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元月就業報告全面強勁,使金融市場近月來對美國就業低迷的憂慮一掃而空;勞動參與率也大幅上升,顯示勞工開始重返職場;工資更加速上升,埋下通膨持續居高的火種。不僅聯準會(Fed)3月開始升息已是板上釘釘,之後更可能加速升息。剩下的問題是Fed必須升息多少,才能使強有力的復甦勢頭不致使通膨過高。
Fed自訂的兩項升息條件,分別是「一段期間內」平均通膨率達到2%,以及達成所謂的「最大就業」。前者早已達成;不僅去年全年消費者物價猛升7%,連個人消費支出核心平減指數也年升達4.8%,顯示升息已是刻不容緩。
但Fed原本對後者仍有疑慮,因為去年底時就業人數仍比疫情之前減少約400萬人,加上Omicron新變異病毒株肆虐,美國疫情再度升高,使12月就業人數增加不到20萬人,市場更看壞今年元月的就業表現。孰料不僅元月非農業就業人數大幅增加46.7萬人,遠遠超出預估;更令人驚訝的是去年11及12月的就業人數竟然總共上修達70.9萬人,三個月就業人數合計增加逾150萬。再者,目前就業市場待補職缺仍接近1,100萬,顯示勞動供給依然吃緊,就業可望持續增加,達成「最大就業」目標已不是問題。
金融市場已經開始預先反應Fed今年將大幅升息。就業報告公布後,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立即突破1.90%;投資人開始預期今年共將升息6碼,且3月一舉升息2碼的可能性也已升高。
從元月就業報告以及各項通膨指標,皆顯示Fed即便從3月開始升息,都已經太遲。首先,貨幣政策迄今依然高度寬鬆,利率維持在0-0.25%的超低水準,Fed也還在買進資產;一旦發生外來震撼,例如俄羅斯─烏克蘭衝突導致能源價格進一步衝高,通膨升勢將如火上澆油。
其次,高通膨也不再只是侷限於少數幾種與疫情關係密切的項目,而是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各產業部門都急於彌補通膨對本身所造成的損失,連鎖反應儼然成形。
再者,名目工資雖快速上升,但通膨升高更快,過去一年實質工資負成長2.3%;勞工為彌補所得損失,加上就業市場吃緊,今年工資仍將加速上升,而企業新增的勞工成本終將轉嫁給消費者負擔,從而使工資─物價相互增強,形成通膨上升漩渦的風險明顯升高。
另外,Fed決策官員之前一再強調「過渡論」,誤判通膨情勢,貨幣政策已經落後於大勢。基於貨幣政策、經濟與通膨之間,原本就存在著為時不短而且變動不定的時間延滯;之前未能防患通膨於未然,如今自然是為時已晚。
要抑制通膨,積極的作法是提升總供給,消極的作法是壓低總需求。基於供應鏈瓶頸糾結難解,加上勞工短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的生產水準仍將趕不上名目需求,因此只能藉由緊縮貨幣政策來減緩需求成長的速度,以等待供給能力逐步回升,並抑制通膨預期。要達到此一目標,Fed採取的緊縮措施必須使名目需求的成長率,減緩到只比勞動力加生產力成長率略高的水準;利率必須升到比市場預期更高的水準,且短期公債殖利率的升幅將超過長債殖利率,這些都是必要的準則。
如果Fed在升息時瞻前顧後,謹小慎微,則貨幣政策可能比通膨大勢落後更多,未來可能必須更強力緊縮,屆時將對經濟及金融市場造成更重的衝擊。
總之,通膨升高已是當前全球的共同難題,貨幣政策正常化已成為各大央行的共識,而美國元月就業報告也確定Fed的緊縮時機將更早,速度更快,力度更強。
放眼國內,同樣出現百物皆漲、通膨躍動的勢頭,央行亦當知所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