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畫刊】提供讀者掌握高雄最「夯」的訊息,感受維持不變的人情味與不斷改變的新高雄。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3/30 第51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也有個盲眼龍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如何避免在開與封之間抽搐?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從躺平族看共同富裕
民意論壇 政策搖擺 防疫罩門在選舉
俄轉攻烏東 能解僵局嗎
俄國觀點:寧被制裁 解決烏問題
照顧老年經濟 鼓勵提撥投資變懲罰?
祭奠先烈偷換成清明祭祖
驚天巴掌 打出「教育蝴蝶效應」
被玩笑戳痛處 動手便理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讓更多私校加入不沉的知識巨艦
警惕俄烏戰 台勿烏克蘭化
制裁扳不倒大國 傷的是人道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也有個盲眼龍婆
黑白集/聯合報
國安局長陳明通又開示了,宣稱俄烏戰事讓北京大警醒,美國只介入未派兵、俄國就戰略失敗,以後解放軍不敢輕啟戰端。他說美國沒有烏克蘭關係法,尚能介入戰事至此,「拜登把台灣關係法擺得那麼前面,會介入更深」,保證蔡總統任內中共不會武力犯台。

美國印太司令日前警告,俄國侵烏頭號教訓,就是中共攻台「真可能發生」。阿通師天眼洞見獨步全球,和盲眼龍婆預見普亭發動戰事,法力不相上下,連吳釗燮也甘拜下風。吳釗燮原鼓吹國際慎防中共趁機犯台,現改口稱台灣有高科技武器,比烏克蘭神勇,中共會收斂奪台意圖。

阿通師頗好預言國安大事,這回開示台灣關係法「奧妙」,斷言美國必深度介入台海戰事。言下之意:台灣靠山比烏克蘭粗勇。

儘管阿通天眼堪比龍婆盲眼,卻不知烏克蘭為聯合國成員,多次以夥伴身分參與北約演習,拜登也曾當面向澤倫斯基承諾支持烏國領土主權完整。但俄國一開火,夥伴淪為棋子,黑海速遭俄軍封鎖,被拜登形容堅如鋼鐵的承諾盡皆跳票。去年拜登為了反中拉攏俄國,今年又為了抗俄拉攏中國,阿通師作何解釋?

如果台灣關係法能永保平安,美國何必急壓蔡政府徵兵?蔡總統還要國防部長低調準備,以免嚇跑年輕選票。阿通師扮龍婆,真的很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如何避免在開與封之間抽搐?
社論/聯合報
入境隔離天數縮短為十日後,近日國內確診案例激增。尤其本土案例多路齊發,周日全台加總一度逼近百人,連台東都難倖免。如此一來,指揮中心原計畫四月要再縮減入境隔離為七天,恐只能暫緩。矛盾的,不僅是政策上的開關不定,還有第三劑疫苗施打遇到瓶頸,但三月底卻有五十多萬劑價值數億元的各式疫苗將因屆期遭到銷燬。這對比去年國內疫苗短缺時,必須仰賴國內外捐贈的窘境,簡直是天壤之別。

看得出來,指揮官陳時中的心是朝著「解封」的方向走,但他的腳卻無法跟著意志同行;他兩年來形塑定型的社會認知,也還留在原地踏步。簡單地說,解封是必走之路,才能與先行國家同步,也才能讓社會及經濟運作回歸正常。問題是,陳時中畫不出具體的解封路徑圖,封鎖容易但解封困難;尤其,社會大眾被教導成習慣於「加零」,突然一天增加近百例本土,馬上就陷入風吹草動的氛圍,緊縮的呼聲立刻再起。

要問的是,如果一天增加百例都讓政府和民間覺得緊張,那麼,人們可以承受的最高確診量是多少呢?如果是一天一千例、一萬例,大家可以忍受嗎?或者像韓國那樣,日前最高峰一天曾多達六十二萬人確診,我們的社會、企業和醫療院所都能應付嗎?如果我們的最高容忍量是一千或一萬,那麼所謂「與病毒共存」,絕對是奢談。因為病毒的隱形擴散是以「一傳十」的速度進行,疫情不會在一千或一萬自動停下來;一旦情況急速惡化,就只能聽天由命,如何再談控制?

目前陳時中面臨的困境有三:第一,是如何使自己和社會大眾放下「清零迷思」;第二,如何向民眾說明Omicron病毒的感染風險和尋常流感沒有太大不同,是在人體可承受範圍;第三,如何使醫療院所作好最充分的準備。這三點,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並不容易。原因是,兩年多來民眾不斷接收指揮中心的制式填鴨訊息,大家已經習慣了封鎖下自肅式的「乾淨」社會,要迅速改變他們的觀念並不容易。更大的癥結在,年底選舉在即,蔡政府必定對疫情起落可能引發的民怨瞻前顧後,恐怕只會收收放放、忽鬆忽緊,但這對解封毫無助益。

要做到上述三點,指揮中心首先必須勇敢說明政府的新政策方向,不再以「清零」為絕對目標,但會繼續追蹤感染者足跡,以降低社區的集體傳播風險,使確診數保持在可控範圍。其次,政府必須拿出國內外的有效數據,誠懇說明Omicron感染者的輕症、重症和死亡比率,包括一般輕症者如何透過用藥及自主隔離即可痊癒,使民眾不再視新冠病毒如大敵。第三,為避免醫療院所面對確診高峰時失控或措手不及,應及早規劃類似「方艙醫院」的臨時收治中心,協助安置輕症患者。

陳時中目前志在選舉,對疫情收尾的思考已經心不在焉。此外,這兩年來,許多專業醫師被排在決策圈外,指揮中心的一些決定漸走漸偏,已失去公信力。因此,台灣的解封之路有名無實,只照顧商務客及企業進用移工之便,對一般市民的限制仍然多又瑣碎。最糟的是,第二劑疫苗的抗體已快消失,第三劑的施打率才四成多,而最易致重症的長者普遍已有厭倦接種的傾向;如何鼓勵他們施打,必須下更多工夫。

陳時中若一直在忽開忽封之間抽搐反覆,台灣恐怕很難如願走向解封之門。他想藉過去清零的勳績,為自己戴上政治桂冠;但不妥慎處理這最後一哩,他的市長之路將難以開展。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從躺平族看共同富裕
社論/經濟日報
前些日子,副總統賴清德前往台南成功大學參加講座,當場電子民調詢問學生未來志向,選項包括從事專業職業(例如醫師、工程師、會計師)、創立事業(如張忠謀)、公職體系、積極從政、從事學術工作及躺平族。現場竟有高達四成二的學生選擇當「躺平族」,令賴清德相當意外。由於成大學生一直是受企業雇主青睞的對象,此一結果引起各界關注。

什麼是躺平族?根據維基百科,躺平是2021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網路詞語。指1990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人在經濟下滑、社會階層固定導致階層流動困難,出於對現實環境的無奈與失望,「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

躺平族表現出的現象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水平消費」和「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和被資本家剝削的奴隸」。這也是中國大陸年輕人對大環境的一種無聲抗議。

由於躺平主義在大陸網路上引發熱議,除了官方媒體對躺平現象有所批判之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進一步在中央財經會議中強調,「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階層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我國必須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因此,「要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避免『內捲』、『躺平』。」

大陸所謂的共同富裕是指「在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希望做到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取締非法收入,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亦即在均富的基礎上,提高中產階級的比重。

在作法上主要是透過「三次分配」來達成共同富裕。其一是初次分配:透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例如調高最低工資,以及鼓勵勞工組成工會,提供勞工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其二是再分配:透過政府調節進行的分配,如稅制檢討、確保高收入者承擔最終主要稅負、低收入者稅負低;逐步提高包括社會保險、撫恤金、養老金、失業補助等各類費用,以強化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抑制房價及其他補助措施,讓收入較低民眾逐步往中等收入移動。第三次分配則是基於自願,在道德影響下的捐贈行為。基於貧富差距過大,透過前兩次分配恐怕還是很難達成目標,亟需以企業和個人為參與的第三次分配來幫助實現縮小收入差距的目標,一方面鼓勵公益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透過稅制調整,增加企業或個人慈善捐款的抵稅。另透過遺產法的實施,課徵遺產及贈與稅。

以上的這些舉措都有KPI,預計將分三階段完成,目標2025年時,年收入10-50萬人民幣,目前約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到8億;2035年人均GDP由2021年的1萬美元增長到2.5萬美元;2050年時,人均GDP由2035年的2.5萬美元增長到5萬美元。

回到台灣,從前述賴副總統對成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或許其中有些是學生搞笑或輕佻的回應,但年輕人的躺平現象顯然並非對岸的專利。事實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中產階層逐漸消失,以及階級固化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挑戰。中國大陸在其特殊的體制下,為了「維穩」提出其可能的解方,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也應努力塑造一個讓年輕人「只要願意拚,就有機會贏」的環境,這是政府與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民意論壇
政策搖擺 防疫罩門在選舉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聯合報
台灣的新冠疫情,在指揮中心原本都想撤除機場落地篩查之際,突如其來的清明返鄉人潮超出了原來的預期規畫,造就了現在疫情的牛市行情。

明日的台灣會不會變成今日的香港?其實機會不大。台灣最大的防疫短板是篩查量能嚴重落後,而且是政府有意不想發展,所以才會歷經兩年進展有限。政府的用意在於有意無意地要掩蓋社區疫情,所以故意裝傻。到了疫情真的爆發,因為沒有篩查量,所以輕症病例篩不出來。別看現在一日二百例,過二天跳到五、六百都有可能,要篩出五、六千是有很高難度的。這也是台灣不會如香港病例暴增的原因。

台灣的醫療資源遠優於香港,而且早有將大量輕症病患分流的準備,要因為醫療崩潰而出現大量重症死亡,在去年可能,今年機會就小很多。這也是台灣很難如香港最後落到請求大陸支援的窘境。

台灣雖不會變成香港,但卻有可能變成韓國。在韓國疫情變壞失控,官方認為不值得再為這個小感冒付出這麼多的社會、經濟成本時,反而在疫情最烈之時,解開了所有防疫限制,甚至包括邊境解封。這才是一個男子漢國家該有的作為,學理是什麼,就去做嘛!一天到晚瞻前顧後,完全不像個男子漢才是台灣寫照。

台灣的防疫顧慮竟然是選舉,年底的選舉,防疫成績是執政亮點,在還有能力做動態清零時,指揮中心是不會放棄的。但六月卅日「紓困條例」即將下崗,指揮中心面臨沒有子彈可打的窘境,指揮中心極有可能下架。在此之前非常不幸的碰到社區感染大爆發,銀彈極有可能用完。屆時篩查、隔離、居檢都將失去經費支援,指揮中心必須放手。所以原本應該六月卅日結束的指揮中心,有可能被疫情逼著提早結束,和韓國一樣戛然而止的面對現實,解開所有的防疫束縛。

指揮中心難道不會想再將「紓困條例」延長,讓指揮中心繼續獲得經援嗎?這應該是指揮中心最不想要的選項,因為指揮中心持續運營就會拖住綠營最有前途的市長候選人,況且後半場的指揮中心運作絕對是歹戲拖棚,對執政黨來說防疫亮點會光芒盡失。走韓國路線,可迅速止血,留住執政榮耀,釋出優秀候選人,還可爭取禁錮已久的旅遊業及航空業的選票,何樂而不為。

所以防疫真的要有男子漢氣魄,不要扭捏作態,想要大小通吃,政策搖擺不定。也要認清在防疫初期,防疫越緊縮越加分。但從去年開始,開放就已經和緊縮同步,面對Omicron,開放的比重更遠高於緊縮。沉浸於既往緊縮的防疫光環中,忘了跟進開放的腳步,或是徘徊於緊縮與開放之間,舉棋不定。面面俱損的結果,反而會傷到最在意的選票,台灣還是必須成為下一個韓國。

   
俄轉攻烏東 能解僵局嗎
揭仲/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市/聯合報
俄軍入侵烏克蘭已超過一個月,整體戰況陷入僵持。在各地俄軍陷入苦戰之際,俄羅斯總參謀部於廿五日突然宣布,在「第一階段削弱烏軍戰鬥力的目標大致達成後」,俄軍下一階段將側重於「解放(烏東)頓巴斯的主要目標」。

先不論俄軍是否已達到「削弱烏軍戰鬥能力」的目標,但三月下旬以來,俄軍在基輔、卡爾可夫與南部尼古拉耶夫等地都已轉攻為守;並將攻勢的重點朝烏東頓巴斯地區與馬立波等地移轉,明顯是想在這些地區打開局面,創造出有利的既成事實,再嘗試透過外交斡旋解決戰事。

俄羅斯選擇烏東與馬立波作為進攻重點,可能原因包括:第一,補給線較短也較安全;第二,可以獲得相當數量武裝民兵的支援,改善正規俄軍營戰鬥群步兵人數太少,不利於對城鎮攻堅的缺失;第三,烏克蘭在頓巴斯地區雖有許多久經戰陣、實力堅強的常備部隊,但絕大多數都已在第一線捲入戰鬥中,在後方、尤其是經波塔瓦通往基輔與烏克蘭腹地的交通線,並無可觀的部隊掩護,不僅使第一線烏軍難以撤退,也讓俄軍有從後方包圍殲滅此地烏克蘭部隊的機會。

為達到「解放烏東頓巴斯」與「包圍殲滅烏軍」的目標,俄軍除持續在正面進攻以拖住烏軍外,也規畫對頓巴斯烏軍後方的兩股攻勢。首先是卡爾可夫一帶的俄軍已抽調部隊往南攻擊,到三月廿七日為止共推進一百廿多公里,並圍攻頓巴斯地帶西北方的交通樞紐伊久姆。第二股攻勢預料要等俄軍攻占馬立波後,再從這個區域抽調部隊往北推進,與從伊久姆南下的俄軍聯手,包圍頓巴斯的烏克蘭武裝部隊。

但就算攻馬立波,下列因素還是可能讓俄軍無法在短期內達到南北對進以席捲、包圍頓巴斯烏軍後方的目標。

首先是卡爾可夫的烏克蘭第九二機械化旅,利用俄軍包圍兵力不雄厚的缺點,已對往南朝伊久姆推進的俄軍後方發動反擊;雖未必能殲滅這支俄軍,但勢必會嚴重影響俄軍的補給作業。

其次,烏軍在馬立波的情勢雖然不妙,但仍猛烈抵抗,使地圖上俄軍的南北對進遲遲無法發生。事實上,若烏軍能在馬立波繼續堅持數天,北方伊久姆的俄軍在後方遭攻擊的情況下,未必能等這麼久。

同時,在俄軍圍攻馬立波期間,烏克蘭原本在亞速海北岸、為數約二至三個旅的部隊,可能已擺脫俄軍的追擊,緩緩向北撤退。倘若這支烏軍能獲得補充,就可在頓巴斯烏軍的後方形成一支預備隊,確保頓巴斯經波塔瓦的主要交通線,甚至攻擊從馬立波北上俄軍的交通線。

第四就是地面早已因融雪而泥濘不堪,讓車輛很難離開道路行駛;使俄軍機械化部隊在馬立波與伊久姆之間約三百公里的地面行軍時,受到不少限制,增加烏軍伏擊成功的機會。

倘若俄軍在頓巴斯缺乏進展,則除非政治情勢出現戲劇性的發展,或俄軍因內部因素突然瓦解,否則在烏克蘭的大地恢復乾燥前,戰事還可能會僵持一段時間。

   
俄國觀點:寧被制裁 解決烏問題
胡逢瑛/元智大學助理教授(桃園市/聯合報
烏克蘭戰爭危機,基本上是在複雜的國際體系轉軌和本國經濟困境下爆發的。烏克蘭與俄羅斯間逐年經濟暨安全脫鉤,導致西方國家喪失了在烏克蘭主要的能源經濟利益與戰略遏止優勢,使基輔政權鋌而走險為挽留美國在烏克蘭繼續存在的悲劇結果。

俄羅斯以「保護頓巴斯和平居民」所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其第一階段是「去軍事化」任務,即精準定位摧毀烏克蘭軍事設施,打擊烏克蘭武裝營暨來自卅七國約兩萬名的國際僱傭兵,其目的在於確保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居民安全,並且驅逐境內的烏克蘭武裝力量,阻斷基輔、切爾尼格夫、赫爾松、哈爾科夫等地對頓巴斯輸入軍隊和武器裝備的軍事機動能力。

第二階段是「去納粹化」任務,基輔二○一四年爆發政變,美國培養的極右翼力量上台,將「加入北約」和「去俄語國家化」地位的政策逐漸納入憲法,導致基輔與頓巴斯之間內部爆發三次嚴重武裝衝突,徹底摧毀了《明斯克協議》這個四方妥協的最後法律基礎。

這次俄烏武裝衝突近因:是在北約長期訓練基輔武裝部隊與違反烏克蘭中立國原則前提之下爆發。二月中旬,烏克蘭武裝營正式突破《明斯克協議》安全區範圍,攻入了頓巴斯地區,導致頓巴斯難民逃往俄羅斯境內避難。基於美國長期單邊改變烏克蘭現狀,俄羅斯於二月廿一日根據頓、盧正式行文的軍事求援,承認兩國主權並且簽署雙邊軍事合作協議。俄羅斯基於「軍事互助」和「自衛反擊」原則,發動了特別軍事行動。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分為兩個階段,其目的是不讓烏克蘭變成西方發展核武與生化武器用以作為對抗俄羅斯的橋頭堡。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在白俄羅斯境內進行四輪面對面談判之後,正式進入每日視訊談判,其重點至少有幾點原則:第一,恢復烏克蘭《獨立宣言》中的中立國家地位,不加入北約;第二,不採取、不生產、不研發核武的三不「無核化」政策;第三,恢復俄語與烏克蘭語並存為烏克蘭國家語言地位;第四,承認克里米亞、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主權歸屬及其現狀地位;第五,俄羅斯是烏克蘭唯一的安全擔保國家,結束美俄共同擔保的合作時代。

相較於美國經濟制裁與俄羅斯國家安全,俄羅斯寧願選擇被經濟制裁,也要解決烏克蘭民粹失控的問題。全球民粹主義受到歡迎,主要是由於經濟長期失衡與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的社會不公問題,使得各國的中產階級逐漸失去養家糊口的能力,中年失業如同摧毀國家社會的穩定中堅力量。烏克蘭與美國沒有擺脫民粹興盛的問題。俄羅斯將承擔一切後果,熬過西方經濟制裁的難關,發展進口替代方案,並且提高本國貨幣交易,建立友善朋友圈內貨幣多極化的新經濟秩序,使俄羅斯成為擺脫美元霸權控制的經濟獨立大國。

   
照顧老年經濟 鼓勵提撥投資變懲罰?
陳焜元/公(新北市)/聯合報
日前勞動部調查勞工對退休帳戶自主投資的態度,雖有四成贊同,但願承擔風險的卻僅有一成。主管機關評估了退休帳戶自選投資組合的調查數據之後回應,仍須觀察勞工自行增加提繳比率情形再議。

其實政府如果真想協助各職類工作者做好老年經濟生活的規畫,就拿游泳競賽來比喻,至少先得讓大家學會不致溺水的活命法則,而不是搞個暗潮洶湧的水池,直說有魚可撈,就讓大家往裡跳,任憑不善水性者載浮載沉。

務實來看,就勞動部截至一一○年底的統計,參加勞退新制提撥人數約七二四萬人,其中百分之十一點五的勞工自願提繳,相較制度之初的九十四年底,勞工自願提撥比率約百分之九點一八,只略提高。為什麼勞工興趣缺缺,原因相當複雜,也難怪主管機關會更關注個人自願提撥比率的提高,優先充實這一道退休金的活水源頭。

當然,除非開放自主投資能夠發揮鼓勵勞工自願提繳,而且能真正達到提高老年經濟水準的保障效果,但目前似乎看不到這樣的評估與確認。在一般國民的財務素養到底如何還很難回答時,鼓勵大家拿著退休金去做投資,這可能才是更大的風險。

私人企業鼓勵員工貢獻的工具雖五花八門,但政府政策如果也把退休金的提撥,當作是一種兼具提供業主延攬、留任員工的策略性工具,鼓勵他們為員工增額提撥,並給予稅賦優惠,可能更具有實益。

未來新進公教人員的退休給付制度也將踏上此途,提撥機制的調控,也會是左右人力新陳代謝及服務品質的閥門。針對公教人員執行職務所需身心狀況特殊需求或限制、績效與適任性的要求,搭配已在其他國家確定提撥制納入雇主差別提撥費率的設計(如以收入情形或年齡階段考量),政府可在負擔提撥費率上做增額設計,或可在法制上創設彈性,由主管機關評估決定。

例如某些受體能限制而必須強化新陳代謝的職務(如外勤警消、海巡或高中職以下教師),可能依據年齡區段採取「基本、基本+增額、基本」提撥率三階段或其他合理的提撥模式。增額提撥部分,則由政府對準達成特定政策目標去衡量負擔。而非現在確定給付制度下的提撥思維,不論哪一類型的公教人員,除通案費率的調整外,在公教職涯中政府均以一致的費率提撥。當然,這樣的設計也必須通盤檢討現職待遇層次,是否有重複性的誘因。

未來新進公教人員將實施確定提撥制度,政府對於這些新進公教員工的退休責任,幾乎是儲金提撥進入個人專戶後就已解除,但政府達成減輕財務負擔的同時,更有必要對制度換軌後,各類別公務人力品質可能產生的衝擊做好評估,鋪上緩衝墊或備妥彈性調整的對案,而不能只期待個人增額提撥。

退休金由雇主與員工共同提存的制度,在國外比較是被接受為一種福利措施,長年的提撥過程自會有彈性應用的期待。這和一般國人強調確保未來給付兌現不打折,有相當大落差。投資如何接近個人的期待而不至於受到大的傷害,雇主及員工都有各自的責任及想望,絕對是個學習及調適的過程,急不得。如果只是提供一個投資平台,要大家增額提撥、自主投資、自負盈虧,也不知道會是一種鼓勵,還是懲罰。

   
祭奠先烈偷換成清明祭祖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聯合報
三月廿九日是因「革命先烈紀念日」而成為「青年節」,辛亥廣州起義的正確時間應是四月廿七日(三二九為舊曆),但七十多年來政府將這天訂為「紀念日」和「節日」。這天早上蔡總統依然率文武百官到圓山忠烈祠致祭,但春祭「國殤」卻早已被換成了「先祖」,祭奠革命先烈的概念已被清明祭祖給偷換掉了。

馬總統執政時舉行的是「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祠殉職人員典禮」,蔡總統上任後改為「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典禮」。媒體報導雖可能仍慣稱「春祭國殤」,但祭典已非為中華民國革命建國而捐軀的先烈為主體,倒像是為中華民國舉行「移魂法事」。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訂有「革命先烈紀念日」,紀念方式除「全國懸掛國旗」外,還有「中央及地方政府分別春祭國殤」。但什麼是「國殤」呢?如果公務員不懂古文,當然就不會知道在《楚辭﹒九歌》中,有篇相傳是屈原追悼為國捐軀將士而作的〈國殤〉輓歌。

從東漢王逸所著《楚辭章句》的解釋,國殤乃指「死於國事者」。由此可知,在革命先烈紀念日這天舉辦春祭國殤,祭奠對象應是為了建國和衛國而捐軀者,此不僅非「忠烈殉職人員」所能涵蓋,更不應包括依民俗由各家族祭奠的「先祖」。

三二九革命先烈紀念日是在一九四四年時,才由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在重慶改為青年節。一九三九年國民政府最初訂的青年節是五月四日,而中共當時「解放區」的陝甘寧邊區,同樣也開始將這天訂為青年節。政府將青年節從五四改為三二九,除了號召青年效法黃花崗先烈精神以投入抗日外,當與自由民主思潮在五四運動時曇花一現,其後社會主義思潮成為知識界主流乃至於中共的成立有關。

民進黨立院大老柯建銘因通過修憲提案降低投票權資格至十八歲,呼籲要將青年節改為三月廿五日,這又是民進黨不斷地驅散中華民國靈魂的例證。日前陸委會主委提出「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算台獨」和「兩岸互相承認主權」之說,但中華民國在他們的捍衛之下,年輕人對立國歷史與精神不清楚也缺乏情感,而我們只看到執政者的權力大於法律,中華民國也只是台獨靈魂附身的軀殼而已。

   
驚天巴掌 打出「教育蝴蝶效應」
胡文琦/中國國民黨前發言人(新北/聯合報
知名影星威爾史密斯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因護病妻」揍了頒獎人克里斯洛克。坦白說,打人當然不對,這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唯就這個案子所引發的諸多社會討論,其實還頗有意外的「教育蝴蝶效應」。這個案子的「當事人們」,與其後的另外一位知名影星丹佐華盛頓的「開導名言」,都是一次全球的絕佳人文教育示範,發人深省。

首先,引起爭端的克里斯洛克確是過度自我感覺良好地在別人傷口「生病」上撒鹽,唯其動機仍應是想將表演做好,但太過肉麻當有趣地引起威爾史密斯的暴力回應。唯當下克里斯洛克仍忍著尷尬完成頒獎,且事後自知理虧的不準備報案,已算是將損害控管降至最低,仍是值得肯定。

其二,威爾史密斯透過直播放送全球的「這驚天一巴掌」,就某個角度而言,確實善盡「保護自己女人」的漢子角色,不止其病妻會更愛他外,也給世界其他男性朋友上了「真男人」一課。其後,他亦對自己的錯誤,向大眾及主辦單位落淚致歉,基本上,他的表現最終亦有「回到正軌」。

其三,就在威爾史密斯暴怒做出「出格舉動」後,另外一位影星丹佐華盛頓上前安撫與開導,並對他私下提點「到達人生的最高點就必須小心,因為正是惡魔找上你的時候」的鼓勵,更證明了「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可貴之處,丹佐華盛頓再次示範了前輩提攜包容後進的良師益友角色,殊為可貴。

其四,主辦單位主動表示,針對威爾史密斯的不當舉措,將會審酌是否要收回他的奧斯卡小金人作為懲處,當地洛杉磯警方也主動與被打的克里斯洛克聯絡以了解案情等,都是最好各司其職的「適格表現」。準此,此案基本顯現了正面教育的意義。

   
被玩笑戳痛處 動手便理虧
陳信宏/自由業(屏縣里港)/聯合報
在面對一個尷尬甚至覺得被傷害的時候,一般人選擇逃避、自我保護,甚至反擊,要做到幽默化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有時自認為幽默恰巧綿裡藏針,更激怒對方,弄得難以收拾。

其實「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在什麼場合面對什麼樣的對象,說話的主題內容,措詞用字乃至於聲音表情都要有所選擇,尤其有些話題特別會挑動某些人的神經,甚至是痛處,這非是對方禁不起玩笑,而是自己逾越了尺度。

威爾史密斯上台掌摑主持人,覺得主持人自認為幽默,卻戳到痛處,當然出手打人怎麼說都是屬於暴力,尤其在大庭廣眾,其實他大可在主持人開頭時就出聲或起立以肢體動作制止,犯不著公然動手,雖然事後致歉,但畢竟還是理虧。

在此提供各位一則幽默典故:

教宗聖若望廿三世早年擔任駐法大使時,有次應邀參加晚宴,鄰座是位大使夫人,一襲超低胸禮服,美豔令人目不轉睛,若望席間神態自若,餐點後他遞上了一片蘋果請夫人,並說:「夏娃在嚐了蘋果後才知道自己穿的太少」,語畢在座賓客均報以會心的微笑。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讓更多私校加入不沉的知識巨艦
方元沂/聯合報
在波士頓求學時去過幾次哈佛大學,總會被校園裡一棟紅磚外牆、用十二根白色大理石圓柱撐起的長方型建築吸引。這座哈佛大學總圖書館Widener Library,藏書三五○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圖書館。

就讀哈佛的朋友帶我參訪這座圖書館,除了豐富的館藏和手稿,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圖書館中心有一座書房,保留了當年哈利埃爾金懷德納家裡的樣子,彷彿書房主人與喜愛的書還在一起,從未分開。

這座圖書館正是為紀念一九○七年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哈利而建,他在一九一二年鐵達尼號沉沒事件中身亡,母親懷德納夫人為了紀念他,把家中約三五○萬冊藏書及三五○萬多美元,相當於現今七千萬美元,捐給哈佛大學興建圖書館,要讓它成為一艘「永不沉沒」的知識巨艦。

哈佛大學在私人支持下,發展成首屈一指的私立大學。一六三六年,牧師約翰.哈佛捐出自己的圖書及一半房產大約七八○英磅成立哈佛大學,這筆錢相當於當時麻薩諸塞灣殖民地一年的稅收。幾世紀以來,有各界與校友的捐贈和校務基金的善加管理,哈佛大學獲贈基金已超過五三二億美金,投入校務及研究發展,提供獎學金給需要資助的優秀學生。

讓全球優異學子嚮往的美國長春藤聯盟大學都像哈佛一樣是私立大學,由私人挹注資金,承擔了為國家培育人才、進行高端學術研究的重責。在社會高度期許與嚴謹的自我要求之下,有效運用資源,發揮大學的影響力,為全球做出巨大貢獻。關鍵之一,正是彈性的高教政策。

這幾年全世界高等教育都面臨少子化衝擊,台灣的大學數量如此之多,感受更明顯,但對於私立大學,國內關注的方向反而是要私立大學知所進「退」,讓公立大學增加名額。教育政策和社會價值觀,都讓「重公輕私」的循環停不下來,想努力經營追求創新的私立大學相對辛苦,調整學費困難重重,私人對私校的贈與扣抵額又不像捐給公立大學可比照捐給政府全額抵免,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拉高了私校突破困境的障礙。

另一端,重公輕私已形成令人擔心的高教M型化。儘管入學管道和篩選方式比以往更多元,但不可諱言,有能力推孩子一把進菁英高中國立頂大的,仍以中高收入家庭居多,許多家庭經濟吃緊的孩子反而進了負擔較重的私校。如果我們想給予下一代更均勻的機會,接受優質且適合的教育,除持續鼓勵學生適性升學選校外,政策上更要釋放彈性,引導有心辦學的私校有足夠的支援建立特色,提升競爭力,將失衡現象逐步導回。

私立大學是為興學育才的公益目的而存在,不應被視為營利組織。良好的制度設計應是除淘汰治理不佳弊端叢生的私校,支持認真的私立大學更上層樓,才會有更多人願意捐資辦學。學校也必須能以良善治理的態度為校務負責,兼顧績效與公益,高等教育善的循環才能啟動,永續發展。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警惕俄烏戰 台勿烏克蘭化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聯合報
俄烏戰爭引發全球社會及台灣高度關注,儘管多數民眾不認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然從民調顯示「烏克蘭情境效應」已發酵,刺激民眾對兩岸政策及外交路線認知轉變,更加趨向理性與務實。

對照俄烏與兩岸互動關係,確實有諸多相近性,若能從中獲致啟示及反省,或有助於台灣思考避戰風險。

首先,兩岸衝突比俄烏呈現更加不對稱權力結構。儘管俄羅斯軍力全球名列第二,烏克蘭軍力則是廿二名;烏背後要參與北約組織經濟產值為俄廿二倍,軍力則是四倍,美國及北約尚皆不願意直接抗俄,而是提供武器裝備及經濟制裁、金融封鎖耗損俄國力。中國軍力全球第三、經濟第二;台灣軍力排名廿一,但中國經濟產值約為台廿三倍。台灣在外無類似北約及美國出兵協防下,須單獨面對更難纏霸權國,呈現更為不對稱權力傾斜。

其次,台灣戰略地位未必比烏克蘭重要。北約提供武器給烏,在於其扮演歐洲與俄羅斯間戰略緩衝地帶角色,因而獲得多國支持,且烏也是聯合國成員受到集體安全關注。烏是主權國家,且美亦承認之,聯合國通過決議譴責俄侵犯其領土。但台並非聯合國成員,美也無承認,在國際社會「一中體制」下台將更顯孤立。台積極參與美所主導建構印太戰略框架,扮演圍堵中國之馬前卒角色,甚至呼籲參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論壇,但卻不得其門而入。

烏尚有美及北約提供武器協助其抗俄,但台灣背後並無類似北約組織。美國雖宣稱對台承諾「堅若磐石」,充其量如同對烏給予武器及經濟制裁中國。兩岸一旦爆發戰爭,台將陷入比烏更加險境而須單獨與中作戰,且獲國際奧援不會比烏更多。

最後,中國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正在強化「武統」合理性。相較於俄羅斯軍隊不知為何而戰、士氣受挫,中國解放軍武統台灣,則涉及所謂「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蔡總統既未宣稱具中國人認同,又公開否認九二共識,倡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兩岸有走向「兩族兩國」分歧及衝突道路。

中國在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形塑遠比俄更為成功。中國當局一再倡議「兩岸一家親」、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但台灣社會則是台獨聲浪及台灣認同皆創歷史新高,導致中華民族主義及台灣主體意識衝撞更為激烈。前副總統呂秀蓮倡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一個中華」,則有回歸傳統民進黨不否認台灣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立場,這對緩和中國躁進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或有其效用。

台灣應從俄烏戰事中獲啟示,檢視對外政策及兩岸路線。烏因採取一邊倒傾向西方及美國外交政策,試圖加入北約及歐盟,自絕於斯拉夫民族主義及威脅俄國家安全,從而招致俄先發制人攻擊。台灣則從承認九二共識到否認九二共識,從認同中華民族到否定中國人認同,且台獨聲浪創新高,從採取友美和中路線,轉變至抗中保台、聯美日抗中戰略。若要避免「台灣烏克蘭化」險境,不僅應強化兩岸公民社會聯結、促進民族和解及親善關係;對外路線也應調整,即從「聯美抗中」失衡戰略轉向「友美和中」均衡戰略。

   
制裁扳不倒大國 傷的是人道
陶在樸/陸委會前諮詢委員(桃園市/聯合報
俄烏戰爭,美國對俄羅斯制裁的利弊得失,可以根據全球制裁數據庫GSDB的全球資料得出客觀的推論。

全球制裁數據庫由維也納經濟大學費爾伯邁爾教授和來自奧、美、德五人領導組所聯合開發,數據庫數據不斷更新,目前涵蓋一九五○至二○二一年期間一一○一起可公開追蹤的多邊和純雙邊制裁案件。若以曲線描述,大致可分為四段:第一段一九五○至一九七六緩慢線性增長;第二段一九七七至一九九四快速線性增加;第三段一九九五至二○○五突然下降。二○○六年到目前的第四階段是快速的指數增長。換言之,全球制裁案的成長趨勢不減。

GSDB將制裁的性質分為六類:貿易制裁、金融制裁、旅行限制、武器制裁、軍事援助、其他類型;並把制裁目標分成九種:政策變革、政權顛覆、領土衝突、預防戰爭、恐怖主義、結束戰爭、人權、民主、其他等。制裁成功率則歸納為幾點:

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及以前,幾乎五十%的制裁都失敗,從一九六○年代中期到一九九五年,制裁的成功率穩步上升。一九九五年後成功率又急劇下降。此後,所有制裁執行國普遍認為沒有不成功的,其實這個結論下得太早,因為許多大宗制裁仍在進行,它們未來的效果極不確定,其中以伊朗案最受矚目。

對伊朗的制裁是多國的(聯合國、美國和歐盟)、多目標的(貨物、旅行、金融和個人)。利用GSDB的數據,艾合利等人做了一個「制裁對伊朗影響」的均衡模型,模擬結果說明,制裁預期使伊朗貿易減少五十五%,結果呢,如美國所預期,伊朗經濟垮掉了,老百姓揭竿而起?十分意外,模擬結果說明「如果制裁終止,最大的贏家將是伊朗,其人均收入預計增長約四點二%。」伊朗起死回生的關鍵是什麼?原來是「制裁並沒有減少伊朗整體的貿易開放度」,制裁減少的貿易轉移到他國,鄰國亞美尼亞是最大的受惠者。制裁可以傷大國但弄不垮大國,目前對俄羅斯的制裁結果大體上應該也是如此。

制裁雖弄不垮目標國家的經濟,但制裁對目標國人民健康和福祉的傷害是反人性的,殘酷的。據不完全統計,川普的委內瑞拉經濟制裁,導致二○一七至一八年間該國四萬人的超額死亡。伊拉克因經濟制裁導致估計超過數十萬兒童死亡。敘利亞曾是中東的人間天堂,二○○六至一六年間制裁使兒童的疫苗接種率下降四十%,小麥產量下降五十三%,該國三十八%的人口無法滿足基本糧食需求,因此超額死亡人口每年增加。分析認為,美國因制裁而製造的超額死亡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總和。

美國卡托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制裁承擔巨大的人道成本,制裁可以破壞目標國家的經濟和每年製造數萬人的超額死亡,但很難如願推翻政權,反過來播下不盡仇恨的種子。

   
老夫妻規劃遺產這麼做 花5萬元省300萬元土增稅
不少人結婚後置產,為了「安太座」,會把房產登記在太太名下。專業地政士表示,如果夫妻兩人有很多房子,不妨「均衡」一下,以贈與方式,把房子平均分配,可以省下很多稅。正業地政士聯合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一位老夫妻就這麼做,只花5萬元,就省了300萬元的土地增值稅。

朱芯儀自曝罹患乳癌,呼籲:請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
朱芯儀選在3月8號婦女節這天公開自己罹患乳癌的消息,讓各界震驚,她在影片中表示,自己在去(2021)年11月發現胸部形狀不對勁,就醫檢查後發現已經是乳癌第二至三期,且目前癌細胞擴散到淋巴,正在積極治療中。面對自己的疾病,朱芯儀選擇用正面的態度迎擊,也想藉此呼籲:沒有什麼比身體健康重要,請把自己擺在第一順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