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第廿屆總統大選,最終由「國民力量」尹錫悅以不到廿五萬票、亦即百分之零點八差距、擊敗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尹錫悅現年六十一歲,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檢察官,文在寅上任後曾受重用,曾經主導調查前總統李明博和朴槿惠兩人貪腐案,不久晉任檢察總長。不過他卻在二○二○年與文在寅決裂,被迫辭官,以全力推動政黨輪替作為訴求,集結保守勢力投入大選。
大選過程中,李在明和尹錫悅都深陷家族成員醜聞,韓國輿論比喻李在明和尹錫悅此番競選,民眾受夠扒糞惡行,過程反成比賽民眾對誰的反感較多或較少,正是一次「反感總統大選」。
尹錫悅和李在明頒布的「十大政策公約」,重點都在克服Omicron病毒擴散、政府充分供給疫苗、提振經濟復甦、恢復資本市場的公正公義、創造就業機會、優化住宅政策、短期內平均國民所得翻倍等等。兩人內政差異並不顯著、在國防、外交和統一政策則有較大的不同。
尹錫悅主張北韓應盡速完成無核化,以達成朝鮮半島永久和平,並以簽訂和平條約作優先事項。同時恢復美韓同盟的信賴關係,強力因應北韓發射導彈及日後可能再度核子試爆,積極遏止北韓軍事挑釁。他抨擊文在寅政府採取親中、親北韓的「屈從外交」路線,韓國和美日關係變得疏遠,恢復韓國與美日聯繫是「當務之急」。並稱有必要加入美國領導,旨在反中的「五眼聯盟」,另建立美韓戰略協商擴大遏制北韓。尹錫悅甚至承諾追加部署薩德飛彈系統,提升防空能力,和當選後將啟動韓美全戰區聯合演習等。
南韓與中共和美國的關係,成為這次總統選戰焦點。李在明立場沿襲文在寅,不得罪美中任何一方。但在最近俄軍入侵烏克蘭後,在美國要求下,對俄國進行經濟制裁,包括禁運若干戰略物資,成為南韓不得不的選擇。尹錫悅對北京立場強硬,他雖表示與中國經濟合作的重要,但他順勢運用北京冬奧期間韓國出現的反中情緒,質疑北京對韓國不友善,已引來北京警覺,他對北韓疏離態度也將招致北韓不滿。尹錫悅曾提及,他當選後即將「清算」文在寅施政,倘若文在寅時期外交政策出現大翻轉,對有「政治素人」之稱的尹錫悅而言,未免過於躁進和冒險。
南韓地處東北亞海權和陸權勢力交會點,南韓始終承受地緣政治制約,它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使南韓外交並無太多自主空間,南韓必須和美國亦步亦趨,但常非南韓所願。南韓夾在美中間常左右為難,也連帶使南北韓關係時好時壞。同時,南韓已是全球排名第十四經濟大國,也是大陸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境內最大投資國,過去也對北韓提供經援,不過常遭政治風波而停頓。
綜合來說,南韓在未來東亞政略戰略地圖上,仍將承受地緣政治與經濟交互擠壓。地緣政治操之在強權,南韓必須謹小慎微維持和周邊國家平衡和睦關係,才符合南韓安全利益;地緣經濟操之在己,南韓有厚實基礎和發展經驗,具有利資源和嫻熟本領,是可自由投射能量的領域。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大陸,在歐洲同時圍堵俄國,中俄結合共同對抗美國和西方世界,南韓自認為是中等國家,處在大國環伺之地,它硬是脫離不了大國競合漩渦。
尹錫悅已是南韓準總統,他必須重新檢視過去選舉語言,收回曾挑釁鄰國(包括北韓)的過激言論,務實面對極為複雜的半島和周邊環境。他還必須知道,選舉結束,他是以極小差距獲勝,南韓形同分裂。
五月十日尹錫悅行將就職,他的挑戰正要開始、也考驗著執政團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