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灣與歐盟關係明顯升溫,蔡總統元旦談話也拋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以進一步提升台歐經貿互動。整體大局確實處處新機會,但台灣也需以新思維、新作法才能掌握。
回顧過去一年歐盟友台舉措真的是洋洋灑灑、近年罕見。去年上半年先是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捷克陸續贈送疫苗,歐洲議會通過友台決議,隨後台灣與立陶宛宣布規劃相互設處,而6月美歐峰會聲明也罕見論及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去年下半年,更是熱絡。10月,歐洲議會以多數同意方式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從政治經貿、衛生文教、科技供應鏈乃至於地緣政治、假訊息及數位轉型等多重面向,提出台歐盟關係升級的建議。雖然與台灣互動的最後決定權在歐盟執委會而非歐洲議會,但相較於過去僅涵蓋部分議題,或只是委員會決議、聲明層級,歐洲議會此份報告的份量無疑是升級版,同時二周後歐洲議會「外國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隨即首次派出代表團拜訪台灣。在此前後,立陶宛及法國議員、斯洛伐克次長也率團來訪,而外交部長吳釗燮赴歐訪問,接待層級也不低。
連一向最保守的歐盟執委會,先在5月的歐洲產業政策及自主性報告所引用的內部研究,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並可嘗試擴大歐美雙邊貿易與科技會議,將台灣、日本及韓國納入並形成一種複邊機制。其次在9月公布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中,除再度強調與台、日、韓推動半導體聯盟外,更提及將與「尚無經貿協定的夥伴,例如台灣,推動深層的貿易與投資關係」。
隨著美國、歐盟與中國戰略對抗態勢確立、半導體韌性受到重視的今天,這些重點已成為常見名詞,但若是比較2015年的執委會,還在貿易政策中白紙黑字納入「先中後台」模式,這種轉變意義明顯。
這些連歐洲專家都稱為罕見的新局面有其背景。首先是大國競爭新局帶來的契機。歐盟自2019年一改過去的戰略夥伴定位,將歐中關係重新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體制對抗」三位一體後,與台灣的互動開始愈發彈性、多元,尺度大幅放寬。第二則是台灣憑實力爭來的不可或缺地位。疫情導致各國高度重視產業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所謂「戰略自主」政策,而台灣正是落實「戰略自主」的重要夥伴。
前景看好,但仍需努力。掌握歐盟升級機會的第一個重點,是深入掌握歐盟的產業發展及供應鏈環節需求。相較於美國,台灣對歐盟無論在政策、產業乃至於市場面的瞭解都相對不到位。
例如目前官方會議多屬技術層級,欠缺高層級、戰略性對話機制。產業互動以採購貿易為主,研發科技合作偏少,對歐盟下世代產業的參與程度更低。掌握歐盟有意推動與我國的產業聯盟機會,繼續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建立與歐盟政府及產業的高層次對話,是關鍵一步。
第二個重點,是了解歐盟各成員國的需求及期待。歐盟雖走向聯邦,但各國自主空間仍遠高於美國各州,且政府介入產業發展的程度也較高。大國如德法,不但主導執委會走向,企業的供應鏈網絡更是遍布歐洲各地。中小型國家參與歐盟供應鏈,有本土隱形冠軍,部分國家也有國家隊思維。台灣與其互動,要先深入了解方能深化鏈結。
第三是籌劃下世代對歐盟影響力的對策與做法。例如歐盟執委會為了尋求27國的平衡,在歐盟決策體系中最為保守。近年來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作法彈性大膽,連德國都有新局面,如何善用地方(各國)包圍中央(執委會)作法,進一步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也是台灣需構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