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媒體報導,美國太空公司SpaceX創辦人馬斯克表示,烏克蘭的網路因俄羅斯的入侵而中斷,該公司的星鏈衛星寬頻服務可以提供給烏克蘭使用,並將供應更多終端設備。雖然部署成本很高,但衛星技術可以提供網路服務給地面通訊無法抵達之處,尤其當自然災害或戰爭造成通訊中斷時,可以提供協助。
這兩年宇宙商機成為媒體與相關業界追逐的焦點,不僅虛擬概念的元宇宙受到關注,真實宇宙的太空開發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中。除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網路服務逐漸成形之外,Amazon創辦人貝佐斯搭上自家Blue Origin的太空船,體驗太空旅行,日本富豪前澤友作飛上宇宙,並完成太空捐款等,皆成為業界的熱門話題。
宇宙浩瀚無垠,綜觀現階段發展,主要聚焦在地球低軌道與月球兩大區塊。地球低軌道的部分,在距離地表2,000公里內的低空軌道中,發射大量的小型衛星構成衛星群,作為提供相關服務的基礎;在持續投資基礎建設下,未來可望衍生出更多新型態的太空商機,形成所謂的低軌道經濟。
低軌道經濟衍生的新商機,除低軌衛星發射數量續創新高,相關地面接收設備需求隨之看漲外,各種衛星相關的新興服務亦具發展潛力。其他如娛樂、星象與氣候觀測等服務,也有廠商機積極投入,Sony預計於今年下半年發射影像服務衛星,讓一般民眾親自操作載有攝影機的衛星,拍攝流星雨等太空奇景,製作客製化太空紀念品或提供觀賞娛樂服務。
未來,預期將有更多的企業投入低軌道的各式服務,像是太空數據中心、衛星燃料補給服務等,個人太空旅行也不再遙不可及。然而,欲投入此新興領域,獨特創意與降低成本,將是後續發展的關鍵。
另一個受關注的太空新經濟-月球,則源於美國太空總署於2019年發表的阿提米絲(Artemis)計畫。美國基於競爭與安全考量,排除中國大陸,聯合日本、歐盟各國,亦邀請SpaceX、Blue Origin、豐田汽車等私人企業與研究機構等共同參與,積極推動相關計畫。在SpaceX等業者積極投入下,開發出低成本發射火箭,以及可回收再利用材料等技術,大幅降低登月成本,再度掀起登月熱潮。
再者,之前設計的國際太空站(ISS)將於2030年除役,美國提出以阿提米絲計畫中的月球門戶接續ISS部分功能的替代方案。計畫中,載人登月將於2025年之前完成,之後將展開一系列的探測與短居月球維生系統的驗證實驗,並預計2040年左右,在月球建置可容納千人以上規模的基地,作為太空深度探勘的據點。在此發展藍圖下,月球將成為一個新興市場,除基礎建設需求外,亦衍生出生活必需的各項設備與服務商機。然而,月球重力僅地球的六分之一,影響植物的生長,無大氣層,溫差將近300度,晝夜各14天等,如何克服生活環境、電力供應與暴露在外設備的耐用度等都是考驗,仍待一一克服。
全球過去主要由政府主導的太空發展計畫,在民間企業積極參與投入下,技術快速演進、成本持續下降,將加速相關技術與應用的商業化。雖然技術研發充滿挑戰,但其成果除可驅動技術創新,亦可運用在解決地球面臨課題上,許多業者已積極投入以取得先行者優勢。
台灣已將太空產業定為未來重點發展項目,並在資通訊產業奠定的基礎下,成為零組件供應鏈的一環。在此波太空產業發展熱潮中,如何進一步提升台灣的技術層次與產業地位,為策略思考重點。廠商應積極跳脫代工與追隨者傳統思維的框架,朝此方向邁進;政府方面則扮演資源整合、國際鏈結角色,完備相關技術研發與產品驗證等環境基礎,協助產業開發符合太空特殊規格的產品,政府與產業攜手一起努力開創國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