了常態。上月傳出,高雄「壽山動物園」要改建,市府僅自備一成經費,中油、台電各被要求出資八千萬元,中鋼為六千萬元;其餘不足的二億多,則由市長陳其邁促請十多家民間企業共同認捐。此外,高雄市計畫興建的「小港運動中心」,台電和中油也被要求各出資一﹒三億元,以盡「回饋鄉里」之責,高雄市府仍是零出資。

公民營企業若是行有餘力,願盡其敦親睦鄰或回饋社會的責任,當然值得肯定。但若不是出於企業回饋社會的初衷,或企業在窘迫中還要被迫捐款表忠以購買「政治保險」,那就是醜陋的勒索。試想,行政部門公然發公文給公民營事業,要求購買農產品或贊助特定公共建設,以蔡政府現下的鴨霸作風,什麼企業膽敢拒絕?政府機關雖稱認捐「不是強迫,是懇求」,其實就是威逼,仗的就是那紙公文的官僚架式。

進一步看,有盈餘的企業自願捐獻也就罷了;但就連虧損累累的企業,政府仍要百般地壓榨,有什麼道理可言?最弔詭的是,中油、台電都已嚴重虧損,變成沒有油水的「瘦鵝」,但地方政府或各機關仍爭相拔其鵝毛,莫非要置它們於死地?

以中油為例,去年整體營運虧損達四三四億元,主要原因是國際天然氣價格大漲,但中油在政府政策要求下保持凍漲。如此一來,導致天然氣的銷售大賠七四九億元;儘管中油的油品銷售仍有獲利,卻被天然氣部門的虧損蝕盡。政府要求天然氣凍漲的原因非常簡單:蔡總統誇稱天然氣發電比例要達到五十%,在國際價格高漲下,燃氣越多、成本越高,發電價格也勢必跟著大漲。為此,在護藻礁公投前,絕不能讓老百姓發現這個真相,中油必須自行吸收漲幅,虧多少都在所不惜。

更離譜的,則是台電。依據政府的電價公式,台電每年固定兩度檢討發電成本,決定是否調整電價。然而,在蔡政府的政策干預下,早該調整的電價卻將近四年七次凍漲。表面上看,許多人會以為這是在「造福」民眾;實質上,卻是政府以低電價變相造福工業用電大戶。諷刺的是,去年上半年台電還有一八七億的盈餘,號稱是國營事業第一名;但到了下半年,由於入不敷出,台電全年以大虧六四○億元作收。

在民進黨眼中,國營事業是隻毛拔不光的肥鵝:過剩的農產由它認購,異想天開的建設找它埋單,不想曝光的真相由它掩蓋,錯誤的決策讓它代吞。即在威權年代,當時的政府也不曾對國營事業動過這麼多歪腦筋;而今,蔡政府的周邊部會或地方官府只要一紙公文,都能向國營事業發出捐款的指令,真不愧是「青出於藍」。

簡言之,國營事業既是蔡政府的搖頭丸,也是它的百憂解。一方面,它盡情從國營事業口袋掏錢來花,滿足黨政私欲,好不暢快;另一方面,它讓國營事業代扛錯誤的決策,讓責任不會落到自己身上。掏空國營事業和掏空國庫有何差別,民眾也許一時看不出來;但到了跳電和加稅時,大家就會明白。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正加速轉向結構性通膨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2021年全年美國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7%,創39年來新高,而且升升不息。現在還要堅持這通膨只是「過渡性」,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就連創造出「過渡性」一詞的聯準會也不得不承認這種看法已事敗身退,於是「持久性」通膨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論點。

去年通膨飆高,主要是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攪亂原物料與零組件生產與運輸,導致供應鏈緊張,使總供給不足,加上財政與貨幣政策大舉擴張,帶動總需求轉強,造成供需失衡;疫情也導致勞工供給短缺,帶動工資持續升高。廠商將新增的原物料與工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負擔,通膨因而勁揚;另外2020年經濟疲軟,物價下跌,使比較基期偏低,也使2021年的通膨數據益發醒目。一旦形成「工資─物價」循環上升的危局,預期未來幾個月通膨壓力將不會消退。

然而「過渡派」雖居下風,但迄未棄械投降,因為2022年的大環境與2021年恰恰相反。首先是2021年的通膨基期已經大幅墊高,2022年的通膨年升率很難更上層樓。其次,2022年政府支出縮小,勞工與中產家庭累積的超額儲蓄可能於今年初耗盡;一些退出職場的勞工將因儲蓄縮水及疫情降溫而重返職場,使勞動供給增加,工資升勢減緩;聯準會(Fed)寬鬆政策退場,利率升高,企業投資環境難以改善,都將抑制需求。加上升息帶動美元升值,及外國需求趨軟,尤其是中國大陸成長減緩,皆能降低2022年的通膨壓力。

通膨要從「過渡性」轉變為「持久性」,必要條件之一是供需環境發生結構性改變;而就在兩派爭議未息之際,至少有兩項因素正默默地持續改變供需環境,為通膨升高催生出結構性的條件,可稱之為「疫情通膨(Covid-flation)」及「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

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瓶頸,導致供給能力受損;一旦疫情緩解,供應鏈漸趨正常,產品供給當然可望回升。然而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去全球化」的聲浪就已經抬頭,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促使多國紛紛「向內看」,催化「去全球化」勢頭。基於「全球化」是20多年來通膨偏低的主因之一,如今勢頭逆轉,通膨也將易升難降。此可稱之為「斷鏈通膨」。

疫情的第二項結構性影響,在於勞動市場。疫情難解不僅改變了勞工的就業方式,也削弱工作意願。工作環境變數增加,同時感慨生命無常,乾脆提前退休,尤其是55-65歲、經濟條件較佳的「嬰兒潮後期」世代。這批勞工一去不回,結果就是勞動參與率始終偏低;失業率雖降到3.9%,但就業人數仍比疫情前的頂峰減少400萬人。勞動供給減少,工資與通膨同樣易升難降。此可稱之為「早退通膨」。

影響更廣、更久的,則是氣候。目前最明顯的是全球極端氣候已經從偶發性,轉為必然性熱浪、乾旱、野火、洪災、颶風、酷寒,影響農作物生長,拉高糧食價格。此為「糧食通膨」。其次,為對抗地球暖化,發展綠能浪潮莫之能禦,油、氣產業既擔憂未來需求劇減,大量減少探勘與生產投資,但油、氣需求仍溫和增加,使能源「供給頂峰」比「需求頂峰」更早來臨,各大機構普遍預測今年油價將衝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基於再生能源又緩不濟急,高油、氣價格將持續拉高物價。此為「能源通膨」。

再者,各國為追求綠能目標,不僅使銅、鋁等綠色金屬需求持續增加,而且綠色政治更將使所有原料的供給都減少,結果便是原料商品價格全面上漲。此為「綠色通膨」。

基於上述各項因素,未來通膨逐漸從循環性轉變為結構性的風險正在提高。年升7%固然是「過渡性」,但長期間年升3-4%將成為常態,利率也將升到遠超過目前預期的高度。不僅美國,全球都如此,台灣當然難例外。

   
民意論壇
拜登滿周年 民意已不耐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聯合報

拜登執政周年發表演說,可用兩句話總結:工作做一半但民意已不耐;想左又想右,左右都不埋單。儘管拜登自豪已讓兩億美國人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經濟回升、失業率下降等,但其實有更多計畫無以為繼。

過去不少美國總統都會在期中選舉跛腳,讓一致性政府變成分立政府,例如柯林頓、歐巴馬、川普上任後兩年都是。但拜登可說是近代總統上任不到一年民調即掉到五成跛腳的罕見例子。主因還是通膨,與拜登缺乏願景流於企圖討好民主與共和黨兩邊的半調子風格。

就在許多民眾「加油布蘭登」(Let's Go Brandon!)暗以國罵幹譙拜登聲四起氛圍下,連民主黨人也不埋單。參院正修法放寬對有色人種投票限制的民權法案,但西維吉尼亞州與亞利桑那州兩位參議員曼欽與希尼瑪卻不願對同黨拜登在程序投票上給予協助,相較於仍深受川普主義影響的共和黨參議員,五十席團結反對放寬投票限制。

拜登的問題是,他仍像個參議員,頂多負責立法,怎麼看都不像個三軍統帥或國家舵手。拜登在演說中訴諸的政績太瑣碎,包括基礎建設、網路寬頻、兒童健保、貨物囤積、藥價下降等,卻看不到一個統一願景。多年疫情肆虐下的美國,太需要一場可給他們希望的演講,但溫和又搖擺的喬叔叔似乎做不到。

外交關係上,拜登有抗俄與抗中兩條軸線,美中對峙怎麼發展?其實可從美俄對峙對比思考。俄羅斯近期在俄烏邊界集結十萬大軍,最後如果只是「局部」入侵,如入侵烏克蘭俄語區,則北約如何反應是大問題?烏克蘭境內有些地區親北約,另些親俄羅斯—包括被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此局勢讓抗俄更為棘手。

儘管美國認為俄對烏局部攻擊等同全面攻擊,應予反擊,但有些歐洲國家卻認為可以軟處理。此外,俄對烏局部攻擊,還包括二○一五年網路攻擊,對此五角大廈有一套反制劇本:如果俄羅斯派網軍,則美國也會派網軍。同樣情況,如果中國「局部」入侵台灣,倒不一定是攻擊,有可能是台灣有部分人或某區域樂見中共干預,則此時美國與其盟友(QUAD或AUKUS)如何應對是個問題。

另外,普亭底線就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美國也不得在烏境部署核武,後者拜登已經承諾普亭。對照來說,中國無法接受台灣加入任何國際組織,尤其是政治性組織,也無法接受美軍駐台,這是中國底線。拜登未來三年甚至若能成功連任,美台聯盟會到什麼程度?端視拜登是否將中國擺在俄羅斯前面成為主要敵人。也要看拜登對內施政不力,是否能夠藉由以台制中再補點聲望?

但可確認的是,拜登低迷民調,拜登政府撤軍阿富汗絕對推了一把。也就是說,拜登如果撤出第一島鏈又疏離台灣,下場也不會太好看。這不僅是川普遺緒,更是拜登架構。二○二二年全球正經歷外交抵制北京冬奧,與習近平打破任期的稱帝計畫,今年仍會是美中對抗年。

   
兩輪制總統大選 國民黨救命關鍵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國民黨舉步維艱,公投、罷免、補選都是前戲,好戲還在後頭。修憲攸關總統選戰,民進黨早已擺出決戰陣勢,百年老黨卻還在渾渾噩噩。

對台獨信仰者來說,重中之重應是刪除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的「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這幾個字,但民進黨沒這個膽。它的訴求主要有二,廢除監察、考試兩院及降低選舉投票年齡。項莊舞劍,意在後者。兩院功能不彰,廢得成,民進黨可以邀功替國庫省錢;廢不成,則譴責國民黨不知改革,繼續拿兩院人事酬庸。投票年齡下降至十八歲若修成正果,從此選戰皆捷。

現行總統選舉是一選定輸贏。環顧舉世各國,採總統直選幾乎都實施二輪制(美國是間接選舉):當諸位候選人之中無人第一輪投票獲得過半數時,就由最高兩位在第二輪對決,勝出者必然囊括過半(絕對多數)支持,統治正當性確立。菲律賓是罕見實施一輪制例外,所以杜特蒂以卅九%得票率登上大位。

扁、宋、連在民國八十九年角逐大位時,得票百分比為卅九點三、卅六點八與廿三點一,扁是一輪制獲利者。如果是二輪制,歷史會改寫。上次大選時,根據吳敦義自傳,國民黨內部清楚韓國瑜選前民調直直落,也只能坐視。

如果是二輪制,或許結果會改觀:郭台銘決定參加第一輪,得票數多於韓國瑜,進入第二輪與蔡英文決戰。在初勝助陣下,郭即使第二輪落選了,國民黨立委席次因為有強勢母雞帶領,也不會落到滿江紅地步。遺憾是:無論支持者如何呼喚,因為一輪制,郭台銘還是斷然棄選。他知道即便得票數高於韓,蔡英文仍會是贏家,他就成裂解泛藍歷史罪人。

民進黨當然不會喜歡二輪制,黨內初選時同志廝殺見骨,出線候選人就是全黨擁護與信徒膜拜最愛。國民黨體質迥異,無論黨內初選方式,落選者全力輔選彷彿天方夜譚;黨內心態如此,更遑論選民。

再過十年,歷史或許會證明上次大選是國民黨(在兩岸兵戎相見前)的最後一次掌權機會,但給得隴望蜀的那位玩完了。國民黨基本盤正加速萎縮,下次大選勝出近乎不可能。對國民黨來說,二輪制可讓他們在第一輪出局,自己提名人選再在第二輪與民進黨對決,勝算因此大增。在現行一輪制下,國民黨只能訴諸道德壓力,讓黨內有意問鼎者不甘願地棄選,但擋不了會瓜分中間選民的他黨候選人。如果是二輪制,第一輪後國民黨當然也可能屈居老三,不幸中卻有大幸:老二必然不會親民進黨,為了第二輪,甚至政見更加迎合泛藍選民。

有了二輪制,誰想角逐都行,選民也不用搞棄保。法國總統大選即將在四月舉行,候選人四十一人,左派三大黨人選執意出馬,導致第一輪下來可能無人擠進前二名,支持者在第二輪可能就要含淚投給原先嫌棄的候選人。不久前智利也是,國民黨有什麼理由死抱菲律賓模式呢?

百年老店並不是沒有修憲主張。去年十一月朱立倫與立法院黨團就確立了推動閣揆同意權、擴大公民參政權、氣候權與動物保護權入憲等,現在老店都快要倒了,這問題不重要?

   
積極態度防疫 平安快樂過春節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聯合報

農曆春節將屆,又見新冠疫情再起,不僅境外移入確診者多,連本土病例也與日俱增,防疫破口既現,要談清零幾不可能,如何不在膽顫心驚中過年?是當前嚴肅課題。

回想起去年中秋假期疫情拉警報,防疫指揮中心宣布全台三級警戒。為避免人口大量移動,一再強調染疫危險,要大家盡量莫返鄉過節與外出旅遊。各部會軟硬兼施,大家都配合政府政策,的確收到防疫效果。

如今,春節九天假期在即,Omicron病毒超強感染力是嚴重威脅,感覺指揮中心應對防疫有點疲乏,政府防疫也變得消極,除了補打第三劑疫苗,實在拿不出甚麼新做法。其實,這都是心裡顧忌著,怕影響百業蕭條。但同樣一齣戲,劇本唱久了,老百姓也都會看膩厭煩,政府再喊甚麼狼來了,大概都不會有人太在意。

防疫最要緊的是態度,如果防疫態度是嚴肅的,關注每一層面,留意每一細節是否落實,老百姓防疫心理就會篤定而有信心。如果防疫態度是鬆弛的,政府防疫沒有積極作為,只會嘴巴上說說無實際作為。那麼三兩下就會被百姓看穿,認為政府防疫沒有真本事,愈是沒有信心導致心裡害怕。

政府、民間業者要聯合起來,用智慧創造出既可避免疫情擴散,又可營造快樂過年氣氛的商機,誰說防疫就一定會使百業蕭條呢?當然了,無論如何防疫,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從自我要求做好防疫保護開始。多做提醒、防範,可減少染疫風險。防疫是為了保護自身健康,何須說是否要與病毒和平共處?

   
新冠變種病毒的奇幻旅程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聯合報
Omicron新冠病毒造成機場工作人員群聚感染後,很快侵入桃園社區,雙北、基隆都出現本土案例,目前正延燒到新竹、高雄,看來台灣過節氛圍將不安寧。

防疫中心表示,七、八成十二歲以上國人都打過疫苗,感染Omicron近百案例中,大多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其中竟有十七位幼童染疫。由病毒基因序列分析,這些案例感染的都是歐美流行的Omicron BA.1株;十八日防疫中心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在臉書稱,日前一位桃機檢疫人員感染的是菲律賓株,和機場群聚感染者不同,是另條傳播鏈云云。顯然這波新冠疫情,桃園機場是個大破口,「阻截病毒境外」淪口號。

Omicron株去年十一月才在南非和波札那被發現,因病毒棘突蛋白基因有七十幾個突變位點,能逃避現行疫苗產生的抗體作用外,其在染疫者體內病毒增殖量高,可傳染數人,甚至數十人,傳播能力比Delta、Alpha等變異株高數十倍。

其實,原始Omicron株再變異成三分支;BA.1株主流行於歐美地區、BA.2株主流行於東南亞之印度、菲律賓地區;BA.3株局限於南非地區。目前國內北部流行的是BA.1,王必勝稱菲律賓株指的應是BA.2株。這些病毒恐藉旅人進入國內。

就病毒學言,冠狀病毒致病特性,為具動物種別和年齡的專一性,不同種動物間冠狀病毒不會互相傳染,某些病毒只對某年齡族群有病原性。但這些原則顯然被Delta和Omicron變異株病毒改變了;除了會感染人類外,也會感染貓科、倉鼠科動物,造成呼吸道症狀。目前科學家認為倉鼠和人類感染新冠病毒模式相似,正用於研究Omicron病毒如何感染、在體內的分布、致病性,及造成的臟器病變等。至於何以對孩童也有病原性?有待專家解疑。香港政府甫宣布,因市售倉鼠感染新冠病毒,且傳染販售者和顧客,將撲殺全港數千隻倉鼠;新冠病毒病原性是否會擴及其他物種,沒人知道。

二○○三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和Omicron株病毒一樣屬冠狀病毒。專家說「致命的病毒不會持久」,果然四個月後,連疫苗和有效藥物都沒開發出來,SARS就消失了。

新冠疫情自二○一九年底以來,感染者多是輕症或無症狀,全球卻大量使用疫苗,該病毒也演化出多種逃避抗體變異株;日前輝瑞藥廠推口服藥物,具干擾病毒於人體內複製作用;Omicron病毒受疫苗和藥物雙重壓制作用,極易造成免疫脫逃和抗藥性的基因突變。

筆者認為該病毒不僅極難消滅,反會再演化出更具侵略性變異株!借用南唐李煜「虞美人」詞:「幾年後Omicron病毒應猶在,只因突變朱顏改。」防疫中心陳部長是否應考慮超前部署和病毒共存的防疫措施?

   
清零可避掉Omicron肆虐
田家立/醫師/聯合報

Omicron疫情自去年十二月底,從桃機清潔員傳出第一例後,陸續出現亞東護理師、桃園大湳市場母子與高雄一家等幾起感染源不明案例,頗有山雨欲來之勢。

感染源不明案例若越來越多,代表現行防疫手段無法把R值壓到一以下,而讓Omicron繼續傳播。雖然如此,疫情發展廿多天後能把新增壓在十多例,代表圍堵措施有效,否則台灣就會跟日、韓一樣,新增少說上千。

新冠疫情爆發兩年來,先有「佛系防疫」、「群體免疫」,後有「不可能清零」,目前則是「與病毒共存」,都是一種投降主義。若要投降,第一步就是學習歐美,不做疫調,而是建議感染源不明案例自我隔離五天,此後生活照常。若果如此,以Omicron兩、三天傳一輪、R值抓五來算,台灣只要一個月就會有將近數百萬人感染。

數百萬人感染的前奏是疫調崩潰,也就是無法畫出傳播鏈。接著是隔離崩潰,因為染疫太多,檢疫旅館爆滿,只能在家隔離。在家隔離勢必引發家庭群聚,延燒不止,接下來便是醫療崩潰,因為光是採檢就是沉重負擔,更不用說百分之一的住院率雖低,仍可以導致上萬人住院。這麼多人染疫,無法上班,接下來就是民生崩潰,然後壓力轉嫁到官員,引爆政治危機。

所以說「與病毒共存」的代價,台灣能否承擔,必須慎思,切莫邯鄲學步,自毀防疫長城。

另一套劇本是追求清零,也就是對感染源不明案例施以電信疫調,盡量跟現有案例連結,因為中途頂多散失一、兩輪接觸者。

此外,必須考慮「七加七」可能露出少量病毒,在社區造成感染,而非從桃機群聚傳來,方法則是比對病毒基因序列。

不論能否查出感染源,所有接觸者都必須盡速匡列,確實隔離,避免疫情擴大。以現有疫調速度,只要不是類似桃園西堤那樣接觸者難以確實掌握的群聚,一般職場與家庭群聚都可迅速圍堵。事實上,桃園西堤群聚並未造成嚴重社區傳播,這由桃園社區採檢數萬人,幾乎沒抓到陽性案例可知。

未來若餐廳群聚嚴重,可考慮恢復隔板與梅花座,加強防疫力度。從Alpha與Delta疫情可知,二級警戒+內用升級+精準疫調與確實隔離,已足以把R值壓到一以下。

第三劑疫苗當然必須盡速施打,但光靠疫苗絕對無法有效壓制R值,因為施打速度趕不上病毒傳播。英美Omicron疫情已過高峰,再過四、五周就會平息,目前入境陽性數目已漸下降,一定要繼續嚴防,不能鬆懈。

有人以為,Omicron可能終結新冠疫情,但也有專家認為後續可能產生更新的變種,如果是後者,那麼追求清零可讓台灣避掉Omicron肆虐,反觀「與病毒共存」不只白白犧牲,同樣必須面對下一個變種病毒。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反碳才叫潮
周韻采(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聯合報

長得溫婉可人,說話輕輕柔柔的平田仁子卻做了件轟轟烈烈的事,讓她成為素有環保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得主。

福島事件後,日本停止核能發電,造成廿五%電力短缺。政府因此重啟燃煤發電,造成日碳排量大增,為G7國家中最高的。由於日本銀行是煤電廠主要融資者,仁子成功號召瑞穗銀行超過三分之一股東支持,迫使其放棄融資計畫,三菱、伊藤忠、住友三井等財團也跟進,仁子成功阻止了十三座煤電廠建設。

或許因過去對環保議題不甚了了,我驚訝地在仁子的故事中發現:反核運動造成的是另一場環保的劫難。台灣實不應再糾結在反核vs.擁核的論戰中,反碳才是當道。

反碳不僅僅是新環保主義,它更是通往新產業及新金融的捷徑。歐盟即將於二○二三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要求進口商須達碳排標準,否則就須購買憑證。碳憑證也因此成為公開交易標的,目前已漲到每憑證(每公噸二氧化碳)一百歐元。另到岸船隻也須符合碳足跡標準。以上都會迫使企業改造其動能系統,投資行動電源設備(含電池及儲能槽),形成新產業鏈,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不亞於當年網際網路興起。

台灣因民進黨「非核家園」口號,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也僅達到目標值四成,生質能更尚未量產,只得加大火力發電,導致碳排量大增,預估二○二五年每度電力碳排量將提高十%,與二○五○年零碳目標背道而馳。不得不說,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一點也不乾淨,二○五○零碳入法,卻只規範業者的碳排量,忽略最大禍源—煤電廠,乃典型轉嫁責任的不道德。

其實政府仍然可以透過創意政策,即外部成本內部化,改變民眾及廠商的誘因,降低對電力的需求。例如,Tesla過去幾年的盈利有很大部分是靠轉賣電動車碳配額給傳統車廠。政府亦可制定新產汽機車之碳排量,傳統車廠則必須就超標部分向電動車商如Gogoro購買配額,藉此調降電動車價格,加速普及。另電動車非煤油引擎,政府應免除其燃料稅,真實反映消費者持有電動車成本。

在新金融方面,政府可「建議」銀行對高碳排企業融資時,應以較高利率或設定較高擔保品抵押條件。最後,政府應協調業者統一充電規格,並將充電站/儲能槽納入基礎設施之建設。

反核曾經給民進黨無上的道德與進步光環,甚至賦予文青們對美好未來的浪漫想像。可惜,在民進黨平庸又缺乏創意,甚至有利益輸送的執政裡,反核已成碳排最大元凶。(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面對疫情 需更多不同專家
洪立宇/博士生(以色列耶路撒冷)/聯合報
隨著新冠疫情在台灣起伏,許多醫師與公衛學者紛紛站出來替大家指點迷津,名嘴或政治人物也不免說兩句;幾乎聽不到其他相關專業聲音,非常可惜。因為新冠大流行裡,最重要的是對整個傳染的建模與預測能力,及對病毒本身和疫苗理解。前者是決定政府該如何應對的唯一指標,後者則肩負著引導大眾的重責大任。

在這資訊為王時代,最擅長傳染病建模的,往往是資訊背景出身的計量生物學家,而非傳統公衛學者。因為公衛專業,寫程式建模只是他們眾多技能之一;但對資訊背景出身計量生物學家來說,那是他們血液中的一部分。綜觀美國、以色列及許多歐洲國家,在預測疫情走勢上,參考的往往更多是計量生物學家意見。

以以色列為例,魏茲曼研究所的Eran Segal教授屢次為以色列疫情做出精準預判。根據他的計算,這波Omicron疫情最終不會癱瘓以色列醫療體系,政府便據此擬定不封城防疫計畫。此外,美國近日將隔離期從十天縮減到五天,是以華盛頓大學Carl Bergstrom教授模擬作為參考。這兩位是計量生物學領域行家。

面對新冠肺炎,要能充分理解當下的病毒,並就此決定應對方式,更多來自計量生物學、病毒學,以及免疫學的專業意見,必須被社會大眾聽到。

   
NPE愈來愈強大 科技業者必須強化專利管理能力
專利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來自NPE的訴訟威脅只會更強大,如果不想一直挨打,除了更積極投入研發外,也必須善用分析工具來了解競爭態勢,才能在強敵環伺下找出致勝的方法。

疫情會終結全球化嗎?病毒竟讓中產階級竟成了全球化浪潮的犧牲者?
全球化的實際代價是不可忽視的!隨著Covid-19病毒對世界各地的經濟帶來衝擊,互相連結、彼此依賴的世界經濟,因病毒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全球經濟衰退,中產階級竟成了全球化浪潮下的犧牲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